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

2024-06-23

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共8篇)

篇1: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

高中记叙文的选材训练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而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成败的关键。清李渔说:“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难,全在于针线缜密。”这“凑成难”便道出了创作过程中选材的重要性。

一、记叙文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选材要围绕和突出主题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中,因此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祥写;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吝惜地割舍掉。

(二)、选材要真实而又典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选材时有20多个实例,最后只保留了典型的几个。典型的事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三)、选材要新颖而又生动

“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时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记叙文选材思维过程

选材的思维过程大致分三步:一想二比三定

(一)想:就是广开思路,想在题目所允许的“天地”有哪些可写的材料,可想的角度有许多。

1、现实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生活,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如:家人聚会、旅游、钓鱼、年夜饭、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

例:《爱在家中传》(2007年广东卷)

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也爱他们。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

到了高三,爸爸妈妈对我更是宠爱,无论多贵,只要对我有好处,买!我开始喜欢上吃一种苹果,只有在大超市才买得到,且价格不菲,但苹果好啊,所以爸爸还是有空就买给我。爸爸爱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每次买苹果回来总会被妈妈骂,原因是十个里面总有四五个是碰坏了的,这么贵的东西还不买好一点儿的,妈妈当然生气。好的由我吃坏的我妈吃,每次都这样,因为妈妈爱我。

慢慢地我开始疑惑,爸爸又不笨,为什么每一次都买几个不好的苹果回来呢?那一次一个不小心,被我知道了,那一天我先是发现原来爸爸真的聪明了,每一个苹果都很好,肯定不会被妈妈骂,但当妈妈回家后还是又骂了爸爸,我才看到原本妈妈的苹果又有几个碰坏了。当爸爸正在“碰坏”另一个苹果时,我才知道原来是他故意的,偷偷站在门外的我看到了爸爸脸上甜蜜的笑容。这了一会儿,妈妈来拿“坏苹果”吃。

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我有些不知所措,心里又酸又甜,原来爸爸是这样爱妈妈,我是这样被爱的。我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贵苹果当然好吃,如果都是好的,全都由我吃,坏的苹果出现了,妈妈就会吃。原来这才是爸爸的真正用意,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我看到了。

有些感动,又有些自责,于是决定以后有好东西,一家人一起分享,苹果一分为二,我不能永远被爱,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我也要学会去爱,爱我的爸爸、妈妈,爱所有爱我的人。

就这样,这样一份静悄悄的,沉甸甸的爱在我家传递着,以前、现在、将来,绵延不已,生生不息。

那天我作了一个梦,梦到不止是我的小家中每个人手中有一个苹果,全中国,全世界每一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苹果。原来爱到了大家中传递,一个和谐社会。

醒来发现梦中很美好,真的希望那样一份爱能在每一个小家中传,更在一个大家中传。

爱在家中传!

点评:苹果传递的父亲对家人的爱心,体悟和感召下,我也将把爱心传递给家人——并“不止是我的小家”,以至“绵延不已,生生不息”,所述表达了作者对传递认识的丰富性。文中的“我”是爱的接受者,也是爱的传递者,以表现传递的循环和延续。通过我的叙述和感受,又将爱的感染传递给读者。悬念设置,曾强了记叙的曲折性,可见行文技巧。

结尾有画蛇添足之嫌,将“梦到不止是我的小家中每个人手中有一个苹果”后面的文字全部去掉,以“止于当止”。

启示:“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取小事以寓大意,实为便于驾驭的一招。

?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写记叙文时要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爱乐。如:实验课、体育课、手工课、劳动课;春游、秋游,参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过生日等。

例:《遥望象牙塔,走过独木桥》(2007年重庆卷)

听,是谁打翻了五味瓶?伸出手指数一数,酸甜苦辣咸……

——题记

三十年,回眸一瞬间。

有多少莘莘学子遥望着象牙塔,倚窗悲叹;又有多少佼佼者安然走过独木桥,站在象牙塔上——笑傲江湖。然而,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转过头来回望过去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酸楚,太多的离别,太多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事。初中毕业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要经历的事情也会更多,今天的分离与以后的困难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当你们遇到困难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三个字:我能行!当时,我们有很多同学鼻子一酸,落下了泪,老师亲自用手绢为我们擦干眼泪,并嘱咐我们,要记住一起生活过的日子,回忆也是甜蜜的幸福。现在看来,五味瓶中的酸,在回忆里也变成了甜蜜的幸福。

努力就有收获,收获才能享受到甜甜的滋味。当我们高兴的把成绩单交给父母时,再苦再累的他们也会露出欣慰的微笑,然后擦干脸上的汗珠,接过成绩单,小心翼翼的保存起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为了父母的笑脸,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那种幸福的感觉。一切甜美的事情,都会在勤奋的汗水中,熠熠发光。

休息的时候脑海里仍然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公式……

睡觉的时候嘴里呢喃着新学过的英语单词……

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

我们似乎总在埋怨这些永无止境的事; 寝室—教室—食堂……我们也总在抱怨这种“三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的路程。苦吗?很苦。但为了高考后的象牙塔,拼了。

不苦吗?希望和失望总是在灵魂中交错出现。

我们,竭尽全力。

高三的生活,有点像吃辣椒的味道。大家都火气冲天的去学习,忙的彼此顾不上说一句闲话,小张的娱乐新闻,小李的体育快报,都被十足的辣味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飞舞的试卷,和老师辣人的话语:高考过后,你们就幸福了……

可是,高考过后真的就会幸福吗?迎接我们的是象牙塔?还是失利后辣椒一样的人生……

咸是种什么味道,淡时若有若无,浓时涩涩带苦。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亦如高考。

咸是汗水,咸是眼泪。而高考中的这段日子,少不了这些。关注和希望都聚焦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只有在漆黑的夜里掩被流泪。高考,我们不得不紧张,因为我们理解,它在人生中的分量。还是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我,能行!

咸味的量,我们自己来掌握!

扶起五味瓶,我们继续上路……

点评:从初中毕业时的生活场景,到当下的片刻感受,内容相当复杂,却被作者组织得如同诗句的上下两行——作者简直是结构天才:从题记的一句“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到“五味”的依次展开,再到末尾一句“扶起五味瓶,我们继续上路……”,严丝合缝,精致天然。而这样的构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五种滋味的比喻暗含着丰富而真切的感受,能使作为过来人的评阅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结尾的“我们继续上路”又表明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姿态,让人感到欣慰。语言流畅、优美。不着痕迹的诗词妙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丰富呈现,使文章极富文采。

启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酸甜苦辣咸”的表达决定了本文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

?社会生活。除了家庭和学校,就是社会了。其实,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新闻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如:庙会、灯展、文化节等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清扫白色垃圾等公益活动;图书展销会、文化一条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2、从书籍中手机积累的材料。人不能事事亲历,书籍味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许多历史事实给我们深刻启示,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挖掘旧材料中的新涵义,特别是对当前生活的指导意义,让旧材料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历年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赤兔之死》、《昭君的选择》。写司马迁与屈原的《大义死生》等。

例:2007四川卷《一步与一生》(节选)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充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凝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美丽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容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摸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

3、整合生活材料,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假借推理而生发出新材料。这类记叙文可以借助经典的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也可以借助想象进行全新的创作。

(二)比:就是对想到的材料进行一番比较,看哪个材料更理想。比较应遵从以下标准。

1、自己熟悉,有切身感受。这样的材料写出来才能即真实具体,又有真情实感。

2、有积极意义,值得一写。选材不在大小,应看是否有内涵,生活中很多极普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自然的优良品德,能体现出人的真诚、善良、健康向上的情趣,都值得写。

3、比较新颖。不是说不新颖的材料就不能写。在同样熟悉、有积极意义的情况下,自然是新颖一点好。

(三)定: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择优选定。

三、优秀写作实例

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

爷爷老了,七十多岁快八十了吧,奶奶呢,也六十岁了。他们的年代里,男子比女子大十来岁也属正常,总之,他们是到一起了,然后就有了爸爸,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一户生活在农村里的平凡家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奶奶一直都勤俭朴素地持着她跟爷爷的家。虽然儿女们都早已长大成家,她不必再为吃穿而省吃俭用,可是她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些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枭枭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我不知道,爷爷奶奶是否也有爱情,也懂得爱情。奶奶曾告诉我,她是别人介绍给爷爷的。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是什

么也没有的。可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在相互的依赖与信任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超越了爱情的。有一次,爷爷很突然地病了,病得很重,奶奶背着爷爷偷偷流泪,我安慰她没事的,爷爷会好的。可是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她说:“要是老头子死了,那我就随他一起去。”从那次以后,奶奶对爷爷就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从那时起,才知道,原来这世间真有永恒的存在。

我时常望着爷爷奶奶夫唱妇随的身影想,真正诗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吧,诗意,就在最平凡的生活里呀!

点评:文章通过叙述农村家庭平凡生活的小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生活的诗意,表达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达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的语言形状描写都细腻真实,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个“于是”后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盈溢诗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启示:说得诚恳,才能读来亲切。

怎样写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

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

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篇2: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

1、材料低幼化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人物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也就是说,许多同学还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考)的生活,而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日常生活也很少,尤其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我们的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2、材料陈旧化

由于有的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这类文章的材料多是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使用这些材料时,没有进行精细的“打磨”,没有写出新意和深情。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因而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吸引力。

3、宿构现象严重

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命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高考作文的材料是用在特殊考场上的。有的考生往往想学一学报章上的杂文之类,先介绍材料来源,如:“我昨天在报上看到了这样的材料“xx”这是《xx都市报》上的一件事,“这是同学给我讲的一个故事”等等,编造材料出处。有的考生还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上,杜撰甚而增加情节,这真让阅卷老师啼笑皆非,这真是“大白天说假话”,这个材料不是你“六月七日”刚刚看到的吗?20xx年的作文题(全国卷),有考生在文中为了突出“父亲”伟大的形象,编造了父亲走上抗非前线时的“壮举”。因为是胡编,所以文章不真实,感情不真挚,最后经查实,发现是小作者造假。

4、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写作指导】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选择材料,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标准呢?应该说是有的:

1、材料要体现正确鲜明的主题。

一般记叙文都是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写的事仅是一个载体,最终要让作文某种意图,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这在构思中首先应注意的。主题很多,如爱国、诚信、守纪奉献、勤劳、坚强、敬业、合作、节俭等等。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得知此等种种主题都源出于一个“爱”字,这是人性的本质所在,明确了这一点,在构思选材剪裁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少数同学不明白这一点,为了写事而写事,如《疙瘩解开了》一文很多学生就疙瘩写疙瘩,事情完了文章就完了,无着力点,不给人留下思考,这类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而选材上有些同学甚至将“疙瘩”等同于恶语中伤、拳脚相加遗留下的“怨恨”、“敌视”等等流毒,这就是典型的“无用素材”。

2、材料要新颖。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 一律而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疙瘩解开了》一文多数人都写个人的疙瘩或个人之间的疙瘩,但有位同学构思比较巧妙——两家间的疙瘩:村上两家间的排水沟堵了,相互指责对方有责任,应由对方清理,弄得村上环境臭气熏天。后来村上一位老者主动自带工具,开挖疏通,感动了两家人,齐心协力共建了美好环境。材料较新颖,传达的主题也明确而又积极。

3、材料要抓住重点,引人入胜。

任何一则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我们如何才能截取素材中重点环节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明确题目的重心何在。如《守住自己的宝》一文,这个题目结构上是动宾结构,重点应在动词“守住”上,要突出“守住”就必须明确三点:

一、这个所谓的“宝”本来就隶属于自己;

二、这个“宝”现在有丢失的危险;

三、要有“守住”的方式、行动。不少同学应为没有理解题目的重点,匆匆选材,对既定选材各个过程不加辨析,匆忙下笔,慌乱中已失方寸,失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篇3: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

关键词:中职生,记叙文,“五度选材法”

“一见题目就摇头, 摊开稿纸咬笔头; 冥思苦想皱眉头, 三个小时没开头; 东拼西凑无厘头, 成绩下发吃苦头; 你也愁, 我也愁, 恰似苦旅无尽头。”这是许多中职生面对作文题时的真实写照。

学生为什么发愁? 根源就在于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 不知道如何调动已知知识, 不知道怎么取舍材料, 因此, 写出的文章往往干吧寡味, 所选事例雷同、陈旧、俗套、肤浅, 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新意。

要想使文章有吸引力, 写作时须围绕中心, 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筛选、取舍, 力求材料新颖, 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这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笔者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时, 总结了一个“五度选材法”, 即角度———视角要独特, 深度———内涵要深刻, 厚度———内容要丰厚, 温度———情感要真挚, 速度———信息要最新, 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角度———视角独特

我国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为希望工程而拍摄的作品《大眼睛》, 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照片选取了一名贫困儿童的大眼睛作为图片的主要元素, 这双大眼睛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无需任何语言, 就能让人从中读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视角独特, 让这张照片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我们写作文选材料, 和摄影家选择拍摄素材是一样的道理, 要用独特的视角去选择最能表现主题、最具感染力、说服力的材料。如学生都爱写自己的母亲勤劳, 但能选择视角独特的材料的却不多, 而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具体而典型的素材, 以小见大, 寥寥数语, 就让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职语文课本中, 其实不乏这方面的经典例子。例如, 教授一般总是让人感觉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 但在《金岳霖先生》中, 作者却写了许多表现金岳霖教授很有趣的材料, 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哦, 香雪》中, 文章通过香雪勇敢踏上火车, 用40个鸡蛋换铅笔盒, 并因此走30里夜路回家, 来表现她对知识和文明的渴求, 非常具有表现力, 一个让人敬佩的农村姑娘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 指导学生选材时, 要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独特的素材, 用自己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 最后才能决定材料的取舍。这就好比面试时, 大家都穿绿色服装, 唯有一人穿红色的, 那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特别显眼。

二、深度———内涵深刻

拒绝肤浅, 追求深度, 是让文章别出心裁的方法之一。但中职生写作文往往流于肤浅, 平铺直叙, 没有思考, 没有深化, 淡如白水, 自然深刻不了。其实,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思考, 往往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写作文时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比较, 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内涵, 往往可以完成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 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 《一件幸福的事》一文写道: 迎亲车队堵住了道路, 烦躁的乘客们建议公交车司机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 而司机却笑着说: “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 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是啊, 给别人的幸福让道, 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这种心情的人, 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 这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用来写作文, 如不深挖, 可能只会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 从而落入俗套。但作者却能别出心裁, 对熟化材料进行陌生化, 从“让道”这件小事, 提升到“给别人的幸福让道, 是一件幸福的事, 有这种心情的人, 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样一种高度, 极富哲理, 让人回味无穷。

可见, 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对常见材料进行深入挖掘, 学会通过现象深入本质,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深刻。

三、厚度———内容丰厚

单薄, 是中职生作文的通病之一。一篇文章, 只有薄薄的一件素材, 或者有三五件素材, 但表现的内容却无二致, 三五件素材作用与一件素材没有区别。如此作文, 让人一眼看穿, 轻飘飘的没有厚度, 还怎么谈得上吸引力、感染力?

要克服这一通病, 就必须在选取材料时, 注重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 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例如, 老舍在《我的母亲》第13段中, 先后写了母亲筹款送儿子上学、忍痛送三姐出嫁、除夕夜送我返校3件事, 层层推进而不显冗长, 面面俱到而不嫌累赘, 选择的材料丰富多层面, 一位望子成龙、无私奉献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 指导学生选材时, 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内容的丰厚, 可以是递进的材料, 可以是正反对比的材料, 分清材料的主次, 理清材料的层次, 使作品形象饱满生动, 增强感染力。

四、温度———情感真挚

白居易云: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 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这些材料, 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 让自己感动了, 也一定能打动别人, 引起别人的共鸣。

2005年, 江苏考生写的满分作文《不肯死去的心》, 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典范之作。作者运用大量材料, 描写了不幸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婆的病状: 不许外公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联系, 等等。

但文章结尾处奇峰突起: 当一桌人在餐桌前就餐时, 外婆不停地将桌上的菜偷偷放入口袋, 找机会拿给仍在厨房烧菜的女儿吃。因为有了前文“病状”的衬托, 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材料, 就像一个爆破点, 格外强烈地激起了读者的情感, 母爱的伟大, 顷刻之间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流动着真挚情感的文章, 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度, 一种直抵心灵的温度。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要告诉学生, 不能仅仅直奔主题选材, 而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选的材料有温度吗? 能感动我自己吗?

五、速度———信息最新

作文要写出新意, 还要学会将最新发生的材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去。最新发生的材料, 既包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最新的新鲜事, 也包括电视、报纸以及网络上报道的新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扩大视野, 多读书报, 多关心时事, 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比如, 《美就在身边》, 有的同学至今还是写雷锋、焦裕禄, 事实上, 这类素材身边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例如, 可以写奥运健儿、宇航员等时下的英模人物, 也可以写感动了全国人民的“感动中国”人物, 甚至可以写家乡的道德模范人物, 等等, 选择这些人物, 更富有时代气息, 也更不容易与别人“撞车”。

篇4:例谈高中记叙文的选材

有人将问题归结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枯燥单调,两点一线。其实不然。黄厚江老师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有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并没有为他所积累。”确实如此,过着同样单调生活的其他学生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区别在于心中有没有作文,脑中有没有思考,对生活有没有观察。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借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他们引入生活,打开思路,仔细观察,逐渐积累。

而这也正是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第一条对写作的要求就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沈从文小时候经历的内容:

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在表哥的指点下,他学会用谎话应付家中和学塾。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沈从文从小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天气不好时,他不能进山玩,就到熟人少的庙里去,看庙前那些人绞绳子、编竹簟、做香。有人下棋,他就观棋;有人打拳,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

每天上学出门,他脱下脚上的鞋拎在手里,赤着脚先绕到城西的牢狱,看犯人被衙门派去挖土,或从杀人的地方走过,看被野狗叼到小溪中的昨天被杀的人的尸体,拾起一块小石头在满是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拿木棍戳戳,看会不会动;然后再绕到南门,在南门的河滩上看杀牛,到织簟子的铺子前看几个老人和小孩破篾织簟,到铁匠铺看打铁。日子久了,这些手艺的种种他都明了于胸。如此绕上一圈,才会去城北的学校上课。

这些细致观察的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很好地证明,写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但是,逃学闲逛的孩子并没有个个成为大作家,这又说明,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是麻木的,是无意识的。所以,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

至于选材的原则,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文即做人,学生写作记叙文选材狭隘的最主要原因是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一名高中生,写作记叙文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满足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情小调的自娱自乐,根源正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那目光令我感动》所写的目光之所以感动“我”,是因为那目光的主人“对我好”。不止一篇作文的个案,学生所写的作文不管材料如何,题目如何,他反复来去都能写成亲情,写成父母“对我好”。当然,这跟学生的生活圈子封闭,生活阅历较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视野狭窄,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小我和独我,没看到大我和众我。只想到人人为我,没想到人人都是脱离“我”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生活、社交,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是一个个社会的人,“我”固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我”不是他们的全部。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这些论述在拙作《记叙文如何立意深刻》(《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2015年6月P49)一文有详细论述。

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看到亲人和他人身上的社会性,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为别人想一想。经过引导,有学生重新选材,“那目光令我感动”以一个宁愿卖船也不愿偷捕的渔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他的目光中含有对“我”的深深的歉疚,有对偷捕者的切齿痛恨,有对大海家园的无限热爱,有毅然决然的正直坚定,让人感动。还有学生写作为空巢老人的爷爷奶奶孤寂渴盼的目光;作为进城老人(帮子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爷爷奶奶离开家园的目光;养猪场主父亲在猪肉市场低迷的时候亏本坚持,独自承受,不让妻儿受苦的有担当目光;年轻守寡多年,靠开黄沙水泥场艰辛拉扯子女长大的外婆那一直坚强乐观的目光等等。

在指导学生实际选材时,具体有哪些方法和步骤呢?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来和大家分享。

分析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共同特点是来自生活,而又有不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和束缚,视野宽广,角度多元。我试着将它们分成几类。《布拉格不说话》是建筑类题材的,《云深不知处》《逃离智慧的周庄》是行旅见闻类题材的,《农之月令》是故乡民俗文化类的题材的,《瞳孔之内》《写作的智慧》是以眼前之景为题材的,《智慧就藏在房间里》是亲情类题材的,《王大爷的早餐店》是工匠职业类题材的,《“倔”和“笨”的力量》《晚晴里智慧的灵蝶》《庄子的智慧》是名人类的题材的,《红烧肉的智慧》是食物类题材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相关题材,然后积累,形成自己独有的素材库。

具体来说,以食物类题材为例,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是给出示例。

我选取了高考优秀作文《红烧肉的智慧》一文作为示例。文章用红烧肉有“淳朴的智慧”“融合的智慧”“创新的智慧”来结构文章,选材新颖,接地气,生活化,有情趣。从选材独特能得高分的功利角度来“引诱”学生写作的欲望。

然后学生挖掘素材。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食物,然后说说它的特点。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到你的课堂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可以挖掘。学生打开思路,讲了很多食物,比如说土豆、青椒、面饼、茄子饼、蛋饺子等等,并且挖掘出它们的精神内涵。比如土豆,它能屈能伸,可以作主食,也可以炒菜,烧菜时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配菜;它包容和谐,和任何菜搭配都能融合成绝妙的味道;它其貌不扬,甚至很丑陋,但营养丰富;它还善于变通和创新,能变成洋派的土豆泥和薯片,与时俱进。endprint

接着,让学生实战演练,再将学生作品中的优作拿来展示。有学生写出了《白粥咸瓜中的爱》《亲爱的土豆》等优作。

再接着,要指导学生修改,特别是语言和结构。这时,可以结合名家散文进行指导,我选取了石彦伟的《奶白的羊汤》和苏沧桑的《等一碗乡愁》两篇,又补充了一篇与食物相关的文章,苏禾的《餐桌记》,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学生感觉受益良多。当然,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下水文来与学生共享写作经验。有大学教授曾批评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就是不读书的老师教不读书的学生,不写文章的老师教不写文章的学生。我坚持有时间和精力时,尽量和学生一起写作,体会艰难,解决问题,因此我写了《酸梅汤——等待的智慧》一文。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更浓厚了。

最后我要求学生们积累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物,搜集材料,把它的形状,制作方法流程,与它相关的人、事、景写生动,作为素材库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都积累了不止一种食物,而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像这样的训练我们还做了很多。比如风景名胜古镇类素材、自己生长的环境类素材、戏曲类素材、工匠职业类素材、植物类素材、动物类素材、静物类素材、琴棋书画类素材、电影音乐娱乐类素材、邻里人际关系类素材、名人类素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的素材、即事有感类素材等等。而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实很多素材都是可以互相迁移的。比如《王大爷的早餐店》,它属于职业类素材,又属于邻里关系类素材,又属于熟悉的生活环境类素材。所以,其实我们积累的素材还可以一材多用。

以写作的选材作为系列,带动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等作文知识点的训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让学生的眼界和思想扩展到生活环境、艺术人文、旅行见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各个领域,

通过不断地示范,积累,写作,修改,再示范,形成学生们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任何人、事、物、景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为作文所用,生活即作文。更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感知生活的能力,提升人格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做一个永远对各种事物保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满足感的人。

让我们擦亮学生蒙尘的慧眼,让学生看到生活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让学生信守从生活中拈来即可成文的好素材,让写作渐渐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篇5:从高考优秀作文看记叙文的选材

高考优秀作文及简评

一、江苏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为对洞中的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 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列适宜吧,小小的蜡烛况会产生这么大的的影响。

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题目自拟○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5不少于800字。要求:○

[优秀作文]

我心中的蝴蝶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身,两脚肆意将被子路踢开,背起书包,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与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男子满头大汗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望的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的的孩子的熟悉的神情与身影。见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玄色衬衫,裤肢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你好。你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然眼里却有一丝鄙薄与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你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吹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我似乎有些不满。“叔叔,你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冰冷冷地甩了一句,冲他眉毛一扬,拂袖而去。饭后,烈烈炎日。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拂动粗我烦躁的心。

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年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 在了走廊外面。而他,大伟的父亲,仍在卖力地拖地。“叔叔,你„„”我一时语塞,“你„„帮我„„你„„”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你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憨一笑,“都是孩子,都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远离父母,却让我体会到人音质温暖。加快我鄙薄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沈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着,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难道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中挣扎过吗?

“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开儿热,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篇6:记叙文的选材

——记叙文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16年6月2日

授课班级:初一(11)班

授课教师:邢克良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要求学生明确选材的前提、原则、要求。3.学会选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2.选材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选材)课前交流:

假如我们要写一篇以《一张老照片的故事》为题的记叙文,你会选什么材料来表现中心?

导入语: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同学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从众多的素材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来写作,这个过程,就是选材。

二、日常作文选材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明确选材的重要性)现象:低龄化选材;让座;扶老人过马路; 生病,家人送“我”上医院并精心照顾; 下雨,亲人送伞冒雨;天冷,亲人送衣服 „„

分析:选材问题:不真实;陈旧无新意 原因:无“材”可选;“懒”于选材;无“法”选材

三、记叙文选材前提(选材的前提是“有材”)◆选好素材的前提:

多观察,多积累,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提炼。◆材料的来源

做生活的有心人(亲身经历、所见所闻):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从阅读中挖掘(文学作品、报刊杂志): 经典故事;典型形象;新闻故事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记叙文选材原则(明确怎样选材)

◆代表性(即典型性。体现“最”字: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丰富性(多个角度)◆真实性

五、记叙文选材方法(明确体现选材原则的具体方法)选材秘诀一:写近不写远 选材秘诀二: 写新不写旧 选材秘诀三:写真不写假 选材秘诀四:写小不写大 选材秘诀五:写深不写浅

六、选材反思 作文题目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思考:你对原来的选材满意吗?若不满意,请重新选择。

七、小结

1.明确什么是选材。2.明确选材的重要性。3.记叙文选材前提。4.选材的原则。5.选材成功的秘诀:

五个字:近、新、真、小、深。

八、作文训练

篇7:选材新颖的记叙文

“笔离指尖一寸,眼离课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看书、写作业都要做到三个一。”,爸爸又开始唠叨了,我总是不耐烦地回答道:“明白了”,心中却想:就低一会儿有什么了不起的。想着便又低了下去。过了不大一会儿,听到了脚步声,我瞬间想到:不好,爸爸又来了。刚想到这里一个巨大布满皱纹的手掌压在我的作业本上,我胆颤心惊地转过头来,果真是爸爸,只见他眉毛立着,成了一个倒八字,鼻子翕动着,嘴往下挂着,想一只凶猛的老虎,一只手高高举起,似乎要打了下来又轻轻放下。

过了好一会儿爸爸愤怒地说:“眼镜都多少度了!头还低那么下去!眼睛都要瞎了!”,我原本还想控制住的眼泪,“哗”地一声像断了线的珍珠,全部流了下来。心想:“就低那么一会儿至于瞎了吗!”这时爸爸又将手高高举起,似乎真的要落下来了。我紧闭双眼,双手紧抱住头,小小的心充满了恐惧、害怕、委屈。这时,脚步声临近,我的眼前一亮,原本绝望的心有了一丝希望,因为我的“救星”—妈妈来了。妈妈对爸爸说:“下次不要对孩子这样,又不是很大的错误,何必要打他呢?”妈妈转过身来和蔼地对我说:“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要是眼睛真瞎了该怎么办呀!你下次应该把头抬起来,记住了吗?”,我充满信心地回答:“记住了!”

篇8:高中作文记叙文的选材

那么, 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到底怎样才能选择巧妙而恰当的材料呢?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 以求和同行探讨。

一、避生就熟法

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积累较差, 就缺少写好作文的‘底子’。”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 我思考过和感受过的东西。”文学家可以心骛八极, 无限虚构, 但他们尚且总有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这个“根”, 何况我们的学生?因此, 应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 选材要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 尽量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比如, 2007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题中的“坎”含义丰富, 既可以是个人的“坎”, 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坎”;既可以是自己的“坎”, 也可以是别人的“坎”, 涉及到的选材非常广泛。一位考生却选择了自己感受最深的“高考”作为必须跨过的“坎”。考生以自己的成长经历, 特别是在聆听长辈教诲和接受师长的指导下, 自己决不逃避现实, 努力去跨自己不可逃避的“坎”。作文以其贴近生活实际的材料和质朴平实的语言打动了阅卷老师。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才能得心应手, 也才有可能熟能生巧。如果不懂装懂, 生搬材料来糊弄老师, 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 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二、弃故纳新法

在平常的作文练习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去表达主题。但是, 他们选择的材料大部分是相同的, 如论及勤奋都会提到姚明, 不怕挫折都会写到爱迪生等等。其结果是让老师产生视觉和审美的疲劳, 这类作文很难得高分。这就是作文中典型材料的撞车现象。

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材料撞车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材时要弃故纳新。所谓“弃故纳新”, 就是在选材时, 要做到新颖妥帖, 避免陈旧乏味。材料的新颖, 一是指别人涉足的“偏材”, 未曾言及的故事;二是指紧扣时代社会脉搏的新鲜事、热门事;三是指具有探讨价值的, 具有前瞻性的带有苗头性的事物和现象。如2005年浙江卷话题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 一篇题为《葬花呤》的作文, 考生选取了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女性来写:第一才女谢道韫、鉴湖女侠秋瑾和一代才女林徽因。对一般考生来, 对这三个女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甚至是陌生的。而这位考生能信手拈来, 从而使这篇作文新颖独特, 胜人一筹。

三、撷取精要法

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材料时往往不知道裁剪, 尤其是在写说理性的作文时, 经常对所运用的材料不厌其烦地大段大段地引用。这样引用材料, 会大大削弱作文说理的宽度和深度。

要想在较短篇幅的作文中能够比较有深度地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必须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 根据作文的立意的需要, 撷取其精要部分来说理论证。如一个考生在《谈意气》里这样写道:“意气, 是李白‘仰天长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 是杜甫‘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 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壮怀。”考生没有详细叙述某一个人物, 而是抽取这些人物有代表性的诗句, 集中写出了古今人物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考生在准确地把握了作文立意的基础上, 选取材料中的一点, 通过议论切入, 要言不烦地亮出观点。

总之, 撷取多则材料中的精要部分, 能大大增强作文的说理力度。一方面, 这些材料能从多个角度支撑你提出的观点;另一方面, 这些材料中精要部分能提示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 让读者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 本是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移用到写作上, 是指所读过的文学名著的人物和中外史料中知名度高的人与事, 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重新创造, 从而写出一篇浑然天成、气象全新的作文。如在一篇题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作文, 考生就成功地运用了移花接木法。在作文中, 考生首先引出由孔子主持“秦朝为什么在短期内就迅速灭亡”的讨论会。考生在主体部分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和孟子依次上场, 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发表对秦灭亡的看法。考生把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场合, 用一条主线 (即秦迅速灭亡的原因) 将有关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点明了“在相信自已的同时, 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改之”的作文主旨。作文的选材嫁接之妙令人击案叫绝。

在写作时, 移花接木法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借畅销书引发写作的灵感, 如2001年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问世, 就有一位考生运用了这个题目,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借学过的课文进行再创造。如2003年一位考生的《谏父亲三思疏》就是仿照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3.借用中国及世界名著的人物进行再创造, 如2001年一位考生写的《天堂通行证》就借助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 把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写。

在使用移花接木法时, 切忌把不同的材料胡乱扯在一起, 以至于风马牛不及。在嫁接不同时代、不同时空的材料时, 一定要有共同相通的东西, 即要有一个中心来统摄。只有这样, 才能使作文产生和谐一致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以上四种选材方法, 前三种是考生经常使用的选材方法, 移花接木法要慎用, 它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 是在考生非常熟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好的。当然, 作文还有旧材新用法、时空飞扬法、抚今追昔法、与时俱进法等等选材方法。在本文中不再一一论述。作文选材无定法, 采用哪一种方法, 要根据主题的表达需要来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 首先都得占有丰富的材料, 否则就只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生活, 多读书, 积累各方面的材料。笔者认为, 学生只有经过艰苦的积累和勤奋的练习, 才能“采得百花酿成蜜”, 写出一篇立意深刻、材料巧妙的佳作来。

摘要:高中作文巧妙选材, 可以采取避生就熟法、弃故纳新法、撷取精要法和移花接木法等方法。同时, 作文的巧妙选材首先来自于学生的长期积累, 其次要在作文中多练习。

上一篇:批评与自我批评报告 组织生活会下一篇:去美国留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