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最后一排》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2024-06-03

《坐在最后一排》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精选8篇)

篇1:《坐在最后一排》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坐在最后一排 阅读答案

原文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竞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郑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在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答案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过分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答案:“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

3.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答案:“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答案: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如:“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

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答案:说理通顺明了大意即可。如: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6.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案:自我封闭、消沉、自暴自弃――自我反省――自信、欣喜、感动。说明每个人,哪怕是一个小孩子,都是需要重视和尊重的。

7.在你与老师的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事,其中有的让你感动也有的让你伤感,请写出来,并稍加评论。

答案:事例略。要求先叙述一则事例,对老师的做法进行恰当得体的评论。

篇2:《坐在最后一排》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九自然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6.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1.第一个班主任无视“我”的内心感受,这种不尊重人的做法让“我”过分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白老师给“我”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我”走出了自我的狭小天地,找到了一个真实自信的自我。

2.“自习课上的造句练习”和“调座位”两件事。

3.“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4.感觉到了快乐、幸福和激动。如:“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

最起码也要考得比以前好点儿啊。”“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5.说理通顺明了大意即可。如: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即使起点再低,你也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

篇3:《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乔叶因为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很差,所以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她的视力模糊,个子很矮,黑板上的字她根本看不清楚。就靠着听力,一步一步学习。读着读着,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不近视,个子也不矮,每次都抱怨做笔记,每天都说学习好辛苦,好吃力,却从没有想到别人学习的辛苦、吃力,现在我终于知道了。

文中有一句“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如果仔细读这句话的含义,就知道是不屈向上的精神。乔叶的困难很多,但她没有被吓倒,反而继续努力。而我是个健全人,遇到困难就不敢向前走了,现在我觉得太对不起自己和父母了。相比之下,我感到十分惭愧。

篇4:《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人的一生吗,有两个父亲和三个母亲。一个父亲是我们的亲身父亲,而另一个是教我们知识的男老师;我们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祖**亲,一位是亲身母亲,还有一位是教我们知识的女老师们。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印证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对我关怀备至。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殷志宏。在我五年级的时候,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回来执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仍不辞辛苦地给我们讲课。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一直不太好,基本每次都考六十分以下。可自从他来了以后,他给了我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现在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每次都能保持在七十分以上。在寒假里,殷老师给我和另一位同学补课。虽然我们有些时候学得并不怎么好,但他总是很耐心地教我们;当我们进步时,他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丝欣慰而快乐的笑容。

篇5: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作家乔叶的散文《坐在最后一排》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过,作家“咬定”的是“最后一排”。由此进入童年的叙事,并紧扣“最后一排”塑造人物形象,抒写心理波澜,寄寓对老师和学生如何做人的双重省思。整篇文章显得紧凑而舒展,精致而大气。此文运用变换词素的方法, 让文章出彩。作者多处用“ 座位” 这个词, 或用有“ 座位” 之意的其 他说法( 如“ 坐在最后一排”), 但是, 只有一处用“ 位置”-- 白明老师对乔小叶说“ 这是你的位置” 。这一个 词素之变, 不仅显示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有位置, 而且凸显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处在“ 向前” 的位置。

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可见白老师在学生 乔小叶心中的地位! 看完后,我也特别感动和震撼!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我郑重推荐给儿子看,希望他也受到启迪和激起他奋发向上!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些句子,我特地抽出来读给他听,我想告诉孩子,在这个班级中,没有人是差生,也没有人是天生的坏孩子,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赢得同学的尊重,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在沉思:教育除了需要爱,难道不是更需要智慧?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何种的心情去面对孩子,才不会伤害到孩子?对待孩子,我们是否也应该抱着一颗平和的心?不仅老师,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又如何张开慧眼去发现孩子心中的宝藏?

篇6: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模版)

世界上有人总落后,但你肯学就会成功的,但如果你不肯学习的话,你永远都是最差的人.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2上个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书上读到了《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当时感触颇多,虽没有系统思考,但仍记下了读书笔记。并且将这篇文章慎重地推荐给儿子阅读,希望对他有所启迪。没想到这次月假,老师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必读篇目布置作业,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坐在最后一排》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从最后一排的座位调整到第一排中间的经历,实际也就是从差生转化为第一名的过程。该文叙事舒缓安静,描写细腻生动,用词简洁明快,故事并不曲折,辞藻并不华丽,但蕴涵的哲理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其实,仔细想想,从这篇文章中能受到教育的不应该是孩子,而更应该是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己觉得“丑、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不会乖言巧语察颜观色”而自卑的孩子发生那么大的转变?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甘堕落”、固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通宵未眠,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继而各科成绩很快进步,最终获得班上的第一名?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那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

我认为这种力量就是赏识教育。第一次白老师不但没追究“我”假装做练习册、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空白的责任,反而赞赏了“我”造句所体现出的想象力和灵性,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上学的快乐和幸福。然后,白老师才开始“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这样,才让“我”慢慢自我反省,“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自己“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这样,“我”才心悦诚服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取得飞速提升。

联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与白老师相比,那是远远不如。我对儿子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教育手段和方法却相对匮乏。儿子通过了电子琴十级考试,我没有表扬,反而为等级考试中错弹了一两个音符而埋怨。儿子参加了羽毛球训练,我没有鼓励,反而因害怕耽搁学业而焦躁不安。儿子当上了幼儿园结业典礼的主持人,我没有高兴,反而指责他主持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并抹去了主持时的原始录像,留下了终生遗憾。小学期间,儿子遇到不懂问题,遇到做不出的作业,总喜欢问我,我总是缺乏耐心,两三遍解释还不能领会后,就嘲讽他“笨脑壳”、“不专心”,甚至恶言相向、不欢而散。儿子上中学了,七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排班上第25名,期末考试略有进步,排第20名,而这次月考不进反退,回落到第25名之后了。我忍不住又生起气来,“都是一样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教学条件,你为什么就不能考班上的前几名呢”。

重温《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我真的明白我错了,我在儿子的教育中是个失败者。电子琴通过十级考试、参加羽毛球训练、幼儿园结业典礼主持人,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为什么要为那一丁点瑕疵而痛苦纠结呢。儿子主动请教学业问题,体现了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我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呢。儿子月考没考好,但对于他的起点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就不能鼓励加油呢。联想到儿子进入金东方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班主任候老师总是激励他,“有潜力”,“一定会成功”,我更是相形见拙,无地自容。同样是教育下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篇7:别让我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散文

看到这条新闻后我首先给我母亲打了个电话,作为过来人,我觉得母亲肯定能给我对这件事最中肯的看法与评价。当我把打电话的原因说明后,母亲回我:“我也刚刚从微信上看到这个新闻,估计那个班主任此时被大家骂惨了。”

我像是抓住重点:“妈,你为什么觉得大家都会骂班主任呢?”

母亲:“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参与这次事件讨论的有100个成年人,即便有20个人是老师,却也挡不住100个人全是父母亲。”

我并不纠结于母亲大打得比方是否科学有依据,但我却明白母亲的意思。很多事情,你只要掌握了人心,掌握了数量,你就相当于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真相。

我接着发问:“妈,那你是觉得班主任受了委屈?把家长踢出学生群也情有可原?”

“不是。”母亲突然加大了声音:“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比那位家长做的还要过激。找主任、找校长、找所有能用的上的人脉与关系,也要把你调到前几排。”

我的心忽的一热,我知道母亲没有自说自话,她一向言出必行。母亲之所以没有找老师、找主任找校长,是因为她的儿子,上学期间从没有被安排坐过教室的最后几排。

我不死心,硬要问出个答案:“那你觉得到底谁对谁错嘛。”

母亲那边停顿了好久:“没有对错,对错在每个人心里。因为家长和老师并不是可以摆在一张审判桌上评判谁是谁非、谁强谁弱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国教育就太悲哀了。”

我突然愣住了。本想让母亲给一个看法,却没想到她的回答如此中庸。但我又突然顿悟,谁也不能站在谁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我们不能道德绑架,不能人云亦云。我的母亲,在我看到三种立场后,又给了我第四种答案。

支持家长的占了大部分,都说老师心虚才把家长踢出了微信群。支持老师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大家指责家长做法欠妥,不应该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在群里发文含沙射影,这样无疑是挫伤老师的形象与威严。第三方立场将目光放在了家长群上,大家觉得这种微信群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心,大可以给老师打电话或者见面咨询,如今的家长群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家长们一味趋颜附和老师,大部分人不敢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样对老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不利。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家长如此在乎自己孩子在班级里的座次。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坐在前排,一个最轻松看见的、最清晰听见的、走神贪玩最容易被老师发现的位置。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遮挡住班里其他学生的锋芒。

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班级里总要有坐在最后一排的啊。但是,每个班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啊。但是,你们有和孩子交换过想法、交流过意见吗?

我一直觉得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职业,如今,这个词汇却越来越被扭曲,被妖魔化。我相信也请大家相信,这句流传已久的话:坏的是人,不是职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大家依旧要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宽容、足够的敬重与礼遇。

我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最暖心的称呼。即便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它也具备最最长久的保质期。所以,你总要理解为了子女他们敢说敢做无畏无惧的心情。试想,如果你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你又是何感想?你有如何处理这颗像是被放在油锅里煎熬的心?

“别让我的孩子坐在最后一排”,因为作为父母,这是你为子女能做的最大的争取。

篇8:《坐在最后一排》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遐想”、“礼遇”、“嘉奖”、“自暴自弃”等词的意思。

2、联系发生在“我”和新班主任之间的事情,揣摩引发“我”心理变化的原因,体会年轻女教师对学生诚挚的关心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3、结合理解“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置理解课题含义的悬念。

1、出示课题:4、坐在最后一排,齐读。

师:同学们,“坐在最后一排”似乎只涉及到一个小小的座位,然而,预习了课文后,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它对文中的“我”来说意义非凡。

那么,“我”和这个座位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根据预习时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从“为什么会坐在最后一排”和“又为什么离开最后一排”两方面作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学习:

⑴了解自卑的原因,板书“自卑”。

⑵从第二小节中找到体现我倔强、孤僻的事例,相机理解“遐想”

⑶强调“我”位置变动的原因。板书:第一排当中

3、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五年级时的这位新班主任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座位(板书:五年级新班主任),在座位的变动中还意味着 “我”的变化(板书:),所以课题“坐在最后一排”指的不仅仅是一席小小的座位,它还有着更深的含义。

二、概括文中介绍的几件事,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师:小女孩的改变是从这位新来的班主任开始的,她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作者写的时候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有详有略。

1、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先交流详写的事。

预设与引导:

△学生归纳有难度。

①提示表达要求,重在突出三方面的内容:

“我”怎样(起因)?老师怎么对待(经过)?

“我”的感受怎样(结果)?

②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第一件事。板书:第一件事

先指名交流,指导后,同桌互说,掌握概括方法。板书:那天

<<<1234>>>

③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介绍第二件事。板书:一天

几天后

△将数学课上发生的事和语文测验后发生的事作为两件事。

①建立起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数学课上“发现近视”,在语文测验得全班第一时提议“换位子”。板书:第二件事

②引导学生讲完整。

2、继续交流略写的几件事。板书:以后

3、根据板书小结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7-15小节,了解“我”在老师的关心下,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

1、基于学生对第一件事的概括,从两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入手,体会“我”的矛盾心理。

师:语文自习课上,正当我拿着笔胡思乱想时,被老师发现了,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

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预设和引导:

△从“老老实实”、“胆怯”、“畏惧”、“习惯”这些词中感受“我”的害怕心理。

①想象“我”在五年级之前发生此类事后的境遇,了解“我”自卑的`更深层原因——由于自己的自暴自弃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②理解“自暴自弃”。

△从“心头一暖”、“惊奇”这些词中了解“我”对这位新来班主任态度的转变。

①相机理解“礼遇”。

②联系初见新老师时“我”的“不屑”心理,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从三个反问句式和省略号中读出他内心的“愤愤不平”,并从中进一步感受“我”的倔强和孤僻。

指导读两个句子,抓住“但”、“却”,体会她矛盾的心理。板书:矛盾

2、从老师和“我”的对话中,感受老师的嘉奖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受。

⑴抽生分角色朗读9-13小节中老师和“我”的对话,联系上文老师的态度和对话中的提示语,读出语气。相机理解“嘉奖”。板书:幸福

⑵同桌互读。

3、体会作者在一详一略的叙述中流露出的幸福感受,和由此带来的自责心理。

⑴理解性引读14、15小节:

<<<1234>>>

这天夜里,……

①指导“这天”是指语文自习课上受到老师嘉奖的那天;

②从“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和“通宵未眠”感受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极大的动力。

以后的日子,……

①“以后”是指在“这天”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

②从略举的几件事中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关心“我”的事情有很多,经常能体会到这种快乐,但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择要介绍,然而虽然写得简要,却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我”有了新的认识。板书:略

⑵出示学生心理活动的句子:我这才发现……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①了解“这”的意思。(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感受到了老师真心关心“我”的那时起)

②自读句子,当“我”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后,此时的“我”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由快乐转为自责)板书:自责

③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请联系上文说说你自责些什么?

各自准备,组织交流时,重在指导学生运用上文中交代过的信息,说清楚自责的理由。

如:以前,我总以为大家是因为我丑,我笨,所以不愿意和我一块儿坐,为此我自暴自弃,即使近视也不愿跟老师提出,情愿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至于作业,除了作些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这样我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怎么能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宠爱呢!

……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我”对之前消极想法和表现的幡然醒悟;感受到文章语言间的前后联系。)

④指导读句,读出自我责备的语气。板书:只配作最后一排

4、总结7-15小节,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矛盾-幸福-自责,感受新班主任给我带来的变化。板书:改变自己的想法

四、学习16-26小节,了解同学们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师:既然“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作者为什么还要具体介绍后面发生的那件事情呢?

1、自读16-26小节,找到其中的缘由。

预设与引导:

△因为这件事主要介绍老师发现了“我”眼睛近视,帮“我”换了位置,解决了困难。

引导学生从“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中体会“我”此时的感动。板书:感动

△因为当老师提出给“我”换位置的建议时,好几个同学都站了起来。

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看到了“我”的努力,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板书:改变同学的看法

△因为从白老师的话中“我”懂得了“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理解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板书: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指导读句;从“我的热泪汹涌而出”感受在“我”知道老师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板书:感激

……

2、师生共同总结:白老师的关心,不仅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让“我”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而且还改变了同学对“我”的看法,她们都愿意和“我”调换位置。板书:关心

3、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朗读16-26小节。

五、联系白老师意味深长的话,理解课题的含义。

1、联系课题和白老师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小结:知道本文作者把隐含着文章道理的关键词作为课题,这是确定文章题目的好方法之一,同时,读者也可以透过课题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带着自己理解读好课题和白老师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六、回顾“我”的心路历程,了解“心理活动”描写的特点。

1、根据板书中心理变化的词出示相关句子,师生配合,整体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师概述原因,生朗读体现心理变化的句子):

矛盾: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

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

幸福: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自责:我这才发现,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

感动: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感激: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我”发生着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原因,这一切都源于这位新班主任的关心。

2、对照课前预习要求,说说你认为哪些句子描写的是“我”的内心想法或感受?

学生交流。

3、指导与小结:描写“我”内心想法或感受的内容,就是心理活动描写,这在采用第一人称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而写“感动”和“感激”的两句话,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表现出来的,这是神情描写。

4、交流本文中其他描写“我”心理活动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上一篇: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论文下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