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

2024-05-26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共2篇)

篇1: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十三五”展望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二○一七年七月)

云南是多民族多文化并生共存的省份,各族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云南也成为了民族古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转眼之间,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已走过30余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下,云南的民族古籍工作已取得喜人成绩,主要成果如下:

一是征集、抢救、保护各民族古籍的工作持续进行,使得大批频临流失的文献古籍得以保存下来。自1999年以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征集了彝族、傣族、瑶族、纳西族、傈僳族、壮族文献古籍共3200余册卷,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收藏各民族古籍种类最多、原件最多的民族古籍资料库,所收藏的南部方言彝文古籍堪称全球第一,收藏瑶族古籍居全国首位。至今,云南省共有61部少数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二是影印出版大量民族古籍珍本善本。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以种类多、历史久、载体多样而独具特色,但大多数古籍至今仍散藏于民间,损毁日益严重。为抢救保护这宗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响应国家实施“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的号召,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从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编纂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至2016年底已出版彝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等古籍珍本65卷。除此,云南各州、市、县也相继编纂出版古籍典藏影印版。其中文山州民宗局古籍办编纂出版了《云南文山壮族文献古籍典藏》10卷,临沧市耿马县民宗局编纂出版了《耿马傣族历史古籍典藏》。这些成果的出版为保存和再造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是做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的翻译出版工作。云南始终将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献古籍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版了《云南民族古籍丛书》80余部:《云南少数民族绘画典籍集成》(上、中、下);“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系列丛书之《董永记》《唐王游地府》《白扇记》等3部;《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30卷等。这批民族古籍的出版,为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是着力编目,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纳西族卷》作为全国首卷率先出版,之后又完成了《白族卷》《哈尼族卷》的编纂任务,并积极开展与兄弟省区的协作,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卷》(文书类)、《瑶族卷》《苗族卷》云南部分的统稿编审工作,为它们的顺利出版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初,省民族古籍办还召集相关负责人,签定了《傣族卷》《佤族卷》《独龙族卷》《阿昌族卷》《基诺族卷》《傈僳族卷》《布朗族卷》《傣族卷》《彝族卷》《景颇族卷》《怒族卷》《拉祜族卷》《德昂族卷》《普米族卷》等14个民族统稿编审合同,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完稿上报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虽然经过几代古籍人的默默奉献和努力,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综观古籍事业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古籍仍在不断流失,据统计,除已征集保管的之外,云南仍有7万余册卷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散存于民间,由于保管不善和无人传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古籍正不断流失。各民族口传古籍更是不容乐观,随着传承人的去世,口传古籍也随之消亡。二是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不断减少,传承水平在不断下降。如云南的普米族现保存有近千册普米族古籍,但却找不到能识读这些古籍的韩规,这些古籍正在成为无人能读的“天书”。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少数民族古籍的文化空间也正在不断缩小……这些都给云南民族古籍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后的云南民族古籍工作亟待在工作机制、人才培养和传承保护等方面着力强化:

第一,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长期艰苦的工作,政府需要对此给予重视和支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及优惠政策,将古籍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并保证长期的经费支持。

第二,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古籍数字化管理和古籍修复工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古籍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已成为现代化古籍保护的必经之路,它对及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古籍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省区,古籍修复任务相当艰巨。很多古籍因自然脆化、酸化、虫蛀而日愈损毁严重,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只能坐视古籍的再次流失。因此,新时代古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立足于培养翻译、整理人才,还要结合时代与实际工作的需求,大力培养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传承基站,培养培训民族古籍传承人。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仅10个民族有本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流传,其他民族虽无本民族文字文献,却有口传古籍和礼仪习俗流传。各民族历来都以重大传统礼仪习俗为载体,传承本民族文化,而这些传统礼仪习俗典籍的传承和使用者就是民族古籍传承人。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看,在各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少数民族古籍传承基站,培养培训一批古籍传承人,是一种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第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云南的少数民族古籍基本没有相对规范的传承机制,其传承“权利”主要由掌握民族古籍的民间艺人掌握使用,随意性较大,这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而,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传承人命名制度,将传承人按能力分为不同等级动态管理,必将有利于推动民族古籍的传承和传承人水平的提高。

“十三五”期间,云南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1、征集抢救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古籍流失速度加快,除了因保存不当、无法释读等原因外,还由于地处边境,大量民族古籍向国外流失。因此,“十三五”期间,我省民族古籍征集抢救重点应该着重关注我省边境、跨境民族古籍的征集与抢救,比如:傣族、壮族、傈僳族、哈尼族、布依族等。

2、采录抢救云南少数民族口碑古籍。我省民族众多,其中还有一部分民族无本民族文字,特别是我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流传着数量庞大的、主要依靠民间传承人口口相传的口碑古籍。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这些流传于各民族中的优秀的口碑古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征集与抢救。“十三五”期间,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与有关专家学者对我省少数民族口碑古籍进行语音收录。

3、民族古籍数字化处理。将云南省民族古籍办所藏古籍和散存于民间、无法征集的民族古籍采用翻拍方式进行数字化存档,用SOA架构设计,采用J2EE技术标准,B/S结构进行设计与开发。最终在每册古籍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实现强大的检索功能,包括关键字检索、二次检索、高级多条件检索等多种功能,亦可通过网页幻灯片的形式实现对民族古籍原貌进行逐页浏览。使省古籍办成为拥有含古籍原件、数字化图片、影音收录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资料、资源库,确保更多的正在流失的民族古籍能够得到最好的抢救保护。

4、民族古籍善本和珍本影印出版。由云南省民族古籍办组织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100卷)已列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此套丛书目前已经完成75卷的组稿工作,“十三五”期间将完成该丛书100卷的出版工作。

5、民族古籍编目和翻译整理出版。积极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卷的编目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并加大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古籍的翻译整理。

6、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培养。与各地州县市区民族宗教局定期举办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班,开展民族古籍传承人培训。

7、民族古籍修复。与相关机构合作进行古籍修复。同时,作为古籍专业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培训、培养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对古老文明的传承,云南各少数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民族古籍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创造它的民族,不仅属于云南、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做好云南民族古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殚精竭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好民族瑰宝。

篇2: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30年总结和

格桑顿珠

(2008年1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二是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经验丰富

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和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置于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高度来研究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十年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有的已吸收到中央文件中,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经验。中央领导在云南视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工作在全国是叫得响的”。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达182083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4元,是1978年7395元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认真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17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比1978年增加11546万人;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28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79%,比1978年增加192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培育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

回顾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主要体会是: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建立健全维护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四是坚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五是坚持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省委提出的:“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云南民族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态势很好,但缩小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2007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8154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559元、2315元;25个边境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42%、359%,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34%、467%;7个人口较少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911元、1405元。二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趋于增多和复杂化。突出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交织。三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各级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上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有些部门和领导边疆意识和民族意识不强,政策措施上的“一刀切”、“一般化”,照抄、照转、照套,使党和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几点启示

根据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省委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回顾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完全一致的,而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必须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深化省情认识,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规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云南民族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云南边疆、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成果。解放初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制定了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把搞好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发展生产,建立基层政权等。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从边疆的实际出发,以团结为根本,提出了“和平协商土改”、“缓冲区土改”和“直接过渡”(即不分土地,不划阶级)等特殊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边疆,赢得了各族各界的支持和民心。后来,因为“文革”期间执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路线,批判“边疆特殊论”,在“和平协商土改”区搞民主革命补课,在“直过区”划阶级成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行“政治边防”,大搞“划线站队”,大批边民外流,发生沙甸事件等,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对全国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平反错案冤案、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颁布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强化民族工作手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根本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10多年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吃透两头、正视差距、完善思路、分类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历史性机遇。在云南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气候、物种、区域发展多样性非常突出的边疆省份,不仅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其它特殊性,不仅要增强发展意识,而且要牢固树立边疆、民族大局意识,使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都能坚持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省情出发。这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启示之二: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脆弱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举措,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特别是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大,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对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给予政策和投资倾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到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元和100亿元大关。二是对边境地区。我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边境县少数民族人口占边境县总人口的562%。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毒品斗争最前沿的实际,从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08年已覆盖到25个边境县,每年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特别是从2000年起,我省对边境沿线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藏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有1248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为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提供了借鉴。在兴边富民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从2005起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30件惠民实事。据统计,2007年,边境2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元。团结、和谐、繁荣的边境成为祖国的新长城。三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的特殊扶持措施。1999年,省民委对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苦聪人)实施“155”扶贫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坚,基本解决了5000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在取得经验后,于2002年开始,对我省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实施“四通五有一消除”扶贫工程,2006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到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了78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最高的达到3000元。基诺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告别了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历史。四是对民族工作特殊地区建立“民族团结示范点”。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民族团结的要求,采取“党政领导、民委牵头、部门参与、群众苦干”的方式,探索在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路子。截止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共创建了440个示范村,呈现出民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新景象,为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思路和经验。

实践证明,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成为干部群众新的不平等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云南最主要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坚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制定更加完善的特殊扶持措施,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

——启示之三: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因此,民族团结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作为实现和保持边疆云南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原则,把民族平等作为执行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二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矛盾纠纷,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的少数人,予以坚决打击。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表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科学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依法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平时工作,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多数干部群众,以“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防止把民族问题一般化、一刀切,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坚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提高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彻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构建和谐云南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启示之四: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少数民族干部的状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云南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人口占49%。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以“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拓宽培养途径,着力解决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他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解放时的1950年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600多人,到1978年达到93万人,到2007年少数民族各类人才达到285万人,占全省同类人才的279%,他们中的许多代表人士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带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代表。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内地发展差距拉大,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必须坚持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来抓,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启示之五: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工作部门承担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得到加强,从省到县成立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人大、政府、政协民族工作机构,并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乡设立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同时,专门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工作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纠纷和隐患6000多起,为维护边疆云南的团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地区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沙甸事件、历经百年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和巍山“永建”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实践证明,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原则处理民族问题,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民族工作机构,没有高素质的民族工作队伍,就难以保障这一原则得以真正实践。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驾驭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履行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云南的职责。

上一篇:浅谈美术课愉快教学下一篇:机关会议纪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