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2024-05-31

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通用12篇)

篇1: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网上流程

注1:研究生在综合研究生信息系统学生端上传学位论文

研究生登录信息系统学生端后,在科研创新一栏上传学位论文(图1)

图1 研究生上传学位论文处

注2:导师在综合研究生信息系统教师端对论文进行内容确认

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一栏可下载研究生论文进行查看,确认格式、内容是否正确(图

2、图3),点击确认审核后在新打开窗口选择是否同意对该论文进行检测,选择完毕后点击屏幕右侧保存确认信息进行保存(图4)。

图2 导师对学生提交定稿论文进行审核窗口

图3 导师下载学生论文、确认审核窗口

图4 导师确认论文内容及论文格式,同意参检窗口

注3:导师对反馈的论文进行自查判断

导师对学位办已经检测论文的研究生选择处理意见。点击确认审核(图5),选择导师审核意见并保存审核信息(图6)。

图5 导师根据学位办的检测结果提出意见窗口

图6 导师根据论文检测结果提出答辩意见窗口

注4:学院教学秘书在综合研究生信息系统教学秘书端查看检测结果

教学秘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中查看学生论文检测信息(图7),对检测合格且导师已同意答辩的研究生发放学位审批表(图8)。

图7 教学秘书查看学生检测结果、导师意见窗口

图8 检测合格导师同意答辩窗口

篇2: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实践中如果劳动者在辞职报告中明确30日以后才离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在劳动者通知辞职后当即解除劳动合同呢?这个问题学界尚存争议,就此产生的劳动争议,司法实践中既有支持用人单位当即解除的判例,也有不支持用人单位当即解除的判例。

建议用人单位尽量尊重辞职劳动者本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或者与劳动者协商确定提早离职日期,并支付离职后30日的工资作为补偿。

篇3: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 阐明大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思路与方法等, 为正确进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 选择适当的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 弄清我国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建构和改革我国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支持系统奠定事实基础。第三, 梳理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实践教学的历史沿革, 分析当代西方大学实践教学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从中发现对当代中国进行大学实践教学改革有益的启示。第四,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第五,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第六,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

(二) 研究方法

该研究在充分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对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献、教学活动进行检索, 整理和收集了大量资料, 并通过剖析搜集到的资料和情报, 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 找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个案法

选取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 深入分析其实践教学过程, 总结他们的经验与不足。

3. 比较法

将国外著名大学实践教学模式与我国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比较, 从中探寻我国大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4. 调查法

该研究设计了《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调查问卷》,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选取了12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国内本科高校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主要结论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它以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为基本特征。从中世纪到现在, 大学实践教学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与丰富四个阶段。当前, 立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 需要重新审视已有实践教学形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功用、空间与方式, 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由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构成的体系, 不同的教学形态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 目前大学实践教学运行中政府、社会、高校之间职能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 需要形成实践教学主体共识, 优化体制机制, 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序运行。

(二) 主要对策

1. 大力推广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在我国, 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一直未被充分挖掘。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 很多高校存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 轻学生的探索等积习, 对实践教学价值和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 致使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弱化。然而, 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应承担的职责, 要求大学必须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发展。大学要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就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必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 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实践教学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方面,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而言, 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我们必须对实践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掌握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整个教育过程, 同时也表现在学生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的发展过程上。而且要认识到, 加强实践教学不能就是简单地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设置几个实践教学环节, 而应体现在科学地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既不能从属也不能平行并置, 而应着力研究它们之间的结合, 用系统的观点寻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新体系, 藉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

2. 强化高校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目前, 我国大学实践教学制度建设还很落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高等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 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比如, 很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也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国家更没有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更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此外, 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核人才的主要方法, 缺乏专门、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为了保障大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基础, 并严格按照制度运行, 使实践教学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另外,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并确保教学质量, 必须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 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3. 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素养

教师素养是影响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先进的大学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

提高我国大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 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 既有专职教师, 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 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 从教师个体来讲, 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 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 (高级工) 等复合方向发展。

其次, 要优化大学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括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四个方面。其中, 在专业结构方面, 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面向各专业领域的教育, 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 并要兼顾相关学科的教学, 合理配备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学历结构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学活动也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成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最后, 在师资培训方面, 要为教师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够定期到有关部门、企业、公司挂职锻炼, 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研、产品开发或者企业的科研培训。同时, 应聘请相关院校中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 定期对本校教师开设讲座, 以提高本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 完善大学实践教学设施

完善的实践教学机构及设施建设是大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最为重要。

(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 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 把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既是国家提出的重要任务, 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其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机构也要依据教学目标具体化、实训环境职业化、结构布局合理化、实验设备现代化以及注重实验、实训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来统筹规划、加强建设。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该考虑以实验、实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某些课程的全部 (或基本全部) 教学环节在实验、实训室进行, 做到校内实训与社会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除应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以外, 还应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有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设立学生活动室, 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影响着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和质量。由于大部分校外基地属于企业, 因而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在双赢的基础上将企业发展成为高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为企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而企业可以藉此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实习生作为后备人员。这样, 校企双方就能建立全方位、深层次、联系紧的合作关系, 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 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企业以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为特征,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高校在选择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时, 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以便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校要密切关注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动态, 不失时机地与优秀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 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 国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世界各国政府愈来愈把高等教育改革和多样化发展的权力转移到大学的同时, 普遍保留了制定各种政策, 特别是预算政策的特权。政府拥有若干政策手段在高等教育内部驾驭和进行改革, 最重要的手段是提供资金、规划、评估和调节。其中, 提供资金是政府为驾驭和改革高等教育系统和院校最强有力的手段。借鉴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来改革我国的实践教学, 需要学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大学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多管齐下, 合力促进我国大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不断提高大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改进与完善

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以待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重视, 也为其他研究者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一) 调查的对象的选择问题

在该研究过程中选取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共12所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研究。这12所院校是较好的调查样本, 因为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和宝鸡文理学院是普通的教学型大学, 而且12所大学分布在中国的各个不同区域,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这12所大学中包含或偏师范性质的学校明显多于纯粹的非师范院校, 虽然目前尚不能准确回答这对样本的代表性究竟有何影响, 但毫无疑问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

(二) 国外研究的资料问题

篇4: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工作了一年多了,一分工资都没加,经常加班也没加班工资,实在熬不下去了,昨天递交了辞职报告。

BOSS不同意,理由为我走了这个部门就完了(PS:部门人员流动大,最得力的一个马上要待产,我一走就剩下2个新人了)。

昨天给了辞职报告后,BOSS发飙了,我想问的是,我的合同到6月30号就到期了,到时候到7月的时候我能顺利走吗?(PS:当时签合同的时候,公司压根没给我们员工一份,我自己复印了一份,到时候维权的话用得上吗?)

现在感觉像掉进了火坑,辞个职都那么难。

大家有什么可行的建议,希望不吝赐教哦,小女子在此谢过了!谢谢!

篇5: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劳动者在递交辞职报告的时需要保留哪些证据?

劳动者在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需要保留证据,比如说可以在辞职报告的下方设计一个存根,交给部门领导时,要其签收保存。

篇6: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

研 究 生 教 学 实 践 报 告

姓名:支志兵学号:12249076

5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系统工程研究方向:系统工程、运筹与决策

教学实践起讫日期:2013年9月到2014年1月

教学实践方式:助教

教学实践工作时数(≥40):48

教学实践内容: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教学工作实习内容。认真完成试讲、上课、实验等主要环节,认真做好辅导、批改作业、讲评、成绩考核等工作,组织好课外学习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辅导部分同学学习,并安排下一步学习的内容目标。

教学实践评语:

成绩:

实践指导教师签名:

篇7: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但是, 目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弊端, 教学中忽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对于阅读不感兴趣, 不善于阅读, 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我们认为, 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通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阅读面的扩展和知识的积累, 潜移默化而形成的。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 应试的采分点而进行大量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所以, 我们必须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新知识、新观点, 应用现代教育理念, 统领语文教学, 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革和支持语文教学, 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本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 又具有实践的价值。

二、研究概述

(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于设计研究法、纵向对比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 研究工具及内容

通过制定观察量表检测教师、学生的教学状况与学习状况。检测时间共包括八节实验课, 每节实验课都进行一次检测。

(1) 教师观察量表。主要观察教师课堂的外显行为。课堂上主要从信息素养、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三方面, 评价教师阅读教学的教学能力。

(2) 学生观察量表。主要观察学生课堂的外显行为。主要从信息素养、阅读能力、协作能力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3) 问卷。通过问卷, 了解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力、阅读能力、行为习惯、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

(4) 测试。通过试卷, 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 准备阶段 (2011年10月-2012年3月)

拟订方案, 研究实施计划, 建立研究组织, 培训教师。

(二) 探索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8月)

实验课程一类课文:《翠鸟》、《荷花》;二类课文:《牧场之国》、《丝绸之路》。

本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为情景式教学法, 教学流程采用五导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合作情景、交流情景、朗读情景、拓展情景等,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五导教学法包括:导境、导视、导学、导流、导练。“导境”中的“境”是指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境地, 一种心境。“导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教师的语言及媒体的运用, 创设并引导学生从“个性思维”进入“学知、学会”的情境。“导视”中的“视”是指学生通过感官, 认识、了解材料。“导”重在“给予”。“导视”在于给予学生进一步“学知会学”所需的物质、事实。通过媒体向学生输出信息, 为“个性思维”提供语言文字内容, 刺激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导学”的“学”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学习。“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媒体引导、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导流”中的“流”是指交流、沟通、反馈。这里是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 通过看看、读读、画画、议议、说说、写写等形成互通思想,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发展“个性思维”。“导练”中的“练”重在训练、运用, 它贯穿教学的始终。这种训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媒体, 将语言文字融于听说读写之中, 使“个性思维”的潜能得以开发。

五导的教学流程包含了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引导、指导、帮助、促进作用的发挥。在整体感知阶段使用了配乐朗读与PPT, 使学生略知课文大意, 形成表象, 进入情境-导境, 工具作用是支持。在探究阶段, 适时使用视频或图片, 启发思维, 加深理解-导视, 工具作用是引导。分步化解难点时则适时播放, 指导学生学习, 并与教师导读同步-导学, 工具作用是指导;在合作学习, 解决重点内容时, 可利用大屏幕出示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导流, 工具作用是帮助。最后演播时让学生同步复述、背诵, 强化记忆, 训练能力-导练, 工具作用是促进。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先假定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然后根据这个策略去实施课堂教学。无论是集备课、上课、评课还是问卷都围绕着这个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师教学行为观察;二是学生外显行为观察;三是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四是问卷调查;五是访谈。

(三) 总结阶段 (2012年8月-10月)

主要工作为整理资料, 撰写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课题研究前后, 我们分别对学生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观察检测,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 信息技术工具介入课堂教学,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 提高了学生欣赏和评价能力, 提高了朗读技巧, 加速了知识的迁移运用。实验前后分别出示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让学生读, 在读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最后让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检测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 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了解课文内涵以及在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通过观察、试卷检测方式, 对于阅读能力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检测与研究。结果充分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地验证了研究假设, 验证了研究成果。

(二) 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研究前后, 我们分别选取30名学生样本, 对其进行观察, 主要是检测与信息技术工具相关的学习习惯。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统计数据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下, 学生已经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敢于发表自己的体验感想, 积极交流信息资料, 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三) 学生的协作能力不断增强

实验前后, 我们分别选取30名样本, 一名实验教师负责观察并进行统计处理和综合分析。主要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时, 是否能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合作时, 是否能积极讨论交流。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充分说明了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 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 积极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和独特的感悟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感受, 形成了较强的协作、交流能力。

(四) 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本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体现了未来教育理念,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参与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能力、信息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成为了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以来, 参与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 增强了信息收集、筛选、整合、应用的能力, 提高了信息素养;反复地集体备课, 研讨教学设计,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整合, 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教学效果显著, 最近六节课参与吉林省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成果评选, 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奖。其中, 《荷花》、《翠鸟》课堂实录被评为全国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课题研究在总课题组专家的网络指导下, 结合了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规范的研究管理, 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实践, 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反思和研究论文, 不但全面地反映了研究过程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总之,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 教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理念的理解和实践程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课题研究深化了教师对于未来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并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精髓就是如何激活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动力, 是唤醒、激励, 是提供灵活的形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 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所以, 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以问题解决为先导, 学生发展为中心, 为主动学习提供信息资源, 有效地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讨论, 促进学生个性化地构建语文知识的独特体验。课题研究的示范作用, 推动了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工具的普遍应用, 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最近学校被评为全国英特尔培训项目应用先进学校。

(六) 探索了阅读课的策略及流程

本研究总结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一类课文、二类课文有效教学策略 (如图2、图3所示) 。

五、研究结论与思考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 历经两轮研究, 探索了一类课文、二类课文在信息技术工具参与下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积累了经验, 收获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实现了研究目标, 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非数据资料的定性研究, 在研究结果的分析基础上, 结论与思考如下。

(一) 结论

1. 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一定要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高速快捷灌输的结果, 而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 是学生感知、理解、质疑、鉴赏的过程。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观念, 深刻领会未来教育的理念, 牢牢地树立以问题解决为先导,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还给学生亲历阅读的空间, 使语文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 由思想内容到文字, 实现学生与作者、教师的对话, 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读出、读懂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出具有个性的理解, 独特的心得体会。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绝不能把信息技术工具作为高速快捷灌输知识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2. 教学内容决定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和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的一类课文和二类课文, 教学要求不同, 任务不同, 培养目标不同, 所以, 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方法也应当不同。

一类课文是以深读为基础, 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 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一类课的性质任务, 研究过程中探索了情境教学和五导教学策略。一类课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策略, 是结合教学的五导的每个环节确定方法。粗读课文,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供整体材料, 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提供梳理材料,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促进学生深入感悟;研读课文,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提供局部材料, 突出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熟读课文之后,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提供练习材料, 促进学生能力的内化。一类课文的教学, 以读为主线,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需要阅读的过程与课文进行深入的对话, 在对话与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发现和感悟,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但是, 由于学生独立阅读体验往往会比较片面, 或者是比较肤浅, 还需要与同学、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所以,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使之在思维的交锋中, 认知得以升华。

二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应用一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主动学习。其教学要求是,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二类课文的性质任务, 以问题为中心的二类课文教学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略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 再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要在每一步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包括情境的创设, 明确地提出学习问题, 自主学习提纲, 必要的提示等。教师要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深入和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把学习引向深入。

一类课文的情境教学, 五导教学流程, 二类课文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科学地总结了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了教学策略遵循了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 符合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认知心理, 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丰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理论。

3.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信息环境下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阅读教学, 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参与媒体、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的支持下, 根据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阅读、思考、归纳、提炼、加工、研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在一个个相关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同时, 学生的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 可以认为,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使全体学生情绪饱满, 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积极进行阅读对话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学生获得了学习过程的体验, 收获了深度认知和情感内化的学习效果。研究实践可以证明: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的主动学习, 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的信息资源依然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4. 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条件, 使学生合作能力明显提高, 阅读能力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交流习惯。课堂上学生喜欢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于向教师挑战, 敢于向教材挑战。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让我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他们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喜欢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 不仅知道如何去读才能读好, 还能对同伴的朗读做出正确评价。掌握了初步的鉴赏方法, 对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了独特的点评。

(二) 思考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系统工程, 具有十分科学的系统性、连续性。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每个要素, 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我们已经研究了多年。而今, 信息技术工具进入现代课堂, 势必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要素的关系。所以《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就是要深入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研究对于语文一类课文、二类课文,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教学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但是, 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结合的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方法、认知习惯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收集信息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之间的联系等, 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所以, 这个课题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新的领域。我们将继续追索, 深化课题研究。

篇8: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我的教学实践任务是“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带给我对于专业的认识是深刻的,带给我的改变也是深远的,这其中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并使自己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更上一层楼,现将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如下:

准备方面: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跟我有着相近的年龄,又加上我也曾经有过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因此面对陌生的他们我的心里多了一份轻松也多了些许自信。大四的同学们对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及电视原理的了解和使用仅限于之前的课程内容,有实践经验但是时间较为短暂,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仅限于了解层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预料之中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带领他们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同时将理论恰如其分的应用到实践之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升华,因此对于一些基础性并且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除了认真耐心解答我还注重引导学习注重将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交融,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知识。另外,我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是一位学生老师,难免在学生中会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我需要做的就是对所教的课程相当的熟悉,对所要设计的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的原理及可能的问题都要有充分的掌握,使得当学生问我任何问题时都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因此,在得知要辅导《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我就开始根据实验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事先预习编写一下要完成实现的功能,观察记录完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思考着怎么把自己了解的内容更简单易懂地传达给同学们,让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样我也更符合“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位。

态度方面:在开始的时候自己就从心理上及备课上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因此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还是胸有成竹的。由于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堂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耐心地给他们指导,让学生通过我的辅导学到自己满意的知识,同时随时保留着一个认真负责的心态,严格要求学生,坚决禁止在实践课堂上玩游戏或者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在课后认真准备下一次课需要使用的资料,标注出重要难懂的地方,争取更清楚地向同学们传递单片机设计与调试技巧,认真思考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引导性地告诉他们需要思考什么,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需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真正让学生听懂,看懂,做懂;在带课程设计的时候,我还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设计的进展情况,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在教学方面:虽然自己在开始时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当中还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课程设计中随时可能出现暂时解释不了的现象与问题,这种时候我并没有慌张。在出现问题的同时,我也会引导同学和我一起思考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锻炼了他们排除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调试的水平。对于一名教学实践员来说,加强自身教学辅导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和搭档老师交流辅导经验,共同商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讲课的时候在一旁聆听,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课后我用心预习教学内容,让自己能够成竹在胸地面对学生。同时作为一名实践教学老师,我不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同时积极与理论知识结合,带领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作业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因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经验。后来我发现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主动和学生交流讨论,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知识。在成绩考核上,我尽量做到全面,公正,公平,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具体的作业成绩,实践报告册的填写情况以及上课的表现等,让学生有学习上的付出,就能够得到成绩上的收获。

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我觉得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的。或者说,教学创新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鼓励学生探寻多种方式实现同一功能,让他们突破我们教学题目的限制,更多的加入自己的程序思想,对那些创新突出,思维方法新颖的同学,我还让他们给周围同学展示讲解自己的实现思路,让他的创新触动其他同学而给所有同学都播下创新的种子,同时给赋予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分以奖励;从学生后面提交的项目来看,很多同学都能够自觉的加入一些新颖的内容,这不但是自己思想的一次突破,也更有一种创造的成就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要真正切实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包含了一定的压力:每次上机的程序自己总要在之前反复的调试几遍,就是对于整个的讲课流程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反复调整。虽然刚开始有些紧张和生涩,通过多次的教学辅导自己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也表现的更自然了,讲课方法也更合理了。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在我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在处理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欠缺,所以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要花很多时间给学生解释具体用到的一些语句,最后导致学生实践的时间相对少些了。

2、由于所辅导的课程设计是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编解码器设计与制作,学生问题较多,因此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有时不能全面照顾,这样使得一些学生项目进展较慢,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不然对于下次的教学会有相当的难度。

3、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大,而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不主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因此在提交作业时就盲目的照抄其他学生的实践内容,而老师也不好控制,同时也存在少数学生对其它同学的作业进行拷贝,在考核的时候老师很难判断。

实践检验真理。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发现学生们恍然大悟的情形,这使我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对于自己,通过与学弟学妹们的教学互动,让我不仅了解到老师们在平日教学里的艰辛,而且也增长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巩固了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另外我不得不提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我的搭档们。每次的教学工作都是与他们相互协助完成的,虽然分工不同,但这种合作的精神使我增添了更多的工作经验。是他们的一路陪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使我不再胆怯,感谢他们。

篇9: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全国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很多的地方是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

文化遗产告急,保护民间文化应该从教育入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06年6月10日,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加强传承意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2.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3.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重点

主要以团花为主,让学生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团花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纹样,并能设计有一定主题的制作纹样单独纹样,如动物类、花鸟、风景等。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立足于通过剪纸课内外结合,重视在剪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锻炼,着力探索在剪纸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1.成立课题工作组,落实主要成员。

2.通过调查报告来收集学生关于剪纸综合作品的调查资料,明确在这个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制定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学生:举办剪纸比赛

二、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定期给学生进行剪纸知识讲座。2.每学期进行剪纸作品大赛。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各阶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交流,完成课题的总结性报告。2.整理教师、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整理和汇总。

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剪纸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从学生、教师层面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剪纸的认识、喜欢程度已经对之产生的困惑。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去图书馆查询等方式去认真学习。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及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于剪纸教学,我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剪纸的步骤、一些剪纸技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五、研究成果

1.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剪纸课题教研组对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了解和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剪纸知识不了解,能力有限。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在小学生中进行剪纸知识的讲座,让他们了解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了解剪纸的特点、种类。所以,我们课题组每学期都对学生安排了剪纸知识讲座,聘请校外剪纸经验丰富的董老师、艺人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活动,本校小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2.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剪纸是一项手、脑、眼并用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又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因此,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民族风情,熟悉了生活。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3.剪纸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了美术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问题与反思

1.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如何在剪纸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课题组成员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篇10: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一、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1)实验器材不足;(2)“讲实验”“背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3)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4)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5)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如果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如怎么取用化学药品、气密性检查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被冲淡,学生往往不理解技能要领,只能机械的模仿。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对实验就觉得可有可无,再也没有初次实验的热情了。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以化学为职业,即使准备从事化学工作,他们也还要经过多年的专职培训。所以新教材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减少了大部分实验技能要求,强调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些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更应特别注意实验的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以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理论依据。

1、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它强调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不仅有着与学科课程相同的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活动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

3、从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看,新课程将很多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同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现象、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和正确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谁实验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质。②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得出微观本质。“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课题价值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材改革中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

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对操作要领逐一讲解,学生实验时机械地模仿,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实验报告千篇一律。开发实验的探究功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活动范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验情感的体验,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妥善地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端正实验态度。

4、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实验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实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根据新教材和新标要求,化学课程改革应先改革实验教学,理论指导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化学涉及实验面之广博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以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再去做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应付了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学生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先做实验,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由实践来检验课本知识,不盲从于权威。

2、将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

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章节中都有实验,纯粹的黑板讲解和演示实验都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验——讨论——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观察、探究,体现了化学知识、原理源于实验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是化学实验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将实验室作为教学课堂。

3、教学中渗透开放性实验课题

实验教学中还可有教师选定实验课题或利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操作,让他们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全面地理解、运用实验原理,逐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4、将化学实验引进日常生活中

化学学科孕育着无限创新机会,它和社会生活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同时它又是最接近生活和社会的。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改进实验装置使之更合理化

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不够完善,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实验设计不够合理。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这些实验改进,同时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6、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实验的错误分析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评析,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实验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观察。

3、教学实验法: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检验、应用和发展教学理论,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七、成果形式

篇11: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上世纪80年代, 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 1993年, 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成绩运动后, 教育部推行缩小班级规模, 并指定了相应法规。 在此基础上, 从1999年开始, 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 “缩小班级规模计划”。

在我国, 1997年上海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首轮试点, 以逐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个别化为总体工作目标, 工作中研究形成了《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等教材。 南京小班化教育改革于2001年正式启动, 2005年又在8所初中学校正式启动。 大量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能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业成绩、 个性发展等产生明显效果, 同时会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尝试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

从哈尔滨市的情况看, 朝鲜族各学校的班级人数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不足30名的状态, 已经自然成为小班化教学状态, 但课堂仍沿用旧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强化。 此外, 朝鲜族学校的学生, 特别是来自郊区朝鲜族聚居区的学生, 由于缺少家庭汉语语言环境熏陶、主科多、负担重等原因, 汉语素养与同龄的汉族孩子有明显差距。 据调查, 朝鲜族学校有75%以上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很难与学校接轨。 在这种情况下, 我和基层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经过讨论、研究认为, “小班化”虽然为民族学校教学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如果想转变为现实, 就要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 因地制宜地探索一条适合朝鲜族小学的汉语小班化教学策略, 才能真正提高哈尔滨市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少数民族学校提出的“民族学校要重视双语教学, 要全面开设汉语课程, 不断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学特点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针对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进一步深入探索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一是面向所有学生个体, 二是注重个性培养。

2.小班化下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研究。

汉语作为朝鲜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 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学小班化的实验, 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第二语言教学规律, 更好地关注每位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

3.小学汉语小班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1) 探索全员参与教学活动策略的实践。

(2) 探索个性化分类教学策略的实践。

(3) 探索小班化过程性评价的策略的实践。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1.小班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促进了各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 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 其次,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经过实践研究,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 小班化课堂教学运用的策略具有实效。 在课题研究中, 共有10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东三省和省级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中荣获一等奖;有6位教师在省级小班化教学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还有15位教师在市级小班化研讨会上做了示范引领课, 并进行了经验交流。

2.小班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提高了朝鲜族学生的学习效能。

课题的研究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策略, 拓展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小班化汉语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发展的空间,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强化了学生自主性, 学生学习效能得到了充分提高。

3.小班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深化了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探究。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学小班化的实验, 让实验基地学校的教师有了更多时间研究第二语言教学规律, 更好地关注了每位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 为朝鲜族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 同时, 学生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较明显提高。

4.小班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提高了各实验学校汉语课堂质量。

(1) 全员参与教学活动策略的实践。

小班化汉语课堂做到三个“全员”。 即全员发言、全员面批、全员得到关注, 在课堂上充分创设了口语交际、书面交流的机会, 如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交流平台、五分钟即兴写作等活动, 提高了朝鲜族学校学生的汉语素养。 课题实验中, 老师们还自主研发了四本小班化课前积累的校本教材, 为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做了积极尝试。

(2) 个性化分类、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

小班化教学更加追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提倡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分类、分层教学。 分类、分层教学是在常规的小班化教学中,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障碍、学习进展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并努力通过教师的影响, 使得不同学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最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3) 小班化过程性评价策略的实践。

篇12:研究生递交教学实践报告

海门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是并存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对话理性的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关键词]

对话 对话教学 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只有采用对话教学这种方式,才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1)关于对话

山西大学刘庆昌老师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会话,都可以看作是对话。这样的对话要求这人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到对话情境中,也要求对话的两个人或两类人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能坐下来对话,否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不过,有一点很明显,这种对话是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一种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进行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远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使对话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发展到了人与机的对话。但无论是哪一种对话,都已经超越了原始语言学的意义,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

(2)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式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能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作为人的对象的、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要关注教与学双方对意义的理解,强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言说、相互倾听以及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对话就是实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教师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2.概念界定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并能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三)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反思研究: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案例研究法: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对话教学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6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体会,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7年7月)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实施过程

(一)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

我们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单元教材的备课任务,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查阅相关的文本、音像资料,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交流,由该教师说明教学设计意图,阐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其他教师补充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同组教师在交流阅读文本的体会中,思维相互碰撞,在听取他人阅读体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5.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对阅读乃至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在此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力求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为了让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小练笔、每周两记、单元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案例:洪老师在一次上教研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很陌生,学生比较紧张。于是,洪老师便与同学们齐唱歌曲《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王老师边打着拍子,边轻声和唱,歌声响彻教室。唱完后,洪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把我给感动了。我一定要把你们的歌带回家去。当然,也要把微笑给你们留下。现在我们合作学习一篇课文。上课!‛此时,学生个个脸上显出愉快的神情。

洪老师的导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的心理相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2)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教学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②认真听,注意力集中。③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是:①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②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们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2.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

案例:教学《桂林山水》是一篇介绍山水风光的文章,仅凭课文的朗读,学生很难感受到景色的迷人。因此,教学此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片,配以课文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此时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赞美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以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案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课文最后有一处写到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生: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

师: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生:一年。

师: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

生: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

(3)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案例:陈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学生整体学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脑中留下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那你们想不想让这些美景与大家一起分享呢?我们现在就出台‚请你做小导游‛,要求根据游览示意图做导游,为同学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在游览中见到的美丽景色。

此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这其实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3.抓住时机,积极维持对话(1)在学生生疑时,引发对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排除疑点,豁然开朗,一旦帮助学生闯进了学习的难关,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案例:在教学《尊严》时,学生读了哈默说的三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呢?针对这一疑难,教师进行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吧!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老师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觉得哈默可以先吃了再劳动;我觉得吃了东西有力气才能劳动;我觉得那是哈默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想不劳动就获得食物;……

这里教师将一位学生的问题交给所有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

(2)当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对话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因为这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虽然学生的感悟往往比较浅,但教师还是应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

案例: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谈谈你对小夜莺的印象。

师:你们静下心来,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现在大家交流一下,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很佩服小夜莺,他勇敢、机智,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是个小英雄。

师:你真会感受!

生2:我认为小夜莺有点像王二小,可他比王二小机灵,因为他帮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而自己还活着,王二小却牺牲了。

生3:我反对,小夜莺保全了自己,是因为游击队向他发出了一声哨声。这是事先确定的暗号,小夜莺听了才迅速隐藏,保全了自己的。要是有人事先给王二小递暗号,他也能躲起来,避免牺牲。

师: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4:我也认为小夜莺比王二小机灵,路上德国兵三次盘问,但都被他巧妙的应付过去了,如果不机灵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另外他还会用鸟叫来向游击队传递情报,既使游击队提前做好了准备,又保全了自己。

生5:虽然书上没有写出王二小是怎样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但路上肯定也少不了盘问。日本鬼子可比德国兵更狡猾。王二小能一直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肯定也是非常机灵的。

生6:我补充,王二小之所以中途没用鸟叫什么的来传递情报,是因为他事先没跟八路军约定暗号,要知道,他可是在给八路军放哨时被鬼子抓住让他带路的,不像小夜莺是有备而来,与游击队事先约定好了的。

这里,老师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感悟更深。

(3)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点拨对话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相同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视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碰撞的基础,也是实现沟通、培养多元意识的契机。

案例:教学《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阅读短文时,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中,为什么用‘我的儿子’,而不用‘你’?‛一个多么细小、容易忽视的字眼呀,然而学生却读出了问题。我随即把这个‚绣球‛抛给了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体会。短暂的静止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换,因为这是信。‛有的说:‚‘我的儿子’比‘你’来得亲,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所以不能换。‛有的说:‚用‘我的儿子’,更能体现出高尔基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所以用‘我的儿子’好。‛……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三)对话教学的模式

要把对话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势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与整合,在加强听说读写,学习语言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基础上,使之达到优化与高效,我们经实践,将其组合过程如下:

1.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

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用于文本??言语作品,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它以学生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既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又要有“量”的保证,要让全体学生个个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结合原有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等)产生新的感知。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激起学生的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动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言语表达,使言语充满个性化,以触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2.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对这些话题,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地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而是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要让学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领悟一般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语感心理图式,为言语形式的能力迁移做好铺垫。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像,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3.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

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中间包括双重的言意转化,即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言语作品的“言”进行对话,进而在对言语还原的基础上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转化为读者自己的“意”,此为第一重转化;接着,学生把“意”转化为独特、规范、鲜活的“言”,此为第二重转化。同时,学生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产生的个性感悟,就是“双重转化”“自我建构”的结果。对这“五彩缤纷”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并通过美读对个性感悟加以内化、加深。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价值取向时,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通过言语产生再感悟,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总之,只要是价值取向内的个性感悟,教师都要尊重、鼓励、欣赏。这样,学生在多向对话中通过言语作品享受鲜活的言语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感受言语习得、精神发育、情感净化和语感的积淀、广化、美化和敏化,并从中达成师生共识体谅,形成一种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理性宽容的人文情怀、生命历程。

4.活读迁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言语作品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研究成效小结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为:

(一)师生关系得到重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重新确认了教师角色。

1.做学生的倾听者。课堂教学中,老师做孩子们忠实的倾听者,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则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二)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使学生在得到认可与欣赏的同时,弘扬了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而学生一旦从所谓“权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就会敢于用自己的话来畅述自己的认识,真正显示自我的生命活力。同时,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课堂教学价值得到提升。“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形势,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中,课题组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观念,大力变革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参与课题的老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部分获奖。

七、问题探讨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对话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面对考试的现实压力,如果这种改变不能被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所承认,注定是要失败的,在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适量的训练对提高学科成绩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如何在对话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考试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2.对话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关系需要教师灵活的处理。

3.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对话中总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教学能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更多地听到弱势学生的声音,使他们都能从同一情境中获取知识,生成问题,避免出现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现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倪文锦 李冲锋

3.《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上一篇:秋天的谚语或俗语下一篇:营养餐发放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