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

2024-05-19

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精选6篇)

篇1: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

如何具有倾听的好习惯

(一)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是实现“对话”的前提。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周一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倾听永远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听老师话”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视孩子的天性和需要,是很不尊重孩子的。师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具备倾听的智慧。当学生的心声得到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当学生感觉自我获得了尊重和鼓励,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判断得到重视和肯定,他们一定会释放出极大的潜能,使教育教学过程自觉走向成功的方向。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活动,是一种“对话”行为,这场对话显然需要参与双方的相互“倾听”。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让学生听”,而忽略了“听学生说”,当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演说场所,当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鸭子,这样的教育教学一定是糟糕透顶的。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懂得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实现师生双方间的倾听与应答,一定懂得如何利用好从语言到心灵之间的对话。

以心换心,教师的倾听,是构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温暖孩子的心灵的重要前提。当教师像知心朋友一样,蹲下身来,诚意面对学生,才可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才可能形成师生间的彼此接纳,使形成师生间自然真诚的良好关系。“倾听”是一种有温度的行为,我们的教育需要温度,我们的心灵需要温度。在有温度的基础上,尊重、信赖、理解、爱等等,才有达成的可能和意义。

(二)“倾听”能力的训练,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不善于倾听,造就了一大批不会耐心听人说话的学生。在没有倾听的教育中,学生了自动学会了拒绝倾听。他们不仅仅不会和教师达成心灵的交流,也失去了和父母心灵的默契,更失去了将来在社会交往中获益的一项重要能力。

重读写,轻听说,学校教育表现出重视阅读、说话和写作,而忽视倾听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过分重视“快速有效地表达”,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耐心“听”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大胆发言,敢于使用各种辞令和表达方式,却不懂得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发言。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写道:倾听远比发言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积极期待被教育者取得语言表达上的进步,而忽视了对被教育者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人们最先学会“听”,那些学习效率和成绩高的学生往往也表现出很强的“听”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会“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好的“听”的技能,是听课专心而高效的学习者。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延伸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就是对课堂进行有效倾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尤其是对课堂学习而言,认真而高效的听课,往往比大胆发言更加重要和有益。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不能忽视的一种能力,这种关于倾听的能力将会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学习和成长,让人们在汲取知识、信息,了解社会与他人,反观与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为开放的接收状态。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言,做好课堂上的有效听课,即是锻炼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促成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凝聚自信心和锻炼交流沟通智慧的最佳方式。

(三)“倾听”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还需家庭提供丰厚润泽的土壤。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应该同时也是孩子生活的整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若缺乏足够滋养孩子心灵的家庭土壤,而变成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要求,是断然无法达到养成好习惯的预想的。因此,学校教育者须得充分获取家庭的支持。每一位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其一言一行展示着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方式。亲子沟通平等、顺畅、自由,彼此能耐心倾听,父母的孩子都能平静畅快地呼吸,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四)“耐心听他人说话”的重大内涵 1.正确有效的“说”,是建立在耳朵“听”的功力上的。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朵。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而存在,并仰赖于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良好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成为我们一生都要倾力而为的事情。关系,从与自我的对话开始,从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中获得发展的契机。在听与说的交流行为中,两个耳朵和一张嘴巴决定了听说双向作用的互动方式;听与说均时刻在向我们自身和外界传递着关于个体、他人、社会、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正确而有效的“说”,却是建立在耳朵的“听”的功力上的。或者说,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耳朵。

聆听自己心内的声音,掌控自己的情绪心理,是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开端;耐心听取他人的声音,是我们了解他人,和另一颗心灵建构关系的方式;侧耳倾听自然万物,乃至整个银河宇宙的声音,则是我们与宇宙规律达成共通交流的渠道。耐心的“倾听”,让我们正确而完美的“说”有了实现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竞争压力,我们在每日的行色匆匆中失却了“耐心听他人说话”的品质和习惯,殊不知,“耐心倾听”,是万物生灵原始本真的行为习惯和灵性智慧。

而我们国人的“倾听”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却逐渐变质,从自然赋予的听觉敏感,逐渐沦落为对教条、规范、权力的言听计从,进而演变至内里心灵的躁动自闭。倾听能力的丧失,始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的放弃,并且又在轮番演变的人群对立、物质扩张、功利角逐中进一步完全沦丧。

古代的智者在倾听内在与外在的万物之情中,激发了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步,令“天雨粟,鬼夜哭”。但是在随后的文明行进中,由于对自身本性中关于欲望、癫狂等的不加控制,人们逐渐关闭了耳朵倾听的功能,从而开启了单向度权力服从意义上的“听命”历程。人类社会满耳填塞进自我欲望、焦虑、恐惧、对立等负面的心灵信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地的畅通对话渠道自此阻塞。现代社会的冷漠人群氛围、功利性的价值目标共识也自此滋生,并不因为人类历史车轮的快速前进而有些许更改,其无限扩张统治疆界的强劲势头为世界罩上了一层绝望的阴影。耐心倾听他人,从耐心听他人说话开始,耳朵先于嘴巴,重新回归先祖敏感之心的本真状态,才能激发我们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自己和社会打开一个心灵沟通的缺口,这是改变自我关系、一生社会关系的开始,更是了解和接纳自我、超越个体价值,并达至幸福终点的可能渠道。

2.“耐心听他人说话”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

尊重是一切对话的缘起。耐心听他人说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展示为一种积极温和的接纳姿态。在单向度接收信息的表面背后,耐心倾听为进一步的信息互递带来了可能。人只有在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的情境中才会敞开自己,并乐于接纳对方,而我们的倾听行为已经足以让他人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良好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各种人接触,我们渴望自己被“听到”并被体谅和接纳,但是,几乎很少人会换位思考,站在我们对面的人也有着同样的被“听到”的渴望。只有谦逊而虚怀若谷的人,才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忘我”,而去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对这些谦逊的人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更是良好修养的自觉体认。因为,怀抱一颗谦逊又审慎的心与人交往的人,总是十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他们对自我有着明智而通透的自知自觉。

谦逊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在交谈过程中习惯于“倾听”他人,并且,他们更加知道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法则。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抱着对照学习的态度,通过他人的言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人的生活智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就好像是看电影,几乎没有哪个观众试图在荧幕前和电影人物一起高谈阔论,我们都是静观剧中人的种种经历,在默默无语中将他人的经验和体认化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

3.“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起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真正意义的对话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1)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各色人等,并与其中一部分人结交为友。我们与他人在互相接纳中彼此认同,并建立起一段又一段牢固的关系,从同学关系,到朋友关系,可以说,彼此接纳是每一段和谐关系存在的前提基础,然而,彼此接纳的发生则需要我们从耐心地“侧耳倾听”开始。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时候,与亲密的同学或者伙伴相对而坐,即使无多言语,竟然也不会觉得尴尬,这是与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时绝然不同的现象。于是,一些关于“友谊”或者“亲密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应运而生,这些理解都很相似,人们并不认为说话交流是友谊中必须存在的东西,而相互的接受、体谅和帮助反而更加重要。朋友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互相接纳,证明嘴巴的功能并非是首位的,而耳朵的“倾听”功能反而重要得多。耐心倾听的过程中,“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方的话语,而涵盖了对方的表情、神态、心情的起伏、肢体语言。“倾听”似乎上升为一种更加有趣而深入的交流层面上来了。“耐心听他人说话”,即是开启这样一种和谐交流状态的密钥。在我们耐心倾听他人的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不止是对方的话语,还有他们通过身体信息传达出来的心灵信息。我们正是通过各种信息综合判断他人所要表达的主题要旨,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他人的性情、偏好和品格。

篇2: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

——晓阳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讲艺术的教育态度。宽容,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宽容,它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对成长的关爱与期待;宽容,它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素养。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如何地怪异,学生是如何地没有感情„„殊不知,这一切正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丢失了宽容。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好,这是我们教师的理想,我们的追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尽如人意,这些学生常会犯一些小的错误,如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做等,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狠狠批评一顿,写检查,动不动就一句“把家长喊来”。如果教师采用宽容的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就遇到过一个学生,上课时坐在那里一声不响,挺老实。可他的成绩始终提不高,完成作业质量也差,心里很纳闷。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在课桌下看故事书。我冷不防走到他跟前,刚想把他的小说拿出来“曝光”,我忽然改变了主意,只用手轻轻地敲了敲桌子,一刹那,他的脸红了,我没有说一句话,继续上课„„从这以后,这位学生再也不在课上看课外书了,成绩也提高了。

篇3:加强校际合作其实是一种教育智慧

谁都知道, 学校间存在差距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情况千差万别, 成因纷繁复杂。长期的历史积累, 一时的政策倾斜, 学校的运作得失, 人们的认识惯性……很多因素都可以形成学校间的差距, 甚至拉大差距。特别在中心市区, 似乎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缩小学校间差距, 这些年政府出了不少招儿, 也拿了不少钱。就说5年前的规范化学校建设, 中心市区的义务教育学校, 校舍、场地变新了, 仪器、设备达标了, 而且普遍实现了“校校通”, 建成了校园网, 用上了资源库。即便这样地“雪中送炭”, 差距的痕迹在人们心里也挥之不去。一是不少学校的条件还有“缺项”。由于地处闹市“先天不足”, 就是想上大型设备也无法安装, 想做塑胶场地也难以铺设, 至于重新规划还有待时日。二是不少学校的实力也有“缺项”。“硬件”可以尽量“拉平”, “软件”不会一蹴而就。别的尚且不论, 起码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资素质, 在短时间内也不能说均衡就均衡。

学校间存在差距是现实, 群众要求均衡同样是现实。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最难摆布的中心市区, 校际差距已经成为公认的难题。有人说, 这是一个“世纪”难题, 虽属戏谑也是实情。面对这个难题,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躲, 更没有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激励着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河西区率先推出了“加强校际合作”的策略。他们说, 只有冲破“分”的传统, 构建“合”的格局, 避免无谓竞争, 走向合作共赢, 才能破解这个难题。经历了艰辛的尝试和不断的完善, 他们已经由自发的活动发展成为政府的行为;由松散性联合, 发展成为实质性合作。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全新的局面, 至少从两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

一是建立一个长效运行机制。校际合作是个新生事物, 理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 正因为它还处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之中, 如果没有政策的强力支持, 不能形成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 就容易遇上坎坷、出现曲折。可能因一时“追风”而导致半途而废, 也可能因无奈应付而流于形式。为了使校际合作真正成为上下一致的自觉行为, 他们出台了相关政策, 实行了学区管理。在综合考量学校的区域位置、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 他们本着相对均衡的原则, 把全区学校划分成5个学区, 确定其中先发优势凸显、优质资源集中的学校为中心校, 周边4~6所学校为成员校。中心校负责统筹、协调, 成员校积极配合、跟进, 以形成合力, 合作的重点定位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按照这些政策要求, 各学区很快完善了配套制度, 顺利步入了工作轨道。学区定期召开校长联席会议, 大家就资源的整合、管理的创新、教师的发展、活动的协作等方面出点子、提措施、做计划、定方案。根据大家的共同需要, 学区组织校长的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 安排教师的联合培训和集中教研, 举办学生艺术节、运动会、科技展、环保日等跨校的专题教育。上面政策有力, 下面工作有序。目前, 校长和教师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进取意识和创新追求, 使每个学区、每所学校都充满了朝气。特别是由此伴生的资源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互促, 不仅受到了学校的欢迎, 而且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区内各校的运动场、体育馆、报告厅、图书馆、天文台乃至各类专用教室、各种特色园地, 最大限度地相互开放、相互服务。不同学校的学生同样能够走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用上现代化的教学装备。那些“普通”学校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正是这样的现实, 让人们看到建立校际合作的长效机制, 更加利于缩小学校差距, 促进均衡发展, 提升整体实力, 保证教育公平。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机制在不少学区还被“放大”开来、延伸出去。学区主动为社区提供学校的教育资源, 帮助当地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也积极与学区合力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协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一条学区与社区良性互动的新路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打造一个专业发展平台。校际合作的最终目的还是面对每所学校、每个学生, 全面提高质量。如果人们看不到这个效果, 就很难直接感受均衡发展, 更难切身体验教育公平。所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校际合作的工作重心。为了确保这个“重心”得到落实, 他们都在用心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根据课程改革的节奏和高效教学的原则, 他们组织学区的集体备课和课例评议、名师辅导和教学示范、评估监测和质量分析、课题研究和专题论坛。大家在跨学校、跨学段甚至跨学科的背景下, 就自己感到困惑、受到困扰的现实问题, 尽情地发表见解、研究办法、沟通思想、探讨路径。个人的理性思考加上同伴的相互启发, 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实招儿。有时, 几个学区还要联合“行动”, 针对一些共性问题, 或请来专家“把脉”, 或内部一起“会诊”。就连学校日常的校本研修, 往往也愿意邀请学区同行参加。实实在在的活动让教师们看到, 自己正在大家的进步中进步。观念新了, 视野大了, 方法活了, 更重要的是信心足了。对于“普通”学校来说, 这是最有价值的进步。很多鲜活的经验也在这个平台上加速成形、全面推开。“同课异构”、“情境创设”、“细节设计”、“分层训练”等创新成果, 正在催生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前年, 他们让一个学区承办“天津市高效教学现场会”, 在半天并开的18节课上, 中心校和成员校共展特色, 特级教师和青年教师同登讲台, 成为当时最抢眼的“亮点”。去年, 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在津召开, 他们的两所学校承担了接待任务。百余名外地代表一进校门, 就接到了全校课表, 代表们可以自选班级、随意听课。在场代表无不受到震动、感到兴奋, 因为这些行家没见过这样的“接待”方式。听课后的评价也空前一致,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实”。说真的, 这就是对学校实力的充分肯定。一下子拿出几十节课让人“品头论足”, 没有点儿“底气”行吗?校际合作把学校凝聚起来, 教师们在交流中学习, 在碰撞中反思, 在互助中提高, 在合作中成长。专业发展的提速, 带动了整体质量的提高。有人问和过去比变化在哪里, 他们的回答是“学生学得轻松了, 教师教得‘顺手’了”。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此时, 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任教也在学区内启动了。尽管这个制度还是“柔性”的, 但它让学校尝到了师资深度融合的甜头, 让社会看到了师资走向均衡的趋势。人员流动起来, 又为这个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说, 他们还在尝试, 期望校际合作能够由小学扩展到初中, 让接受义务教育的所有孩子都能分享改革创新的成果。据说, 他们正在思考, 期望能够进一步整合资源, 在学区内细化“分工”, 建立“学段校区”, 助推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实质。据说, 整个城市都在行动, 虽然合作模式不同, 但是目标非常一致, 那就是让教育更公平, 让人民更满意。总之, 无论怎样的“据说”, 只要能够变成现实, 就是一种可贵的教育智慧。

义务教育能否实现均衡发展势必成为教育是否公平、人民是否满意的标志之一。学校间存在差距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河西区率先推出了“加强校际合作”的策略。他们认为只有冲破“分”的传统, 构建“合”的格局, 避免无谓竞争, 走向合作共赢, 才能破解校际差距的难题。

篇4:倾听,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过了好一会儿,朋友才抽出身来招待我。我问她们母女俩刚才在聊什么,朋友说,她在听女儿聊交友的事。原来园园刚刚转学到一所新学校,乍到新班级,在交友方面她有些不知所措。朋友细致地向女儿了解了班里的情况,然后又听了女儿关于交友的想法。最后,她才给女儿提出了交友的“建设性意见”。末了,朋友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小孩子都很有思想,办事都有自己的“套路”,父母若是不了解他们的“套路”而瞎指挥,肯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弄不好还会伤了孩子。

我很赞赏朋友的这种教育方法。从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倾听,也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谈到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犯一个通病:对孩子颐使气指——语气里常含有“命令”的成分,行为上常含有“武断”的倾向。其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想对孩子施教得法,“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里所想、所急、所盼、所恼、所忧。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规劝或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代孩子的心灵世界很广阔,他们的内心需要也多种多样。作为父母,必须蹲下身去,多与孩子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唤。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拿父母当朋友,产生亲近感,在心理上接受父母,进而乐于对父母讲真话、讲实话。那种不问青红皂白、高高在上的“长者之尊”式的教育,不但不会使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弄不好还会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是叛逆情绪。

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是需要尊重的,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而倾听,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的尊重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潜入夜,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也可在倾听中,走近孩子、發现孩子,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篇5: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糊涂”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学生崔某在开学第一天就迟到了,班主任刘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第二天他又迟到了,刘老师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第三天他再次迟到,他急匆匆地跑到教室前门,不禁在门外犹豫起来。这时,他发现刘老师正向教室后面走。机不可失,他从前门一下窜到了自己的座位。刘老师转身回到讲台接着上课,不仅没有发现教室里的变化,还在下课前“糊涂”地表扬了崔某的进步。当崔某说出了实情后,刘老师马上表扬了他的诚实,检讨了自己的“糊涂”……从那以后,崔某再也没有迟到过。

问题学生需要育人者貌似“糊涂”的教育智慧

刘老师的这种“糊涂”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智慧。在许多时候,教师的“糊涂”不仅是自身气度和修养的显露,也是对学生宽容和尊重的表现。学生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育人者时时储备一些“糊涂偏方”。很多时候,教师的聪明、才干、博古通今等各种“不糊涂”的素质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会让其滋生“心敬仰之”、“心向往之”的情感,另一方面距离感也会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学生心中悄然而生。要想消除这种距离感,教师必须明白“宽容的糊涂”、“激励的糊涂”、“尊重的糊涂”的魅力所在,发挥“糊涂”的特殊价值,及时创设“糊涂的情境”、“糊涂的环节”;更要巧妙施展自己的“糊涂教法”,让问题学生既觉得周围的人会相信他所炮制的“乌龙事件”,又要让问题学生能够品味出教师“糊涂”背后的意味,唤醒他们自我规范的意识和动力,抓住机会,用好台阶,走向正常轨道。教育实践需要育人者展现“糊涂魅力”

一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要假装不明白学生的小心思。多数学生为展现自己的风采总会找到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此时,育人者不仅不要说破,还要“糊涂”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糊涂”地参与其中,尊重他们的设想,配合他们的行动……让自己尽可能多地看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二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不能无视学生的反应。只要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即使他们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教师也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不轻易评价,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展现出自己本真的一面。三是教师施展“糊涂魅力”时,要真诚包容学生的不足。面对不断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要只有刺耳的批评、严厉的眼神和面孔。即使面对恶劣的事件也应尽量保持心平气和,这样的“糊涂魅力”可以使犯错的学生从不安中归于平静,在平静中反思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行为。反之,针锋相对的“明白做法”只能让学生的注意力盯着各种批评,身陷错误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教育情境决定育人者如何取舍“糊涂模式”

首先,教师对真相的掌握程度是取舍“糊涂育人”的前提。教师在施展“糊涂”前不仅要备足观察的功课,练好调查的功夫,还应充分考虑各种生成因素,策划好具体过程,设计好相关情节……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糊涂”尽展魅力,否则一定会弄巧成拙。其次,教师正确判断学生的自律状况是“糊涂育人”的关键。“糊涂的魅力”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可滥用。只有对育人者的暗示或者提醒具有观察和理解能力、又具有初步自我规范能力的学生,才可以尝试“糊涂方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再其次,教育事件的具体性质应该是教师取舍“糊涂育人”方法的底线,“糊涂的魅力”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些无伤大雅、无碍原则的小事情,冷不防装装糊涂,可能让惊喜不断呈现。如果是一些性质严重的事情,就必须及时表明立场,及时给予合理的评判。

篇6:倾听是一种美德

亲爱的孩子们:

学会倾听是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学会倾听,你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当别人在说话时,学会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而在别人说的这段话中,有可能会得到很多收获,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写作文,让文章更加富于色彩。只有学会倾听,你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只有学会倾听,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哲理及经典语言;只有学会倾听,你才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有学会倾听,你才能觉得任何一种声音都让人有无限遐想。

在生活中,如果你懂得学会倾听是一件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每当下课时,听着同学们说这节课的重点,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也知道了我应该如何去学习,去复习。每当上课时,认真倾听老师分析的每一步,从而使自己学会更多知识。在家里,如果你耐心听奶奶说遇到的烦心事,而去安慰奶奶,哄奶奶开心,你会为自己的长大而高兴。当你无聊的时候,没事的时候多听听父母的心声,多听听爷爷奶奶们的心声。到那时,你就会明白,学会倾听你会得到许多人生哲理,许多的快乐。

上一篇:重温焦裕禄事迹 学习焦裕禄精神下一篇:excel操作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