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2024-05-12

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共10篇)

篇1: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调查

分析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效果,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面对面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2009-09-12/10-09共发生甲型H1N1流感病例177例(采样确诊7例),病例波及全院3个年级,8个系,男女之比为1.49:1,临床特征以中度发热为主,体温38.1~39℃占病例总数(135/177)的76.27%,咳嗽占58.19%。结论 该起暴发疫情为甲型H1N1流感。

2009-05-11我国内地(四川成都)报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以来,国内多个省市陆续发生输入性或本土甲型H1N1流感病例,9月14日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属南充市高坪区境内首起疫情,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现报告该起疫情的调查结果,以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今后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

1.1 资料来源 南充市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

1.2 病例定义 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1版)判定。

1.3 调查方法 按照《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设计统一调查表格,面对面对病例个案调查和进行现场调查。

1.4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咽拭子送南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2.1 背景南充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某镇,距区政府所在地3km,学院占地面积86.67hm2,共有2007-2009级3个年级,8个教学系,56个专业,1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总数7582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教职员工总人数919人。

2.2 发病经过 首例患者,吴某某,男,20岁,2009级土木工程系新生,家住距离学院5km的南充市顺庆区城区内,于2009-08-27新生入学,住在校内学生公寓33幢×室,9月12日早上起床后轻度咳嗽、咽痛、无其他不适,自行服用1d“金银花露”,每次20ml。9月13日早饭后乘公交车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父母健康),当天午饭后自感发热,而且咳嗽加重,即到当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体温38.5℃,采集咽拭子送市疾控中心检测。9月14日凌晨3点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而转入传染病院隔离治疗。

2.3 流行病学调查 9月14日高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入该学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自9月12日以来,该学院陆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病例,截止9月14日,该学院累计报告类似病例44例,采集其中6例疑似患者的咽拭子送南充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全部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3.1 病例分布情况2009-09-12/10-09,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发病177例,(含7例病原检测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总数占该学院总人数(含教职工)的2.08%。病例分布在全院3个年级,8个系,其中,印包系发病最高,发病率为3.80%;人文系最低,发病率为0.77%,教职工无病例发生(表1)。

2.3.4 病例年龄分布病例年龄最大23岁,最小18岁,主要集中在19~2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64.41%(114/177),22~23岁年龄组发病最低,占病例总数6.21%(11/177)(表4)

2.3.5病例临床特征 1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体温38.1℃~39℃的中度发热135

例,占病例总数的76.27%;39.1℃~40℃高热病例14例,占病例总数的7.91%;37.1℃~38℃轻度发热28例,占病例总数的15.82%;有咳嗽症状的103例,占病例总数的58.19%;头痛的74例,占病例总数的41.8%(表5)。

2.4 控制措施 疫情发生后,高坪区政府随即成立了高坪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抽派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组、公安和卫生执法监督组进驻该学院,指导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学院并实施全面封校、设立隔离区、医学观察区,对现症病人实施就地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收入留观区实施医学观察,发病的班级停课,对正常上课的学生实施巡诊排查,并早、中、晚进行体温检测[1]。截止10月9日最末1例病例明确为止,全院共监测排查学生7582人和教师919人,其中,医学留观488人,隔离治疗病人177人(含7例病原学检测确诊病例)。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该起疫情发生的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但177例患者均是入学15d后才陆续发病,按甲型H1N1流感最长潜伏期为7d[2]的流行病学特征判断,患者均是入学后感染发病。09级新生入学后即开始在校内军训15d,2008、2007级老生从9月1日正式行课后均在校内或本市城区内活动,因此,可认为该起疫情的传染源应为本市本土病例。

3.2 疫情起因 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为09级土木工程系新生,家住本市城区闹市区,距学院5km,回家频繁,居家附近某高校已有甲流感发生,由此感染上甲型H1N1流感的可能性大,加之军训时天气炎热,体力消耗大,睡眠较少,军训后又冷水冲凉,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发病后未及时隔离而引发该起疫情[3]。

3.3 流行强度 该起疫情为高坪区境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持续28d,发病总数177例,罹患率为2.08%,流行高峰主要集中在第1个最长潜伏期后的9月12日~9月18日7d内,发病116例,占发病总数的65.54%,检测部分病例病毒核酸全为阳性,符合甲型流感病初2~3d传染性最强,流行区域3~5d可达发病高峰,2~3周内即迅速消失的流行特征[4]按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方案(2009年试行第1版)》诊断标准,病例临床症状体征相似,即按确诊病例处置。

3.4 病例临床特征 该起疫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咳嗽为主,体温38.1℃~39℃中度发热病例占总数的76.27%,咳嗽占病例总数的58.19%,随着体温下降而症状逐渐消失,病程持续3~5d基本痊愈。与季节性流感相比,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不明显,可能与该起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力较弱有关[5]。

3.5防控措施分析与效果评价 本次疫情由于发现及时、诊断快速、政府重视、方法科学、各部门协调配合、在短期内较好地控制了流行,且无重症病例。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护了师生员工的健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省、市疾控专家亲临现场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疫情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关键;在学校开展晨检、午检和巡回排查、是发现传染源的必要手段。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扩散蔓延。

篇2: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分析评价四川省首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处置效果,总结防控经验,为政府和卫生部门科学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收集汇总疫情处置相关信息和各类数据,对防控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校师生共1201人,确诊甲型H1N1流感46例,无重症病例,在1个甲型H1N1流感最长潜伏期(7d)内未再有确诊病例;1155名隔离师生自最后1例确诊病例出现后7d内未出现流感样症状。结论 该校疫情处置得当,甲型H1N1流感流行及时中止。

成都市青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称辖区内某校有数名学生同时出现流感样症状,该中心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筛查出症状明显的11人采集咽拭子标本送检。9月2日7时,7例实验室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现通过分析评估疫情处置过程中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经验,以期为今后政府和卫生部门科学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实践经验和对策建议。

1资料与方法

以2009-09-01/15某校所有师生及整个暴发疫情处置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汇总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医疗救治等数据,对所有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采用数据整理和专家讨论法对防控措施进行评价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该校有在校学生1075人,教职员工126人,学生均为2009年新生,于8月5~11日在成都双流校区报到,8月12日集中到邛崃校区军训,于8月30日迁至成都青羊校区继续军训,为新入驻学校。学校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均为住校生,共设15个班,每班60~80人,有宿舍楼2栋,共有寝室197间。该校尚未设置校医和医务室。

2.2疫情慨况与调查结果

2.2.1疫情慨况 2009-09-01/07累计排查出有症状师生83例,实验室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病例46例。

2.2.2流行病学调查

2.2.2.1时间分布 确诊病例中,发病最早为8月27日,最晚为9月5日,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31日及9月1日。

2.2.2.2空间分布 确诊病例分布于10个不同班级,占班级总数66%。其中安检5班、航服2班和航服1班病例较集中,分别占30.4%、26.1%、19.6%。分布于24间寝室中,占寝室总数12%。

2.2.2.3人群分布 该校共有1201人,确诊甲型H1N1流感[1]46人,罹患率3.83%。其中男生12人(26%)、女生34人(74%);年龄16~20岁之间。

2.3疫情处置

2.3.1组织管理 9月2日,成立了以青羊区政府为组长,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教育局、青羊区卫生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联合指挥部”,政府、卫生、教育、公安和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实施联防联控;指挥部下设现场技术工作组,工作组设10个专业技术小组,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组、疫情信息报告组、采样及检验组、现场医疗救治组、医学观察组、消毒组、卫生监督组、后勤保障组、信息组、宣传培训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开展病人救治,全力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2.3.2防控措施(1)规范指导防控工作。各技术小组制定了《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技术方案》、《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筛查方案》、《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消毒技

术方案》、《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现场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某学院学生解除隔离实施方案》和《某学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危机公关方案》,规范指导防控工作。

(2)全校师生分类管理。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停课[2],所有师生实施分类管理。确诊病例转送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其余师生以寝室为单位管理:健康无症状师生在各自寝室接受医学观察;有症状师生中,症状较轻者在隔离观察寝室实施隔离观察治疗,症状较重者在临时医疗救治点[3]接受隔离治疗,见表1。

(3)医学观察[4]和医疗救治[5]。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学观察组负责每日对全校师生进行2次健康筛查,共调派筛查人员136人次,筛查体温16371人次。

由市、区两级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组共调派医务人员17人,救治人员33人;熬制中药汤剂对健康学生预防性服用,对有症状学生治疗服用,共发放汤剂4000人次。

医学观察组和医疗救治组公布24h咨询电话,全时值班,指导解决各类问题80件。

(4)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对确诊病例、对照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6],查找传染源,完成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5)所有寝室停用空调,开窗通风;消毒组每天对教室、寝室、厕所和生活垃圾按《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7]进行消毒,实施消毒共计63人次,消毒面积约566660m2,用药量约134200L,14d使用消毒器械44台次。

(6)卫生监督。疫情期间卫生执法监督组对全校开展督查,确保医学观察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对学校食堂、饮用水开展卫生监督。

(7)健康教育。利用校内广播、手机短信和发放甲型H1N1流感防治宣传资料等方式积极开展对学生、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撰写“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恐慌情绪,提高防病意识。

(8)信息报送。现场信息工作组每天定时收集各技术组相关信息,编写“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工作动态”14期,并统一向各相关部门报送,起到上传下达作用。

(9)技术工作组会同学校制定了《某学院学生解除隔离实施方案》、《密切接触者分批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和《解除隔离后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意见书》,经指挥部研究同意,于9月9日上午10:30开始实施分批解除。

(10)疫情期间后勤保障工作由学校负责。

2.3.3指导学校长效管理 青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书面形式(指导意见书)向学校提出传染病防控常规工作意见,并协助指导学校做好防控措施。内容包括:预案制定、制度建设;规范设置卫生室和校医[8];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各项登记本;设立专门区域作为发热病人留观点;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负责组织开展对全校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2.4疫情处置效果评估 该次疫情累计排查出有症状师生83例,其中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46例,送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所有病例病情稳定,无重症病例出现,至9月7日末例确诊病例出现后,不再出现新增确诊病例;至9月13日均已痊愈返回学校。

9月1日疾控中心介入、9月2日各项防控措施基本落实,全校师生开始实施隔离医院观察,在9月1~7日期间每日排查出有流感样症状的师生人数大幅递减,于7日排查出最后1例有症状学生,后无有症状学生出现,见图1。

经7d甲型H1N1流感医学观察期,9月9日起在校隔离医学观察的1155名师生学生根据《某学院学生解除隔离实施方案》开始实施分批解除医学观察,至2009年9月15日,所有师生全部解除隔离,本次疫情成功扑灭,疫情控制措施效果显著。

3讨论

通过该疫情的成功处置,从疫情早期处置、卫生应急联动、学校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方面

吸取经验,总结一套处置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之工作模式和流程。

3.1疫情的早期处置 疫情的发现及报告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发现同一学校出现发热患者集中就诊的异常情况后,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派出流调、检验人员现场核实疫情,在完成初步现场处置后,区疾控中心立即报告了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在市、区两级政府、市、区卫生局和省、市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所有防治措施如医疗救治、实验室技术、医学观察、信息沟通和后勤等工作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早期发现、早期现场核实和处置、及时报告为及早明确疫情、控制疫情赢得了时间[9],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3.2卫生应急联动 成都市青羊区是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建立了区政府相关各部门参与的应对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联动机制[10]。

区疾控中心长期以来坚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流调、消杀及个人防护等“三基”培训,以备出现暴发疫情时,能够迅速在疾控专业人员的指导带领下开展防控工作。本次疫情期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公卫人员在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提供了人员和技术保障。

在学校疫情暴发时,教育、公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及时介入,有效解决了疾控与学校、疾控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络工作;卫生监督部门的介入对疾控中心提出的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有效督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贯彻落实。

多部门的卫生应急联动机制使得各项防控工作能在24小时内有效落实[8],为及早扑灭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3规范学校暴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该次疫情发生的学校为一新入驻民办学校,缺少校医、未建立校医务室,各项卫生保障工作尚未落实,为初步开展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影响,笔者认为学校校医、校医务室和完备的基础资料在处置暴发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学校必须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7]中的明确规定,配备校医及建立医务室,并提前准备暴发疫情时所需要的分班级和分寝室学生花名册、教室和寝室建筑平面图、卫生及班主任老师的通讯录等学校基础资料,同时按校内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设立临时医学观察点,以备暴发疫情时使用。

3.4 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是处置疫情的有力保证

3.4.1工作模式在处置疫情暴发时,现场的指挥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至关重要,成立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加处置甲型H1N1流感学校暴发疫情现场指挥部,为组织领导、协调各项防控措施的及时落实奠定了基础;现场各专业技术工作小组的分工合作,以及各项技术方案的制订为科学、规范有序的处置疫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模式适用于各小学、中学、大专院校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集中办学机构所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或其他暴发疫情,为学校暴发疫情的处置起到有效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3.4.2现场工作流程在疫情处置过程中,一个有条不紊的现场处置流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现场工作流程分为首日流程、日常工作流程和总结工作,从各方面概括规范处置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时所必须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

篇3:某高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2009年10月9日-12月5日某高校卫生所发热隔离病房的发热学生病历及学校采取的有关防控资料。

1.2 方法

1.2.1 病例定义

参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指南 (试行)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3版) 》和教育部卫生部《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定义[1,2,3].

1.2.2 统计分析

将所有相关资料采用Excel录入数据库, 使用SPSS 11.0进行统计,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此次疫情持续58天, 全校共发病337例。其中学生病例334例, 涉及5个系、4个年级、93个班、224间寝室;教工3例, 居家隔离治疗。10月30日, 太原市疾控中心派员来校, 对3名发病1~2天内症状典型的学生患者各采集1份咽拭子, 经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 确诊2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国庆长假后, 我国高校进入甲流高发期。该校疫情流行时间为2009年10月9日-12月5日, 病例聚集在10月29日-11月30日。10月29日-11月4日出现第一个高峰。1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 再度达到高峰, 下旬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12月1日发病人数迅速下降。

2.2.2 人群分布

全校发病337例, 罹患率为6.32%。其中学生334例, 罹患率为6.75%;教工3例, 罹患率为0.79%。学生与教工的罹患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2>7.88, P<0.01) 。男生160例, 罹患率为11.13%;女生174例, 罹患率为4.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972>7.88, P<0.01) 。学生病例年龄分布在18~23岁, 教工病例年龄分布在40~51岁。

2.2.3 寝室分布

334例分布在7栋公寓, 有病例的寝室占27.48%, 8人间寝室罹患率与4~5人间寝室罹患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6.63, P<0.01) 。男生公寓发病明显高于女生公寓 (χ2=61.972>7.88, P<0.01) 。 (表1)

2.2.4 各系、年级、班级分布

一年级罹患率与其他年级的罹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8.11>7.88, P<0.01) 。贸经系罹患率与其他系罹患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1.35>7.88, P<0.01) 。全校93个班级有发病学生, 占93%。 (表2)

2.2.5 流行因素

该校疫情处于我国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期。国庆长假大部分学生离校结伴回家或出游;与相邻高校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相邻某高校疫情早于本校发生疫情一周余, 这样造成一些学生隐性感染[4]。经查问病史, 大部分患者有外出旅游、运动、疲劳、着凉、扫雪、洗澡等诱因, 比如11月和12月的大雪后气温骤降, 这些诱因使学生自身免疫力下降, 造成隐性感染者发病。

2.2.6 疫苗接种

11月7日和25日, 校卫生所分别接种疫苗2 000人和1 000人。在337例患者中, 有54例接种过甲流疫苗, 占发热病人的16.02%。未接种甲流疫苗的罹患率高于接种过疫苗的罹患率 (χ2=236.72>7.88, P<0.01) 。

2.3 临床特征

有87.72%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 (4.0×109/L~10.0×109/L)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 淋巴细胞百分比<20%的占85.03%。这次流感样病例有别于一般病毒感染, 除白细胞总数与一般病毒感染特点 (白细胞总数不升高) 相似外,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 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而普通流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 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白细胞总数在10.0×109/L~15.5×109/L的31例患者中, 大部分为合并细菌感染, 经抗菌素治疗, 很快痊愈。

3 防控措施

3.1 组织健全

我国2009年5月1日出现甲流疫情后, 该校及时建立甲流防控指挥体系, 成立防控领导组, 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 副组长由分管后勤副校长担任;及时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疫情情况多次召开防控工作会议, 并及时与当地疾控中心沟通信息, 接受专业指导, 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3.2 防控措施有效

加强健康教育, 利用校园网、专栏、广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师生的甲流防治知识与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疫情监控网络, 各部门以班级、寝室为单位设立疫情监督员岗位, 开展早、午、晚检体温和疫情日报、零报告制。预防性服用中草药。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例如:加强校园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消毒、限制人员密集的活动、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和配合等, 确保校园正常学习及生活秩序。10月30日确诊2例甲流患者后, 学校采取封校管理。设立隔离病房及医学隔离区, 派专人负责日常生活管理, 学校免费将一日三餐送到隔离区。对发病2例的寝室和5例的班级及时停课, 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一周, 并做好疫点消毒。通知学生有轻微咽部不适、咳嗽、全身不适等感冒症状时, 即使不发热也要及时报告并到卫生所诊治。及时做好接种甲流疫苗工作。

4 讨论

本次甲型H1N1流感具有传播迅速快、波及面广等特点, 隐性感染是防控的难点, 也是造成该校甲流暴发的重要原因。该校本次甲流发病具有聚集性、症状轻、病程短、预后良好的特点, 感染患者外周血象与一般流感存在相似之处, 但有其特点,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不应该以一般的外周血象特点来排除甲型H1N1病毒的感染。

通过该校2009年甲流的防控, 认为要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首先, 领导重视和健全的卫生工作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网络是搞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保证;其次, 卫生基础建设是搞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必要条件;再次是形成共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 把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传染病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体系, 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只要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每个师生员工心中, 就一定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关键词:高校学生,甲型H1N1流感,暴发

参考文献

[1]张芯.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2009, 30 (9) :771.

[2]刘国远、杨伶.世卫组织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6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12/content_11528818.htm.

[3]曾光.春运考验甲流防控[EB/OL] (.2010-01-11)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H1N1/10625.

篇4: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30-02 中图分类号:R 181.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5

2009年10月26日西林县某村小学发生发热、咳嗽、咽喉疼痛、流涕、头晕、头痛等感冒症状病人13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暴发流行。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资料

1.基本情况 某村小学为西林县某镇村级小学,距西林县城12公里,交通方便,共设有8个班284人,学生来自该村及附近村屯,大部分学生为壮族,其中男生146人,女生138人,内宿生171人,分别居住在9个宿舍,宿舍人口密集,环境卫生较差,通风换气差,师生未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及季节性流感疫苗。

2.发病情况 2009年10月23日起,该校相继有56名学生自述有感冒症状,经现场逐一检查,全校共有13名学生发热伴咳嗽、咽痛、流涕、头晕、头痛等感冒症状。首发病例黄某某,男13岁,六年级内宿生,10月21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腹痛等症状,经口服板兰根、止咳枇杷露等药物后,病情未见好转。患病前一周曾与在外县读书的表哥罗某某有频繁的密切接触,罗某某因就读学校10月上旬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返家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间有流涕、鼻塞、咽喉疼痛等感冒症状。

3.临床表现 13例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及构成比分别是:发热100%(39℃以上的3例,38.5℃~38.9℃2例,37.5℃~37.9℃8例),头晕头痛100%,咳嗽92.30%,流涕84.62%,咽喉疼痛76.92%,鼻塞69.23%,肌肉酸痛53.85%,腹痛7.69%,咽喉部红肿61.54%,呼吸音增粗53.84%,肺部湿性罗音46.15%。

4.实验室检查 采集体温在38.5℃以上的5例患者咽拭子送百色市疾病预防控中心作流感病毒检测,有4名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阳性。住院治疗的5例病人中有2人心肌酶升高;4人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下降;3人胸片提示有肺炎阴影;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其它检验未发现异常。

5.调查方法 对所有学生性别、年级、内外宿生发病情况及发病时间进行统计。

6.统计学方法 罹患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性别发病情况男性罹患率为5.48%,女性为3.62%,男女罹患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6,P>0.05)。见表1。

2.各年级发病情况 罹患率以六年级最高,但各年级罹患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5.95<χ20.05(5)=11.07,P>0.05)。见表2。

3.内、外宿生发病情况内宿生罹患率高于外宿生,但差异无显著性(χ2=5.95,P>0.05)。见表3。

4.发病时间 21日1人、23日5人、24日1人、25日5人、26日1人。

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经呼吸道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基因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无特殊免疫力[1],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王祖恩等[2]对5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病人病前7天均接触甲流病人或曾到过甲流流行国家和地区,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痒咽痛(72%)、咳嗽(56%)、鼻塞(16%)、流涕(12%)以及咽部红肿(82%)等症状体征,84%的病人白细胞正常,6%病人胸片有片状阴影。另有文献报道发现少部分病人白细胞、肝功能、心肌酶升高[3]。

西林县某村小学在一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人13例,首发病例有明确的甲流病人接触史,不同年级、内外宿学生罹患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病人咽拭子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病例诊断、《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暴发流行判定标准,因此认为西林县某村小学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传染源为外源性输入,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人群是预防控制甲流的根本措施[4]。治疗上轻症病人采取隔离、休息、解热镇痛、对症等支持治疗,对于高热的重症病人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治疗后,全部病人于3~4天内症状消失[2]。王祖恩等[5]在抢救广西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中,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韦胶囊抗病毒,头孢他啶、克林霉素抗感染,平喘解痉、保护心肌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成功治愈了该例危重甲流病人。为此西林县甲流办公室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等有关规定,及时于疫情发生当日下午采取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具体防控措施如下:①将病人送县医院、村卫生室隔离治疗,经对38.5℃以上病人予奥司他韦抗病毒、青霉素抗感染、营养心肌、支持对症治疗;对38℃以下病人予板蓝根、病毒唑抗病毒、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后,全部病人体温均在3日内降为正常,于病后第8~10天治愈解除隔离。②对全校师生实行停课7天居家隔离观察。③加强教室、宿舍通风换气,使用300 mg/L的有效氯溶液对教室、课桌椅进行消毒。④加强宣传教育,向家长及学生发放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知识、隔离须知等宣传单。

参考文献

[1]蔡 闯,钟南山.2009年甲型H1N1流感研究近况[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6):553-555.

[2]王祖恩,练 胜,覃鸿发,等.甲型H1N1流感5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12):1847.

[3]李凌华,胡风玉,陈万山,等.广州市某医院甲型H1N1流感186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3(1):26.

[4]高贵现,马 云.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诊治[J].山东医药,2009,49(19):43.

[5]王祖恩,梁德雄,韦贞伟,等.成功救治广西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24-25.

(收稿日期:2010-07-10 修回日期:2010-09-01)

篇5:甲型H1N1流感基本知识调查表

关于工职院全院师生对甲型H1N1的认识调查问卷

您好!为详细了解工职院全院师生及教职员工对甲型H1N1的认识程度及认知途径,并且为学校做出防

范甲型H1N1的措施方案提供依据。特举行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请在你同意的选项前打“√”。谢谢你的支

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身份?

A、大一B、大二C、大三D、在职员工E、在职教师

3、您是否听说过甲型H1N1流感?

A、是B、否

4、甲型H1N1流感,对您的生活是否构成影响?

A、是,很害怕B、恐慌,不知所措

C、想了解更多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D、无所谓,对我没有影响

5、您最早是通过什么途径听说甲型H1N1流感?(多选)

A、电视或广播B、报纸C、网络D、听别人说的E、短信F、其它渠道

6、甲型H1N1流感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多选题)

A、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类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发

冷和疲劳等

B、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和呼吸困难

C、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D、不清楚

7、甲型H1N1流感是如何传播的?(多选题)

A、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

B、通过食用猪肉传播

C、通过食用禽类传播

D、患者打喷嚏或咳嗽时,将病毒传播给近距离接触的健康人

E、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F、通过暴露于被患者污染的环境或物品传播

8、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多选题)

A、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B.、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C、注射季节性流感疫苗

D、尽量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或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滞留的时间

E、室内尽量多通风

F、不清楚

9甲型H1N1是否在您的身边已经有案例了,他们怎样看待的?

A、很害怕B、恐慌,不知所措

C、想了解更多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D、无所谓,对他没有影响

10、您对于甲型H1N1流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调查日期:

篇6: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一、大学生对甲流疫情普遍较为关注,在京学生比非在京学生更为关注甲流疫情。如图1所示,在问及“您是否关注甲流疫情”时,有43%的人选择“十分关注,主动查阅相关信息”,57%的人选择“不太关注,听说过有关信息”,没有人选择“完全不关注,不知道这回事”,这表明大学生对甲流疫情有一定关注度。在35名在京学生中有51.4%的人选择“十分关注,主动查阅相关信息”,而在28名非在京学生中该比例只有32.1%,说明在京学生比非在京学生更为关注甲流疫情。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北京甲流疫情较为严重有关,二是北京市政府和大学对甲流的宣传力度更大。

二、甲流对大学生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甲流对大学生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出行方面,有82.5%的人选择了“出行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其次有46%的人选择了“更加注意个人卫生(比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此外还有27%的人选择了“更加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勤锻炼、作息规律等)”,20.6%的人选择了“喝药预防”,12.7%的人选择了“常测体温”;最后,也有12.7%的人选择“完全没影响”。这些数据说明甲流对大学生的生活普遍造成了的影响,但并没有引起过度反应,甚至扰乱正常生活。

三、大学生对甲流的恐惧度情况

1、大学生对战胜甲流普遍很有信心,在京学生比非在京学生更为乐观。如图2所示,在问及对甲流疫情的看法时,有77.8%的人表示“相信现代医学和政府,我们会战胜甲流”,只有7.9%的人认为“甲流疫情已超出了我们的控制,形式很严峻”,此外还有9.5%的人选择“无所谓”,4.8%的人选择“其他”。在分析在京学生的数据时,可以发现有82.9%的人很乐观,比例高于总体水平,只有2.9%的人表示悲观,这有可能与北京市政府和大学的甲流防控措施有关。

2、大学生对甲流疫情的持续时间预测倾向于长时间选项。有49.2%的人认为甲流还将持续4个月及以上,28.6%的选择“3个月”,只有17.4%的人选择“2个月”和4.8%的人选择“1个月”。

3、大学生不是很担心自己会感染上甲流。有46%的人不担心自己感染甲流,50.8%的人比较担心,而只有3.2%的人很担心。关于不担心和担心的理由如图3所示。

不担心的理由:a自己身体素质好 b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会感染

c本地区隔离工作做得好,不会被感染 d已经接种疫苗 e甲流死亡率低,治愈率高 f其他

担心的理由:a自己身体素质差 b周围有人感冒发烧,可能被传染 c经常去人口密集区,可能被传染

d未接种疫苗 e甲流传染率太高 f其他

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担不不担心自己感染上甲流主要取决于甲流的死亡率、治愈率和传染率。加强对甲流的治疗和预防,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和死亡率,是减少大学生对甲流的恐惧感的有效手段。

三、政府应该重点做好消毒工作,扩大疫苗接种范围,加强隔离工作。在问及“您认为政府做什么最能够增加您的安全感?(选三项)”时,有最多的人选择了“在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占总人数的76.2%;其次有63.5%的人选择“安排疫苗接种”,50.8%的人选择“加强隔离工作”;此外还有41.3%的人选择“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数据”,27%的人选择“发放口罩、药剂、体温计等”,22.2的人选择“普及甲流防控知识”。

在关于接种疫苗意愿的调查中,有66.7的人表示“一般”,17.5%的人表示“不愿意”,只有9.5%的人“愿意”,还有6.3%的人表示“无所谓”。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政府“安排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接种意愿不搞,可见对疫苗的功效评价不高,对疫苗还不放心。在问及“您相信政府公布的甲流疫情数据吗?”时,有61.9%的人“比较相信”,没有人“完全相信”,有34.9%的人“不是很相信”,还有3.2%的人“完全不相信”。因此,政府应该在疫苗研究和疫情数据方面加强工作。

附件:

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态度调查

亲爱的朋友: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与本次调查!

我国甲流疫情已经提前开始进入流行高发期和持续快速上升期,流行规模和强度将明显高于往年。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公众对甲流的态度,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

(选择题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单选)

1、您的年龄:______________

2、您目前的居住地:______________

3、您是否关注甲流疫情?

a 十分关注,主动查阅相关信息

b 不太关注,听说过有关信息

c 完全不关注,不知道有这回事(选c答题结束)

4、甲流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多选)

a 更加注意个人卫生(比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b 更加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勤锻炼、作息规律等)

c 出行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d 常测体温

e 喝药预防

f 完全没影响

g 其他______________

5、中国甲流疫情提前进入高发期,对此您怎么看?

a 甲流疫情已超出了我们的控制,形势很严峻。

b 相信现代医学和政府,我们会战胜甲流

c 无所谓

d 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认为甲流疫情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及以上

7、您了解您所在地区的甲流疫情吗?

a 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是否有甲流疑似或确诊病例

b 基本不了解,只知道是否有甲流疑似或确诊病例

c 了解,知道准确数据

8、您相信政府公布的甲流疫情数据吗?

a 完全相信 b 比较相信

c 不是很相信 d 完全不相信

9、您接种甲流疫苗的意愿如何?

a 愿意,接种了疫苗就一定不会感染甲流

b 一般,接种了疫苗也要小心

c 无所谓,接不接种都一样

d 不愿意,接种疫苗会出现不良反应

10、您是否担心自己会感染上甲流?

a 不担心 b 比较担心 c 很担心

如果选a,理由______________

a 自己身体素质较好

b 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会感染

c 本地区隔离工作做得好,不会被感染

d 已经接种疫苗

e 甲流治愈率高,即使感染上了也没关系

f其他______________

如果选b、c,理由______________

a 自己身体素质比较差

b 周围有人感冒发烧,有可能被传染

c 经常去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可能被传染

d 未接种疫苗

e 甲流传染率太高

f 其他______________

11、您认为政府做什么最能够增加您的安全感?(选三个)

a 在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b 发放口罩、药剂、体温计等

c 安排疫苗接种

d 设置隔离观察区,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

e 宣传普及甲流防控知识

f 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数据

g 不用做什么

h 其他______________

篇7:甲型h1n1流感病毒

那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它,在避免患有这类疾病的时候,对个人卫生、饮食情况,都是需要合理安排,使得能够避免感染这类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的误导,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H1N1指代病毒表面的糖蛋白。H代表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5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此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有报道说,美国20疫情中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

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谭德明教授表示,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反而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剧烈,形成“细胞激素风暴”,致使肺部组织严重受伤害。

人的肺部受到流感或呼吸道病毒侵袭时,会出现大量被激活的T细胞以抵抗病毒。T细胞被激活的同时导致人体内细胞激素上升,形成“细胞激素风暴”,使肺部出现炎症。几天后,T细胞促使体内OX40分子增多,而OX40分子向T细胞发出“继续存活”的信号,使T细胞继续在肺部停留,“细胞激素风暴”加剧,肺部炎症加重,最终造成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

篇8: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疾病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2 病例定义

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 (第二版) 》[1]和《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3版) 》[2]定义进行诊断。甲流暴发疫情定义为14 d内, 出现2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甲型H1N1流感凝似和/或确诊病例。①疑似病例:自每所学校此次事件的指征病例发病前3天起, 该校的学生有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38 ℃者, 合并出现咽痛、咳嗽、流涕等客观症状之一者。②临床诊断病例:以确诊病例为中心的前后左右疑似病例者, 经排除其它疾病引起发热或经医院治疗的疑似病例。③确诊病例:凝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采样, 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培养阳性或恢复期血清有4倍以上增长者。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家流感病毒网络实验室) 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

1.4 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将所有相关调查资料采用Excel录入数据库, 使用SPSS 13.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流行强度

4起疫情共波及4351人, 确诊病例20例, 临床诊断病例4例, 疑似病例122例, 合计146人, 平均罹患率为33.6‰。其中罹患者率最高B学校的达到58.7‰, 最低的C学校为17.60‰。流行期最短的3 d, 最长的6 d。病例分布较广, 4所学校学生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997, P<0.01) 。见表1。

2.1.2 时间分布

自2009年11月19日发生聚集性病例以来, 4所学校陆续发生新病例, 11月23日新发病例数达到峰值, 其中A小学发病例数占当日发病总数的75.44% (43/57) , 此后各校新发病例数相对稳定, 疫情于11月27日全部结束。4起疫情持续时间在3~6 d之间。

2.1.3 人群分布

4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小学, 教职员工无发病。146例病例中, 性别比例为1∶1, 其中疑似病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 临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0.33∶1, 确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82∶1。病例发病年龄分布在7~14岁之间。见表2。

2.1.4 病例集中班级的年级分布

4所学校中病例集中班级的年级分别是:A小学二年级5例、四年级15例、五年级25例;B小学二年级7例、三年级5例;C小学一年级19例;D小学六年级6例。

2.1.5 病例临床特征

在146例患者的个案调查中,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38 ℃有137人 (93.84%) ;主要表现为咳嗽者105人 (71.92%) ;发热≥38 ℃且咳嗽者99人 (67.81%) , 发热≥38 ℃且伴有咽痛者53人 (36.30%) 。

2.1.6 病例治疗与转归

该4起暴发疫情中, 病例临床症状普遍轻微,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居家治疗, 无住院或医院留观病例。经电话访谈了解预后情况, 截至11月28日已痊愈95例;联系不上24例;27例偶有咳嗽或咽红, 但均无发热, 见表3。其中发病当天痊愈的有17例, 病程1 d的24例, 2 d的19例, 3 d的16例, 4 d的有12例。病后3 d 80.00% (76/95) 的病例基本痊愈。

2.2 实验室检测

4起疫情陆续共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20份, 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 检测结果20份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为阳性, 阳性率达100%。

3 疫情控制措施

接到疫情报告后,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①根据病例分类管理要求, 轻症发病学生实行居家隔离治疗, 并安排相应街镇社区中心或卫生院医生对在家治疗的学生进行随访, 及时了解发病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其他在家的健康学生, 按每班3~5名老师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每日健康随访。②根据省、市卫生部门的工作安排, 对辖区内的小学教师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③严格执行晨午检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制度, 开展疫情日报告工作。④根据疫情控制的要求, 4所学校已陆续采取部分班级或全校停课措施, 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避免让孩子带病上学。⑤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开展终末消毒, 并加强教室开窗通风。⑥加强学校关于预防甲型H1H1流感的健康教育, 提高师生自我防病能力。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并养成开窗通风、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⑦要求学校暂时停止举行大型集会活动, 尤其是室内大型聚集性活动。

4 讨论

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福州市马尾区的这4起暴发疫情可判定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4起暴发疫情发病均发生在小学, 146例病例均为学生, 各个年级都有发布, 教职员工无发病。疫情的人群分布特征显示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袭对象为青少年。由于学校人群密集, 居住与活动的空间拥挤, 小学生对流感的防治知识相对欠缺,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一旦发生流感, 极易发生流行甚至暴发。

4起学校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病原为单一甲型H1N1流感病毒, 流行病学病因可能是由于该时段气候的急剧变化。根据福州市马尾区气象资料显示:从11月18日开始, 马尾区日平均气温有一个急剧降温过程, 最大降温幅度达到10 ℃, 并持续出现降雨天气, 阴冷天气一直持续了1周左右, 11月24日才回温。剧烈的降温的天气可能导致部分易感人群抵抗力下降, 也可能影响人们对生活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尤其11月21~22日周末休息时间, 学生放假, 在有甲型H1N1流感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 可能导致社区层面人群感染的扩大化。11月23日为周一, 开学后学校晨检中发热病例数急剧上升。通过学校这个集散地作用, 导致聚集性疫情事件的暴发。因此, 对于学校的流感防控工作开展, 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 将每日的晨午检工作落到实处, 发现有集中发热现象时, 应按规定立即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在流感高发季节, 要提前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健康宣传工作,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家长了解避免让孩子带病上学, 既有利于孩子身体康复, 也可避免把疾病传播他人, 减少续发病例的发生, 有效降低发病率。

本次疫情没有明显的传染来源与传播链, 结合采集马尾区医院急门诊量信息分析, 提示有社区水平的传播存在, 今后该区疫情将有可能进一步攀高。建议:①进一步加强领导和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防控策略的宣传机制, 争取社会与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强化各项防控措施。②提高学校晨检质量,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严控学校聚集性疫情苗头事件。③加强重症病例甄别与救治工作, 严格按照卫生部“关于调整报送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关信息工作的通知”做好住院病例、重症或危重病例、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等网络直报工作。④加强学校、医院交叉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 (第二版) [S].2009.

篇9:甲型h1n1流感暴发调查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患者;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99-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因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发病特点为:第一,潜伏期为1~7天,较人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第二,与以往季节性流感比较,传染性较强,但病情比较轻,好转较快;第三,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也较季节性流感低[1]。2009年我国许多高校也相继出现了感染病例,我院收治宁夏某高校甲流患者共234例,现将对甲流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患者234例均为2009年9月至11月,高校甲流医疗救治点的发热隔离患者,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39例,临床诊断病例195例。男性患者181例,女性患者53例,平均年龄(21±3.8)岁,有发热症状的186例,咽痛症状20例。上述两项症状共有者28例。

2 入组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全部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诊断标准[1]。

3 治疗方法

根据个体症状及病情给予同室隔离、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4 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症状变化,如体温、呼吸、痰液等;患者采用同病室隔离,床间距不少于1米,患者之间尽量避免近距离(2米以内)接触;正确使用一次性口罩,使用医用16层口罩的患者做到每日清洗晾干并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病室开窗通风;使用0.3~0.5%碘伏消毒液洗手等。

4.2 饮食及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多休息、多饮水,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作息要有规律,适量活动;早睡;注意保暖,避免再次感冒等。

4.3 心理护理

4.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积极信任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能及时反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配合观察病情;回应患者的问题时应委婉、耐心,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或疑惑。

4.3.2讲解疾病知识,消除恐慌

患者的恐慌常常是因为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对疾病的后果和严重性不了解,针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及时的解释以消除恐慌。

4.3.3增加与隔离患者的交流

患者被隔离后出现孤独感、焦虑甚至愤怒,有些患者误以为病情严重才被隔离,因此出现担心、恐惧等,护士及时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理解和鼓励,并认真解释隔离的意义及必要性,告知隔离并非意味着病情严重以消除顾虑,减少心理压力;增加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等多跟家人、亲朋好友聊天,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支持。

二.结果

住院天数5至9天,平均住院5 天,治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 。

三.讨论

讨论部分要结合前面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青年学生身强体壮、免疫力强,甲流症状常不重,只是防护意识缺乏,因相信对疾病有着较强的抵抗力从而放松了警惕,忽略了防护而导致疾病传播。患者住院后首要的是隔离以切断疾病传播,并进行消毒、带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宣讲疾病相关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结合病例讨论患者的恐慌常常不是因为疾病本身严重,而是对疾病的后果不能预期,从而产生恐惧,因此在患者住院后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使得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及疾病的转归,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忧。

隔离治疗避免疾病继续传播,但是也产生新的问题,一方面要忍受离开群体生活而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不方便和外界交流,难以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对隔离的时间也无法预期,因此会紧张、焦虑,患者入院后,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疾病预后的讲解,促使患者对疾病了解,同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担心,释疑解惑;为了增加患者的社会和家庭支持,鼓励患者通过手机、网络等手段与家人、同学、亲友的联系;尽可能增加护士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或情绪的困扰,及时给予理解和疏导,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患者心理状态通过行为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甲流对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患者全部为青春期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又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很多被列为疑似甲流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安全感的缺失,非常敏感脆弱。对疾病缺乏认识,部分学生有恐惧和逆反心理。因此,适当而又及时的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对隔离病人不仅仅体现在专科护理上,还体现在生活上、思想上。很多病人刚入院时与外界隔离,除了产生了一种害怕、紧张、恐惧的心理,还有一种孤独寂寞感,所以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除了消毒隔离制度的严格遵守外,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调节好患者的心理状态,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治愈疾病。护士要在与病人的交往中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社会责任,护士在护患交流中处于主动者地位,应起主导作用,才能创造出护理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卫生厅网站 http://www.gdwst.gov.cn.

[2]邹艳辉.护患沟通技巧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9):776.

[3]常敏.護士应注意语言修养[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5

篇10:甲型H1N1流感防控

工 作 方 案

为了做好沙溪乡民族中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 教学秩序,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沙溪乡民族中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长:吴鹏远

副组长:张毅民

肖前进

覃宇安

杨洪友 成员:谭海燕

朱诗林

谭相术

杨钱胜

裴家园

邹兴贵

杨文江

何国华

吴承先

周国兴

李勇亮

覃发顺

领导小组下设防控办公室,由肖前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覃宇安、杨洪友,办公室具体负责防控日常事务工作。

二、职责分工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管理和指导班级、家庭的防控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对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等。

各班主任负责做好本单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认真排查各类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翻印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做到每位学生人手一份。

三、工作内容

1、晨检

以班为单位每天开展晨检(包括问、看、查),各班主任为晨检责任人,晨检时发现有症状(如咳嗽、咽痛)的学生要进行体温测量,晨检情况应书面记录在《中小学生及幼儿晨检和午检登记表》及《中小学及托幼机构晨检及午检工作记录表》备查,对因病缺课学生要查明原因并做好登记。

2、午检

各班每日要进行午检,下午第一节课的任课教师要随时关注中小学生及幼儿的健康状况,下午第一节课任课教师为午检责任人,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午检情况应书面记录在《中小学生及幼儿晨检及午检登记表》及《中小学及托幼机构晨检及午检工作记录表》备查,午检教师要签名。

3、信息报告

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和报告(学校由肖前进负责),每天汇总《中小学生及幼儿晨检及午检登记表》、《中小学及托幼机构晨检及午检工作记录表》、《学校和托幼机构疫区国家归来师生医学跟踪观察表》三表情况并填入《学校和托幼机构晨检、午检及医学跟踪观察汇总表》备查,并于工作日的当天下午15:00前将汇总表情况报乡教育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其他时段发现异常情况及突发事件也要随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4、应急处理

“晨检和午检”发现有症状者,学校应及时通知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报告乡教育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5、健康教育

要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

(1)、学校集中上一节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内容的健康教育课,要编写详细的教案或讲座材料。

(2)、举办一次以了解甲型H1N1流感为主题的班会。(3)、办一期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刊。

6、环境卫生

(1)、开展卫生宣传周活动,师生动手彻底清除校园垃圾,消灭蚊蝇滋生地、消除卫生死角,闲置地块的杂草、积水处理干净,保持学校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适宜。

(2)、开展学校教师家庭周末卫生日活动,各家庭周末彻底搞一次卫生大扫除,创造居家卫生良好环境。

沙溪乡民族中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

应 急 预 案

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以构建甲型H1N1流感防控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管理和处置能力,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扩散,按照乡中心学校要求,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学校是人口密集处所,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重点场所,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坚决执行,严把校园清洁关,个人卫生关,闲杂人员进出关,确保校园稳定和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应急处理工作原则:高度重视,积极预防;严防死守,分级管理;群防群治,科学处置。

二、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吴鹏远

副组长:张毅民

肖前进

覃宇安

杨洪友 成员:谭海燕

朱诗林

谭相术

杨钱胜

裴家园

邹兴贵

杨文江

何国华

吴承先

周国兴

李勇亮

覃发顺

领导小组下设防控办公室,由肖前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覃宇安、杨洪友,办公室具体负责防控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电话7861255。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负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各班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落实的督办,检查指导防控工作。

三、监控和防范

1、做好晨检、午检记录,一遇发热,应迅速就近送医院检查,避免疫情扩散。

2、严把输入关,凡外出归来进入校园者,要做好登记,留意观察并督促其接受相应的检查。从9月10日开始,值周教师负责校门的值日,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

3、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搞好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切实抓好校园环境卫生和应急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确保教室、食堂、寝室及厕所等师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清洁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根源;同时注重消毒工作且保证消毒药品与消毒器具的够用有效。

5、严格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后勤有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师生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应急处理措施

1、如班级发现学甲型H1N1流感的部分症状,迅速上报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派专人护送学生到乡卫生院检查,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向乡中心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报告内容为发生疫情的时间、人数、涉及范围、主要临床表现、处理情况和联系电话等,同时电话通知家长。

2、如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疫情而未传入校园,学校采取果断措施,立即封校,严格控制进校人员,并将情况迅速报告乡中心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待进一步指示。

3、对疑似病例在医疗机构人员未到现场前,学校先行隔离,积极做好信息收集、报告、人员分散等工作。

4、对全校进行全方位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5、做好师生及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稳定情绪。

上一篇:中职匠心筑梦演讲稿下一篇:2020组织部部长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