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24-05-31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精选7篇)

篇1: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2014年6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修订,2016年4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法学繁荣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部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由中国法学会制订。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选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力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分为:重大专项课题、课题、后期资助项目、委托课题、合作课题、专项课题。

第五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为解决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由中国法学会通过委托或招标立项。

第六条 课题是中国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

课题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和自选课题。其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由中国法学会资助经费。自选课题是自筹课题经费的课题。

课题立项评审、成果鉴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关键环节邀请中国法学会纪检部门负责人、专家代表参加,接受监督。

课题选题指南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在向中央部门、法学法律界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经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中国法学会审定。部分资助课题的选题由申报人自拟。

第七条 委托课题分为重点委托课题、临时性委托课题、中央部门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委托课题。

重点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或中国法学会会长会议审定选题及实施方案。

临时性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临时确定选题。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或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承担的课题。

国家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大价值,且提供一定经费支持的,可作为其他委托课题立项。

第八条 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法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可适量资助学术译著。

已经通过答辩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也可申请。获得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

第九条 合作课题是由国内有关单位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并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审核,由中国法学会批准立项的课题。

第十条 中国法学会可以根据国家形势和工作需要,围绕某一重要文件或者重大专门领域设立专项课题。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行政职务;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青年调研项目申请人不得超过35周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科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或属于法官检察官或法学博士生二年级以上;自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且申报项目已完成70%以上。

3.申请人可以单独申报,也可以组成课题组申报。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和青年调研项目以及其他拟采取实证方法的课题应由课题组申报,课题组成员原则上由法 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

4.申请人所在单位承诺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5.申请人每次作为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同时可作为一个课题组成员;单纯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可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组。

申请人不能以内容接近的课题申请书在其他部门设立的课题立项。

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或者承担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但未取得《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

第十二条 课题申报时以提交电子版申请书为原则,无需提供职务职称证明材料。人事档案所在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盖章手续,在拟立项公示之后办理。

拟立项公示期间或者立项后发现申报时职务职称与事实不符的,不予立项或取消立项资格,记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档案,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组成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评审专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公心,由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审定。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评审委员中占适当比例。

第十四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1.课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成果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进度计划符合实际需要。

5.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6.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五条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提交立项评审。

评审方式以匿名通讯评审为主,以会议评审为补充。采用匿名通讯评审方式的,评审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内容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申请人对课题价值的理解、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阶段为基础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主持人及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在课题选题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计划和成果形式等。内容评审得分占总分的65%,基础评审得分占35%。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会议,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采用会议评审方式进行的,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审查并打分,根据综合得分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后期资助项目原则上采取会议评审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拟立项课题名单及课题主持人基本信息在中国法学会网站、中国法学创新网公示,公示期为10天。在公示期内发现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立项资格。

公示期满,报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定,向立项课题主持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立项名单。

第十七条 课题评审结束后,应及时公布评审办法、评审专家名单、评分指标等与课题评审相关的信息。

第四章 课题过程管理

第十八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十条 中国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中期抽查制度,抽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重大专项课题每年进行一次期中检查。课题由中国法学会以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承担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重点委托课题的,应在立项后及时召开课题启动会,邀请课题组成员之外的本领域专家和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对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调研安排、具体分工、实施计划、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论证和部署。提倡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自选课题、委托课题召开课题启动会。

承担中国法学会课题,应在课题申请结项前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第二十二条 接受期中检查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要求及时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报送《中国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或《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中期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法学会将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1.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2.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3.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的; 4.不按时提交中期检查表的。

第二十三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进展情况。中国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十四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将中国法学会课题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助中国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二十五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较长时间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不得已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非前述原因,无特殊理由申请变更课题主持人的,不予批准。自行予以更换的,申请结项时按课题中 止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二至三年。课题的完成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可适当延长。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应在课题到期前提出申请,延期时间不超过一年。重点委托课题原则上当年完成。中央部门委托课题和合作课题的完成期限根据委托单位要求和合作协议的规定确定。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并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1.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2.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3.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4.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5.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6.管理费:不超过课题经费的3%,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拨出经费,不需要经费接收单位向中国法学会提供票据,包括税务发票和资金往来结算凭据。

7.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支出。

第三十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课题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7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重大专项课题资助经费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60%;项目进行中以检查合格的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为凭拨付20%,其余20%为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结项后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

第三十一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1.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2.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3.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4.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

第三十二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报中国法学会批准。

第三十三条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中国法学会承担;其他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合作课题的经费,由资助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并接受中国法学会审查监督。

第六章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三十五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应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第三十六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字数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

2.在鉴定成果相关领域已取得相应水平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良知和公平、公正的品格;

4.不在被鉴定成果课题组主持人所在单位任职; 5.不是被鉴定课题成果的课题组成员。

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可邀请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法律工作者作为鉴定专家参加鉴定工作。

第三十八条 研究成果鉴定采取匿名通讯鉴定方式。如有必要,可以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九条 鉴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种。

(一)鉴定等级为优秀的,研究成果应有重大创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2份以上阶段性课题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采纳的,优先考虑优秀等级。

(二)鉴定等级为良好的,研究成果应有明显创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三)鉴定等级为合格的,研究成果应有一定创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四)研究成果不规范,且明显缺乏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鉴定等级为不合格。

第四十条 课题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等级为“不合格”的,课题组应当对课题成果进行修改并提交中国法学会。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三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四十一条 鉴定专家之间对于课题成果评价相差较大的,中国法学会可另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必要时组织评审会议,通知课题主持人现场进行答辩。

第四十二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1.中国法学会建立课题成果要报制度。每一个课题结项之前应当至少提供1份成果要报。

2.中国法学会择优通过《要报》、《要报特刊》等途径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推荐在重要报刊上发表。

3.每年结集出版《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成果要报汇编》。4.课题成果鉴定等级属于“良好”以上且符合出版条件的,可纳入《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予以资助出版。

5.课题主持人应当积极向本单位、本地区相关部门推荐成果,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

6.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四十三条 自选课题按期结项且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予以后期经费资助。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予以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

第四十四条 中国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每三年评选一次中国法学会优秀法学成果,对推动法学理论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被领导机关采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取得应用转化效果的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第四十五条 课题成果归中国法学会所有,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对外发布和使用。课题主持人及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有将该成果用于科研、教学的权利和经中国法学会同意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中国法学会作出撤销项目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列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记录,课题主持人在五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篇2: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

3.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

4.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5.审查制度与宪法实施问题研究

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研究

7.世界一流企业法律管理对标研究

8.司法公信力研究

9.改革完善律师制度研究

10.社会保障基金信托法律问题研究

二、重点课题(20项)

11.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研究

12.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

13.人大代表询问质询机制研究

14.行政决策变更机制研究

15.《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公开与保密

17.表达自由与媒体行业规范研究

18.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研究

19.我国环境法典立法研究

20.政府重大环境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

21.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2.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适用问题研究

23.保障性住房法律问题实证研究

24.海峡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25.仲裁司法审查的机制研究

26.中国民事法律评注

27.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法律机制研究

28.大学生创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制度研究

29.WTO争端解决机制涉及中国案件裁决与国有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30.美国执行WTO贸易救济案件裁决的立法和实践研究

三、青年项目(10项)

31.大数据时代中的“大数据”法律保护体系研究

32.网络舆情监督规范化研究

33.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34.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

35.证券欺诈规制的实证研究

36.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惩戒的实效分析

37.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研究

38.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与SCM协定不符问题研究

39.国际老年人权益保护与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40.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争端强制仲裁案研究四、一般课题(60个)

41.立法项目论证制度研究

42.全国人大税收立法权研究

43.立法后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

44.科技信息化应用与司法公正

45.国家权力法治化视野下的行政许可监督研究

46.中俄反腐败立法比较研究

47.城乡拆迁诉讼问题研究

48.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制度化研究

49.法律解释体制重构研究

50.政府信息公开实证研究

51.生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52.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污染防治制度研究

53.矿产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

54.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55.信托法修改与完善研究

56.保险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57.继承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58.中美专利法比较研究

59.税收信息管理法制创新研究

60.权利能力价值定位及立法选择研究

61.外资跨国并购国家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62.经济社会转型与环境监管法治变革研究

63.住宅质量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64.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制度研究

65.中亚五国经贸投资法律风险及对策建议研究

66.个案公正的实证研究

67.公诉案件无罪判决难问题研究

68.新刑诉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研究

69.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保障研究

70.民事诉讼审执阶段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71.民事再审之诉研究

72.民事赔偿对刑事责任影响研究

73.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规范化研究

74.我国未审没收程序完善研究

75.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社会管护机制实证研究

76.我国刑事诉讼涉案财产问题研究

77.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研究

78.外国人在华犯罪研究

79.非法经营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80.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

81.技术侦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障问题研究

82.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83.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实证研究

84.控辩关系之新构建

85.司法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86.我国非正规就业工资支付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87.农民工尘肺病患者权利救济研究

88.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实效之实证研究

89.清朝涉藏民刑案件研究

90.完善我国航空立法研究

91.我国履行国际航空安保公约的立法与实践研究

92.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问题研究

93.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冲突法问题研究

94.两岸海洋领域合作的法制和机制化构建研究

95.国际海事安全条约法律问题研究

96.我国海域使用权的制度完善研究

97.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98.美国农业法律制度演变规律及其启示

99.沈家本法律思想与清末法律改革成因得失研究

100.涉台案件集中管辖的现状、问题及制度完善研究

篇3: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本刊讯日前,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研究专业委员会历时一年组织撰写的《保障房技术政策研究》和《“小户大家”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课题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 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产品供应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优化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和户型设计设计, 抓好质量工程。但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仍然存在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技术不合规、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保障房技术政策研究》课题分为保障性住房技术政策研究报告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技术政策等两部分, 共计五个章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验收专家组经过评议后认为:该课题从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角度, 对技术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符合住房建设发展需要, 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意义;课题从中国国情出发, 研究了国内外住房建设经验, 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相关鼓励政策等方面做了系统分析研究, 形成了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性住房技术政策建议。

《“小户大家”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共分为十三部分, 系统阐释了“小户大家”这一理念的产生背景、内涵外延、市场需求、建设标准、案例分析和实践构想等内容。课题评审专家组认为, 该课题提出的“小户大家”理念及研究符合住房市场发展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意义;课题根据项目要求, 从中国住房消费市场需求出发, 对“小户大家”产生背景、市场取向、模式构想、制约瓶颈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 并做了典型规划设计方案验证, 对秉承“小户大家”理念的住宅产品提供了应用基础, 专家建议季候在住房建设领域应进一步时间和探索。

篇4: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实行招标管理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为做好2013年度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招标工作,现公开征集选题建议。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选题建议要立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密切关注行为法学领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法学理论和对策支持。

二、选题应突出行为法学的时代特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中国法律实施问题,提出具体题目。避免与已立项课题题目重复。

三、选题建议征集截止日期为2013年10月10日。请填写《2013年度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课题选题建议表》(见附件),并请发电子邮件至中国行为法学会研究部。工作人员邮箱:yjbhdq67@163.com,邮件题目名称及格式为:学科(题目),如:刑法(贿赂犯罪案件实证研究)。

四、中国行为法学会研究部将组织专家对选题建议进行论证,确定课题指南,经中国行为法学会审议通过后公布招标课题,公开招标。优秀选题建议报送单位或个人申请课题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中标。

联系人:中国行为法学会研究部韩德强

电话:***

邮箱:yjbhdq67@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5号新起点嘉园12号楼608室中国行为法学会研究部

邮编:100089

附件:2013年度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课题选题建议表.doc

中国行为法学会研究部

篇5:中国60后省部级官员一览

中国60后省部级官员一览

1.正部级

胡春华(1963)中共中央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孙政才(1963)中共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

周 强(1960)中共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

张庆伟(1961)中共中央委员、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苏树林(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

努尔·白克力(维吾尔族,1961)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

陆 昊(1967)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曹广晶(1964)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副部级

(1)中央部委机关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蔡振华(1961)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陈世炬(1963)总书记、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

陈改户(196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陈文辉(196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陈向群(1962)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兼组织二局局长

陈小江(196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陈元丰(196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丁学东(1960)国务院副秘书长

杜占元(1962)科技部副部长

甘 霖(1963)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副局长、致公党中央常委(女)

俊(196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文秀(1963)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荣(1960)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女)

胡祖才(1961)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黄守宏(1964)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蒋旭光(1960)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

姜志刚(1960)国资委副主任

景汉朝(1960)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雷鸣山(1961)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稽察办公室)副主任

李干杰(1964)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兼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李国英(1964)水利部副部长

李书磊(1964)中央党校副校长

连维良(1962)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宁(1962)水利部副部长

刘士余(1961)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马军胜(1961)信息产业部党组成员、国家邮政局局长

潘功胜(196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 岳(1960)环保部副部长

邱小平(196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沈春耀(196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哲(1960)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

孙大伟(196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孙华山(196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孙绍骋(1960)民政部副部长

田学斌(1963)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王保安(1963)财政部副部长

超(1960)商务部副部长

王卫民(1965)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王伟中(1962)科技部副部长

夏 勇(1961)国家保密局局长

信长星(196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姚 刚(196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姚增科(1960)监察部副部长

阴和俊(1963)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尹 力(1962)卫生部副部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晓明(1964)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张亚平(1965)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张桃林(1961)农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涛(196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

赵大程(1960)司法部副部长 邹志武(1962)海关总署副署长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单(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两院)

吉 林(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鲁 炜(1960)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陈 刚(1966)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陈 刚(1965)北京市委常委、朝阳区委书记

程 红(1966)北京市副市长,民盟市委副主委,市工商联会长(女)

葛剑平(1962)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

尹德明(1964)天津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成其圣(1963)天津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桐利(1961)天津市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

熊建平(1960)天津市副市长

任学锋(1965)天津市副市长

尹海林(1960)天津市副市长

曹小红(1961)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女,回族)

陈永川(1964)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沈中阳(1962)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

赵 勇(1963)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河北省委副书记

张 越(1961)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田向利(1963)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女)黄 荣(1960)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建民(1960)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

汤 涛(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兆前(1962)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陈川平(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王建明(1962)山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 佳(196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潘逸阳(196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李鹏新(1960)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乌 兰(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女,蒙古族)

王素毅(196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蒙古族)

白向群(1962)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蒙古族)

刘新乐(1961)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九三学社自治区委主委(蒙古族)

唐 军(1962)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

谭作钧(1968)辽宁省副省长

陈海波(1962)辽宁省沈阳市长

刘政奎(1962)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竺延风(1961)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吉林省委副书记

高广滨(1963)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

张安顺(1965)吉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

严(1967)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姜治莹(1961)吉林省长春市长

刘国中(1962)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张效廉(1964)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韩学键(1961)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

杨东奇(1962)黑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

杰(1960)黑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女

郝会龙(1962)黑龙江省委常委、孙 尧(1963)黑龙江省副省长)宋希斌(196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长

孙东生(1964)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建黑龙江省主委

丁薛祥(1962)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徐 麟(1963)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党委书记

艾宝俊(1960)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弘(1963)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

沈晓明(1963)上海市副市长

蔡达峰(1960)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小玫(1961)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杨卫泽(1962)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黄莉新(1962)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女)樊金龙(1963)江苏省委常委、秘书长

王燕文(1960)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女)

葛慧君(1963)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宣传部部长(女)

龚 正(1960)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

陈德荣(1961)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

赵一德(1965)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

朱从玖(1965)浙江省副省长

梁黎明(1961)浙江省副省长(女)

徐冠巨(1961)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唐一军(1961)浙江省宁波市政协主席

孙金龙(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安徽省委副书记

炯(1964)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唐承沛(1964)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

陈树隆(1962)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吴存荣(1963)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曹征海(1960)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涛(1962)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主委

陈文清(1960)中央纪委委员、福建省委副书记

杨 岳(1968)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

张志南(1960)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

洪捷序(1960)福建省副省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主委

倪岳峰(1964)福建省副省长 王蒙徽(1960)福建省副省长

王文涛(1964)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

谢 茹(1968)江西省副省长、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无党派,女)

李华栋(1960)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孙 伟(1962)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李 群(1962)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高晓兵(1962)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女)

孙守刚(1965)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随莲(1961)山东省副省长、九三学社山东省主委(女)

毛万春(1961)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

毛超峰(1965)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王晓东(1960)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范锐平(1966)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

黄楚平(1962)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

唐良智(1960)湖北省武汉市长

郭开朗(1960)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陈肇雄(1961)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

张文雄(1962)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

何报翔(1963)湖南省副省长

盛茂林(1960)湖南省副省长

刘莲玉(1960)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维刚(1960)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主委

万庆良(1964)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

嘉(1964)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

许瑞生(1962)广东省副省长

勤(1961)广东省深圳市长

林念修(196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余远辉(1964)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

范晓莉(1961)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女)

陈章良(1961)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无党派)

蓝天立(1962)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李 彬(1962)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西主委

李秀领(1962)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孙新阳(1964)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

李国梁(1964)海南省副省长

康耀红(1963)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史贻云(1963)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海南省委主委

王 路(1963)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海南省委主委

翁杰明(1963)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

吴政隆(1964)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

徐海荣(1964)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凌月明(1962)重庆市副市长 何

挺(1962)重庆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

钱 锋(1964)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钟 勉(1963)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

李昌平(1961)四川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藏族)

吴靖平(1963)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宁(1960)四川省副省长

曲木史哈(1960)四川省副省长(彝族)

霖(1963)四川省副省长

张雨东(1964)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黄润秋(1963)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

陈敏尔(1960)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贵州省委副书记 李

军(1962)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宋璇涛(1960)贵州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晓凯(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苗族)

喻红秋(1960)贵州省委常委、(女)

秦如培(1962)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

廖国勋(1963)贵州省委常委、秘书长(土家族)

金(1962)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培(1961)云南省委常委、副省长

高 峰(1963)云南省副省长、无党派

郝 鹏(1960)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公保扎西(1964)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统战部部长(藏族)

秦宜智(1965)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邓小刚(1967)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罗布顿珠(1960)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藏族)

董云虎(1962)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梁田庚(1960)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董明俊(1962)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丁业现(1960)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景俊海(1960)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进权(1961)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进陕西省委会主委

张晓兰(1965)甘肃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女)

虞海燕(1961)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

张世珍(1963)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甘肃省委主委

吉狄马加(1961)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彝族)

玉(1961)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毛小兵(1965)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

科(1962)青海省委常委、玉树藏族自治州委书记

王令浚(1965)青海省副省长

马顺清(1963)青海省副省长(回族)

张建民(1964)青海省副省长 刘志强(1963)青海省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

苏德良(1960)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公安厅厅长

徐广国(1964)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

傅兴国(1960)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袁家军(1962)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李文章(1963)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

姚爱兴(1962)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屈冬玉(196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黄 卫(19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哈萨克族,196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

库热西·买合苏提

(维吾尔族,196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尔肯江·吐拉洪

(维吾尔族,19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总工会主席

胡 伟(196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熊选国(19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艾尔肯·吐尼亚孜

(维吾尔族,19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孔星隆(196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3)人民团体 王

晓(1968)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范继英(1963)全国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女)

吕世明(196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主席团副主席

屹(1960)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邓中瀚(1968)中国科协副主席

(4)国有企业

张国清(1964)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

金壮龙(1964)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贺东风(1966)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谭瑞松(1962)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吕世明(196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主席团副主席

杰(196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国华(1960)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唐登杰(1964)中国兵器集团公司总经理

樊友山(196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吴 焰(1961)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吴生富(1964)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

朱福寿(1962)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马正武(1963)中国诚通控股集团董事长

(5)高校

陈吉宁(1964)清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胡和平(1962)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校务委员会主任

陈雨露(1966)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杨振斌(1963)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周祖翼(1965)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红(1963)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奇(1961)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怀进鹏(196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孙其信(196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6)军队(副大军区)

刘国治(1960)总装备部副部长,少将

杨学军(196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少将

篇6: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召开人大法学院教授发表演讲

11月2日至3日,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江西财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立法学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会。我院孙教授、朱教授、冯教授以及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涛参加了本次年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立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议题包括:

1、现代立法制度与《立法法》的修改完善;

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研究;

3、立法学理论创新研究;

4、其他相关研究。

本次年会为期1天半,共分为五个单元。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述。

篇7:中国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落地

规划提出, 到“十二五”末期, 在云计算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在若干重点区域、行业中开展典型应用示范, 实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

具体目标包括: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建立云计算技术和标准体系, 形成可批量推广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研制亿级并发云服务器, 性能功耗比和整体服务能力较现有水平提升5~10倍;开展若干面向重点区域与行业的应用示范, 提供在互联网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管理、工业设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等。

规划要求, 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核心企业, 支持一批典型应用示范, 推动云计算产业链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提供具有特色的云计算服务, 造福上亿公众用户。

点评:我国这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落地, 的确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 就是部门、地方、行业和企业规划的集合体。

上一篇:年度先进团组织主要事迹下一篇:初三年级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