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2024-04-07

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共8篇)

篇1: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九

7.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无关

B.加快我省陇东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促进地方经济加速发展

C.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排放

D.食品添加剂具有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并有防腐、保鲜作用的,没有必要限量使用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4H9Br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B.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沸点依次升高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9.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在c(HCO3-)=0.1 mol·L1的溶液中 NH4+、Al3+、Cl、NO3-

B.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为10-12mol/L的溶液中:Cl-、HCO3-、NO3-、NH4+、S2O32-

C.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2-、NO3-、S2-、SO32-

--D.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Fe2+、MnO4、Na+、SO

4210.PM2.5细颗粒物含有的毒性物质来源之一是汽车尾气排放。通过排气管加装催化装置,可有效减少CO和NO的排放,催化装置内发生的反应为:

NOx+ CO催化剂N2 + CO2

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所涉及元素中原子半径: C>N>O

B.当x = 2时,每生成1mol N2,转移电子数为4mol

C.等物质的量N2和CO2中,共价键的个数比为3︰4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NO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表示CO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g)= 2CO(g)+ O2(g)ΔH=+566.0 kJ·mol

1-B.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

-57.3)kJ·mol

C.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1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2NH3(g)ΔH=-38.6 kJ·mol

D.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

-++-

c(CH3COO)>c(Na)>c(H)>c(OH)

12.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有关上述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图①可以表示某化学放热反应的平衡体系升高温度后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曲线图②可以表示向1.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盐酸时的pH的变化

C.曲线图③表示某一放热反应,若使用催化剂,E1、E2、ΔH都会发生改

-D.图④表示在含等物质的量NaHCO3、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至过量时,产生气

体的体积与消耗盐酸的关系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13.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稀有元素除外),且互不同族,其中只有两种为金属;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Y与Z这两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为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W3水溶液蒸干并灼烧可得YW3固体

B.X与Y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都会放出H

2C.Na2ZO3的溶液显碱性,原因是ZO32-+H2OH ZO3-+OH-

D.原子半径Y>Z>W﹥X

26.(14分)银铜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的化工产品工艺如

下:

(注: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和80℃)

(1)电解精炼银时,阴极反应式为;滤渣A与稀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红棕色,该气体变色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固体混合物B的组成为;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若NaOH过量,则因过量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完成煅烧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 + Al2O3 高温2+

(4)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理论上5.0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______mol CuAlO2,-至少需要1.0mol·L1的Al2(SO4)3溶液L。

(5)CuSO4溶液也可用于制备胆矾,其基本操作是、、过滤、洗涤和干燥。

27.(16分)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能源合成、工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甲醚(CH3OCH3)和甲醇(CH3OH)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具有清洁、高效等优良的性能。以CH4和H2O为原料制备二甲醚和甲醇的工业流程如下:

(1)催化反应室A中发生的反应为:

CH4(g)+H2O(g)CO(g)+3H2(g)△H = +206.2kJ/mol-①

CO(g)+H2O(g)CO2(g)+H2(g)△H = — 41 kJ/mol②

则CH4 与H2O(g)反应生成CO2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催化反应室B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CO(g)+2H2(g)CH3OH(g)③,在某温度下反应在密闭容积为2L 的容器B 中充入a mol CO与2a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10 min后

2②若此温度下,K=160

“>”、“<”或“=”)。

③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该反应是反应(填 “吸热” 或 “放热”)。

④在温度、压强不变的条件下,B中再增加a mol CO与a mol H2,达到

新平衡时,CO的转化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常

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3)新型高效的甲烷燃料电池采用铂为电极材料,两电极上分别通入CH4和O2,电解质为KOH溶液.某

研究小组将两个甲烷燃料电池串联后作为电源,进行饱和氯化钠溶液电解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烷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闭合K开关后,a、b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其中b电极上得到的是,电解氯化钠溶 液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③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如量为1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b极产生的氯气体积为L(标准状况)。

28.(15分)S2Cl2是工业上常用的硫化剂。已知S2Cl2中硫元素显+1价,它不稳定,在水中易发生岐化反应(一部分硫元素价态升高,一部分降低),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常用CS2与纯净的氯气制备S2Cl2。2

2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b中玻璃容器的名称:; 写出制备S2Cl2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2)A部分仪器装配时,放好铁架台后,应先固定(填仪器名称),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再添加试剂。

(3)实验中盐酸试剂通常采用36.5%的浓溶液,不用稀盐酸的理由是。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装置C所盛试剂是。

(4)仪器D中的作用是。其冷却水流动方向从口进(填“c”或“d”)。

(5)D中采用热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反应结束后从锥形瓶内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方法是,(6)实验过程中,若缺少C装置,则发现产品浑浊不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7)如图中尾气处理装置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38.【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已知烃B分子内C、H原子个数比为1︰2,相对分子质量为28,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分子中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且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1)A的化学式是;B所含的官能团名称是是.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有机化合物均用结构简式表示):.

(3)化合物E(HOCH2CH2Cl)和 F [ HN(CH2CH3)2 ]是药品普鲁卡因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普鲁卡因的合成路线如下:

还原(已知:

22OCH2CH2Cl 还原

2OCH2CH2 N(CH2CH3)2 氧化EF 甲乙 ③ 丙 ④2(普鲁卡因)

①由甲苯生成甲的反应类型是。

②乙中有两种含氧官能团,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③普鲁卡因有两种水解产物丁和戊,戊与甲互为同分异构体,戊的结构简式是。②D的红外光谱表明分子内除C—H键、C—C键外还含有两个C—O单键.则D与F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篇2: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7.B8.C9.D 10.D11.C12.B13.C

26.(14分)(每空2分)(1)C(2)3Br2+3CO32-====BrO3-+5Br-+3CO2↑(3)BD

(4)① ﹤② 2NaCl+2H2O === 2NaOH + H2↑+Cl2↑(条件通电,不写条件扣一分)H2-2e-+2OH-= 2H2O(必须是最简的正整数比)③6

427.(15分)(1)946(2分)强(1分)(2)①0.18(mol/L)-2(2分,单位1分)②逆向(2分)③丙>甲=乙(2分)(3)C(2分)(4)﹤(2分)15%(2分)

28.(15分)(1)2AlN + 4H2SO4=Al2(SO4)3+(NH4)2SO4(2分)

(2)④③②(2分); 将装置中空气排尽,防止空气中CO2对实验产生干扰,(1分)防止发生爆炸(1分);

(3)B D C(2分);75%(共2分,过程1分,结果1分)

(4)①CH2Cl2、CHCl3、CCl4(2分,不全对不得分);②NaCl(s)

38.[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15分)Na+(aq)+ Cl-(aq)(1分),反应中有HCl生成,使溶液中的Cl-浓度增大,促使上述平衡向生成NaCl固体的方向移动(1分)

(3分)

(3分)

篇3: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试题难度从整体分析呈现中等难度。选择题基础且简单, 形式新颖;非选择题部分呈现大量计算且数值繁琐, 这就给本就紧张的考生增加了相当的压力, 需要考生扎实的基本功, 考验学生的细心及耐心程度, 胆大心细方可胜任。可见新课标试卷表面平和, 但要得高分并不容易。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命题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问题立意, 更注重对考生能力素养的全面考查, 具有一定难度。

简析试题:

第7题涉及化学实验的基础要点, 第8题属于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常识和概念,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必然能掌握, 考生普遍能得分。

第9题是历年常考不衰的老题, 考察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正误说法。各个选项所涉及到内容都在近五年高考题目中以原题形式出现过, 也是考生必然得分题。

第10题考查同分异构体, 几乎是近五年都出现的常规考题, 属于容易题。

第11题涉及电解质溶液中离子问题, 立足基础, 考查基本定义, 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情况, 难度适中。

第12题给出有机物分子式, 让考生找出排布规律, 推出第26项, 这种题目在宁夏卷中出现过, 而平时学生做过类似练习。因为蕴含着数学排列组合的意义, 真正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3题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考查。文字叙述几种元素的特点, 进行元素推断。

综观I卷, 本次试题化学选择题采取低难度, 重基础, 考常规的思路, 所选考点都是高中应该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题目温和巧妙, 不偏不怪不难, 首先稳定了考生的心态, 利于学生发挥水平。

非选择题部分整体计算量偏大, 考查内容新鲜, 增大了难度。

26题考查铁这种过渡元素, 这是高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之一。第一问涉及到了离子交换与酸碱中和滴定的结合使用, 学生需理解离子交换4的4作4用, 4找4到4氯4 4离4子4与4氢氧根的关系, 从而可计算出氯离子的物质的量。这道小题更重考查学生灵活处理题境之能力, 快速确定计算关系式即可水到渠成。第二问铁的两种价态的氯化物, 具有变价的元素铁, 属于常规又重点的知识点, 两个反应方程式不成问题, 但是问题设计为求算“物质的量分数”, 有的考生急于求成未看清题目, 会计算出质量分数费力反而失分, 这就要学生细心、冷静地读题, 看准题目再解答。第三问要求写Fe Cl3与氢碘酸的离子方程式。Fe Cl3的氧化性和氢碘酸的强酸性、还原性都是平时授课中的重点, 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基本知识, 能够轻松解答此问。第四问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是难点所在。这种题型涉及物质繁多, 形式多变, 掌握要领, 应变出招确实有难度。对考生有相当的能力要求。

这道大题设计层层递进, 涉及知识点较多, 是一道很有区分度的好题。

27题考查了众多或基础或灵活的知识点。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方程式, 应注意反应条件;盖斯定律和热的计算, 计算量很大, 对考生的耐心是个考验。光气的制备, 考查学生的灵活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具有区分度。

近几年大题总会考查平衡的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是新课标内容, 平时讲够练透, 方可正确解答。比较T (2) 与T (8) 的大小关系, 学生易错。停留在表面的考生容易根据反应是吸热反应从而判断错误。事实上题目中的反应容器是否恒温并不明确, 应该利用经典的判断依据:计算比较两个温度时的平衡常数, 进而判断温度高低。反应速率大小比较、平衡移动等都是核心考点, 通过所给出的浓度--时间图给出了大量信息, 考生需要提取图像信息, 加工处理, 结合平时所学, 进行解答。本题集中了平衡的重难点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耗时费力, 直接考验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

第28题考查实验, 涉及有机基础。溴苯的制备实验看似考纲不要求, 但实际上本实验联系到物质吸收、物质分离提纯除杂、反应试剂的特点及添加顺序等基础的实验操作, 很好的将物质性质和实验操作进行了融合。

选修2《化学与技术》最易,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考查简答能力和计算能力, 考生会感觉困难。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题目形式传统常规, 没有出现繁琐而艰涩的推断过程, 难度适中, 得分稳定。只是最后一问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几种, 令人感到很费解。

E为对位氯原子苯甲酸, 则符合要求的同分异构体应该这样解答: (1) 将羧基拆成醛基和羟基, 即在苯环上有-Cl、-CHO、-OH三种官能团的位置异构, 利用典型的定二挪一之法 (蕴含了数学的排列组合) 推得有4+4+2=10种。 (2) 将羧基变形为-OCHO (即甲酸酯基) , 即在苯环上-Cl和-OCHO有邻、间、对3种位置异构。答案给的就是13种。但是, 也是可以的, 这样又有3种, 所以应该是共有16种。

高考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及备考策略:

高考“指挥棒”对中学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新一年高考备战中, 及早确定方向和实施策略, 才会为学生赢得战机。

在未来的新课标高考中, 化学这科仍然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这是一直以来化学的纲领思想, 还要加强化学科与社会实践生活的联系应用, 将化学活学活用。

1、注重双基常抓不懈

抓牢基础, 突出重点, 热点及常考点, 将难点化整为零。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知识本身形成机理的考查。通过精讲精练, 务实踏实的提高学生掌握概念、分析应用、计算推理等多层面能力。

2、模块复习融会贯通

在高三复习中, 要牢牢掌握必修模块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 同时, 坚持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续的原则, 对必修与选修的联系点进行知识体系的贯通和整合, 以突出主干、丰富知识体系。

3、立足课本探究开放

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新”高考加大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鼓励独到见解和学以致用, 而且这种趋势还将在未来的高考中延续。

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是新课标真正的精髓所在。

4、翻新花样梯度教学

篇4: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篇5: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点评一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化学团队

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纵观2018年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部分,试卷结构同2017年,其中第Ⅰ卷选择题共7题,分值为42分;第Ⅱ卷主观题中必做题为3题,分值为43分,选做题共三道,每题15分,总分为100分(模块分布包括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3物质结构、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2个选修模块)。

二、试卷的五个显著特点

1.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第12题以我国研发的“可呼吸”二次电池为背景,考查了电化学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以及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向考生展示我国当今科技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充分发挥考试的爱国情怀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

2.联系实际,育人导向,凸显学科价值

第7题以常见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常见物质性质的理解与应用,体现化学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27题以甲烷—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制备一氧化碳和氢气,缓解温室效应为背景,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资源综合利用的理念。

3.立足基础,注重综合,关注知识体系

(1)选择题命题,融合多个模块内容,体现了综合性。第8题以雾霾的形成为背景,考查了分散系、催化剂、元素化学的相关知识,促使考生关注环保问题,同时考查了对图表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第11题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分别涉及了分子结构、盐类水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可逆反应概念,重点考查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学科素养,有较大的考查范围。

(2)综合题目中各小题的设问保持相对独立,保证了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覆盖面。

第28题分别考查了化学方程式、实验分析与评价、实验操作、常见物质检验、滴定终点判断及滴定定量计算等,要求考试具有扎实的化学反应知识,以及坚实的化学原理部分的基础知识。

4.注重实验,侧重方法,体现学科特点(1)设置新情境考查实验技能的迁移能力。

命题素材多数来自科研、生产检测及教学过程中的化学 实验,贴近学生学习体验又不失新颖性。第36题选修五有机化学结合实际药物的合成为背景,凸显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合成路线不长,考点仍旧分布在官能团、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基础知识上,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

(2)涉及化学实验内容的试题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让真正做过相关实验的考生有熟悉感。

第9题专门进行实现现象描述的考查;第28题实验大题,考查物质检验、实验操作、现象描述、评价、元素定量分析等,综合性强。5.突出“定量思维考查”,增强理科素养

第27题(1)利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三段法”计算平衡常数,第28题(3)②考查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 准高三学生复习备考建议

2018高考对未来的复习备考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由本次高考化学的特点看来,高考题不回避“必考点”,但在命题视角、方法、背景信息上下功夫,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转化和进阶,涵盖着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思维层级。2019届考生在复习时,万万不可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单一的记背,要拆掉思维的那堵墙,打破一轮二轮的界限,理解知识点应用的具体情景。

评价观点二

2018年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纵观全国II卷理综化学部分,试卷结构与往年一样,题型没有改变,整体难度适中,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和突兀感,但是仍然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尤其是二卷的第27题,化学反应原理,应该是化学最难的一题,要想完全得分,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行。稳中也有变化,与近几年不同的是选择题部分淡化了对有机物性质和结构的考查,只考了甲烷和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没有考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且二卷也没有考这个内容,让人颇感意外。此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比例有所增加。对于古代文献中化学内容这一热点没有在选择题中考查,表现了一定反押题策略,保证高考题的相对公平。

一、关注化学与生活 关注化学与环境治理 体现学科价值并倡导学以致用

第7题考查了碳酸钠去油污、氢氧化铝中和胃酸、漂白粉消毒、医学透视中钡餐的成分等内容,第8题通过雾霾的形成考查了物质的转化,涉及了胶体分类、催化剂、氮元素的循环等,综合性很强。

二、纵观古今 展示化学发展和成就 凸显学科价值

第12题以我国科学家研制的室温下可呼吸的二次电池为背景考查电化学原理,体现了科技强国和科技创新的价值,在高考这么大的平台上宣传这一理念,相信会对考生产生很积极的影响。第26题中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为背景考查了锌的制取,会让学生对我国的化学发展有所了解,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

三、立足基础 注重综合 知识和能力考查并重

知识的覆盖面很广,选择题中对无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用途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查,几乎每个选项考查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突出学科内综合。第8题和第13题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准确的思考、判断能力,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较高。

二卷的大题分别考查了化学工艺流程、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解原理、电极反应式、氧化还原滴定与化学计算等,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知识、清晰的思路、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和数据处理能力。其中27题反应原理有2小问较难,应该具有很大区分度。实验侧重原理和方法的考查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体现学科特点 第28题以三草酸合铁酸钾为背景,通过二价铁,三价铁检验、分解产物分析以及氧化还原滴定等内容考查学生对检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学科特色鲜明。近几年反复考查氧化还原滴定,这一热点持续大热。

四、图像、图表、文字共用 试题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将化学知识与信息,以数据列表、实验装置、结构模型、工艺流程图、电化学装置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简约明了,实现对考生获取信息、吸收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

综上所述,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II卷化学部分,在保持以往试卷风格的基础上,突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体现了化学学科价值,考查了学科素养与能力,并能联系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对未来高三的复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价观点三

题型顺序进行了调整 注重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紧扣考纲。考纲指出,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套试卷第7题STSE、第8题大气污染、第12题“可呼吸”的二次电池、第26题工业制备锌、第27题催化重整、第28题研究用于晒制蓝图的三草酸合铁酸钾、36题葡 萄糖的运用,都很好的提现了考纲的目标和要求。其他各题,也都与考纲要求相符。

稳中求新。试题注重基础,凸显主干,覆盖全面,梯度适中,在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与2017年相比,题型大体一致,难度相当,实践了《考纲》中“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化学学科素养”的指导思想。

选择题题型顺序较2017年略有变化,题型顺序进行了调整,且没有出现以图像形式考察“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考点,替代考查了“CH4和Cl2反应”这一教材实验。保留题型均为历年高考题中的经典题型,如7题STSE、10题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题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12题电化学等。但基本题型又不拘泥于传统和经典,比如在实验题型上,9题、13题分别从化学实验装置、现象、操作等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凸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非选择题部分则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26题以“闪锌矿制备单质锌”的流程为载体,考查综合考察了流程图的解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的提纯和除杂、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考生若熟悉2013全国2卷和2015年全国2卷的话,考试过程中定会有种“亲切感”。27题“CH4-CO2催化重整”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其中(1)问前2空考法与2016、2017年全国2卷完全相同,第3空平衡常数的计算则给出了单位,这对下一年的高三复习来讲也是一种信号;(2)问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图像中获取实质性内容,并 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然后进行作答。新颖之处是结合生成速率方程考查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28题则以三草酸合铁酸钾分解的性质研究为背景,考查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2017年全国3卷第26的变形。两道选做题考查点则比较常规,在平常练习中都有涉及。

总体来说,化学试题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和对知识的整合;同时联系实际,注重化学与生活技术环境的联系。重视化学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化学计算的考查,尤其注重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真正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2019备考建议。就2018年的理综化学整体分析而言,提醒2019届高考需要注意探索、应用、开放性题目,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用化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常见问题。也提醒广大备考学生:

1.万变不离其宗,做好回归课本的工作,将课本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化学基础知识点众多,做好整理归纳,关注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课本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篇6: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1.选择题中考查化学与生活,涉及胶体与溶液的鉴别,碳酸氢钠在培制面包或用作

胃酸中和剂体现的性质,铝热反应的应用,海水提镁或溴等,煤的综合利用等知识.2.选择题中考查新型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锂离子电池、镁—过氧化氢电池、液态钒流电池、燃料电池等。

3.选择题中考查弱酸的酸式盐溶液,在加水稀释、加酸、加碱、加某些盐四个方

向考查有关离子浓度大小,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移动等知识。

4.选择题中考查阿伏加德常数(NA)题。

5.选择题中同分异构体考查1mol酯水解生成1mol羧酸和2mol醇(或生成2mol

羧酸和1mol醇).6.化学工艺流程题。考查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KSP、电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实际操作分析、产物纯度分析等。命题素材为:铁、铜、镍、钒、锶、铬等元素的化合物,如铁铵矾[NH4Fe(SO4)五氧化二钒(V2O5)、2]、硫酸锶(Sr SO4)、重铬酸铵[(NH4)2Cr2O7]等。

篇7:北京高考理综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

A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水无机盐

B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

C物质跨膜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易化)扩散

D有丝分裂分裂期分裂间期染色单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

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椰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2.葡萄糖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A.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C.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需要酶的催化

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5.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

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6.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7.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

8.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试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A.抗氧化剂B.调味剂C.着色剂D.增稠剂

9.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沸点、熔点如下:

 

 

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沸点/℃

 

138

 

144

 

139

 

80

 

熔点/℃

 

13

 

25

 

47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甲苯的沸点高于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

列实验: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11.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D.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12.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13.处于n=3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频率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c传播

B.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横波

C.声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光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学科&网

15.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M、N之间做简谐运动。以平衡位置O为原点,建立Ox轴。向右为x的轴的正方向。若振子位于N点时开始计时,则其振动图像为

16.如图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两个导体圆环a、b,磁场方向与圆环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增大。两圆坏半径之比为2:1,圆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a和Eb,不考虑两圆环间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学科&网

A.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B.Ea:Eb=4: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C.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逆时针方向

D.Ea:Eb=2:1,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

17.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周围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如图。结合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不重合

B.地球内部也存在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C.地球表面任意位置的地磁场方向都与地面平行

D.地磁场对射向地球赤道的带电宇宙射线粒子有力的作用

18.如图所示,一颗人造卫星原来在椭圆轨道1绕地球E运行,在P变轨后进入轨道2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在轨道1还是在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速度都相同

B.不论在轨道1还是在轨道2运行,卫星在P点的加速度都相同

C.卫星在轨道1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量

19.某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他们提出的实验方案中有如下四种器材组合。为使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最不可取的一组器材是

A.一个安培表、一个伏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B.一个伏特表和多个定值电阻

C.一个安排表和一个电阻箱

D.两个安培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20.雾霾天气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形状不规则,但可视为密度相同、直径不同的球体,并用PM10、PM2.5分别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2.5μm的颗粒物(PM是颗粒物的英文缩写)。

某科研机构对北京地区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静稳的雾霾天气中,近地面高度百米的范围内,PM10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减小,大于PM10的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且两种浓度分布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据此材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10-6 m的悬浮颗粒物

PM10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大于其受到的重力

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都在做布朗运动

PM2.5浓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第II卷

21(18分)

(1)热敏电阻常用于温度控制或过热保护装置中。图1为某种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这种热敏电阻在温度上升时导电能力(选填“增强”或“减弱”);相对金属热电阻而言,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更(选填“敏感”或“不敏感”)。

(2)利用图2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

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

②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

A.交流电源B.刻度尺C.天平(含砝码)

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3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A、hB、hC。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

④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22.(16分)

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沿垂直磁场方向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计带电粒子所受重力。

求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为使该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还需要同时存在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匀强电场,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23.(18分)

如图所示,电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沿平行于版面的方向射入偏转电场,并从另一侧射出。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加速电场电压为U0,偏转电场可看做匀强电场,极板间电压为U,极板长度为L,板间距为d。

(1)忽略电子所受重力,求电子射入偏转电场时初速度v0和从电场射出时沿垂直版面方向的偏转距离Δy;

(2)分析物理量的数量级,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解决(1)问时忽略了电子所受重力,请利用

24.(20分)

(1)动量定理可以表示为Δp=FΔt,其中动量p和力F都是矢量。在运用动量定理处理二维问题时,可以在相互垂直的x、y两个方向上分别研究。例如,质量为m的小球斜射到木板上,入射的角度是θ,碰撞后弹出的角度也是θ,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都是,如图1所示。碰撞过程中忽略小球所受重力。

a.分别求出碰撞前后x、y方向小球的动量变化Δpx、Δpy;

b.分析说明小球对木板的作用力的.方向。

(2)激光束可以看作是粒子流,其中的粒子以相同的动量沿光传播方向运动。激光照射到物体上,在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现象的同时,也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光镊效应就是一个实例,激光束可以像镊子一样抓住细胞等微小颗粒。

一束激光经S点后被分成若干细光束,若不考虑光的反射和吸收,其中光束①和②穿过介质小球的光路如图②所示,图中O点是介质小球的球心,入射时光束①和②与SO的夹角均为θ,出射时光束均与SO平行。请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分析说明两光束因折射对小球产生的合力的方向。

a. 光束①和②强度相同;

b. 光束①比②强度大。

(1)A的分子式是C7H8,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E的分子式是C6H10O2。E中含有的官能团:_________。

(5)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6)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发现:在初始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NO3—的去除率。对Fe2+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

Ⅰ.Fe2+直接还原NO3—;

Ⅱ.Fe2+破坏FeO(OH)氧化层。

①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3O4。结合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原因:______。

27.(12分)

以废旧铅酸电池中的含铅废料(Pb、PbO、PbO2、PbSO4及炭黑等)和H2SO4为原料,制备高纯PbO,实现铅的再生利用。其工作流程如下:

①写出ii的例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催化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a.向算话的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几乎无色,再加入少量PbO2,溶液变红。

b.______________。

①过程Ⅱ的目的是脱硫。滤液1经处理后可在过程Ⅱ中重复使用,其目的是_____(选填序号)。

28.(16分)

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①用稀硫酸证实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32?。

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____________。

b.证实沉淀中含有Cu+和SO32?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42?,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________。

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呗Al(OH)3所吸附;ii.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ii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成立。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二:_____________(按上图形式呈现)。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___________。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___有关。

29.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

据图1,应选取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发呢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正式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毒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

30(18分)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_______结合后,酶T的活性_______,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__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

(4)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

31.(16分)

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结果见图1.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组织后,经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X和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可知,M植株的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在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篇8: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

一、试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1. 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009年, 福建省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总题量为12题, 6~12题为单项选择题, 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共占42分, 全部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其中, 属于“化学1”的题目有3道, 它们是第6题、第7题、第8题, 属于“化学2”的题目也有3道, 它们是第9题、第11题、第12题, 属于“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内容的是第10题。7道选择题考点稳定, 以传统题型为主、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具体情况见表1:

2. 非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3~25题分别为元素推断、工业上物质提取、实验探究题, 也是所有考生的必做题, 共45分, 试题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题型设计都是学科内综合。第23题题干从联系“化学2”中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的角度引发出6个小问题, 第24题主要考查“化学1”中工艺提纯铝土矿的有关知识, 从题中的已知框图引出5个小问题, 第30题和31题属于选考部分, 考生只需要选做一题就行, 每个题目都是13分, 30题是考查“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的内容, 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 第31题是考查“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的内容, 也是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的具体情况见表2。

二、试题的命制特点

综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2009年化学试题的考查要点、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及设计思路, 笔者认为2009年的化学试题有以下三大特点:

1. 难度适中,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整套试题的难易结构布局合理, 难度适宜,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分数比例恰当, 区分度好, 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其中, 选择题立足基础,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难易结合, 稳中求新;非选择题各题题意完整, 设计思路清晰, 试题梯度均由易到难, 分步给分, 难度分散, 避免出现争议点和不确定因素, 使考生答题时入手容易, 层层推进, 一步步做答, 但全部答对却并不容易。各个考题的难易程度、分值和分数比例的具体情况见表3。

2.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总体平和, 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整套试题的考查要点可以看出, 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11处之多 (详见表1、表2) , 分数比例近40%, 7道选择题中有5道是对“双基”的考查。元素化合物、有机物是基本知识中的两大块, 其考查要点复杂繁多。历年高考都会选取一些重点进行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也选取了新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基础内容进行考查, 题量虽少, 但是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却很多, 无机物中单质及化合物涉及到的有:第7题Si、S、Cu、Fe四种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11题FeCl3、KI, 23题Al、Si、P、C、N2、S、H2SO4、SO2、H2O、H2O2、MnO2、O2、NO、NO2、NaOH、HNO3、NaNO3、NaNO2、CO2、Al2O3, 24题Al2O3、SiO2、Fe2O3、MgO、CO2、MgCl2、AlCl3、FeCl3、NaAlO2、Al (OH) 3、Fe (OH) 3、H2O、HCl、SiO2、NaOH、Na2SiO3、H2、KSCN、Mg (OH) 2、NaH-CO3, 25题NO、Zn、NaOH、Na2ZnO2、H2, 第30题C、N2、O2、Si、Cu、NH3、CH4、H4Si。无机物中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3题 (3) (4) , 涉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4题 (1) (2) , 考查有机物主干知识的是必答题的第9题和选做题的第31题, 这两个题目涉及到的有机物基础知识面也比较广 (详见表1、表2) 。

3. 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学生化学科的学习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是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明显注重了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 突出了“化学科考试以化学学习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学习能力都进行了重点考查。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2题和非选择题第23题, 这四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以第23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题目给出的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小部分新信息, 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 判断出这四种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元素, 整合元素周期律知识、浓硫酸与双氧水的相关反应、盖斯定律等作答。非选择题第24题和选考部分第30题、31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以24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题目给出的铝土矿的提取流程框图的观察,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对两种不同流程涉及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合理分解, 正确判断、写出各个步骤涉及的主要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方程式等。非选择题第25题主要考查考生“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该题重在考查五个方面:一是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出NO气体的收集方法,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考查;二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信息, 选出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试验装置,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三是要求考生能够由已知锌的质量、氢气的体积等求算镀层厚度求出一个未给出的物理量;四是误差分析, 两者都属于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及推理内容, 为实验分析能力考查;五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乙、丙两种实验方案做出优劣评价, 属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内容, 为技术设计和成果评价能力考查。

三、对2010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是一套值得肯定的好题。在认真分析完这套试题的具体特点后, 笔者认为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开展复习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它是教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纲和核心指挥棒。《考试说明》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 规定了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和难易比例, 并对题型示例作出具体说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可以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和要求,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避免复习备考的盲点。

2. 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是高考永恒的主题。近年来, 高考命题虽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但重视能力不等于削弱基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没有基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基础是能力的基石。只有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脱离基础的能力纯属纸上谈兵。因此, 夯实基础、抓住主干, 依托课本、回归课本是高考复习的关键, 是搞好高考复习备考最基本的策略。

3. 选好题, 讲好题, 注重习题讲练中的能力提升。

适当进行专项习题的讲练是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一是选好题。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钻进“题海”, 亲自逐题演练, 依据《考试说明》选出那些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 又具有启发性、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的习题;二是讲好题。对于一些课标和考试说明上再三强调的点, 教师要尽量多讲、讲透, 有些地方还可以稍微挖得深一点, 当然, 要放得有尺度, 收得及时、自然, 要积极、耐心地培养学生喜欢理解、善于思考以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三是注重典型习题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活学活用,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4. 重视教材实验,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活跃板块,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从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实验题和近几年全国高考、各省高考实验题来看, 实验题一般都源于教材, 要么改进考, 要么变换考 (变换药品、仪器、原理、方法、问题角度等) , 要么迁移考 (迁移原理、方法等) 。因此, 要特别重视教材中的实验, 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要教会学生绘制一些常见的实验仪器, 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 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 并能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重组、重设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高考考试说明编写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团建小游戏室内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