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2024-05-27

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精选8篇)

篇1: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本讲概述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有效教学”的目标。然而,当前的英语教学文化缺失正确的语言教学观,取而代之的是若干错误的理念,把英语教学等同于教英语课本,把英语课等同于“将课文”,把一切语言训练最后都归结到题海和考试上,这些错误的教学思想必须得到纠正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学才能追求教学效率。

本课程阐述了当前语言学界和语言教育界公认的合理教学理念,重点是学习“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如内容选择,和方案设计。教师在学习这些原则的同时学习如何描写“英语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在内容选择过程上,教师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语言学家的眼光来看待给定的语言教学材料;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的难点是要以“语言教育家”的眼光来审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要把第一阶段的“内容选择”细化为“教学目标”中可进行操作的内容。这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者是否能理解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内容。

学习指导

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行为是如何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如何知道学习者学会了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语法规则等等。

教师如何能看到学生“在真正”地学习,而不仅仅是在做“无效工作”?这种“学习在课堂里发生了吗?”的问题要常常

放在教师的心中,眼前,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必须反复拷问自己,凭什么说这样的教学就能导致学习者真正产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

内容选择、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目标三要素(内容,活动,评估)。

第一讲 原理与方法 >> 导学

本讲概述:

本讲将重点阐述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理:

高效率的教学来自于对内容进行明确的结构化处理,明确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清晰的评估标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在前提、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语言知识的教学要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区别对待。

语言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①话语结构;②文化内涵;③语言功能;④语体特征来表达。

高效率的教学来自于“内容-活动-评估”三位一体的密切配合程度。配合程度高,教学效率就越高,反之则低。

学习者对学习目标越清楚,学习效率越高,因此,教学目标的描写要高度简约,甚至可以让学生看懂。

2.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内容结构化-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循环处理四个步骤的循环”。

学习目标:

修正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错误思想:(1)课堂教学等于教课本;(2)强行实施以教师为主的讲解;

(3)不顾实际的备课形式主义,譬如每一个教学内容上都挖空心思地套用“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4)把教学设计看成是“专家”提供的“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5)轻视经验积累,频频更换教材,在教学上追风逐流;

(6)缺乏对“学生期望”的考虑;把教学作为教师要“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会“内容结构化”的原则。

学会能用一句话说清楚“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让“学生看懂教学目标”。

第二讲 案例分析 >> 导学

本讲概述:

本讲将重点通过案例“He was my father”来阐述如何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处理。1.语言思想内容:体现在话语结构上和句法功能上; 2.语言知识:描写人物的词汇和句型; 3.语言技能:师生互动,讨论,口语练习;

4.评估:师生互动,纠错,游戏纠错,语法练习纠错。

学习目标:

学会亲手分析教学内容,实施“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分析。

学会亲手分析教学目标,能够根据“内容结构化”的结果用一句话说清楚“教学目标”。

能够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来运用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一堂教学。

篇2: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通过这次《高中史料教学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培训后,我对高中历史史料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料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史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它拓展了历史知识,往往能够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史料教学的面临的问题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基本上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史料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仍比较缺乏,比如什么是史料?可利用的史料种类有哪些?史料选择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第二,许多教师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于史料抱着有时间讲,没时间放过的教学态度,造成史料教学不全面,不系统,难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以及历史方法的掌握,更别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了

第三,基层中学由于条件限制,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难于开展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动.三、史料教学方法探讨

目前史料教学的这种现状,不利于完成新课程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除了教师提高自身认识,加强对史料知识的学习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动态设计,设计方法

引言

目前, 公路或公路隧道的设计方法有多种, 其中常用的大体上分两种方法。一种是力学分析设计方法, 即根据地面建筑工程的力学分析方法, 确定结构、荷载和材料的三要素, 工程师首先计算荷载, 然后选择结构类型和材料, 最后通过力学计算确定结构几何尺寸工程建设通常按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的程序依次进行这种方法是用"荷载一结构"模型作力学计算, 并常用于衬砌结构设计。另一种是工程类比法或称经验设计法, 即首先对工程围岩进行分类, 然后根据有关规范或标准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常用于锚喷支护设计。

但是由于隧道工程施工时水文地质环境复杂,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使得套用地面结构的设计理念和模型设计隧道结构物具有很大局限性, 而由工程类比法确定其设计参数时又有一定的盲目性。动态设计方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隧道工程设计方法。

1 动态设计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调整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确定合理的支护时机是目前公路隧道动态设计的核心内容。

1.1 确定二次支护时机

隧道二次支护时机的选择如前面所述。对于一般软弱围岩仰拱灌注时间可在围岩稳定以后, 二次支护之前进行:而对于极差的围岩及塑性流变地层, 当位移量和位移速度很大时, 仰拱灌注应尽早进行。当围岩变形量不大, 而围岩压力与喷层应力很大时, 则应适当延迟封底时间, 以提高支护的柔性。

1.2 调整锚喷支护参数

当围岩位移速率或位移量超过允许值时, 一般应增加锚杆数量、减小锚杆间距。锚杆长度应大于测试所得的松动区范围, 并留有一定富裕量。如量测显示锚杆后段的拉应变很小和出现压应变时, 可适当减小锚杆的长度。当锚杆轴向力大于锚杆屈服强度时, 应优先考虑改变锚杆材料, 采用高强钢材。增加锚杆数量或直径也可获得降低锚杆应力的效果。

初期喷层厚度一般按规范设计, 当初期喷层厚度较小, 喷层应力大或围岩压力大, 喷层出现明显裂损时, 应适当加厚初期喷层厚度。若喷层厚度已较大时, 可增加锚杆数量, 调整锚杆参数或施工方法, 改变仰拱封底时间以减小初期喷层受力状况。当测得的喷层内的应力较大, 而达不到规定安全度时, 必须增加最后喷层的厚度或改变二次支护的时间。对于其它形式的支护设计参数, 也应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1.3 调整施工方案

当测得的位移速率或位移量超过允许值时, 除加强支护外还应调整施工方法, 如缩短台阶层数, 提前锚喷支护的时间和仰拱封底时间。如这种方案仍未能使变形速度降至允许值之下, 则应对开挖面进行加固, 如采用先支护稳定顶部围岩, 用喷射混凝土及锚杆等稳定掌子面。

2 动态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

动态设计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现场观测和监控量测获得关于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工作状态的各类信息, 然后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必要的力学计算和理论分析, 按照一定的围岩稳定判别准则, 来评价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功能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借以修改和确定支护系统的设计参数、支护时机和施工对策, 达到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目的。通过对开挖过程中掌子面的地质素描, 来重新判定围岩级别, 或者校核预设计围岩的级别, 必要时应对支护系统和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在开挖过程中的量测来监控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动态并把量测信息和分析结果反馈到设计中, 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预设计的支护参数等, 并指导后续施工。这样就使得设计和施工更符合或接近工程实际, 也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各种不同的施工环境。

动态设计方法并不排斥以往的各种力学计算、模型试验及经验类比等设计方法, 而是最大限度地把它们包容在自己的决策支持系统中去, 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特有的长处。动态设计方法是将监测技术、力学计算、数值分析和经验评估等融为一体的隧道工程设计方法。

动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量测、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修改或调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三个方面。现场量测包括选择量测项目、量测手段、量测方法及测点布置等内容。数据处理包括分析研究处理目的、处理项目和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数据的表达形式;量测数据反馈一般有定性反馈 (经验反馈) 与定量反馈 (理论反馈) 。定性反馈是根据人们工程实践经验及理论上的推理所获得的一些准则, 直接通过量测数据与这些准则的比较而反馈于设计与施工。定量反馈则是以测试所得的数据作为计算参数, 通过力学计算进行反馈。定量反馈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以测试数据作为计算参数进行反馈计算;另一种是根据量测数据反算出一般计算方法中的计算参数, 然后再按一般计算方法进行反馈计算, 即所谓反分析法。修改或调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是根据施工中水文地质调查结果、量测信息反馈结果以及工程其它信息的分析, 提出支护系统设计参数修正, 施工方法的调整, 并形成新的设计成果。

3 动态设计的主要方法

3.1 模糊数学方法

由于隧道工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 加之某些方面理论研究的不完善, 模型和对象之间有时是不精确和不确定的, 有些情况下应用模糊模型更符合工程实际。近年来, 模糊理论在岩土及隧道工程岩体分级、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案优选和评判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模糊理论主要包括模糊模型识别、模糊聚类分析、模糊决策、模糊综合评判、模糊控制等。模糊模型识别是指模型识别中, 模型是模糊的, 即标准模型库中的模型是模糊的。模糊聚类分析就是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所给定对象的分类。它建立起了样本对于类别的不确定性的描述, 更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模糊综合评判就是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模糊决策理论就是通过对备选方案和评价指标之间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来进行方案优选的方法。模糊决策方法正成为决策领域中一种很实用的工具。

3.2 工程类比法

工程类比法通常有直接对比法和间接类比法两种。在进行工程类比设计时, 主要考虑工程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工程形状与尺寸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因素;而后者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体强度和岩体完整性、地下水影响程度和地应力条件等因素。直接类比法一般是将新建工程的工程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两方面因素, 与上述条件基本相同的已建工程进行对比, 由此确定支护参数及衬砌结构参数, 并对工程施工方案等进行相应调整。间接类比法一般是根据现行的设计规范, 按围岩级别表及支护设计参数表确定支护参数及衬砌结构参数, 并对工程施工方案等进行相应调整。上述两种类比方法都是从定性的角度, 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工程类比法。

3.3 灰色系统理论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灰色预测就是利用灰色过程中所显示现象既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 也是有序的、有界的这一潜在规律, 建立灰色模型对系统进行分析预测。灰色预测通常是指对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的预测。灰色决策理论, 是指从某一事件或工程的对策中, 挑选出一个或多个效果最佳的对策或方案来应对目标事件或工程。最常用的是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岩土及隧道工程影响因素较多, 其周围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 非常适合灰色理论的应用条件。近年来, 灰色理论 (GS) 逐渐被引入到岩土及隧道工程中, 主要用于系统的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等。

参考文献

[1]于书翰.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2]张志刚.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 2003.

篇4: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方法

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除了对公路的整体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之外,同时还可以确保司乘人员对路况和公路方向的变化进行及时地预见,并且强化行车的舒适性,有效地预防出现各种交通事故,使公路的高效性、快速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交通安全设施分布的广泛性是其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其在整个公路的全线都有分布,并不像桥梁标段和土建一样具有各自的集中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地重视全线统一性。

1 公路交通标志的设计

1.1 公路交通标志概述

公路交通标志主要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形等向行人和驾驶人员传递各种法定信息,并且对交通进行引导、警告和管制的一种交通安全设施。对公路交通标志进行合理设置,能够有效地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防止出现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同时还具有美化路容、降级公害、节省能源等一系列的作用。在布设交通标志时必须要满足公认度、易读性和醒目度等要求。

1.2 公路交通标志的设计

首先,在同一地点对多种标志进行设置时,可以在一根标志柱上对其进行安装,但是必须要确保不应超过四种不同的交通安全标志。要严格地按照相应的顺序对一根支柱上的标志牌进行排序,避免出现相互颠倒的现象。要单独设置先行标志、让行标志、解除限制标志,不能够出现与其他标志混设的问题,不过可以在同一根柱上设置解除限制标志。

其次,要想使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形成管理效应,就必须要让交通参与者的视觉器官接收到道路交通安全标志的管理信息,因此必须要明显突出地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并且要对标志的照明度、角度、高度和位置等几方面予以重视。首先,必须要确保交通安全标志具有较高的显示程度和较强的醒目性。其次,要保证交通安全标志具有较高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最后,交通安全标志应具有较高的公认程度和较强的跨文化性[1]。

再次,如果在同一地点对交通安全标志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对其布局进行总体考虑,不需要再设置其他标志已经包含的内容,防止出现重复设置的现象,比如,如果路口具有干路先行标志或者信号灯控制,这时候必须要对交叉路口标志进行设置。如果需要将两个或者更多的交通安全标志设置出来才能够实现疏导交通、维护路段或者路口秩序的目的,就必须要配备齐全应设的标志,同时保证其相互配合。比如如果某路段行车比较困难,其中一端将会车先行标志设置了出来,那么就应将会车让行标志设置在另一端。

最后,在道路交通管理措施中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属于其具体的形式表现,其具有法定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所以必须要确保设置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的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具有协调一致的内容,而不能够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此外,交通指挥灯、道路交通分隔设施、道路交通标线、道路交通安全标志灯所发出的各种交通管理消息必须要具备统一性,不可以出现互相排斥的现象。比如如果某路口进口具有左转导向箭头和左转导向车道箭头,这时候就不能够再将禁止向左转向的标志设计出来,防止发生标志内容互相矛盾的问题[2]。

在对交通安全标志设计方案进行拟定之前,首先要对安全标志设置的依据进行充分考虑,要对各种标志具体的设置条件和标准进行认真地对照,并且要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受到的安全标志系统的影响将标志设置方案设计出来,确保设置的安全标志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 公路交通标线的设计

在路面上标画的各种轮廓线、突起路标、立面标记、文字、箭头和线条等就是所谓的道路交通标线,其属于对驾驶员驾车行为进行管治、对驾驶员视线进行引导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在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将反光交通标线设置在主干道、一、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上[3]。

首先,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的设计: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应设计成黄色虚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对向行驶的交通流进行分隔,应在车行道中线上设置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

其次,车行道分界线的设计:车行道分界线应设计成白色虚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同向行驶的交通流进行分割,应在同向行驶的车行道分界线中将车行道分界线设置出来。

最后,车行道边缘线的设计:车行道边缘线应设计成为白色虚线,其主要目的就是对机动车道的边缘进行指示,或者对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进行划分。

3 公路护栏的设计

护栏的防撞机理主要是利用车辆和护栏的弹塑性变形、车体变味、摩擦等对车辆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从而能够使乘客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的保护。相对于其他安全设施而言,护栏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车辆自身和护栏的变形和破坏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伤害事故。

3.1 选择合理的护栏形式

要严格地按照公路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护栏形式,遵守美观大方、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要求进行选择[4]。

首先,普通波形梁护栏:普通波形梁护栏属于一种半刚性护栏,其能够利用土基、立柱和横梁的变形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对其损坏部件进行更换的时候非常方便,而且其同时具有美观的外观和一定的视线诱导作用。

其次,棍凝土墙式护栏:棍凝土墙式护栏属于一种刚性护栏,其能够利用车辆与地面的摩擦、车辆与护栏的摩擦、车体的变形、车体变体、车轮转动角的改变等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一般在需对车辆越出路外进行严格阻止的路段进行设置。

最后,缆索护栏:缆索护栏属于一种柔性护栏,其是在立柱上固定数根施加初张力的缆索从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其主要是利用缆索的拉应力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并且对车辆的碰撞产生抵抗作用。

3.2 合理地确定护栏的最小设置长度

首先,如果具有小于70km/h的设计行车速度,这时护栏应具有不小于28m的长度。

其次,如果具有小于100km/h的设计行车速度,这时护栏应具有不小于48m的长度。

再次,如果具有大于100km/h的设计行车速度,这时护栏应具有不小于60m的长度。

最后,在路侧设置的护栏应具有不小于70m的设置长度[5]。

4 公路隔离封闭设施的设计

隔离封闭设施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汽车专用公路中有动物或者人随意进入,并且能够避免公路用地被非法占用。隔离封闭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金属网隔离栅:金属网隔离栅具有美观大方以及结构合理等一系列的优势,然而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单位造价。金属网隔离栅主要用于人烟稠密或者城镇的路段、风景区和旅游区、城市快速干道的两侧等具有较高美观性要求的路段两侧。

其次,刺铁丝隔离栅:刺铁丝隔离栅具有经济适用的特点,然而其却具有较差的美观性。刺铁丝隔离栅目前主要是应用于跨

越沟渠的路线中需要封闭的地方、山岭地区的公路、人烟稀少的路段[6]。

最后,常青绿篱隔离栅:常青绿篱隔离栅与刺铁丝隔离栅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经常配合使用,其具有节约投资、美化路容和降低噪声等一系列的优势。

5 公路防眩设施的设计

5.1 公路防眩设施的作用

公路防眩设施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避免对向车前照灯出现炫目的情况,使夜间的行车条件得以改善,并且能够使驾驶员的视距得以加大,将夜间行车的过程中驾驶员出现的紧张的感觉消除掉,从而进一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5.2 公路防眩设施的设计原则

通常会在容易集中发生夜间事故的凹形竖曲线路段、具有不超过一般最小半径的平曲线半径的路段、宽度小于3m的中央分隔带的路段、夜间事故多发路段、具有较大夜间交通量的路段、与白天相比夜间事故高发的路段中设置公路防眩设施。在一般公路和高速公路中还需要在互通立交、停车区和服务区前后各2000m的路段设置公路防眩设施;在无照明的高架桥、特大桥、大桥及连接线上也应将公路防眩设施设置出来[7]。

应该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中设置公路防眩设施,最好能够使防眩设施与隔离设施、护栏等实现配合使用,这样就能够将大量的投资节省下来。

5.3 公路中植树防眩的设计

将植树防眩措施设置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上,具有诱导交通、降低噪声、美化路容、防眩等一系列的功能,其主要在较宽的中央分隔带中比较适用。如果太阳运行方向与路线走向之间接近垂直,这时候不应选择植树防眩的措施,这是由于树木遮挡太阳光在这种情况下会在路面上形成阴影,太阳光投过树木洒在路面上,这样司机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暗相间的、一幌一幌的炫目感觉,与夜间前照明的炫目而言,其对司机视距功能具有更大的损害。

6 结语

在整个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中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够将各种视线诱导、指路信息、指示、禁令和警告等提供给道路的使用者。在规划和设计各种安全设施的时候必须要确保这些设施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严格依据相关规范明确合适的设置位置,将其施工工艺和合理的规模确定下来。总之,合理、清晰的公路安全设施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对驾驶员的干扰,并且对驾驶员的识别十分有利,能够极大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媛,黄敏,向怀坤,朱文津.基于GIS的校园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04).

[2]李书范.高速公路建设中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6(02).

[3]董凯,单晓新.京昆高速公路(北京段)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研究[J].中国公路,2016(01).

[4]高荣平.浅析交通安全设施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5(02).

[5]张健.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技术剖析[J].江西建材,2015(15).

[6]隋涛.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14(05).

篇5:核酸检测的方法原理和流程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若想证实已出现的感染症状是由本病毒所引起,最准确的方法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活病毒,并进行病毒培养。

然而,此方法并不适合大面积应用,在此次疑似病例的确诊工作中,也并不适用。这是因为病毒培养所需时间较长,需要的场所条件也很高(P3级实验室),时效性远远跟不上临床需要。

而核酸检测作为病原学的检测手段之一,效率很高,一般情况下几个小时就可以知道结果。因此,在此次疫情中,临床上取得病原学证据的主要方式并不是病毒培养,而是核酸检测。

核酸是遗传信息载体,是对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的统称。病毒则主要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而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核酸检测的原理,正是检测在被测者的咽拭子等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的RNA。如果存在,说明被病毒感染。那么,我们是否已经获悉了病毒的RNA呢?

在疫情初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短时间内完成该病毒的鉴定,并获取了全基因组序列。在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公布后,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剂被快速研发。

随后,核酸检测试剂盒被应用于临床,并为确诊新冠肺炎提供病原学证据。那么,应用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首先,检测人员需要在试剂的帮助下,将样本中的核酸提取出来。再把已经分离出来的核酸加到核酸扩增试剂中,然后将其放到核酸扩增仪内,一般两个小时内就会有结果。

事实上,在操作步骤中,扩增是很重要的一环。扩增的意义在于能让微量的遗传信息成指数增加。只要样本中有核酸基因片段,就能用PCR法加以放大,从而更清晰地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实现比对。

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已在临床实验室应用多年,检测体系成熟,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和可定量检测的优点,而且还能对病毒感染程度和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欣在记者采访中介绍道:核酸检测十分敏感,只要在被检者的分泌物样本中找到一部分病毒的核酸,就可以通过RT-PCR扩增的方式,整合成序列。

“虽然不确定核酸是否来自于活病毒,但对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来说,如果其咽拭子有这种核酸,一般认为来源于活病毒的一部分,间接证实其体内存在着病毒的繁殖和感染。” 陈欣告诉记者。

核酸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

虽然核酸检测有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同于从人体内直接分离出活病毒的方式,核酸检测采用的是一种间接的方式,有可能造成假阴性。

因为试剂盒存在最低检测限的问题,所以只有当采到的样本中,病毒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检测出来。少数情况下,可能康复者并未康复,但由于样本中病毒载量低,故康复者核酸检测的结果呈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阴性”。

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标准(试行第七版)》中,出院标准之一为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釆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而之所以选取呼吸道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是因为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故而优先考虑从呼吸道的分泌物中取得标本。呼吸道又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前者主要包括鼻、咽、喉;后者主要包括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

相应地,现在对疑似患者检测病毒核酸,标本的采集一般有两大类,上呼吸道标本和下呼吸道标本。

上呼吸道标本主要包括口咽拭子、鼻咽拭子(NPS)、鼻咽吸取物(NPA);下呼吸道标本主要包括痰液、气管吸取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等。

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流程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首先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样本要求“部分进行样本采集,常规的样本类型包括咽拭子、鼻拭子、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等。

获得患者样本后,需尽快进行检测,如无法立即检测需要转运的样本,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低温封装,并送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收到样本后,对样本进行核酸提取,核酸提取试剂应使用批准产品说明书中指定的核酸提取试剂盒。

病毒RNA需要首先逆转录为cDNA,再进行扩增检测。PCR扩增和检测应使用批准产品说明书中指定的荧光定量PCR仪,通过荧光定量PCR所得到的样本Ct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患者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

上述过程中样本的采集、保存、转运,样本核酸的提取和检测、结果的判读均须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原理

篇6:方法验证原理和实验操作数据结果

是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能反映分析方法在有共存物时对供试物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是方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度量。比如:

(气相色谱法测定杆菌肽原料药中的正丁醇含量)在本测试方法条件下将一个空白稀释液(甲醇)进样进行测试。所得图谱应当基线平整,不存在有影响正丁醇峰积分的干扰。证明稀释液(甲醇)不影响本方法对正丁醇的测试。

3.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信噪比法:把低浓度的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尽心比较,计算出较能被可靠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基线噪声看的是高度,而你的积分的是峰面积,之间无法换算。工作站里有个积分方式,你给转换成峰高,就可以顺利算出检出限了,对应浓度从而算出S/N=3的浓度。

4.是指样品中被测物(正丁醇)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线性and范围(略)

线性(linear),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

线性以六个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1)LOQ 浓度,2)4mg/100ml(~40%);3)6mg/100mL(~60%);4)8mg/100mL(~80%), 5)10mg/100mL(~100%)和6)12 mg/100mL(~120%),以及一个空白溶液,按方法进行GC测试。以浓度(x)和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

6.在样品中加入高中低三个水平的标准,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

一般的回收率公式是=(加标后测定的浓度-样品本底的浓度)/加入的标准的浓度*100% 比如:任意选取一个批号的杆菌肽原料样品。以加标量的方法准确加标配制正丁醇含量约为0.08mg/ml, 0.1mg/ml及0.12mg/ml 及LOQ浓度等四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每个浓度重复配制三次。该浓度相当于正丁醇限度(5000ppm)的80%, 100% 及120%。按照本测试分析方法中的仪器条件及方法描述进行测试,并计算结果,扣除原批号杆菌肽原料样品中原来已含的正丁醇,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应当在100%+ 10.0范围内。

将计算结果 填入下表。

7.重复性(方法精密度)相同条件下,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制备100%浓度水平供试品(含正丁醇约为3000至5000ppm的杆菌肽原料药。按照本测试分析方法描述的步骤进行正丁醇含量测定,重复配制样品六次并测试。计算正丁醇含量)6

份,进行测定。相对偏差RSD%必须不大于10.0%,结果用偏差和相对偏差衡量。中间精密度验证中,要求不同的分析人员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测试,以确认方法的适用性。

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色谱柱)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8.耐用性

对照品(杂质正丁醇)溶液、样品溶液的稳定性,将对照品溶液及样品溶液分别置于室温及冰箱(约4゜C)内保存若干天后检测(建议收集0,1,2,3,4,5 天的冰箱数据及0,8,16,24小时的室温数据)。将检测结果与原始测试结果比对。计算峰面积的%RSD。%RSD应不大于10.0%。

篇7: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培根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历史是永恒的,他人的经验是无限的,用他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永远是明智的选择。

孔德先生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 、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同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划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长期争议的问题。

第五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还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原理及方法论: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条件,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过程。

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4.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论: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认识;从广度上不断地扩展认识;从进程上将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总是发展的。

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八课原理与方法论:(认识论)

1.实践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含义: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一种活动。)

(2)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这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2.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2)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这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处理社会关系对生产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处理好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实践的不断进步。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理论推动实践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全面发展。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接受正确的认识,抵制错误的认识。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是指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

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7.改造主观世界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才能转变主观世界,既推动社会进步,也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方法论另解)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篇8: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1 编辑设计的技术内容

海图编辑设计工作的内容, 随制图任务性质, 制图区域特点、制图资料及仪器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主要有以下几项。

海图总体设计是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 包括海图图幅设计、确定海图的数学基础、构思海图的内容及表示方法。

制图资料工作包括对制图资料搜集、分析选择。对于选定作为编图的资料还要进一步确定出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参考资料。确定对各种资料的使用程度, 使用范围及使用方式。在此基础上, 根据编图需要和设备条件进行复制及确定转绘的原则、方法及精度要求。

海图制图编辑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最新资料的使用。

制图区域研究就是通过各种地图资料、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实地勘察, 对制图区域的海洋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分类分级、一般和典型特征, 从自然、人文、航海、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往往和制图资料的分析研究相结合, 研究的结论要通过文字的或图解的形式作为编辑设计文件的内容之一。拟订海图制图生产方案, 拟写编辑文件是编辑工作的主要成果, 作为海图制图的基本依据。海图编辑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 海图编辑设计的基本理论

地图传输论作为地图学的基础理论逐渐为大多数地图学者所接受。总结和研究地图制图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地图传输论不仅揭示了地图学的规律性, 而且也加强了地图学与其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 对于编辑设计来说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把编辑实际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

地图传输论被地图设计人员接受后, 使传统设计在认识上起了很大变化, 它把地图设计者和用图者联系在一起的同时, 提出与用图者进行研究, 发现用户需要的潜力。

应用在编辑设计上的主要理论是地图感受论和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论是研究地图视觉感受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分析用图者对图形、图像感受的心理因素和地图感受的效果。

为给地图设计和应用提供客观的依据, 设计人员应该有地图视觉感受方面的知识, 以视觉感受原理为指导, 进一步提高地图设计能力, 使地图有一个最好的信息传递效果。

地图符号学已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地图语言来研究, 地图语言是一种图形语言, 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

由于海图图形是海洋的空间模型, 是记录和传输海洋空间信息的特殊方式, 在编辑设计过程中, 利用信息论感受论的方法和手段迅速得到成功, 如受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的委托, 加拿大海道测量局研制成了潮汐信息系统;各种海图数据库在各国相继建立和发展。

3 海图的图幅设计原理

海图图幅设计就是按标准的海图规格, 根据比例尺, 经纬线网和制图区域特点确定海图的范围。当以经纬线作内图廓线时, 则求出图廓四角的经纬度值;当不以经纬线作为内图廓线时, 则应大致确定其图幅范围。

海图的图幅设计主要有单幅海图的图幅设计、挂图及图集的图幅设计。在海图比例尺已经固定的情况下, 单幅海图的图幅设计主要是从制图区域和图幅数量上加以考虑, 对于连续成套的航海图的相邻图幅还要有重叠。由于比例尺一定, 则可以选择小比例尺底图, 在底图上根据所计算的经纬差进行单幅图框套或多幅图的连续框套, 也就是俗称海图的分幅设计。

在制图区域固定条件下, 单幅海图的图幅设计主要是满足海图用途对制图区域的完整性要求特别是对于区域界线较为明显的海域地理单元, 更要突出其区域的完整性, 包括大比例尺表示的港口、海湾、岛屿、海峡水道或小比例尺表示的大洋海域。制图区域一定, 图幅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海图的比例尺和一定图幅规格下的图幅数量。因此, 这种情况下的图幅设计将和比例尺的确定同时进行。

当比例尺和制图区域均不固定时, 这是指某些指定用途的海图, 如果海图投影确定为墨卡托投影, 即可直接根据计算的经纬差确定制图区域, 或者调整比例尺计算新的经纬差进一步确定制图区域。单幅图设计要确定图幅方向, 通常以横幅海图为主。

海图的图幅设计还要考虑面积小的, 不宜单独作图的图幅, 可以用附图形式配置在主图的适当位置, 称主附图;对于狭长的水道、海峡海湾或海岸线走向与内图廓斜交使陆地面积过大, 可作移图处理, 经移图处理的图幅称拼接图:个别海图图幅较小, 可把两幅或多幅拼接在一幅图上, 又称拼合图;个别表示海域范围的地理走向, 还可以设计斜幅图, 以及破图廓等等。

最常用的是航海图的图幅设计, 总原则是充分满足航海定位导航需要, 保证航行安全和方便航海人员使用, 主要遵循:保证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 海陆面积分布适当, 同比例尺成套航海图之间应有一定的重叠, 尽量减少图幅的数量。

4 海图符号和要素表示方法

海图符号是海图把海域及沿海陆地的各种信息传输给用图者的特殊语言, 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使用海图符号能对客观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和简化, 能满足各个方面的不同要求, 并在比例尺缩小的情况下, 仍能反映区域的基本面貌, 同时保持清晰易读;其次, 海图符号赋予海图极大的表现能力, 它即能表示具体的事物, 如航标、沉船等, 也能表现抽象的事物, 如海区界线等:既能表示现实上存在的事物, 如石油平台, 又能表示历史上有过的事物及未来将出现的事物, 如古河道, 设计中的码头等;既能表示事物的外形, 如海岸线性质, 又能表示事物的内部性质。如海水的盐度等;第三, 海图符号能提高海图的应用效果, 它能在平面上建立或再现客观现象的空间模型, 并为无法表示的现象设计想象的模型。

按海图符号所表示事物的分布特点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按符号的尺寸与海图比例尺的关系分为:依比例尺符号、半依比例尺符号、不依比例尺符号;按符号的形状与事物的关系分为:正形符号、象征符号。海图的基本符号, 就是《海图图式》, 包含了绘制航海图的全部符号和缩写, 它同时也是绘制其它海图的基本符号。

海底地貌作为海图的一个内容要素, 主要是指海底表面起伏的变化情况和形态特征。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及各种海洋专题图, 由于它们的用途不同, 对海底地貌的表示有不同的要求, 常常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就是同一种海图, 由于比例尺不同及制图资料详细程度的差异, 采用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海图上常用的海底地貌表示法有:符号法, 深度注记法, 等深线法等等。

符号法表示海底地貌就是以特定的制图符号表示海底地貌。随着测深资料的逐步采用, 它只作为辅助方法表示海底地貌。

深度注记法, 海洋的深度注记与陆地的高程注记相类似, 一般称水深, 航海图上用它表示海底地貌是与测深的详细程度及航海图的具体用途相联系的。水深测量经历了从测点、测线、到测面, 以及真实反映海底地貌的侧扫声纳和多波束等仪器的不断出现, 为详细表示海底地貌创造了条件。它的优点有三, 一是正确反映测点的深度, 二是海图清晰直观, 三是绘制简便。

等深线法, 等深线是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结所成的平滑曲线, 用等深线表示海底地貌的实质, 就是以等深线的形状及其组合情况反映海底表面形态的特征。等深线是以一定的深度数据为基础描绘的, 而测深数据往往是在有限的并且由于水深测量不能像陆地地形测量那样可以根据需要测量特征点, 故根据水深勾绘等深线带有较高的主观成分, 随着测深技术和手段的提高, 描绘的等深线逐渐趋于真实, 但也只能是海底地貌的辅助表示方法。

航海图上, 等深线主要用来判断对航行有无危险, 为安全起见, 描绘等深线所通过的实际深度要稍大于所标的深度。

除上述表示方法外还有明暗等等深线法, 分层设色法等。专题海图上的专题要素的表示方法还有个体符号法, 线状符号法, 范围法, 定点图表法等等。

5 数字海图的编辑过程

数字海图的编辑设计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 编辑设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与传统的制图过程基本相同, 包括收集、分析、评价和确定编图资料, 根据编图要求选定投影、比例尺、海图内容, 表示方法等, 并按自动制图的要求做好准备, 如为了数字化, 应对原始资料进一步处理, 确定海图资料的数字化方法, 进行数字化前的编辑处理, 现在, 我们一般尝试, 采用计算机直接处理原始资料。设计地图内容要素的数字编辑系统, 研究程序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完成数字制图的编辑计划。 (2) 数字化阶段一般采用手扶跟踪和扫描数字化两种, 以矢量形式记录, 建立数据库, 供调用。 (3) 数据处理和编辑阶段:这是数字制图的核心工作。数字化信息输入计算机后要对信息本身进行检查、纠正、生成数字化文件, 转换特征码, 统一坐标, 不同资料的数据合并归类等;另一方面进行数据处理, 包括数字基础的建立、投影变换、对数据进行选取和概括等。无论以何种方式输入的数据, 都会出现误差, 最常见的有多边形不闭合, 相邻多边形出现重叠和裂口, 相邻线段出现断头, 相邻图幅边缘不匹配等, 所以都应进行编辑检查, 还要对要素分成进行校核。 (4) 图形输出阶段:最终的数字海图产品不仅包括各种分层要素, 还可能有各种图表, 所以要进行存储或显示在屏幕上或打印在纸上。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图制图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海洋制图中的编辑设计为研究对象, 深度探讨了海洋制图编辑设计的技术内容, 海图编辑设计的基本理论, 图幅设计的基本原理, 海图符号和要素表示方法等,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技术总结, 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海图的编辑设计工作。

关键词:海洋制图,编辑,设计,原理,方法,分幅

参考文献

[1]胡鹏, 游涟, 杨传勇, 等.地图代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测绘学院制图教研室.地图编辑设计[M].郑州解放军测绘学院, 1977.

上一篇:安全教育月方案下一篇:隧道工程安全生产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