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2024-06-25

老年服务文化建设(精选8篇)

篇1: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xxxxxx街道老年文化体育工作

总结及工作思路

xx年我街道老年文化体育工作在区指导下,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以造福老年,有益社会,营造和谐为目的,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一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确保文体工作有序开展

为完善街道文体工作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文体活动居民的参与率,我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街道文体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把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纳入到街道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成立以街道和社区为一体的文体工作网络体系。制定文体工作计划、方案和要求,妥善解决文体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为文体工作增光添彩的新方法。通过健全组织,加强管理,切实有力地保障了我街道文体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整合和优化街道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我街道通过深入社区,走访居民,了解掌握了社区老年文体人才资源,以社区为龙头,发动、鼓励社区内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文体队伍和活动中来。同时,辖区内遍布各类宣传橱窗,通过这一窗口,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学习以及交流的场所,满足了不同人员的文化需求。另外,我街道也为广大的老年人提供了电脑室和图书阅览室,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沟通的场所,奠定了文化教育工作的阵地资源。

三、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为推动我街道老年文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努力搭建地区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学习教育的平台,我街道各社区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并不断探索,选准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我街道各社区制定了文体工作活动计划,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都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欢迎。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文体活动内容相对单一 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改进的。

工作思路

一、以地区特点为基础,不断满足老龄群体的需求

社区文体活动的内容要有所创新。积极拓展新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空间,注重加强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力争使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

二、充分发挥辖区人才优势,做到整合资源、优势共享、优势互补。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调动起共建单位的配合。营造出温馨文化氛围。在繁荣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根据街区特点,注重加强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在现有的老年文体队中重点提炼1-2支精品队伍,使老年人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

今年,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进一步加强我街道老年文体工作,为广大老年人创造更多更好的文体娱乐场所,以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广大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篇2: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43万,占总人口的11.3%,已经达到老龄化地区的标准,急需加快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事实上我市一直有展开对于老年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但由于我国老年人服务体系一直只定义于单一的政府职能体系,其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老年人服务效果普遍不显著。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针对性不强。老人的最显著特征是老化,包括生理老化,心理老化,社会互动的老化。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我市的老人服务的相关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对老龄化人群的针对性照顾。

第二点,跟踪不及时,不到位。这是我国对于老年人服务最普遍的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及时,就是服务没有实效,这不仅是国家资源的浪费,于当代人而言,对老人对社会也是我们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并不是政府的相关部门不作为,而是上面笔者谈到的,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老人的社会互动老化这一特征。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服务职能部门主要以行政帮助为主,根本没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来及时跟踪到位。再加上老人本身的社会互动能力的退化甚至消失,导致服务低效。

第三点,服务体系不够专业化。我们的老人服务由古至今从未中断,其主要维系的动力是社会道德,并没有明文做出规定。这就导致这一服务体系的模糊性,基础物资的标准,精神文化设施与人口数量的比例标准,地区老人服务的高成效标准,都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调查做出整理,笔者大胆倡导我惠民之州做出表率,让惠民之州更加名副其实。

2012年3月13日下午,在惠州市政府行政中心三号楼5楼会议室举行了2012年惠州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开洲、市政府副市长黄树正、市民政局局长陈伟良、市社工委专职委员陈惠强、市编办主任朱毅凡等各级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加强惠州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安排和建议。

社会工作在国内是一种新型职业,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是让政府关于社会服务的政策更有效地实施进展,是桥梁,也是得力助手。老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体系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于困境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能力。

就老人服务而言,联合社会工作机构恰好可以弥补上述三点不足。事实上,完善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政府的社会服务政策联合专业社工的工作方式正是我国当下大力推广普及的“惠民”好方法。

篇3: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一、建立老年人档案的重要性

1.建立老年人档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截至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亿多人,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4.9%。面对这样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弱势群体,社会各界都需要为之做好准备,制订并实施应对之策。建立老年人档案是推进档案大众化、社会化的需要,档案部门和家庭、 社会服务机构要积极研究建立老年人档案的方式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建档服务,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层次和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创建老年人档案有助于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难题。譬如: 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或受疾病的影响,不少老年人记忆力逐渐衰退,健忘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共性问题。二是孤寡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独居的老人数量庞大,这些“空巢”老人在生活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三是因为事故和健康等原因,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2020年此类老年人将突破4600万,他们自理能力降低。以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建档缓解或解决,可以让老年人档案成为老年人的信息员、服务员,从而提高老年人自助能力,更加及时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增加生活的有序性,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3.创建老年人档案有利于推进全社会档案建设。老年人德高望重,阅历丰富,对于后辈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档案资料,可以成为事实上的档案宣传员,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晚辈档案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参与档案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档案、建设档案、使用档案的氛围,提高全社会建设和开发利用档案的水平。

二、突出实用,建好老年人档案

作为自主服务为主旨的老年人档案,不必追求大而全,应该把实用、方便作为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根据老年人个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档案。一般可以重点建设好以下档案。

1.健康档案。身体健康是老年人快乐生活、安享晚年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体已成为老年人的共识。为此,老年人首先要创建健康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体检情况、健身情况和一般疾病治疗情况,较大疾病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等,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图表、影像、数据资料和康复日记等。

2.财产档案。老年人的财产档案资料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银行卡、存折、股票、有价证券,以及借条等债务、债权信息。二是房产证、 房屋租赁合同、抵押合同等资料。三是车辆保险、维修记录等。四是重大契约、公证书和遗嘱、法律判决书等等。

3.膳食档案。随着年龄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绝大多数老年人更加重视日常饮食,更加讲究科学膳食、营养搭配。膳食档案资料可以收集各类食品营养成分和价值,收集或自己创制的菜谱,食品保质期,以及服用药物期间应该忌食的食物等信息。通过建立膳食档案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符合自身要求的合理化、科学化、个性化饮食体系。

4.联络通信档案。为了防止老年人健忘给生活带来不便,可以建立起集私人沟通、社会服务机构联络为一体的信息平台。联络通信档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亲朋好友的通信录及备注信息;二是家庭成员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重要日期,以及重要事项备忘录等;三是包括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社区等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四是各类家电销售公司维修电话,以及保修证、说明书等。

5.阅历档案。主要包括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职称证、离退休证、结婚登记证以及各个时期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信件等。同时, 也可以把获得的荣誉证书收集其中,作为回忆人生和教育、激励后人的重要资料。

6.特色档案。每位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个人喜好不同,日常需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老年人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设立个性化的档案项目。譬如:集中收集自己撰写的传记、大事记、日记,绘制的画作或发表的文章等,记录各个时期美好瞬间的生活照片和录像资料,以及各类玉石、邮票等收藏品。

三、多方关怀,共建老人档案

1.档案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老年人建档工作。作为档案主管部门,要把包括推进老年人档案在内的家庭档案建设列为职责范围。 加强档案知识普及和法规宣传,主动研究探究老年人档案建设规律和途径,并采取广播电视、专题讲座、面对面现场宣传、登门入户等多种形式,对老年人进行业务咨询、技术指导、免费培训等,为其解决建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老年人档案展览、 评比等形式,扩大档案影响力,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档案、走近档案、利用档案,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2.建立多元化老年人档案建设体系。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的, 可以自行建立档案,甚至退休前就着手建档工作,退休后再逐步完善更新。对自己无能力建档的,其家人应根据老人的愿望帮助设计、 建档。同时,老年人也可向有建档经验的同事、朋友学习,并在其帮助下建好档案。

3.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老年人档案建设。当前,有的社区服务意识和档案意识不断增强,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这为老年人建设档案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借鉴。针对老年人赋闲在家的实际,老年人大学、敬老院、街道委员会、社区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人, 应本着人文关怀、主动服务的理念,有计划地为老年人建档提供服务和支持,并充分利用档案更好地开展无偿、有偿服务工作。同时, 相关技术公司可以针对老年人特点研究开发档案软件,并为老年人提供档案设备、建档一条龙指导服务。

4.因地制宜建立老年人档案。方便生活是建立老年人档案的出发点,在建立老年人档案时应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可简可繁。档案用具既可以购买专用档案柜、档案盒、文件袋,也可以就地取财,利用家庭现有箱包等物品进行改造。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档案盒背脊上都贴上标签,建立档案分目录,以及各类档案索引,以方便查找。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到许多家庭,城市家庭更是几乎家家具备,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老年人尤其是城市的老年人大有人在,这就为建立老年人电子档案创造了条件。老年人个人或者在他人协助下,通过设计电子表格和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把实物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使查找资料更加便捷。

四、充分管好、用好档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注重档案的私密性。老年人档案虽然为私人档案,但同样具备档案保密性的特点。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且可行的措施,做好日记、有价证券、收藏品等价值高或私密性强的档案的保密、安全工作,维护自己的权益。

2.充分享受建档的快乐和便捷。首先,老年人通过建档,可以使生活更加方便有序,避免因健忘而烦恼,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二是可以在建档的过程中回顾历史、重温成功的喜悦、回味亲情的温暖。三是把档案作为朋友间增进友谊的新媒介、新平台,进行建档交流,成为一种共同的爱好兴趣,真正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发挥好档案的教育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老年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家庭乃至社会的宝贵财富,作为记载了老人奋斗史的档案,自然也是家庭育人的难得的资源。老年人利用档案讲故事、讲历史,使后辈知道幸福生活的艰辛和来之不易,熟悉并传承优良的家风,从而弘扬社会正能量,其效果比单纯的说教会更明显。

摘要:老年人档案指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的个人档案。针对老年人健忘、失能、独居等现实问题,研究探索老年人如何通过建立档案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篇4: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关键词:老年福祉 福祉文化需求 服务设计

一、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严重趋势

我国在1999年宣布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些数据意味着我国将不仅是老年人口最多国家且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已经成为了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事实。

2 我国老龄化社会福祉发展的复杂现状

(1)老年福利政策由“社会福利理念”向“社会福祉理念”的转变

老年社会福祉的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权利或公共权力,让老年人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发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享受生活保障的权利。老年人社会福祉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它要求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期需要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的合理机制与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机制的建立。这预示达到此目标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通过国家或者公共权力的介入才能实现。此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实现确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断成熟的综合体现。

(2)养老模式从限定主义福祉模式转向多样化的福祉模式。

漫长的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血缘集团的福祉理念造成了我国最初的限定主义的福祉模式,家庭养老是当时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也未能覆盖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福利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趋势。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主张在供养方面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为导向。具体包括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样式多样和服务队伍专业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导致的结果将是产生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样化的老年福祉模式。

(3)社会化的老年福祉服务正在逐步进行

目前,以老年福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人福祉发展迅猛。2006年,中国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社区养老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最为贴近老男人生活、老年人服务量最大的社区居委会缺少的设施补齐、补好,逐渐形成城市社区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农村乡镇有敬老院,县市有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设施网络。服务内容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救援、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生活方便和乐趣的社区服务正在全国逐步展开。

(4)推进老年福祉服务发展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我国老龄事业从整体上看福祉事业有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局部仍存在着养老需求供不应求,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提供主体不足等诸多不良问题。养老行业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需要完善的监管和约束机制,造成了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养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问题,养老服务措施分散化、分层化的现象亟待解决。另外,我国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患老人也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同步快速增长,几千万此类老人亟需专业系统的社会养老和社会服务,专业化服务设施不全,无法满足此类老人的基本的服务条件。

3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结

纵观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与复杂的福祉现状,我国福祉事业的发展路途既有振奋人心的成果和收获又有危机四伏的困难与挑战。据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老龄化将在2030年到2050年达到最严峻时期。在这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里,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是当务之急。此时,设计作为一种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统筹规划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手段——将发挥出重要作用。服务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新兴理念,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能在错综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着眼于整体,致力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紧密有效的配合,强调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过程。在老年福祉的问题中,运用服务设计理念,研究构建一个人性化、高效率兼具灵活互动性的养老服务系统将是解决当前与未来老年福祉问题的有效尝试。在“福利理念”转向“福祉理念”的国家福祉政策指导下,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将会保障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物质基础,各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将为其提供多层面的支持,老年人多层面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因此,显然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既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又刻不容缓。

二、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具体概念及特点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探索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和特点,结合服务设计理念与各级社会力量,整合养老服务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构建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创造性过程。其目的是及时整合反馈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动态,有效地统筹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其渗透到养老环境、生活服务、福祉产品开发等老年福祉文化的各个方面,最终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利,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福祉文化需求。它具有时间性、安全性、灵活性、互动性、高效性与人性化等特点,具体如下:

nlc202309042201

三、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

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是依照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普遍性需求层次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进行推演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人的基本福祉需求的大体方向,具体如下图:

通过演绎和真实情况的总结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但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层面:

(1)安全健康的需求:此类着重于生理需求,包括深,身体健康,具有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生活中基本物资保障,生活在安全环境,可以获得安全便捷的福祉产品与福祉服务。

(2)自理自立的需求:此类侧重主观的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文化娱乐等有助于老人保持自信自强、安定愉悦,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求。

(3)价值实现的需求:此类强调社会与家庭的人文关怀支持,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再就业等机会满足老年人受人尊重与重新投入社会,发挥余热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除此需求特性外,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和生活环境不同,老年人在此三类基本层面的需求细节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导致需求层次呈现出时间波动性和显著的需求细节的差异性。低龄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不同于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业将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波动性。同时,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自理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体现在具体需求上时可能是衣、食、住、行及药品等物质消费需求的不同,也可能是参加老年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等精神需求程度的不同,这些均反映出不同老人在相同时间点上需求细节的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要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体贴入微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供老人之所需,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必将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型,而是依据具体老年人实际的状况与个人选择,三个基本需求的层次随着时间不断波动,各项需求的细节逐步更新变化的个性化动态模型。

四、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构筑与运行的关键

1 沟通多样化的老年人福祉主体,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我国有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社区、市场、家庭等多样化的福祉服务提供主体。他们在机构设置上零散化和地方化必然导致产品性质和服务界定不明确、服务无缝转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的欠缺。以学术界为例,此领域对老年福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沟通与适当孵化手段等原因,众多切入点独特,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付诸实践发挥它们真正的效用。老年人福祉服务设计系统既是要以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协调问题。借助系统设计的理念,将各部分作为整体解决紧密联系,并充当各部分之间调节剂,重新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辅助各环节中的设计程序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一定程度资源浪费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

2 依照老年福祉需求,构建三大老年福祉需求的支持网络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在集合和沟通多样化老年福祉主体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在进行重新分配整合之后,需要设计并构建出支持服务系统运行的支持网络。依照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老年人的三大基本福祉需求分别有安全健康需求、自理自立需求、价值实现需求三个层面。系统将对照这三种基本需求,分别设计的支持此需求的三个基本服务网络——基础物资与服务需求支持网、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网、社会参与需求支持网,每个基础支持网络之下级都包含更为细致的服务设计子集。(详见图4,2)支持网络下的服务设计子集不是固定的,会按照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变更,以这种动态的层级关系,逐步设计渗透到老年人需求的方方面面。

3 通过用户研究,建立个性化用户信息档案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致力于充分保障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权,就要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细节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同时需求层次又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波动。因此,在设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多的老年用户细节,建立个性化的用户档案。档案致力于记录和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喜好、服务需求、如何接受和评价服务等。对典型老年用户还要进行生理、心理和行为研究。生理研究要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化;心理研究从本能、行为和反思几个层面挖掘老年人用户的内心需求;行为研究通过服务设计师渗透到老年用户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完成与生活和服务相关的任务,尽可能地发现老人与他人间完整的互动方式。

让老年人得到满意需要的服务是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最终目标,通过用户研究的手段,创建用户档案,对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且根据相同老年人的需求模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可以正确有效地指导资源的分配,引导正确的设计、创造良好的福祉服务环境。

4 建立以家庭、社区与养老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服务接触点

服务设计强调一个互动的过程,优秀的福祉服务是福祉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共同创造的,接触点位置的设置对服务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分别是三种对应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不可回避永远回避不了的生存环境。它们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相互熟悉、最能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为保证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三处位置地域覆盖广,几乎可以遍布于各个街道,对老年人来说就近方便,避免了奔波劳累和时间浪费;最后,它们也是老年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会使老人感到亲切、方便、放心。老年人心理上会有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服务接触点将连接福祉服务服务主体和老年人:服务主体通过服务接触点能够及时将服务按照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最适合它们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使用服务后的反馈也将通过服务接触点及时传达给福祉提供主体,让他们及时调整对应的福祉政策、改变相关福祉产品设计方向,重新考虑具体福祉服务过程的实施,最终到达便捷、高效、灵活与人性化的服务效果。

5 通过福祉服务行为的设计,维持服务系统前台和后台中用户良好的满意度

服务具有主动性,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服务的成败。在和老年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主动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是福祉服务系统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需要进行提前规划、设计和培训,优化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福祉服务行为是与老年用户直接接触的服务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行为。对于老年福祉服务设计而言,需要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出发,为在服务后台对福祉提供主体和在服务前台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行为。福祉服务行为设计的要旨是服务系统在内部协调和对外交往中有一种规范性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全体服务人员在理解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统一理念在不同场合、不同服务层面中落实到管理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和公共关系沟通行为中去。前台的服务行为设计,应该从老年人出发,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交往方式,使交流的过程充满人情味和亲和感。后台的服务行为设计,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确保与福祉提供主体之间高效和谐的公共关系。

结论:

利用设计的理念探究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并构筑老年福祉服务系统,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跨文化、新兴学科比较研究得出的理性思考,是真实必要的有效尝试。随着时间的推进,设计领域在老年福祉文化层面的研究将对我国老年福祉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老年福祉服务设计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足够成熟,局部仍具有欠缺与不足。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度与福祉体系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老年福祉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使它提供的服务能够更加专业化、优质化,真正做到保障老龄人群的权利,关爱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协助消解老年福祉发展进程中障碍和矛盾,达到合理利用运用和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来发展我国福利事业的目的。

篇5: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老年医院、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鼓励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和护理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设立老年病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到2022年,所有市、县(市)均有1~2所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至少有1所安宁疗护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促进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发展适宜老年人的商业健康保险。(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河南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手续,积极培育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把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加入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结为医养联合体。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机制

1.建立完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机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老龄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大学等,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持续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绩效评价的主体责任,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价。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加快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锻炼场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适合的健身活动场所,配备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质监测,为老年人提供符合实际的运动锻炼处方,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针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完善老年疾病诊治服务机制。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使用监测,加强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完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充分发挥老年医疗护理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各地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顾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畅通合理的转诊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老年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教育。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药学、护理、康复、心理、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学历教育。推动老年医疗机构与相关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作用,着力解决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康复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适应老年医疗健康需求的问题。(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规范培训。建立完善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若干老年医学临床医疗、护理、康复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有计划的规范化培训,提高老年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服务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壮大人才队伍。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待遇。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工作待遇。完善老年健康相关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注重体现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价值。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鼓励相关机构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防范应对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

各地要积极出台实施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完善上门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及收费和支付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城乡、区域老年健康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推动形成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医保局、***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学科发展。

推进老年医学科发展,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学研究,通过各级财政科技计划支持老年健康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老年健康相关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6: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中心的申请报告

神华准能物业公司:

蓝天街道白云社区坐落于准能公司办公大楼的西南,白云商场以西,辖5个住宅小区,总人口2876户7946人,大部分为准能公司职工家属。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748人(空巢老人有423人),占总人口9.4%。是蓝天街道办事处老龄化较高的地区。为了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丰富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拟将白云社区旁边,准能物业公司的闲置车棚(占地面积约320㎡),改建为白云社区老年服务活动中心,原产权不变更。望贵公司给予大力支持为盼。

准格尔旗蓝天街道办事处

白云社区居民委员会

篇7: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淮安市淮城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淮城成人教育中心校任淑林董雪海

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老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的晚年生活,让更多的老年人为社区服务,实现他们生存的价值,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是缓解老龄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老龄问题老年教育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以我们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为例,全镇总人口达到20万,老年人口已达2.5万,还有约1万名53岁—59岁未到退休年龄但已从岗位上内退下来的准老年人。这么多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单位,进入家庭和社区,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从紧张的工作到闲暇的离岗休息,从具有活力的奋斗者变为旁观者,回到了狭小的家庭式生活圈中,孤独和空虚常与之相伴,在心理和行为上更多地表现出消沉、自卑和烦躁。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人身怀绝技,渴望将他们的职业技艺传授予人,他们也想学习生活中的技艺,愿意参加社区各种活动,为社会服务,丰富自已的晚年生活。但哪儿是老年人学习和奉献的场所呢?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根源不在于老年人本身,而在于我们政府的为老年人服务工作,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为老年人发挥余热的舞台不够广阔、不够多,现有的教育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科学知识和文化、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求。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扩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老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和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人都会老,让老年人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应当成为我们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促使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区,实现他们生存的价值并感到生活的意义?如何使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充实的晚年?如何开发和利用老年人身上蕴藏的巨大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政府如何满足这些老年人的需求?

教育专家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四个年龄期,第一年龄期为幼儿到青年(以学校学历教育为主);第二年龄期为成年期(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第三年龄期是退休或低龄老年期(以老年教育为主);第四年龄期为年老体衰,逐渐依赖他人赡养护理照料(以自我休闲为主)。老年人通过教育,调节心理、生理活动,本质上以精神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从而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使老年人推迟和延缓进入第四年龄期。第三年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结合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百余年的实际,首先提出:“教育应成为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应贯穿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现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教育思潮。实践证明,通过大力兴办第三年龄期教育,广大老年人融入社区、融入时代、融入群体,使我国老年人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学习环境中,提高了生活、生命质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用自己新的视野、新的风范,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了自己的睿智和才能,展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新的生命力。

所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在于社区老年教育,搞好社区老年教育的关键在于政府。近几年来,我们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人民政府在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了我镇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提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启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实施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淮城镇党委、政府面对全镇约3.5万的老年人,很清楚地认识到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镇的社会力量比较单薄,要搞好我镇老年教育工作,政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并由政府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活动,为老年人学习、活动和为社区服务搭建舞台。我们镇政府能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全镇社会建设规划之中,与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认真组织社区教育中心专干和教师学习社区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社区教育专干去苏南省级社区教育中心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并研究如何开展我镇的社区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在淮城通讯中大力宣传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做法,在各单位领导的思想中,树立了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和终身教育的观念。

二、加强社区教育领导,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我镇于2005年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由镇党委书记任顾问,镇长任主任,党委副书记、政府副镇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为副主任,镇中小学总校、科技、工业、农业、司法、群团组织、村居办、成人教育中心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同时下设老年教育协会。主要研究并制定全镇社区教育规划和协调工作,将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构建社区教育网络,镇政府和教育总校每年对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活动场所和市民广场等进行有计划的投入,年均达220万元,主要用于全镇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中心修建,购买电脑、电教仪器和活动器材,老年公寓修建,社区教育活动和培训。

经镇政府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投入,我镇的社区教育网络主要由镇社区教育中心、镇成才职业技术学校、镇青年农民政治科技学校、镇党校、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人口学校、各社区活动中心、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各社区市民学校、小区教学活动点、厂职工学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办学网点和市民广场组成,均有健全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老年大学、各市民学校和活动中心吸纳了社区老干部、退休教师、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志愿者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员,建立了一支思想觉悟高、社会工作能力强又热心社区教育工作(包括老年工作)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我镇社区老年教育网络的建成,有效地推动了我镇老年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

三、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开展老年教育活动

镇政府能将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和社区建设纳入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并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实施要求,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社区教育中心(包括老年教育)建设问题。镇社区教育校务委员会制定了社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社区教育工作计划、社区教育工作制度、社区教育章程和社区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各市民学校和社区活动中心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在社区教育的组织网络、规划、计划、制度建立后,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老年教育活动。

1.老年大学举办各种培训并开展各种活动。

我镇的老年大学于1990年创办,专业不断增加,学员人数不断增多,由30人增加到300人。根据学员需要设置了书法(包括楷书、行书、隶书)、绘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诗词、保健、电脑、音乐、舞蹈、武术共十个专业班。同一个学员可以同时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成立了老年艺术团、老年书法协会、老年武术协会和老年文学社等组织,其中艺术团规模最大,设有舞蹈队、锣鼓队、洋鼓队、腰鼓队、京剧队和淮剧队。办学18年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一是组织参观;二是远程旅游;三是组织艺术团参加市、区中小型文体表演、节日庆典;四是每年组织两到三次书画展,有书画作品242幅,诗词作品58份,参加国家、省、市作品展的就有22人,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员的作品或见于报端,或见于书画、诗词册上。老年艺术团的文艺节目还在市电市台金秋岁月频道播放,开阔了老年人眼界、学到了知识、展示了成果,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服务家庭,服务社会。

2.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各社区活动中心、市民学校都有健身房,棋牌室,桌球室,常年对社区老年人开放。漕运社区和镇工会成立了老年乒羽俱乐部。在全镇东西南北中分别建有紫荆园、楚秀园、运河风光带、新世纪广场、漕运广场、海棠园等,政府投入达1500万元,为广大市民和老年人的晨炼晚炼提供了极好的健身场所。楼东社区还筹集资金派退休职工陈杏芳和张冬生去上海木兰拳协会学习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和木兰双环操,学成回来后做教练,举办木兰系列培训班。在楼东社区率先推广了木兰拳,并在漕运广场进行表演,每天晨炼。由于木兰拳融武术、健美操和舞蹈于一体,具有健美、健身和养身的功效,深受广大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占岱、府学、勺湖和鱼市等社区的妇女也纷纷参加。老年大学的舞蹈、武术老师还在各个晨炼场所担任教练,教市民和老年人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关节操、扇子舞、锣鼓、洋鼓、腰鼓。参加晨练的中老年人还统一服装,每个系列活动都有专门的晨炼场所,定时按音乐锻炼,成了各活动场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有许多老年人由“观众”变成了“演员”,现在参加晨炼和晚练的人越来越多,深受社区市民的喜爱。山一运动队常年搞体育与健身培训,喜来健活动中心常年开展社区老年健身活动。这些老年活动场所的建成和老年健身活动的开展,说明政府的服务能力在增强,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了落实。应该说没有服务型政府,就没有“风景线”。

3.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

各社区组织退休的专家、教师和学有特长人员举办音、体、美、书法、武术、围棋等培训班,并到市民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文化馆、体育馆聘请有特长的老年专业人员举办了健美、舞蹈、书画等培训班。有许多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与音乐、舞蹈、棋类等在全国竞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许多奖状。通过培训提高了我镇青少年素质,让有特长的老年人有了传授技艺的舞台,老年人也能为社会作贡献,他们不是社会的负担。

4.开展社区文艺活动。

勺湖、梅园、鱼市、河下等社区每年都举办走进社区文艺演出活动,并与宣传社会公德、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相结合,寓教于乐。勺湖、楼东和河下等社区纷纷成立了老年淮剧队和京剧队,经常在社区活动中心、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开展文艺活动,或自娱自乐,或奉献社会,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政府和社区组织老年人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忘记了年龄,少了烦恼和寂寞,多了生活的快乐。

5.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除老年大学开展专门培训外,各社区还有计划地开设各种知识讲座,勺湖社区花了3000元在淮安商场大屏幕上宣传《食品卫生法》、市民健康知识等社区教育内容。各社区利用板报、画廊和宣传册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和科普知识教育。市民学校还专门聘请离退休专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传授知识,提高了社区人员(包括老年人)的素质。促进了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社会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老年人已成为社区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老年人从职业生涯中退出并非人生的结束,而应当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并有新的追求。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社区老年教育为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有效的活动平台。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在服务型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必将在解决老龄问题中发挥出更加积极地作用。我们坚信:老年人能为社会作贡献,“夕阳”会无限的好,老年教育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注:

作者:

单位 :

电话: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篇8:老年服务文化建设

1老年人长期照护界定及服务内容

1.1 老年人长期照护 (long term care, 简称LTC)

老年人长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 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长期照护需要向被照护者提供一系列长期性的健康服务, 包括医疗护理和生活帮助。长期照护的时限暂无统一标准, 但有报道认为较为合理的“长期”应为6个月以上[2]。

1.2 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基本服务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世纪80年代凯茨[3]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将需要照护的老年者划分为7种状况和4种类型, 并据此提供多方面的照护服务, 其中最基本的照护服务内容有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物资援助服务和特殊服务。

2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国内外状况

2.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状况

2.1.1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制度建设。

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法律建设已较完善,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两大类。前者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 瑞典社区照顾作为老年福利政策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强调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迅速, 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之一;1991年, 英国发布《社区照护白皮书》, 强调以“促进选择与独立”为总目标, 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1994年, 德国正式立法通过《护理保险法》, 使社会性护理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的第5种社会保险;1998年, 日本颁布了《护理保险法》, 实施强制性互助型的护理保险制度[4]。

2.1.2 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建设。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5], 该地区政府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 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 (简称HCB) , 领导各类型老年护理机构, 并提供包括老年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综合性老年康复护理等。另外, 政府要求从业者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待专业毕业后还需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训。1981年, 中国香港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就积极完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 其中介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组织管理作用[6];中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隶属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和卫生体系, 其中私立安老机构和公办民营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喘息服务”获得重用[4]。

虽然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各国在老年护理服务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老年护理院和公寓建设, 均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要出发。如在老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安装扶手, 配置各种助行器, 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护理院命名以老年人更易建立积极心态的词语为主,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太阳城中心 (sun city center) [7]。电子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 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其中瑞典、丹麦与芬兰等国提供老年人使用的器械、设备最先进。此外, 还设置了老人康乐部、自动洗衣房、理疗室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 欧美国家老年护理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营已是其发展的成功之道。

2.2 国内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状况

2.2.1 我国老年人口状况。

我国既是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00年,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3亿, 占人口总数的10.6%[8]。根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叶, 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9]。同时,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 无重要脏器疾病的老年人仅占20%~25%, 而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4.5%, 其中认知障碍是最普遍问题[10]。据调查研究看, 我国人口老年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是城乡倒置显著;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六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1]。可以预测, 未来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巨大。

2.2.2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国家, 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但随着经济发展及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11]。出现以下现状:第一, 家庭支持系统被“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存在所破坏;第二, 自我照顾方式由于慢性病高发和经济条件而受到限制;第三, 社会支持系统也因不充足的老年照护设施和不完备的养老法律、保险系统等而不能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社会需要[12]。为此, 从上世纪末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较发达城市在借鉴国外老年护理服务建设经验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开始兴办福利院和老年护理院, 也陆续兴办了一些商业化的养老设施和保险服务, 使得老年人长期照护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经济落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影响, 致使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 大力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 加快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化进程, 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 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建设的对策

3.1 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和保险制度建设进程, 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 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但目前尚无法定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加上地区经济落后, 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资金尚存在较大缺口, 使已建立的各项保障制度难以全面覆盖。因此在现阶段, 更宜走社会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模式, 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逐步将老年人长期照护建设推向法制化。而在建设初期,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自身职能, 制定好本地区宏观的养老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建设模式, 承担起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监管职责。

3.2 结合实际, 整合资源 通过对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调查、分析, 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目前本地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我们应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建设的先进经验, 结合本地区经济实力不足的现实, 以现有“居家养老”为基础, 建立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养老模式。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应该模式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 社区网络基本形成, 而社区又是联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枢纽, 因此应重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3.3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 从香港安老服务建设经验中可以看到, 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在整个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行业组织作用。目前, 针对本地区政府职能弱化的特点, 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经验,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和社团等中介组织, 使其逐步承担起行业组织及管理的职能, 为推进老年福利社会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改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长期照护服务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的素质。目前, 本地区从事老年照护服务人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状况阻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 我们应尽快在各类院校建立起高层护理人员的教育模式, 以提高老年照护的专业水平;同时, 还应重视基层护工队伍建设, 建立适宜的培训计划, 加大培训力度, 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服务需求, 从而真正让老年人得到实惠、规范、有效的长期照护服务。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下一篇:森林水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