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年度工作报告

2024-05-08

汽车制造年度工作报告(精选6篇)

篇1:汽车制造年度工作报告

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度是青年莲花萧山基地的关键一年,总装车间完成了从l5b/e的试产试制到流水线生产下线,生产线从单线单动到多线联动的转变,真正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一工段作为生产线流水的第一站,基本做到不影响下道工序生产,不耽误生产节拍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车间的各项任务。现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随着车间大环境的改变,一工段也作出了许多努力,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班组组织结构的建立、完善。班组是公司的最基层组织,是公司各项生产任务的最终执行单位,同时也是最贴近员工的管理团队。本着打造一流班组的目标,根据车间要求,建立了“五大员”制度,从人员配备到职责培训等过程,都集中了车间班组最优秀的人员、讲师,最终形成五大员辅助班组长,各自负责某专项工作的管理团队。减轻了班长的工作负担,并且形成了车间人才选拔的流程,也让员工对于自己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近期,又将“五大员”整编成“三大员”,优化了管理团队,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提高了班组运作的效率。

二,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首先,从在一条全新的生产线上,我们完成了从小批量试装到大批量生产,再从单班20台到50台,生产线十五个工位加车门四个工位,人员技能熟练度基本达到要求。第二,工艺部门下达的临时措施都能第一时间执行,并且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如:车门密封条粘贴3m胶、车门内把手贴防水膜、三厢车前部线束插头捆扎、发动机线束过孔胶套打胶。第三,生产试装、试验。本年度共完成各项整车试装,零部件试装,淋雨试验十余次,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也都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如:1.8l试装、带天窗车试装、新增颜色车试装等。第四,焊接车身问题处理效率提高。针对8月份开始的拉线生产中频繁出现的焊接问题,一方面,向相关技术部门反馈问题、发生频率,从源头控制解决,另一方面,提高运作效率,通过提前准备好焊机,焊接前处理等条件,再返修的方式,节约用时,现已基本能够做到小的焊接问题不停线处理。

三,生产现场6s推进顺利。首先,通过对生产线器具、物料盒的定置摆放,统一标识,使生产现场干净整洁,并持续地进行检查评比、督促,让员工形成习惯。其次,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作出明显标识,利用产前、产后会议向员工灌输安全操作意识,全年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最后,对于生产线部分器具进行了改善。如:ecu分装台,将ecu支架固定,可防止分装过程中支架对人体的冲击伤害;abs分装台,因管路更改,原有支架不满足要求,改进后可避免制动管路在分装过程中变形,也可加快分装速度;工具小车等。四,新老员工培训、发展。新员工培训方面,除按照车间的“三个步骤”外,利用生产停线时间,由师傅带领提前进行实践装配培训,以满足生产线对人员方面的需求。老员工的发展方面,本年度向静、动态调试线推送了一大批合格的调试工,均是熟练掌握内饰件装配技巧的员工。

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的地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一些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它,否则一旦损失出现,再想亡羊补牢就已经晚了。

一,管理团队年轻,经验不足,管理手段、方法单一。管理人员的能力必然决定着集体的发展,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对于工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私人感情影响了决断;对于出现的错误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让一些不好的习惯在员工间相互影响;对于工作积极性不高,经常需要人监督检查;责任心不强。二,信息交流、沟通不畅。虽然机制、制度完善了,但还是发生信息断层的情况。一线员工的问题反馈不出来,管理人员的意图传达不进来。

三,人员流失率较大。因各方面原因,一直以来车间的人员流动率都较大,老员工走了,新员工还未到位或还未熟练,必然会导致装配质量问题的发生,也难以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员工归属感低,如此恶性循环。

四,装配质量问题频发。其中一班的装配问题占据车间装配问题的较大比例,并且部分问题重复出现。特别是新老员工交替阶段,交接不彻底,培训不到位是导致此阶段期间问题数量超标的主要原因。下一年度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对此制定出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管理团队培训和学习,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部分落后的人员进行淘汰,以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其次,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有归属感,增加集体凝聚力。再次,加强员工与管理层的交流,杜绝让座谈会、意见箱等此类活动流于形式,并建立新型交流方式。最后,提高内控比例,坚决把错漏装控制在班组内部,并对问题工位、人员进行教导。坚持以公司的“质量目标”、“质量方针”为依据,把质量控制工作放在第一位。

11年的工作中,虽然在管理水平、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在2012年的工作中,必然会迎来更高的目标,更多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之中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我们会随机协调,克服完成。同时还要经常查找不足,多做总结,以便在今后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2:汽车制造年度工作报告

汽车制造实习报告

1实习对于我们将要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机会。实习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第一站,20XX.10月我来到我的实习单位山东凯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是我的实习情况

刚进入车间的时候,看到严肃的门岗和人员进出制度,就感觉到公司制度的严格。实习的前三天是我们的基本培训时期。开始对我们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培训,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公司的情况。然后就是部门的培训,从今天的培训中我看到了这个工作的专业性,最后给我们讲解了车间的安全操作规程,让我们更加适应这里的环境。

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山东省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主导产品有“凯马”“聚宝”“奥峰”牌载货汽车,经国家发改委公告的产品品种目前已达400个。

我实习所在的车间是汽车总装车间,主要是检测下线车辆。我学的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在实习期间学习了课本上所没有学到的知识,所以一切还要从最基本的学起。刚开始实习时,班长和其他的同事对我很关心,他们耐心的教我怎样检漏,只有看懂了,才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去操作。在这期间我了解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只能想象,现在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弄清楚整个生产线的流程。而且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问题就去询问,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课本的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从这之后我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在笔记本上,没事的时候就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复习我基本掌握了一些技能,之后还对我们进行培训,使我更加了解了一些汽车方面的知识。

在实习期间,我深切地感受到,汽车总装车间是一个团结、上进、充满活力的集体。每天大家都是笑脸相迎,即使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车间里仍然会听到笑声;面对同事,大家总是热情真诚;面对工作上的困难,大家总是互相帮助,直至解决难题。整个车间和睦相处,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而领导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家长,给每个人很大的空间自由发挥。从他们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凯马人的敬人、敬业、高效、高水平服务的真实意义,体会到了创造完美、服务社会的理念,体会到了凯马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知道了什么是“有激情一切皆有可能”。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向大家求助时,谁都会无私的告诉我;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在这么和谐的气氛中工作、学习,和同事们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工作。所以我努力向同事学习,不懂就问,认真完成领导和同事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领导和同事也都尽力帮助我,给我讲授知识,耐心解答我的疑难困惑,并给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实习计划,帮我达到实习的目的。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不仅很好地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用的待人处世之道,阔大了知识面,也丰富了社会实践经历,为我即将踏入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十分感谢凯马汽车有限公司,感谢汽车总装车间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对社会、对工作、对学习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为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了信心,让我在大学生活中留下了美好的一页。其次,我还要感谢技术服务部的各位师傅,感谢他们给我的指导,谢谢!我也要对领导及同事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

汽车制造实习报告

2实习时间: XXXX年7月6日-7月10日

实习地点: 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万向钱潮·桂林);

新领跑一站式汽车维修公司;

实习目的:

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而我们作为一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汽车人,我们不仅仅要对汽车的各种相关知识要过关,同时,我们也要对汽车的各个零件有大概的认识。通过去汽车厂和4S店的参观,可以让我们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把实际与课本联系起来,对于我们自己的能力,有大大的提升。

实习内容:

我们有幸参观了万向钱潮底盘有限公司和新领跑一站式汽车维修公司,通过观看汽车冲压件、锻件、铸件、焊接件的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汽车零件的机加工工艺、模具的制造工艺,使我对汽车底盘的制造工艺及过程和装配过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到锻造厂现场参观,我不仅了解了传统的模锻工艺和设备,还了解了一些目前较先进的锻造技术和设备,如电液锤、热镦机,摆辗机,楔横轧,辗环机等。通过参观工具厂锻造车间,我目睹了轴类件和圆环件的自由锻工艺,增加了自由锻工艺的知识,同时系统地了解了锻造工艺过程。在新领跑汽车维修公司,我们看到了整个汽车售后的维修,包括从接待到保养,一条龙服务。通过参观比较,我们才认识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多么的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些。

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有贴身接近它,才能让自己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也真正相信,只有通过实践的知识,才是我们自己的知识。虽然参观时间是短暂的,但它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

实习总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整洁干净的车间、纤尘不染的设备、认真负责的工人,自始至终都能感受到企业的特色文化,细致严谨的工作气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科学认真的工作作风。不可否认,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用他们的工作的态度与作风于我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使我们能够成为汽车工作方面所需要的人才。

这次参观,由于汽车底盘生产线的自身的限制和危险性,我们只能通过远距离的参观,不能进一步向技术工人请教和学习而感到遗憾,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十分圆满。

篇3:汽车制造年度工作报告

周济院士在会上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提出的“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正是采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结论。《中国制造2025》基于可考核性为出发点,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不同于“制造强国指标体系”。为了系统性反映制造强国发展进程,制造强国指标研究课题组将沿用“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持续开展年度指标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指数测评工作,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会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基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构建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对我国2012~2014年强国进程作了进一步评价分析,形成系列化《中国制造强国指数年度发展报告》。

《201 5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及其它典型国家2012~2014年的制造强国指数进行评价分析。课题组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滚动发布《中国制造强国指数年度发展报告》,并根据制造业发展的新态势,不断优化相关指标及评价工作。

在系统分析和梳理世界主要制造强国发展的基础上,项目研究构建了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对未来30~4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并据此提出了到本世纪中期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指标,提出了到2025年开始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表示,具体分析来看,表现良好的国家都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国家战略并采取措施,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推进产业发展,而绝非放任自流。

2015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摘编)

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评价

(一)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以2012年美、日、德、法、英、韩六国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标杆值,运用指数加权法针对调整过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九个国家2012~2014年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

根据课题组对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可将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分为三个阵列,综合指数130以上的国家处于第一方阵,综合指数为100~130的国家处于第二方阵,综合指数60~100的国家处于第三方阵。按2012~2014年测算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看,美国处于制造强国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制造强国第二方阵;中国和英、法、韩等位于制造强国第三方阵,而其中中国处于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处于第一方阵遥遥领先的美国并没有放慢制造业前进步伐,仍以较快速度向前迈进。德国正在大跨步地朝第一方阵迈进,2014年超越日本排名第二。中国也在以快速发展的态势向制造强国第二方阵迈进。

(二)中国制造业差距在缩小

比较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趋势来看,中国与一、二方阵中的制造强国相比,虽然差距较大,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较快地提升,差距不断在缩小。

2001年中国制造强国指数为37.47,与美国(142.89)的指数差距为105.42,与日本(108.85)的指数差距为71.38,与德国(101.74)的指数差距为64.27:2014年中国制造强国指数为96.36与美国(161.05)的指数差距为64.69,与德国(123.59)的指数差距为27.23,与日本(122.23)的指数差距为25.87。新世纪以来,中国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发展到接近美国指数的60%:从不及日本指数的35%发展到接近日本指数的80%:从不及德国指数的40%到接近德国指数的80%,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一半。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同为制造强国的德国发展势头强劲。从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工业4.0”的概念,到2013年工业4.0工作组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一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德国制造业近年来一直吸引着全球眼光。本就是制造强国的德国,由于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政策的刺激,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已超越E本排名全球第二。美国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创新环境、领先的创新水平和对新兴产业的重视,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美国并没有放慢制造业发展脚步,牛后通过发布2011年《美国先讲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2012年《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持续重视美国制造业技术创新。

(三)中国制造业开始步入新常态

从2013-2014年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增速变化情况来看(图1),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在2013年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4年增速放缓,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步伐,逐步走上了制造业发展新常态道路。

2013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为94.02.与2012年的89.48相比增长了4.54个指数值,在九国中排第一。增长较快的还有美国和韩国,分别增加2.38和1.96。德国、英国和印度呈增长态势,分别为1.39、0.64和0.07。日本、法国和巴西呈负增长状态,尤以巴西降幅最大。

2014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为96.36,与2013年的94.02相比增长了2.34个指数值,增速在放缓。德国、美国和英国保持较快的增长,分别为2.71、2.55和2.02。印度和韩国的增长相近,分别为1.18和0.86。日本、法国和巴西均呈负增长状态。

除中国外,2013~2014年保持较快增速的国家有德国、韩国、印度、英国。其中2013年美国和韩国增长较快,原因与两国均提出了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有关,其中韩国推行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韩国制定了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的多项具体措施,大力发展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等13个新兴动力产业,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将是韩国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14年除美国外,英国和印度的增速较快。英国政府于2013年发布一份题为《制造未来:新时期英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为英国重振制造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报告分析到2050年英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并建议政府要更系统地看待制造领域的价值创造,明确制造价值链的具体阶段目标,增强政府长期的政策评估和协调能力。印度于2011年起大力发展制造业,内阁正式批准了印度第一份国家制造业政策,该政策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工业基础设施,通过简化和优化管理改善商业环境和开发绿色技术等。此政策也为近几年印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在十余年间有大幅增长,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从2013-2014年综合指数来看,中国位列九国中的第四位,处于第三方阵前列,仍需在制造业领域下大力气发展才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于2013年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4年增速放缓,这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步态相一致。但根据分项指数数据分析(具体见后节),综合指数增长还是依靠规模增长。进入新常态后,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转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因此其他三个分项指标没有增长,其中结构优化指数还出现了下滑,导致2014年指数增长值低于德国和美国。说明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任务还很艰巨。

制造强国分项指数评价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呈现增长放缓状态;通过横向对比,可看出发达国家战略促进效果明显:通过分项比较,我国规模发展保持绝对优势,质量效益仍然是瓶颈,结构优化在下降,持续发展略有起色。

(一)九国分项指数对比评价

从2013-2014年九国制造强国指数分项对比来看:规模发展指数,中国具有绝对优势,且两年的增速都位居九国之首.但2014年增速相较2013年有所放缓。英国,韩国和印度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质量效益指数,美、日、德占据前三名,中国虽然近两年有所提升,但相较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日本,德国和韩国的质量效益指数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指数,前三名是美,德、日.中国位居第四位。2013年各国结构优化指数增长幅度普遍不大,且多数呈下滑态势;2014年除了中国和巴西下滑外,其他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持续发展指数,美国与日本并驾齐驱,领先众国;中国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落后于印度和巴西,亟待突破。

1.规模发展指数评价

从各国规模发展指数来看,2012-2014年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均居九国首位,相较其他八个国家具有明显优势。规模发展指数的持续提高是制造大国的重要基础,对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积极提升效应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3年各国规模发展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中国(46.76)、美国(31.98)、德国(27.18)、日本(20.83)、韩国(15.13)、法国(11.07)、英国(9.15)、印度(4.61)、巴西(3.97)。与2012年相比,除日本、巴西和印度呈现负增长外,其他各国2013年规模发展指数值相较2012年均有提升。中国、英国、韩国的增幅相对较大,日本的规模发展指数下降趋势明显。

2014年各国规模发展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中国(49.22)、美国(32.18)、德国(27.45)、日本(20.53)、韩国(15.57)、法国(10.82)、英国(9.05)、印度(4.83)、巴西(3.63)。与2013年相比,除中国、韩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较快以外,其他各国都在0线上下徘徊,日本、英国、法国和巴西均呈负增长状态。

规模发展指数增速评价

比较各国规模发展指数增速变化情况,中国的规模发展指数在201 3年呈增长态势,2014年增速放缓,表明我国制造业不再一味寻求规模的扩张,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态”步伐。

201 3年规模发展指数增幅最大的是中国,由2012年(42.92)提升到2013年(46.76),从增长速度看,增幅达到8.95%。此外英国和韩国的增速相对较快.分别为5.41%和5%:其次是德国和法国,增幅分别为3.19%和2.69%;美国增幅相对较平稳。日本,巴西和印度则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16.81%、-2.46%和-1.71%.日本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2014年,规模发展指数增幅最大的依然是中国,增幅达到5.26%,不过相较2013年增速有所回落。其次是印度增幅达到4.77%;韩国增幅达到2.91%,德国和美国的增幅水平相当,分别达到0.99%和0.63%。日本、英国、法国和巴西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分别为-1.44%、-1.09%、-2.26%和-8.56%。

2.质量效益指数评价

质量效益指数值评价

比较各国质量效益指数,2012-2014年中国质量效益指数从自身角度来说取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相较美、日、德、韩、法、英等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与印度相当,质量效益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做强的瓶颈。

2 0 1 3年各国质量效益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美国(58.48)、日本(45)、德国(34.42)、法国(30.54)、韩国(28.95)、英国(26.9)、中国(13.28)、印度(11.36)、巴西(3.36)。与2012年相比,除巴西呈现负增长外,其他各国质量效益指数值相较2012年均有相应提升,尤以德、韩两国表现突出。

20 14年各国质量效益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美国(59.09)、日本(43.93)、德国(35.36)、法国(30.47)、韩国(29.06)、英国(28.21)、中国(13.4)、印度(10.17)、巴西(2.52)。与2013年相比.日本、法国、印度、巴西呈负增长状态,尤以印度和巴西降幅明显。

质量效益指数增速评价

比较各国质量效益指数增速变化情况,中国质量效益指数2013年增幅较为可观,但2014年增速放缓,值得引起关注。

2013年质量效益指数增幅最大的是美国,2013年(58.48)比2012年(56.02)增加了2.46个指数值,增幅达到4.39%。此外日本、中国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增速分别为4.19%和4.08%。法国。韩国、德国的增幅水平相当,分别为3.35%、2.81%和2.53%;印度增幅为0.62%,英国增速为0.67%。巴西呈下滑趋势,且下滑幅度较大,达到-18.45%。

2014年九国质量效益指数增幅普遍不高,且多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巴西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6.79%,其次是印度,降幅达到-10.48%。日本和法国也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2.38%和-0.23%。中、美、德、韩的质量效益指数则有小幅度的增长,英国的增幅最大,达到4.87%。

3.结构优化指数评价

结构优化指数值评价

比较各国结构优化指数,美国、德国、日本分别排前三名,中国位居第四位,处于中游水平。2013年各国结构优化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美国(37,33)、德国(34.41)、日本(25.01)、中国(19.52)、英国(9.38)、印度(9.13)、法国(8,6)、韩国(7.74)、巴西(7.25)。与2012年相比,除中国、美国、印度有略微涨幅之外,其他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

2014年各国结构优化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美国(38.64)、德国(36.2)、日本(25.65)、中国(18,78)、印度(10.71)、英国(9.87)、韩国(8.88)、法国(8.81)、巴西(7)。与2013年相比,除中国和巴西外,各国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结构优化指数增速评价

比较各国结构优化指数增速变化情况,2013年印度的结构优化指数增幅最大,中国、美国和印度呈增长态势,其他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014年除中国和巴西呈负增长外,其他国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尤以韩国和印度表现突出。

201 3年结构优化指数增幅最大的是印度,2013年(9.13)比2012年(8.68)增加了0.45个指数值,同比增长5.18%;其次是中国2013年(19.52)在2012年(19.32)的基础上增长了1.04%;美国2013年(37.33)在2012年(37.26)的基础上增长了0.21%,其他国家结构优化指数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巴西,达到-27.93%,其次是法国为-17.78%。日、德、英、韩下降的幅度略小些,分别为-4.47%、-2.24%、-4.77%、-3.37%。

2014年结构优化指数除了中国和巴西呈负增长状态外,其他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降幅最大,2014年(18.78)相较2013年(19.52)下降了0.74个指数值,降幅达到-3.79%。增幅最大的是印度,达到17.31%;其次是韩国为14.73%;德国和英国的增幅一致,同比增长5,2%和5.22%;美国增幅为3.51%,日本和法国的增长水平大致相当,徘徊在2.5%左右。

4.持续发展指数评价

持续发展指数值评价

从各国持续发展指数及变化情况来看,2012-2014年中国持续发展指数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和巴西,亟待获得发展。

201 3年各国持续发展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日本(32.14)、美国(30.71)、德国(24.87)、韩国(19.76)、英国(16.73)、法国(16.25)、印度(14.61)、中国(14.46)、巴西(14.12)。与2012年指数值相比,除中国、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呈下降态势外,其余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4年各国结构优化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美国(31.14)、日本(32.12)、德国(24.58)、韩国(18.93)、英国(17.05)、法国(16.28)、巴西(15.48)印度(15.18、中国(14.96)。2014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增幅较为可观,巴西增幅最大。

持续发展指数增速评价

从各国持续发展指数增长情况来看,2013年除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呈下降态势外,其余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韩国增幅最大,达到2.98%;2014年巴西表现抢眼,实现大幅增长,中国和印度也实现了较快幅度的增长。

从2013年各国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来看,韩国3.78%排名第一,德国、英国和日本呈现小幅增长,分别为2.01%、2.83%和1.42%。中国、美国、法国、巴西和印度均有不同呈度的下降,巴西降幅最大,达到-6.37%。

2014年巴西的持续发展指数增幅最大,达到9,63%。中国和印度的增幅水平相当,分别为3.46。%和3.90%;美国和英国呈小幅增长态势,分别为1.40%和1.91%。日本、德国和韩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为-0.06%、-1.17%和-4.20%。

(二)中国分项指数发展评价

从中国制造强国分项指数构成来看(图2),规模发展指数占综合指数的比重,2012-2014年分别为47.97%、49.74%、51.08%,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的主体且比重还在上升。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占比基本在15%左右,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从分项指数增速来看(图3),2013年四项分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规模发展指数增幅最大。2014年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指数增速放缓,持续发展指数增长态势良好,结构优化指数呈下滑趋势。

18项二级指数评价

根据一级指数来看,2012~2014年,规模发展增速放缓,但在指数增长中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质量效益仍是瓶颈,结构优化有待突破,持续发展能力初现起色。具体从二级指标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增长势头良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制造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出现下滑趋势。

(1)制造业增加值

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1%,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201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8.9万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2.8%。自201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19.42%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到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9.4%。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投资意愿和能力不足。另外生产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强化,要素规模驱动力的减弱都导致了增速下降。

(2)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

2014年制造业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1%。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表现为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远高于全部制造业品出口增长,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不断下降,贸易主体日益多元化,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逐步提升,进出口市场分布日趋多元。

虽然我国制造业出口额保持了持续增长,但2014年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呈下滑态势。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同质竞争的双重贸易挤压,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外贸形势不利的关键。一方面,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短期内难现强劲复苏势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

(3)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2013年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出现了9.37%的跌幅,2014年基本维持2013年水平,表明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我国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是产品质量不佳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2014年近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启动了上百项贸易救济调查,世界贸易组织(WTO)自1995年正式开始运作以来,中国连续19年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2006年开始,连续8年,中国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现在全球每年新发起的反倾销案件的30%以上直接针对中国,全球每年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中,每年70%针对中国。另一方面,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甚多,商品国内与国际质量标准不一致,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不重视开拓高质量的名牌商品和维护名牌商标,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大多数国内消费产品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

(4)一国制造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

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滞后,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其中9个品牌归属制造业,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但比2012年和2013年分别增加了2个和1个。

(5)制造业增加值率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自2002年以来一直呈下滑趋势,201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48%,在九国中排名倒数第二,不仅与美国(37.67%)、日本(36.07%)、德国(38,76%)等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落后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造成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原因包括产品附加值低、折旧率低等因素。中国制造中相当部分是代工、加工为主,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6)制造业会员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2013-2014年呈增长态势。虽然该指标发展态势较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日德英法韩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仍需要下大力气追赶,转变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节约能源与材料,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同时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7)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在2013年下跌12.39%,2014年提升9.42%。我国高技术产业处于世界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大量高端核心产品依赖进口.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根据OECD数据库数据计算,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2007年美国达到16.9%,日本在2008年为10.5%,2013年我国为1.75%。相比之下,中国高技术企业研发强度明显滞后。《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R&D经费支出2034.3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5.6%: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5%,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0.87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国际上高技术产业平均10%的水平。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最高为6.12%。具体深入到细分行业这种差距更为显著。

(8)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在2008年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企业为了达到考核指标,故意压低成本有关。2013-2014年呈下滑态势,进一步暴露了我国制造企业虽然订单在提升,但利润反而呈下降趋势的困境。

(9)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

2014年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下降10.61%,基础产业具体包括轴承、通用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产业。该指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基础产业产能过剩,基础产业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所创造的增加值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增加基础产业投入,使得全球制造业基础产业增加值大幅上升。

(10)全球500强中一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

该指标在国与国之间体现为互动性指标,即受其他500强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变动的影响,2013年中国指数相对于2012年有所下降,而2014年指数比2013年增长了7.65个百分点。由于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远少于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此项指标差距较大。

(1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该指标近两年出现了小幅上涨态势,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甚至还优于个别发达国家。2014年数据显示,德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达到47.67%,其次是美国33.75%,中国32.89%位列第三。近些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大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都有助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2)标志性产业集中度(C5)

2014年,我国标志性产业集中度下降5.4%,标志性产业具体包括汽车、船舶、钢铁、电线电缆,机床。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持续疲软,制造业所担负的转型升级与稳定增长双重任务日趋沉重,过去以增长量和增速为中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已经造成工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等诸多弊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工业正呈现出新旧生产模式转换的阶段性阵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就会一拥而上,导致短期内大量的产能过剩。旧生产模式的桎梏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新生产模式的拉动能力尚有待培育。

(13)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

该指标是衡量制造业创新产出的通用指标。我国专利发明授权量虽在近几年有小幅增长,但基础仍然薄弱,2014年为5.62项/亿元。同年美国、日本达到15.76和12.92项/亿元,中国仍需大力营造创新氛围,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形成各领域的专利群。

(14)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制造业创新投入的通用性指标。我国近年来不断重视制造业的研发,无论是国家的大力扶持还是企业自身的科研项目投入,都在不断的增长,2014年制造研发投入强度为1.98,相较2013年的1.63增速为21.77%,形成了大跨度的飞跃,但与美、日、德、法、韩的2.96,3.87、2.95、2.39、3.97等仍有不小的差距,值得引起重视。

(15)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每百万人)”是衡量制造业创新投入的通用指标。近两年该指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倍数级的差距。需要大力培养制造业研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制造业的创新驱动。

(16)单位能耗制造业增加值

该指标2012-2014年呈下降态势。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大于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与本报告所采用的世界银行数据变化趋势一致。可见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资源能源需求强劲,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

据英国BP公司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环境成本低廉,资源与环境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市场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环境监管不力与违法成本偏低也是诱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衡量工业废物利用水平的指标。近两年该指数有所提高,表明我国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状况在改善,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制造;建立回收产业、发展再制造工程;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提高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节能水平等措施来推行制造业绿色发展。

(18)网络就绪指数

“网络就绪指数(NRI指数)”是衡量本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是由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的一套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2015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新加坡取代芬兰名列榜首,中国排名保持在第62位。《报告》称,世界各国在信息及通信技术发展和使用程度方面的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自2012年以来,排名前10%的国家进步幅度是后10%的两倍,这表明为充分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加强基础设施、制度和能力建设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我国制造业近两年的网络就绪指数变化不大,虽然大力提倡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但在网络就绪指数上看效果还未凸显出来。相信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与企业未来的实践中,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将得到逐步提升。

(三)小结

从中国制造强国分项指数来看:

——规模发展指数在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但增长幅度在下降。预期下降趋势在近1-2年内将见底,规模增长在相当时期内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要大力发挥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三项要素的拉动作用

——质量效益指数虽然近两年有小幅提升,但在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结构占比中处于劣势地位。综观发达国家的质量效益指数在制造强国指数中占绝对优势,可见我国的质量效益指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结构优化指数在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中的占比比质量效益指数略强,但与规模发展指数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且有明显下滑趋势。要提升结构优化指数,就要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入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篇4:浅谈汽车制造企业能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能源管理 能耗 节能

0 引言

能源是国家的基础工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紧密相关。我国把节约资源定为基本国策之一,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1 汽车企业能源消耗概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能源管理工程委员会轿车学组统计,2006年主要轿车企业能耗与国家及部分地区比较如下表:

由表内数据可以看出,做为汽车企业突出代表的轿车企业,其总体能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地区及国家平均水平低很多。但这主要由汽车产业性质决定,同时,由于汽车产业其产业链长、工艺复杂、工序多,各个汽车企业的绝对能耗量都比较大,基本上都是重点耗能单位。比如,做为国内汽车制造业后起力量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生产规模在行业内排不到前列,但其能源消耗总量已不容忽视。

2 汽车企业能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尽管同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比较,汽车企业单位GDP能耗以及万元产值能耗都比较低(如奇瑞公司2007年能耗分别为仅为其4%及10%左右),但这并不意味汽车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做的很好,不需要再努力。相反,因起点高、空间小,实施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才更大。综合说来,汽车企业在能源管理工作方面依然面临以下挑战:

2.1 企业能源综合消耗量逐年增加,节能目标完成难度加大 还以奇瑞公司为例,随着其整车产量从05年的18万增加到06年30万,再到07年38万辆,年综合能源消耗量也由05年的5万5千吨标煤增加到06年的7万吨,07年的9万6千多吨。奇瑞公司07年节能目标为2200tce,按政府主管部门最终核准数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按06年能耗水平,07年最终节能量为3395tce,完成率为3395÷2200×100%=154%,即超额完成54%。

2.2 外购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能源综合成本高 调查安徽芜湖地区能源消费市场,同比07年,几乎所有能源价格都是上涨,而且涨的似乎还没有尽头,对未来到底会涨到何种程度更是无法预知,象煤价,甚至会一天一个价,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再如左表所示,如今电价尽管调整幅度已达到11%,但还是存在严重电、煤价格倒挂问题。据媒体报道,五大电力集团08年上半年除华能集团勉强获利外,其他大唐集团、中投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均出现巨额亏损,亏损均在10亿到20亿之间,而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的上涨,因此煤电联动将是必然,在煤价大幅攀升的前提下,电价最终还是会上涨。奇瑞公司主要用能消耗就在电和煤,08年预计外购电量将达到2亿千瓦时,煤10万吨,电、煤价格波动对总个动能费用影响非常大。

2.3 动能费用连年攀升,预算控制难度大 动能公司作为奇瑞公司的能源保障部门,为保障公司正常生产、以及调试、办公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动能费用总额越来越大,从06年约1个亿,到07年1.8个亿。

2.4 员工普遍节能意识不高,能源推进工作有阻力 在能源使用过程中,不光是员工,包括我们很多管理者在内,节能意识都很差,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及时关电风扇、关电脑,空调按规定设置温度等习惯都没有养成。

2.5 小结 综上所述,汽车企业在能源管理上面临以下主要困难:①使用单位完成不了能源费用预算指标,年度预算动能费用控制难度大;②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但工作开展缺少有效性,很多基础性工作没有有效开展;③能源统计数据不全,计量网络不完善,计量器具配备率不高,还做不到准确分产品分线分车型的统计分析;④能源管理标准缺少,产能建设、工艺规划、设备选型、生产组织、维修改造等缺乏相关的能耗标准;⑤节能意识淡薄,对现场跑、冒、滴、漏,长明灯、长流水,产能放空、设备空运转等浪费现象漠视,不去深入追究;⑥能源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现在开展的许多工作还处于粗放阶段,仅仅停留在行为控制上,在于表层。

3 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主要着眼点

为应对上述挑战,解决汽车企业能源管理实际问题,我们要不断加强、改善公司的能源管理氛围,要特别重视节能工作。主要着眼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逐步加大对能源管理的投入,机构、职能逐步完善,后期应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奇瑞公司的能源管理网络;②开展能源管理基础资料收集:深入现场,摸清各用能单位的耗能状况、用能水平、节能潜力、省能效果,这需要各专业厂、车间的大力配合;③增强能源消耗数据统计分析手段:逐步改变手工抄报表状态,建设能源消耗实时监控系统,全方位分析能耗状态;④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规范要求提高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善能源计量网络,特别是三级计量完善工作,为能耗统计分析提供基础;⑤建立用能标准:逐步建立公司各类用能标准从规划开始,从消耗源头开始控制;⑥加大检查与监督力度:消除明显的不合理浪费,如跑、冒、滴、漏,管道与设备的保温不良等;⑦合理组织生产:协调生产管理部门,合理组织生产。即减少设备空运转浪费,也给自备电厂稳定连续运行创造一定条件;⑧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发挥全员作用;⑨推广节能技术:学习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方法,在公司内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⑩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密切关注政策方向,合理利用国家节能政策,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4 结束语

总体说来,能源问题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持续的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企业成本控制压力,能耗水平体现一个企业的产品、工艺先进程度与创新能力,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汽车企业能源管理因其行业特性、工艺复杂度较高,实际工作开展难度大,我们要分析现状、直面挑战,从前述十个方面入手,汽车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必将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5:制造业年度工作总结

质量部将以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增强部门的合作力,严把质量关做为部门建设的重点,从工作制度,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建设部门的工作能力。发挥部门成员的创造性,努力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完善,透明,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QC人员工作进进细分:xxx负责仪器的原材料、成品检验检测;xxx负责试剂的外包装材料、配件等检验;xxx负责质控品的配制及记录的填写;xxx负责试剂膜、金及小样的检验;xxx负责中间品及成品的检验;主管xx负责QC部门的管理、投诉产品的调查检测及各类验证的参与。因QA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因此就要对现有人员的工作范围进行拓展,使其保证在完成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也能临时兼职完成缺职员工的相应工作,确保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顺畅。而在新员工配备到位后,就要对每位员工的分工进行明确,工作细分到个人,每个人的工作有其主要方向同时又有交叉,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

二、文件与标准的完善

完善质量标准,组织修订质控品及标准的管理程序,明确质量检查的标准和方法。与研发中心一道做好质控品的溯源以及管理工作。完善xx医药的体系文件,做好文件发放与培训。规范及进完成批生产、检验记录的填写,存档。

三、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监督

第4页共5页按照设计开发与控制程序要求,全面参与并监管新产品开发与更改,时时站在客户的立场来看待各种问题,及时从质量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新研发的产品。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开发设计与制造出来的。如我们能从源头抓起,特别是膜、金的好坏,将决定着我样产品的质量好坏。年初要求更换BZO、COC、THC金纸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因为膜金不好,我们的研发再怎么调,也好不到哪里去。结果更换金纸后,以上产品质理量马上就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新的一年对xx研发生产出来的膜、金质量也将严加管控。以便使xx生产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这也许是一个很困难很痛苦的`事,但我们不得不做,公司要长远发展,在市场上参与同类产品的竞争,质量就必须提高。

四、生产过程的监督

配合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公司体系运行至今,日常生产因不存在问题。但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还有许多提高的地方。如减少生产中各类组件的浪费,加强生产现场劳动纪律等等,优化流程,做好检验与生产的沟通,全力配合生产的需求,确保不因小样与原料的检验问题而因影响生产,或给生产造成返工。

五、加强采购与仓储监督:

公司每年的包材报废量还是比较大的,虽然原因各种各样,但损失的还是公司的钱。分析原因,国内主要还是因换证造成老的包材没用完至过期。国外主要为客户有的产品订量很小,但包材一次下单却很多。客户流失后,库存的报材也只得报废。现在注册部一般都会提前半年通知需要换证的产品,质量部也将在新证下来前三个月,每月沟通各部门一次,确保新证下来后,新的包材能及时到,老的包材也能全部用完。即不影响生产销售,也不造成大量报废损耗。

六、外审体考的组织

篇6:汽车制造员个人工作总结

一、思想态度方面。

从事统计工作以来,在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工作,我由不懂到懂,由肤浅到深入,由难到易,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而美丽的。从工作中我所得到和领悟的也很多。这可以说对我以后的人生旅途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也算我人生的一次不小的转折点和跨越。所以自已也更珍惜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想无论开始从事何种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磨练。做统计半年多以来在工作中不断的磨练了我的意志,同时增加了我对困难的征服欲,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想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去认真完成我的工作。

二、认识工作的重要性、责任性,立足本职工作。

统计这份工作要求我。(首先)要敬业。要用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即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二是)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已做到一丝不苟。统计对我来说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的要求很严格,它要求我必须认真、细致。要做到统计的产量、计算工时一定要准确无误,否则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必须要认真,仔细无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其它工作时也是必须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工作。(三是)责任心.工作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有义务尽心尽责的去完成,去负责。所以工作的好坏,也取决于你对工作的责任心。(四是)工作的高效率。对我来说提高工作的效率就是要多学习,从学习中汲取好的可以提高效率的知识,再就是,将问题细化,在短时间内决定,对任何事情都要当机立断,设定具体时间安排工作,对各种报表制定时间,给自已制定严格的最后期限。(五是)保密性。我所从事的统计具有保密性,根据工时定额做出工资表下发给各工段开始做工资,工段做完的工资表进行初审。对工资负一定的保密责任。从中我体验了工作的性质,学到了很多我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和知识。

三、不断学习改进,总结经验,用于实践,提高工作效率。

来到公司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产量旺季时期,对自卸车从概念到整个流程中的制作,到把车交到用户手中。可以说是每个细节,每个零部件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也学会了出现问题如何分析解决,在制造部做统计这段时间,我经常去车间实地学习,总结产品类型、产品特点,牢固统计基础、力求对统计数据分析质量的提高。让工作做的更顺利,效率更高,更准确。在做工资时,有时出现公式不太统一的现象,这样核算起来比较吃力,很容易出错,经李部的指导,把核算方法统一化,制定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各工段按照这个标准就不容易出错,这样减少了重复核对,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学习分析各报表情况,对于每月的产量分析,工伤情况的分析,工资的动态分析,有利于我们从中总结出规律,分析在哪一阶段产量怎样变化,后续工作怎样安排。在哪一阶段是工伤多发期,分析怎样尽量注意,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做到安全无隐患的目的。工资方面可以看出在哪一阶段出现大的波动,利于做一些均衡调整。

到下半年随着淡季的来临,产量的下滑,工作量也随之减少了,公司安排了培训计划,对自身业务学习的进一步加强,还组织学习了鞠强老师的班组管理,总部组织的精益生产管理,从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从最基本的5S做起,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一起改善,减少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停滞,提高工作效率。

五、完美沟通、精诚协作、快乐服务、共创辉煌。

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喜欢,也许不是太可能,但是想做到百分百的喜欢,就在于我们怎样以好的心态去看待这份工作,也就是说,既然我已经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应该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并体现自我的价值观,与同事以及领导互相交流、及时沟通、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通过读 塑造阳光心态这本书,无论做什么都要把心态调整好,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公司特有的快乐服务为准则,服务他人,打造和谐永驻的气氛。才能推进发展,铸就辉煌。

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工作中,虽然我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在各方面走向熟练,但由于自身学识、能力、思想、心理素质等的局限,导致在平时的工作中比较死板、心态放不开,工作起来束手束脚,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全面的理解与把握。主动性不够,与同事们尤其是领导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工作目标不明确,并且遇到问题请教不多,没有做到虚心学习。在工作中不够大胆,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改变工作方法,而不能在创新中去实践,去推广。

上一篇:电气施工员考试下一篇:辅警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