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

2024-04-28

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共10篇)

篇1: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

关于耐心的描述

1.市场就象一个伟大的财富分配器,它不会考虑任何人的资金大小,它只会奖赏有耐心,有纪律,有能力的人.2.耐心和纪律是必要的素质,因为懂得和能够准确运用进出时机的交易者,即使本金不大,也能因此积累利润.3.在各种必备的人格素质中,耐心和纪律可以说是难兄难弟;在任何严肃的交易场合中,耐心和纪律都是很重要的。

4.投机性交易时必须有耐心,严守纪律,以及把眼光放远。

5.我看过以仓位为导向的成功交易者,很有耐心地持有仓位长达两年之久,在整个期间内,不断把快到期的合约换成更远月份的合约.6.你说的没错,是有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正是交易者必须具备和利用强烈的耐心和纪律去渡过的地方,只要市场趋势仍然对自己有利,或在技术系统没有显现反转的信号之前,交易者必须很有耐心和严守纪律,持有仓位.7.你不必很优秀才能从头赚到尾——只要有耐心和严守纪律就可以了。

8.阻碍长线交易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单调乏味和失去纪律。交易者学会怎么很有耐心地坐在赢利,顺势的仓位之后,才有赚大钱的机会。

9.很遗憾,一般投机者只在持有逆势的(亏钱)仓位时,才最有可能展现耐心和坐而不动的功夫,当然他们也要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10.我一再指出,长期的大趋势,尤其是下跌趋势,不会很快反转。它们常常会维持一段令人难以忍受的时间,伴随难以计数的假信号,造成很多交易者惨遭洗盘出场.你必须发挥耐心和严守纪律,等候你的技术指标或系统告诉你反转已发生,在这个时候才跳上新出现的趋势。

11.无数人硬要在趋势明显的市场中抓头部和底部,输掉的钱跟他可以合理预期赚到的钱根本不成比例——每份合约亏上15000元或更多。而且,你可以想像,一旦亏掉那么多,当市场发出下一个趋势的信号时,这是真实的信号,亏损严重的人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如果不是每手输掉几千元,而是不到1000元,情况会怎么样?他可以耐心地等待系统或其它技术方法发出的信号。他可以在新的仓位再拿1000元去冒险。假使他的系统或技术方法是可行的,那么迟早他会在自己的仓位上赚大钱,而不必计较以前亏过的小钱。

12.21个市场中,14%上涨趋势,48%下跌趋势,38%横向盘整——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一味做多实在不是时候。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思虑周密的策略应该是,投资组合中做多的部分不宜超过15 %到25%。但是,这个合乎逻辑的市场策略,一定要伴随耐心,让你顺势交易的仓位能够充分成长,完全配合整个趋势的动向。知名交易者之所以能够大赚,原因便在他们能够很有耐心地持有顺势而为的仓位。但是耐心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很有耐心地持有逆势的亏钱的仓位,等于是买了一张非大亏不可的门票。这个真理,几乎每个交易者都可以证明。

13.他看起来就像是个大师,很有耐心地等候他那经过千锤百炼的直觉告诉他,每一次的回调气数竭尽,基本的多头趋势就要再次展示雄风。这个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一跳而起——“买50手„„买100手„„买150手。”

14.知道何时不要交易,很有耐心地等候在一边,直到正确的时候才进场——是交易者所面对最艰难的挑战之一。

15.即使你是往趋势行进的方向交易,在不可避免的价格回调(反弹)期间,你更要严守纪律和发挥耐心。回调(反弹)是现场交易者和商业公司造成的,目的在于洗出心志不坚的持有者,以便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16.事实上,在期货交易史上,多的是“聪明”的交易者,在错误的头部和底部一头栽进市场,尸骨无存。他们逢高就卖,见低就买,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做分析的时候缺乏理性,而且市场涨跌太多,太快。

17.洗盘的损失,是顺势交易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交易者必须有耐心,财力也要雄厚,渡过一连串的洗盘损失,等候大行情的到来,大赚一笔。

18.系统一直让你进出不断,并且发生损失时,你确实需要有很大的耐心且守纪律,才能依照系统所说的去做。但是我们的经验显示,一旦你坚决采用某套可行的趋势跟踪方法,遵行它的成果,会比你一再怀疑它的能力,不断想办法“改进”它要好得多。

19.必须有耐心在场外等候交易信号,一旦建了仓位,要一样有耐心抱着不动,直到反转信号出现。

20.我也需要多了解自己——我没有耐心,缺乏纪律,有时愚不可及,误以为自己很能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别人的系统。

21.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会导致大部分投机者赚钱时赚的是小钱,亏钱时亏的是大钱,这是部分交易者的通病。幸好系统帮助交易者控制这些毛病,把注意力放在纪律性策略性可行的投机方法上,并实现利润.系统传授了耐心,前后一致,变化和纪律。

22.交易系统是个工具,而且就像大部分的工具,有好的工具,也有普通的工具。要在市场上经常获利,交易系统当然不是最后的解答,但是,选对了系统,对于你的整个交易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是一个大大的“但是”——它的效益跟你使用它时表现出来的耐心和有无纪律性成正比。

23.事实上,时间的研判是分析中最不准确和最没有关系的因素。很明显的,要玩这个游戏,耐心是个必要的前提。

篇2: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法】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古希腊】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封丹(法国寓言诗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鲁迅【中】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人歧途的人。

——培根【英】

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宋帆【中国】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中】

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

——福楼拜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彦语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塞·约翰生【英】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斧头虽小,但经多次劈砍,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砍倒。

——莎士比亚【英】

坚持对于勇气,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

——雨果【法】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法】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柏拉图【古希腊】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中】

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

——池田大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风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约翰逊【英】

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

——蒙田【法】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比阿斯【美】

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

——司各特【英】

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

——司各特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经典语录 )他是任何事也就很难成功的。

——牛顿【英】

毅力是永久的享受。

——布莱克【英】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爱迪生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哪有斩不断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中夏

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篇3:关于爱因斯坦《自述》的启示

作为教育工作者, 为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的使命, 下面从爱因斯坦的《自述》中挖掘出来的两点经验对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走上成才之路, 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直觉与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爱因斯坦多得益于他的灵感与直觉。如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就是得益于1907年某一天, 他坐在瑞士专利局的办公室里, 脑海中突然冒出的一个灵感:“一个在半空中坠落的人, 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重量, 应该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惯性坐标系。”这个顿悟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敲门砖, 从这个念头出发, 他把相对论的理论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爱因斯坦也认为, 理论解决不了的, 观察不到的东西, 就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就要靠经验来解决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有时我感到自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当1919年日蚀证明了我的推测时, 我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 我倒会非常惊讶。”可见, 直觉与灵感是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根源, 造就了成功的爱因斯坦。

敏锐的直觉与灵感在科学发现中不可或缺, 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直觉思维的产生, 灵感的产生不是生来就有的, 也不是突发性的, 它是在对科学知识了解的基础上, 逐步积累, 长期思索结果。在一定多的积累、思索后就产生了顿悟。如果我们不善于积累知识, 收集材料, 不学会思考, 不探索, 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和抄袭, 在没有丰富知识背景的支撑下, 仅靠臆想或只顾一味的等待直觉与灵感的光临就会有创造性的发明的话, 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天才, 与生俱来拥有一个装满奇思怪想的、装满科学知识的脑袋, 但其实这都是他长期艰辛探索, 日积月累的成果。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是自1895~1905年, 爱因斯坦苦思了十载的结果;又从1905~1915年, 酝酿了整整十年时间, 才建立起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从10岁开始, 阅读了大量的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如读了伯因斯坦的多卷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2~16岁, 就熟识了基础数学, 自学平面几何、微积分;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已学过理论物理学。因此, 坚实的广博的知识基础是敏锐的直觉与灵感的后盾, 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论果真是靠单纯思维去发现的。在《自述》中, 爱因斯坦坦言他对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强, 功底不如物理学扎实以至于不敢轻易选择数学作为研究领域。可见, 爱因斯坦把他的直觉跟基础知识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作为一名教师, 我对这点深有感触, 先不谈怎样要求学生广博的知识, 扎实的基础,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是否有足够多的新知识, 渊博的知识, 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一桶水”给我们的同学。自身的知识积淀不深、涵养不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本学科的整体知识情况不了解、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没有充分掌握的情况下, 冒然上讲台, 是告诉学生要等待灵感, 相信直觉, 就会有奇迹吗?我们的很多教师教学中过于依赖一部又一部战斗性似乎很强, 但其实知识性严重不足的讲义和课本, 而大学生们又大都满足于在其中打转。于是, 在大学文科教师和学生中没有读过中西主要文话典籍的比比皆是;研究和学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学生不了解中外文化发展概况, 不知古希腊、罗马和先秦唐宋文化为何物更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无法想象, 在如此氛围中培养出来的这种在文化积淀上先天“缺钙”的学生如何会出现奇迹, 如何能为社会进步、科学进步做贡献, 进一步讲, 即使他想这样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自由的学术氛围铺垫创造之路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自由, 害怕被约束和在发号施令下生活, 在瑞士的学习氛围为他的创造之路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他在《自述》中说“当然, 这里的问题在于, 人们为了考试, 不论愿意与否, 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 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但是得说句公道话, 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 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这里一共只有两次考试, 除此以外, 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这种情况给予人们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可见, 他对当时德国的令人窒息的教条式的教育非常不满, 认为这是扼杀了人的潜能。同时在《自述》中爱因斯坦对现代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 “现代的教学方法, 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 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 除了需要鼓励以外, 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 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 当它不饿的时候, 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 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 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不得不承认当前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产生疲惫感, 压迫感, 枯燥感, 有种想逃离的感觉。在这样没有自由的制度和氛围下教学和学习, 能成就几个真正有成就的大学生?如果爱因斯坦当时没接受瑞士这种教育方式, 也许积淀在他内心深处的创造欲不会被激发出来, 丰富的想象力得不到驰骋的天地, 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谈到自由, 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 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体现在他在学术上不受外来压力的阻碍。1905年爱因斯坦不顾众人反对提出光量子论, 并把量子概念应用到辐射以外的领域, 实践证明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对了。正如他在《文明与科学》中写道:“自由给我们带来了各种知识上的进展与文明, 要是没有这种自由, 凡是有自尊心的人都不会觉得还有活下去的价值。”

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学术氛围中, 不同的观点才能有碰撞和交流的机会;只有保护、鼓励这种创造性思维才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对学术思想进行垄断或排挤和打压, 又或者只允许在前人设定的规矩内研究, 那么对任何一种新理念的产生和推广, 后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真理难以显现, 这决不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早已有了教训:在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年的高压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后, 中国人失去了科学创造力, 以致科学技术衰颓于静止之中, 远远落后于西方。自由的学术氛围的缺失, 这或许是“李约瑟难题”的其中一个解。

有鉴于此, 在教与学过程中, 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学术上拥有更多的自由言论的权利。允许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容纳老师, 同学之间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不拒斥校内外人士的意见;鼓励有创造性的技术发明的师生。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 但应该谨守的原则是:即“我不赞成你的观点, 但是, 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一种宽容的学校环境, 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正是这种自由的宽松的氛围铺垫了爱因斯坦的创造之路。只有在这种宽容的学习氛围中, 师生才能畅所欲言, 不同的观点才得以交流;只有提倡、鼓励、营造这种宽容的学校环境才有助于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刻意压制、排挤和打压, 又或者进行“填鸭式”的灌注教学, 那么只有以落后为代价了。

近代史上, 最为人所称道的教育家当数蔡元培先生。先生主政北京大学时力主“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 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 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 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 (指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 悉听自由, 本校从不过问, 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难得, 若求全责备, 则学校殆难成立”。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可做注解。

三、结语

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必会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在补充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 能博览群书, 并能掌握一定的常识和技能。能把学生带出课本, 带出课堂, 接受更多的“新鲜空气”。囿于有限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 提供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老师间的交流, 让彼此之间在教学方法上、经验上互相借鉴, 学习, 共同研究、进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例如多与学生沟通,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 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而不是剥削学生发言的权利, 强调标准答案, 强制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老师应该是一位顾问, 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真理的人。我们要的是有活力和有创新的学生, 而不是每天都战战兢兢, 诚惶诚恐的面对一切, 遇到问题犹豫不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学生。相信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对直觉、灵感以及学术自由的理解应该对我们都会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著.许良英, 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篇4:温斯坦莱关于更换公职人员的见解

温斯坦莱是十七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掘土运动的领袖,是空想社会主义由早期跨入中期的那个转折阶段的著名代表。他的《自由法》是继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之后,而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的。在这部名著里,温斯坦莱从创建一个土地共有、公社制度、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的共和国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如何选拔公职人员以及如何防止他们变成新的压迫者和剥削者的重大问题。

温斯坦莱认为:“真正共和制度的公职人员应该由需要他的、认为他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来推选。”(《自由法》第三章第三节)凡是受过封建贵族迫害并且同他们作过斗争的、早就用行动证明自己拥护普遍自由的人,那些冒着牺牲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危险企图把土地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并且始终相信会做到这一点的人,那些敢于说老实话、作风正派、憎恨贪婪的人,那些四十岁以上的、真正懂得生活的、在制定和平的、组织健全的政府的法律方面有经验的聪明人,都有资格被选举出来担任共和国的各种职务。显然,温斯坦莱把十七世纪中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日益流行的民主选举原则用于选拔掘土派所向往的理想国的公职人员。他把经过斗争考验、正直、憎恨贪婪、有经验、真正懂得生活作为被选人的主要条件。联系他的整个思想来看,所说的真正懂得生活、有经验,主要是指懂得人民的疾苦并有加以解决的经验。因为,他所要求的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骑在老百姓头上的老爷。

温斯坦莱主张对公职人员务必严加监督,既要有普通公民的广泛而有效的监督,又要有专职“监督人”的经常而正确的监督。至于专职“监督人”又得受到人民的普遍的监督。掘土派在十七世纪中叶,就已设想出这样一套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群众与专职人员相结合的监督公职人员的制度,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可贵的是,温斯坦莱对公职人员的任期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卓越的看法。他说:

“社会公职人员长期审理案件,将会蜕化变质,不再温顺,诚实和关怀弟兄。由于人类的心灵总是容易充满贪婪、高傲和虚荣,尽管他们担任政府职务之初,还有一种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竭力象为自己争取自由那样去为别人争取自由,但是长期担任这种与荣誉和伟大有关的职务之后,他们就会变得自私起来,竭力谋求个人福利,而不去关心普遍的自由。目前的经验证明一句民间俗语说得很对:

“国家和军队的高位改变了很多好心人的良心。“自然现象告诉我们,‘死水易臭’,但流水不腐,可以

为大家使用。”(同上第三章第四节)温斯坦莱根据他所理解的“社会规律”,参照自然规律,提出了“共和国的所有公职人员每年应该改选一次”的主张。他从许多方面来阐明这种主张,列举了不少理由,这些理由前后有点重复,现在我们按其内容而不是按其先后顺序加以归纳,主要有这样四点:

第一,“为了防止共和国重新出现压迫的现象,因为当公职人员变得高傲和富足起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惜采取使自己兄弟贫困、破产和被排挤的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长期压在英国平民头上的国王及其法律的活动就是一个证明。”(同上)“如果金钱和财富在管理人员的心中占据统治地位,那就只能产生暴政。”(同上)

第二,为了防止发生不利于公职人员本身的祸患,“因为当公职人员趾高气扬和过度富足起来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受到蒙蔽,忘了自己是共和国的勤务员,而力图高踞于自己弟兄之上,所以他们的垮台往往是一落千丈,压迫人民的国王、主教和其他国务人员的下场就是一个证明。”(同上)而“每年更换一次公职人员,就有可能使他们真正变成诚实的人,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知道,第二批来接他们的班的人将审查他们的工作,如果他们办事不公道,就会受到前来接他们班的人的责骂。”(同上)

第三,为了给共和国培养大量的管理人才。“每年更换一次执政者有很大好处,因为假如有很多以服从为其职责的人,那么也就有很多能够轮流进行管理的人,这样一来,就会促使所有的人保持公正,待人和蔼,以期得到荣誉。”(同上)“这样一来,共和国就会涌现出一批适合进行管理的有才干、有经验的人,……”(同上)

第四,为了向后代负责,“应该从热爱我们的后代出发,每年改选一次公职人员,因为不更换他们,痛苦和压迫就会在我们的法律和我们的公职人员中间滋长,如同有些地方不经常除草,杂草就会丛生一样。这当然就是灾难的开始,我们的后代要想摆脱这种灾难将很困难,那时他们就会诅咒我们这一代,因为我们身为他们的祖先,本来有可能为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而我们却没有这样做。”(同上)

温斯坦莱的这些议论,当然不是十全十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瑕疵,例如,他从自己那套人性论引申出凡久居高位者必定蜕化变质的结论,这未免说得太绝对了;而他不看具体情况的不同,把各级公职人员的任期一律规定为一年,这又有点“一刀切”,对中上层干部的相对稳定不利,而这种稳定对建设象掘土派所追求的那种理想国同样是需要的。然而,我们不苛求于前人,也粗知瑕不掩瑜的道理,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温斯坦莱的依据民意选拔公职人员,依靠群众监督公职人员,根据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反对公职人员的终身制等等的看法,的确比莫尔、康帕内拉先进。莫尔的“乌托邦”里的王爷,虽说是选举产生,可是只要是众望所归的贤者,就允许终身任职。至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的最高领导人“太阳”,则是终生执掌管理大权的。在有关公职人员问题上,温斯坦莱是后来居上的。他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提供的这方面的新东西,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是颇有教益的。现在,我们一看到温斯坦莱的这些观点、设想,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巴黎公社的选举制,虽然不能武断地说公社的选拔、撤换公职人员的制度是从掘土派那里学来的,但是说两者在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上思路相通,所见略同,这大体上是不错的吧?同样的,在我们学习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的指示时,也会对温斯坦莱有关更换公职人员的见解倍感亲切。

篇5:关于耐心等待的名言

2) 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司各特【英】

3) 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司各特

4)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就很难成功的。——牛顿【英】

5) 一个不谙世故、办事有条理的人的荒.唐念头就是:厌恶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的耐心—— 切斯特菲尔

6)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 富兰克林

7) 人的勇气能承担一切重负;人的耐心能忍受绝大部分痛苦。—— 塞缪尔•约翰逊

8)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专职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达•芬奇

9) 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既有意义,又有等待时机。—— 巴尔扎克

10)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史美尔斯

11)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贺拉斯

12)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蒐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达尔文

13)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斯大林

14) 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

篇6:关于有耐心的名言

2)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尽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贺拉斯

3) 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没必要勉能人家佩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绩,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引发大家的留意。——弗洛伊德

4)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看的。——富兰克林

5)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斯大林

6)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毛泽东

7) 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宋帆

8)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巴斯德

9) 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杨根思

10)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致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贺拉斯

11) 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既有意义,又有等待时机。—— 巴尔扎克

12) 对男客细心,对女客耐心—— 民谚

13) 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萨迪

14)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蒐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达尔文

篇7:关于耐心的励志名言

2.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受和最使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巨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史美尔斯

3.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象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尼克松

4. 忍耐是痛的,但是它的结果是甜蜜的。——卢梭

5. 人类所有的气力,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既故意义,又有等待时机。——巴尔扎克

6. 人的勇气能承当一切重负;人的耐心能忍受尽大部份痛苦。——塞缪尔·约翰逊

7.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尽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贺拉斯

8. 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没必要勉能人家佩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绩,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引发大家的留意。——弗洛伊德

9.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看的。——富兰克林

10.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进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为光荣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是要求弄幼儿教育工作的同道本身要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酷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研究业务,对培养好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徐待立

1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2.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3.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爱迪生

14.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就很难成功的。——牛顿

15.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6.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象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尼克松

17. 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萨迪

18.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19. 在下决心以前,犹豫也许是必要的。——然而,一旦下了决心,就应该一直往前走。

篇8: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

一、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

熊比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资本主义进程的基本推动力是创新,创新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改造着现存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消费物品的供给,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创新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毁灭了资本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基础,促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熊比特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只不过是生产力变革或技术变革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他所谓的创新,也只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在熊比特的分析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看不到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实质也就被掩盖了。

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性经济体系”来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3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3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3种不同的经济角色,缺少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下去。沃勒斯坦还认为,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分布也发生变化,有上迁性变化,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有下降性变化,即某些经济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会扩大或转移。沃勒斯坦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充满压迫、剥削和不平等。这个体系还总是经历着由扩张引起的供过于求的“过剩”危机,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震荡。虽然这个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使它能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和发展,然而却始终无法消除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所取代。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认为资本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特征。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三者认识资本主义的角度是不同的。熊比特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沃勒斯坦则着眼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来定义资本主义,从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变动来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至走向灭亡的过程。马克思则着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运用自己创立的创新理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他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看做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基本动力源便是创新活动。他认为,所谓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它包括下述5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发掘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建立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熊彼特认为,承担创新职能的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家,他们具有创新思想、冒险精神、先见之明,能把新发明引入经济活动,这样企业家就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沃勒斯坦认为,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行的动力。他认为,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阶级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这种不平等交换是指中心国家利用高工资(低强度)、高利润、高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交换边缘地区低工资(高强度)、低利润、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以此占有剩余。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结构和格局使商品和服务的不平等交换成为可能,以致榨取自边缘地区的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被转移到中心地区。

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是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熊彼特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面去寻找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重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作用。但所谓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仅是指资本主义具体制度的变革,并不是要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沃勒斯坦强调资本积累和不平等交换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比较接近,但他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却没有看到存在于资本积累和不平等交换之下的制度方面的因素。沃勒斯坦认为,劳动分工是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体重所承担经济角色的因素,至于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是由诸如历史、自然、文化等多种因素随机决定的。马克思则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当然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由它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它自身的内部结构及其内外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

尽管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永恒不变的,必将走向灭亡,但对灭亡原因的解释却并不相同。熊彼特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诸方面来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强调资本主义是由于它的成绩而非失败而走向崩溃。在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诸因素中,熊彼特认为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职能的丧失。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但随着资本主义的成功,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技术专家们的例行公事,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由于资本主义的成功而丧失了。熊彼特同时强调,资本主义不会在一个短时期内崩溃,它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出现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三个基本矛盾,即积累的困境、政治合法性的困境和地缘文化论的困境,它们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前景。这些矛盾形成和推动了“反体系运动”。反体系运动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边缘地区的民族运动,另一类是核心区的社会运动。在他看来,始于六七十年代直至今天的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运动、发达国家的学生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构成了此起彼伏的反体系浪潮。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其难以解决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资本主义就必然走向灭亡,被资本主义替代。

故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不是由于它的经济失败,而是由于它的巨大成就破坏了维护它的社会制度,同时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至于他所谓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那不过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沃勒斯坦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于其自身的内部矛盾导致了经济上的失败。

四、方法论的比较

熊彼特采用的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均衡代替另一种均衡。熊彼特注重根据经济的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观念,为此他提出了创新理论。同时,熊彼特特别强调把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经济问题。

沃勒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年鉴学派倡导的总体史学方法,提出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反对过细的学科划分和各学科分割式的研究方法,倡导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不是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简单拼凑,而是将其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对整个世界体系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以及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做出清晰而宏观的揭示。

马克思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局部调整,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张骥,齐长安.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

篇9:斯坦利关于耐心的描述

托朋友的福,花3个小时看了三分之一部昆曲《牡丹亭》。散场后大家唏嘘:没想到中国戏曲可以这么美!

一场春梦何至于可以让人憔悴死去?还原旧时场景,恐怕还真的就是。被礼教绑得牢靠的女子,闺房里看见一只公蚊子也得当流氓一样驱逐,如不幸被那厮叮咬一口,自当如贞节受辱一样寻死觅活了去。

因此,论及梦中野合,对一个连偷闲睡个懒觉的权利都不曾自由拥有的贵族女子来说,实在是最奢侈也最致命的诱惑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叹春光何尝不是对自己空有美貌却春心深锁的感叹?

如果有看官要问:“什么样的男子能够勾起杜丽娘们的好感?”我想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模样周正一点,神情欢娱一点的男人都不会让她们反感。而如果男子骨子里有点痞气,浪荡气,会让她们飞蛾扑火的意愿更炽热些。

看看柳梦梅,见面第一句话就让杜丽娘为手中的半枝垂柳咏诗。一般来说,贵族女子就受不了这号文青流氓,不然十八世纪的欧洲贵妇们也不会开那么多文艺沙龙,甘心让那些落魄又贪吃的文人艺术家骗吃骗喝,还偶尔骗上床。这等柳书生,如果让今天的环保明星周迅姑娘碰上,第一句话会是质问“你为何伤害了柳枝性命”么?

且存疑。

在唱几句惹杜丽娘自伤身世的话之后,书生柳梦梅显然是个杰出猎手,他要她借一步说话,“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这种场景,最紧要的是“催情”。孔夫子的爸爸妈妈没准就是在这种风光里唧唧歪歪地制造了一个圣人。

杜丽娘也是狠女子,若是其他女性至少得有个半推半就的过程,她则回一句“秀才去怎的”,似是说“去就去,Who怕Who啊”!于是,秀才先说后做,好事得逞:“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摸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可怜如此孽缘!尤其是被柳生几句属于后戏言辞终于感动得把一腔幽魂透支了去:“小姐休忘了呵,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了片,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这么一分析,相信有很多人看得出,在男女求欢逗爱过程中,尤其是对单纯女子,若奉行“单刀直入”原则,大致成本最低,收获最高,而风险最多是被骂一句“臭流氓,不要脸”。

纵观历史,表面上很能支配人,其实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贵族女子会相对单纯吗?

19岁的木匠儿子于连在桌底下抓29岁的市长夫人德·莱纳夫人的手,几番疑惧之下,德·莱纳夫人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想把手抽回,但那只手还是留下了。

同样是那么唐突而果断的“抓手”,如果是德斯坦抓戴安娜的手呢?“我亲吻她的手,她睁大蓝灰色的眼睛,一脸困惑的表情,头微微向前倾斜。”这是83岁的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新著《总统与王妃》的情节。他说写这个是为了兑现给戴安娜王妃的承诺,但又拒绝人们将男女主人公对号入座。

相对于总统们的仗势征服,我倒更欣赏隐士塞林格求欢时的做法。这位怪杰已经隐居在美国一个小镇40多年了。据说他有时也会到城市里去透透气,试图解决生理问题。他的做法如下,买一本色情杂志,照上边的联系电话给封面女郎拨过去:“我是塞林格,我想和你睡觉。”虽然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想象芳龄20的兔女郎们对塞林格的名字比一个避孕套新品牌了解得更多,但是重要的是,塞林格干脆利落地表达了,睡不成他也没瘦没死。

杜拉斯讲的一件发生在她60岁时的“性”事也非常有趣。她收到一封信,简单写着:“我想在1月23日星期一上午9时与你做爱。”她没理会。但那一天真的有个人按门铃,并说他就是那个写信者。她当然不开门,她的邻居也都来劝慰那个小伙子离开。他什么也不说,在她家大门口躺了一上午,然后说“我反正接近过她了,很好很好”,接着走了,一声再见都没说。

篇10:关于耐心倾听的名言

2) 生活像一首单曲,流动着恬淡的幸福,我们对着彼此微笑,明白了彼此之间的心声,于是我们没有了距离,只因为我们,学会了倾听。

3)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

4) 倾听与倾诉,只有一字之差,但要找到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真的比我们想象得要难得多。

5) 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普希金

6)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泰

7)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8)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9) 有领悟力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时候,也会追忆自己的教育存在和受教育经验,这样的追忆有助于移情的产生和共鸣的出现。

10) 我们倾听父母、爱人、挚友、上司甚至陌生人,那是一种享受,更是对他们爱的具体表现。

11) 有时生活真的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听——听花开花落的声,春去秋来的韵。

12) 王尚文教授曾经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

13) 倾听是一种亲和的态度,它的对象可以是自然,如莺歌燕语,山峰松涛;也可以是人,如长辈的教诲,朋友的诉说,他人的牢骚。

14) 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柴静

上一篇:个人年度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你不够努力的网络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