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2024-05-31

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精选12篇)

篇1: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三、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1、做好科学的的期终考核工作。

2、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科学教学在之前是没有的课程,只不过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到来,我们多了科学教学这一科目。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教好科学并不困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的注意到,科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将科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做好准备,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看做是国家将来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未来需要学生接班,相信我们的未来一段更加的美好!

篇2: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更新观念、落实常规、注重科研、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二、工作重点

1.认真开展学校提出“预见型六小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本学期科学组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七年级的《大自然的笔记》、《赛先生》、《科学与生活》。八年级的《山绣气象站》、《山绣农场》、《户外活动预科班》、《科学实验》。本学期学生的活动体验基地山绣气象站和山绣农场进行实地建设,要关注其相关设施的安排。

2.开展市“小科学家”培养活动,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学期结合温州市教研院的“三小”相关活动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实验技能培训活动和学生小课题DV的答辩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培养具有潜质的学生。

3.做好命题研究,提升科学组教师命题技术与把握目标的能力。本学期要加强科学学业考试命题研究,精心策划教研组命题研究活动,通过开展科学组组内教师命题比赛,外聘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丰富组内教师的命题理论知识,提升命题技术,发展命题兴趣,以此助推其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

4.加强各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的管理。

⑴为了增强备课组的教研氛围,本学期每个备课组的老师均要开一节公开课,并把开课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中,除开课活动外备课组其它的教研活动要定时,定点,定人,定主题。七年级备课组本学期开展基于“任务单”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备课组教研活动以此为中心开展,八年级备课组以“学为中心”课堂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为主,九年级备课组以提高后20%学生的成绩和培优为主题。

(2)做好备课组命题工作。单元检测:抓好单元知识达标检测,严格考核,及时做好检测分析、查漏补缺工作;单元知识梳理、试卷命题要做好分工。要严把教学质量关,认真地做好试卷分析,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每个备课组本学期要做一次大型的主题教研活动,本组的三个校区的老师均要参加。主题由备课组自定。

5.加强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力求做到“教研工作课题化,教研活动主题化”,努力践行“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组内老师转变观念。同时做好组内本学期“学为中心”主题研讨活动的整体规划,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深入三个年级段科学课堂的进行教学调研,重点了解本组老师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变落实情况,通过听课和座谈等方式以提高组内老师的课标意识、学生意识,促进其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本学期要定时到另外两个校区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三、主要做法

1.结合温州市教研院开展的“三小”相关活动,将科学学科的学生活动社团化并由专职教师负责,本学期学生实验竞赛培训和航模由林斌老师负责。

2.建立七年级科学课改小组,定期开展基于“任务单”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教研活动。因为七年级新教师比较多,每个新教师都有一位师父指导,本学期准备举行“同课异构”师徒合作赛课活动,通过活动加大课改的力度,同时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

3.成立科学组的“专家团”,充分发挥本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并结合市教研院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坚持做好各备课组的常规教学检查、做到检查到位,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4.科学组至少申报一个课题,使校本主题教研课题化。

四、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周次日期内容地点对象

12.15-2.21校教研组会议校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山绣本部全组教师

22.22-2.28校备课组长会议九年级科学课堂调研科学组课题申报106办公室山绣本部备课组长九年级备课组

32.29-3.6市科学教学新常规研讨活动初中科学教研员会议、市直中学教研组长会议市直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竞赛(初赛)市科学初高学段衔接课程研究组活动九年级备课组“有效复习”主题教研活动待定待定实验中学山绣本部吴锡理林斌吴锡理全组教师

43.7-3.13科学组命题培训活动市直八年级科学双周教研活动暨初中科学教学新常规实施研讨微格教室南浦实验106办公室全组教师八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

53.14-3.20初中学生科学小课题DV现场答辩活动市第四届初中科学命题研究班第二次活动暨学业考试研讨活动待定乐清相关学生杨晓明

63.21-3.27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竞赛(复赛)八年级科学课堂调研科学初高学段衔接课程研究组活动科学组青年教师命题比赛待定惠民、广后实验中学山绣本部林斌八年级备课组吴锡理青年教师

73.28-4.3清明节放假(4月2日-4日)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研讨活动暨初中科学教学新常规实施研讨平阳九年级备课组

84.4-4.10科学初小衔接研讨活动暨市直七年级主题教研活动初中科学教师命题竞赛待定二十一中七年级备课组待定

94.11-4.17初中科学期中教学调研活动待定市教研员

104.18-4.24期中考试初中学段集中学习待定市教研员

篇3: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表现, 是小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智慧的重要来源.科学始于好奇, 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可以这么说, 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 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 提高观察的效率.例如“一杯水的观察”教学, 学生用眼睛看, 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用鼻子闻时, 了解到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时, 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再用手去摸时, 感受到水的温度;这样就比较全面的观察了水, 综合的了解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而经常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观山观水、观树木庄稼、观花鸟鱼虫, 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生活, 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具备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如以前在教“冬季星空”时, 在讲清观察星星可以知时间推移、知季节更替, 是一项有趣又有用的科学活动后带领学生在晴朗夜晚, 在分清星座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了大熊星座、小熊星座, 织女星座、牧夫星座、天狼星、北极星…….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兴趣高, 收获也很多.只有通过经常地这样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 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 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使他们从小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在将来的工作中, 能够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学生提问表明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 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也是学生思维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思考, 不盲从, 不迷信,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独特的见解, 鼓励学生去发现.例如, “寻访小动物”一课,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寻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蜗牛”一课后, 有学生会问:蜗牛的身体外面为什么长有坚硬的壳?蜗牛的头上为什么会长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为什么长在长触角上等.面对这些提问, 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解答更要进行鼓励.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好问是智慧的摇篮, 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 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除了鼓励学生好问外, 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探索活动, 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如学过“我们给大自然记日记”后, 带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观察当地四月份的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绘制出四月份的自然历, 并对四月份的气温、雨量、太阳高度进行统计, 绘制出曲线图, 得出本地区四月份气温、雨量、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形式, 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三、培养操作能力

作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习惯, 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理解、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机械”时, 我辅导学生做了3个实验. (1) 把10千克的重物提高0.5米, 先用手提, 再用杠杆提, 比较两种方式用力的大小; (2) 先用自行车车把改变车的方向, 再直接用手转动轴把改变方向比一比谁省力; (3) 两个同学用同一种锤子分别把有尖钉和截掉尖端的“钉子”钉入木头看谁用力少.通过操作体验, 使大家认识到杠杆、轮轴、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 并且都学会了一些简单机械的操作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亲近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 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是科学课对我们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机会, 通过动手操作,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 在科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创造能力.因此, 我平时就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做实验、开展种植、养殖、制作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操作过程, 培养了操作能力.

四、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谐优异发展的综合表现, 它是革新、创造、发现和发明的第一要素.面临着世界性的国力竞赛、科技争雄的形势, 从小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意识和创造力能力, 是我们科学教师刻不容缓的工作.我在教“制作叶的标本”时, 组织学生采集37种484张植物的叶, 指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动手制作标本.这些标本制作十分精致, 不仅符合要求, 而且各具特色, 有独创精神.“小画家”王小丽同学用叶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标本展览会上大获赞赏.从此, 美术小组便增加了叶画这个项目.她的叶画作品还在市的儿童画展上荣获一等奖.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发展中小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科技人才的需要,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是科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也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要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 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 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 探索, 去进行创造性劳动.科学课上教师就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幻想.青少年爱幻想, 我们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因为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 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 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目的之一.

篇4: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一、“超级94学高级中学计划”的宗旨和任务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大臣2002年4月10日发布,后经2003、2004、2007年三次修订的《超级科学高级中学实施要项》规定及该省预算项目申请说明,该计划的主要宗旨和任务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从喜欢理科的青少年抓起,培育科技领军人材的苗子

文部科学省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自己出色的制造能力。但与此同时。日本也存在着相对封闭、缺乏国际视野、集团组织的彰显而使个人能力发挥不足等弱点。为保持和增加21世纪日本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其重要思路之一,就是从青少年抓起,给喜欢科学技术、对数理感兴趣且有潜力的儿童和青年学生以充分、良好的学习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通过独特的课程教学活动,发现并培养未来能在科学技术领域担当大任的人材苗子,为其在大学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SSH计划,就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措施之一。该计划出台之时,正值日本2000至2002连续三年4人获得自然诺贝尔科学奖之时,日本政府遂有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大计划。这使得SSH计划很快得以立项。

2.为高级中学的教育特别是理科教育的改革创造经验

通过以数理及相关科技领域为重点的高中课程的开发,取得教改的经验,为整个高中理科教育提供示范和借鉴,是赋予SSH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超级科学中学实施要项》明确规定,计划学校可以开发、实施独立于《学习指导要领》的课程,加大支持观察、实验、研究等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探索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教育方式,增加学生对理科的兴趣,改变和减缓青少年学生脱离理科的倾向,解决优秀学生弃学理科的问题。

二、计划实施运行模式

1.选定程序

根据规定,不管是国立、公立的高中还是私立初高中一贯制的中学,均有申请SSH计划的资格。文部科学省设立“SSH企画评佃协力者会议”进行审查、指定。指定校实施计划最初为3年一期,2005年改为5年一期,结束后可以继续申请。为强化指定校的示范效应和功能,近年又在指定校中设立了核心校。

2.运行模式

①文部科学省负责计划预算的申请;在学校每期计划结束后就各校计划实施情况组织进行评价。

②文部科学省下属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振兴机构设SSH专门机构,负责经费支持;学校经验、学生科研成果的全国性发布和推广及相关具体事务等。

③指定校所在的都道县教育委员会设立由专家、各界人员组成的指导运营委员会,作为指定校的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运营提出指导和建议。

④相关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团体支持和配合,向协议指定校派遣教师和技术员、为学生提供体验活动的机会和场所,指导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大学设立和完善面向SSH学生的特招制度、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提出建议等。

3.超级科学高中的建设

SSH在指定校原建制内进行,课程和招选学生由学校负责,各校可根据校情和理解做出特色,因此实际操作中各校做法各异,主要做法和内容大致如下。

①开发实施以科技、数理为重点的课程及教学计划。一般分三个层面: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学兴趣的面向一般学生的综合科学课程:面向学校理科班的课程;面向SSH课程专门班的课程。如本领区福冈县立城南高中(以下简称城南高中)就按照该校CCS即自我职业规划教育(Career)、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科学(Science)的培养目标,设计和实施了面向一年级全体学生的“SS环境科学”、“SS地球科学”和“SS信息统计科学”;面向一年级理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面向理科二、三年级和SSH专门班学生的专业课程及用英语讲授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福冈县立小仓高中开发了面向高一全体学生的《SS信息物理》、《SS基础化学》;面向高二理科班学生的《SS理论·无机化学》、《SS物理Ⅰ》,面向高二理科生物班学生的《SS生命科学Ⅰ》;面向高三理科学生的《SS材料·有机化学》、《SS生物·有机化学》、《SS物理Ⅱ》等。有的私立学校根据学校中小学一贯制的特定,开发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纵向贯穿的相关课程。

②开发具有独创性的指导方法、教材。总结、探寻提高新课程及教学计划效率、效果的方法,探寻、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方法;SSH课程教材编写和实施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规范化和教材化等。如城南高中开展的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课程计划的研究”、“如何与大学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心的研究”、“自然科学领域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三个课题。

③和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探讨高中和大学接续及合作的方式。各指定校和本地及外地相关名校都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

④开展和举行用英语授课的课程、发表会和实习活动,提高学生国际交往所必需的英语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相关比赛、演讲会等。特别是SSH全国性的比赛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等。

⑤组织研究会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就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有些还组织起多校研究联合体。如鹿儿岛锦江湾高中科研小组与全国多所高中结成课题研究联盟,就白萝卜的形态、成分、生殖、遗传及环境适应性等进行研究。高知县小津高中与全国29个超级科学高中组成全国性研究团体,在全国设立观察点,开展《超云空奇异发光现象研究》。由于多点观察获得的数据很是宝贵,其在海外学会上发表后,获得很高评价。

⑥和地方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如科学演示、科学节、科学博览会等,为提高一般公民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做贡献,推广和扩大改革成果的影响。如2011年夏天福冈县六所指定校和国立九州工业大学、九州大学、北九州市相关科技团体合作,先后举行了北九州夏季科学节、九大校园的科学公园、走向世界第一的科学广场、九工大天体观测教室等活动。各校课题小组成员发表23个课题成果,并在当场进行实验活动,吸引了当地众多中小学生参加或观看。

三、实施情况

1.指定数量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共指定了分布于全国各行政区超级科学高级中学226校次,2011年除到期不再延续的外,共有在建校145所,其中核心校29所。指定数量,近年有增长的趋势,从最初开始每年十几所,到2010年36所,2011年38所。

2.资助强度

2002年该计划启动时,该项事业预算额72714.4万日元,平均每校年度资助额约为23万美元。2005年改为5年一期后,每校5年资助额在5000万~6000万日元之间。

3.取得成果

根据文部科学省、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振兴机构对实施校教员的调查和各校总结,SSH实施的直接成果可作如下概括。

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愿望和关心度有所提高。这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选择学习理科的学生增加,为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选择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比例大幅提高,其中女生最为明显,报考工科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过去理科班女生多学医学、农学的状况有所改变:二是学生的理科成绩明显提高;三是学生理科学习时间有明显增加,有学校人均每天增加达半小时:四是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知识及世界科学现状、相关课题的了解有所增加。据文部省提出调查材料称,根据2007、2008、2009连续3年对SSH指定校所做的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回答提高了对相关科学技术学习的志趣,不少中学高达80%以上。

②学生报考和被录取的大学层次明显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有所提高。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2002年入学的高中生后来进入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平均比例为30%,SSH课程的学生达到60%,整整提高一倍。

③开发、实施了一些各具特色、颇有成效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取得一定成果。

④SSH学校和大学在招生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大学对SSH学生素质认可度增加,推荐入学的名额逐年增加。

⑤各种科学比赛获奖者增加。SSH校不少学生的论文发表后获得很高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多获奖项。2011年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学生比赛中日本4人获金银奖牌,其中2人为SSH课程学生。

⑥激发和增加了指定学校发展的活力和改革动力。2011年文部省向国会提交的报告认为,根据2007、2008、2009连续3年对SSH指定校所做的调查,基本达到了立项时所设定的目标。

4.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①尽管各校都积累了些经验,一些好的做法和范例推广后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科学的模式。

②计划指定校均为普通高中,已有向职业高中扩展的议论。

③和大学衔接问题。主要是学生升入大学的问题,目前只是相关大学和中学之间进行,数量有限,需进一步探讨、规范和扩大。

四、启示和借鉴

1.脱离应试教育的取向

应试教育是一种狭隘、片面的教育模式,日本教育也深为所累。上个世纪末,日本曾以“宽松教育”理念图谋改变,后实行受阻。“超级科学高中计划”采取以实避虚的战术,避开理念之争,从日本人关心的理科人才培养人手,计划实施10年,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工作人员,很少争议,获得各方的支持和肯定。该计划很难说已脱离应试教育的羁绊,但与以应试出名的日本高中和我国多数重点高中建设取向相比,其淡化应试取向、着重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意识、能力培养的做法,确有可取之处。

2.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兴趣、抱负和潜力是人才成功的关键。高中是学生未来的重要的关键点,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切入点。SSH计划从学生的兴趣、个性潜质、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培育学生的科学心态和综合能力,应该是抓住了专门人才培养的根本。

3.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体验式学习是SSH计划强调的重点之一,避免了理科教学中为应付考试死记概念而远离观察、实验,使学生缺少动手而索然无趣的弊病。通过体验、科研活动,学生不仅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题目,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确定坐标。还可通过活动,提高交往的能力、合作和团队精神、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伦理观念。各方总结多谈到了这一点。特别是有的围绕本地区的研究课题和活动,既为家乡做出了贡献,也增加了爱乡观念,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奉献家乡的责任感。

4.社会的协作配合

SSH计划虽然是一项纯粹的教育事业,但却动员了相当多的社会资源,实现了社会“一盘棋”。组织上讲,指导委员会一般包括当地重点大学的负责人、教授、博物馆长、著名公司的老板、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等。委员们既可从社会的各个角度对学生培养提出指导意见,又接通了社会资源的通道,为请进来、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和可能。特别是与大学的合作与对接,从参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贯通、合作科研、授课和实习,到学生选拔标准,大学全程参与,把高中对大学的对接不再是仅仅限于招生阶段。如城南高中的40名SSH班学生分为10组,与九州大学研究生院的10个研究室对接,每年4次由各研究室的教师进行实验、实习指导和讲课。这对人才培育来说,意义重大。

社会各方的合作,为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和搭设了更多舞台。仅就科技成果发表而言,除SSH设有每年一度的全国性学生科研成果发表和交流报告会外,学生还可向日本学生科学奖等各专业领域的20多个全国性的学会上发表,另各地区和传媒机构也设有诸多会议和奖项。如九州地区就九州高中理科研究会、中国一四国一九州地区理数科高中课题研究会等,还有一些重要媒体设立的比赛和奖项、各地方每年举办的报告会和发表会等。这些为同学研究成果发表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篇5:中学科学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教研活动工作重点

1、推行落实初中科学教学新常规,规范教学行为,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为了落实有效落实课堂变革成果,规范初中科学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质量与批改、学业评价等行为,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学期着重推行和落实初中科学教学新常规。通过教研组集中学习,活动研讨,教学评比等手段引领初中科学教师了解新常规,践行新常规。

2、深化学习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积极策划四次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学科核心素养,有请专家进校进组解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完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凸显“学为中心”.

3、继续发挥 “市初中科学教研基地”的作用,借助教研室的基地学校调研活动在我校的开展,打造“学做教一体”的课堂模式,实施特色化的校本研修。通过加强校本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发挥“市‘小科学家’培养基地”的作用,以培养小科学家为契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真正体现xx三中科技特色的素质教育。

4、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本学期积极搭建“骨干”引领平台。在本学期继续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如:潘小清--余依璐、林小青--徐晓碧。继续安排本组教师相互听课,探讨优秀教师的教学特点,促进熟识“自然分才教学”课堂模式的操作技能。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级和学校的“评优”活动,提升科学组教师学科素养。

附:四次活动方案

活动一、解读教学新常规,积极践行教学新常规

时间:9月22日周四下午

地点:本校三楼会议室

内容: 为了落实有效落实课堂变革成果,规范初中科学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质量与批改、学业评价等行为,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学期着重推行和落实初中科学教学新常规。通过教研组集中学习,活动研讨,教学评比等手段引领初中科学教师了解新常规,践行新常规。

活动二、解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时间:9月30日周五上午

地点:本校微格教室

内容:1、本校老师开课一节2、黄鹏飞老师讲座

活动三、继续提升科学教室专业发展

时间:10月27日周四下午

篇6:中学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以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科学教学质量为重点,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增强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强化教研组建设。从而能让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师能够快乐教学,学生能快乐学习。总的来说,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主旨是课堂有效教学。

二、工作目标:

1、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确保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2、继续以课改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验课题《以理解教育促学校内涵性均衡发展研究》为纲要,抓实科学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教育科研,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

4、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理解教育”的氛围,开展自然分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三、工作要点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各教师确定个人教研专题,并根据课题进行教改实践,继续开展组内教师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本学期,要求科学教师重视理论专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撰写心得。

组织教师写好心得和教科研论文,为深化教学研究服务。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室和本校的各项活动。

2、经常了解和分析各年级教学情况

在教学中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

教研活动理论上每两周一次,提早一周确定开课教师,要有效地运用时间,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每次活动顶有开课主题。在日常的教学中能逐步让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能用“乐教、奉献”两个词来鞭策自己,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坚守在教师岗位上。

(二)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与全组教师的共同成长。

年青教师要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展现教学风格的多姿多彩,鼓励青年教师多上研讨课,将自己的哪怕点点滴滴的教改思路渗透到教学中,老教师做好“传、帮、代”的工作,把自己教学多年的经验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三)、加强开课、评课的质量,注重反思。

1、开课 以往我们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而忽略了教者在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等方面的设计,内容空泛。本学期我们要致力于改变旧面貌,加强开课的质量。

2、评课 鼓励每位教师均能发表看法,在评课中还能体现出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评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本学期准备每位老师针对一方面某细节发言,做到小而精,这样可以谈得深刻,挖得深,使开课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1.单元检测:抓好单元知识达标检测,严格考核,及时做好检测分析、查漏补缺工作;单元知识梳理、试卷命题要做好分工。

2.期中、期末检测:对于学校安排的常规考试,要严把教学质量关,认真地做好试卷分析,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围绕科学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组织科学教师共同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认真组织科学教师参加市、县科学各项教研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篇7: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宏大中学周家敏

一、学期教学总目标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激发后进生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他们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引导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优秀。

2、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二、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本册教科书共4章:“电和磁”、“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

第一章紧密的与上册的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很自然的过度。学生能够很快的学习电生产磁的原理。

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是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用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解释物质的这一性质,用符号表示世界的事物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本章将引导学生怎样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化学元素和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并按元素的性质变化的规律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氧气.二氧化碳的制造和检验方法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第四章“植物和土壤”从土壤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性等角度来解释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进度总体安排

2月12日 ~3月10日第一章电和磁

3月11日 ~4月12日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4月13日~5月10日期中考试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5月11日 ~6月4日第四章植物和土壤

篇8: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一、课前准备, 形成问题

科学课是一系列的“活动”贯穿而成的探究课, 进行科学研究少不了一系列的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 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学生分组自行筹备,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下节课所需的材料。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机会。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 教师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 跟材料一并带到课堂。“问题卡”的任务促使学生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 让他们感悟到“其实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二、激发兴趣, 产生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指出,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 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 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 进行有效的研究。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 他才想做、想说、想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进行实验, 激发问题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具有探究意义的经历。”可见, 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 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既可增加感性认识又容易体验问题的情境, 更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 只要实验室条件允许, 教师应尽可能将其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或安排指导个别学生来做操作演示, 或进行“默做” (实验前交代清观察现象、测量数据, 做时不讲解)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四、敢于质疑, 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育心理学表明, 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未知状态。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怀疑、批判、创新”是产生问题的源泉。

五、运用比较, 发现问题

比较法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 教师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点。在科学教学中, 适当运用比较法, 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内容的整体性, 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并产生新问题。

总之,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教师能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景, 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得到了培养。

摘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杨振宁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题, 不愿意提问题。为了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需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有效的探究则需要在符合逻辑的条件下提出合理的猜想。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保证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于一些科学现象进行假设,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真实,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与预测。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借助一些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了解假设需要有明确的依据,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只有当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认知冲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就是质疑或者假设,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质疑,就已经开始铺设通往未知的渠道。例如在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导入新课以后,教师就可进行实验,在讲台上放两杯水,让学生触摸感受哪杯水的温度高,哪杯水的温度低,随后再把两杯温水放在一起,让学生感知两杯水的温度差(预设两杯水的温度差不多),学生触摸完毕后,教师就可向学生提问“你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我们感受物体的冷热呢?”学生思考后,教师可展示温度计,让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随后放开手过几分钟再观察,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又什么发现呢?”学生回答“手捂住的时候温度计的液面上升了,放开一会后,液面下降了”。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表扬,接着带领学生用温度计来测量水温,交给学生测量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提问“假如不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测量,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时教师便可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展开实践,如在测量的过程中用手触摸温度计的玻璃泡、刚碰到水就把温度计拿上来等,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能够了解,假如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测量,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准确。

二、强化表象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主要是从具象到抽象过渡的过程,抽象一般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一般可在形成的过程中建立概念,或者在同化的过程中建立概念。教师在引入新的概念时,需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借助感知材料,使学生学会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课堂上,概念同化已经成为学生得到新概念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当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深化概念,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接受新的概念。

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属于一个辩证的过程,是从量到质的转化,这个过程主要是以表象作为中间环节实现的。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建立在感知的条件下,不仅要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还需要强化表象,使学生能够自己回忆感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于一组对象中的事物进行深入了解,接着可与其他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事物的属性,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此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延伸的内容,使学生明确研究范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认识的概念以及相关规律,生物知识部分概括同类事物共同特征就有:植物的共同特征与动物的共同特征,以《植物的共同特征》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于不同的植物如树木以及花草等进行解剖,观察解剖前后植物的变化,通过触摸,闻味道充分感知;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征:植物都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水、阳光与空气以及营养,植物都会生长发育,都有从生长发育到枯萎死亡的过程,这代表着植物与我们一样,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得到关爱。此时学生便能够在脑海中建立植物的概念,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爱护植物。

三、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都需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想象力是一种较为关键的智力活动,在生活与学习中都需要想象,想象是认识活动的必要手段,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想象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象是开展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参与任何活动,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想象,而学习与想象的关系更是密切,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情

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置身于好奇与想象的情境中自由学习。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卫星——月球》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球上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哪些工具?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些同学说,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因此需要用装空气的袋子,盖住嘴巴与鼻子,可以设计一个压缩氧气的带子,帮助宇航员呼吸;还有些同学说,月球上的引力很小,气压也小,可设计一个牙膏袋一样的东西把水装在里面,口渴的话就用手挤一下······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月球上条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此外,在学习《造一艘小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介绍一些不同用途的船,同时出示一些船的图片给学生看,调动学生的兴趣,随后可向学生提问“你们想不想造就一艘船呢?”这时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船的基本情况,结合当今的科技,很快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有些孩子想造一艘水陆空三用的船,还有一些同学想运用高科技造就隐形船等,此时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的想法都很棒,只要你们认真学习,敢于创造,将来一定能造出你们想要的船”。

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质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一般是在发现问题时产生,学生提问表明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思考,在寻找事物间联系,这就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本来就包含了创新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此种形式,不仅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够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此时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时,教师就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到走廊上把耳朵贴在楼梯的扶手上,试试看能不能听到远处传过来的敲打声,或者讨论帖着扶手与不贴听到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等。通过讨论,学生就能够发现,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随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吗?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就可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与介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介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经过长期培养,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知识来认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篇10: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学生接触《科学》以前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关的知识,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差异,在每个孩子的禀赋、爱好以及各自的特长方面也存在着差距。而科学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教学进度的同步性,使老师不可能照顾到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其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个性。而科学课外活动的开放性,不仅为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而且让他们依据自身的特点、依据科学课外活动的独特性、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翻开《科学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新课标提出的是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强调了“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等这些方面。显然,科学教育是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之间,课堂之中的,它应是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的限制,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演练、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那么课外探究则是知识的运用与累加、方法的重组与强化、技能的训练与增强、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科学课外活动在时间上的充足性,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往往是匆匆忙忙、蜻蜓点水,而在课下学生可以在充裕的时间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一个小时,一周甚至一个月,没有时间的制约,他们可以尽情的亲历、体验一次次完整的探究活动,积累探究的经验,逐步养成探究的能力,提高探究的素养。

科学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探究的形式。他们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也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也可以

请相关的老师一起完成。打破了课堂上单一的活动形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途径。

科学课外活动地点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再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大自然乃至整个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

在科学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科学课外活动,可以在各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的活动中,了解科学技术与自己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的相处。并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等,如此丰富的知识不是我们能够在课堂里展示给学生的。再者,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和课堂所介绍的内容远不能满足孩子对周围科学知识的认识。而课外活动正是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补充和学习,将科学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借助于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有机会让学生置身于社会中去吸取、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发现、置身于科学技术中收集、置身于观察实验中去积累。

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课外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对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知识。是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的主要活动方式。让学生从直观而简单的观察中

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奠定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比如观察草地里的昆虫,观察月相的变化等。

活动策略:在观察前要选好观察地点,所选的被观察的事物还必须具有代表性。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观察的目的、具体的方法。

二、种植、饲养种植和饲养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科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优越性,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养小鸡等活动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全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真切地感知生命的意义。

活动策略:在合适的季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等活动,让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情感。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鼓励、督导,防止学生因不能坚持而中断。

三、参观、考察

现场考察是指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况,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空气污染、水域污染,让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策略:教师要选择学校周围新发现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利用适当的时间结合近期学习的内容参观访问,解答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考察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为顺利考察奠定基础。

四、科技制作

课外活动中的科技制作,孩子们就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不断改进,直到满意。不仅在制作过程中复习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精神。

活动策略:在制作前教师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必要时可家长协助。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并在制作过程中有所创新,进行发明创造。

五、搜集信息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指明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源。拓宽课本知识,走进图书馆、电脑室,如搜集太阳系的资料,细菌和病毒的利与弊,天气的谚语。

活动策略:可以由教师自己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六、科学小实验

课外活动中的实验不同于课上的实验,它应是课上实验的改进、创新。这类活动要事先为学生作好准备,如实验目的要求的确定,实验器材的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等。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好次数,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方法,观察现象、分析成败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动手并在动手中思考总结。

篇11:中学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中学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材的特点

《科学》新教材,从整体上看,体现现代科学的特点,展现科学精神,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工作中具有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实践与决策、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在新教材中,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有较强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内容,使教材呈现开放性和动态性,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的特点;注重科学史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学习有关科学知识;教材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注重学生个性化表现,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无限启发;新教材中还体现了人文精神,如生物的资源、环境保护等,虽然没有正面阐述,但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领悟。

《科学》教材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强化科学探究,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实施生命科学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课程教学具有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探究大自然的能力,给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渔”。因此我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通过让学生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主动独立的学习态度与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

一起探究实验课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尊重事实,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品质。

《科学》新教材中,增加了科学发现和研究史、信息资料,还有更多是来自生活中的知识,我以任务驱动学生,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板块,供学生自主选择,然后进行自主探究。新课程教学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学生获取、整合、内化、表达、交流信息,得到的知识远远超过教师在40分钟中能传授的,知识内容得到拓展。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反映出他们迫切想学的心态,这主要是基于教材新颖的优势、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优势,更基于学生学习观念转变的优势。

三、尚需改进的问题

1.知识内容的拓展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有许多内容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充分讨论,影响知识的拓展,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只能有待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但本学科处于一个较被忽视的地位,所以有些课题的探究学生不能深入进行,只能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水平。

2.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没有充分的转换,学生的主动探究还不够,他们主动学习显得还不够。

篇12:中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书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描写合作的作文200字下一篇:同学情深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