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2024-05-24

理解组织教学技能(精选8篇)

篇1: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什么是组织教学技能?

组织教学技能是指教师通过变换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任何一堂课都是由组织教学开始的,而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教学技能是保证课堂正常有序的一个基本条件。

通常意义上的“组织”是指通过安排使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编排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集体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在创立班级教学制度时,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加以论证的。他认为,人们之间能力上的差别是自然和谐的缺点。他创立班级授课制度就是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向中等生看齐,都和中等生获得一样的发展、一样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相近,成员之间在学习、心理和思想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利于互相讨论,帮助和提高。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各科教师在业务,风格上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受到影响和教育。

另外,在班级授课中,各科教师在业务、风格上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受到影响和教育。班级授课也有先天的缺陷,由于它不能顾及学生存在的能力差别,只强调全班学生要在同一时间按照同一个进度学习同一内容,因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教育界都在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怎样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

因此,组织学习形式的变化,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上看,小班式教学和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学习的作用正在不断受到重视,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并不是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要靠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形成。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强化有重要联系。通过适当的强化可以把已经形成的习惯充分调动起来同,即进一步加强已有的正确的行为。教育实践表明,儿童在学习情境中以自发动机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者不多,当他们的动机形成后,施加外因激励才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鼓励,表扬或批评,对学生的学习和态度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等级,从而巩固自己的正确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用规定的行为标准来指导他们,使他们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的意义,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步骤清晰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由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组成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互动的过程。

具体说到组织教学技能,则是从狭义上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行为。就是说,教师授刘的教学环节,步骤要做到清晰、有条不乱,一句话,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要有序,忙而不乱。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序,首先自己的头脑要清醒,不能自乱阵脚,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一般的课堂教学步骤是:引入课题---展开---结束三大环节。

篇2: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谈谈你对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在学习和实践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说话、书法、组织教学、科研等基本技能:

一、阅读技能。语文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每个语文教师天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钻研课文,看参考书,看学生的各种作业,读报刊,学习各种文件和专业进修材料等,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这样,语文教师没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的。

二、说话技能。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技能至关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说普通话,力求标准、熟练,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因此,不善于口头表达,不能掌握教师语言的人,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口头表达的。

三、书面表达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语文教师只有会写、善写,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

四、书法技能。尽管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语文课也不是书法课,但是,语文教师天天在写字:写教案、板书、写计划、写总结、写日记也是常事。特别是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五、设计教学的技能。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定,它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教学有了通过教学设计形式的教学方案。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也便于事后检查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

篇3: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一、理解体育教师传教的运动技能内涵

1.《课标》中的运动技能

《课标》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 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 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课标》指出, 在小学阶段, 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 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 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 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 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同时《课标》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了“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要求。由此可见, 运动技能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运动动作完成、运动技术应用的能力, 涵盖了运动知识、运动体验、身体活动、活动方法、运动技术、运动安全等要素, 是运动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2.天体图视域中的运动技能

国际著名运动心理学家、美国人体运动和体育教育学会前主席雷纳·马腾斯教授, 为了确认专项运动中成功所需的技能, 建立了运动技能天体图, 将技能归结为六个星座的六种基本技能 (见表1) 。由此可见, 天体图视域下的运动技能, 并不局限于技术和战术技能, 还包括身体、心理、沟通和品格范围, 并认为这些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 都是在运动技能学习不同阶段要关注的要素。

3.实践理解中的运动技能

在体育课教学和运动技能的理解中, 专家学者和体育教师们对运动技能的界定和诠释虽不尽相同, 技术和技能也是经常被同义使用的两个词, 呈现不同的运动能力说、运动技术说、运动项目说, 还有动作技能说, 但运动技术都被确定为运动技能的核心和载体。如, 赖天德教授认为,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技术内化为人从事运动的一种能力, 运动技术一旦被人掌握, 就成了人所具有的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 掌握运动技能, 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是构建教学技能的基础, 是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 是体育教师择业的需要。杨文轩、季浏教授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提到, 运动技能是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基础内容, 是达到课程四个学习方面目标的载体, 在小学不要过于强求对具体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 在初中阶段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习多种运动项目, 并在此基础上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毛振明教授在《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 对《课标》中的运动技能直指运动技术, 认为运动技术教得好坏, 是体现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准绳, 分别从精学类、简学类、知晓体验类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四个方面做了教学指导。

二、清晰体育教师教好运动技能的必要性

1.教好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肩负的使命责任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传授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一门学科, 离开了运动技术, 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增强学生体质, 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避免受伤。体育教师教好运动技能, 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学生身体的责任, 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发展良好心理品质, 才能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进健康, 才能综合实现身体、心智和品格整体健康发展的目标。

2.教好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执教的最重要能力

身为一名体育教师, 除了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备教育与教学工作的一般能力之外, 根据其专业特点, 应具有专门的工作能力, 如, 动作示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纠正错误与保护能力、锻炼学生身体的能力、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等。仅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来看, 体育教师需要做技术示范动作, 需要有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 需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体育教师帮助学生超越技能障碍的能力。这也是体育教师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一种能力, 也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3.教好运动技能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和实践活动为特征的, 学生在从事运动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 逐渐增强对动作的理解力, 引起兴趣, 形成运动技能。在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运动技能有多高, 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就有多好。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程教好运动技能, 可以让学生学会在未来生活中基本够用的运动技能, 可以让学生掌握多项“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的运动技能, 可以教会学生“不教学生就不会”、“会”和“不会”之间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 逐步形成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把握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三个阶段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要经历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安排中, 都会联系和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规律。相对应的, 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 也会经历学习的三个阶段 (见表2) 。体育教师若能了解并把握好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 将有助于体育教师传教运动技能, 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四、提高体育教师教好运动技能的五类核心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最能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一项专业能力, 而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能力更是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特质的核心专业能力, 自然受到最多的关注, 也是体育教师最需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教好运动技能, 是以智力为核心, 以运动技术为载体, 体育教师完成运动技能传授所必备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 体育教师掌握教育、体育知识、技能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能力。教好运动技能,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许多知识, 找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 知道如何教授和评价, 能够找到让学生学得更有效、练得更有趣、变得更好的方法。从体育教学的逻辑视角来看, 体育教师教好运动技能, 除了自身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之外, 还要有目标落实、讲解示范、教法手段、组织练习、纠错反馈五类核心能力 (见表3)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雷纳, 马腾斯, 著.执教成功之道[M].钟秉枢, 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毛振明, 杜晓红, 于素梅.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表现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潘建芬, 毛振明, 陈雁飞.体育教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篇4:浅谈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41

就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要求而言,在听、说、读、写这四大技能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其他三大能力提高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微技能教学能有效提升阅读理解教学效果。

一、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方面的综合素质制约

作为榜样作用的初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并钳制着学生阅读理解的质量。其一,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面对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课文所涉及的知识面的不断拓宽﹑词汇量不断递增,仍然有少数特别是远离闹市的初中英语教师的英美文化底蕴不足,就连关于Christmas 和Thanksgiving 内容的阅读课也是上得精彩全非、死水一潭。其二,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的时间上投入不足、在阅读课教学的研究上浅尝辄止,且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以传统单一的翻译与对比答案为主、以语篇分析和语法讲解为重点,不能正确处理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二)在初中英语课程教材中对阅读方式方法的指导欠缺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课程教材以及并非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的配套课后补充读物中,作者对于阅读理解文章所作出的有针对性、有步骤性的指导方法过少,对于阅读理解附设练习所呈现的问题的启发性与创造性的欠缺,很难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

部分初中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阅读的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兴趣低下;部分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阅读的方法不当、速度较慢,理解能力差弱,脱离上下文猜测词义,抓住部分段落试图推理、概括中心;部分初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数量偏少。

二、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教学的有效实施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一级、二级目标与要求,初中英语的读必须:能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2%或3%的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语篇大意,获取有关信息,阅读速度为每分钟40—70 个词;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简单的书信、通知、说明等应用性文字材料,并能理解和解释图表所提供的简单信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文字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10 万字。为此,初中英语教师这个导演和学生这个演员必须共同和谐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务必更新观念,务实提升素质,务求教学落实

在教学观念更新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主动加强英语教学的前沿理论学习,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地全面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认识水平与教学水平;要力求多些涉猎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等,以游刃有余地快乐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求。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规划上,初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加强阅读理解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因生施教地制定阅读理解教学计划,确保阅读材料、方式方法、问题设计的分层针对性与适应性,力求个体有收、整体有得。

要做好学生阅读理解前的铺垫工作: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认真筛选出符合初中英语“大纲”要求、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层次的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含配套的同步阅读辅导资料。阅读资料的题材应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简单的书信、通知、说明、一般的科普常识或社会道德或文化习俗与人文常识等,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多为应用性文字材料、图表等,生词率不超过2%或3%。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认真导读,即通过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模拟角色扮演、梯级设置问题、限时阅读竞赛、学生自己设问、问题抢答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怠于阅读或畏于阅读的目的。例如,在引导阅讀新课标八年级第三册“C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pen?”时,可首先简述中西方的风俗习惯或礼仪的主要差异;在导读九年级Unit2“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时,可读前预设问题“你过去常常做哪些令人麻烦的事?”,并由学生自由畅谈、自主激趣。

(二)学生静养良好习惯,积极自主阅读,切实厉兵秣马

学生要通过课堂与课外时间的学习、通过“集中学习法”或“构词法”或“联想法”等努力巩固和扩大英语的词汇量,这是保证阅读理解能够畅通无阻的重要前提;通过反复的句子操练烂熟语法,这是保障阅读理解能够深入浅出的重要基础。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初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地预习习惯、无声地看读习惯、首尾地快读习惯、逐句地整读习惯、大胆地猜词习惯、合理地推断习惯、限时地速读习惯、及时地笔记习惯与积极地阐述习惯;要把握每一次预习阅读中的任务:消灭阅读中的生词障碍,寻找每段主题句或概括段落大意,自己设问和质疑。例如,可以根据im 等前缀否定,弄清impolite、impossible 的含义。

(三)大力拓展阅读空间,在实践中阅读,在活动中阅读

为了出色完成“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10 万字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教师务必要确保学生的英语阅读时间,务必要带领莘莘学子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初中学生课本阅读资源即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阅读材料Section1(BeforeYou Read)、Section2 (While You Read)、Section3(AfterYou Read)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语言的实践量,进一步拓展学生英语阅读的空间范围。教师可以熏陶学生以养成坚持阅读英文报纸、英文期刊或浏览英文网站的习惯;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学校阅览室、电子图书室阅读有关中外文化习俗、名人传记、体育比赛、文艺娱乐资料等;可以建议学生随时随地地阅读学习,诸如街道文化走廊的英文报摘、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产品说明书等;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读书竞赛活动等。通过这样长期地不懈努力,学生必定会逐渐地熟悉各类体裁,扩大英语知识面,最终会质变性地提高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适应能力。

时代的迅猛发展催生着教育的必然革命。在我国义务教育蓬勃发展而升学竞争依然存在的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微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现实或未来的整体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5:四级阅读理解的技能

词汇是阅读理解中首先要处理的最小语义单位,阅读时总要碰到一些不认识的或虽然认识但在意义上与上下文似乎不相吻合的词语,这些词既影响理解,也影响情绪,因而成为有效阅读的障碍。

对于阅读中碰到的生僻词,我们首先要学会识别哪些情况下即使不了解词义也不影响对短文的理解;其次是转变对生僻词义认识上的态度,即在许多情况下不必了解该词的确切意义,尤其没有必要了解它在英汉辞典中的中文释义,而只需对该词词义的一般(大概而笼统)的理解就行。

实践中,在确定了短文中哪些生僻词的词义有必要作一大概了解后,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猜度词义:

1.构词知识,即利用词汇内部各组成部件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词义。

所谓构词知识,指的是利用单词的构词要素(词根、前缀和后缀)来识记单词的能力。词根是一个单词的根本部分,代表词的基本意义;前缀是加在词根或单词前面的部分,通常也有一定含义;后缀是加在词根或单词后面的部分,通常在增加词义的同时还改变词性。通过词根词缀的构词方式有多种,现简单归纳如下:

①前缀+词根: inter-(中间)+vene→intervene (介入)②词根+后缀: circl (圆)+-let (小)→circlet (小环)③词根+词根: tele (远)+scope (镜)→telescope (望远镜)④前缀+词根+后缀: in-(不)+aud (听)+-ible (可) →inaudible (听不见)⑤双前缀

+词根: re-(再)+dis-(取下)+cover (盖)→rediscover (再发现)⑥词根+双后缀: care (用心)+-less (不)+-ly (地)→carelessly (不小心地)⑦前缀+双词根: tri-(三)+gono (角)+ metry (测量)→trigonometry (三角几何)⑧双词根+后缀: biblio (书)+phil (爱)+-ist (人) →bibliophilist (书籍爱好者)⑨双前缀+词根+后缀: ir-(不)+re-(反对)+sist (站)+-ible→irresistible (不可抵抗的)

2.上下文线索,即利用词汇外部该词与句中其它词语乃至上下文其它语句的意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利用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的核心是寻找与该生僻词相关的上下文意义线索,这些线索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同义定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本义,作者有时会对文中的生僻词或专业性较强的词直接给出定义释义。在下定义时,作者常使用些信号词。

二、预测

预测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指对未来的推测,它不是盲目猜估,而是根据已知对未知的逻辑预测,因此,它必须有据以预测的前提,即已知信息,就是已读到并理解的语言信息。在阅读中,能否积极进行预测,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质量和深度。不善于边读边进行预测的阅读不是积极的阅读,不可能比较全面地把握短文的篇章结构和语义层次,而对作者的思想脉络、观点态度及短文的深层次含义,则只能流于一知半解。这样,对于难度较大的文章,读起来就更是如坠烟云,碰到推理型理解题,则往往无从下手。

考试中的阅读短文都是较难的文章,因此阅读时一定要善于在理解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对随之可能出现的信息进行积极预测。预测时,应学会借助主题句、关联词语等篇章信息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如,有一篇短文以这样一句开头: Many people believe the glare from snow causes snowblindness. Yet…这里根据表示转折的关联词Yet,预测到下面可能出现的是主题句,又必然要否定本句中许多人的观点,即snowblindness (雪盲)可能由glare from snow以外的其它原因引起。原文紧接着的是: Yet, dark glasses or not, they find themselves suffering from headaches and watering eyes, and even snowblindness, when exposed to several hours of“snow light”.

据此主题,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预测到下文将着墨于引起“雪盲”的真正原因。

但预测不一定总是正确,它需要在继续阅读中予以肯定、否定或修正。上例中下文的内容与预测相近,表示理解过程正确。如预测与下文不一致,则有两种可能:①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有偏差;②据以预测的那部分语言信息可能有多种不同理解,因而可据以作出多种不同的预测,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必要重新审阅前文,或纠正理解偏差、或领悟其中特殊含义,调整理解思路。

预测有顺向预测和逆向预测两种,上面两例均为顺向预测。所谓逆向预测,实为预测的一种特殊形式,应用于已知下文要推知上文的场合。如: The railroad was not the first institution to impose regularity on society, or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precise timekeeping...

根据本句,我们可以预测到文章下面要谈的是铁路设施以外的引起社会重视计时、守时的other social institutions。同时,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推知文章前面论及的可能是铁路作为一种social institution是怎样impose regularity on society从而使人重视precise timekeeping的。

阅读中积极运用顺向和逆向预测,除上面谈到的能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外,还可帮助我们读懂本难以读懂的章节,因此,这一方法对难度较大的阅读考试来说,尤为重要。

三、判断

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判断,阅读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根据语言信息进行判断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有时需要对文章内容的正误作出判断,有时需要借助上下文对个别词语的大意作出判断,有时需要根据关联,对上下文进行预测性判断,有时需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判断得出结论,有时还需要对作者语气态度、思想倾向作出判断,等

等。可以说,判断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也渗透在各种阅读微技能中。

例1.判断推测句中omnivorous一词的大意

She has a wide interest and is an omnivorous reader.根据句中她“兴趣广”这一上文和被修饰的reader一词,可大概判断omnivorous具有“兴趣广、什么书都喜欢读”等含义。

例2.根据前文,判断下文

Laziness is a sin, everyone knows that. Nevertheless...

A. laziness can actually be helpful

B. laziness is a sign of mental illness

C. laziness is immoral and wasteful

D. you must be careful when you see someone lazy

根据第一分句的语义倾向和Nevertheless一词,我们可得出这样的判断,即下文要谈的内容必然与之相反,即谈论Laziness也有其有利、肯定的一面,故A最有可能。

四、归纳

阅读是一个理解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归纳的过程。归纳与演绎相反,它是一种由特殊(个别)到一般的概括,从阅读理解角度说,所谓个别即具体细节,所谓一般即章节段落的大意或主题,归纳是由特殊细节推向一般主题的概括过程。从语义角度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就是一种上下义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上下义关系来领会掌握并运用归纳这一方法。

五、推理

阅读除了需要理解文章的字面语义外,更需要透过字里行间领悟言外之意及作者的语气、态度,这就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对读者的智力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推理即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推测判断,论述未知事物存在、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推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严格尊重事实,以保证作出的推论有理有据,合乎逻辑。推理与数学上的推导极其类似,我们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数,推理的前提就是阅读到的有关文字- 可能是短语或句子,也可能是整个段落甚至整篇短文。读者必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字里行间悟出合乎作者本意的言外之意。推理的结果应是既来自于字里行间、又高于字里行间;既符合原文实际内涵,又超越实际内涵;既基于已知事实,又不仅仅是已知事实。正确的推理要求:

篇6:浅谈对高端技能人才的理解发言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很愿意结合从9月份以来到现在,这一段教课(学习、工作、与各位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情况,说一下我是如何理解高端技能人才的,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我觉得高端性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中综合素质应该是最为核心的因素。

综合素质:

对于我们学校的高职生来说,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态度要好。态度好,学习、做事情才能积极、主动,也懂得如何做人,大凡那些进入企业能很快晋升的或工作岗位较为理想的学生,都是一些做事情认真主动,与人相处热情,给人感觉是能干、能说、人缘好的人。态度好的人不抱怨,问题出现了,主动解决问题。而态度好我觉得在综合素质中处于首位的。

二是:有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习惯和方法。对于高端技能人才来说,除了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外,也要有自我更新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方法。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远比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要!但并不是否定知识和技能,只有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足够多时,才更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高职生在毕业时,真正能成为高端技能人才是少之又少的,但是要是具备前面第一和第二点,我觉得就应该称之为准高端技能人才。

三是:沟通表达能力强,懂礼仪。我们很多高职生在学习、工作中沟通表达还存在欠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自己知道的讲不出来,我觉得高端技能人才不仅自己能明白理论知识,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能影响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向他看齐,通过他的讲解和示范,周围的人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提升。

综合素质还包括很多,例如有一定的先进管理理念,例如懂5S,懂品管圈活动(勤美达公司所实行的管理方法)等等。

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假如前面“高端技能人才”这个词中的中心词“人才”与综合素质相对,那么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相对深度的理论知识,就跟“技能”这个修饰语相对。在拥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高端技能人才。

最后我想说一下高职老师在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谢谢各位老师,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马海杰

篇7: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理解

学习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的认识到组织行为学并不是一门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它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个体、群体和组织中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某些理论看似很空洞,很虚渺,可是当结合某些特定的案例时就能派上用场,不仅能准确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能够找到有效地、系统的、操作简单的解决办法。所以我觉得,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下组织行为学的精髓,掌握其研究人各种行为的规律。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就能够使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管理的团队和组织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由能管理好自己发展到管理好一个团队、管理好一个组织,进而能够治国安邦、影响世界。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体现了人们管理人的行为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不断追求的境界。管理好自己、管理好他人或团队、管理好组织系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人应该努力追求的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目标。

当然,从管理好自己到管理好组织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一步步地,扎扎实实的学习好组织行为学的各个方面。先从理论着手,等将理论知识烂熟于心的时候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不断地弥补自身在各个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大量的实践逐渐的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纵观整本书,主要涉及到社会结构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二个领导方法,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个体、群体、组织,二个领导方法是激励和领导。如果单独的将这五个方面内容放在书本上,肯定会分成五个章节一一解析,虽然每章都会听的头头是道,主要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样无疑将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给斩断了,无法完整的、系统的理解组织行为学。所以在对各个章节进行整理后我从中找出了两个主线:一个是关系主线,也就是说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着手,通过分别了解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组织的关系,熟悉组织的整个管理和运行系统:另外一个主线就阴阳主线,乍一看可能有点无厘头,可是如果将激励和领导分别比作阴和阳,一阴一阳,如何完美的融合,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形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图,我想这恐怕需要仔细的斟酌。下面我将详细的分析这两条主线。

一、关系主线

既然是关系主线,那就要好好地说说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个体和群体分别隶属于组织,个体可以说是组织中最小得单位了,不管是组织中的团体也好,组织也好,肯定都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了个体,什么组织,什么群体都是空谈,就像那一望无际的沙漠一样,没有了沙粒它还能叫沙漠吗?所以说,个体虽然看似很小,很孤单,力量很弱,但是他的作用却不能小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可是老祖宗早就教给我们的道理,咱可不能忘。再说说群体,什么是群体呢,简单的说就是众多个体为了某种需要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组合体,是一种介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体”。个体可以说是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组织单位,而对于庞大的组织来说,群体就只能算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了。从这方面看,就会发现群体其实在个体和组织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群体可以更清晰的了解个体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凭借着群体的特

殊性,也可以认识到群体对解释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主要从群体入手,逐步的了解个体、了解组织,进而解释整个组织行为。

先从群体的类型着手,群体的类型比较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不同的分类。但是我觉得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掌握群体,所以我认为目前先掌握按照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就可以了。正式群体呢,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该群体是比较正式的,可以说是在职务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在群体沟通中,其更强调规范性的指令传输,侧重于单向沟通。而非正式群体由于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的,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更多的适合群体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可塑性较强,在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其实我觉得群体最强的作用还是在于把握个体的各种行为,针对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所面对的不同的压力和挫折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进而对个体进行打磨,使个体逐渐成为组织所需要的人才。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要是组织上的每个员工人尽其才,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个性。而此时,非正式群体就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比如成立篮球俱乐部、登山兴趣小组等,在这样的群体中没有规则约束、不存在工作压力,完全供整个组织中的每个人,上到领导,下到小员工都可以参加,在这里没有明确的角色和地位之分,每个人可以表现真实的自己,既可以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心得,也可以向同事倾诉自己的迷惑,最近遇到的困难。只有真实的展示自己才能让组织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可以通过正式组织给自己合适的工作,一方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感和感激之情,增进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使得组织在对外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至少不会后院起火。另外对于那些与组织的价值观不一致更需要特别的对待,应该是区别对待,对通过非正式群体进行改造后接受组织文化的可以继续任用,而对于那些经过改造却始终和组织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就需要清理出组织,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狠一点的。

以上我只从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其实个体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心理上的需求。而下面五点则可以完整地阐述群体对个体的作用:(1)群体是满足成员个体需要的基本手段。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得到社会尊重,并利用个体的思想及观念影响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是社会人的重要社会特性。群体为社会人提供了满足这些需要的场所和条件。(2)群体是人们产生、加强和巩固认同感以维护自尊的基本手段。(3)群体是确立和检验社会现实的基本手段。群体成员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并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一致的见解,可以增进对社会环境的间接体验和直接经验,减少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4)群体是减弱人们不安、焦虑和软弱感的基本手段。(5)群体是其成员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途径。在群体成员按照分工要完成任务时,承上启下的连续性要求群体成员不仅仅要独立地完成任务,还必须获得群体相关成员的支持和协作,以达到高效率完成任务的目的。

关于群体和组织的关系,由于自身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过真正的组织在管理群体时的感觉,所以这一关系只能凭借平时的实践活动和书本知识进行总结了。群体是组织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因而在等级上肯定高于群体。所以对于组织来说,一个群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一个组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必须分工合作,将组织的最终目标划分为若干字母表,分配给相关的群体去完成。

群体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设立工作目标,收集资料与意见,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决策,从事人力协调,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工作检查,确保整个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以此可以看出,群体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坚力量。另外组织只能分工中强调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即使有明确的书面资料说明各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协调方法,还是离不开群体中人的具体行为的协调,而群体就是组织职能部门相互联系的纽带。组织中的群体还是组织社会形象的载体,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大量的媒体进行宣传,建立和维护其社会形象。而且,他人或其他组织往往通过对组织群体行为的认识,以及与群体中个体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得对组织的认识和了解。

群体作为实现各种工作职能的有效武器,在管理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组织能将合适的人,在适当的时机组织成相应的群体,来完成特定的恩物,则可极大地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率。

二、阴阳主线

将激励和领导比喻成一阴一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绪,只是为了强调两者在组织中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组织任务。激励和领导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认为都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有种说法说领导力是一种艺术,这个我是比较赞成的。那么艺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平衡,就像太极图阴阳中间的那条线一样,保持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使得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的完美。激励,肯定是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激励主要侧重于为员工创造机会,给予员工极大的发展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激励的方法科学,我想无疑会带来很多有利于组织的好效果。比如说,吸引或者留住优秀的人才,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早就良好的竞争环境等等。我个人在激励方面比较偏向于竞争。竞争,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润滑剂。合理的竞争可以使群体成员精神振奋,努力进取。其实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最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因而竞争者会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竞争的要求,这样从而有利于群体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竞争在缓和群体内部矛盾上,改善人际关系上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当然激励的方法和理论有很多种,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激励手段,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细说了。对于领导,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组织处于特定情况下,能够发挥领导特有的能力,比如说卓远的眼光,极富魅力的个人气质(权威)等等,带领组织走出困境,战胜困难,或者说带领组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二是领导的用人艺术。具体可以分为观人的艺术和用人的艺术,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可以不知道员工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领导必须善于发现并挖掘每个人的长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人才选拨出来后还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这就是用人的艺术。

篇8: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它能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 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后进生得到帮助, 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它能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分组单一或随意;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的问题没必要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甚至采取放任的态度;有的运用合作学习形式化、合作方式固定化等。那么, 该如何创新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构建合作学习体系,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建立民

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还是一种学习态度, 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 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 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

(一) 师生要转变观念, 摆正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

转变学生观念, 消除学生头脑中养成的对教师强烈的依赖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鞋子可以由别人给, 但路必须自己走, 教师只起引领、扶助作用而已。让学生明确《团队激励》一书中所讲的“学习金字塔”现象。它是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效率构造而成的:听讲的学习效率是5﹪;阅读是10﹪;声音和图片是20﹪;示范和演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实际演练和做中学是75﹪;马上运用和教别人是90﹪。而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就是综合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获取最大效益。合作学习, 可以在与别人的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为以后更快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 提升素养;可以使学习变得生趣盎然, 团队成功, 个人进步, 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思维无禁区”;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哪怕是异想天开, 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 他们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不怕出错、出丑和失败。当学生有了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才能真正实现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探索和思考, 逐步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美化教室环境,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在校内、教室内张贴标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贴“课堂大舞台, 人人展精彩”、“我的课堂我主宰, 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课堂精彩我呈现, 人生之舟我摆渡”、“主动是学习之本, 活跃是课堂之魂”、“付出就有收获, 尝试就能成功”、“领先来自争锋, 成功源于合作”之类的标语不乏激励性。

二、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合作时机, 精心选取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关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作一般性了解;学生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 则需要教师精讲细讲, 所以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 每一个合作学习内容都应考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 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温故而知新;其次, 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通过言语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有多种解答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去解决。总之, 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 收到实效, “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 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 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 每次合作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能谈、思、议、说、写, 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获得锻炼。同时, 教师要深入其中, 发挥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 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 把合作探究引向深入,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三、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科学分组, 稳中有变,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组织保证

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1.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3.是小组成员应为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也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建男子组、女子组 (尽量按“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另外, 必须合理编排座位, 便于合作学习, 便于交流帮扶。可根据学生的人数情况, 采取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一般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学生座位这样编排, 便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流。组员座位的编排, 一般是让优秀生居中, 中等生和待优生在两边, 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 优等生与待优生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四、培训合作技能,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合作常规,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制度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主义。因此,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培训,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时,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 建立健全合作学习组长负责制。

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 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 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还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明确了小组长的职责, 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因此, 小组长的人选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一般情况下, 可选拔学习成绩较优, 性格外向, 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较强, 上进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可由教师指定;可由组员民主评选;可毛遂自荐, 或者轮流担任。

(二)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要求人人有事做, 人人组内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 设置组内科代表, 每人负责1-2科的作业收发和导学案的批改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在组内设立以下几个岗位。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 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

评分员:根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给组员打分。

汇报员:汇集组内研究成果, 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协调员:协调组员间的关系, 维持学习秩序, 维持课堂纪律。

当然视组员人数, 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 定时轮换。这样,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产生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大胆展示的习惯;三是相互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四) 制定合作探究流程。

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 想出或写出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 然后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拿出最佳的方案, 再由汇报员代表小组在班上汇报、交流、展示。保证方案是人人所想, 综合所得。

(五) 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 创设交流经验平台。

及时了解组长在管理工作中的困惑, 给他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发挥集体优势, 增加管理经验。

(六) 加强小组文化建设。

定组名、组号、组歌、组牌、组规、组誓词等, 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合作学习团队。

五、改革评价和激励方式, 坚持“二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重个体更重集体, 重结果更重过程, 这是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体系的动力保证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 注意点面结合, 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比如可设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学习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小组的奖励, 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 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课堂之星”、“某某学科之星”、“最佳小组长”、“最佳汇报员”、“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单项奖励, 作为对个体的奖励。

(二)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 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外, 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可制定“最佳合作学习小组”评比办法、“××学科之星”评比细则等各种荣誉评定办法, 及时评比推选, 及时表彰奖励, 不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技能,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吉林, 王坦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读论法的精神有感下一篇:生物课观课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