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2024-05-09

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共8篇)

篇1: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与现代教学评价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优点

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是:传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总结性学习终端评价,它以甄别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与选拔优秀学生为导向,它是一种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考试机构等自上而下的对学生“定性”评价,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某一规定范围内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接受评价的所有对象按照“对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从高到低进行甄别性排列。正是这种优点,长期以来,这种教学评价方式被广泛教师对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判断、学校对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判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判断、各级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二、现代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现代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现代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动态评价,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运用,一些新的评价手段如电子档案袋、量规、概念图、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等教学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教学评价方式的优点: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习成就,真正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在一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有利于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对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认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篇2: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汪欢欢

1.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价值观。

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基于个体认知图式而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参与而获得的形体、情绪、情感、知识上的体验。体验式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有所感受,并对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接受学习相比较具有如下一些有特点:

(1.)主动性。

在传统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情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不知不觉地,认真地感受、操作、发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的吸引下、情景推动中,自然融入,各种感官都自动参与,就象旅游、就象劳动、就象看电影、就象聊天。自然参与,学习显得轻松自然。

(2.)寓教于乐。

新课程提倡快乐学习,提倡使学生 由“厌学”变为“好学”、由 “苦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但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快乐的前提是,学习者愉快情感被调动起来,怎样才能把学习者的愉快情感调动起来呢?前提有两个,即要有让学生兴趣的事物或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主动”才能使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一般被放在一定的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体验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体验,身临其景观看庐山瀑布和录象,亲自体验磁力线,亲手操作电脑,亲自运动学习打篮球、排球,亲身朗诵诗歌、散文、与同学老师争执见解,这一些体验过程无不是一种快乐的事。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有这种功能把学习与娱乐融汇在一起。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而体验式学习,把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直接结合在一起,或者把学习放在真实的情景中,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更有利于学生明白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更能使学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比如初二思想品德课2.3《与人为善》有一个框题的内容是“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上这部分内容时,事先要求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他们的体会。学生们一定有很多的体会,通过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升华到“给予让我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道德知识,还实践了一次道德活动。(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5.)感性化

体验式学习中,教师设计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融于具体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景中,学生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学生所获得的东西,有的是语言描绘的难于达到的,体会到的东西往往比语言描绘对思维的冲击更大,给学生印象更深刻。比如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学生对“坚强”体会要比任何语言说教都要强烈;观看有关泥石流的录象要比单纯的学习有关泥石流的灾害的文字印象深刻。访问孤寡老人更能让学生体会“乐于助人”的意义。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很强。学生的这种收获是传统讲授-接受学习中难于得到的。(6.)亲历性

体验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无论是观赏、参观访问、情景模拟还是活动、角色扮演等等具体的体验学习活动,都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外人无法代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多途径地学习感受。我上面提到的观看庐山瀑布录象、磁力线实验、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或者帮助有困难的人,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的,亲自参加活动,亲自感受了整个过程,其主体认知作用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7.)感悟性 体验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经验、具体化的感觉、获得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等的感觉、知觉、表象,但又不能让学生的收获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这些东西进行升华,升华为科学理论、文学手法、道德、观念、为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要让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道德观念等等。比如观看了庐山瀑布,学生有了感受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优美、和诗人写作手法的奥妙。学生做了一件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好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升华到对道德的认识。

3.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异质小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并存)为单位的、受共同的学习目标所规范并体现群体凝聚力的、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测量依据的教学形式。

采用合作学习有多种积极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生

生之间互动,使学生学会倾听,激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欣赏别人,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接受式学习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解题能力强,但也存在许多弊端: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实行“说教式”、“灌输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5.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和同质分组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常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之中:你如果想获得优胜,就必须击败所有的对手。竞争使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甚至逃避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目标结构的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习“失败者”自信心遭到彻底摧毁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相互启发和共享经验,为孩子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作为信息教师,我认为在网络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因为网络教学其中的一大优点就是网络协作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也有所应用,希望大家多指教.

6.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方式

过去的知识

即时的感受

记忆思考

领悟认识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

注重观念态度

单一刺激

多元体验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

理论化

实践化

强调学中做

强调做中学

间接学习

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

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篇3: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基于学生的课本教材,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 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知识资源, 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采、挖掘。而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传统在其中的小学语文课文, 对于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并将其结合在教学中, 在已有的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的易于接受的一些知识,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就是语文, 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因此, 它负载着文化的精华,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语文多蕴含一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会到“文化”所具有的奇妙魔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爱好学习, 再由喜欢变为主动的去学习,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 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孟母三迁》时, “孟母三迁”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母亲, 她希望能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三次搬家, 最后还把家搬到私塾附近, 以便让孟子受到更好的环境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这篇课文。

1. 假设情境, 体会情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课文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描述, 学生就不会有很深的体会。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假设情境, 让学生们模仿文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想法,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孟母三迁》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学习, 同时在角色表演时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孟子母亲的看法, 对于周围邻居, 孟子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的人说无奈, 有的说气氛等, 老教师可以先急于表态, 通过表演,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孟子母亲的态度。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材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知识。

3. 学会总结, 进行简单语句训练。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识字, 练习语句的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字词识记和语句表达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挑选其中较难的一些字词、句子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通过仿造句训练, 让学生熟悉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运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词、句子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区分相似字词句子, 以免学生错用乱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精彩的画面片断, 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如《沉香救母》一文, 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典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某些原型的学习, 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沉香, 历尽艰辛, 磨练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英雄人物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代表人物, 它诠释着少年青春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为大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精力充沛, 对知识又富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背诵, 鉴赏的活动, 我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知识量,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营造一种刻苦读书、乐于读书、勤奋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 经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合其能力的要求;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文大体理解即可, 即按照基于经典, 大体理解, 不必每词每句都能解释清楚, 但要背诵如流的方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坚持让教师在课堂中领读为主体, 学生勤加练习, 父母多加指导的模式来共同帮助孩子。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即是指在阅读文章时审美认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把语言作为媒介, 对展现在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的形象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开展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情感的表述,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会到美的感觉, 进而领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特色。对古诗词的赏析很多学生都感到模模糊糊, 甚至一窍不通。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能真正独立的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诗歌, 可以从有关诗歌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在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还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去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复兴。

总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的责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十分关键,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理解,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深刻地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上的学习知识, 使得他们喜欢上学习, 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银霞.小学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6) .

篇4: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与特点

关键词:中国国画教学;方式;特点;意义0前言

传统的中国国画,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传承中国几千年来不朽的历史文化精神,是民族艺术的经典呈现,其价值与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国画完美地体现出道德与审美的融合,可谓是画中有诗,寄情于画,诗画一体的完美结合。然而,与底蕴浓厚的传统中国国画文化相比,中国国画的教学就显得十分薄弱了。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条理性,都是各为一体,毫无科学性可言,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国画的人才培养,阻碍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中国国画教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1开展中国国画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华夏历史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无可比拟的底蕴。中国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推崇的对象。古人云,诗画不分家,中国国画便是诗画的完美统一体,为世人所惊叹。然而在近现代,由于历史原因的局限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国画教育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国画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不容轻视和磨灭的。因此,振兴国画教育事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退一步讲,中国国画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受本土文化熏陶,带着强烈民族情感的中国人的审美视角有着极强的契合点,再加上,国画中那极具变化的线条,意境深远的墨和色,变化莫测的构型变化,使其图案突破了时空以及视线焦点的束缚,在似是而非之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时代彰显的创新精神十分吻合,这为开展国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总而言之,开展国画教学,无论对人们的道德领域、精神领域、审美领域的净化,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2中国国画教学的现状

当今时代,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绘画的潜台词是色彩斑斓,绘画的工具也是铅笔、蜡笔、水彩笔等彩色硬笔,真正能用毛笔作画的人已日渐稀少。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国画所面临的危机。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许多绘画、美术培训机构,甚至是高校,所运用的以及教授的绘画方法也多是西方的绘画技巧,忽视了传统国画的培养与教学。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以下几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第一,受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绘画美术培训机构乃至高校形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忽视了对传承与弘扬传统国画文化的教学思想,同时由于某些原因,遗失了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与技能,给国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仔细研究调查资料后,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国画的教学课程,已经成了一种冷门课程,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崇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国画教学课程爆冷的尴尬局面。纵然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仍在困境中坚持中国国画教学,但其教学实质已经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质变。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一种实验教学,根本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领域。当然,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传统国画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很难被学生接受,便主动舍弃了。第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成体系,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阻碍了国画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国画教学方式是对国画的临摹,这往往会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国画的教学就是临摹技法。其实不然,临摹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和掌握传统国画的笔墨技法,只是学习国画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的意境在于体悟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第三,传统国画注重形神结合,形在外而神在内,这就给国画的绘画工具和绘画环境无形当中增添了许多特殊性与复杂性,也就给国画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的教育机构,很难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工具与绘画场所;另一方面,与当今流行的其他绘画形式相比,国画绘画的提前预备工作与事后清理工作比较繁重,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成效缓慢,可谓事倍功半,这也是放弃传统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论上来讲,无论是哪一种绘画形式,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但却只有中国国画蕴含着传统的艺术文化精神。

3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特点之我见

鉴于中国传统国画教学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笔者认为,中国国画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国画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水墨国画为示范典型,同时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中西交融国画教学,把国画教学与现代主义精神相结合,并注重国画画展对国画教学的影响作用。第二,以临摹为基本教学手段。国画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临摹,在临摹中掌握国画的基本水墨技法,但重临摹却不唯临摹,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创新精神。第三,创作体现技法的传统性,内容的时代性。绘画创作不像临摹学习,有范本可参照,创作是从无到有,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刻录学生。有个性才有创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适当对画面做调整的自由空间,根据学生的性格和艺术爱好,引导他们的创作思维,而不是按教师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一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辅导学生创作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4结语

中国的传统国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中国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页页辉煌灿烂的篇章。其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每一篇国画作品都是情与景、物、人的完美融合,是道德情操与审美视角的相互统一,成功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中國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没有系统,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给我国国画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国画教学的方式应以临摹为一般手段,重在水墨技法的掌握,同时要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国画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参考文献:

[1] 汪彤.在国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高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育中的缺失[J].术之友,2005(6).

[3] 陈振镰.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中国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篇5: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解加上课后作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课前学习加上课堂研究。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的研究者。

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

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或者感悟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得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道”。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我看来,江苏洋思、河北杜郎口、山西新绛的成功经验的内核也就是先学后教。

设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2月3日)曾指出,中国教育必须抛弃死记硬背模式,“就算外国人起初可能被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考试中的优异表现所震惊,进一步考察后,他们对上海的教育模式就没那么感兴趣了。”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的自觉。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我以为,推进“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就是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当家”。我主持的浙江省教科院重点课题“内驱型教学推动力建设”,意在倡导学生在学习上立足于无师自通的预习,立足于观点碰撞的听课,立足于真正理解的巩固,立足于全面掌握的纠错。

在国家大力倡导课改的背景下,真正走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感觉还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还是以不变应万变,还在用凯洛夫五步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猛灌猛填;课后学生猛练猛写。“翻转课堂”的流程是:教师提出具有热身作用的问题,学生看视频自主学习,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反馈练习,甄别疑难;教师收集问题,再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归纳成几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交流互动,释疑解惑。疑为思之源,思为智之本;疑乃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翻转课堂”的要点和局限

“翻转课堂”的要点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直奔主题;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相互关系;多运用归纳思维,少一点演绎思维;尽量让学生归纳整理,教师点拨与延伸。“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学习两遍——第一遍,带着问题自己学,第二遍,再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就有了直接面对新内容、新问题、新情境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才有效,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知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翻转课堂”的优势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由此可吸收来自全球的视频知识解读,可以反复看,复习时再看。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真正成为一个思想的强者,适应于终身学习的大趋势。

篇6: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高中数学课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发展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老师从主导地位变成引导。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对数学教学特点与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特点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它明确指出:评价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历程,通过激励与改进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数学历来作为一门逻辑、枯燥的学科,受严谨性与抽象性等因素影响,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在学习方式与特点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恶性循环,对此怎样改变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就成了教育界必须深思的热点。对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整合已有的学习特点与方式,改善教学过程,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良好的发展。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完善

从《数学课程标准》来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或者熟知的生活情境,进行实验教学或者数学探究。但是,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明显不够,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做好教学准备,这样才能让课堂发挥更大的价值。

2.课堂驾驭水平不足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但是真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随之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虽然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同时,很多都属于始料未及的问题,这对教学管理带来了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事实上,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不只是课程结构的问题,和老师的掌控力度也有很大关系。对此,数学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对课堂的驾驭。

3.忽略了学生情感

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情感教育明显还有待改善,怎样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与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改善个人魅力与自身修养,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帮助其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老师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从情感上给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尤其是差生。

二、改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式

1.以人为本,完善探究性学习

从构建主义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相关技能与知识的获取,虽然会借助老师讲解,但是更多的是学习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知识的内化、探究与构建的过程。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必须注重实践动手、自主创新、交流合作与阅读学习的培养,以此更好的帮助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学习过程称为再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拥有多种教学方式,在多元学习目标的整合下,帮助学生拓展创新精神,同时这也是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发展的渠道。所以,在现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改变教学观念,在手脚同时放开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与发展。

如:余弦定理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ABC中,a、b、c分别对应∠A、∠B、∠C,已知ab两边的长度与∠C,求c。此时有学生提出设ab分别为固定值,根据∠C的几种情况进行论证,具体如:当∠C为90度时,c2=a2+b2,当∠C小于或者大于90度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与研究,当∠C为30度、45度、60度时,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在步步为营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明白c2=a2+b2-2abcosC。这种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不管是抽象公式、数据,还是具体的概论、定理丢充满了学习乐趣。

2.充分利用投影仪助教,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观察力

根据电脑图像中的正弦曲线,在鼠标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当然在x轴上,图像能自由延伸,得到y=sinx定义域(-∞,+∞),即:R。当然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得出。再整合三角函数得到1≥sinx≥-1,也就是x∈R,y=sinx的值域为[-1,1]。然后再将其放到电脑图像上,表明正弦期限在y=-1与y=1间,即:函数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函数周期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利用CAI,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还会加深记忆,让周期性理解更为透彻。

3.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与逻辑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更注重的是知识传输,却忽略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教学反馈的信息,除了要做好合作学习与思维培养,还必须从自主研究与开放性学习等方面,鼓励学生探索。如:在复习《反函数》时,针对反函数与原函数关系,很多老师已经提出了研究方向,针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进行纵向探究,此时就必须依赖学生的探究。如:奇函数不一定存在反函数,y=-x属于奇函数,但无反函数,y=sinx属于奇函数,无反函数。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创造性学科,它让课堂充满了光芒。从高中数学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其教学方式与特征很多已经不能胜任时代要求。对此,数学老师必须从现实出发,整合教材、课程与教法要求,在改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改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7: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又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教师往往也不知道。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是说,我们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篇8: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形成多元化风格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提高声乐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育主体,关键在教师。要增强传统声乐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除了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教态和学生重视程度等因素外,教学思想是一个关键。

一是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思想、理念、意识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和先导,为提高声乐课教师能力提供学理支撑和奠定思想基础。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内在规律认知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声乐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前提和思想先导。多元化的音乐剧就要求传统声乐教学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要求。 在不同的音乐剧中,各种唱法根据该剧的总体风格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而被灵活运用。例如经典摇滚风格(Rock Opera)的《耶稣巨星诞生记》的现场教学,采用的就是代表金曲《我不知如何爱》传统的摇滚唱法,《剧院魅影》同名主题曲《约瑟夫的神奇彩衣》中的代表曲目《无路可走》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剧的学习需要教育主体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成熟的教学方法,同时更需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要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由于音乐剧具有多元化的演唱特点,因此在实施音乐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式。《波吉与贝丝》《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经典歌剧中往往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融合了现代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法等多种以领唱童声合唱的方式表现,这些音乐剧几乎都运用了中低声区自然的、本嗓的,或泣声的、高音区呐喊的、嘶哑的和共鸣的多种流行演唱方法,演唱的气息流畅、音色变换, 引人入胜。

三是要拥有视野开阔的逻辑思维。音乐剧是一种以演唱为核心内容的大型音乐舞台剧,要唱好这种音乐剧, 除了要具有个人独特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强有力的开阔的逻辑视野,让更多的如“猫”中的旋律优美动听《回忆》,用细腻感人的“音乐之声”中《雪绒花》,易唱易传和新颖独特的“贝隆夫人”中《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等等都能够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会到音乐剧教育的无穷魅力。音乐剧就是要让更多的大学生爱好音乐剧,让教育者能够掌握综合教学技巧之外, 还需要拥有缜密的理论逻辑思维,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实际能力,增强传统声乐课教学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构建立体化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声乐教学水平的主要目标

传统声乐教学与现代音乐剧往往不同,前者强调课堂理论灌输,而后者强调开放性和整体性。要成为提升声乐课教学水平为之奋斗的重要对象和教学目标。

一是要积极构建声乐对象整体性的教学模式。一台音乐舞蹈剧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整体性,完整的音乐剧都结合了声乐课当中的歌唱、对白和表演、舞蹈等时代元素。并且不断通过音乐剧当中的歌曲、台词、音乐和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舞台剧当中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用舞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出整体性和立体化。所以在传统声乐教学中要不断构建出立体化和整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二是要积极构建通俗易懂校本教材的教学模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不治而愈的百药。因为音乐剧在最初走近学生心目中,是被时代音乐剧当中的一段流传广泛而又扣人心弦的唱段所吸引和关注,而往往音乐剧的唱段的又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流行音乐, 我们都知道流传歌曲很容易让学声乐大学生以为音乐剧的音乐与演唱只属于流行通俗范畴,只有声乐课教师慢慢走进音乐剧细细品味和细细咀嚼,又让声乐大学生会发现音乐剧的趣味性就呈现在自己内心世界当中,清浅易懂的音乐剧更能吸引专业的声乐大学生,不断增强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趣味性。

三是要积极构建国际化声乐课教学模式。国际化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视野性、开拓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欧洲的英国和隔海相望的美国就有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因为国与国之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了音乐剧就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音乐剧和文化积淀。

三、突出以演唱为主体性的教学目标是彰显声乐教学魅力的内在要求

在当代大学生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充分利用以演唱为特点的音乐剧资源的独特作用,始终坚持 “演”和“唱”为核心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不断突出声乐课教学的演唱性和情感性。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 要不断突出声乐课的男主角用抒情男声演唱转化角色, 使之充实一种配以二重的和声效果的舞台效应,辅助之以胸腔的共鸣为主和演唱深情舒缓的声乐课堂效果,真假声区跳跃互换的方式来演绎音乐。都是以美声兼通俗唱法为主,的是把爵士乐与灵魂音乐以及全部关于黑人生活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并尽力保持歌剧传统而采用了一种爵士化的美声唱法由于音乐剧的各个剧目风格各异, 因而唱法也不尽相似。

二是要不断突出声乐课教学趣味性和丰富性。传统声乐课教学实际效果不是用一种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而是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游戏进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是声乐课不断丰富的决定因素,因声乐人乐趣而异,不能随意地追求和强加于某个教育对象中去。所以,在现代大学生的声乐课中就应该采取用多媒体形式播放新颖生动的幻灯片和图文并茂的文字内容,让大学生在声乐无限生活乐趣中享受舞台剧、音乐剧带来的快乐和无穷无尽的乐趣,从而使枯燥的课堂转化为一种实际行为声乐活动。充实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就会产生良好的动听效果, 否则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受到声乐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不断增强声乐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要不断突出声乐课的实践性和活动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告诉人们,声乐课教学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声乐课的教学,更是是所有声乐创作的落脚点。声乐课教育主体在接受和所掌握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化的转化和实际行为能力,也就是能够让传统声乐课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普及应用和推广传播。可以通过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广播电视平台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方式方法,通过开展生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可以通过现代的网络媒体技术的途径,利用这些声乐课学生亲自参与当中的体验和感受,不断传播传统声乐课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剧歌曲片段,让虚拟舞台剧、声乐剧转化为一种实际行为活动。

摘要: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具有通俗性、时代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等演唱特征,通过歌曲、台词和肢体动作来展现自身的演唱魅力,对传统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形成多元风格的声乐教学思想,构建立体化、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以演唱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不断增强声乐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上一篇:三年级下诗句成语练习下一篇:医院文明服务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