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2024-05-25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共6篇)

篇1: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默认标题-2011年7月31日

© 2011 菁优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9、(2001•上海)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氢 碳 氧 钾

质子数 1 6 8 19

中子数 0 6 8 2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水的组成;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是纯净物.正确

D、氢氧化钠含氧元素也是化合物,但却是由Na、O、H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错

故选D.

点评: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不至于犯下把概念扩大或缩小的错误.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所以定义氧化物时使用的是“化合物”而非“物质”这一概念.

2、液化石油气的燃料之一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B、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26个电子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由图可写出丙烷分子式:C3H8.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 解答:解:A、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丙烷分子中含有碳、氢原子,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1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丙烷由大量的丙烷分子聚集而成的,但是不能说丙烷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C、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故正确; D、一个丙烷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3+1×8=26.故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抓住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原子的结构.

解答:解: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非化学变化中,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有关原子的结构的指示,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可以根据原子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原子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并不是都由分子构成;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有些物质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A错误;

B、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说法错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故C错误;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物质的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

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是最小粒子是错误的;

B、中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可能不变,一定不变是错误的; C、因为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是正确的;

D、物质的固液气三态中都存在间隔,所以D也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C.

点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7、(2011•滨州)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乙醇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6O;根据乙醇的化学式,完成对该物质的判断.

解答:解:A、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该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而非无不含C元素的无机物;故A不正确; B、每个乙醇的分子由2个C原子、6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所构成,每个C原子含6个质子、每个H原子含1个质子、每个O原子含8个原子,则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6个质子;故B不正确;

C、乙醇C2H6O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3:2;故C正确;

D、由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3:8,可判断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而非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分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分子中每个原子所含质子数的总和.

8、(2009•芜湖)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原子的构成方面的内容.

9、(2001•上海)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本题要弄清分子和原子的内部构成.

解答:解:由于该题中观测到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可观测到分子和原子,而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故选D 点评: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如图为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下列关于丙氨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36:7:32:14 C、丙氨酸是形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D、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丙氨酸分子结构模型,找出构成丙氨酸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及数目,再根据原子的种类及数目进行各种原子的质量比的计算,判定质子数与电子数得出关系.

解答:解:A、丙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A正确;

B、丙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的质量比为:(12×3):(7×1):(16×2):14=36:7:32:14,B正确; C、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丙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每个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C错;

D、丙氨酸分子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在每种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判定丙氨酸分子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比时,不需要将每个原子的质子数或电子数加起来求和,这样就麻烦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每个原子中,质子数都等于电子数,分子中质子数的总和一定等于电子数的总和,所以,质子数和电子数比为1:l.

11、(2011•天津)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8 B、26 C、22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12、(2011•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碳 氧 钾

19

0 6 8 20 6 8 19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此题可通过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对相关选项做出判断即可,可用相关的反例进行说明.

解答:解:A、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原子,故此选项错误.

B、氢原子内无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C、绝大多数原子内既含有质子与电子还含有中子,故此选项错误. D、由信息可知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图表的数据对选项进行分析.

13、(2011•南京)2011年3月,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31 B、127 C、78 D、53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利用此知识解决即可.

解答:解: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所以碘131的核电荷数是53时,其核外电子数也等于53.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内部微粒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4、(2011•娄底)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的质量,不是实际质量.

解答:解:A、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中子数是78;故A不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外电子数是53;故B正确;

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电荷数是53;故C不正确;

D、由题意知1个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3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较大,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提炼、加工、运用的能力.

15、(2010•重庆)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 C、3 D、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应和氢原子的一样,则为1.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6、(2010•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因此该粒子不显电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7、(2010•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解答:解: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可知正确答案.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叙述正确,故A正确;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B错误;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C错误;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叙述错误,应原子核和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8、(2010•乐山)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

核外电子数为

34、质子数为

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9、(2010•广安)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A、电子 B、中子 C、原子核 D、质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故可知答案.

解答:解: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题意可知“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元素种类的改变与核内质子数有关,则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质子.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2010•常州)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和带电情况,原子和分子的联系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A、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故A正确; B、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B错误;

C、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C正确;

D、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原子的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21、(2009•南京)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判断.

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判断. 解答: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又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中子数为239﹣94=145,所以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4,所以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质子数为94,所以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钚的原子序数为94,则其核电荷数为94,所以错误. 故选D.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和朝核问题成了国际焦点,因而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认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2、(2008•益阳)我市桃花江核电站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核电站常用的某种核原料的原子中含一个质子二个中子.对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电荷数为2 B、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C、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3个单位正电荷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该原子核电荷数为1,故A错误;

B、根据含有一个质子必定是H元素,所以说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故B正确;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C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带1个单位正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识理解与与应用.

23、(2008•青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标签图示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故A正确;

B、根据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B正确;

C、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故C正确;

D、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解原子的构成,及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4、(2008•江西)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成解答本题.

解答: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只有一种氢原子不含中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故选D.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原子核中一定由质子,不一定有中子.

25、(2008•来宾)锂电池具有质量轻、容量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知某种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3 B、4 C、5 D、7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回答本题,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相等的且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解答:解:在原子中存在以下关系: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由于锂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所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熟记并能灵活运用它们.

26、(2008•广州)在原子的原子核里,质子数等于()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对原子来说,对外不显电性,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故选A.

点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27、(2007•台州)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表示的意义考虑,1表示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答:解:因为3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所以中子数=3﹣1=2,核内质子数为1,核外电子数也是1,由图可知最外层运动着的是一个电子,由前面的推断知道了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在图中原子最里面黑圆圈有一个,白圆圈有两个,所以图中“●”表示的粒子是质子.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元素左下角数字是质子数,左上角数字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8、(2007•上海)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A、1 B、10 C、11 D、12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解答:解:由题意“化合物MCl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M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再结合选项中的质子数,结合“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画出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故知质子数为12. 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9、(2004•天津)1991年,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15 B、49 C、66 D、164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本题,并要结合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对这些关系要灵活运用. 解答:解:由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在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0、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氢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的结构中粒子所带的电荷正好相反.

解答:解: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这是正常氢原子的构成,故错误.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符合反氢原子的构成,正确.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不正确,因为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正电荷.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不正确,原子不显电性,不能都带负电荷. 故选B

点评:要排除定向思维模式,善于改变课本上一些定性的知识. 菁优网 版权所有

仅限于学习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篇2: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盐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解析:选B。B中纯碱属于盐类;C中蓝矾是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干冰是固态CO2,二者都属于化合物;D中,Ba(OH)2+Na2CO3===BaCO3↓+2NaOH,对溶液过滤可得NaOH溶液。

2.(高考广东卷)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

解析:选D。②中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⑤中盐酸和食醋均为混合物;⑥中纯碱为盐。

3.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B.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时没有明显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时出现明显的光路

C.胶体微粒带电荷,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带电荷

D.在胶体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向某一极移动,在溶液中通电时,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

解析:选B。在A中,同种微粒因吸附相同离子而带相同电荷,但是整个胶体不带电荷,故A错误。在C中,胶体微粒不一定带电荷,分子胶体微粒大都不带电荷,如淀粉胶体微粒不带电荷,而溶液中溶质可能带电荷,也可能不带电荷,故C错误。当溶液中的分散质属于非电解质时,通电时溶质微粒不会向两极移动,故D错误。

4.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

A.2mol•L-1NaOH溶液

B.2mol•L-1H2SO4溶液

C.2mol•L-1MgSO4溶液

D.FeCl3溶液

解析:选B。当向Fe(OH)3溶胶中加入H2SO4后,因H2SO4属于电解质,会使Fe(OH)3胶体聚沉;继续滴加稀H2SO4,Fe(OH)3沉淀又被溶解生成Fe2(SO4)3。

5.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聚沉。使一定量的胶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c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 )

A.NaClB.FeCl3

C.K2SO4D.Na3PO4

解析:选D。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越大”和“凝聚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大”。分析以上关键信息,因为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起聚沉作用的应是选项中的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最多的阴离子是PO43-,带3个单位负电荷,所以选D。

6.(1)实验室中,制取Fe(OH)3胶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胶体已经制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而H2SiO3胶粒带负电荷,则下列实验的现象分别是:

①Fe(OH)3胶粒和Al(OH)3胶粒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e(OH)3胶粒和H2SiO3胶粒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l(OH)3胶粒能够净水,则Fe(OH)3胶粒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净水。

解析:(1)胶体的制备方法与生成沉淀是截然不同的。

(2)Fe(OH)3与Al(OH)3两种胶粒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故不聚成沉淀,也无颜色改变。

(3)Al(OH)3胶粒能净水主要因为其带正电荷,而与水体中带负电荷的泥沙胶粒共同凝聚生成沉淀。故Fe(OH)3胶体也可。

答案:(1)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①无明显现象 ②液体变浑浊,并形成了红褐色沉淀

篇3: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一、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想陈旧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来说, 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思维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在他们的头脑当中有着很大的残留, 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没有办法完全的符合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师本位的思想相对来说较为严重, 无法在课堂上促成学生共同参与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是采用着就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目的不够明确。由于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 即使是通过新课改, 还是改变不了旧课堂的教学理论。

2、教材变化相对较大, 把握难度提升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 新的化学教材相对于原有的化学教材的内容变化相对较大, 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这就使得很多的教师在刚接触新课改教材时, 没有办法及时的进行对于教材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的把握。同时, 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学, 化学教师的年龄偏大, 知识储备不足, 就造成了他们对很难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培养。再加上课时较为紧凑的原因, 使得很多新课改的要求, 在当今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都没有实现的可能。

3、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 倡导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 对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来说, 其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考试和作业。虽然, 现在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把学习态度、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列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但是,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 很难有效的落实。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 也主要看的是学生的成绩, 这对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水平中的策略

1、改变教学主体,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师本位”思想是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很大的阻碍, 所以就必须要改变是这样的思想。所以在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时, 教师应该放下身段, 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使他们从被迫的接受知识的过程, 转变成自己想要接受知识, 渴望接受知识的过程。与此同时, 很多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过关,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教材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 这也严重的制约了化学教学的效果, 所以, 对于这些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更好进行化学教学。

2、改变教学方法, 提倡探究式学习

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教授的方法, 已经不适合现代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了, 所以就要求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法, 而采用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其目的, 就是为了在最大的限度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由教师设立情境和问题, 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由被迫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3、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原有的靠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初中化学教学了, 如果想要提高教学水平, 就必须要重新制定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评价模式。笔者认为, 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必须要多元化。也就是说不能只从学生的成绩上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授课水平。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能力以及最后的效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更好的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 这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面对着这样的形势, 我们就必须改变教师的就有思维, 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 改变教学方法以及重新确立教学评价模式, 以此来更好的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裕峰:《更新观念, 优化初中化学教学》, 《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 (8) 。

[2]韦优琴:《“试误学习”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周刊:C》, 2012 (6) 。

篇4:初中化学酸碱盐常见题型及解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复习方法;酸碱盐的通性;题型及解析

一、基础知识

1.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金属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酸一般为稀盐酸、稀硫酸)如:Zn+2HCl=ZnCl2+H2↑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如:NaOH+HCl=NaCl+H2O(注:无色酚酞做中和反应的指示剂)

(5)酸+某些盐→新盐+新酸,如:

2HCl+CaCO3=CaCl2+H2O+CO2↑2HCl+AgNO3=AgCl↓+HNO3

总结出凡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均能放出CO2,氯离子与银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作用生成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BaSO4。

2.碱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如:CO2+Ca(OH)2=CaCO3↓+H2O

(3)碱+酸→盐+水,如:NaOH+HCl=NaCl+H2O

(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如:2NaOH+CuSO4=Cu(OH)2↓+Na2SO4

3.盐的通性

(1)金属(前)+盐(可溶)→另一种金属(后)+另一种盐

Fe+CuSO4=Cu+FeSO4;Cu+Hg(NO3)2=Hg+Cu(NO3)2

(2)酸+盐→新酸+新盐

2HCl+CaCO3=CaCl2+H2O+CO2↑;H2SO4+BaCl2=BaSO4↓+2HCl

(3)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2NaOH+CuSO4=Cu(OH)2↓+Na2SO4;3NaOH+FeCl3=Fe(OH)3↓+3NaCl

(4)盐(可溶)+盐(可溶)→两种新盐

NaCl+AgNO3=AgCl↓+NaNO3;BaCl2+Na2SO4=BaSO4↓+2NaCl

以上三类物质的通性其实包含了两类反应,一是复分解反应,二是置换反应。要求学生必须弄清楚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记忆并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

二、相关题型及解析

酸碱盐部分题型众多,主要有鉴别、推断、除杂等几个题型。

1.鉴别题

例: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溶液:

(1)NaOH、NaCl溶液、稀HCl( )

(2)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1)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2)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2.推断题

例: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查。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3.除杂题

例: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此外,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还有综合计算题、综合探究题,也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利用酸碱盐知识为载体的试题类型多样,变式繁多,但只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解题能力,还是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应用自如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寨初级中学)

篇5: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After her husband had gone to work, Mrs. Richards sent her children to school and went upstairs to her bedroom. She was too 1_ to do any housework that morning, 2 _in the evening she was going to an interesting fancy dress party (化装舞会) with her husband. What she 3_ was a terrible genie (妖怪) and as she had made that special dress of hers the night before, she was anxious to try it on. 4_ the dress was just a big piece of old cloth which was red, green, black and white, it would be very effective (有效的) to make her like a real genie. After putting it on, Mrs. Richards went downstairs happily. She wanted to find out 5_ it would be comfortable to wear.

Just as Mrs. Richards was entering the dining-room there was a 6_at the door. She thought that it 7_ be the baker (面包师). She had told him to come straight in if she 8_ to open the door and leave the bread on the kitchen table. Now not wanting to 9_ the poor man, Mrs. Richards quickly 10_ in the small storeroom under the stairs. She heard the front door open and a man came in. When Mrs. Richards 11_ that it was the man from the electricity board (供电局) who had come to read the meter (电表), she walked out of the hiding-place on a sudden and tried to explain the matter, saying with a smile, “It’s only 12_ ! It is not 13_ for you to be 14_ !”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man let out a sharp cry (发出尖叫) and jumped back several paces (步) . Then he ran away, 15_ the door behind him with great force and noise.

1.A. angry B. ready C. frightened D. excited

2.A. for B. but C. so D. and

3.A. wanted to see B. wanted to play C. was afraid to see D. was afraid to play

4.A. Though B. But C. And D. If

5.A. that B. how C. whether D. when

6.A. knock B. voice C. man D. baker

7.A. may B. must C. wouldn’t D. couldn’t

8.A. not B. had C. tried D. failed

9.A. see B. frighten C. help D. scold (责怪)

10.A. went B. lay C. appeared D. hid

11.A. thought B. wondered C. imagined D. realized

12.A. me B. you C. game D. play

13.A. good B. necessary C. late D. early

14.A. off B. here C. afraid D. sorry

15.A. pushing B. locking C. knocking D. shutting

名师点评

这是一个幽默故事,看后令人忍俊不禁。也许Mrs. Richards的化装技巧太捧了,也许,查表员的胆子也太小了——大白天的怎么可能有鬼呢?不过,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那会怎么样呢?

答案简析

1.D。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去化装舞会了,所以该是激动得无法做家务。

2.A。补充说明激动的原因,只有用for最为到位。

3.B。本句是初中生不太熟悉的主语从句,play在这里是“扮演”的意思。意为“她所想扮演的是一个可怕的妖怪”。

4.A。根据下文的意思,有转折关系,所以用though。

5.C。她想看看是否穿着舒服。

6.A。就在这时有敲门声。

7.B。从下文可知她很有把握,“准是面包师”。

8.D。fail to do sth. “没做成某事”。用not语法不对,而用had ,tried不符合意思 。

9.B。她不想吓着这个人。

10.D。因此,她就躲藏到楼梯下的贮藏室中。

11.D。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误。

12.A。只好出来解释,不是鬼怪,是她。故用It’s me 。

13.B。13、14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没必要害怕。

14.C。

15.D。分词充当伴随状语。意为随手就把门用力关上。

Mr. Miller had a shop in a big town. He 1_ ladies’ clothes, and he always had two or three shop girls to 2_ him. They were always 3_ because they were cheaper than older women, but 4_ of them worked for him for very 5_ , because they were young, and they did not meet many boys in 6_ shop.

Last month a girl came to work for him. Her 7_ was Helen, and she was very good.

After a few days, Mr. Miller 8_ a young man come into the shop. He went 9_ to Helen, spoke to her for a few 10_ and then went out of the shop. Mr. Miller was very 11_ and when the young man 12_ he went to Helen and said, “That young man didn’t 13_ anything. What did he want to 14_ ?”

Helen answered, “He just wanted to see 15_ .”

1.A. kept B. sold C. made D. mended

2.A. learn B. teach C. help D. follow

3.A. young B. strong C. clever D. boring

4.A. many B. most C. neither D. none

5.A. long B. much C. soon D. often

6.A. children’s B. men’s C. clothes D. women’s

7.A. friend B. parent C. sister D. name

8.A. realized B. guessed C. saw D. chose

9.A. away B. straight C. back D. by

10.A. words B. times C. things D. minutes

11.A. nervous B. pleased C. surprised D. interested

12.A. arrived B. left C. smiled D. finished

13.A. buy B. try C. treat D. touch

14.A. do B. take C. spend D. save

15.A. money B. nothing C. me D. nobody

名师点评

这是一个幽默故事,故事简单明了,却说明了一个大家所共知的道理:异性相吸。

答案简析

1.B。根据常识,商店是“卖东西”而不是“保存东西”,“制造东西”或“修理东西”。

2.C。指帮他在店中打点打点。

3.A。从后面的older women得知。

4.D。从上文but可知,没有一个姑娘为他工作很长时间。

5.A。

6.D。根据上文,这是一家卖女士服装的商店,所以其他都不可以。

7.D。

8.C。see sb. do sth.,此处意为看见有人进来。

9.B。指年轻人径直走向Helen,故用straight,其他意思都不对。

10.D。由于前面有介词for,所以不可用a few words,a few times,a few things.。For a few minutes 意为“跟她说了一会儿”。

11.C。看到这种情景当然是感到好奇。

12.B。根据常识,他须等年轻人离开才去问Helen。

13.A。年轻人什么也不买。

14.A。他想干什么呢?

15.C。

Bob: In a book I was reading, some men had to 1_ a desert. There was nothing 2_ sand they could see. It was so large 3_ it seemed to them that it had almost no 4_ .

Tom: It 5_ be very hot.

Bob: That’s right. 6_ hot in a desert. But they rested 7_ the day and traveled at night. .

Tom: But there’re no trees or anything like that 8_ you to get cool.

Bob: 9_ . But they had some tents (帐篷). They 10_ when they were going to rest.

Tom: That was a lot of trouble, 11_ ?

Bob: Yes. Every night 12_ they 13_ on the next part of the trip, they had to take the tents 14_ . Then they had to put them on their camels. That’s the 15_ way you can travel in a desert.

1. A. go B. walk C. cross D. reach

2. A. for B. and C. else D. but

3. A. because B. that C. as D. enough

4. A. end B. water C. people D. animals

5. A. perhaps B. maybe C. sometimes D. must

6. A. It always is B. It’s always C. It never is D. It’s never

7. A. on B. at C. during D. until

8. A. for B. to C. will D. have

9. A. Yes B. No C. All right D. Very good

10. A. put up them B. put them up C. made them D built them

11. A. indeed B. too C. wasn’t it D. wasn’t that

12. A. when B. after C. before D. when

13. A. took B. got C. kept D. set out

14. A. away B. down C. up D. on

15. A. good B. first C. only D. strange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个对话,关于沙漠中人们如何旅行、如何休息,其中有大量的初中部分很重要的一些词组,如:so… that , must be , put sth. up。

答案简析

1.C。cross a desert 意为“穿越沙漠”。

2.D。nothing but 是“除了……之外什么也没有”之意。

3.B。固定词组,so… that …即“如此……以至于……”。

4.A。根据上文,此处应选end 。 “ no end”意为“无边无际”。

5.D。表示有把握的猜测,一定,肯定。

6.B。根据常识,沙漠应该总是很热。

7.C。during the day 在白天。

8.A。for sb. to do sth. 全句意为“没有树或那样的东西让你纳凉”。

9.B。 此句学生在做时,很容易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事实上,上文是一个否定句,如果是对整个否定句进行肯定回答,应用No,否则,用Yes。

10.B。动词和副词构成的这类词组,如果所接宾语是代词必须放在这两个词之间, 如果是名词放中间,放在后面皆可。Put them up 意为“把他们支起,搭起”。

11.C。这是一个反意疑问句,前部分是肯定句,所以后部分要用否定形式,而且主语用人称代词。

12.C。联系上下文,意为“睡觉之前”。

13.D。set out 意为”出发”。

14.C。与上文的put them up相反,意为“收起帐篷”。

15.C。唯一的方法。

Overhead bridges can be seen in many parts of Singapore, in the place where traffic is very heavy and crossing the road is 1_ .

These bridges can make people 2_ roads safely. Overhead bridges are used in very much the same way as zebra crossings.

They are more efficient (效率高的), 3_ less convenient (方便的) because people have to climb up a lot of steps. This is inconvenient to the old. When people 4_ an overhead bridge, they do not hold up (阻挡) traffic. But when they cross a 5_ road using a zebra crossing, traffic is held up. This is 6_ the government (政府) has 7_ many overhead bridges to help people and 8_ traffic mov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has 9_ a lot of money building these bridges. For their own safety, people should be given hope to use them 10_ rushing across the road. Old people may find it a little 11_ climbing up and down the steps, but it is still much safer than walking across the road 12_ all the moving traffic.

Overhead bridges are very useful. People, 13_ old and young, should 14_ use them. This will stop accidents 15_ happening.

1. A. noisy B. not safe C. crowded D. not busy

2. A. cross B. crossing C. across D. through

3. A. though B. or C. if D. till

4. A. pass B. use C. visit D. build

5. A. wide B. narrow C. busy D. free

6. A. what B. why C. when D. where

7. A. made B. let C. built D. asked

8. A. see B. keep C. find D. feel

9. A. used B. made C. spent D. borrowed

10. A. full of B. fond of C. in spite of D. instead of

11. A. difficult B. different C. worried D. exited

12. A. past B. along C. about D. with

13. A. both B. either C. neither D. not

14. A. almost B. always C. nearly D. hardly

15. A. in B. at C. with D. from

名师点评

新加坡,一个美丽的国家。但本篇着重介绍新加坡花费大量财力建筑立交桥,以及它们的利弊。最终得出结论,人们应该使用立交桥因为它们对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

答案简析

1.B。本句是定语从句中的第二个小分句,做时特别要注意。意为“在交通拥挤和过马路不太安全的地方”。

2.A。make sb. do sth. 其它词性不对。

3.A。“效率高”与“不方便”意思上相反,故用though,有“尽管”的意思。

4.B。 pass与bridge无法搭配,而visit ,build与bridge搭配意思不符。

5.C。繁忙的马路。

6.B。why引导表语从句,意为“这就是……的原因”。

7.C。建造立交桥.。

8.C。keep … doing 意为“让……一直干某事” 。

9.B。spend…(in) doing 意为“在建立交桥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

10.D。建立交桥一方面有利安全,另一方面帮助人们。所以人们应该使用它们,而不是横穿马路(有如在建立交桥之前)。instead of “而不是”,“代替”。

11.A。 老人上下立交桥当然是有点困难,difficult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12.D。指过去没有立交桥时,既有人又有车辆过马路,with“伴有”,“带有”。

13.A。两者都(老年人和年轻人)。

14.B。建议人们应经常使用立交桥,其它选项在意思上都不对。

15.D。固定短语stop sb. from doing,本句意为“阻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The water and the land are thought part of the earth surface (表面). The air is 1_ thought a kind of blanket (毯子) 2_ the earth. But it is 3_ than that. Maybe you have been in a cave (洞穴) 4_ in the earth. Did you think about the air that was in the cave? The land has some air mixed in it. Air is even mixed 5_ the water in the sea. These examples show that some air is 6_ the earth’s surface as well as above it.

Men once 7_ that there were four basic things from which everything else was made. They 8_ these things-earth, fire, air and water the four elements (元素). 9_ man made more observations, they 10_ that fire was not an element. 11_ they concluded (得出结论) that land, air and water were not elements, 12_ .

13_ ,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elements from which scientists believe all things are made. 14_ land, air and water are not elements, they are three main parts of man’s environment (环境). You will 15_ more about them as you study the earth.

1. A. usually B. seldom C. never D. sometimes

2. A. above B. around C. across D. among

3. A. better B. more C. less D. worse

4. A wide B. high C. long D. deep

5. A. at B. in C. with D. to

6. A. below B. before C. between D. beside

7. A. found B. thought C. knew D. understood

8. A. called B. told C. name D. said

9. A. That B. For C. As D. So

10. A. believe B. planned C. decided D. want

11. A. End B. At last C. Hardly D. Nearly

12. A. too B. neither C. also D. either

13. A. True B. Read C. In fact D. Correctly

14. A. When B. As C. Since D. Though

15. A. exam B. study C. exercise D. know

名师点评

本篇着重介绍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地球、水、空气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过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浅显易懂。

答案简析

1.A。空气通常被看成是裹在地球外表的毯子。

2.B。

3.B。more than固定短语“不仅仅”。

4.D。根据常识,洞穴当然在地球的深处。

5.C。固定短语be mixed with。

6.A。与下文中above的意思相反,即在地表之下。

7.B。人们误以为,事实并非如此。

8.A。他们“称之为……”told , said 都不准确,而name的时态不对。

9.C。这里的as有“随着”的意思,相当于when 。

10.C。此处decided意为“得出结论”。believe很具有迷惑性,但其时态不对。特别要当心呀。

11.B。最终得出结论。另外三个选择都很显然不对。

12.D。 either用于否定句,“也不”的意思。

13.C。 无论是语法结构还是意思只有In fact对。

14.D。 尽管它们不是元素,但他们是人类环境的三个主要部分。

15.D。 你会对它们了解得更多。

Debbie got up early last Saturday morning. She wanted 1_ in Green Park with some of her friends. She was very 2_ about it. 3_ she was ready, she got on her bike and 4_ for the park -- it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town. Suddenly, as she was riding fast, she 5_ sirens (警笛). The sound of the sirens was getting 6_ , so Debbie looked 7_ her to see what was happening. As a result (结果), she fell off her bike and lay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Luckily, Debbie wasn’t hurt, 8_ a car hit her bike. After the car 9_ , two men got out and started running. 10_ , a police car stopped next to the same car and three policemen got 11_ and started running 12_ the two men. One of the policemen shouted, “Stop the thieves (贼)!”

13_ a policeman came to see Debbie. He thanked her because, in a 14_ , she had helped them 15_ .

1. A. goes to skate B. go skating C. going to skate D. to go skating

2. A. happy B. angry C. sad D. worried

3. A. While B. As soon as C. If D. As quickly as

4. A. carried B. left C. went D. leaving

5. A. heard B. listened to C. found D. saw

6. A. close and close B. closer and closer

C. big and big D. bigger and bigger

7. A. after B. in front of C. behind D. before

8. A. because B. so C. but D. and

9. A. fell over B. passed away

C. turned back D. stopped

10. A .Few minutes later B. Just then

C. After an hour D. Very fast

11. A. in B. of C. out of D. out

12. A. after B. before C. in front of D. behind

13. A. In a few days B. Sometimes

C. Some time later D. At the same time

14. A. word B. shop C. moment D. way

15. A. get out of the car B. run after the two men

C. catch the thieves D. shout at the thieves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位妇女无意间帮助警察抓获小偷的故事。读完我们不禁会说,Debbie这一跤摔得太值得了——不仅抓住了小偷,而且自己毫发无损。

答案简析

1.D。want to do sth 固定短语。

2.A。要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此时的心情只有“高兴”最为适合。

3.B。她一准备好,就骑上自行车准备出发。As soon as “一……就……”。

4.B。leave for 离开去某地。D选项形式不对。

5.A。听见警笛。意为“听”这个动作。这里强调“听见”这个状态。

6.B。警笛越来越近。Bigger and bigger很容易被当选,但形容声音最好用louder and louder。

7.C。看她的身后。

8.C。虽然自己没伤着,但自行车还是被一辆小汽车给撞了。

9.D。从下文可知,小汽车是停下来了,而不是“走过”或“转弯”

10.B。就在这时警察也过来了。其他选项所表达的时间太慢了,根据上下文可知,都是不可能。

11.D。get out 出来。如果要选C得加一个宾语the car 。

12.A。run after 追赶,跟在后面跑。

13.C。应该是在小偷被抓之后,所以这个最为准确。

14.D。in a way 固定短语,“在某种程度上”。 In a word “总而言之”;in a shop “在商店里”;in a moment 一会儿。

篇6: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及练习题解析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9题)

1、(2007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暑假中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之一是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点最近的点A,则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选填“东”“西”“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2、(2010上海初中物理竞赛题)如图24-19所示,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凸透镜,透镜主光轴恰好与圆筒中轴线重合。为了测出该透镜的焦距以及透镜在圆筒内的位置,小李同学做如下实验:在圆筒左侧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置一点光源S,在圆筒右侧垂直凸透镜的主光轴固定一光屏,点光源S与光屏的距离为L。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点光源S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凸透镜和圆筒左端面的距离x为_____,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__。

3、(2009上海初中物理竞赛)如图

19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B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再次出现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筒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

;如果用N来表示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

4、(2011上海第25界初中物理竞赛)如图所示,不透光小圆盘P和小圆形发光面S的半径均为R,平行竖直放置,二者相距为2d。在它们正中间放置一个焦距为2d的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通过P和S的圆心。在P的右侧相距d处,放置一平行于圆盘面的光屏M(足够大)。则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本影(发光面S发出的任何光线都不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______________;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半影(发光面S发出的光线中只有部分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______________。

5、(2009上海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复赛题)如图是一种给农作物灌溉的“滴灌”装置,图中的p为进水总阔,q为一种特制的滴水头,该滴水头每分钟滴水的数目相同,每滴水的体积也相同。在横截面积相同的一根直管上共装有100个滴水头。第36个滴水头与第37个滴水头间水管中的水流速度为v1.,第64个滴水头至第65个滴水头间水管中的水流速度为v2,则速度的大小关系为v1____v2(选填:“>”、“<”

或“=”),且vl∶v2=_______。

6、(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初赛)汽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探寻着更好的代步工具,法国人居纽于1769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车。现在你看到的这幅漫画(如图),据说是牛顿所设计的蒸汽汽车原理图,试就该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原理图中运用的物理知识有。

(2)该原理图中涉及到能量转化过程有。

(各写出一点即可)

7、物体在20m高处以2m/s的水平速度抛出,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

8、一根长0.5m的轻绳系着一个质量为0.5kg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为2m/s,则小球的角速度为,绳子拉力为

9、某人造地球卫星距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为

.(用题目给的已知量表示)

二、选择题(共17题)

1、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凹型镜面;

B、凸型镜面;

C、平面镜面;

D、乳白平面.2、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3、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成像实验,那么下述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4、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的成就时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伽利略的科学著作《

》奠定了他作为近代力学创始人的地位。

(2)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创立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把   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

(3)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体现了什么重要科学思想?

5、一辆汽车重1.0×104N,现要测量车的重心位置,让车的前轮压在水平地秤(一种弹簧秤)上,测得压力为6×103N,汽车前后轮中心的距离是2

m.则汽车重心的位置到前轮中心的水平距离为[  ]

A.2

m

B.1.8

m

C.1.2

m

D.0.8

m6、如图所示是电路的某一部分,R1=R2>R3,○A为理想电流表.若电流只从A点流入此电路,且流过R1的电流为0.2A,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不可能从C点流出,只能从B点流出.

B.流过○A的电流为零.

C.流过R2的电流一定大于0.4A.

D.R2两端的电压不一定比R3两端的电压大.

7、混凝土便宜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钢筋耐压也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须承受张力的部位用钢筋来加固.如图1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

图18、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

]

A.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启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9、一个鸡蛋的质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一块橡皮从桌面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下列估算较接近的是

()

A.60g

0.8mm

0.5s

B.10

g

80μm

s

C.60g

80μm

0.5

s

D.10g

0.8mm

s10、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三人分享,其中因在光纤通信技术方面所做的原创性工作而被称为“光纤之父”户的美籍华人是()

A.钱永健

B.朱禄文

C.高锟

D.丁肇中

11、小明发现户外地面以上的冬季供热管道每隔一段距离总呈现型,如图3所示。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避开行人和建筑物

B.为了美观

C.为了避免管道因热胀冷缩导致的损坏

D.为了方便工人师傅安装和检修

12、体操、投掷、攀岩等体育运动都不能缺少的“镁粉”,它的学名是碳酸镁。体操运动员在上杠前都要在手上涂擦“镁粉”,其目的是

()

A.仅仅是为了利用“镁粉”,吸汗的作用,增加手和器械表面的摩擦而防止打滑

B.仅仅是为了利用手握着器械并急剧转动时“镁粉”,能起到衬垫作用,相当于在中间添加了一层“小球”做“滚动摩擦”

C仅仅是为了利用“镁粉”,填平手掌的褶皱和纹路,使手掌与器械的接触面增大,将握力变得更加实在和均匀

D.上述各种功能都具有

13、小新同学家中的墙壁上竖直悬挂着一指针式电子钟,当其因电池电能不是而停止时,指针最可能停在如图4中所示的哪个位置附近

()

14、为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手边若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为方 便可用的是

()

A.小灯泡及导线

B.铁棒及细棉线

C.带电的小纸球及细棉线

D.被磁化的缝衣针及细棉线

15、物理小组的同学想利用闪电和雷声的时间间隔计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以下是因位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

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

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贵再乘以声速

C.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B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D.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16、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A.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17、(07初赛)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图所示。它的表面有很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A.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

B.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

C.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

D.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

1、有人在夏季用简易晒水箱给水加热用来淋浴,这不仅能节省能源,而且很方便。李明和张华想利用这样的装置估测太阳光对地球表面辐射的强度的大小,也就是说,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地球表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获得的能量是多少。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晒水箱内部是被涂黑的,箱体外加了保温层,上面开口并盖有透明玻璃板。

在估测之前要首先弄清,透过玻璃板的太阳光能理窨占太阳辐射到玻璃板上能量的百分之几?李明和张华各拿一块实验用的玻璃板,把阳光反射到墙上的同一个地方,他们发现,两块反射光斑重叠处的强度,和太阳光直接射到地上的强度差不多。

(1)

透过玻璃板的太阳光能量占太阳辐射到玻璃板上的能量的百分之几?你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做了什么假设?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2)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3)

请你对这个实验性方案的可行性做出评价。

2、小洪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

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猜想:

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请你根据小洪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请你另外提出两种猜想,说明影响泡泡产生的因素。

(3)设计一个方案,验证你提出的其中一种猜想。

3、(浙江8届复赛)在探究“热水瓶的保温性能与盛水多少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热水瓶中盛水越少保温性能越差。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实验探究。

他们的计划是:用多个热水瓶(容积2升)同时进行实验,以保证环境温度相同。同时为了基本保证每个热水瓶的保温性能基本相同,从学校总务处借来10只热水瓶,作了保温性能测试后选取了8只作为实验用。

实验操作:早上7:30从学校的锅炉中打满8壶水,测出水的初温;然后,依次从热水瓶中倒出不同量的水,使每一瓶减少0.1升;下午5:30做好第二次温度测量。

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⑴请根据他们的数据记录,在给出的小格纸中用图象表示瓶内盛水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⑵根据盛图象分析水量与温度变化关系的和探究结论。

⑶如果你也想进行“热水瓶盛水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探究,请简单阐述你的实验方案。

四、简答题(共1题)

1、从放射性物质中射出的射线,进入磁场后分成三股:、、,射线向左偏转,射线向右偏转,射线不偏转.试根据这个实验事实,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情况.

五、作图题(共1题)

1、实验中有时需要将一束粗平行光变成细平行光,这可以利用两块透镜的组合来解决。请在图4的两个方框中各画出一种组合方式(要在图中画清光束粗细的变化),分别写出两块透镜间的距离s跟两块透镜到各自焦点的距离f1、f2的关系。

六、多项选择(共2题)

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的阻值小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滑动变阻器的右端向左端滑动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的示数先变大后变小

B.C.消耗的电功率先变小后变大

D.消耗的电功率先变小后变大

2、柱状容器内放入一个体积大小为200的柱状物体,现不断向容器内注入水,并记录水的总体积V和所对应的水的深度h,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底面积为8

B.容器的底面积为12

C.物体的密度为

D.物体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1.4牛

七、综合题(共1题)

1、有一种WSJ-60型号电水壶,图4是电水壶的电路图,L1为电源指示灯、L2为保温指示灯、L3为加热指示灯,R1、R2、R3为指示灯的保护电阻,其大小为100kΩ左右;R为加热器,其电阻小于100Ω;S1、S2为压键开关;ST温控器是一个双金属片温控开关,当温度较低时,其处于闭合状态,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会自动断开,从而实现了自动温度开关控制。

当水壶放在底座上时,就分别压下压键开关S1、S2,并接通电路,如果插头插入插座后,就接通了电源,电源指示灯就亮,反之就断开。

该壶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状态。

当钮子开关拨到手动挡时,加热电阻连入,开始加热,水沸腾以后再将钮子开关拨回。

当钮子开关拨到自动挡时,此时通过ST温控器将加热电阻连入,并开始加热;当水沸腾后,ST温控器的触点断开,进入保温状态,保温指示灯亮;当水的温度低于某温度后,ST温控器又重新接通,再次进入加热状态。

若加热器电阻阻值随温度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可忽略不计,根据以上叙述与观察,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亮”或“不亮”

(1)手动状态通电工作时,电源指示灯,加热指示灯,保温指示灯。

(2)自动状态通电工作时,水沸腾前:电源指示灯,加热指示灯,保温指示灯

。水沸腾后:电源指示灯,加热指示灯,保温指示灯。

2.现将一满壶25℃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需时10min,请计算该电水壶的热效率。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3.通过分析电水壶的电路,说明为什么处于自动状态下,水未沸腾前,保温指示灯是不亮的?

4.试计算电水壶正常工作时其加热电阻的阻值是多大?如果指示灯的保护电阻的大小是100kΩ,当它处于保温状态时,试计算电水壶保温时的功率有多大?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南

光沿直线传播

2、【答案】(L-b-2a)

(L-b)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公式+=,第一次成像时物距u=a+x,相距v=L-a-x,即+=;第二次成像时物距u=a+x+b,相距v=L-a-x-b,即+=;联立解得x=(L-b-2a),f=(L-b)。

3、答案:第二次成像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

N—L

解析:由当物像之间距离一定时两次成像物距和像距互换可知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第二次成像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N,由N=d+L,可以得出d=N—L。

4、16πR2/9;20πR2/9

【解析】画出光路图,由图中几何关系和相似三角形知识得A’B’=8R/3,AB=4R,本影面积为π(A’B’)2/4=16πR2/9;

半影面积π(AB)2/4-π(A’B’)2/4=4πR2-16πR2/9=20πR2/9。

5、>

解析:根据题述,第36个滴水头与第37个滴水头间水管中的水流量和第64个滴水头至第65个滴水头间水管中的水流量之比为64∶36,由流量公式Q=Sv可知,vl∶v2=64∶36=16

9。

6、答案:杠杆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滚动代替滑动(以滚动来减小摩擦);沸腾产生蒸汽(液体的沸腾);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等

(2)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蒸汽向后喷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7、4m8、4rad/s,4N9、二、选择题

1、A2、D3、D4、(1)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2)实验;

(3)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5、D6、C7、A8、C9、.C10、C11、C12、D13、A14、D15、A16、C17、D

三、实验,探究题1、2、3、⑴(3分)

⑵(3分)从图线上看热水瓶每减少0.1升水,平均每小时降低的温度两者接近线性关系,2.0升和1.9升的热水瓶测量数据的问题,可能是热水瓶保温性能的差异,也可能操作过程的问题,可以交换热水瓶的盛水量,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进行探究。结论:热水瓶内的热水越少,热水瓶的保温效果越差,与我们日常经验基本相符。

(说明:由于1.9升出现的情况需要进行研究,所以在2.0-1.7升之间,学生画曲线或折线,其余是直线,可给分。)

⑶(4分)为了保证热水瓶的性能相同,可用一只热水瓶,分6天进行测量,每天的盛水量减少0.1升,但必须保证这几天的气温基本相同。(其他方案只要合理可行,均可适当赋分。)

四、简答题

1、射线进入磁场后分成三股,射线不偏转,证明它不带电,、射线偏转,说明它们受到了磁场力的作用;只有运动的带电粒子才能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由此断定它们都是带电的;它们一个向左偏转,一个向右偏转,说明它们受磁场力方向相反,而造成这种受力相反的原因,是它们带异种电荷,即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五、作图题

1、甲:两个都是凸透镜。S=f1  +f2

乙:第1个凸透镜,第二个凹透镜

S=f1 –

f2

六、多项选择

1、B

D2、A

C

D

上一篇:致家长朋友们一封信的作文下一篇:辽宁导游词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