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2024-05-24

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精选8篇)

篇1: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科学课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发学生的科学能力,小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应尊重他们原有的知识,帮助他们把原有知识转化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种子萌发一课时,多数学生是农村的,在家都种过地。似乎对种子发芽有所了解,但要说出种子多少天会萌发、生根、发芽,怎样生长等问题时,大家都很茫然。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作出准确具体的回答。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用事实、科学数据说话,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自去种植并认真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才能得到科学结论,更有说服力。本节的重点是教学生一起做萌发种子实验,从设计到过程,每天观察种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最终以近两周的连续记录,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尽管各组的数据各不相同,但这不是大家的错误,而是种子萌发生长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体生长情况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实。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过程中,由于种子是在培养皿的湿纸巾上萌发的,所以,根部颜色很快变成紫色,在较短时间内长出了须根,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家里吃的豆芽菜和种子发芽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认为又长又白又嫩的豆芽菜是种子的“芽苗”,则就叫“豆根菜”,其中有的学生表示家里生豆芽时还帮过忙,说不清“豆芽菜”具体是哪一部分,大家在猜测和思考中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境下,有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向家长取得帮助,各小组设计实验也不同,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生出”餐桌上的豆芽?其各部分是植物的哪个部位?各组学生各显神通,实验器材也是五花八门,纸盒、饮料瓶等,有两组的实验装置无遮光情况下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实验中大家精心呵护,期待结果。一周很快过去了,当各组学生将他们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后,有两组的战果竟然和“豆芽菜”很像,另两组的看起来很“老”,无法食用,大家讨论不同的外形是什么原因,各组汇报实验条件,通过比较,学生对“豆芽菜”的生长条件有了明确的结论,但大家的“豆芽菜”在外形上还是有差距的。这也说明控制实验的一种因素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做任何事仅靠理论指导远远不够,技能的形成还需反复模仿练习。反复实验,豆芽又生长了两天,变成了豆根,大家亲眼看到这些变化,原来我们吃的豆芽菜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成长的。所以,科学课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依靠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

三、利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原则。在一次爬山比赛活动中,场地是学校不远处的坡度较大的北山,但道路很宽,山坡下稀疏地生长着松树,下面被草本植被覆盖。在山脚下,宣布比赛的要求:(1)注意安全;(2)小组同学相互照应,每组全体成员全部到达山顶,领先者取胜,各组讨论研究,选择登山方法,确立帮扶对象等。比赛开始,有三组同学直奔山顶,有一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轻松地走起了“Z”形路。赛程过半,其他三组同学累得气喘吁吁,腿酸无力,不得不停下休息,直喘粗气,而开始落后的小组同学,则面不改色,劲头十足,速度越来越快,等其他组同学喘息之际,他们已反超,并最终集体领先到达山顶,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Z”字形路线,小组长骄傲地说:是在语文课上有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学到的,这样的路线不累。师顺势指出,他们的方法正是运用科学课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斜面原理”,也就是与坡度有关。科学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实验室中,科学即在我们周围常见的事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只要细心体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会获得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学习中,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乐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2: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教学已经跨过几十个年头,回顾教学过程,我深感教学反思的重要,就此简述,与大家共勉。教学反思的内涵及重要性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每个人都期待成功,而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灵活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法,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数学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以下是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比如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篇3: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实施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方式, 按照实际工作需求, 共同制定计划, 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能轻松掌握课程新知识,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提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促进师生教与学双向互动,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科学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四个教学阶段

1. 确定项目任务要贴近生产、生活实践, 有利于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项目具有实效性, 项目要贴近生产、生活实践, 使学生完成的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社会的认同。虽然目前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程度不够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项目教学的实施, 但是我们可以多从学生身边事来选题, 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目标和任务。如在《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异步电动机两地控制章节教学中, 结合学生 (大部分来自农村) 生活经验, 将项目确立为设计农村生活用水 (汲取) 控制系统, 将教学情景设置为汲水控制的两地 (水井和天台上的水塔) , 这样的教学情景, 这样的教学项目对学生而言, 既熟悉又亲切, 从而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就确立了, 项目顺利实施。而且学生掌握后可以独立运用, 能为家庭做安装与调试工作,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家长也感受到孩子学到一技之长, 肯定子女的成绩的同时, 进一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摈弃自卑, 重树自信心, 学习生活进入良性循环。

2. 科学引导, 巧妙点拨, 严谨组织项目实施, 有利于挖掘学习潜力

教师是项目实施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项目教学法是将新知识融汇于项目实施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学习新知识, 完善技能;所以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 及时提示学生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这样避免学生对项目束手无策, 使其少走弯路, 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为了实施项目计划, 学生自然渴望获取新知识, 有了学习的动力, 就会自觉通过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 对应知应懂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为教与学的互动提供了条件, 所以, 项目实施过程就成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良机。如《数字电路》触发器章节, 结合生活实践中知识竞赛广泛使用的抢答器, 确立了应用触发器和555集成制作三路抢答器的项目 (要求:制作一个三路抢答器, 功能描述: (1) 本电路为一个可容纳三组参赛者的竞赛抢答器, 每组设置一个抢答按钮供竞赛者使用。 (2) 主持人有一个清零按钮[X]。清零后, 显示器清零, 抢答开始。 (3) 三组参赛者分别为1、2、3组, 每组对应的抢答按钮分别为[1]、[2]、[3]。抢答时, 第一时间抢答成功者的组别符号被数码管显示。 (4) 若同时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抢答, 则所有的抢答信号无效, 数码管显示0字符。) , 教师首先要明确任务目标 (教学目标) :

·了解逻辑电路在电路中的综合应用;

·掌握逻辑电路和D触发器的符号、逻辑表达式、逻辑功能和相应的真值表;

·学会和掌握逻辑电路的综合故障检测并用逻辑方法寻迹排故;

·规范集成电路及元器件装配要求, 掌握电路设计方法和技巧。

再设计好参考电路图:

并列出元件清单 (略) , 准备好书面项目指导书 (即教师工作页) 。

引导学生先运用已学的逻辑化简的知识来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功能变换, 及时进行逻辑化简的知识查漏补缺;再结合TTL元件,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充分运用集成器件, 如何解决不同类型的门电路代用问题。最后引入新课———触发器功能实现, 解决瞬间变量 (抢答器输入量) 与恒定变量 (门电路输入量) 变换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学习新知识,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减轻学习压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理搭配成员, 科学制定项目计划, 有利于学习信心的树立

在项目教学法中, 分组教学是常用的模式, 各组由不同层次学生搭配组成, 避免个别项目小组畏难心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然后分配任务 (即书面项目指导书) 。

要求各小组根据任务, 制定小组的项目计划, 确定工作分工协作进程和细

4. 严格检查、客观评价、总结, 是能力提高的保障

检查、评价和总结, 是项目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检查内容包括技能操作方法、习惯。认真检查, 严格把关, 及时纠正操作技能的不良习惯。评价内容, 既要评价成果, 如计划合理性, 项目完成情况及作品的质量等;又评价活动中表现情况, 如小组合作参与意识, 合作精神, 创新性, 是否听取成员和教师的意见等方面。评价的方式由教师、项目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总结汇报内容包括项目成果的汇报与交流, 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和经验, 收获与感受等多个方面。汇报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是书面文字, 也可以用多媒体报告讲解汇报或作品展览。如电子小制作产品利用学校技能展示会进行展示, 不仅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成绩, 也汇报学生的成长足迹。

三、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教学实践, 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通过上述案例的主动学习, 学生既能自行应用D触发器设计出多路抢答器, 又能应用JK、T等其他触发器自行设计出多路抢答器。数字电路的整体知识的综合应用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 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篇4: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科学课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发学生的科学能力,小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应尊重他们原有的知识,帮助他们把原有知识转化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种子萌发一课时,多数学生是农村的,在家都种过地。似乎对种子发芽有所了解,但要说出种子多少天会萌发、生根、发芽,怎样生长等问题时,大家都很茫然。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作出准确具体的回答。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用事实、科学数据说话,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自去种植并认真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才能得到科学结论,更有说服力。本节的重点是教学生一起做萌发种子实验,从设计到过程,每天观察种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最终以近两周的连续记录,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尽管各组的数据各不相同,但这不是大家的错误,而是种子萌发生长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体生长情况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实。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过程中,由于种子是在培养皿的湿纸巾上萌发的,所以,根部颜色很快变成紫色,在较短时间内长出了须根,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家里吃的豆芽菜和种子发芽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认为又长又白又嫩的豆芽菜是种子的“芽苗”,则就叫“豆根菜”,其中有的学生表示家里生豆芽时还帮过忙,说不清“豆芽菜”具体是哪一部分,大家在猜测和思考中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境下,有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向家长取得帮助,各小组设计实验也不同,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生出”餐桌上的豆芽?其各部分是植物的哪个部位?各组学生各显神通,实验器材也是五花八门,纸盒、饮料瓶等,有两组的实验装置无遮光情况下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实验中大家精心呵护,期待结果。一周很快过去了,当各组学生将他们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后,有两组的战果竟然和“豆芽菜”很像,另两组的看起来很“老”,无法食用,大家討论不同的外形是什么原因,各组汇报实验条件,通过比较,学生对“豆芽菜”的生长条件有了明确的结论,但大家的“豆芽菜”在外形上还是有差距的。这也说明控制实验的一种因素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做任何事仅靠理论指导远远不够,技能的形成还需反复模仿练习。反复实验,豆芽又生长了两天,变成了豆根,大家亲眼看到这些变化,原来我们吃的豆芽菜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成长的。所以,科学课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依靠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

三、利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原则。

在一次爬山比赛活动中,场地是学校不远处的坡度较大的北山,但道路很宽,山坡下稀疏地生长着松树,下面被草本植被覆盖。在山脚下,宣布比赛的要求:(1)注意安全;(2)小组同学相互照应,每组全体成员全部到达山顶,领先者取胜,各组讨论研究,选择登山方法,确立帮扶对象等。比赛开始,有三组同学直奔山顶,有一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轻松地走起了“Z”形路。赛程过半,其他三组同学累得气喘吁吁,腿酸无力,不得不停下休息,直喘粗气,而开始落后的小组同学,则面不改色,劲头十足,速度越来越快,等其他组同学喘息之际,他们已反超,并最终集体领先到达山顶,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Z”字形路线,小组长骄傲地说:是在语文课上有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学到的,这样的路线不累。师顺势指出,他们的方法正是运用科学课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斜面原理”,也就是与坡度有关。科学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实验室中,科学即在我们周围常见的事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只要细心体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会获得科学知识。

在科学课学习中,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乐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5: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 康明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1)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课堂形式呆板,教师大力喷灌,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2) 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3)“翻译式”教学使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小,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而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秋季推出的高一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对有别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博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创设恰当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听说课上,我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campus. from your friend.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on a bus with difficulty.

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围绕话题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重点Why is it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good manners?时,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围绕主题的五个方面,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情景,运用所学知识,相互帮助启发,自己创设情景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又能在合作表演中展示个性。在这个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调动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全过程,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应侧重对语言深层含意的把握,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和判断,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如:

1)Why is St Petersburg called “A city of heroes”? (Unit 7 Cultural relics)

2)How can we tell Jeff is braver than Flora?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3)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teven Spielberg is from the movies he directed? (Unit5 The silver screen)

发散思维

所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一堂英语文学欣赏课上,我讲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选自希拉里的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三章),学生熟悉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揣摩人物特点,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情节分析判断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如: smart; adventurous; ambitious; thoughtful; outgoing; sincere; persistent for love等等。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扫清了障碍,于是,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名人, 如新教材高一课本中的Steven Spielberg以及以前初中学过的Thomas Edison, Jacques Cousteau, James Herriot 或思考自己熟知的任何人,并提问学生:Who do you admire most in the world? What do you admire about him / her? 用这种结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注意力集中,肯动脑,兴致高,效果颇佳。

3.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Unit 12 Harry Potter时, 我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并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尝试解疑,最后确定了三个重点的讨论题:

1) What was Harry afraid to do before he went to school?

2) Do you agree that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hat is right”?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3) In your opinion, how can we be happy and live a good life?

这些问题从文章表面无法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跳出“因循守旧”的框架,树立“标新立异”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设计真实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有效地调控了“积极分子”垄断发言的局面。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也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即使他们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要激励为先,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尝试图示导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图式理论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个个图式。图式导学就是借用文字, 字母和数字, 符号, 代号和记号,线条及示意图, 简笔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个设计精巧的图式应该是编者的编路,导者的导路,学者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图式导学模式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它是以增强理解,提高能力,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开拓型, 创造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武器,能使教学呈现出生动, 活泼的局面,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法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分析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语篇时,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各层信息线索,如下图:

How did Steven Spielberg become a great director?

又如Unit 4 The rescue, 我根据课文情节发展设计了四个表格,并指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融会贯通各个信息,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

(1) In the garden (2) On the way to the house

flood roar/a wall of water/swept down /swallow /wave/cold as ice /flow

reaction

Jeff wave arms / seized / dragged / pulled up /held onto

Flora struggled / got on her feet / held hands/fought for life / pulled…up

feelings surprised / wondering / frightened

flood go down / great roar / flowed around their legs

reaction

Jeff shouted /ran to the steps / opened the hall door

Flora couldn’t move / ran / got to the steps

feelings anxious / frightened

(3) Inside the house (4) Next to the chimney

flood water wave /like a sea / swept past wild /cut down trees / deep /swept away

house cracking noise / strange sounds/ moved / falling down

tree went down / cut down by water

garden completely destroyed / swept away

reaction Jeff looked for the chimney

Flora climbed the stairs /ran upstairs /

listened / started crying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7flood house noise / went down / moved up and down

chimney stand like a tower

reaction Jeff found the chimney / saved themselves

Flora

feelings relieved

由于图示教学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学生们不仅清楚地把握了文章脉络,为课文的深入理解打好了基础,也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和灾难情景的写作技巧。当然,除了教师自身设计图式外,还应适当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式,给他们一个发展想象力的机会,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英语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英语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想象材料,精心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发挥创造才能。如:

What would Jeff and Flora do after the disaster? (Unit 4 The rescue)

What will Chuck do after he returns home from the island? (Unit 1 Chuck’s friend)

If you are Hank’s friend,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him? (Unit 4 Listening)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我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Unit 9 Technology,我让学生运用想象,设计一款手机,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法新奇大胆,构思出了许多外形别致,功能齐全的时尚新款手机,为了更好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我又让他们扮作销售人员向全班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少学生的推销词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使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化课文语言,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复述课文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和创造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 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Unit 4 The rescue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Jeff.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Flora in the flood. ②Suppose you are Flora.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Jeff in the flood.

2. 课本剧表演

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讲Unit 12 Harry Potter 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第二段 Harry’s miserable life 和第三段 At Hogwarts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剧本写得生动有趣,表演起来也有声有色,把Harry Potter 在叔叔婶婶家受虐的悲惨生活,以及在神鸟帮助下来到Hogwarts学习生活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进语境中,不仅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而且通过动作和语言体会文章的内容,起到了加深课文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结束语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温暖的教学氛围,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一言堂”“疲劳轰炸”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的创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月

2.吴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项春桃“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www.pep.com.cn/06/ca484967.htm

4.李伟强“也谈英语创新教育” www.dytrans.com/Lunwen/theses/wenzhangxs.asp?id=89

4.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5.《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7期

6.刘雪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www.bdfx.net.cn/page073.htm

7. “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 《中国教育报》年8月26日第3版

篇6:挖掘学生的潜能(写写帮整理)

课改理念指出:“学生应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方面能力把识字教学能力放在首位,这就确定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当前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改目标指出∶在小学阶段中“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要有计划的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怎样才能具备了识字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看到音节能正确地读出来。

2、会分析字形,能自己分析字形的结构。知道每个字是几笔,使用什么笔画,由什么偏旁部首组成,是什么结构。能和学过的字对比,会用简易的方法记住字形。

3、把握一些汉字的特点和识字规律,找出难点。具有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能力。

能做到这三方面,就有了基本的识字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推理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每识一个字就要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

为了有效地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字音教学

1、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不仅低年级应该这样做,中高年级也应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应注意的是,在运用汉语拼音识字时,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在教字音和复习字音的过程中。生字上面总是带着拼音,这样就检查不出学生脱离汉语拼音以后是否读准字音了。应当在学生初步学会字音后,就去掉汉语拼音让学生认读.这就是说去掉了“拐棍”,也能读准字音,才是真正地认识这个字了。

2、有些生字的读音和口语中的读音不同,学生极易读错。如;“工农兵”的“农“字,应读nóng,而学生易读成nù。类似一些字的读音,要在学生反复练习中加强指导,使学生读准字音。

3、教学多音字要依据词定音。多音字的字音,要结合词语来确定。例如:“强”字就有三个读音,在“强大”中读qiáng,在“强词夺理”中读qiǎng,“倔强”中读jiàng。在课文中遇到多音字,不要把一个字的几个读音都教给学生,要结合词来教,在词中用该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以后出现另外的读音时,再教另外的读音,最后,可放在一起复习巩固,归纳比较。比如“着”,“在小猫钓着鱼”里读zháo,在“着手、着眼”中读zhuó,在“空着手”中读zhe。学生分别学了“着”的几种读音 后,可进行归纳练习,让学生说说“着”有几个读音,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或者让学生用不同的音组成词语等。

4、要注意同音字的教学。同音字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更便于学生掌握生字的字音,又可以复习生字。

二、字义教学

在汉字中,有的字本身就是一个词,读出来是一个音节。如:大、小、多、少、田、土、山、水等。有的字要和其他字在一起成为多音词。有的字一字多义,从整个词来看,才能准确地读出字义。如:“本”字有以下几个意思:

1、草的茎或树的干;

2、中心的,主要的;

3、原来的;

4、自己这方面的;

5、现今的;

6、根据等。结合“草本植物”、“课本”、“校本”、“本着”这些词,才能说清“本”的意思。讲解词义的几种方法如下:

1、演示和表演。

2、举列说明:有些词的意思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生活经验举出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词义。

三、字形教学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字形是难点,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1、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生分析字形,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分析字的那些形?一是分析笔画,即分析一个字是有什么笔画组成的,学生刚识字的时候,就要教他们一笔一笔的分析。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笔画。书写时,从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同时要教给学生笔画的名称。例如:“五”字它是由五笔组成的,它的笔画是:横、竖、横折、横。二是分析结构单位,即分析一个字是由什么偏旁或基本字组成的。学生学了一些偏旁和独体字以后,学习合体字的时候就不必一笔一笔地分析记忆字形了,可以分析字形的结构单位。例如:学生学了“单人旁”和“门”字以后,在学“们”就可以分析字形了:“单人旁”加“门”就是我们的“们”。因此,让学生尽快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偏旁和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分析字的结构,即分析笔画或结构单位在一个字的位置。包括书写的顺序和各部分的比例。如:“体”字写时就是先左后右,左窄右宽。

分析字形就是分析以上三个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一个字是由什么笔画或什么结构单位,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2、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提高识字能力。汉字的百分之八十是形声字,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构字规律,是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部分字的音、形、义的。教学生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不要讲很多道理,要帮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逐步掌握它的特点。比如:学生学了“杨、槐、柳、榆、松”等字以后知道它们是树名,就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启发了他们了解偏旁和字义的关系。

汉字在形体上的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并使学生能够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规律。

总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要牢牢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才能真正做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穆占梅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篇7: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

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研究性学习课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谓的“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一、激发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小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的更强的好奇心。如教学《鹅》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查阅与“鹅”相关的材料,然后扼要回答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鹅吃小鱼和小虾吗”,“为什么天鹅会飞而家鹅不会飞”。遇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向天歌’而不用‘向天叫’”等问题,还要和孩子一起寻根究底,绝对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堵住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的因势利导更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比如当学生问“为什么第一行用了三个‘鹅’字”时,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归纳出结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到池塘里有许多只鹅”,“因为听到有许多只鹅在叫”等。学生能从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全方位地去考虑问题,其创新潜能昭然易见。

二、丰富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性”,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自我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从多渠道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学生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有益的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站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多开展一些如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来扩宽学生的生活领域,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开阔他们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情感“复印”教材,构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感人肺腑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想象原型”,引导学生沿着教材的轨迹,用情感重现教材,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带入“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的想象王国。如教学《丰碑》一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认真探究的学生不难想象出“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军需处长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军需处长一定在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当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一定十分难过:他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的想象使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形成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

习惯这里讲的质疑着重指对习以

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它是学生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心理学认为,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敢于质疑的学生往往能辩证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不易被他人意见所囿,他们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创新见解。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

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参考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对课文的重点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也没发出一声呻吟”,同学们在探讨之后,常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我认为是虚构的,我被火钳烫过一次,我都痛得跳起来,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却一动不动,甚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不合常理”,“火势这么大,烧了那么长时间,邱少云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这些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这些质疑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或许因为知道弹药易爆,邱少云才更奋力把子弹和手榴弹压在身体下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

四、升华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篇8: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入门向导, 兴趣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魏书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讲“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 兴趣是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的转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趣味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例如,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用一根长40厘米的细铁丝, 围成一个矩形, 要使它的面积最大, 它的长与宽是多少?”大家很感兴趣, 有的学生在猜测, 用一些特殊值计算比较, 有的学生在列函数关系式求解, 最终得出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 教师接着问:“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其他图形, 面积会变大还是变小呢?何时面积最大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很快埋头算了起来, 有的求围成正三角形的面积, 有的求围成正六边形的面积, 有的求围成圆的面积等等, 不一会儿, 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 发现面积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并猜测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教师又问:“大家能从理论上去证明这一结果吗?”学生们再次认真地证明起来.随着教师的引导, 不断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这对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实践操作, 增强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 通过摆、剪、画、比、量等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在课堂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情景, 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知识, 用知识.例如, 在拼七巧板时, 学生积极动脑, 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 有些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 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也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三、鼓励大胆尝试, 培养创新思维

确定以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主动尝试,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通过尝试会产生三种结果, 对学生来说都会有收获, 尝试的结果, 假如真的了解了, 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 印象必然较深刻, 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它的困惑所在, 然后接受老师的指导, 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 其实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 都将得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 这是有力帮助和鼓励,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 就会做出比量长短的思索.实质上, 叶先生精辟地阐明了“尝试”的优越性及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例题教学中, 尤其是延伸式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时, 直接先让学生尝试、解决, 提供巨大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防止教材示范、教师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抑制、定势.

四、注重开放教学, 激发创新精神

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培养勇于求异, 善于创造的精神, 不断强化创新动机, 使其最终内化于创新人格.例如, “甲、乙两城相距1080千米, 上午8时两列火车分别从这两城相对开出.从甲城开出的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从乙城开出的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 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此题包含了很多答案,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 (尤其是优等生) 的要求, 激起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让人人有了不同层次的参与,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这样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学前班语言教案《家》下一篇:led销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