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2024-05-31

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共7篇)

篇1: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县国税局积极推进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国税文化建设,着力把国税部门建设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部门,建设成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和谐机关。

一、抓基础,加强论武装,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我们在干部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兴学习之风,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立德。通过努力学习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使干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素质,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税收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通过努力学习税收工作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一是始终坚持了机关班前一小时学习、个人自学、学习笔记调阅和年终考学等制度。二是鼓励干部参加电大、函授、脱产、自考等各类继续教育。三是在干部培训时,让干部跟班学习。

二、抓重点,充分发扬民主,推进团结型机关建设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县国税局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一是从严格党内生活抓起,规范民主生活会的时间、程序、内容,整改措施落实力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进班子团结。二是建立谈心制度。局领导和班子其他成员,分管领导和股室同志经常进行谈心。坚持“六个必谈”:干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必谈;在工作中发生失误和差错时必谈;同志间出现误解时必谈;涉及干部进退留转时必谈;业务工作受到上级表彰时必谈;干部家庭遇到困难时必谈。在谈心过程中,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从党性原则出发,本着与人为善、坦诚相待的态度,敞开思想,诚心诚意地交换看法,使干部理顺情绪,放下包袱,消除隔阂,增进团结。三是发挥班子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国税部门班子成员经常进行沟通,对不利于班子团结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班子的团结带动机关整体的团结。

三、抓关键,切实转变作风,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在局内大力弘扬“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对人公正,对已清正”的精神,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督查督办制”等制度,使干部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我们要求每一名干部对办事的同志都要做到“问一声好,让一个座,倒一杯水,说一句再见”。要求干部在自身行为上做到“五个不准”,即:不准参与赌博;不准进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不准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不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同时,在干部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每一名干部都在联系一个股室,结合本职工作,带着问题深入调研,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抓核心,规范运行机制,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

在局内大力弘扬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精神。一是进一步细化了各股室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责任,将时限、数量、质量等指标一一明确,做到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二是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制度是最基本的工作规则。按照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制度建设要求,我局曾于2005年,经过反复酝酿,反复修改完善,印制了《**县国税局制度汇编》,内容包括行政管理、综合业务、反腐倡廉等六大类109项内容。去年市局“四项重点工程”启动后,我局对以前所定制度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并组织人员对一些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制度、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不符合现在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功能弱化的制度,一些相对过时、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力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我们对干部又提出了“当日事当日毕”的要求,并要求干部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六个不让”,即:不让布置的事情在我手里延误;不让传递的批件在我手里中断;不让急办的文件在我手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我手里发生;不让外来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外来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国税部门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同时,我们坚持创新税收工作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建设,使税收工作做到了高效、规范、优质运行。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篇2: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金占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本文结合市局车购税办实际,从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谈一谈我们对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的认识和思考。

一、深刻认识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的重要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统揽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尤其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只有立足和谐求发展,科学发展促和谐,才能较好发挥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生产力要素,工作要靠人去做,措施要靠人去落实。推进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不仅要求征管理念、思维、方式、手段不断创新,而且更要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就是要用和谐的税收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工作机制,来激发人的潜力,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益,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3、展现国税机关文明形象的有效载体。一个部门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和谐”,是紧密相联的两个方面,“形象”往往是其“内涵”的外在表现。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国税机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和单元,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随、协调一致,主动唱响和谐的主旋律。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同促进国税系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的统一,是一项新目标、新要求,更是国税部门展现文明形象的新契机、新载体。

二、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在构建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1、正确认识文化与和谐的关系。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可以让群体或社会的成员去认同这个群体或社会,自觉维护团结、稳定与祥和。文化有主旋律又有多样性,和谐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尊重人与人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但不等于“一团和气”或“和稀泥”,它排斥庸俗落后的文化;和谐可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最终让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2、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精神支撑。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形态,它是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伟大旗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先进文化具有引领和启迪人们思想的作用、抚慰和激励人们精神的作用、疏导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亲和与凝聚全民族的作用。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同样需要追求和倡导先进文化,引导形成积极向上、健

康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和谐共进。

3、准确领会国税文化的和谐精神。国税文化指在国税机关这一特定的组织中,国税干部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税务机关的税容、税风。长期以来,通过大力弘扬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收税人依法征税与纳税人依法缴税、国税内部团结协作的和谐环境,和谐精神正是国税文化的传统和精髓。车购税办是一个新组建的基层国税组织,必须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切入点,用国税文化引领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争取更快速、更融洽、更和谐、全方位地融入国税系统。

三、身体力行和谐型国税机关的创建工作

要创建和谐型国税机关,必须做到:强化一个宗旨,加强两项建设,实现三个促进。

1、强化一个宗旨。即让纳税人满意。只有把纳税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尊重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满足纳税人的合理合法的需求,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纳税人的税收支持。

一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要求,从以税收征收为中心向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转变,变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和谐征纳关系。二是坚持依法治税,尊重纳税人的权利主体地位,依法保护好纳税人的减免退税权、保密权、知情权、监督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等权利。三是坚持科学管理,把税收征管的精细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相结合,不断降低纳税成本。

2、加强两个建设。即税务文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一是抓理念培育。以国税和谐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利用中心组、支部和科室等各种学习交流机会,让干部职工立足岗位谈和谐、立足国税想和谐、立足和谐求发展,让和谐文化成为一种新共识、新风尚。二是抓文化磨合。既抓内部小磨合,又抓系统大磨合,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全面融入国税大家庭。在内部交融上,使用干部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发挥才干、用人所长,支持干部职工在不同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在系统交融上,组织干部到国税系统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全面了解和广泛吸纳国税文化的营养和精华;加强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与公安车管所、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等各涉税部门和谐共处。三是抓载体搭建,将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延伸到八小时之外,让广大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业余生活中加强了解、加快融合、加深感情、共建和谐,切实把干部职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四是抓环境创新,把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到和谐文化建设的高度,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干部职工,让职工安心征税、舒心征税、用心征税。

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规范是和谐的保障。一是抓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工作规则》、《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行为准则,强化规则

意识,树立制度权威,做到有章可循、理顺关系、减少矛盾。二是抓运行规范。健全完善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优化职责分工,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强化协作配合,坚持党委(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尽职而不越位。三是抓行为规范。严格执行税收政策法规,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完善和执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透明执法、公正执法。

3、实现三个促进。即促进国税机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好用活政策手段,让和谐的力量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迸发。

一是促进税收收入增长。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定期到武汉市公安交管局车辆管理所了解车辆登记注册情况,掌握税源变动,实施源头控管,防止税收流失;深入生产企业厂家、销售商和交易市场,准确掌握市场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认真落实机动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和稽核比对新措施,加强多税种协同控管;切实加强税款征收入库以及免税、退税、征收档案管理、车辆转籍、过户、变更等基础工作。

二是促进执政能力提高。坚持把党建工作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放在第一位,提高政治敏锐性、保持思想行动高度统一,抓好“五好班子”创建,提高七个能力;切实加强党的基础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坚持反腐倡

廉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抓党员和中层干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局和省、市局的工作部署上来,统一到国税事业发展上来。

篇3: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1 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科学健康发展

(1)以传统文化做先导,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公司坚持以民族文化做先导,结合公交企业发展实际,把文化理念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员工素质、运营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在近9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原则,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底蕴,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引导、激励、鼓劲、教育作用最大化发挥,让员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有了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指南。

(2)以诚信服务为主线,努力提升公交整体服务水平。为了促进公司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公司积极开展厚道鲁商倡树行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以“打造诚信公交,共建和谐社会”为工作主线,通过各种载体,不断延伸和诠释诚信服务的内涵,拓展诚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倡导诚信运营、文明服务、安全驾驶,努力提升公交整体服务水平,全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完善公交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诚信服务的意识,为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

(3)以企业文化为支撑,打造邹城公交品牌形象。公司始终坚持文化兴企的发展理念,把让员工自豪快乐地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竭心尽力、诚心诚意地为乘客提供规范、标准、优质的服务,努力创建文化型公交企业,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显现出勃勃生机。企业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文明号、济宁市工人先锋号、济宁市青年文明号、济宁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济宁市交通运输工作先进单位、邹城市经济发展“先进单位”、邹城市青年文明号、邹城市青年安全示范岗、邹城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邹城市特殊贡献奖、邹城市敬老模范单位、邹城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邹城市五一劳动奖状、邹城市“十佳巾帼文明岗”、“市直机关优秀服务品牌”、“邹城先锋提名奖”等30多项荣誉。

2 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公司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努力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规范公交服务,促进员工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展现公交精神文明和公交形象,努力成为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人民公交,打造独具特色的公交企业文化。

(1)以人为本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创建实践中,公司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创建了独特的“员工关怀体系”,让每个职工都充分享受着企业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是将暖心工程落到实处。公司现有职工人数669人,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证员工工资正常发放,逐步为全体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等社保基金;并且每年都坚持开展夏送凉、冬送暖活动。为了确保员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运营一线,通过面对面与驾驶员谈话了解员工队伍的思想状况,帮助困难员工排忧解难,为他们卸包袱、鼓干劲,以尽快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同时,公司工会还以建立健全帮困扶贫机制,建立完善工会干部走访制度、设立困难职工救助金等形式,及时为广大干部职工排忧解难。

二是多渠道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在公司院内、停车场设置意见箱,在公司网站开设网上投诉意见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召开职工座谈会,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对职工提出的问题积极反馈,及时有效地处理职工之间的矛盾,对公司重大支出、人事变动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听取职工意见。严格规范公交服务电话管理,对乘客投诉进行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回复。

(2)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在办公楼制作了以廉政悟语、激励用语、企业文化、公司简介、员工笑脸、各类活动影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集可读性、教育性、实用性于一体,富有公交企业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把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在办公楼墙壁上体现出来,激励、鼓舞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公司制定实施企业文化活动计划,先后组织开展了“践行群众路线、争当服务先锋”演讲比赛、“安全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职工趣味运动会”、“职工爬峄山竞赛”、“低碳环保、绿色出行”骑行香城五宝庵活动、“廉政文化进家庭暨‘三八’妇女节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的文化生活为职工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分,也为公司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公司实施了岗位成才工程和员工素质提升工程,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编印了公交培训教材,采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形式对职工加强培训,定期开展以考核业务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星级驾驶员、星级维修工评选,职工技能竞赛、职工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代训,促进了全员业务素质的有效提高,为每个职工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和谐空间。

(3)用心打造企业“和谐文化”。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社会责任,深情回馈社会,关注慈善事业等社会公共需求,把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把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作为提升员工道德素养的有力抓手,始终不忘社会责任,深情回馈社会。每年六月份集中办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IC卡业务;每年高考期间,都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队组成“高考服务队”,到各个考点为考生做好运送服务工作;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积极资助困难学生,公司总经理赵士华先后资助了5名困难儿童,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其他中层干部也积极参加市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活动,关怀资助留守儿童4名。每逢3月雷锋月,公司分别在城乡线路发车点和雷锋线路车厢内悬挂和张贴学习雷锋精神的宣传画和标语,并设置“学雷锋座椅”,受到乘客们的普遍好评。

3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1)领导重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由于领导重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基本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公司领导层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着眼于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出规划、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我公司成立了由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亲自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分公司、路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企业文化建设。

(2)员工积极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一是提高认识。公司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让员工充分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各个层面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晓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制度。我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多项管理制度,规范公司干部员工的言行,先后制定了《星级服务管理规定》、《驾驶员规范操作规程》、《稽查考核办法》、《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公交优质服务承诺》等各类规章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人人有压力、有动力,有章可循,遵章守纪。

三是建立机制。实践证明,在企业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现员工共建共享共荣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为奖励做好事的驾驶员,公司制定了《好人好事奖励制度》,同时,为了便于遗失物品的登记管理,公司还专门印制了《失物招领登记表》,只要有驾驶员捡到乘客物品,公司服务热线都一一做好登记,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与失主取得联系。

篇4: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建设世界人文景区,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发展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灵山胜境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无锡的标志性景区,成为新无锡乃至江苏形象的主要代表之一。景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近2500万人次,其中包括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00多位国外元首和政要,400多位海内外高僧大德。灵山胜境已成为中国主题景区成功发展的典范。灵山的成功关键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发展。

一是创造鲜明文化主题,打造中国著名主题景区。

灵山的建设者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赋予佛教文化以时代特色,投入了以88米灵山大佛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主题景区建设。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无模式借鉴的困难局面下,灵山的建设者们依靠100万元启动资金和创业开拓精神,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在太湖之滨建造起释迦牟尼青铜立佛——灵山大佛。同时,灵山还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佛教文化配套景观,形成了宏伟壮阔、气象万千的灵山胜境,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佛教文化魅力的主题景区,迅速成为华东旅游的亮点和热点。从此走上了独具特色的佛教主题景区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佛教文化主题景区的先河。

二是创造全新发展载体,实现旅游事业持续发展。

伴随着灵山一期工程成功和灵山知名度的不断扩大,灵山人逐步认识到打造一个“精品灵山、文化灵山”将是灵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灵山文化园区是对传统佛教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全新展示。景区内所有景观集中展示了释迦牟尼的一生言行。这一举措,使灵山景区的景观更趋和谐,使灵山景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佛陀文化建筑景观群。其中,文化园区主体景观一九龙灌浴,是继灵山大佛之后的全新亮点。这一全国首创的、获得外观专利的大型动态音乐群雕,不仅给游客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也以全新的文化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极大的感观感动。

三是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开创灵山事业宏伟篇章。

灵山于2005年在全国首次提出“创造全新文化遗产”的理念,倡导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认识旅游景区、特别是文化主题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核心载体,灵山三期工程应运而生。三期的核心建筑灵山梵宫是一座巨大的艺术杰作,是整个灵山胜境的灵魂性建筑。这项浩大的佛教文化工程自2005年开始策划之初,灵山就确立了“创造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传世精品杰作”的目标。它融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佛教建筑的精华,具有论坛会址、艺术殿堂、心灵归所、旅游景观四大功能,在佛教的建筑特色、旅游吸引力、文化魅力、道场规模和佛教盛事规格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了人间佛教的文化品位,成为具有独创性和开创性的佛教建筑艺术集大成者。灵山梵宫的建设,汇聚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佛学、绘画、音乐、艺术界等各路精英,他们用一生的从业经验和才华,创作众多堪称时代佳作之巨制妙品,共同创造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同时,它还将是一个开放的、海纳百川的体系。它被称作“永不落幕的文化工程”——这里将是一个佛教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每年都将会诞生无数的时代艺术佳作,最终成为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的“东方卢浮宫”,将为把灵山胜境建成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锲而不舍、执着精进的创新追求和以可持续发展统领全局的理念,造就了今天底蕴深厚、气象万千的灵山胜境。

灵山公司以“大型现代产业集团”为发展目标,为实现“一流景区、佛教圣地、产业集团”的构想,十多年来,围绕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的目标,灵山公司提出了“经营景区”向“经营品牌”转变的理念,形成了旅游、房地产、餐饮、食品、工艺品等多元化产业链,创造了旅游与各产业相互促进和带动的良性互动格局。灵山产业群体创造的规模和效益,有力保证了灵山旅游事业的大投入、大建设、大跨越。

创新旅游文化活动,不断在更高立意上筹划新的超越

思路决定出路,创意决定效应。大思路、大策划、大手笔的创意,始终伴随着灵山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灵山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时时处处展现出创意的火花。

一是不断提升旅游创意,打造旅游活动品牌。

历年来,灵山通过创意策划,“灵山吉祥撞钟”活动现已成为无锡一年一度的新年俗,成为整个华东地区的品牌旅游活动;围绕打造旅游活动品牌,灵山首创开发了佛诞节、点心灯、灵山梵音、灵山胜会等大型活动,形成广泛影响力。同时,灵山在旅游宣传上不断提升创业策划,通过网络和香港凤凰卫视向全世界转播大型旅游活动;通过央视第四套节目,实现中国的灵山大佛与美国的自由女神对话,开创东西方旅游文化交流全新境界,在世界旅游界和海外华人中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不断提升文化创意,营造和谐文化理念。

佛教文化中关于和谐、平等、慈善的理念,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灵山始终坚持将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脉搏相契合,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不断高屋建瓴地提升文化创意,使灵山的发展不断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6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无锡灵山胜会,是无锡市六大重要节庆活动,由“爱满中华大型慈善晚会”、“中华慈善文化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灵山慈善千人毅行”等活动组成。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社科院和江苏省的领导,还有全国19个城市的市长,各地慈善总会的领导,香港、澳门民政部门的领导,港、澳、台慈善组织代表以及全国各地100名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网、凤凰卫视等重要媒体的

全程跟踪报道,使灵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2007年,“两岸和合、共生吉祥”文化交流之旅暨第二届灵山胜会隆重举行。这是灵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台湾佛教界高僧、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法师应邀率近千名港澳台地区信众出席,是迄今为止在内地举办的台胞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宗教事务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第二届中国无锡灵山胜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两岸民众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从有形有限的旅游灵山,到无形无价的文化灵山。十多年来,灵山公司通过举办“纪念佛教传人中国2000年”、“首届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中日第十二次佛教学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成果,在和谐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三是不断提升发展创意,塑造全新灵山模式。

灵山公司自创业以来,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持少留遗憾、多留遗产的理念,努力将灵山的佛教文化景观,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艺术精品,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一思路指引下,2005年9月4日,由灵山倡议,国内数十家优秀景区在无锡灵山召开了“创造新的文化遗产”论坛,共同发布了《关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之灵山宣言》。同时,围绕提升发展创意,灵山长期以来还在佛教文化与旅游、佛教文化与慈善事业等方面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灵山的发展经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佛教界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僧俗共建、和谐发展”的灵山模式。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台北闭幕。灵山胜境作为本届论坛的主会场,承担了论坛开幕式、五大展览及8个分论坛等主要活动。经过精心组织筹备,灵山出色完成了论坛无锡期间的会务服务工作,受到了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与会代表、嘉宾的一致好评。在这一全球瞩目的盛会中,灵山开放文明的形象、和谐庄严的景象给各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充分展示了无锡、江苏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

弘扬和谐文化理念,不断在更高起点上追求新的跨越

灵山公司的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平衡和谐中逐步展开。灵山的发展过程是将传统佛教文化中关于和谐、平等、慈善等有利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整合提升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和谐文化的过程。

一是发展慈善事业,灵山发展回馈社会。

多年来,灵山公司受益于极富智慧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建立了“财富无咎,来去如法”的经营理念。因此,灵山公司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以佛教文化的理念、现代企业的运作,搭建和谐事业平台,扩大慈善文化影响,致力于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

多年来,灵山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佛教文化与慈善事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捐资助学、济困救贫、赈灾救难、助孤安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尽绵薄之力。于2004年成立的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以“回报社会、利益大众”为宗旨,努力拓展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灵山人的慈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扶贫帮困的对象涉及15个民族。在5·12汶川地震后,灵山慈善基金会在第一时间委派专人携带大量救援物资,迅速投入到了赈灾援建的队伍中,给灾区人民送去了及时、有效的帮助。2009年初,灵山慈善基金会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单位。

2006年12月,灵山组织举办了以“弘扬慈善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华慈善文化(无锡)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组织了“善行天下——灵山·二泉网慈善千人毅行”等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使灵山公司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具有了从讲台、会议到社区、街道,从专家学者普及到普通百姓,从理论探讨到社会实际行动的辐射功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灵山推行“新希望工程”、关注西部捐建水窖、组织上千人的志愿并队伍服务社会……将慈爱之心洒满人间,在弘扬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执着前行。灵山公司不仅是和谐文化的弘扬者,也是和谐事业的实践者。2005年,灵山公司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2009年7月,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吴国平荣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

灵山公司所在的马山在无锡腻于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长期以来,灵山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马山当地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马山形象,并且带动和促进当地民生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创造了众多就业的机会。

二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灵山工会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以职工为本,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条主线,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了劳动关系机制,建立健全了各级工会组织,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机制,切实保障了职工经济利益和劳动权益,稳定和凝聚了职工队伍。

工会每年与行政领导签订集体合同,实施行政公示栏,将公司的重大决策、政策公示,接受职工监督。开展“送温暖工程”,组织员工互济互助,对困难职工的问题做到及时知情及时解决,近年来,工会发动员工为困难职工捐款达二万六千多元,发放困难补助金三万八千多元。公司还为员工搭建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灵山胜境网、灵山文化网、内部信息网络,为员工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平台;专业的图书室,为员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热氛围。2004年,江苏省总工会授予灵山公司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江苏省总工会授予灵山公司“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称号。

三是开展廉政文化进灵山活动,倡导爱岗敬业和谐风尚。

由公司党委、工会、团委组织了领导小组,立足企业实际,深入开展具有灵山文化性、特色性的“廉洁文化进灵山”活动。为把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围绕“廉政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灵山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在全公司内开展“我与灵山同行”的大讨论活动,激发每个员工“廉政诚信、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十佳员工”、“五星级员工”的评比和“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争创活动,使员工感到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打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让“崇廉尊廉”真正融入灵山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灵山,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企业内开展“诚信、守法、爱岗”主题活动,随着灵山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灵山三期建设过程中,结合各岗位特点,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把灵山打造成二十一世纪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廉洁诚信的风范地。

灵山各项事业的成功,是建立在灵山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宗教与文化”、“成长与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五大关系的基础上,把灵山事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和谐社会构建予以了最好的结合。因此,我们坚信,灵山事业的发展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5: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机关是机关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那么如何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以构建和谐机关呢?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活动,首先要注意解决管理者,也就是领导者的认识问题。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他们担负着倡导、设计、培育带动机关文化的重任。不仅要防止认为搞机关文化建设是“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文化的内涵缺乏科学的理解,把文化建设与一般文娱活动等同起来。拿我们国税局来说,领导层首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

每个机关干部都有共同的追求、信念和行为准则;第四要实践、提高,不断优化,使全体机关干部自觉地培育群体意识、协作精神;第五要适时调整、更新、发展。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规划本身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已失去意义,就应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机关文化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选准突破口,增强凝聚力

在机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联系机关工作的实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力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打开局面,促进机关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以人为中心,尽可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质,注意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机关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以人为中心,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加强文明办公场所建设,创建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环境,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的工作理念、机关文化建设内容,以张贴画、宣传栏等形式张贴到会议室、办公室等,每个机关干部要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并制作成标志牌,摆放到办公桌上,以营造机关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是要规范制度。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机关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的外在表观,反映着机关工作理念,体现工作作风、管理特色和人员精神面貌。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对机关干部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发生重要作用。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按照履行职位职责指标、精神文明建设指标、重点工作指标等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真正树立“干好工作是硬道理,提高素质是硬道理”的评价标准理念,通过对制度的推行,把机关理念、机制、风气等,转化为机关人员的实践行为。

篇6: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一、丰富审计文化内涵,是创建和谐审计机关的坚实基础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研究,赋予审计文化丰富的内涵,是创建和谐审计机关的坚实基础。

所谓“文化”,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从狭义出发,“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监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工作理念、行业工作作风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它体现着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关审计文化品牌。可以说,审计文化是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内部表现和外在反映,能够从精神层面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创建和谐的审计机关环境,那么,到底审计文化揭示出哪些内涵呢?

1.以人为本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审计文化也不例外。人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广大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构建者、实施者,审计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积极性才会有主动性,进而产生创造性。由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审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2.为政以德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论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政之根本,应多做老百姓满意的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审计机关干部更应该有“为民执政”“依法求实”的理念,审计文化应该准确体现我们的执政理念,那么“为政以德”自然应该成为审计文化建设的总要求,它要求我们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廉洁从审,这样才具备了德的标准。从另一角度讲,德要求审计人员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得到正常的实现。

3.和谐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宗旨

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审计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建设和谐审计,使之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审计是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对立,预防、揭露、抵御才是我们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计过程中要提倡和谐审计,最终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

4.开拓创新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审计理论的创新使我们对审计有了新的认识,因循守旧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会使事业有新的生机和活力。开拓创新,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跳出审计看审计,使审计走出查帐、纠错、处罚的简单循环,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仅从微观层面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而且要从宏观层面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科学管理是审计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展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和竞争机制,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通过科学的管理来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和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审计文化载体,是创建和谐审计机关的有效途径

审计文化建设虽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落到实处。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活动,充分展示审计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一)以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为基础,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

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充分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在审计制度当中,法规制度具有稳定性,内部管理制度视各个具体单位而定,最能代表审计文化特色,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推行是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为了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我带领班子成员到基层调研,回来又进行研讨,头脑

风暴,又经过几次征求意见,对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和可操作性,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二)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实现审计的两大突破

审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树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这必将决定着审计机关每个成员的行为,是推进审计事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因

此,我们目前首要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审计人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这是树立审计形象,推进文明审计、依法审计的基础。其次是大力推进和谐审计。和谐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努力推动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审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二是创新审计机制,建立起科学的审计管理、考核、激励、促进和保障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依法审计、依法管理,以保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三是创新审计方式,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坚持走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四是创新审计干部队伍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研究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审计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五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认真 落实葛厅长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最终实现审计工作的两个突破:一是在移送大案要案上有所突破,二是在投资审计项目上有所突破。

(三)以作风建设年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今年全省开展 “干部作风建设年” 活动,以 “深入实际,破解难题,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强化民本意识,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从审计工作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我们通过过召开研讨会、法律知识竞赛、调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审计干部工作作风。和谐审计机关建设研讨会使大家认识到团结和谐大家庭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审计理论研讨会使大家对什么是审计、什么是“免疫系统”有了新的认识,思想决定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先进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并推进工作的开展;审计质量研讨会上,各分管局长带头发言,各位科长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以“如何增强执行力”及“审计文化内涵”为主题的演讲,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理念和职业道德观。通过研讨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联欢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通过活动,凝聚人心,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关心干部职工,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使审计机关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三、打造审计文化品牌,是创建和谐审计机关的重要目标

审计文化建设和创建和谐审计机关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工程的审计监督,同时在完善机制、促进管理和提高效益层面,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提供服务。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靠实干赢得肯定、靠实干赢得进步”的理念,引导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勤奋实干、争先创优,形成“以人为本、依法求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管理科学、敬业奉献、和谐奋进”的审计文化品牌。这也是审计人员对事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升华,是审计团队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审计人员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加强审计机关审计文化建设,促使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和相互谅解,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打破科室界限,实施全局“一盘棋”的“动态组合”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理念,使审计人员充分体会到和谐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凝聚力,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力;通过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及职称考试,普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在办公室、会议室、走廊等处悬挂审计工作职责、审计工作思路、廉政警句格言等内容的展板,使人们走进单位就能领略整洁、优雅的办公环境,品味审计文化气息;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如举办演讲、辩论、唱歌等娱乐比赛,既陶冶情操,又增进情感,培育了健康的机关文化氛围。

篇7: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与时俱进、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

1构建和谐校园是协调发展、提升质量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协调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和矛盾, 更好地满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不但需要和谐的教育氛围, 也需要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支撑。全面发展是基础, 协调发展是中心, 和谐发展是根本,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学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 使高校教育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和谐统一, 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的和谐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和谐统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安全有序、环境优美的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否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这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内的“教育因素”和“非教育因素”, “课堂内”作为教书育人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 “课堂外”教学因素, 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3构建和谐校园是创造活力、张扬特性的体现。创造活力是高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高校激励创造活力, 支持创新个性, 承认尊重和爱护师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校每个成员的主动性, 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的事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积极支持创造个性, 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构建和谐校园应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立足点, 是和谐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

1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也要尊重的个性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独立见解的创新思想, 健康快乐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就要关爱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176061) 、湖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09C285)

2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标志是教育机会均等, 即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在大学生中有一些特殊群体, 约占30%左右。这些特殊群体主要包括:特困生群体约22~25%、生理缺陷群体5%左右、心理障碍和情感严重受挫群体、“学生贵族”群体、“书呆子”群体、学业严重受挫群体。由于这些群体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比较强, 比较敏感多虑, 在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应关心、爱护、不得歧视, 纳入重点教育对象, 建立档案, 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 还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 更做善于育人的“人师”。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真心诚意地接纳他们, 并积极地教育,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长效机制构

1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就是要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好学校发展的目标, 规划好与发展相配套的方案, 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关注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强调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性,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关键是教师。所以, 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师资队伍建设, 既要重点培养, 又要超常规引进, 带领一批人, 培养一批人;同时要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和有利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 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动, 积极为构建和谐校园垫基铺石。

3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是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许多高校没能处理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支队伍的关系。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 倾听教职工的心声, 吸收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 加强校内管理, 完善民主决策, 改善办学条件。其三,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实行干部、教师职务聘任制;按绩效定效益, 公平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实现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 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终形成人与学校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全社会的支持, 更需要学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 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 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 增强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上一篇:区检察院民行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初三-随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