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2024-05-31

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精选10篇)

篇1: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枫坪小学 徐晓俊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会了将课件、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如何避免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网络资源的提取使用和教师有待提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让我们更好的消除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加有效的为科学课堂服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使用误区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展开,多媒体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自然也是搞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革命,它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小学科学实验深入化、趣味化,给小学科学实验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实验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并进行科学运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误区

现在,只要是公开课、观摩课或是优质课,大部分教师首先想到的便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认为没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就不是一节好课。很多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制作出了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制作水平的局限,在授课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出示例题和展示需要板书的内容,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因为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的不对等,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尽管多媒体技术以它独有的特点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了任务,但是作为电脑操作者的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应该说,教师的这种主导地位是任何工具和辅助手段都不能取代的。可现实是却有教师过分依赖与夸大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认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比教师的作用更强大,完全可以取代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思维受阻时,不是通过有效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引导。工具必竟是工具,不可能跟人一样,不能够根据微观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控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也不可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而这些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实现。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是各种教学的最终归宿。我们应抓住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但往往在只追求形式中忽视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负作用。如在一次多媒体教学公开课上,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能觉得画面过于单调,又在所展示的问题旁边加了几幅小动物卡通动画图片,当投影到大屏幕上时,有的学生掩面而笑,有的学生窃窃私语,就连听课的老师也相互会心一笑。这几幅图片确实使画面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样华而不实的设计,背离了教学目标,因为它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了。直到下课时,有的学生还在对这几幅图片指指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技术教学所引起的消极注意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让画面的色彩、图片的设计、动画效果等都应符合实际、符合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这样才能不影响学生对主要内容的学习。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奢华”,就会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学生注意的浪费,降低教学效益。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技术的甜头后,便对多媒体技术奉若神明,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技术,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课件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技术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科学仪器的空间结构、小黑板的方便实用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技术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应该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如何有效的将多媒体技术深入运用到科学课堂中

基于新时代课改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特殊优越性,将多媒体技术参与到学科课程中来己成为一种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许多学科课程都在积极进行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研究实践。科学课既有与其它课程的一致性,又有自己的特色。科学课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资源丰富、交互性强、刺激具有多样性等特征为科学课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使学生对上课有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要使学生对上课的学习内容有兴趣则往往要困难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透镜》一课,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片,集图像、文字、声音、色彩等多种信息形式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如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再如:在观察烧红的木炭在纯氧中燃烧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应用软件、有计算机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燃烧时的动态,声音、颜色显示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风的形成》时,一般小学生很难体验到,为了满足学生对求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课前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如“空气变成风”等学生平时没有看到过的奇特现象,创造悬念,这样学生的兴趣陡然增加,急于知道“空气变成风”的原因,自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了。

(二)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要上好实验课,必须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但通常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验材料一下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特别是有些实物由于季节、地域关系,还有一些罕见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根本无法得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克服这些缺陷,可按照教学需要展现大量的感性实验材料。例如在讲授“水的污染”这一节时,如果用书上的图片为例来讲解水怎样受到的污染,学生很难直观形象的接受。但在出示工厂排出的污水、居民排出的废水具体表象示例后,再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下水受污染的循环过程,以及现实中的一些废水排放图片等,这样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到水如何受到污染以及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了。

如《大气压力》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识什么是大气压力。传统的教学受条件、设备、场地的限制,教师只能做较枯燥的讲解。对于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很难准确、深入地掌握理解。即使加上一两个大气压力实验的演示,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少,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我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坐在多媒体教室内观看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实验及课文内容,让同学去感受人类古老的有关大气的实验,让他们迸一步地认识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接着通过对影片“地球以外的大气层”简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周围四面八方的大气对我们的巨大压力。而通过影片《大气压力》中针管吸水实验和盛满水的杯子吸纸片,称抽去空气前后两次瓶的重量实验,既对学生的课堂实验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又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力的认识。

(三)利用网络中的信息源拓宽学生视野,体现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网络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太阳系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比较陌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呢?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网络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太阳系提供了平台。至今人类都没能完全解开“太阳系”的奥秘,以往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构成和相关的一些简单知识就是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不考虑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搜寻关于太阳系最新的研究动态,自主地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教学《我们知道的太阳一课》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对太阳的研究,丰富科学课堂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网络于科学研究性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操作上分三步走:学习第一板块,可确定若干块学习内容:如太阳的故事、太阳与人类、太阳的未来等;第二板块,各小组选定学习内容后,制订本组活动计划包括信息来源、活动步骤及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并完成研究成果。过程中教师及时查看学生收集资料情况,同时巡视指导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各小组活动进程。最后的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汇报和研讨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评价,也可以进行相关学习材料的补充。(四)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在学习科学中的成果

新一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会建立博客、展示学习成果。此时,互联网又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学习博客,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发表。例如,在学习了《地震》一课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有关地震的形成、危害、预报及预防知识通过博客向互联网发布,并利用论坛、留言板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充实,使博客内容更加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他们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是受益匪浅。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容量,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共识。在科学课中,尤其是在有关地球等天文方面知识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必要。孩子们通过查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有关地球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让学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信息,而不是放手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搜索。例如。在《认识月球》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对比教学。在一个班中,我只交代了让他们查找有关月球的知识,然后集中到下一课时汇报交流结果,没有明确具体任务。而在另一个班上,我选择了一些知识性强、适合学生阅读、包含月球知识较丰富的网站,让学生在其中查找。结果在交流汇报时,采用第一种方法的班级,虽然学生查找的资料广泛,但他们的汇报显得杂乱、浅显,很难对同一个问题作出深入的研究。而采取第二种方法的班级,虽然他们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但是他们对某一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研究更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合格教师。教师必须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构建。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多彩,这些信息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便利。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和组织加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合理利用多媒体,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使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殿森.布鲁纳直觉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苏霍姆林斯基.兴趣的秘密何在[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3]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黄亮.多媒体电脑课件在《科学》课实验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学报.2004(12)[5]王旭东.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1)[6]刘智松.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8(2)[7]刘东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积件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8]何振锋.让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2)

篇2: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摘 要: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天生的不足,关键是看如何使用。回顾多年教学经历,要把一节课上得有趣有智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师的上课艺术,而多媒体仅仅起辅助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政治课堂

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推崇。但是,在笔者经历多次听课、观摩课后,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偏差。下面对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谈下我的几点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理由

1.多媒体运用太多太滥,形式大于内容

多媒体教学运用太多太滥表现为,一是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无法上课。事实上有些课并不适用多媒体。二是幻灯片过多,整个一节课老师不断换片,使人眼花缭乱,教师成了放映员,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三是声、光、电、影、音交错,看似轰轰烈烈,但严重干扰学生深思,分散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主要任务。

2.机器完全代替人,弱化老师主导作用

课堂应该是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但是在有些课堂上一切都由机器代劳。情景设置,重点提示,重要结论,理由提出等都用多媒体展示,教师成了PPT图片讲解员,课堂上不板书、没有调度教学的意识。老师演播,学生观看,师生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3.顺序播放课件,课堂无趣无智

因怕操作失误,图方便,将课件设置成顺序结构。上课时只按鼠标,课件顺序播放。课堂变成流水课,教师的作用就是借助特殊画面、音效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件上。学生置身于美国大片似的画面、音效中,停留于浅层感官刺激既没有独立深思,也没有合作探究,精神紧张,课堂由过去的枯燥无味变成了焦虑烦躁。

二、偏差理由及应策略略

1.坚持适量适度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并非每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是利用其声、光、电、影的优势,创设特定情境,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使用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目标、任务的需要。而课堂上真正讲究的是师生情感交流。如果课程内容简单直观可以不用。

2.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应该是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多媒体。多媒体仅仅是教学工具,是技术,它为教学服务。多媒体再有优势,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语言、板书、包括肢体语言,都是教学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而多媒体只是加强或补充它们的作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夸张有力的手势,不时扫过学生的眼神既传达着教师的智慧、思想情感还起着管理调度教学的作用。“言为心声”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调动课堂气氛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抓住学生心灵的最有效工具。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都能传达特定的信息,特定的感情,为课堂增添活力。妙用肢体语言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板书的作用就不再累述了。

3.牢固树立学生为本思想

篇3: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动”起来

例如,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 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 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实现了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 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如在教授《食物链》一课, 没有实验研究的内容, 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也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得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并利用了CAI教学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金色的稻田, 稻螟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禾苗, 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 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 在稻田里游来游去, 很快将向青蛙发起攻击。突然, 一只老鹰从天空俯冲下来,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引导学生思考水稻、害虫、青蛙和蛇、鹰之间的食物关系, 从而自然地开始进行食物链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体会中“动”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 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 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 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通过创设游戏、故事或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不断地体验科学。我在选择科学探究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时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切实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寻找, 以此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探索、体验, 使学生愉快地活“动”起来。

例如科教版六年级的《月相变化》一课, 因为宇宙空间对学生而言, 充满神秘, 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因为它们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 建立浅显、模糊的认识, 这样往往就让许多学生对宇宙领域的学习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 进而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我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宇宙空间,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认识宇宙空间的环境, 使学生对生活实践中无法体验到的宇宙空间有了感性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遇到的无法用照片、图像和语言来表达清楚的知识点的教授难题。如讲授月相的变化规律时, 虽然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毕竟没有成月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的经历, 即使有观察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中天天能看到月亮, 并加以记录。另外学生虽然对月相成因此时已有所了解, 但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当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时是什么样的月相, 月相的变化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并不十分清楚, 而这些知识不是单靠课本上的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可以描述清楚的。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延伸探究中“动”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进行拍照, 录像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电脑上网也是很普遍的事。这无疑给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带来了“机会”, 合理地利用这个生活元素, 会让我们的孩子更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之中。如在五年级《昼夜交替的现象》一课中, 学生收集的资料比我收集的还要充分。特别是在期末的“图片、录像交流会”上, 学生都很积极地把观察到的现象拍了下来, 并且附上了观察记录, 有的同学还把在外出旅游时拍摄下来的录像展示给同学看, 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教材内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提高了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 把科学课题延伸到了课外, 从而真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动”起来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在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适当、合理的使用, 会使学生自身感官, 或者运用传统仪器设备难于感知的某些自然事物和现象得以直观化、具体化, 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更有利于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领域, 使其走进科学的探究之门。

篇4:多媒体让科学课堂魅力四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多媒体 兴趣 主体地位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83

多媒体以其交互性、广博性、便捷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迈向高效,从而魅力四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重视,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学三年级涉及植物、动物以及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长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年级科学涉及天气、溶解、声音、电、食物、新生命;五六年级包括光、地球表面和变化、运动和力等。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就要注重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且科学就在身边。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把学生引进科学的探究中,改变传统的读课本、画重点、背考点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多媒体的使用应能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愉快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时,通过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精彩片段——灰太狼和红太狼骑自行车爆胎的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他们的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引导学生从动漫中走进科学,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

再如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时,仍然引入《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片段——灰太狼用酒精灯加热铁球,想让铁球穿过铁环,没有成功,被红太狼大骂。而红太狼将铁球放入冷水中,铁球就可以穿过铁环,灰太狼佩服红太狼的智慧的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帮助灰太狼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班级里一定都在讨论,学生勤思考、善于交流和表达的特性就能将课堂带入高潮。

二、多媒体的使用,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科学现象虽然生动、形象,但科学知识则十分抽象。如果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只停留在讲重点、背考点的层面上,是很枯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抽象、讲解的枯燥,会使他们昏昏欲睡。金字塔学习理论说明,在教学中运用图片、音响等辅助设备进行教学,比单一灌输知识的教学效果要高5至10倍。而多媒体的使用正迎合了这一特点,解决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睡”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粒子,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物质三态变化等抽象的知识化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和感知;将变化太快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细分,实现了时空的跨越。再加上美妙音乐的渲染,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增添了催化剂。

三、多媒体的使用,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与当代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为此,多媒体教学成为新形势下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巧设问题情境,在引起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热情。

如学习《认识岩石》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火山爆发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玄武岩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中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

再如,学习《杠杆》时,在导入部分,多媒体播放一个人在搬一块大石头,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大石头岿然不动。教师启发学生,是否能想个办法帮帮他呢?在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继续播放课件剩余的内容,另一个人拿着一根长棍子,垫在石头的下方,结果把大石头撬了起来。两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实现有效课堂迈开了成功的一步。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外知识

小学教材的编写,虽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令人目不暇接,所以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素材不能及时被编入教材,使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就可以解决教材与科学发展不符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对科学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如学习《宇宙飞船》时,不应该仅对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灌输和讲解,而应该借助多媒体展示“神州九号”发射升空的史实,让学生明白船体对接以及宇航员在飞船里生活的真实视频,相信学生们会兴趣倍增。这一节课多媒体的使用,显然基于教材又高出教材,既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多媒体的使用,让小学科学教学课堂魅丽四射。它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拓展了科学课堂的外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5: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看很多老师的文章,会说到数学怎样怎样的枯燥,怎样怎样的乏味,甚感不解。数学怎会枯燥乏味呢?自幼喜欢数学,总觉其中有不尽的乐趣:少时跟同学一起钻难题,跟老师为不同的思路或结果争得面红耳赤;现有幸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钻研、探讨问题,跟老师们一起学习,一起争论,真可谓是乐在其中。这次的课题学习又让自己对“数学好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很大,现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下关于趣味数学课堂的理解。

一、用爱演绎趣味,用趣味演绎爱。

有句话说“爱就大声说出来”,我这里讲“爱就尽情表现出来”。老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享受你的爱,而孩子则会以几倍的爱回报给你。偶尔课堂上,有学生会忍不住捣蛋一下,马上会引来很多孩子不约而同的“怒斥”与制止,即刻搞定,“捣蛋生”吐吐舌头红红脸,我仍保持着应有的风度,这感觉真好,一种被爱包围的感觉,让你更喜欢他们,这即是一个良性循环。俗语道:亲其师,信其道。亲近某一位老师,会特别相信他,特爱听他布道,这“爱”又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又让孩子产生爱,产生对数学这一门科学的爱,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爱的氛围,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爱与被爱。

二、用激情带动激情,用兴趣带动兴趣。

情绪是会传染的,激情更是如此,它的感染力能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涨。老师的激情会直接感染到孩子们,有激情的课堂是充满魅力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激情,老师还应带有对数学浓浓的兴趣,用自己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兴趣,试想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老师,如何去带孩子挖掘数学的趣味。这里激情与兴趣不是表面做做样子,更不是说说,应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留露,用激情教学带动激情学习,让兴趣引导带来兴趣研究。

三、锤炼课堂语言,让语言焕发魅力。

非常佩服李玲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准确到位,充分体现了李老师深厚的基本功,很值得学习。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积累经验,不断的学习与反思。同时我感觉幽默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做一个幽默的老师会让课堂充满轻松与快乐,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深深抓住孩子们的心,使课堂充满魅力。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口动起来。

数学是一门适合于动手操作的学科,老师应善于创设情景和条件,利用一些有趣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尝试,急于探索、交流,善于疏理、总结,边做边思边说边想。让探究知识的过程印象深刻,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在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但不要让操作的好玩冲淡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不可让学生因操作产生思维的断层。曾经看过有些课,老师设置的动手形式很多,学生忙忙碌碌操作下来,到最后却仍糊涂着,在这里操作反而牵绊了学生的思维,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吴正宪老师有句话:“学生只有懂了,会了,才感兴趣。”这话说得真好,这是对数学真正的兴趣,师首先要教明白,给孩子们积累学习经验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才能感其乐趣。动手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好玩的形式,一种手段,一种帮学生探究的手段,养成如何解决问题的行为和思考习惯,充分感受数学的好玩而更加热爱数学,这里蕴涵着老师太多的智慧。

五、关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突破都离不开逻辑,在设计各个环节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节课中始终顺着一条线步步深入,层层理顺,最后至豁然开朗。在整个引导过程中,老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紧跟学生思维,要把学生的思维捋成一条线,步步紧跟,让学生钻进去,一路走下去,直到终点,那种酣畅淋漓之感,让学生走进去就不想出来。“老师,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这就是对数学的兴趣。切忌走走停停,或反反复复,学生思维已走到这儿,兴趣关注点已在这儿,因我的教学设计不是这样,我硬把它给拽回去,致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断层、混乱而踏不准节奏,从而对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下面我用刚刚学过的五年级上册的《梯形的面积》来举例我带孩子们是如何疏理的:

从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探究而来作为切入点,把学生的思维引进:通过转化法,把新知转化成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解决新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 ‖

三角形的面积=底 * 高/2 (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篇6: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简 报

第 53 期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7月1日

学校召开庆祝建党88周年暨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

祁学银就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和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转入第三阶段之后,我们迎来了建党88周年的喜庆日子。7月1日,我校召开庆祝建党88周年暨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既是一次传承与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总结与发扬学校党建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的会议,也是我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员“先锋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

党委书记祁学银出席大会并就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和基层党的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经历三次大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目前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内涵建设和外延拓展两大历史任务。推进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说,并校9年来,学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搭建,学校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有一次更大的飞跃。时代赋予了我们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历史重任,这样的历史使命艰巨而又光荣。祁学银在回顾并校9年来的建设历程中指出,抓好党的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他说,9年来,我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争取成为全国同类院校的一面旗帜;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做事业发展的强力推进者;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活推进科学发展原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师生群众切身利益。9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校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知难而进,负重拼搏,追求卓越,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祁学银要求,全校党员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他说,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调研与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我们认真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明确提出了需要整改的8个方面问题,包括40个项目。学校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切实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党员同志要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一起,以身作则,切实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整改方案的落实,共同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一是要联系发展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要统筹兼顾,体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联系学校师生员工这一发展主体;三是要密切联系当前形势和我们学校的发展实际来进行,体现在我们的近、中长期目标的实现上,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真正让师生员工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祁学银强调,要认真领会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内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他要求全校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严格要求自 己,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他说,党建工作事关学校根本,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要继续改革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同志,要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理清工作思路,坚定信心,再鼓干劲,加大工作力度,勇挑重担,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朱国强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王一鸣、副院长祝永康、刘宇陆、陈东辉、叶银忠出席会议

大会宣传了彭大文、邬适融、范建芳、龚德利4位党员同志的先进事迹(简报另出)。学校党委委员、各党总(直)支委员、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参加会议。

(董国文)

报:上海市教卫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教卫党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

送:学校领导、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篇7:让多媒体技术深入科学课堂

关键词: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科学教学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这是广大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有着巨大的教学优势。它打破了实物与虚物的界限, 可让学生沉浸在所营造的真实的情境中。小学科学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知识, 因受课本容量的限制, 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上与之有关的素材和资料可谓丰富多彩, 教师可搜集并将其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在科学课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

(一) 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 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目前, 由于小学科学不是主科,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科学课不够重视,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在一节课的导入过程中,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悦、生动的教学氛围, 那么就能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与生动性, 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兴趣深厚了, 思维活跃了, 科学教学的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

(二) 多媒体课件具体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教学中,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很难讲解。而多媒体则可以创设出接近现实的学习情境, 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便于学生充分感知,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四季的成因时, 通过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动画和视频, 再加上教师详细的讲解, 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建立一幅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旋转的画面。这样, 对于“如果地球自转轴垂直于公转面, 是否会有四季变化”这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不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黑板上画很多幅图也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三) 多媒体内容丰富多彩, 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 网络上的资源和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各种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应有尽有。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内容多、演示速度快的特点, 可将大量的信息传授给学生。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 它节约了书写时间, 增加了教学容量, 有利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微生物这节课时, 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图片, 如感冒病毒、SARS病毒、鞭毛虫等, 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 优化教学过程。

二、在科学课中应用多媒体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势,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要把握以下使用原则。

(一) 正确区分应用场合

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但并不是教授所有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采用。我认为, 多媒体教学只适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用于说明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时, 如展示叶子的各种形状、各种天气状况、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等, 这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多媒体快速播放的优势, 生动形象地对内容加以演示, 以便使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二是用于模拟事物的过程或解释事物的原理时, 如采用动画或视频解释昼夜的形成、四季的变化、声音的传播等, 使一些口头很难解释清楚的内容形象化, 以便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其他场合的应用则要慎重, 尤其是对于注重探究性和实验操作性的内容, 则不宜采用多媒体授课。

(二) 课件形式宜聚不宜散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 课件表现方式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课件的制作如同一根线串起一个个的珠子一样, 应把众多的素材合理地连接起来, 环环相扣, 如此才能连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 所选取的素材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 或如一盘散沙, 这样的课件是不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东西的。

(三) 课件内容宜精不宜多

目前, 网络上与小学科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异常丰富, 无论是文本资料、图片、动画, 还是视频, 可谓五花八门, 令人目不暇接。有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内容大同小异, 在课堂上一古脑地播放给学生, 有时一节课都用来播放课件了, 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只要学生理解了, 简短的播放就可达到目的。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精彩的多媒体授课内容在精不在多。

三、多媒体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应用多媒体教学, 对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式也相应提出了要求。

(一) 注重计算机操作与课件制作能力的提高

进行多媒体教学,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件的制作。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 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避免出现在课上因操作失误或出现故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积极学习网络资源 (如动画和视频) 的下载方法、各种素材的裁剪方法、动画的制作方法等, 这样才能制作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件, 提高教学效果。

(二) 注重对网络资源和素材的合理选取

教师要做好材料的选择, 就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资源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的选择不仅要求华丽优美, 更要求实用。只有外在与内在相平衡的课件才更具实用性, 才能为教学更好地服务。

(三) 注重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要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以学生和教学内容为中心, 将各种教学手段穿插运用于课堂, 如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 将适宜学生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和思考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手法, 将课本内容以更加清晰、通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展示而缺少必要的讲解及说明, 致使多媒体教学仅仅流于形式。只有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特点,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小学科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网络素材;实验操作

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科学原理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科学原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但是目前我国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不断地从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很多课堂时间,让教师实现高效率授课,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以板书为主,但是板书量非常大,教师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完成板书,并且科学原理中很多逻辑性的原理无法用板书体现出来,因此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强的抵触心理、排斥心理,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把这些抽象的原理表现出来,包括运动着的和静止的,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写板书的时间,在多媒体课件中一些强烈的色彩声音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这门课程能够集中注意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对科学原理能够有更好的感知,把看到的事物应用到大脑中思考,理解科学中存在的依存关系。例如,在学习《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时,教师先用课件把河流、泥土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学生脑海中会出现很多的景象,并且会积极分析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到一起放映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归纳,从而把科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充分把握住,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不仅要在多媒体上把重点、难点体现出来,还要用实际例子表明,让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重点内容的规律和现象。

二、如何正确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1.正确区分场合应用

不是所有的科学课程都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要正确区分场合而使用,在表明一些事物和现象特征或者一些模拟事物的演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因为一些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很难通过板书表现出来,而使用多媒体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如果实践性强,需要动手操作的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了。

2.多媒体课件要精简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一定要精简,因为多媒体课件本身色彩和声音特别多,如果内容过多的话会严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色彩和图案上,从而忽略了真正的教学目的。科学的真理在于探索,所以教师选用一些能够简单、直观表现出来的视频、图片就可以了,没必要太过于繁多。

3.选取合适的网络素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素材越来越多,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网络素材,要选择能够切合实际、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不能太过于浮夸,要选择具有实用性的、对课堂有更大帮助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要注重和传统教学相互结合,不能只是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要把教学素材和多媒体素材相互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知,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就会导致缺少重要的说明和讲解,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4.利用多媒体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科学这门学科特别注重实践性,所以每一个实验都有其相应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没有掌握清楚,很容易导致实验的失败,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时,一定要加强实验的正确性,让学生学到的理念是正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总结和归纳,加强对实验过程、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把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素材相互结合,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教师要学会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设定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齐洪志.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04).

篇9: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一、创设情境,生动有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转变成有趣生动的视觉信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如,在教学第二册课文《鲜花和星星》时,我在课件上出示谜语,用猜谜的形式进行导入,“‘绿叶是它家,蜜蜂爱找它’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开动脑筋马上就想到了是鲜花,接着课件出示谜底———鲜花。接着我又问:“‘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是什么呢,有谁知道?”学生异口同声:“星星!”然后课件上出示星星的图片,再出示本课课题———《鲜花和星星》。以这样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也更加有热情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要新颖有趣,把学生带入新课文的教学中。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赶海》这篇课文时,在新课导入时,我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歌词,瞬间就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美丽的故乡——大海,让学生很快走进课文,为学习这篇课文做好了情感的铺垫。当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的时候,再次响起这首动听的歌谣,让学生深深地感受作者对大海、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也越发深刻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通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直观形象,迸发学生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上课会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插入优美动听的歌曲,插入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有趣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课时更加专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冰花》时,教到“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这里时,我在课件上出示收集到的冰花图片,冰花那美丽动人的姿态就展现在学生眼前了,学生纷纷赞叹冰花的晶莹透亮。在语文课本中,不管文本的语言描绘地多么具体,读起来多么生动,学生心里总是觉得还不够直观、有趣,课文学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语言文字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自然生动,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形象,有感染力,从而很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情感熏陶,放飞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插入音乐、图片、视频等,为学习课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陶冶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知,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与享受过程中轻松自然地让自己与作者的心灵达成共鸣。

音乐有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美妙的音乐可以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激发想象,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把美融入学习中,培养学习朗读的美感。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课文《这儿真好》第三自然段时,播放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植树护绿的氛围中,学生朗读起课文来也更加充满活力和朝气了。

欣赏美丽生动的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放飞学生的想象。因此,在教学课文时配以形象有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迸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我在课上展示了一张蛋壳里的小鸡的卡通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一眼就能看到可爱的小鸡四周都是黄乎乎的。在读“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这句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悟出了情感,读出了情感。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碧蓝碧蓝的天空,翠绿翠绿的树木,湛蓝而明净的小河,当学生看完这么美丽的图片后都不禁赞叹:“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绿的树木,多么清澈的小河啊!”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美丽的景物,使课堂充满美的意境,为学习营造氛围。所以当学生朗读起文中的句子时自然而然就流露出内心情感,感受到了文本所描绘出的意境。

四、巧补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力量,让学生阅读学习与这篇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掌握与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后,在课件中出示几篇与陶校长有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从中体会陶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领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含义,学生心中对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摘要: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进入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立体感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直观形象

参考文献

[1]钟诗莲.师范生走进新课程:有效性提问策略研究[J].才智,2009(12):135-137.

篇10:多媒体技术让音乐课堂焕发生机

1 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欣赏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给学生带来艺术上的享受。每个学期都会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欣赏课,欣赏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比如民族管弦乐欣赏和西洋交响乐欣赏等器乐欣赏,还有吹打乐和丝竹乐这些民族器乐欣赏,甚至还有古今中外的几十种乐器的音色欣赏等。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效果必定会很好。通过投影仪为学生播放音乐会现场的视频录像,将演员道具服装、表演风格、乐器特色以及乐队指挥风格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在增长见识的同时还能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享受,体会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欲望。

2 加大知识密度,提升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音像、视听觉、语言文字以及特定情境结合起来,合理运用这一技术,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深化所学知识在脑中的印象。充足的资源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节省时间,加大知识的密度,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编排,根据教学计划,设置艺术性的教学内容,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情景融合、音像合一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把授课内容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紧密有序,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品质,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能力,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学习的思维,大大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情境具有唤起学生美感、增强音乐时空效应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音乐情境可以扩大原有审美因素,使其产生更好的育人和感人的审美效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遇到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时,通过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轻松突破这些难点,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要领,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气流运动和空腔的开合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只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要领的。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以Flash动画的形式将气流运动轨迹和发声时胸腔和空腔活动方式生动地展示出来,那么这部分教学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 深化美育和德育,促进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学科,但同时也具有思想性。学习音乐,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要挖掘音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唱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音乐中所描绘的意境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身处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活动场景中,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所以,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深化美育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有以下两个功能。

1)具有教育的功能。歌词是描绘意境和传递情感的载体,歌曲中表现的内容多数需要歌词来展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入和整合,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增进学生对人物行为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2)具有感染功能。多媒体可以再现内容情境,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情感的共鸣。

6 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学生思维

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只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而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紧抓教材,忽视学生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特点,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创造美的潜能得不到激发。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轻松营造一个具有启发能力的音乐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或者交流式的音乐学习,使得学生的自由度和主体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想象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表现音乐,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与合作意识,可以先让他们听音乐,然后让他们用指定音符进行节奏创编,并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选择,为音乐进行伴奏。音乐播放完毕后,用鼠标把预存的四个音符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再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听音乐用这四个音符的组合进行节奏的创编。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存入电脑,这样在课上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创作,展示与之相对应的节奏。等学生创作出所有情况后,再用大屏幕完整地展示各种情况。最后让学生依据打击乐器本身的特点,从所列情况中找到对应节奏对音乐进行伴奏。由于各种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这个环节如果单靠教师的手动演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效果会很差;而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演示,则能省时省力,而且课件制作一次即可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但同时也要拿捏好这个度,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两面性,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从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能力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谢剑芬.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3):25-27.

[2]沙艳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学周刊,2012(9):33-35.

[3]张唯.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2012(3):98-100.

上一篇:小学6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福州市高三质检作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