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内分泌系统

2024-05-27

高中内分泌系统(通用9篇)

篇1:高中内分泌系统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交流,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2)第明确: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

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5“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6、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7、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明确: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完全解读P218】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2)“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4)“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8)“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三、课堂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 (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篇2:高中内分泌系统

一、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系统架构与特色 1题库系统特色

1、灵活的征题模式支持广域网和局域网工作模式。

2、试题编辑所见及所得含添加、修改、测试、审核等过程严谨有序。

3、题型丰富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打字题、操作题、综合题等客观题还支持作品题、简答题等主观题。中国网考在线 t

4、最先进、完整的操作题知识点考核覆盖并超出新课标要求。

5、试卷结构合理、先进根据双向细目表制定组卷策略保证试卷等值和考察知识点均衡。

6、组卷灵活支持智能组卷和手动组卷模式支持可见即可得的直观组卷方式可生成word纸卷.2考务系统特色

1、系统架构灵活支持C/S 和B/S两种部署方。C/S支持 省、市、县、考点四级部署B/S支持省、考点两级部署。

2、考试数据包的回收层层双向校验回收核查选项完整含缺考丢包坏包零分操作题为零分客观题有分客观题零分操作题有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灵活科学的考生数据编排支持手动编排和自动编排两种模式能对省级以上的考生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编排。

4、详尽的成绩统计及卷面评析功能。

5、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支持补报、续考、重考等。3考试系统特色

1、安装简单部署快捷考生端免安装自动通过IE进行更新。独特的自动化测试功能能大大提高考试环境的部署能力。

2、操作简单界面操作流程化简单直观试卷呈现符合传统模式亲切自然帮助按钮令你随时都能获得求助解除后顾之忧。

3、严密的安全机制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数据库与非对称加密技术数据包具有不可破解性同时具备完善的防作弊机制如防平行 中国网考在线 t 复制、防提前开考、数据包签名、重考双密码验证等另外个

4、性化自主研发文件数据库系统具有不可破解性。

4、稳定高效的考试机制具有稳定的初始化登陆、断点考试转移考试备考功能单机收卷、备份收卷等可靠的异常处理机制考后数据包的两次校验完整性校验、可用性校验、双向校验。

二、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系统功能 1题库系统用于考前命制考题、组卷及生成试题包。功能包含知识点设置征题、加题、编辑、审核、测试试卷参数设置智能组卷题库数据包发布等模块。2考务系统 用于考前考生报名、考试时间和场次设置、考生考场编排、编排信息打印、考务数据下发考后数据回收、数据核查校验、对成绩统计和分析。3考试系统由监考系统和考试系统两部分组成监考系统可以对整个考试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如开考、登录、收卷和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可进行答题、交卷等操作。

三、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适用范围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

2、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或中考、竞赛考考试

3、教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或信息技术水平考试

4、高校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

5、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考试

篇3:高中内分泌系统

在选文标准方面, 龙腾版教材在编辑大意中有如下说明:“本教材范文, 包含文学、思想、文化等各层面, 选文以文辞优美、平易可读, 具经典性, 并合乎时代潮流之代表作品为主。”该教材依据台湾地区《普通高中国文科课程暂行纲要》编写, 《暂行纲要》在范文选择上规定“范文之选材, 必须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之价值”, “选文应力求内容切时、旨趣合宜;思理精辟, 层次分明;情意真挚, 想象丰富;文词雅畅, 篇幅适度”。同时应兼顾文言文和语体文, 并适量选择台湾本土作家作品。

在选文的编排方式上。龙腾版教材呈现出典型的文选型教材的编排组织特点, 教材共六册, 前五册每册有十三篇课文, 第六册有十一篇课文, 每册选文都有精读、略读两种另外每册附有一到三篇不等的补充课文, 选文数量比大陆高中教材少一些。每篇课文由选文配上相关的注释、图表练习等构成, 但并不组织单元。这一点与大陆教材有显著区别, 大陆教材不管是能力训练型教科书还是文体型教科书课文与课文都会依据某种关联性而组成一个单元, 如能力训练型教科书往往依据某一项能力训练点把相关的课文组成一个单元, 文体型教科书往往会把相同体裁的课文组成一个单元。龙腾版教材不组织单元, 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编排次序无规律可言, 既不是按照文体、题材编排, 又不是按照能力训练点编排, 这样选文与选文之间就难以有内在的关联性。如第一册的选文, 《哲学家皇帝》、《师说》、《一对金手镯》、《下棋》、《爸爸的花儿落了》、《蒹葭》、《晚游六桥待月记等, 虽大多为散文, 但又含有诗歌、书信、游记等其他文体, 且不同文体选文交错, 选文的内在主题思想也有差异。另外从选文所能够训练的语文能力点来看, 相互之间也缺乏紧密的关联度和序列性。

从时代和文学史这方面来看, 龙腾版教材六册105篇选文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共66篇, 所占比例达到近63%。中国现当代作品共34篇, 占比重约为32%, 而外国文学作品仅3篇, 所占比重不到3%。由此可见, 台湾地区国文教材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比较重视, 教材中文言作品比重相当高, 而对现当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则重视不足, 这一特点在以往的国文教材中体现更加明显。从体裁进行划分, 选文包括散文、小说、诗词、曲、书信、寓言等, 其中散文所占比重略大, 其他文体相对少一些。从选文题材上看,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个人生活中各方面内容的,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求学、为人处世, 以及生活琐事和关于人生的理解感悟等。如第一册中选文《师说》、《伤仲永》是讲求学之道的, 《一对金手镯》、《与元微之书》是关于友情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要再回来唱歌》是和亲情相关的, 而《论语选》是关于为人处世的。第二类是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这一类的较宏大的题材的作品, 包括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变迁的, 探讨某一方面社会问题或者治国之道的, 以及抒发盛衰兴亡之感等相关选文。第三类是介绍自然美景或者说明某种事物的, 包括各种游记及咏物的说明类作品等。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属于第一类涉及个人生活内容的选文占了大多数, 而第二类涉及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题材的选文及第三类选文则较少。这说明龙腾版教材在选文确定上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的关注, 更加注重所选范文对于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反映, 注重选文对于个体价值实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而相对淡化了国家社会等宏大题材。

通过以上对龙腾版教材选文系统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有诸多优点, 但也有明显的缺陷。第一, 选文系统对于选文标准的贯彻就显得不足, 在教材的说明中有“选文以文辞优美……并合乎时代潮流之代表作品为主”这一标准, 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绝大多数选文的语言可以说是规范和优美的, 但仍有个别篇目在入选时编者没有进行字斟句酌的审阅和必要的改动, 以致个别并不规范或者并不文雅的语句出现在选文中, 如琦君散文《一对金手镯》开头一句“我心中一直有一对手镯, 是软软的十足赤金色的, 一只套在我自己手腕上, 另一只套在一位异姓姊姊却亲如同胞的手腕上”, 这一句“另一只套在一位异姓姊姊却亲如同胞的手腕上”虽然能够为学生所理解, 但显然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再如梁实秋《下棋》一文中的个别语句就有些粗俗, 显然不符合“文辞优美”的选文标准。第二, 选文中当代作品数量有限, 特别是能够直接观照现实, 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实际的作品严重缺乏, 这显然有悖于“以合乎时代潮流之代表作品为主”的选文标准。古代文学作品一统天下, 现当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比重较少是台湾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 这被认为是台湾地区重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然而, 文言文比重过高一直受到一些教育研究者的批评, 尽管关于文言文和语体文的争论一直没有结束, 关于文白比例的问题也尚无定论, 但从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语文能力这一角度考量, 就必须保证语体文在选文系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选文系统中有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现状,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作品, 这样才能“合乎时代潮流”, 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 整个选文系统中, 仅有三篇外国文学作品, 数量显然严重不足。世界各民族文化体系中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外国文学作品中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 无论是在语文技能训练还是在思想观念引导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台湾地区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大陆, 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 如果教材选文中不安排适当的外国文学作品, 则学生显然很难挤出课外时间进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这样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营养不均衡”, 对外国文学优秀作品的陌生与无知不仅是学生的悲哀, 而且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的耻辱。因此, 龙腾版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必须适当增加。最后, 在选文系统的编排上, 龙腾版教材不组织单元, 同一册选文与选文之间从横向上看, 没有密切的关联, 纵观六册选文, 不同册的选文之间同样难以发现合理的衔接。对于选文系统缺乏一个总体性的合理规划是龙腾版教材也是很多文选型教材的显著不足。教材选文不按照文体和题材或者能力训练点组织单元编排, 就会有较大的随意性, 选择哪些文章编入教材, 按照什么顺序编排就难以有章法可循。应该以能力训练点为依据选择相关选文, 统筹一至六册选文, 由浅入深, 前后衔接进行编排。这样, 不同册选文之间, 同一册不同课的选文之间都可以有内在的关联性, 选文与选文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习得。

龙腾版教材选文有不少优点, 特别是在选文的题材方面。选文系统中反映个人生活中各方面内容的占比较大, 而涉及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题材的选文则较少。由此可见, 相对于大陆一些教材偏重宏大叙事选文, 忽视个体叙事选文, 龙腾版教材更加凸显对于个体的关注, 这显示出对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或者由于把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曲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以至于教材中总有一些出于政治意图而选用的文章, 从题材上看关于国家民族等宏大题材的作品也一直较多。这从根本上讲是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 同时, 这类宏大题材作品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龙腾版教材选文中有不少是反映个人生活中各方面内容的,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求学、为人处世, 以及生活琐事和关于人生的理解感悟等。这些作品凸显出对于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充分关注, 作品中所反映的相当多都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如《一对金手镯》、《我要再回来唱歌》等, 这些选文更容易从内心深处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也自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非常值得大陆教材借鉴学习。

作为台湾地区有代表性的国文教材, 龙腾版教材选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以便取长补短, 为大陆教材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文章认为, 通过对龙腾版教材选文标准、选文编排方式, 选文的体裁和题材, 以及选文本身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 可以看出其未能很好地体现选文标准的要求, 编排方式不够合理, 现当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相对欠缺。但在选文题材上处理较好, 反映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关注, 这一点值得大陆教材加以借鉴。

关键词:龙腾版,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系统

参考文献

[1]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篇4:高中语文系统化教学构想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文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并不紧密,使得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以后,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的迁移到下一篇文章中,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认为一篇课文听不听、学不学对于知识积累和考试来说无关紧要。为改变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这种不良现状,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树立系统化学习语文的意识,同时也便于下一步教学的进行,在高中入学时向学生明确以下目标:

高一的两个学期,重点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高二第一学期注重古典诗词积累及写作教学,在高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写作能力进行大力培养。第二学期主要以小说和戏剧为主,掌握戏剧的特点,同时继续进行诗歌的积累。高三第一学期主要加强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学会评价现代文(各类)并力求使评价简略得当,提高答题能力。第二学期已邻近高考,主要是考前适应训练及查缺补漏工作,巩固各个模块的知识。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逐字、逐句、逐段的讲解,一点点、一滴滴,填鸭式的教学,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反而忽略了整体的赏析。其实教师要把课文的每一个单元看成是整套课本的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游离的。因此,一名语文教师应胸中有全局,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套课本的结构中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于教学实践中,从大处着眼看整体性,从每一个单元结构内部来看整体性。如:在教授戏曲单元时,我抓住该单元课文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五步走”学习法。第一步,学习理论。讲解前,我提前利用早自习带领学生阅读四篇文章,结合学生实际概略地点了一下与戏曲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脸谱颜色的象征意义、戏曲种类、戏曲角色、戏曲三要素及常用术语……第二步,示范学习。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了《窦娥冤》;第三步,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理论知识及初步形成的能力,独立进行阅读分析的实践活动;第四步,总结规律。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知识综合为整体,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第五步,读写结合。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以上这些就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性。若每一个单元是一级台阶,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学,那么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我们将更上一层楼。由此看来,高中语文中用系统论来建立起单元教学整体观有益无害,体现了高速、高效率。第一,我们不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逐一讲析,也许原来十几课时才能完成的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并且促进了学生自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潜力,也提高了效率;第二,是向传统教学的挑战,是启发式教学,能让教与学双向交流,产生和谐的共振;第三,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性学习远远大于部分学习,其潜在的优势已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学习教材内容时,既能找到内容相同处,又能在比较中感受到个中区别,真可谓其乐无穷。通过单元整体比较鉴赏学习,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增强了,原计划一周多才能讲完的课,居然三节课就可以完成了。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如他们在整体比较鉴赏时,从人物的身世、地位、性格、经历、结局等展开了比较,通过课外知识补充,形成鉴赏性文字,理解深刻,全面独到。再如整体比较语言异同时,学生从作家生活年代、创作风格入手,抓住了关汉卿“本色”一面,王实甫“文采”的一面,汤显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孔尚任抒发“亡国之痛”的悲伤之情,可谓联想丰富,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了。这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智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之感。

在系统的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主要有如下措施:

第一,通过有组织的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人文修养,思想的深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3:40—4:20的課活时间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节目:《唐韵》让学生更系统地、详细的认识唐代璀璨的诗歌和诗人;《于丹讲论语》又让学生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了解,又从中学到了关于学习的正确态度和道德修养的标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每一次观看,所有学生都泪流满面,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明白了以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日熏月陶,耳濡目染。

第二,建立兴趣小组,改变语文学习只会学不会用的现状,提高语文学科的应用能力。

在讲授语文知识同时,通过兴趣小组组织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认识,对社会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高二下册三四单元的戏剧时,我校通过团委举办了高二年级的戏剧比赛,在学生进行比赛内容的选择与排演时,对戏剧这种艺术门类的特点,戏剧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的美与丑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各类艺术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第三,通过课堂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有些年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落实,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逐渐提高,教学改革成果很显著。在这种改革下,将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后,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个性鲜明。

因此,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于如何实现“新课标”的教育目标,高中语文的系统化教学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它实施起来的难度不是很大,也容易操作;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对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说,实施系统化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高中素质评价系统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激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意愿出发,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利益主体的评价意见, 兼顾评价的激励性与客观性,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袋相当于一个“素质银行”,学生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存放进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以及系统科学的数据分析,并采用前沿的国际分析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使得学生的成长记录在“素质银行”中得到增值。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网络平台”),用于实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和汇总。

系统在每期结束时,根据学生上传的各项材料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在学校审核小组通过后,自动产生一份综合素质学期报告,此报告将自动提交到市级服务器,作为学生本期的综合报告,同时也将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阶段性诊断说明。

篇6:高中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锋面、锋等基本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掌握生活中与锋有关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认识冷、暖锋示意图,分析某地天气变化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变化的兴趣,并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冷、暖锋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冷、暖锋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身边天气变化的现象(12月份当地连续5天天气变化)

为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

要想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

[新课推进]

[提出要求]

阅读课本第1、2自然段,找出气团、锋面、锋等基本概念。

[板书] 2.3常见天气系统

[图片展示] 气团示意图

[提问] 气团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比较均一的空气。

[师生互动] 单一气团控制,大气稳定,多晴天。

[过渡、演示]冷暖气团的概念

[提问]比较两种气团的物理性质?

[提问]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之为?(锋面)。

[提问]锋面是直立的还是倾斜的?倾向哪一侧?

[学生]倾斜的。倾向冷气团一侧。

[提问]为什么倾向冷气团一侧?

[答案]暖气团密度小,冷气团密度大。

[过渡]

单一气团控制,多晴天,那么锋面附近,天气又如何呢?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锋面附近有降水、风等天气现象

[图片展示]锋面和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线和锋面统称为锋。

[提问]锋的移动方向有几种可能情况?(提示:若冷气团势力强,如何?)

[学生]三种

[提问]所以,锋的类型有几种?

[学生]三类。

[提问]哪三类?

[学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提问]冷锋的概念是什么?暖锋呢?准静止锋?

[学生]冷锋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

[动画1]

教师强调:观看动画时请大家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气团主动移动?形成什么锋?

2.锋面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 1.冷气团主动移动,形成冷锋。2.锋面附近出现大风、暴雨天气现象。

[图片展示]冷锋示意图

[边问边讲,师生互动]

(1)A、B哪个在锋前,哪个在锋后?

答案:冷锋锋面移动方向先画出来,以锋线为分界线,前面是锋前,后面是锋后。所以B在锋前,A在锋后。

(2)降水集中在锋前或锋后?

答案:锋后

(3)冷锋的表示符号

答案:三角形

[探究1]

以重庆为例,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边问边讲,师生互动]

过境前: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气压___,天气___

过境时:_________

过境后: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_,气压____,天气____

[提问]

生活中哪些天气现象和冷锋有关?

[学生自由发言]

[图片展示]寒潮、暴雨、沙尘暴

[动画2]

教师强调:观看动画时请大家注意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气团主动移动?形成什么锋?

2.锋面附近天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 1.暖气团主动移动,形成暖锋。2.锋面附近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渡]

前面学习了冷锋的有关知识,暖锋的情况又如何呢?

[提出要求]

与冷锋的学习方法对比,同学们自己完成暖锋的有关知识。

(1)锋前、锋后(A、B)

(2)降水集中在锋前还是锋后?

(3)表示符号

[学生讨论,发言]

[答案](1)A在锋前,B在锋后。

(2)降水集中在锋前

(3)用半圆表示

[探究2]

以重庆为例,分析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过境前: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气压___,天气___

过境时:________

过境后:重庆受___气团控制,气温____,气压____,天气____

[过渡]

学习了冷锋、暖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1]用锋的知识分析重庆天气变化。

问:5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变化,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发言。

总结:第1天属于冷锋过境前,晴天,气温高;后4天属于冷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并且降温。

问:预测第5天后天气变化?

学生发言。

总结:第5天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

[案例2]谚语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如何解释?

学生发言。

总结:春季暖锋过境,过境时形成降水,过境后升温。秋季相反。

[案例3]音乐短片

问:歌词“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 沥沥 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与哪种锋有关?

学生发言。

暖锋。

[案例4]诗词与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什么锋有关?

学生发言。

答案:冷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什么锋有关?

篇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篇8:高中内分泌系统

一、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

1. 突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在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的陈述顺序上, 它把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前面, 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品质放在后面:而在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 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出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人们更多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看成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 更加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是模块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

3. 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作为最具理性精神的数学课程, 由于人文精神的融入而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板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就曾提出“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而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 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模块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中课标课程下的模块教学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以学生己有的经验为基础,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由于模块教学顺应了建构主义理论, 因此高中课标课程下实施模块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习更有效。

虽然皮亚杰.Piaget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不适用于高中学生, 但对刚刚从儿童状态走出到了青年状态的高中生, 仍然留有儿童的部分心理特征, 又具有青年人判断清晰、思路敏捷、向往社会、敢做敢为的心理。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 不仅仅需要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学会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 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用的知识。

对一些传统的知识, 如立体几何、三角恒等变换等, 只要求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关系性质, 尽可能地放低要求, 删减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复杂的内容, 另外增加了对于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知识, 如算法、信息安全与密码等这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内容。课标课程把课程结构模块化, 分散知识难点, 使能力形成分散, 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三、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 模块教学与知识体系问题

螺旋式上升, 设想美好, 但实施不尽如人意, 有的因为科学是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有其鲜明特点, 课程章节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衔接关系, 必须循序渐进, 不成体系的知识是难于学习的。只有了解了其前后的逻辑关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模块教学要求小步走, 螺旋式上升, 知识体系被打乱, 一种知识分成几个不同部分, 分散于不同模块, 不成体系, 导致跳跃式地讲授知识, 各个模块难以整合。!!!!!!!!!!

2.模块教学中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

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 但教师们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学内容。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掌握得也不好, 囫囵吞枣。跟以往相比, 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 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增加了很多, 上课赶进度的现象更加突出, 很难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知识的理解如“蜻蜓点水”, 学得不深入, 掌握不牢固。

3. 学科渗透与学科协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 数学与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 正如《课标》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 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课标教材确实凸显这一理念, 强化学科间的融合, 基本上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 激活学生学数学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关学科问题的目的。但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学科不协调的问题。

模块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而且, 适当加强不同知识模块的关联性, 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摘要:本文从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的探讨出发, 对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知识体系, 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经验和理论知识, 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模块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青.选修模块教学带来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6.

篇9: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 课文系统 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 课文表述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分析教材。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

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它是地理教材的主体。[1]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一、课文内容选择的比较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如表2所示,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

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2],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

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

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

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课文的概念表述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

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3]

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

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

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

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综合以上对现行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三方面的比较可知,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系统设计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因此,在运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优势,将四种版本综合使用,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王静.四种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课文栏目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

[3] 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赫兴无(1976-),男,湖北枝江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考前动员教师讲话下一篇:一颗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