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2024-05-18

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共8篇)

篇1: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第 22 题 1954年6月,建工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

A.城市建设的方针、任务、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B.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C.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D.当前城市建设的障碍及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 23 题 取得乙级证书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承担的规划设计任务包括()。①受本省或本市委托承担本省或本市规划设计任务范围不受限制;②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 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③各种详细规划;④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

A.①⑦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第 24 题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对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其中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颁证的是()。

A.甲、乙级B.甲级C.全部D.乙级以上

第 25 题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它是第一次()。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有组织的大规模经济建设C.由国家正式实施的、具备了组织性和计划性双重性的大规模经济建设D.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建设

第 56 题 行政复议决定可分为()。

A.维持决定、补正决定、履行决定B.维持决定、行政诉讼、补正决定、撤销或变更决定C.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决定D.维持决定、履行法定职责、撤销或变更决定和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第 57 题 加强城市规划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A.加强思想教育工作B.树立典型的职业道德榜样C.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D.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第 58 题 目前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有两座,是指()。

A.敦煌和吐鲁番B.洛阳和曲阜C.平遥和丽江D.敦煌和拉萨

第 59 题 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的是()。

A.环境保护与治理B.法律规范C.城市总体规划D.经济技术

第 60 题 《城市规划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A.确定城市的划分方式B.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C.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D.确定城市的开发和改建的方向

篇2: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社会层面的目标?C.促进社会公正

2、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B.资源争取者

3、属于戈登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内容C.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4、(D.保持家庭和谐、稳定)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

5、(A.“八荣八耻”)是对社会公德的高度概括

6、哪项属于阿尔德弗尔提出的 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B.生存需要

7、以下哪项属于人类需要类型中的社会性需要B.成就需要

8、(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

9、(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成年阶段的特点A.社会角色减少(A.社会角色减少 B.进入更年期 C.社会角色丰富 D.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

11、B.汉密尔顿(A.汉金斯C.霍利斯 D.林德曼

12、以下哪项不属于建立关系的技巧C.自我披露(A.感同身受 B.制造气氛D.积极主动

13、在社区工作方法中,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A.评估阶段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确定未来工 作方向是哪一阶段工作的内容

14、(B.危机介入模式)是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进行条适合治疗的工作方法。

15、以下哪项属于按照组员参与动机组建的小组D.志愿者小组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小组工作的价值观C.高度普遍化的原则(A.互助互惠的原则 B.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D.增强权能的原则)

17、小组工作在功能上的特点不包括D.运用团体动力(A.影响个人转变 B.再社会化 C.社会控制

18、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后期所承担的角色不包括B.组织者(A.资源提供者C.能力的促进者 D.引导和支持者

19、哪项不属于沟通和互动技巧C.适当挑战内心(A.全神贯注倾听 B.积极给予回应 D.表达鼓励支持 20、工作者为了避免组员将问题复杂化,需要打断他的思绪并转移其实现,将问题分解,然后一一对号入座地做出妥善处理。这时需要用到的技巧是B.分类妥善处理

21、在社会督导的D.训练式督导

22、不属于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B.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A.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23、失业人员在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交费时间满 1 年不足 5 年的,领取 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B.12 个月

24、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行的筹资标准是(A.农民个人出 10 元,地方财政资助 20 元,中央财政补助 20 元)

25、《劳动法》规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 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B.3 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 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要素包括(A.服务对象 B.社会工作者 C.社会工作价值观 D.专业助人方法 E.助人活动)

2、矫服务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思想教育 B.心理辅导 C.行为纠正)

3、以下那些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A.技术能力C.文化能力 D.心理素质 E.持续学习能力)B.工作能力

4、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哪些领域(A.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B.城乡社区发展 C.军队社会工作 D.社会救助 E.老人社会服务)

5、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原则(A.尊重 B.个别化 C.接纳 D.保密 E.自决权和知情权)

6、常见的社会工作伦理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A.情理法问题 B.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C.保密问题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

7、在社会工作专业守则中,以下哪几项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C.恪守公司分明 D.信守机构政策)

8、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以下几个(B.社会规范与价值 C.个体主观体验 D.统计规律 E.行为适应性标准)

9、整合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家庭教养模式(A.纵容型 B.疏离型D.权威型 E.专制型)

10、行为治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系统脱敏 B.满灌疗法 C.厌恶疗法 D.模仿 E.放松练习)

11、在接案过程中个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包括(A.促使又需要的求助对象称为服务对象 B.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 C.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D.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E.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

12、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如下角色(A.使能者 B.教育者 C.联系人 D.倡导者 E.治疗者)

13、在会谈中,支持性的技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B.倾听 C.鼓励 D.同理心 E.专注)A.对焦

14、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包括(A.接案 B.会谈 C.收集资料 D.制定计划 E.签订协议)

15、(A.互动模式 C.发展模式)是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16、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以下哪几方面组成(B.发展心理学 C.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 D.小组动力学)

17、小组发展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A.准备期 B.小组初期 C.小组结束期 D.小组后期 E.小组中期)

18、在小组初期的最开始阶段,组员心理与行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B.试探 C.两极情感困境 D.关系亲密)

19、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包括(A.控制小组进程技巧 B.小组会议技巧和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 C.沟通和互动技巧 D.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20、以下哪些行为不利于小组发展(B.非理性的、不适当的行为 C.演讲和讨论时避免发言 D.唠叨和抱怨)A.敢于承担责任E.提供精神支持

21、以下哪些属于社区的特征(A.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的利益 B.是一个人群 C.具有许多共同的服务 D.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E.有多种共同需要)

2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B.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C.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D.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E.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3、社区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包括(A.辅导者和教育者 B.经纪人 C.倡议者 D.顾问 E.治疗者)

24、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适用于如下哪些场合(A.无权威的场景 B.不受控制的场景 E.不熟悉的社会环境)C.资料收集相对容易的场合 D.需要探讨变量关系的场合

篇3: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1 城市生态系统认识概述

其实生态系统更早的是由英国的植物科学家首先提出,他主要是对森林的动态研究,然后将系统逐渐的引入到生态的学说之中,通过总结提出相应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其涵盖相当广泛,对于具有生命系统的环境都可以被称作为生态系统,对于其界定上显得非常模糊,其空间的范围程度也变得非常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提出城市生态系统则是根据相应的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演变而来,经过芝加哥的学者进行不断地创新,然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生态的学派,同样,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也遍及了整个城市的规划之中,而且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应研究重点和中心而言,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是包含了在特定的范围内的资源和环境的规划以及人口的区域分布。

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其最主要的核心还是人类,然后在经过经济的融合使得经济与社会的生态构成了一个人工的社会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切实的反应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所以面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以后。因为在那时,已经有很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因此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力反应了人类的科学以及人类文化的进步,所以城市生态系统完全是整个人类的发展的一部分,仅此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的生态系统的发展却带给了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源动力。

2 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原理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其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所造成的内外机制和关联的影响,以此来制定出相应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办法,这些都是需要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最基本原理,其实城市的最为本质体现是人们的发展和生存的生态系统,其主要是在人为的支撑下进行发展。所以对于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是要根据消费的行为比较,其较之其他的生活和生产的行为存在着异化,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过程中,需要对其城市的生态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变革,通过对土地的利用、人口的分布、产业的整合等进行充分的融合,然后根据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拓展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的符合当地的人口和经济以及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更加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上,要注重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城市产业既反应出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反应出生产能力高低,所以城市产业结构又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的水平以及当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候所造成的差异。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据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形态则决定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走向。但是在进行资源的配置以及资源的消费结构的设计上往往存在着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问题,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支撑者的潜力问题,如果将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第三产业进行发展,其势必会造成整个发展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寻求一些措施将产业和行业的产品进行技术的改造,这样可以带动整个资源消费的转移,特别是能源消费上可以朝着节约型能源消费作为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前行。在进行资源的整合上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的压力,从科学的观念来提高三废的处理效率,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保障。

3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模拟设计相关探究

根据相应的生态环境的规划原理来设计出基本的模拟模型,这需要从资料的收集,以及资料的考察上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在进行模拟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对资料的总结以及实际的考察,并且可以以座谈的方式来加强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这些需要对过去和现实具有深刻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把控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城市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人口和经济的布局进行整合,以此来实现以经济调整作为发展的中心,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从生态环境的一些控制变量、表象特征以及其他的参变量等关系的分析,将其整个过程进行信息流的联系,使得所有的参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显著。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规划和治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依然是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面对现在的大气污染,需要人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加强环境的规划,在文中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系统原理分析以及相应的模拟建立上进行探讨,以此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结,希望能够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同仁以借鉴。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规划和治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由于环境问题是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现在的大气污染,使得人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加强环境的规划,使人们获得更加好的生活环境,这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就相关的环境规划原理进行分析,主要根据笔者的所在城市新疆的环境规划着手分析,总结其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使得人们在进行模拟的时候可以做到环境深层次解析。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原理,模拟

参考文献

[1]毛锋,马强,邹积颖,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模拟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563-571.

[2]李琪,叶亚飞.浅论城市生态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

[3]李晓辉.浅论城市生态规划[J].科学时代,2012(3):353-354.

[4]丁伟钧,胡敏.试论城市生态规划[J].丝绸之路,2009(2):70-72.

篇4: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一、体制原因

(一)城市规划多头管理。北方某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05平方公里,其中市规划局规划管辖不足110平方公里,区规划局管辖120平方公里,开发区管辖75平方公里,同在一个城区,规划管理层级不同,管理标准不同,市民不理解,执行起来也很困难。更别说在规划管理中行政领导、相关部门的干预,致使规划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远未实现。

(二)总体规划审批周期过长,执行起来缺乏法律依据。还以该市为例,在1997年制定的该市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按照《规划法》规定省会城市和城市人口100万以上需要国务院审批,到2002年报批完成时已经与现状严重不符,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规划指标,不得不重新进行规划修编,至今没有完成。没有完成审批的总体规划是没有法律效力,在其指导下编制的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实际上处于不合法的状态,据此进行的规划管理也缺乏法律依据,耗时耗力的这一切城市规划人称其为“巨大的游戏”。

(三)规划的成果有待履行法定程序,按照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城市重要地区详细规划应由地方人民政府审批,而地方政府按惯例往往都是规划编制、审批、执行都要由规划管理部门(规划局)一家来做,程序不合法,规划成果实际上是未履行法定程序。据统计该市从2002年以来有500余项规划成果均未履行法定程序。

(四)政府干预及规划管理失灵。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经济工作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为了招商引资,政府可以置规划于不顾,随意安排工程项目,变更土地性质,破坏城市规划。

(五)对违章建设执法难,根据《行政许可法》,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城市执法局没有强制执行权,如果申请法院判决执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面对一个明显的违章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可能也是束手无策。

二、技术原因

(一)作为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城市地理信息建设严重不足,地理信息更新周期长(7—10年),残缺不全,现势性差,无法面对迅速发展的城市。

(二)规划编制成果水平有待提高,规划基础性工作有待深入,规划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规划成果往往带有一定的主管色彩和理想主义成分。

(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尚不完备,水、电、暖等市政设施各自为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不能解决工程规划问题,只是起到一个协调员的身份,给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制度原因

(一)目前地方制定的城市规划法规普遍覆盖面小,配套不健全,甚至有冲突,致使许多情况下规划无依据,覆盖有盲点,可以转空子;

(二)制度建设缓慢,立法标准低,往往是就事论事,没有前瞻性,更多时像法律的解释或补充规定,现实中存在着“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现象,执法依据不足,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

为此,该市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和办法,有些办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现介绍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1、调整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机构,将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规划管理工作收归市规划局统一管理;

2、真正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委员的人选考虑专业性和公众参与性,赋予其应有的权利;

3、加强规划编制管理队伍,增设规划技术委员会,加强加快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的质量和力度。

4、加强制度建设,认真研究,制定从规划审批,许可审批,监管系统的全套管理制度,做到依法行政。制定《规划工作手册》即让公众了解、理解并监督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也让规划工作人员规范自己工作起了很好的保障。

5、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目前该市规划管理部门从接到规划卷宗开始,规划管理工作即进入信息管理程序,不但规划部门内部可以及时了解工作进度,而且规划信息会阶段性发出短信通知办事人员工作的进度和下一步工作内容,让人了然如胸。

篇5: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1)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城乡规划编制是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规划管理维护公共利益,编制城乡规划一要保障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用地和空间资源,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社会需要。例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化用地等。二要保障整体布局的科学、合理,有利于城镇、乡村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协调运行。三是要有利于城镇、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后人的发展条件。

就城乡规划实施来讲,审核规划许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就要切实保证各项建设不得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和城乡风貌,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等。公共政策体现公共利益,规划管理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保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保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是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保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在很多方面涉及物权的保护。诸如个人和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各项建设涉及的现有通道、通水和四邻的日照、通风等权益等。这就要求规划管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妥善处理相关方面权益的矛盾,必要时要采用公示,听证会等方式,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接受社会的监督。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产权制定和保护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规划管理必须非常慎重地处理涉及相关方面权益保护的有关事项。

(3)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职能,并构成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公共行政的题中之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主要责任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城乡规划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

城镇、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人类的住区。编制城乡规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城乡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生存、生活和社会活动环境。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各种关系。

(4)保障城乡各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从上述可见,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是公共行政的职责。城乡规划实施是通过城乡各项建设来实现的,规划管理必须通过管理将各项城乡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才能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从城乡规划实施的内容和过程来看,城乡规划的实施涉及面广,与其他城市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规划的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且城乡规划具有调控、引导的功能,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因此,实施城乡规划不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事,也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事,众志才能成城。

2.规划管理目的实现的过程

实现规划管理目的,必须将管理目的具体化为管理目标。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精确、从全面到局部、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1)管理目标的分解。

通过管理目标分解,规划管理系统目标形成层次性和目标结构,成为一条“决策一手段”链,即下一层次规划管理目标是实现上—一规划管理决策的手段,近期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手段。

(2)管理目标的内化。所谓管理目标的内化是指,要充分发挥管理目标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促使每个规划管理人员将规划管理目标成为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使规划管理目标成为推动每个规划管理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心理动力;把规划管理目标成为每个规划管理人员指导工作方向的导向标和衡量工作成败的尺度。

(3)管理目标的外化。所谓管理目标的外化,即物化。是指规划管理活动在规划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促使管理对象符合管理目标的要求,最终形成管理目标所要求的物化状态,使管理目标变为现实。因此规划管理目标的外化体现在规划管理决策结果之中。例如,编制完成的各类城乡规划;按规划管理要求建成的建设工程等。

3.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规划管理基本依据有:法律规范依据、城乡规划依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方针政策依据。

(1)法律规范依据。规划管理是公共行政工作,必须依法行政。无论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还是规划监督检查,都必须贯彻执行我国《城乡规划法》及其配套法律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规范;遵循当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法制定的城市规划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遵守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行政制度和:工作程序。

(2)城乡规划依据。城乡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规范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的法律地位,是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包括: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镇规划、乡村规划等。规划管理的不同阶段,前一个管理阶段形成的管理决策,也是后一个阶段规划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具有层次性。上位规划指导下位规划的编制,因此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城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他上位法定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依法批准的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以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以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3)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当依据城乡规划技术规范的标准,特别是依据其中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国家制定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和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技术规范编制的地方性技术规范、标准;城市规划行业制定技术规范、标准。

(4)方针政策依据。规划管理是一项公共行政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城乡建设和管理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

三、城乡规划的管理环境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规划管理也不例外。管理环境影响制约着规划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的确立与变革,并使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1.管理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管理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规划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这些外部要素,既有物质的,如经济发展水平、物资设备等;也有精神的,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既有社会的,如社会自治能力;也有自然的,如河流山川、沙漠平原等。既有国内环境,也有国外环境,等等。它们共同构成管理的外部环境。

规划管理环境的特征主要有:

(1)广泛性。管理环境是规划管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因此,凡是作用于规划管理的外部条件和要素,都属于管理环境的范畴。因此,很难在时间、空间和种类上为其划定一个不可疑义的界限。

(2)复杂性。管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对规划管理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复杂的。在这些广泛的外部条件和要素中,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社会的、自然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有国内的、国际的。这些要素本身,以及这些要素之间构成纵横交织的复杂关系。

(3)差异性。构成管理环境的综合要素,对规划管理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物质条件、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管理环境都存在着各种差异。各种不同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4)变异性。构成管理环境的一切外部要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变迁,体制不断变革,观念不断更新„„管理环境的变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规划管理系统各个要素的变化与变革。

2.管理环境分类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可以对管理环境作不同的分类。以层次为标准,可分为宏观管理环境、中观管理环境和微观管理环境;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可划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以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事实上,各种类型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我们应当通过分类更清楚地了解管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基本范围和特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3.管理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关系

(1)管理环境决定、制约规划管理过程。

管理环境是规划管理存在或变革的基本条件。它决定、影响、制约规划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及管理方式。规划管理必须适应管理环境。首先是,规划管理要适应管理环境的现状。管理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自然资源、技术手段等各种因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规划管理要适应我国和本地区的管理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国和其他地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其次是,规划管理要适应管理环境的发展方向。管理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规划管理对其适应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总之,规划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规划管理要重视对管理环境的再认识、再思考,自觉地纠正管理活动中不适应的地方,自觉地适应管理环境。

(2)规划管理可以利用、改善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决定和制约规划管理,规划管理必须适应管理环境。但这绝不意味着消极地适应管理环境,规划管理可以能动地利用、改善管理环境。一是规划管理利用管理环境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二是规划管理可以改善管理环境。规划管理对管理环境的能动作用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从积极的方面说,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得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在城市空间上得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果相反,规划管理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则会对管理环境产生阻碍作用。

第四节

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1.控制职能

规划管理的控制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规划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综合有关管理信息并根据有关管理依据,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发现并纠正其偏差,促使其朝着管理目标方向运动的过程。

城市规划管理控制的主要途径是审核城市规划图纸、文本和各类建设工程图纸。

(1)控制的过程。规划管理控制的过程是规划管理目标实践的过程;是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督、评价并纠偏的过程。不论是城乡规划方案还是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它们都是依据规划管理部门为实现管理目标提出来的管理要求进行编制的,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实践;同时,它们又需要依据现状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管理,不论是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还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尽管其管理控制的形式不同,控制的具体内容各异,但其过程都有一个基本的程序,这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

(2)控制的类型。规划管理控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控制对象的规模分;一是微观控制。是对某一个地块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控制。例如,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主要控制其建筑性质、空间尺寸、空间关系、规划设计指标、建筑色彩和造型的环境要求等。二是中观控制。是对地区详细规划的审批和地区开发建设规划方案的审核。主要控制其用地性质、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技术指标、环境设计、街道景观等。三是宏观控制。是对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在比较大的地域范围跟踪监控,并予以评价,提出意见或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供城市政府决策,保证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

2)按管理活动的过程分。一是事前控制,主要表现为提出城市规划编制要求,或提出各类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等。二是事中控制,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编制中间成果审核,各类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的规划审核等。三是事后控制,主要表现为城市规划实施结果的监控。

3)按控制的方式分。一是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表现为管理手续。规划管理需要对申办事项检查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二是实体控制,即对城市规划方案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内容进行审核。

(3)控制的要求。规划管理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控制要做到有效。有效控制要符合以下要求:

1)依法控制。规划管理必须依法行政。因此,管理控制要依法控制,依法定授权控制其具体内容和要求。

2)适事控制。适事控制是指依据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例如,在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中,根据工程规模有地区开发工程和单项工程两种不同的对象。前者先审核修建性规划设计方案,再按开发步骤审核建设地块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而在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中,由于其特殊性,则采取计划综合和管线综合等控制方式。

3)适时控制。适时控制是指,选择有利的管理时机进行控制。例如,城乡规划编制,当其初步成果出来时,即对初步成果组织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4)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程度恰到好处,防止控制过严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为此,要寻求关键控制点。例如,无论是城乡规划方案还是建设工程设计,图纸内容很多,在兼顾全面审核的前提下,要抓住关键性图纸进行审核。

5)客观控制。客观控制是指,控制要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控制。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例如审核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侧重于外部环境,不能对其设计平面无需横加挑剔。因为那是建设单位的事,不是规划管理的职责。

6)弹性控制。弹性控制是指,在控制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而异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注意:一是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作出不同决定,不能机械划一。二是要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来进行控制,争取相对合理,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提出过严的要求。三是运用法规要掌握分寸,必要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要得当,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

2.协调职能

(1)协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顾名思义,协调即协商、协同、和谐、调节的意思。规划管理的协调是指规划管理部门或其管理领导者、管理人员,针对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相关方面进行协商和调节,取得共识,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

协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一是发挥规划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需要。发挥规划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要求管理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协调运行,要求管理人员同心协力地工作。二是规划管理内容的综合性所决定的。三是规划管理环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2)协调的类型。协调,按其协调范围,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按其协调的内容,可分为工作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不论内部协调还是外部协调,都涉及工作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

1)工作协调。一是规划编制主要涉及各类用地的安排,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协调。建设用地界线的确定、建设用地的调整、建筑物的空间距离,市政管线的上下和左右间距,也都涉及空间的协调。二是时间上的协调,在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中,建筑物施工如果涉及地下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要确保两者的施工安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协调施工前后时间。市政管线施工与市政道路施工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各类市政管线在同一条道路上敷设,也需区别重力管与压力管、刚性管与柔性管、干管与支管等的不同情况,在时间上明确先后施工顺序等。三是综合协调。在规划管理活动中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就是综合协调。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管理中,涉及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综合协调。

2)人际关系协调。这种协调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管理人员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包括解决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协调的原则。

1)目标统一原则。目标统一就是要求一切规划管理的协调行为必须围绕规划管理的整体目标进行。

2)重点选择原则。协调的过程就是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应当选择那些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问题重点加以解决。

3)利益统筹原则。利益关系是规划管理各种关系中最普遍、最敏感的一种关系。在协调管理事务的背后,往往都有利益问题牵扯其中。利益处理上的不公,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意见,由此产生冲突和纠纷。因此,要尽可能做到利益处理上的公正合理,还要统筹兼顾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4)求同存异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管理的协调主体善于寻求与协调对象一致的共同点,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就能在某一问题上大家达成共识,思想上统一了,才能达到行动上的统一。

5)动态协调原则。协调是规划管理活动中最经常性的活动,一次协调成功往往只解决一两个问题和矛盾,—而管理活动中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是经常产生的,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协调。规划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协调的这种动态性和经常性,增强自觉协调的意识,主动发现问题,及早加以解决,协调的成功率就高。

3.引导职能

规划管理引导是指,规划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基于有关法律原则,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导向性的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且不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第九章

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与审批管理

第一节

城乡规划编制管理

一、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的主体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的主体分别为:

1.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第七条规定,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如下: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4)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族、自治族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5)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2.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规定(此处不再引用建筑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如下:

(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镇总体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4.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九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条规定,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5.修建性详细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6.乡规划、村庄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

二、编制城乡规划的依据

编制城乡规划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遵循《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

《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2)城乡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

3)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4)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5)编制城乡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远景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技术基础发展水平相适应。

6)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7)编制城乡规划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

8)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

9)编制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10)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2.以上一层次依法制定和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依据

以上一层次的城乡规划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必须以所在省、自治区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城市详细规划必须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依据,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此外,市辖县、区、乡镇域总体规划应当以所在城市的市域总体规划为依据。单独编制的各项专业规划同样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以上一层次的城市规划为依据,前提是这项规划必须是依法批准并有效,两者缺一不可。未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没有法律效力,不能指导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因超过规划期限或因现实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上一层次规划,且必须做调整的,依法调整后,方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3.以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为依据

依法制定城乡规划,应当依据有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城乡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制定规划所依据的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法律规范比较多,除城市规划法律规范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规范。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六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国家和部级标准和规范,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以及城市防洪、给水、电力等规划编制方面的规范。第二个层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颁布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

4.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为依据

一些重大规划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城市政府制定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已经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指导意见,应当作为城乡规划制定的依据。此外,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规划有责任提出指导性意见。上级政府的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亦可根据城市规划编制情况的需要,对规划的边界条件、规划的内容深度、技术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这项都应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三、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规划区范围;

(2)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水源地和水系;

(5)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6)环境保护;

(7)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8)防灾减灾。

第二节

城乡规划审批管理

一、城乡规划的审批主体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城乡规划分级审批: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3.镇总体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4.详细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乡规划、村庄规划。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审批城乡规划的程序

根据现行城乡规划法律规范的规定,城市规划审批包括前置程序、上报程序、批准程序和公布程序:

1.前置程序

《城乡规划法》对报审之前的有关程序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1)报请审议。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2)规划公告。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2.上报程序

在城市规划法律规范中一般规定城乡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上报。

3.批准程序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七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城乡规划审批机关在对上报的城乡规划组织审查同意后,予以书面批复。

4.公布程序

篇6: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试题

1、从现代化要求看,行政管理应当朝三个方向发展,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行政管理应当是积极的行政管理

B.行政管理应当是以强制实行为手段的管理

C.行政管理应该是高效能的行政管理

D.行政管理应该是创新性的行政管理

2、下列有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一项为( )。

A.行政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序进行活动的形态,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B.行政管理是一定社会政治意愿的积极推行

C.行政领导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

D.行政组织是机构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指挥,影响机构内的个体或群体,从而实现一事实上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下列关于行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序进行活动的形态、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B.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活动和关系表现出来

C.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它履行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运转作用也各不相同

D.行政是一定社会政治意愿的积极推行,执行政治决策和实现政治目标,从属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4、为了最大程度地取得沟通效应,沟通时应坚持三项原则,下列不属于三项原则的是( )。

A.高效率原则

B.高质量原则

C.高技术原则

D.民主化原则

5、关于行政管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行政管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B.行政管理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管理

C.行政管理是依法管理

D.行政管理是指公共管理

6、制定和贯彻执行行政法的基本准则是(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规章

7、下面四种行为中,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是( )。

A.制定城市规划

B.核发规划许可证

C.对违法建设作出处罚决定

D.对违法行政人员进行处理

8、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有误的.是( )。

A.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 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B.在管理活动中为城市的公共利益需要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也是一种积极的制约,其目的是使城市的各项建设不影响人

民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C.城市规划管理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认识城市规划管理具有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属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的思想,把服务放在首位,制约也

是为了更好的服务

9、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是政府( )的体现。

A.立法

B.意志

篇7: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政的要求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对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表述中,错误的是。A: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B: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

C: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

D: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E:综合治理

2、限制一切车辆通行,可以通行专用游览车,通常设置于商业中心地段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时区域是。A:步行区

B:机动车辆禁行区 C:步行路

D:社会车辆禁行区 E:综合治理

3、随着城市的扩展和空间资源的日益短缺,城市的空间形态也由农业社会的平面延展逐步向利用转变,共同组成一个立体交错的城市空间。A:中心空间

B:生活性城市空间 C: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D:立体 E:综合治理

4、我国的门式刚架跨度已经做到m。A:56 B:66 C:76 D:86 E:经济政策

5、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的是。A:修建性详细规划 B:城市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 E:综合治理

6、根据城市特点,城市排涝标准中的降雨历时一般不超过h。A:8 B:12 C:18 D:24 E:经济政策

7、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是指。

A:对城市未来发展做出的预测,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城市现实状况把握的准确与否是规划能否发现现实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从而真正起到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关键作用的基础

B:城市政府依据制定的规划,运用多种手段,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建设发展有序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

C: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D: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弄清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找出城市发展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矛盾和问题 E:综合治理

8、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的图纸比例应当为。A:1:200 000~1:1000 000 B:1:5000~1:25 000 C:1:50 000~1:200 000 D:1:5 000~1:50 000 E:综合治理

9、我国最小的一级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为。A:村 B:行政村 C:乡 D:镇

E:综合治理

10、市政公用设施是指。

A: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设施 B:以公用设施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C:城乡建设提供先决性物质条件,其功能和效率直接支撑和影响城市运行和发展

D: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管理、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行业和设施

E:综合治理

11、关于城市供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总体规划中的供水专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规划內容和深度没有明确要求 B:详细规划中的供水专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规划內容和深度没有明确要求 C:详细规划中的供水专业规划属于法定规划,其规划內容和深度有明确的要求 D:城市供水专项规划属于法定规划,规划内容和深度没有明确要求 E:经济政策

12、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及理论发展中,“田园城市”是提出的。A:戈涅 B:霍华德 C:克莱伦斯·佩里 D:勒·柯布希埃 E:综合治理

13、铁路的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间距约km,主要进行铁路运行的技术作业,场站布置不一定要与居民点结合。A:8~12 B:2~8 C:1~2.7 D:20~40 E:综合治理

14、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首次提出。A:赫克尔 B:伯恩 C:坦斯利 D:林德曼 E:经济政策

15、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中,居住区道路网的形式不包括。A:自由式 B:尽端式 C:混合式 D:规则式 E:综合治理

16、按照《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也分5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A:Ⅱ类 B:Ⅳ类 C:Ⅲ类 D:Ⅴ类 E:经济政策

17、某女,38,持续发热15天,伴有头痛、乏力、腹痛、腹泻,查体:体温40℃,脉搏94次/分,肝脏于右侧肋下1cm可触及,血常规:WBC3.0×109/L,N0.58;ALT98U/L,HBsAg(-),肥达反应“O”1∶80,“H”1∶160。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急性菌痢 C.伤寒 D.疟疾

E.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18、要求的行车速度相对低一些,主要反映城市的中观和微观面貌的是。A:城市常速路网 B:交通性道路网 C:城市快速路网 D:生活性道路网 E:综合治理

19、城乡之间还存在着的亦乡亦城的中间层面为。A:自治区 B:镇 C:行政村 D:民族乡 E:综合治理 20、居民生活与公建用气量应根据用户数量和用气指标进行预测与计算。在日用气量与小用气量的计算中,经常采用的是。A:不均匀系数法 B:比例估算的方法 C:均匀系数法 D:时间估算法 E:经济政策

21、在平面结构体系中,是较大跨度建筑的屋盖中常用的结构形式。A:屋架结构 B:网架结构 C:拱式结构 D:薄壳结构 E:经济政策

22、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通常宽为mm。A:700 B:750 C:810 D:900 E:经济政策

23、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要优先满足普通居民基本的需求。A:文化生活 B:精神生活 C:用水 D:住房 E:综合治理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从城乡规划的社会作用角度对城乡规划定义为。

A: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B: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C: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D:围绕着城市规划工作和行为的开展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运行体系或运作体系 E:综合治理

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以下属于现行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手段的是。

A: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B:行政监督检查

C: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D:社会监督 E:综合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城市雨水系统中,雨水管渠布置正确的有。A:雨水管渠一般沿道路布置

B:在确定管渠走向时,要充分利用地形和水系

C:当排水出口需穿越城市干路、铁路等设施,构造比较复杂,雨水宜适度集中排放

D:在地形坡度较大的排水分区,雨水应当以最短的距离分散排入附近水系 E:道路宽度大于40 m的路段,雨水管渠可考虑单侧布置

2、经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一般是图像信息,也称遥感影像,影像获取的方式主要有。A:摄影 B:手绘

C:利用现有资料 D:电脑制作 E:扫描

3、自然生态亚系统的生产功能有。A:化学能合成 B:扩散与聚集 C:光合作用 D:水文循环 E:竞争

4、我国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四个等级。A:直辖市 B:省级市 C:副省级市 D:地级市 E:县级市

5、对于《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中所称的强制性内容,是指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A: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B: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

D: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资源利用的内容 E: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6、城市经济区组织的原则包括。A:可达性原则 B:过渡带原则 C:边缘城市原则 D:联系方向原则 E:兼顾行政区单元系统性的原则

7、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不得擅自改变。A:法律效力 B:强制性 C:严肃性 D:复合性 E:法定性

8、下列有关住宅建筑中地下室的设计要点说法,正确的是。A:住宅不应成套布置在地下室內

B:住宅地下自行车库净高不应低于2.5 m C:住宅地下机动车库內不应设置修理车位

D:住宅地下室应采取有效防水措施,严禁有渗漏

E:住宅地下机动车库內坡道严禁将宽的单车道兼作双向车道

9、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历史建筑保护措施包括。A: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

B:不得损坏或者迁移、拆除保护区內所有建筑 C:明确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是维护修缮的主体

D: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在维护修缮历史建筑中的责任

E:对其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审批

10、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城市规划业务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作用有。A:数据共享 B:设备资源共享

C:信息发布和公众讨论 D:分散而独立地工作 E:处理功能共享

11、下列为风景名胜区基本特征的是。

A: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B: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够反映独特的自然风貌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比较集中的景观

C:突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D:风景名胜区应当具备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多重功能

E: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是这些价值和功能的综合体

12、城乡规划:工作的特点包括综合性、地区性和__。A.预见性 B.实践性 C.政策性 D.权威性

13、可以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的管线是__ A.给水输水管线 B.雨污排水管线 C.热力管线 D.电力电缆 E.电信电缆

14、城市燃气调压站按性质分为。A:区域调压站 B:高中压调压站 C:用户调压站 D:箱式调压站 E:专用调压站

15、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体现在等方面。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社会环境 D:物质 E:政策

16、下列关于高技术建筑美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表现为推崇技术表现,极力体现技术进步 B:表现出弘扬个性、滑稽与幽默的特征 C:认为技术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

D:融汇人文精神,并运用复杂和灵活的技术手法

E:突破标准化的设计,充分展现现代材料和技术的魅力

17、按环境要素划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可分为。A: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B:水环境保护规划 C: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E: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18、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的任务包括。A: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

B: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C: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详细规划的编制

D:20万人口以上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 E: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

19、城市消防工程设施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消防分区,全面考虑易燃易爆工厂、仓库和火灾危险较大的建筑、仓库布局及安全要求 B:制定城市旧区改造消防工程设施规划 C:确定消防训练、消防车通路的规划

D:提出燃气管道、液化气站安全保护措施

E: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进行编制 20、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包括。A:法律 B:法规

C:规范性文件 D:其他规范文件 E:标准规范

21、城市发展理论包括。A: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B:城市化理论

C:城市发展概括理论 D:城市体系理论

E: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22、根据《镇规划标准》规定,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A: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B:水域和工业用地

C: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D: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 E:工程设施用地、绿地

23、以下属于城市设置立体交叉道路的条件有。A:具有用地和高差条件 B:城市干路与铁路干线交叉

C:其他安全等特殊要求的交叉口和桥头

D: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 000辆当量小汽车(PCU)时

E:快速道路(速度≥80 km/h的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

24、常见的小区路网的基本形式包括。A:贯通式 B:行列式 C:内环式 D:街坊式 E:尽端式

25、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三维表面一般以等方式表示。A:离散点

篇8: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中小城市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在城市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很多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发展的速度, 而忽略了发展的质量, 导致了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进入21世纪, 我国逐渐加快了针对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体系建设, 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化问题。中小城市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以前的简单聚居到现在的要求信息化、法制化、和谐化, 城市发展人性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对此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贵州盘县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中小城市, 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等机遇, 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科学规划, 统筹管理, 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盘县立足于城市的实际情况, 深入思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 确定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之路, 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多中心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素。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单中心”现象, 即一个城市一个中心, 围着这个中心“摊大饼”。由此带来的弊端主要是:市区人口高度集中、机动车辆高度涌堵、环境质量高度污染、建筑成本高价投资、市民生活高价消费。盘县针对城市规划单中心的弊端, 推进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综合考虑中心城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新的功能区作用相兼容。新规划的各个中心区域在功能上要有意识地各有偏重, 既独立又有分工, 以此加强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的管理, 盘县逐步建立了居住、行政、教育、商业、体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功能区, 并以社区为单元, 建立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产业配套的多元化居民聚集区。

二、城市道路多网络

近些年,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道路需求量的增加。交通, 作为城市的血管, 常常出现阻塞现象, 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盘县在城市的道路规划建设上力求做到未雨绸缪, 将主干道互连互通和小街小巷串联互通结合起来, 形成了科学的交通网络。其主要优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城市框架取决于主干道路, 城市交通也取决于主干道路, 主干道路建设形成网络, 便于车辆分流。其次, 街巷是市民出入的必经之路, 街巷建设形成小网络, 并在道路布局上留有余地, 可以保证城市和各种对外联系具备发展的可能性。

三、城市文化多品位

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其中既包含着建筑文化、广场文化、灯光文化、餐饮文化、广告文化, 更有内在的民俗民粹、城市精神。传承和发展城市的文化有利于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展示城市风采,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盘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既注重传承各类历史遗存和民俗艺术, 又大力发展城市文化, 兼容并蓄, 推陈出新, 使城市充满活力。这不仅培养了市民的人文素养, 提高了居民的综合素质, 而且将城市文化转化为软实力, 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盘县坚持用文化环境感染人, 用文化行为带动人, 增强了城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四、城市环境多责任多治理

城市卫生作为城市的第一形象, 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日常性工作。由于活动对象的不确定性, 卫生管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盘县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卫生事务的做法, 导入市场机制, 创新管理体制, 明确卫生责任,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首先, 政府作为城市卫生标准的制定者、卫生状况的监督者、卫生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充分发挥对城市卫生管理的主导作用, 切实履行好制定政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其次,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城市卫生的组织实施者的作用。企业通过竞标、承包等方式取得城市卫生管理的主体地位, 反映了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第三, 培养公众作为城市的主人意识, 引导他们参与、管理城市卫生, 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众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 既享有享受城市生活的权力又必须履行维护城市和谐美好的义务。通过清扫各自责任区内的卫生, 管护各自责任区内的绿化及公共设施, 积极参与城市环境的维护, 公众卫生管理的主体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和发挥。

五、城市服务多功能

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是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功能的前提是搞好功能分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应包括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城乡结合部。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城市居民公共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集中地, 也是城市行政、经济机关和主要公共建筑的所在地。居住区应当规划建设能满足居民综合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中小城市居民区规模应扩展到1万人以上, 这样的人口规模, 可以使城市主要干道在居住区外围布置, 保证居民区内部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同时, 有利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业区是城市中的工业集中分布区, 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不但有利于工业生产发展, 而且也便于职工上下班。城乡结合部, 这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区域, 也是为主城区服务的农、林、牧、副、渔等农副产品生产区, 一方面可以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副食品, 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 为城市提供季节性劳动力和运输力量;另一方面, 城区支援农村, 工业就近支援农业, 直接提供粪便、垃圾、饮食和食品下脚等肥料、饲料。

六、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做到合理的规划, 规范的审批是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盘县根据《城乡规划法》中的要求, 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审批, 加强建筑的监督检查力度, 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严格执行科学的规划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注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统一进行规划建设, 对城市各个地段的建筑物类型、用途、建设密度都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第二,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批监管作用, 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审批, 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用地审批。第三, 完善市容管理体系, 加强对城市卫生环境的治理, 对重点污染的地区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治理城市的脏乱差现象。

七、结语

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贵州盘县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人文情况,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科学管理, 统筹规划, 建立了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针对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地政府有的放矢, 放眼未来, 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 很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盘县“十一五”规划纲要[Z].

[2]牛胜.中小城市规划的探索与思考[J].山西建筑, 2010 (33) .

上一篇:保洁主管主要的职责下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教师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