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2024-05-27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精选6篇)

篇1: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题

“走进社区,走近老人”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走进社区,走近老人”为主题的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全班同学对社区、对社区老人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视频中,能有机会在活动中了解社区和老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2.培养同学们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的思想情感,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孝敬老人、孝敬长辈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活动的方式让同学们学会合作,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使班级成为一个友爱、快乐的大集体。

4.通过活动增加同学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活动地点 学校附近的社区。

四、活动内容及形式

班级同学分为五人一组,每组派一名成员,为社区老人表演一个节目,表演完节目后,一起为社区的老人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五、活动过程 活动前期准备:

1.老师利用两到三节的品德和社会课的时间,播放社区及社区老人的生活视频,视频内容主要包括老人在社区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平时的活动以及老人子女的情况,观看完视频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分享看完视频的感受,让同学们对社区老人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2.分组,五人一组,确定各组同学的名单,由组内讨论决定每个组的组长,上报给老师。3.活动前期任务安排:通知活动的时间、地点;确定任务的内容:①为社区老人准备一个表演,表演的人数由各组自己决定,表演形式不限(唱歌、跳舞、乐器、朗诵等都可以);②为社区的老人们做一件事情。(如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4.同学们分组讨论、决定表演的人员、节目以及共同为老人们做的事,将讨论好的方案分享给老师和同学,老师听完每一组的方案后,进行适当的指导。

5.活动准备:准备好活动需要的物品;表演的排练,根据自己组的表演要求和需要找音乐老师或其他老师寻求帮助。

6.在活动的前一天,老师对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重点强调,并题型同学们带好准备的表演道具。活动开展:

1.到达社区后,由社区工作的叔叔、阿姨带路,安排几个同学邀请老人到指定的活动地点。2.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各组同学依次说出自己想对老人们说的话,开始表演。3.表演结束后各组根据自己指定的活动方案为老人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4.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一一和老人们告别,并向社区的叔叔阿姨们表示感谢。5.有序排队回学校。活动后期安排:

1.每位同学写100字参加“走进社区,走近老人”的活动心得,和老师和其他同学们一起分享。

2.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指出做得不够好的同学,提醒下次注意。最后对活动的主题“爱老人、敬老人”再次进行说明,积极引导孩子从自身做起,发扬好的思想品德。

六、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是对品德与社会理论课程的一种实践性的补充,活动让同学们从校园进入了社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展示自我才艺和能力的机会。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进社区并不能为社区做太多的事情,而表演是我们的特长,我们在表演中能收获快乐快乐、生活单调的社区老人们看到我们的表演也会感到快乐,一举两得。同时,这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到了社区老人们的真实的生活,明白老人是一个需要被关爱的群体,初步形成了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的意识,这一点是活动的最大收获。

篇2: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10.衣食的来源

林丰乡中心校:肖 维

一、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准备:

教的准备:课件 了解学情

学的准备:食品和服装的商标、搜集袁隆平院士的资料、课前调查农贸市场(或超市)有哪些农产品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媒体设计及使用设想 课件(1):录像“繁忙的农贸市场”

使用设想:在教学第一部分“生活离不开它们”时,让学生观看录像,看一看市场中有丰富多彩的农产品,有熙熙攘攘选购产品的人们,从而产生直观的感受:农产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课件(2): 幻灯片“牵线搭桥小游戏”

使用设想:在教学第二部分“连一连”时,先出示一些食品和服装的商标,再出示相关的农产品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将商标与相应的农产品准确地挂钩,学生回答正确就屏显正确的连线。通过这个课件让学生感悟到衣食之源在农村,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课件(3):动画“馒头的诞生”并配音“馒头的诉苦”同时配以忧伤的音乐

使用设想:教学第三部分“粒粒皆辛苦”时,用动画片展示馒头诞生的漫长过程,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听录音,增强教感染力。此课件可使学生深切感受“一饭一粥”来之不易,油然而生珍惜之情。

课件(4):配音故事“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使用设想:教学“希望的田野”时,播放此课件,让学生了解他的感人事迹,知道他为了农业科学研究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科学的种子。

课件(5)录像“现代农业”

使用设想:观看“现代农业”录像片,了解现代农业的新动态,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生活离不开它们

1.情境导入:播放农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录像。(课件1)

2.你刚才看到了农贸市场中有哪些农产品呢?你还知道哪些农产品的名称?

3.我最喜欢到农贸市场中买一些西红柿、青菜、鱼还有肉回家,经过我的精心烹调做成美味佳肴。你和你的家人平时喜欢吃些什么?

4.今天老师想让大家尝试一下“小鬼当家”的滋味,同学们可以三到四人组成一个临时小家庭,你们来做一次小主人,到农贸市场中选购自己喜爱的食品,做一顿午餐。你们能行吗?

5.学生自由组合选购,教师注意做好分组协调的工作,指导学生正常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填写“午餐卡”。

6.全班交流选购情况,教师小结,重点突出学生选购的产品非常丰富。7.再次放录像,(课件1)凸显熙熙攘攘的购物人流。你在录像中除了看到许多农产品还看到什么?

8.我想你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可能也会在那人流中,我也常常在那购物的人群中。农贸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丰富了我们千家万户的餐桌。了解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要对大家说吗?

9.教师引导生生对话交流,从中感受我们农产品是我们的食物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

活动二:连一连

1.我们的食物之源是农产品,其实我们还有许多的日用品与农产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一些食品和服装的商标,请同学们拿出你搜集的商标,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并且大家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食品的配料和衣料的成分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感知衣食之源是农产品。3.出示幻灯片(课件2):“牵线搭桥小游戏”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农产品和食品及服装的商标,把相对应的农产品与物品用线连起来,你会吗?

结合学生回答点击鼠标连线。

4.小结:做了这个小游戏,你知道了什么呢?

5.教师总结:重点指出:我们平时的吃穿多数来源于农产品,衣食之源在农村。

第二课时

活动三:粒粒皆辛苦 1.播放动画(课件3):动画“馒头诞生记” 2.看了动画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馒头是麦子经过加工制成的,种植麦子非常辛苦,你还知道哪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选择一两种说一说,启发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4.那各种美味的食品都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才做出来的,因此它们有许多心里话想对人们说一说,你想听吗?播放“馒头的诉苦”(课件3)

5.你知道馒头的痛苦是什么吗?你想对哪些让馒头痛苦的人说些什么呢?

6.我不仅听到了馒头的诉苦,我还听到了一些食品痛苦的呐喊,你听过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7.教师小结,出示古诗《悯农》,齐声感情朗读。活动四:希望的田野

8.算一算:自己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全班同学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全国十三亿人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

9.议一议:通过计算,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10.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粮食,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粮食增产。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增产粮食的科学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播放课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课件4)

11.你对袁爷爷还有哪些了解?如果袁爷爷来到我们的班上,你最想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

12.在许许多多像袁爷爷一样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播放录像“现代农业“(课件5)

篇3: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刻意追求“热闹”场面, 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按照新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 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然而, 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把新课标倡导的“主体活动式教学”误解为热闹就等于有效, 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起来, 变着花样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 而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如个别教师为了更能突出课堂场面的“热闹”, 把更多时间花在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把一堂品德课变成“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课堂变成图片展、动画课, 一节课下来, 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被图文并茂的画面弄得眼花缭乱, 兴奋异常, 哪还有工夫去冷静地质疑和思考。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品德课不是热闹就等于有效, 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地调控活动的节奏, 在动中保留静的空间, 动中有静, 动静结合。静的实质就是在活动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高水平认知, 放飞学生的思想, 实现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然而, 个别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内容来设定, 表现为格式化和僵化,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出现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烦, 教师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课程资源共享为教师切磋技能、经验交流搭建起平台。然而, 个别教师却原封不动地把别人的优秀课件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学生所处的地区、环境特点, 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课堂教学失去原来特有的风趣与活力, 教师也失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生上课表现为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等, 有的甚至故意捣乱课堂纪律, 使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笔者认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新和开发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 并依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师素养以及学生实际, 优化选取教学方法, 把教学内容转化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去,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三刻意营造“宽松氛围”, 忽视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

新课标强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学生的身心容易得到舒展, 此时的学生思想开放, 思维活跃, 容易发现问题, 大胆地提出问题, 积极去探究问题, 从而获得智力和德育的双丰收。然而, 个别教师对新课标强调的师生民主理念在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误区, 表现为片面地营造“宽松氛围”, 忽视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课堂上有的学生各行其是, 自由过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说就说。有的学生抢着被问同学回答问题, 或者在探究、讨论问题时故意发出怪声, 引起同学哄堂大笑……然而, 个别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视而不见, 唯恐批评学生会影响课堂宽松的氛围, 影响师生的和谐, 扼杀学生的灵感。笔者认为: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与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并不矛盾, 相反两者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民主下的规则约束, 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秩序将被搅乱, 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约束, 那么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就无从谈起。

四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良好的学习状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念, 已得到教师们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这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认真反思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教学, 发现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 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主学习成为简单的自学

新课程提出:有效的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我学会”变为“我会学”。然而, 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做学生简单地自学, 上课时把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 独立探究问题的答案, 然后, 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以问代讲, 课堂完全按照“一问一答”来展开,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启迪。

从表面上看似乎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为止, 师生并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样的学习实际是重形式、轻实质的一种有名无实的自主学习。

2. 合作与探究成为华而不实的学习

个别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 把合作与探究学习变成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每到老师宣布“现在开始讨论”, 前桌、后桌的学生就马上围成一组, 热烈地讨论起来, 似乎大家都在说, 几分钟后, 老师喊“停”, 学生就立即安静下来, 然后老师点名汇报意见……其实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 却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合作对象没有进行优化组合, 合作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准, 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想发言却得不到满足, 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 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 是“重形式、轻实质”华而不实的低效合作学习。

五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

新课程下的课堂, 学生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然而, 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有随意性, 喜欢问谁就问谁, 目光对着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转, 这与教育“为了一切学生”是相悖的。另外, 个别教师在评价中常使用概括性评价, 缺乏评价的针对性。如学生表现好或回答问题正确时, 常用“棒棒, 你真棒!”“你真是个乖孩子”“对!”“不错!”“棒极了!”进行概括性表扬。学生表现不好或回答问题错误时, 就用“你表现不乖”“你答错啦”等进行概括性责备、批评。至于学生哪方面表现棒或不棒、哪方面错, 都没有进行具体地表述, 造成评价的模糊,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不到正面引导或纠正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要有针对性, 如学生回答问题很好, 评价时用“你回答得很全面, 声音很甜美”等具体性评价语言。这样的即时口头评价具有针对性, 既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摘要: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思, 目的是把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篇4: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猜谜语掌握文明标志

谜语历史悠久,历史沧桑磨灭不了它的发展轨迹,淹没不了它曾有的辉煌灿烂。猜谜语以其特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深受五年级学生所喜爱。

本册第一组教材中,要求学生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牢记这些历史文明的标志,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谜语。“每人至少搜集两则谜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资本。“多多益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记住谜面和谜底”,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读、思考、识记,一方面巩固了已学握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碰到新的历史知识亦能主动地去识记。再者,谜面以事物的特征来影射,形象生动便于记忆。语言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在记住谜面和谜底的同时也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做到谜底保密”,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剂“强力剂”,大部分学生会主动思考,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新颖的、不是人人知晓的谜语,这样,他们就会在大量搜集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自主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

二、编儿歌学历史事件和人物

儿歌虽然短小,却是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编儿歌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记忆效果。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深受启发,在编写儿歌时也大胆地采用了多种形式。有学生在学习了《文明的曙光》一课后编写了下面一首儿歌: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代代传。

盘古神力开天地,女娲补天永传扬。

燧人取火煮熟食,神农百草有妙方。

轩辕黄帝灭蚩尤,华夏民族起炎黄。

精卫填海感天地,仓颉造字鬼神泣。

尧舜禹汤遇贤让,文明古国自此立。

在学习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我亦鼓励学生采用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化难为易。

三、自定旅游路线了解历史变迁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体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和灵魂的颤动”。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受到普遍欢迎,逐渐发展成为百姓常见的活动之一。

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大多数学生每年至少有一次以上外出旅游的机会,因此第一单元最后一个课时我设计为《文明脚印旅游发布会》。文明脚印旅游发布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定旅游路线,然后自己解说。发布会是成功的,因为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设计的,充分收集有关书面资料,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设计路线各不相同,有陕西省线游黄帝陵、兵马俑的,有山东线游曲阜、泰山的,还有的……学生通过“旅游”跨越祖国广袤的空间,了解祖国的地理知识,感受历史的变迁,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突出特征”的目的。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篇5:《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四年级下册)

第二

姓名:莫必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荔波县第二小学

莫必英

教材分析: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促进孩子从小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交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对身边的交通事故有所了解,对交通带来的拥堵现象有切身感受,对目前世界上正在发明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对生活、环境有哪些影响。

2.我们面对交通带来的负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小遵守交通规则,争当文明公民。行为目标

1.让学生自主遵守交通规则,并带动大家一起共同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重点:

了解交通给人们带来的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主动遵守交通规则,减少污染,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及交通污染的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莫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大家高兴吗?今天还有许多的客人跟大家一起上课,你们要用什么方式跟客人打招呼呢?希望同学们把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老师相信大家!师:好,上课!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城市中的交通也在迅速发展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的几幅图片(出示幻灯片),从这些图片当中,你能感受到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了哪些好处吗? 生:(答出不同的答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学生不同的鼓励和肯定。

师: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一些关于交通的话题。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每年的9月22日是个什么日子吗?(出示幻灯片)

2、是的,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设定这个“无车日”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交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板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交通标志

师:现在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大家知道图中这些都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对,这就是交通标志。那么对于交通标志你又认识多少呢?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关于交通标志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呢?。

生: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师:大家不仅能找到这些标志而且还能够知道这些标志都代表什么,看来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其他同学也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善于收集信息的小能手。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幻灯出示交通标志并介绍

师:认识交通标志,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出行。生活中我们除了要认识交通标志,我们也感受到交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你知道带来了哪些问题吗?首先看一段有关交通的短片(播放视频,看交通短片,激发学习兴趣)活动二:交通问题有哪些 师:从短片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交通拥挤,汽车噪音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师:汽车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可以统称为什么?(交通污染)师:除了短片中呈现出的交通问题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交通问题?(交通事故)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交通问题,那你们愿意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吗?(愿意)师:那咱们赶紧出发吧。活动三:怎样解决交通问题

(一)解决交通拥挤 师:同学们,前面几个路口发生了交通堵塞,咱们快去看看吧。(出示交通拥挤的图片)师:刚才这些交通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乱!师:那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学生的回答)生:车多,人多 生:道路车载量负荷太重

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生:违章不遵守交通规则 生:道路狭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拥挤的现象。那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堵车呢?谁来介绍一下。

生: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堵车 师:遇到堵车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焦急、焦虑

师:这就是当前所说的堵车更堵心,堵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暴躁症,可想而知长此下去危害会更大。

师:同学们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能不能试着解决呢!为了缓解交通拥挤,大家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或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讨论、汇报。(预设学生的回答)生1:建造更多更宽的道路,生2:不去驾车或骑车,而是去乘坐公交汽车。生3:更少的使用自行车和小汽车可以降低道路拥挤.师:大家的建议和方法都非常的好!在大家的帮助下车辆恢复了正常的运行。(出示图片:畅通)

(二)解决交通事故

师:疏通完了堵车,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交通事故。师:就在前几天,就发生了几起交通事故,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吧!幻灯片出示交通事故图片: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有哪些?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道路窄小。

生2:司机、行人违章。生3:有些司机酒后驾车。

生4:有的车速过快。生5:超载

师:大家分析的都很有道理,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能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呢?请同学们进行同桌讨论,一会儿汇报。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1:让司机们不要喝酒。生2:不要疲劳驾驶。生3:车速不要过快。生4:按线行驶。小组发言时:老师评价

师: 车祸是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

师:当你看到这样一个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师:老师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交通问题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车祸给人们都带来了哪些伤害?(出示交通事故的有关数据)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每年仍以40万的速度在增加。

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十分严重,2011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23.8万起,死亡6.8万人,受伤27.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1亿元,日均死亡185人,这些数字可谓触目惊心。

每年有超过18万5千名青少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天死亡就有507人,就是说每两个小时,全国就有1个班的孩子消失了!

师:面对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和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最想对驾车的叔叔和阿姨说些什么?(可以用上课前你们收集的交通警示语来说一说)生:畅所欲言(学生说一句话)师:真希望叔叔、阿姨们都能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也告诉我们家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多一份幸福,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

(三)课后延伸——解决交通污染

师:同学们,交通问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还有哪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呢? 生:交通污染

师:课件出示:噪声污染和尾气污染图

汽车污染是交通的一大问题,其中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更是影响我们的生活。它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如何解决呢?

师: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交通污染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汇报学习。

活动四:唱交通安全歌 老师这有一首关于交通安全的儿歌,我们一起先来读一遍后再唱一唱吧!出示儿歌:(配音乐,学生跟唱和做动作)你拍一我拍一 交通安全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 坚持路队小黄帽; 你拍三我拍三 红停绿行保平安;你拍四我拍四 做守交规好孩子; 你拍五我拍五 交通事故像老虎;你拍六我拍六 横过马路看左右; 你拍七我拍七 不能路上玩游戏;你拍八我拍八 文明行路返回家; 你拍九我拍九 要按人行便道走;你拍十我拍十 少儿预防是大事 你拍九我拍九 要按人行便道走;你拍十我拍十 少儿预防是大事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和探讨,老师相信大家对交通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全世界的人共同努力,这当中有你,有我,有她。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遵守交通法规,就是珍爱每个生命。希望大家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问题

办法

交通拥挤

少用车、把路扩宽

„„

交通事故

遵守交规 „„

交通污染

篇6: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感受朋友带来的快乐,认识友谊的重要性,珍视友谊。

2.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有益于友谊,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友谊,并懂得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3.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教学难点: 如何与朋友相处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永远的朋友》

二、激情导入,分享友谊

我们每个人都有好朋友,能拥有好朋友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和朋友之间的 故事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三、真正的朋友

1、书上也有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请大家打开第13页自己默读。边读边思考他们是真正的朋友吗?为什么?

2、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 朋友?

3、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真正的朋友会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带来欢乐,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的双手。

4、播放视频《益者三友》

我们到底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曾对朋友做过精辟的解释。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5、谈收获。

6、畅想朋友

假如让你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朋友,你会把朋友比作什么?

四、让友谊之树常青

1、过渡并板书:朋友之间

贵在相知

难在相处

2、友谊如同一棵树,在和朋友相处时,好的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树茁壮成长,而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我们的友谊。现在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怎么填写这棵友谊树?

3、全班交流

4、指名填写

5、看着板书总结

是啊,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宽容、尊重、真诚、信任、赞美、鼓励、、、、、、少 一些猜忌、嘲笑、嫉妒、冷漠、怀疑、、、、、、我们的友谊树就会枝繁叶茂。

6、播放课件

与朋友相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为了让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老师送一首诗给大家。

(1)、指名读(2)男女生合作读

7、交流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诗句

五、总结全课

让我们珍惜友谊,用真情去浇灌友谊,争取

品德与社会《朋友之间》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朋友之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教材展示了三个主题活动:一是“好朋友推介会”,二是“我心中的朋友”,三是“友谊之树长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朋友的内涵,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用有形的物质把无形的友谊再现出来,从而吐露自己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渴望。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交朋友的重要性,正确区别有利于友谊的行为和损害友谊的行为,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 2.能区分哪些行为与做法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哪些行为和做 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 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2.学会辨别真伪,寻找正确的交友方法。

(三)情感目标: 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学 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友谊的重要性,正确区分哪些行为和 做法是有益的,哪些是对朋友有害的,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 真诚、关爱和理解之上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交朋友。

四、学生情况分析:

十一二岁的儿童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有了更多交往的需求,也开始形成相对固定的伙伴,但随之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与烦恼,例如: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应该如何交朋友,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等等,本课从高年级学生独有的视角出发,重新诠释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使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情感体验法、讨论交流法、直观演示法

五、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学挂图、打印三个故事、录音机、磁 带 学生:学唱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永远是朋友》 2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老师播放歌曲《朋友》学生猜歌名。2.师:你喜欢交朋友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广泛谈自己的意见。3.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交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朋友” 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 的境界中,通过谈自己喜欢的朋友,使学生第一次体验朋 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二)抛砖引玉,推介“朋友” 1.老师介绍一位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并说说两人之间的故事,同 学们分享友谊给老师带来的幸福。2.师:大家一定有很多好朋友,请你们用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个你 最好的朋友,或讲讲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好吗? 3.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故事,展示照片或朋友 之间互赠的礼物,还可以与朋友一起合作表演表现默契等等。4.师: 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的展示,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 有朋友真好![ 设计意图:老师抛砖引玉,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能激起 3 学生的表现欲,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使学生第二次体验好 朋友给我们带来的无尽乐趣和珍贵记忆。](三)巧打比方,理解“朋友”。1.借助诗歌,感受朋友的重要性 1)师: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朋友,生活的 菜肴里就缺少油盐; 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朋友对我们很重要,所以老师把朋友有一比:(出示课件)朋友是我们疲惫时依靠的一棵大树; 朋友是我们搏击海浪时的一叶扁舟; 朋友是我们登高远眺时的一架云梯; 朋友是我们卧病在床时的一声问候; ?? 2)学生齐诵。3)师:在你的心中把朋友比作什么呢?(鼓励学生说出不同 的感受。)4)教师出示句式:朋友是(()时()的)。学生按照这个句式续写小诗 5)全班交流,老师将好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 空间,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能说出很多的比喻句,通 4 过续写小诗,进一步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 2.借助故事:提升学生对朋友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1)师:说起“朋友”这个词,好像大家都懂,但真正要去体 验它、感受它、实践它,却并不轻松。在每个人的成长历 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可以说,真正的 朋友可以影响你一生。我读过一些感人的友谊故事,如马 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故事,鲍叔牙与 管仲的故事等等(老师将打印好的故事分发至各小组长手 中),书上也有一个故事《胖子和瘦子》,请大家任选一个 故事,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再来谈一谈什么是“朋友”。2)学生谈对“朋友”的理解,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 过了解古今中外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互相关 心、互相帮助、有难同当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四)讨论交流,辨别“朋友” 1.(出示自制教学挂图:一棵友谊树)师:朋友之间的友谊如同 一棵友谊树,有些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树茁壮成 长,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友谊树,你认为这 些行为分别有哪些,请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5 2.小组讨论。3.班内汇报交流,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和烦恼进行分类,归纳出几 个主要问题。4.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减少烦恼,建立健康友 谊的建议。5.全班进行交流、补充和评价,并将学生提出的好建议写出来挂 在“友谊树”上。6.师小结: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就要彼此付出真心,用 心去浇灌、去呵护,友谊之树才能长青。[设计意图:设置一棵友谊树,将抽象的交友行为形象化,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列举有利于增进友谊的“阳光” 行为和损害友谊的“毛毛虫”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 到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上一篇:系统版本升级流程说明下一篇:设备拆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