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

2024-04-18

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共8篇)

篇1: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

公司办公室开展“安全驾驶百日无事故”竞赛活动

董启振

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切实加强生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配合办公室出台的《创新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机关车辆安全行驶管理,更好地为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服务,公司办公室经过精心策划,于3月20日召开科务会,宣布开展“安全驾驶百日无事故”竞赛活动,时间从3月20日至6月30日,为期100天。

竞赛由公司领导张来民总工任组长,办公室领导孙建军、陈哲、高德鸿任副组长,活动实施方案就遵守交通法规、安全驾驶、出勤台班、行驶里程以及杜绝“六大交通陋习和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和优化服务等几方面内容对驾驶员进行考核,竞赛分宣传动员、实施运行、总结评比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宣传动员阶段,办公室将进一步完善车辆管理和考核制度,启用驾驶员月出勤公示牌和月(季)车辆考核积分排名榜,制作乘车人员监督卡,全面接受用车人服务意见征询。同每个驾驶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要求驾驶员每日发车前自检,做好记录,维修组要切实做好车辆隐患排查,确保车辆不“带病”上路。第二阶段是活动实施阶段,重点是考核驾驶员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强调限速路段不超速、危险路段谨慎行、雨雪雾天且慢行,坚决杜绝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六大危险驾驶行为,杜绝行车中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开车打手机、司乘人员不系安全带等交通陋习。办公室按月(季)对单车安全、行

驶里程、出车台班、实际油耗、修理费指标等进行考核公布。第三阶段是总结评比阶段,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从安全行驶、劳动纪律、优质服务三方面进行考核,对竞赛优胜者予以奖励。

篇2: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

四类大事件,都在预案中

“该预案组织编制的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完整,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准确、全面,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均符合评审要求。”评审专家组对预案表示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专家组评审意见,对预案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按程序由市政府发布备案,并根据此《预案》组织好应急救援演练。

据了解,针对4类事故(事件),制定了这个应急预案,适用于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故(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作为主要监测部门的轨道公司,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30分钟时,或者当大客流达到三级以上且轨道公司预计无能力立即处置时,轨道公司应立即向市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突发事故(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震、水灾等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的突发事故(事件);

(2)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以及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发生聚众闹事、爆炸、劫持人质等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突发事故(事件);

(3)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而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突发事故(事件);

(4)火灾、建筑坍塌,列车冲突、脱轨或颠覆等事故,以及大面积停电、突发性大客流等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突发事故(事件)。

红、橙、黄、蓝四级预警

按照预案,将由市政府牵头成立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此外,根据可能发生的轨道交通运营事故(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四级预警: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同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其中,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30人以上,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重伤(中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亿元以上的属于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发出橙色预警,必要时轨道交通停运

在发出橙色预警后,除了对隐患部位的排查和整改外,轨道公司的巡查人员应全部上岗,并对整个区域进行逐一排除。

此外,应急专家顾问组还进驻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事件现场,对事态发展作出判断,并提供决策建议。

专业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各保障部门备齐人员物资,接到命令后5分钟内出发。必要时轨道交通停运,同时加强地面公交运力。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信号:hejsks

发出红色预警后,在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专业救援队伍随时待命,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客流太大可能分批进入限制进站

预案上将大客流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较多客流并有持续发展的趋势,造成车站能力或列车运能明显不足,大客流分为三级。

一级大客流为当站台出现乘客拥挤时,须在站厅的楼、扶梯口控制乘客到站台,将扶梯全部设置为向站厅方向,缓解站台乘客候车压力时的客流;

二级大客流为当站台和站厅付费区乘客比较多时,须关闭部分自动售票机、进站闸机,同时在进闸机处控制进入付费区乘客时的客流;

三级大客流为当站台、站厅付费区和非付费区的乘客较多时,须在出入口采取分批限量进站、只出不进或关闭出入口时的客流。

列车突然断电停车后听从指挥从隧道疏散

据郑州市轨道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一号线有四路动力电保障运行,即便一路发生故障仍有三路电保障运行,但是不能排除特殊情况发生停电。

在列车在运行时遇到停电,乘客千万不可扒门离开车厢进入隧道。据了解,即使全部停电后,列车上还可维持45分钟到1小时的应急通风,广播也能照常运行。地铁工作人员会尽量让列车停靠到最近的车站疏散乘客,如果列车短时间不能恢复开行,会组织乘客从隧道疏散,隧道两旁有专门的疏散平台。此时乘客要在司机的指引下,有序通过车头或车尾疏散门进入隧道,通过打开的疏散平台往临近车站撤离。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篇3: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

2011年7月23日, 动车D301行驶在浙江温州段时与前面行驶的另一列火车相撞, 这一特别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但更重要的是, 随着救援、事故调查等后续事件的发生,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为一起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

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 在这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中, 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有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本文将以这次“7·23”特别重大铁路安全事故中的电视新闻报道为例, 探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 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代表———电视媒体, 应当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应当规避哪些容易出现的问题。

既要赋予知情权, 更要切实维护信息真实

舆论的最初形态是散布于公众个人中间的“意见”, 由个人的“意见”到众说纷纭的“众议”, 再到经过整合的“公议”, 最终才形成趋于一致的舆论。在舆论形成的每一个阶段中, 电视媒体都应当进行有效的引导, 才能最终保障舆论的合理走向。

第一阶段, 意见最初在公众个人中间形成时, 依赖的是公众对于事件中各种事实的了解与判断。只有了解事实, 才能为后续做出正确的意见判断奠定基础。只有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 才能为舆论引导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电视媒体赋予公众知情权, 对后续舆论的引导, 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公众渴望从主流渠道获得事实真相, 渴望听到权威部门的声音, 而当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处于缺席状态时, 公众内心产生的不确定性的信息, 往往就会转向人际传播、区域外传播或网络传播, 谣言于是便大行其道”[2]。因此,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电视这一最能代表主流传播渠道、在中国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媒介, 就理所当然地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尽其最大可能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电视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 “及时”固然重要, 但除了时效性外,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准确”是更加不容忽视的。在这次“7·23”事故的电视新闻报道中, 出现了许多为了追求及时而忽略准确的重大问题, 针对这次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电视报道中, 应当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电视要提供“负责任”的细节报道。在这次报道中, 随处可以发现电视中“前后不符”的报道, 某消息发布后不久, 又会出现对此消息的更正。例如, 某省级卫视在2011年7月24日晚的报道中, 记者在救援现场附近进行报道时说“由于光线暗, 我们对现场情况看得不是很清楚, 但是救援已经暂时停止了”;然而, 在2011年7月28日, 又播出新闻说“铁道部一直争分夺秒片刻不停地搜救”。报道前后差异之大, 令人瞠目。而这样前后不符的报道在这次事件中特别多, 如先说掩埋的是车厢, 后说掩埋的只是车头;先说D3115次列车停靠, 后说其在缓慢行驶;等等。

这样不管真假, 为了抢时效、赶时间而匆忙播出, 事后再更正、再澄清的报道, 在一般事件中的影响还尚小, 但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这样的做法对于舆论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其危害是难以控制的。

一方面, 由于“首因效应”的发挥, 会使得后续传出的真实准确的信息难以为人所相信。“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先入为主, 传播学首因效应理论认为, 当受众面对两种冲突的信息时, 两种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3]另一方面, 前说后改, 会使观众认为政府是在亡羊补牢、在“狡辩”, 从而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些都会加重舆论引导的困难。

电视媒体作为中国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 它发布的任何一条消息、任何一个细节都应当是准确无误的。再加之电视视听结合的丰富表现手段和为数巨大的收视人群, 使其中任何一个新闻细节失准, 都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骚动, 对于社会舆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小小的细节, 就会对整个舆论的倾向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避免对未知结论的妄加揣测。“7·23”事故发生后, 各界对于事故原因作出各种揣测, 人们对于知晓事故原因的期盼异常强烈。因此, 众多电视媒体也加入了对于事故原因的猜测中。某省级卫视在2011年7月25日晚邀请铁路“专家” (该专家并未参与铁道部的铁路设计) 进入直播室, 对事故原因做出多种分析, 而之后不久, 央视等多家媒体也邀请各大高校铁路方面的教授对事故原因进行猜测。但是这样的猜测对于公众的知情权是尊重还是误导?对舆论的影响是有力引导还是扰乱视听?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谣言的流通量 (R) 与问题的重要性 (I) 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 (A) 成正比, 即R=IA。[4]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在事件真相尚未明了的情况下进行揣测, 尤其是作为传播官方声音的主流电视媒体进行揣测 (而不是基于调查得出的结论) , 非但不能解释清楚事件的真相, 更加剧了事件证据的暧昧性, 而众多揣测由于议程设置的力量, 亦增加了事件的重要性。根据奥尔波特的公式, I与A的分量都增加了, 因此, 谣言的流通量必然增加。这实际并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 而是扰乱了公众知晓实情的秩序;并不是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而是扰乱视听, 使舆论的走向更加危险。

既要重视网络舆情, 更要理性促成意见整合

电视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尊重各方舆情。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 已具有某种公共领域色彩的今天, 网络舆情应当成为电视这一主流媒介所关注的对象和照顾的情绪。但是, 重视舆情, 并不代表要附和网络舆情的非理性表达。学者吴宁认为:“非理性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 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秩序化的社会精神现象。”[5]非理性表达是建立在本能和感觉等非逻辑思维基础上的非条理化、非逻辑化和非秩序化的行为, 其突出特征是情绪化。[6]网络论坛, 由于其把关人缺失、匿名性等特征, 在具有公共领域色彩的同时, 又具有极强的非理性表达特征, 其中呈现的情绪, 也多是非理性情绪。因此, 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在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时, 要发挥其“主流”特色, 以规范的、合理的、有序的理性思考来影响网络和市井中的非理性舆论倾向。

在对于这次“7·23”事故的电视报道中,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电视媒体对于铁道部的众多“质问”, 这对于传达百姓声音, 推进事件的合理解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 部分媒体只是一味附和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情绪, 而没有勇气进行理性思考来促进各方意见的整合。笔者认为, 以下两点是今后危机报道中, 电视媒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以理性思考影响网络舆情, 而不能被非理性的网络舆情所控制。这次“7·23”事故中, 网络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彰显。通过网络, 人们得知血库告急, 了解到搜救情况, 但也是通过微博, 人们人肉搜索铁道部官员, 毫无节制地散播不满情绪, 出现了许多攻击、嘲讽政府官员甚至攻击党和政府的声音。这样一种情绪声势浩大、传播迅速, 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在网络论坛上, 凡是出现不辱骂官员、不责问政府的声音, 甚至是中立客观的声音, 都会成为网络上非理性情绪的攻击对象。这已经成为一种去精英化的“民粹”思想, 凡是站在政府角度、“替政府说话”的声音, 都成为网络上的压制对象。

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公共危机事件中也很常见, 但这一次的特别之处在于, “电视”这一主流媒体的“老大哥”似乎也处于了“沉默的螺旋”的下降地位, 不敢发出与网民们相反的甚至是客观的声音。特别是在事件报道的前期, 总是附和着网络上的声音。

根据“沉默的螺旋”, 一方的声音强大, 那么弱小一方的声音则会越来越弱小。本应强大的电视“理性”的引导必须在公共危机事件的一开始, 便找准自己理性、客观的立场, 快速有效地成为螺旋中的强势一方, 来影响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而不是相反, 为其所控制, 成为网络舆情的附庸, 顺着非理性舆情向着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行走。

电视评论必须理性客观。新闻的客观性一直为人们所认同, 这里再次提出, 并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在类似“7·23”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中, 电视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不客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例如, 在一些民生新闻的评论中, 竟然也出现了“动车体”。主持人在播放了铁道部公开发布的事件消息后做出这样的评论:“这铁道部官员说的话, 真是……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不信。”“动车体”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攻击性、讽刺性的表达方式, 而“我不信”的说法, 更是缺乏主流媒体对于事件的客观思考。类似的评论在这次报道中为数不少, 看似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说得过瘾, 但却恰恰失去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 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有害无益。

“破窗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未及时修补, 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蔓延。[7]根据这一理论的启示,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在评论中, 充斥着非理性、非客观的色彩, 那么其预设给公众的拟态环境就会是一个非理性、非客观的社会, 人们根据这样的认识, 再加之从众心理的影响, 自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泄愤”的情绪会在整个社会滋生蔓延。

因此, 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电视媒体必须做到理性客观, 这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既要民主讨论, 更要追踪公议的达成

舆论的形成要经过众议形成公议, 才能形成最终的舆论。这个过程中, 需要多方声音的代表进行公开的意见发表和交流。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更重于网络媒体, 其组织了公开的讨论之后, 必须要保持长时间的关注, 直到公议达成, 形成稳定、合理的舆论之后才能宣告结束。

而反观“7·23”事故的报道, 只是在事情发生的一周时间里报道数量大、强度高, 而事情过去几周几月后, 就几乎听不到关于事件进展、各方意见的声音了。这似乎是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通病, 只注重“时效性”, 却不注重事件的长期追踪。引起了公共讨论之后, 却不去努力呈现公议的结果, 以至于舆论的走向难以明朗。

因此, 电视媒体应当在事件发展的后续阶段, 随着事件原因的调查、相关责任人的惩处, 有效利用“议程设置”, 组织公共讨论, 努力促成众议的达成, 将舆论的最终走向呈现出来, 才是整个舆论引导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王娟.传媒制动:掌握社会危机的终端对策——论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知识, 2006 (7) .

[2]祝昌鸿.论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舆论的引导[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3]胡小川.公共危机事件中传媒集团扮演的角色[J].新闻实践, 2010 (6) .

[4]奥尔波特.人的潜能和价值[M].华夏出版社, 1987.

[5]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6]翁方珠.论网络群体的非理性表达[J].今传媒, 2011 (5) .

篇4:对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7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仅2000-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受伤人数约为88人,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完全小学为例,12个班,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并且楼梯过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学生集中在楼道,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课、上课、放学,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合班并校,学生扩招,校园密度不断增加,而学校统一活动时,极易发生人员拥堵,一旦发生骚乱,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减小人口密度;第二,减少引发骚动;第三,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在班级中,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结合新闻,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如地震演习,恐怖袭击演习等,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移走杂物,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如果事件发生,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阴天,雨雪等特殊天气,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只要下课,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可以说,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单雪强,苏国锋.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

[2] 孙强.我们的安全教育怎么了[J].基础教育论坛,2014(10).

篇5:假期安全事故防范安全教育材料

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即将开始。为保障大家过一个祥和、安全、幸福的春节,应做好各项防范措施,避免假期安全事故发生。 在整个假期过程,大家的思想活动非常活跃,在放假前,想着规划假期的各项安排,注意力下降,不集中;假期中,忙着各项安排的实施、应酬,饮酒抽烟,休息没有规律,判断力、体能下降,容易诱发不安全行为(如酒后开车、争强好胜打架等等);

假后上班,想着假期中的各种事情及没有完成的假期议程,人在班上,心没有到班上,开小差,心不在焉,也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假期前后期间是事故多发期,应特别注意安全,要树立防范意识,保障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 假期安全事故防范:

1、放假前,注意力应集中,坚守好假前最后一班,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要知道,父母亲、爱人、兄弟姐妹等所有亲人和朋友,都期待你的平安,期待你平安回家。

2、假前下班做好安全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做好门窗、能源关闭工作确认后方可离开工作现场,保障厂区安全。

3、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治安,在生活区自觉遵守公司生活区相关规定,保障假期安全。

篇6:防踩踏事故安全教育

首先,给大家读几则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的新闻报道:

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09年11月25日,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下午放学时,学生流在一楼、二楼楼梯口发生拥堵、踩踏,造成5名学生严重受伤,数十人轻伤。

2009年11月3日,衡阳常宁西江小学在准备做课间操时,由于人多拥挤,学生下楼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6人受伤。

2007年8月28日,云南曲靖市马龙县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17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名学生伤势严重。

2006年12月22日,河北永年县第一实验学校中午放学时,位于三楼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蜂拥而出,拥向楼梯口,引发1名学生死亡,2人受伤的惨剧。

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学生系鞋带,引发一起学生拥挤踩踏伤亡事件。造成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晚自习结束后,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2005年10月1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

2003年1月5日,陕西省宝鸡县虢镇初级中学学生在放学下楼时,一名学生不慎踩空,撞倒前面同学,后继学生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重伤,13名学生轻伤。

听了以上的报道,心里不禁也有几分惧怕吧?老师现在来给大家讲解《防踩踏尝试与防范应急措施》,只要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是安全的。

首先,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下面,跟大家分析:

1、造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1)时间多在放学或集会、就餐之时,学生相对集中,且心情急迫。(2)事故发生地点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拐弯处。上面几层的学生下到此处相对集中,形成拥挤。(3)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慌乱,常常出现拥挤并大喊大叫的现象,使场面失控。(4)学生不善于自我保护,在拥挤时或弯腰拾物被挤倒,或被滑倒、绊倒,造成挤压事故。(5)平时缺乏对事故防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无应急措施。(6)有个别学生搞恶作剧,遇有混乱情况时趋势狂呼乱叫,推搡拥挤,以此发泄情绪或恶意取乐,致使惨剧发生。(7)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造成拥挤事故。(8)楼梯较窄,不能满足人员集中一下需要。

2、防拥挤踩踏常识:(1)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2)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3)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4)各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5)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6)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7)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8)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在现场的教师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9)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上下楼道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老师经常讲,学生要引起高度重视。

篇7:安全防事故教育教案

为了切实加强中队的日常执勤备战和安全工作,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以执勤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争创安全无事故先进单位。根据支队文件精神,结合中队实际情况拟开展战备教育和安全防事故教育。现就教育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育目的

了解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知识讲座“岗位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促进部队全面建设。

二、教育方法

课堂教学,组织讨论,事故案件通报

三、时间安排

本专题教育计划每月不少于4课时

四、要求:

1、全员参加。

2、实教育准备、讨论、备课、授课、补课、讲评、检查制度。

3、全体学习人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第一讲 坚持预防为主 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防事故工作是各级管理者常议的话题,也是部队建设和行管工作的难点。长期以来,各级管理者为做好安全工作作出了很大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集中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作为消防部队的各级管理者,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科学预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才能有效地杜绝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一、掌握事故规律,加强科学预测

事故,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我总队多年的实践,部队发生的事故一般具有以下规律:一是时区规律。如年头岁尾,节假休闲时,人员思想松散,外出探亲访友增多,组织安排不好,容易发生擅自离队、打架斗殴、行为越轨等意外事故;雨雪风寒期,容易发生煤气中毒、雷击触电、交通等事故;炎热酷暑期,容易发生中暑、食物中毒、淹溺等事故;训练紧张期,容易发生摔伤、扭伤等事故。二是随机规律。如当党和国家、军队出台某项政策或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时,容易因心理不平衡或接受新事物的不适应性发生政治事故或档案;当入党入学、评功评奖、晋职晋级、选改志愿兵等事与愿违不能正确对待时,有产生报复陷害、自杀绝杀等事故的可能性。当领导班子新旧交替时,事故指数可能呈直线上升趋势。三是潜因规律。如思想品行低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人,行为超越自我的可能性大;犯有前科的人,容易重蹈覆辙,铤而走险;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的人,行为具有爆发性。四是转化规律。事故多数藏匿于隐患之中。当某些条件具备时,隐患便会转换为事故。同时,事故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类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明知车辆有故障,却熟视无睹,带故障行车,导致车辆事故;有的明知战士情绪反常,行为有疑迹,却麻木不仁,敷衍塞责,结果矛盾激化,酿成大祸。五是预示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会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从一个特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事故从某种角度上透析,具有人为先知的预兆。如行凶自杀者表现为情绪反常,粗野横蛮,流露出悲观厌世或报复言论等。

上述事故的一般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进行预测。进行事故预测,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因素预测法,即根据成员、任务、装备的增减和成员素质、基础建设、事故控制、社会环境的优劣等情况,预测出影响事故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事故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二是统计预测法,即根据历年来发生的事故进行准确、系统、及时、全面的统计,运用现代计算的方法,分析统计某段

时间区域内事故的指数、成因、类型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内在因素,从中求得事故发生的“未知数”,以便实施有效控制。三是选择预测法,即对两种以上的预测方法进行选择,除弊存利,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二、树立科学态度,坚持常抓不懈

安全防范工作具有长期性、经常性、综合性等特点,没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及灵活得体、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是难以有效防范的,只有“防”字当头,管控结合,标本兼治,才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各级管理者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严吧“四关”,搞好“五个结合”。

坚持“三个原则”:首先,要科学计划。周密的计划可以减少人、财、物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险系数。从消防部队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上级部队不仅要制定长期计划,而且要制定和近期计划。基层部队要认真贯彻落实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阶段计划或单项计划,使之与当前的任务相适应。其次,要科学指挥。各级管理者应坚持“党委领导,首长负责”的原则,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当执行任务遇到障碍或困难时,应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排除困难,切记冒险蛮干。同时各级管理者应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面对面的指导。再次,要科学协调。安全防范工作涉及面广,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的事,而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实践来看,因职责、任务不同分得过死的现象有之,事不关己熟视无睹者有之,遇事“踢皮球”推卸责任者有之,“各扫门前雪”者有之。这些都会影响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各级管理者依据指挥职能正确实施协调责无旁贷。党委要常念安全工作的“经”,把它列入议事日程,从计划、指挥、管理、检查评比等方面抓好落实,要起到统管作用。

严把“四关”:第一,严把思想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管理者都要树立预防事故意识,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事业心、责任感,坚决摒弃“事故难免论”等错误思想,务必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常备不懈。要通过条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教育,使官兵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法制观念。第二,严把组织关。各级部队应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决落实党委领导、首长负责、部门配合、骨干参与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使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使其富有战斗力,充分发挥作用。第三严把作风关。安全工作的好与坏与平时部队的纪律作风养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平素要求管理严,作风纪律好,部队就稳定、就安全,反之,就截然不同。因此,各级管理者必须从抓纪律作风入手,通过学习条令、条例,建立规章制度、整顿纪律作风、奖优罚劣等办法,培养部队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做到“三个重点抓”、“三个不放松”:即任务紧张期、新兵到队后、季节转换期重点抓;休整期、人员变动期、气候变化期不放松。第四,严把技术关。在挑选学习技术的人员时,要严格政治思想、纪律作风、文化条件,择优遴选。切忌照顾关系,滥竽充数。特别是培训驾驶员,要坚持服务部队为主,培养两用人才为辅的原则,适当增加新兵培训比重,适当延长义务兵驾驶员服役期。在技术管理上,要通过集中培训,提高各类技术人员的素质,纠正只用不管,只用不训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技术装备物资的管理,保持良好状况,提高安全保险系数。

搞好“五个结合”:一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安全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教中有管,管中有教。只有把教育与管理融于一体,互补互利,相得益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有机统一。在教育中,应根据各种时期社会形势、周围环境、任务轻重、气候变化等情况,不失时机地抓住官兵思维和行为活动规律,审时度势地实施教育。如夏秋期间应适时进行道德品质、法纪教育,防止流氓奸情事故或案件的发生。雨季应及时进行防雷击、触电、淹亡和预防车辆事故教育;官兵对象“吹灯”一时容易想不开和产生冲动,要通过促膝谈心、解开疙瘩,缓解矛盾、防止激化。对心胸狭窄有报复心理的人员,要坚持思想教育为主的同时,设立群众防线,内紧外松,必要时强行看管。二是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安全工作要在全面加强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大防范力度,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使重点转化为一般。重点从范围看,主要是机关直属小单位、分散值勤点和单独作业人员;从时间看,年初岁尾、逢年过节、季节变换、任务紧张等事故多发期;从人员来看,本人或亲友的利益受到影响不满的、发生家庭和私人纠纷扬言报复的、原有劣迹未改恶从善的、厌倦人生扬言自杀的、犯错误受处分不满的、经常不请假外出行为可疑的、驾驶技术不佳或驾驶作风不好的等,应列为防范重点;从物资看,武器弹药、车辆器材、金钱、贵重物品、刀具等应为严密防范重点。三是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安全工作涉及部队内部,也涉及到社会,外部管理主要是信息收集,协调矛盾,社会防范等。内部管理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奖、惩等措施;外部管理要靠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社会、家庭的支持。如处理战士在驻地乱谈恋爱问题,要对对方亲友及本人讲清部队战士不能在部队谈恋爱找对象的规定,并规劝主动放弃欲望,配合部队搞好管理。四是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各级应根据部队有关规定,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安全防事故奖惩办法,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奖优罚劣,与干部战士的责、权、利挂钩,优者奖,劣者罚。五是建设与管理相结合。一方面靠提高管理者、被管理者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再一方面靠添置和配备必需的训练、生活设施及安全器材作保障,为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第四讲

预防训练事故

一、进行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切实保障安全施训。

二、认真落实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计划和工作部署制定安全措施。

三、针对不同季节和各种训练、灭火救援工作,提出具体的安全要求。

四、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是坚决做到干部不在训练场不施的原则。

五、实施训练前要认真对场地器材,装备进行练前检查,讲清注意事项,训练中发现危险征兆,要提醒受训人员注意,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六、严格遵守高空训练程序,保证训练器材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第五讲浅谈灭火途中的安全防事故工作

把灭火人员迅速安全地运到火场,是顺利完成灭火任务的重要前提。如果消防车在奔赴火场的途中发生事故,造成非战斗伤亡,不仅不能完成灭火任务,反而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把灭火途中的安全工作作为部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车辆状况不佳,维修保养不好,行驶途中突然造成方向控制,制动失灵,机件断裂或其他机械事故。

2.车辆驾驶员缺乏紧急情况下心理和技术素质训练,遇事精神过分紧张,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技术不过硬,缺乏在恶劣气候,复杂道路下处理突然情况的应变能力;思想麻痹,超速行驶,开英雄车,寸有侥幸心理,导致碰壁或翻车事故。

3.乘做人员不遵守乘座规定,干部骨干检查监督不严,乘员将头、手伸于窗外,在外水箱上乘坐,或车门未关好等等,行驶中会车或转弯时,易将人撞伤或甩出车外。

1.地方行人和驾驶员不懂交通法规,遇到执行任务的消防车不避让,或地方车辆违章行驶,以致发生事故。

2、繁华闹市,人员拥挤,市场摊点林立,车辆行驶不便以致出事

北方春天风沙大,能见度差,雨季山洪暴发,冲坏道路,以及路面积水,行车打滑,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冬季气候严寒,积雪不化,路面光滑,极易造成行车事故。

连续参加灭火战斗,车辆器材来不及维修保养,出现带“病”出车;驾驶人员连日倦劳,神智恍惚,反应迟钝,也会造成事故。

二、灭火途中防事故工作的基本对策

(一)运用因素管理,做好事故分析。因素管理是通过对某项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该项工作的主要因素,从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其达到预想结果的一种管理方法。灭火途中的事故发生在瞬间,常常表现为一种偶然性,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是人、车、路和气候条件四个方面。因此,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认识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各种事故苗头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出发生事故的确切原因,抓住发生事故的基本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积极预防措施,就能争取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二)严格管理监督,健全安全组织。实施科学、有效、严格的管理,是预防车辆事故的关键。所以,一要健全各项安全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各种防事故活动,班设安全员,中队由干部、技术骨干、驾驶人员组成安全小组,经常监督检查,做到事故苗头一露头,就有人抓;异常情况一出现就有人报;违章情况一出现就有人管,真正形成成人人抓安全,事事防漏洞的群防群管的局面。二是大力使用奖优罚劣的有效杠杆,在驾驶员中开展以“爱车、守纪、安全、节约”为内容的红旗驾驶员评比竞赛活动,形成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对于安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三要实行综合治理。预防事故工作,实际上是一项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结合密切的工作。所以,各级要注意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结合起来,标准管理和责任管理结合起来,把制定一系列标准作为车辆管理的必要条件;同时,又要通过各种类型的责任制加以强化,把个人责任同管理标准结合起来,定人、定车、定位,实行以标准为中心的岗位责任制。

(三)、认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驾驶员的自控能力。一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强化驾驶员队伍的法纪观念,养成照章开车,依法行车的好习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二是要进行心理教育,驾驶员的心理状况如何,对能否保证行车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驾驶人员的反应能力从生理上有快慢之分,如何保持精力集中和“临危不乱”的情绪,则对行车安全影响很大。因此,要在驾驶员中认真进行心理教育,使每个驾驶员搞清行车安全与心理状态关系,提高适应客观环境变化,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可请交警队和有经验的老司机讲安全行车的经验和体会,要利用事故案例进行认真剖析教育,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驶员队伍预防事故的自觉性。

(四)、努力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预防灭火途中车辆事故,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一是要把好司机的选拔、培养、训练和考核关。凡不符和驾驶员生理、心理条件的不能选为驾驶员,凡是学习、实习和实习期满经考核实际水平没有达到要求的一律不准放单行;二是按规定配齐驾驶员人数,实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保持驾驶员队伍的连续性,切忌出现断档漏空,以及干部驾车出火警等现象。

(五)加强对车辆器材的维修保养,使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严禁带“病”出车。消防车辆装备是消防队灭火战斗的重要武器,必须严格管理,精心保养,时刻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一是要实行逐级责任制。车管干部负责检查驾驶人员对车辆的保养情况;司机班长具体组织驾驶人员对车辆的保养,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二是坚持车辆保养制度。每日进行以检查、清洁为中心的例行保养;每隔一段时间或连续工作四小时以上进行以润滑、紧固为中心的保养;凡新车和大修车。在参加执勤之前,进行初驶保养等等。确保各部机械性能良好,油、水、气、电充足。

(六)加强乘车人员灭火途中的安全教育。要使全体人员明确迅速安全到达火场的重要性。在遇到堵车、会车、超车等情况时,乘坐人员严禁与驾驶员攀谈以利驾驶员集中精力开好车。同时,严格遵守乘坐规定,严禁将头、手伸出窗外,更不准在车箱外乘坐,上车后认真检查车门是否关好。

(七)灭火返回途中的饿安全工作也不容忽视。由于完成了灭火任务,全体人员思想松弛,极易造成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以致发生事故,因此,要教育全体人员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平平安安奔火场,高高兴兴返警营。

第七讲 消防部队特种车辆驾驶员

应具备的素质

消防部队的特种车辆,诸如云梯车、登高车、曲臂举高车、大功率泡沫车、照明车、多功能抢险车等在抢险救灾中担负着特殊使命。这些车辆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稍有疏忽即易造成不良后果,既影响灭火抢险任务的完成,又可能给国家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对特种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严格选拔,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特种车辆的驾驶员应具备下列素质:

一、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认识到执行灭火救灾任务是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国家经济建设的神圣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特殊使命,要热爱消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尽心尽职,勤奋工作,有不怕苦、不怕累,为消防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其次,有较好的政治思想觉悟,必须自觉的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大局利益的关系。良好的政治素质是特种车驾驶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高超的业务素质。即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驾驶技术,同时要具备较好的维修和保养技术。作为特种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会驾驶,会操作、会维修、会保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对特种车辆的技术性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并在实践中具备机智、敏锐、果断的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稳定的驾驶技术。种车辆在工作期间转移和调换位置十分困难、复杂,加上火灾现场围观群众较多,人多嘴杂,会给驾驶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特种车辆驾驶员在灭火战斗中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平静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完成各项操作任务。

特种车辆驾驶员应当具备上述基本素质,各支(大、中)队在选拔对象时应从严掌握。一旦确定后,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和培训。驾驶员本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驾驶能力。

第十一讲

高空训练的安全措施

高空训练是消防技能训练项目中体力消耗、训练难度、危险性最大的训练项目,随着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训练动作的不断更新,其危险性也不断增大。根据近年来的训练实践,就高空训练安全防事故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干部坚持到场、加强组织领导

中队进行训练,特别是进行高空训练,至少要有一名干部到场,目的主要是加强对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操场纪律作风,保证训练场良好的训练秩序。实践证明,干部到场了,战士的训练热情高,训练认真刻苦,动作相对规范;而干部不在场,战士往往思想上放松,训练动作马虎,训练秩序乱,容易发生事故。

二、认真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训练事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训练前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而造成的。没有做准备活动,人的关节、肌肉、韧带内在的潜能没有被激发起来。承受能力较差,不仅训练效果差,而且稍有疏忽极易造成骨裂和骨折。因此,训练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通常分为两步进行,一是进行跑步,距离以1000——1500米为宜,进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比队列训练中跑步的速度稍慢一些,二是根据训练项目有选择地组织做几种较简单的体操,主要以扩胸、抬腿、压腿、俯背、转颈、转动手关节、腿关节、侧身、软体伸展等内容为主。

三、把握好训练强度,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高空训练体力消耗大,每个战斗员个头有高矮、体力有强弱、素质有好差,因此在安排训练任务,规定训练指标,要因人施训,不能一刀切,有的战士身体素质差,训练几遍后体力就跟不上,就应令其休息,绝不能逼着训,否则就可能导致事故。对患有低血钾和玄晕症的同志绝对不能安排高空训练,因为这些病发没有规律,容易出现意外。此外,安排训练要科学合理,下雨雪天气,梯子和训练塔窗台上沾上雨雪后会结冰打滑,不能安排高空训练。

三、落实安全措施,加强训练中的安全保护

(1)在进行攀登挂钩梯和滑绳自救训练时,训练人员首先要对安全绳进行强度测试(可安排6个战士在安全绳两端吊一吊)。看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耐拉强度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严禁使 用,以防发生意外时安全绳起不到安全保护作用。

(2)有计划地进行使用安全钩的专门训练。进行攀登挂钩梯和滑绳自救训练,安全钩的使用方法及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消防中队应有计划地进行使用安全钩的专门训练,以防因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而导致训练事故。

篇8:事故安全教育新闻稿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实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

1. 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是稳定。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工作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将措施落实到位。辅导员要加大对稳定隐患的排查力度,要切实做好各个重点部门和部位的隐患排查;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中的隐患事件,深入到学生(包括在外实习的学生)中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他们反映的突出问题,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目前甲型H1N1流感有扩大蔓延的趋势,面临严峻的防控形势,辅导员要对学生加强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避免产生恐慌心理,以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其次就是安全。如今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上当受骗,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对其人身财产的侵害。比如,某高校自新生入学来的半年内,就已发生数起学生被骗、被盗事件,涉及金额2万多元。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校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控力度,妥善处理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办好学生食堂,加强对宿舍的管理,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高校要针对院(系)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各院(系)负责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负起责任,把具体工作做好。

2.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应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到学校的外部形象,关系到学校各个部门在管理工作上是否真正到位,也关系到辅导员的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很多安全性事件是我们无法预料的、突发的,然而却反映了一个学校平时的管理工作水平,也反映了一个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如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疏于管理,或者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和整改,发生安全性事件的隐患就会大大增加。

从近几年高校里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自杀、交通事故、溺水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在不断上升,宿舍由于使用大功率电器发生火灾的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学生财物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因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人身伤害事件也不能忽视。这些例子提醒我们,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虽然他们的人格特征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不够成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也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更是如此。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包括网络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也要有重点地进行。一是抓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他们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比如,在有危险性的实验室,应教育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文明礼让,服从指挥,并注意观察场所周边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如加强节假日期间以及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辅导员要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加大教育力度,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件、事故开展教育。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生特点,经常举行安全演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另外,辅导员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取得高校各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教育的安全功能,防止各类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二、校园意外事故处理

校园意外事故处理对于刚刚接手学生工作的新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且要认真面对的工作。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辅导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当它们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如何及时而恰当地处置才是真正考验辅导员处理具体问题能力的时候。对辅导员来说,可能遇到的校园意外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过错而引发的意外事件

学校责任事故包括由学校设施损害和教学管理人员疏忽而造成的意外事故。前者指因学校的校舍、场地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意外事件。后者是指学校教职工或学生违反学校纪律、规章制度所引发的各种意外事件,如学生违章用火、用电而导致的火灾;学生之间的玩耍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宿管人员或保卫人员未严格履行登记制度,擅离工作岗位,疏于管理,导致校外人员进入宿舍或教学楼,使学校、师生个人财产受损或暴力事件的发生。

2. 学生责任事故,即由学生本身的过错而引发的意外事故

学生责任事故主要包括由心理问题和身体原因引发的意外事故。心理原因引发的意外事故指因不良心理、情绪困扰而引发的意外事故。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不再有在中学时的优越感,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或情感问题的能力较弱,使得这方面的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身体原因指学生身体患有某些疾病或突然患上某种疾病如传染病等所引发的意外事故。

3. 其他事故,包括外部环境以及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意外事件

由外部环境而引发的意外事故是指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引发的、导致学校受到损害的意外事故。从小的方面来说,外部环境可以指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由于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差而造成学生遭遇威胁、骚扰和敲诈勒索,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侵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整个社会环境,相对于高中,大学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自然灾害所致的意外事故是指由于地震、洪水等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校园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加强对不同类型意外伤害事件的了解与分析,有利于意外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和发生后的有效控制管理。

虽然校园意外事故多种多样,但它们基本上都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突发性。校园意外事故大都由一系列细小事件引发、演化而来,事件发生突然,而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正因为此,处理此类事故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二是形式多样。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某些不确定因素,使得此类事故富于变化性与复杂性,这也是大学生意外事故棘手的重要原因。三是社会影响大。正是因为高校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不论什么性质和多大规模的学生意外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给社会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还会给人们心理造成负面效应。

总之,在处理校园意外事故时,辅导员应熟悉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清楚各类突发事件的规范处理程序。为此,在遇到校园意外事故时,辅导员应做到:1.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现场处理工作,防止事态蔓延;2.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应尽快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3.待事态稍稍稳定之后,与相关当事人谈话,初步了解事发原因,为认定责任收集重要信息。

上一篇:预查、普查报告编写规范下一篇:[案例]激发兴趣培养弱智儿童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