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事故

2024-07-12

矿山安全事故(精选十篇)

矿山安全事故 篇1

事故是指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1]。矿山企业由于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生产作业环境动态多变,且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活动加剧,矿岩整体性、稳定性更差,因此矿山企业事故频率较高,安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

根据联合国劳工组织统计,现在全世界每3分钟就有4人受工伤,每年因各种事故受害者超过1亿1千万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0[3]。2007年,全国发生7起特别重大事故(煤矿3起,冶金l起,建筑2起,火灾1起),非煤矿山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有较大幅度上升[10],客观科学的事故调查与分析能有效地帮助矿山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事故发生规律,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制定防护措施。比如,通过数学统计和事故树等分析方法对所发生事故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可以明确矿山企业中一些典型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等,并据此建立有效可靠的事故、事件管理制度,提出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事故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的合理对策与措施。

2 企业概况

所研究的矿山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矿区有准轨铁路支线与车站接轨,且有多条公路通往矿区,交通便利。

矿区属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形复杂,地势陡峻,山脊和切割深谷纵横交错,冲沟及地表水系发育,两翼高山海拔高度达1200-1600m,中部河谷标高在730-920m之间,相对高差为500-800m。矿体露头,南高北低,一般标高为900-1300m。

该矿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粒状、致密状、球粒状、砾状和隐藻结构五种。矿石的构造主要有:碎屑状、致密块状、层纹状和构造角砾岩状五种。矿石致密坚硬,菱形节理较发育,易掉块,属中稳-不稳固岩石。矿段开拓采用平硐—辅助斜坡道—主溜井联合开拓方式,中段运输使用汽车运输。矿石运输系统工艺流程为:采掘回采作业面(通过铲运机)—盘区采场溜井—中段汽车运输—主溜井自溜—920电机车运输—矿仓。废石运输系统工艺流程为:掘进作业面(铲运机)—中段汽车运输—辅助斜坡道—1050地表排渣场。

该矿山年产量由2000年初始的约73万吨/每年,上升至目前的约140万吨/每年。

3 生产事故统计

进行事故、事件分析之前,要对所评定年份所有事故、事件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包括事故、事件的根本原因,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型,事故人员的姓名、性别、工龄以及事故严重程度等。

将该矿2000-2009年度所有事故报告进行归档整理,将其按伤(亡)姓名、性别、年龄、工龄、事故时间、受伤部位、严重程度、事故类别和事故原因等进行分类统计,绘制统计表格,为伤害事故规律分析和对策措施的提出提供可靠和直观的资料[4]。

据统计可知,该磷矿自2000-2009年度共发生事故109起,造成人员伤亡116例,未出现重、特大事故。

4 伤害事故规律分析

4.1 按人员伤害程度分析

根据事故受伤人员伤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事故受伤人员分为轻伤、重伤以及死亡等情况。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伤害,重伤指永久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损失工作日等于或超过105日的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伤害[1]。

根据以上概念,将该矿2000-2009年度事故受伤人员按伤害程度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表1)。

分析可得,该矿近十年轻伤、重伤以及死亡事故的比值为105∶9∶2,此数据接近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也就是说,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

4.2 按人员伤害部位分析

发生生产事故,往往会对人体的不同部位造成各种伤害。人体伤害包括内伤和外伤两种,其中内伤指由跌、碰、挤、压、踢、打等原因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的损伤;外伤指身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等造成的外部损伤。

由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的特殊工作环境,内伤事故出现几率很小,可忽略不计。将人体外部划分为头部、颈部、上肢、下肢和躯干五部分[1,5]。根据上述分类,将该矿事故人员按伤害部位不同,依次按头部、颈部、躯干、上肢、下肢和复合部位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复合部位受伤害是指一次事故造成多处受伤且没有一种部位明显较其他部位严重的情况。见表2。

由图2可知,在所有事故人员中,下肢受伤者最多,为36%,其次是上肢受伤者,为21%,四肢受伤者之和高达57%,几乎没有颈部受伤者。

事故人员最易受伤害的部位是人体的四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井下设备多数需要人工操作,与四肢接触最为频繁,因而出现伤害的情况也居多。

4.3 按事故人员工龄分析

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它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工人专业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与工龄长短成正比,这直接影响到职工对突发事故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根据工龄对事故人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3。

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事故的人员之中,工龄在1-3年的最多,接近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工龄在4-6年和7-9年的员工。而工龄在一年以下和工龄在15年以上的员工事故发生次数则比较少,仅占所有事故的3%和5.2%。

工龄长短的不同,可间接导致员工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同时安全意识也有所差别。具体体现如下:

(1)工龄在1年以下的新职工,由于矿方采取了师傅带班、不计件工资核算制度,加上刚接手本职工作,普遍安全防范意识较强,所以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较低。

(2)工龄在1-3年的职工,该年龄段职工一方面人数较多,另一方面刚刚进入独立工作阶段,工作经验较老职工尚有差距,遇见突发事故的现场应变能力还较差,所以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

(3)工龄在3年以上的职工,这部分职工工作经验丰富,现场应急能力强,已经可以安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事故在该年龄段职工身上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

4.4 按不同时段事故人员数分析

实践表明正确运用劳动时间,能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反之异常的劳动时间,则是导致事故的一种相关因素[1]。

因此根据该矿三班轮换制度,即:白班为8:00至15:30,中班为16:00至24:00,晚班为24:00至次日早晨8:00。将已有的所有事故受伤人员按照三班轮换情况分为三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一天的生产活动中,早班期间发生事故的频率最高,受伤人员占所有事故受伤人员的56%,晚班期间则为事故的低发阶段,受伤人员仅占所有事故受伤人员的8%。将该班次事故人数与当时在岗人数对比,计算出每年每班次的万人负伤率,早班阶段为171,午班阶段为167,晚班阶段为73。

无论从伤亡数量或者负伤率分析,早班的事故发生率都为最高,其次为午班,晚班时段最低。主要原因在于早班时段为上午8点到下午15:30,这段时间跨度包括人体的午休时间,人体容易进入生理疲劳期,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发生,进一步引发事故。从人的生理规律而言,晚班正处晚休时段,容易疲劳,也容易导致事故多发,但统计结果却发现晚班时段事故发生次数较少,主要是因为矿方有针对性地加大了该时段职工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对发生事故的警惕性,起到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作用。

进一步将每个班次的时段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事故人数分布统计,发现刚进入工作的初始阶段,以及工作进入后半段时,事故受伤害人数均相对较高。说明人在未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以及长时间工作出现疲劳时均易引发事故,需特别警惕。

4.5 按事故类别分析

将该矿2000-2009年的事故按事故类别不同进行统计。该矿的事故主要集中在冒顶片帮、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等类别上。统计结果见表5。

由以上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从2000-2009年度共发生事故109起。在各类事故中,冒顶片帮事故起数居第一位,占事故总起数的38.2%;物体打击事故起数居第二位,占事故总起数的20.9%,充分体现了地下采矿作业的行业特点及危险工种的分布情况。

4.6 按事故原因分类分析

根据事故致因原理,可以将事故按原因分为三类:人为原因、物及技术原因、管理原因。

人为原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物及技术原因是指由于物及技术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管理原因是由于违反安全生产规章,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导致事故发生[1]。

将该矿所统计的事故数据按以上事故原因进行分类,结果如表6。

统计分析可知,在该矿发生的109起事故中,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事故占76%,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由物及技术原因引起的事故占17%;由管理原因引起的事故占7%。引发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些员工缺乏安全意识,不按规定章程操作,不穿戴防护服等引起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严重程度加剧。

(2)浮石清理不及时;出矿、出渣时精力不集中;对出现的危险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等。

(3)在高处作业时,未按照相关规定操作。

(4)未经检查使用不合规定的设备;滥用他人分管的设备、工具;排除设备故障或清理物料时未停机。

(5)安全检查不到位而引起事故。

4.7 按不同年份年产量和同年事故人数分析

根据现有资料,可统计得出该矿年产量与事故人数之间的关系,见表7。

由图1所示,不同年份的事故受伤人数有所波动,如2007年为事故低发年,而2002年、2005年和2006年事故受伤人数相对较多,其中2002年受伤人数有28人。若考虑到年产量的影响,计算出单位矿石产量事故受伤人数,如2002年为0.36人/万吨,而2007年仅为0.05人/万吨,自2002年以来,单位矿石产量事故受伤人数总体上逐年呈下降趋势。产量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导致事故的多发,只要生产工艺合理,安全防范措施得当,加上科学标准化管理,就能有效控制或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和破坏规模。

5 典型事故多发原因调查

5.1 冒顶片帮事故多发原因调查

与国内外统计资料得出的冒顶片帮居地下矿山各种伤害事故之首的结论相一致[6],本次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再次证明,冒顶片帮事故是地下矿山开采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该类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7,8,9]。

根据该矿冒顶片帮事故特点绘制事故树,利用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分析法进行分析,事故树如图2。

对顶上事件进行分析,列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计算式:

T=X13·{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

此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共31组,分别是:

{X2X10X13X1}{X14X13}…{X5X10X13X1}

最小径集共4组,分别为:

{X2X14X15X16X3X4X5}{X10X14X6X7X8X9X11X12X15X16}{X13}{X1X14X15X16}

根据结构重要度公式:

undefined

式中:k—最小割集总数;

kj—第j个最小割集;

nj—第kj个最小割集的基本事件数;

计算得出各个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表8)。

各个事件按结构重要度排序如下:

I(13)>I(1)>I(2)=I(3)=I(4)=I(5)>I(8)=I(9)=I(10)=I(6)=I(7)=I(11)=I(12)>I(14)=I(15)=I(16)

通过对各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可见,在冒顶片帮事故中,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尤为重要。需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丰富应对此类事故的经验。

5.2 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多发原因调查

在造成事故的三大原因中,人为原因占有77%,这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动,根据相关资料,将不安全行动进行分类如表9[1]。

将因人为原因引起的83起事故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不安全行为所包括的诸多内容中,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占半数以上,这是多数员工在操作中最容易产生的行为,也是常被忽视的不安全行为。其次是由于麻痹大意,对操作过程中要求的条件未认真确认等原因引起的不采取安全措施行为,在所有83起事故中占31.3%。

在所有不安全行为中,基本没有因对运转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和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以及接近危险场所而引起事故的案例。

导致这些现象有诸多原因,主要如下:

(1)忽视细节问题可能引起的危害;

(2)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对较易引起事故的行为加以强调,但是对于诸如缺乏安全意识、违章作业等普遍又细微的不安全行为未进行反复强调;

(3)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阻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6 结论及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本弄清了在各类典型安全生产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多重条件。研究表明,为了降低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必须结合工程实际,针对不同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法制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的专业能力。缺乏安全意识,忽视安全工作的作用,以及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行为干预等,都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

(2)遵守人机工效学的一般原理,改善工作舒适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改进轮班制度,或在事故多发时段或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事故频率。根据自然条件、员工生理及心理状态调整生产进度。

(3)坚持科学发展观,采用合理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现代化管理措施。合理的生产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因物及技术原因而引发的事故。同时通过采取管理手段在对有可能引发事故的行为加以引导,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4)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的科学使用与人性化管理。根据不同工艺采用相应的特殊防护用具,如配发防护手套、防护鞋和安全帽等,并加强员工使用防护用具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罗云,徐得蜀.注册安全工程师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2]马西员.矿山伤亡事故分析与预防[J].江西有色金属,2003,17(4):3-5MA Xi-yuan.Analysis for and Prevention of mining accidents[J].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2003,17(4):3-5

[3]刘永,李蒲姣.铀矿山安全事故分析与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10):43-45LIU Yong,LI Pu-jiao.Analysis for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Safety Accidents in Uranium Mines[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3,29(10):43-45

[4]曹吉有,王德章.事故调查与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3,(6):34-35CAO Ji-you,WANG De-zhang.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Accident[J].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Academy,2003,(6):34-35

[5]张建萍,刘苹.729例交通伤害住院病人损伤程度的描述性分析[J].中国病案,2006,7(2):34-36ZHANG Jian-ping,LIUPing.Damag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729 hospitalized people due to traffic Accidents[J].Chinese Medi-cal Records,2006,7(2):34-36

[6]李广平,陈一洲.非煤矿山冒顶片帮事故分析[J].中国矿山工程,2007,36(4):36-38LI Guang-ping,CHENYi-zhou.Analysis of the Roof-fall and Col-lapse Accident in Non-coal Mine[J].China Mine Engineering,2007,36(4):36-38

[7]但召贵.冒顶片帮事故的分析及预防对策[J].四川有色金属,2006,(2):28-31DAN Zhao-gui.Analysis for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the Roof-fall and Collapse Accident.[J].SiChuan Nonferrous Metals,2006,(2):28-31

[8]刘亚立,陈日辉.某矿山冒顶片帮事故的事故树分析[J].矿业快报.2004,20(5):27-29LIUYa-li,CHENRi-hui.Fault Tree Analysis of Roof Falling Ac-cidents in a Mine[J].Express Information of Mining Industry,2004,20(5):27-29

[9]江婷,刘红亮.事故树分析法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7,(8):36JIANG Ting,LIU Hong-liang.Application of Fault Tree AnalysisMethod in Accident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China WaterTransportation,2007,(8):36

[10]刘秋杰.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对策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矿山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篇2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一、事故报告流程

1、工伤事故发生 → 向主管领导报告 → 通知安全主管和本部门经理 →向企业负责人报告 → 1小时内向当地安监部门报告。

2、发生任何工伤事故,责任部门必须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提供填写详细的事故经过并经部门经理审核的书面《工伤事故调查报告》,和由证人填写完整的《证言证词单》。

二、事故处理流程

工伤事故发生并报告后,由安全主任安排事故部门管理人员将伤者就近送往医院治疗 →安全主管对事故进行调查和提出整改建议 → 企业负责人对事故调查进行审批 → 安全主管对事故反应的问题监督落实整改 → 安全主管自员工工伤,或被诊断鉴定为法定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社保站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流程(轻伤或轻伤以下事故)

1、由安全主任组织相关人员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各部门协助安全主任组织的调查工作,不得阻挡调查或隐瞒真相,更不能破坏事故现场或制造假事故现场。

2、目睹事故经过的人员有义务交代清楚事故的经过,真实填写《证言证词单》,提供必要的证件复印件,并对填写的《证言证词单》真实性负责。

3、安全主任对工伤事故调查清楚后,对事故提出整改、预

江西中节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防措施,责任部门对提出的整改、预防措施进行跟进,安全主管对跟进情况进行监督,和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

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现状;原则;重要内容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确立的抓好安全生产“五项要素”的落实、建设“六个支撑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健全有效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抵御事故蔓延并减少危害后果。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计划,妥善处理事故,实事求是进行事故评价,这有利于拯救生命、确保矿山正常运营、促进经济发展。

二、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矿山安全事故应急体系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对

安全事故发生存在侥幸麻痹的心理,重事前、轻事后,重处理、轻应急的倾向。(2)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缺乏具体的思路及工作计划,应急力量分散,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体系。(3)未建立相关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不完善,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缺乏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临时抱“佛脚”。(4)矿山企业缺乏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注重对应急设备和安全生产系统级器材的更新和维修,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很难有效的发挥应急能力,往往扩大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原则

在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以预防为主,加强统一领导、分级落实责任、区域自我完善为主、矿山企业自主救援与其他社会力量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安全事故的预防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注重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应急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落实各项应急工作的各项准备,努力做到反应快速、判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

四、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内容

(1)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及其职责;(2)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其分工;(3)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组织的建设;(4)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训练和演习;(5)事故预警和应急响应;(6)事故的现场控制、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医疗急救、工程抢险等应急措施;(7)安全事故应急设施、设备、器械、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资的储备调用;(8)安全事故应急的通讯保障;(9)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经费保障;(10)安全事故应急信息的发布。

五、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内容

(1)建立健全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责任制。矿山企业在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中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将安全事故应急职责与个人政绩挂钩,确保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协调指挥。(2)完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构。矿山企业根据现实需求及条件建立专门的安全事故应急机构,全力保证应急经费、装备和人员,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3)加强检查和演练。为确保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落实,矿产企业应进行经常性、突发性的检查,加强平常演练,确保安全事故应急组织、人员、装备常备不懈。(4)确保报警及通告程序的畅通。报警在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矿产企业要确保任何矿工都能拉响警报(大多数采用声音报警),要求任何工作人员在听到报警后能明确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必要的防护措施)。(5)充分发挥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根据具体的事故报告情况,安排相关安全技术人员实地进行安全事故危害估算,并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指导应急队伍和医疗人员的行动。(6)实事求是进行事故评价。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指挥中心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故后果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应急的等级与规模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调配相关人力、物力,合理部署相关应急计划。

完善矿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牵涉到生命安全和经济稳定,然而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很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救援”的应急工作方针,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应急及时、准备完善、决策科学、措施有效,把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上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X].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4)

[2]刑娟娟等.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X].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6)

矿山安全事故 篇4

透水属《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中的事故类别之一,一般指矿山开采及其他坑道作业时因涌水造成的伤害[1]。矿山透水是指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等各种通道涌入矿内,当矿井涌水量超过正常排水量时,所造成的淹没井巷的事故[2,3],是矿山企业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对象之一。由于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巷道狭窄,一旦发生透水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危害较严重,而且不利于救援。即使成功救援,也是耗资巨大。近年来,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视,矿山防治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透水事故的发生仍然较为频繁,危害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9年共发生透水事故511起,死亡3245人。平均每年发生57起,死亡361人;每月发生5起,死亡30人[4]。由此可见,矿山透水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因此,预防与控制透水事故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有效地预防透水事故,首先要找出影响透水事故发生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本文从历年透水事故中选择典型透水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将其原因进行统计,并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及透水事故发生机理来构建鱼刺图模型,利用原因统计结果,找出主要致因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2 矿山透水事故致因统计分析

本文搜集了1990-2009年共80起典型透水事故案例[5,6,7]。针对这80起事故,简要分析了透水事故的特点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统计。在所统计的80起典型透水事故案例中,按事故等级统计,一般事故8起、较大事故29起、重大事故35起、特别重大事故8起。其中,一般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各占总事故起数的10%,较大和重大事故两项共占80%。按透水事故发生地点统计,发生在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和采空区的透水事故47起,占58.75%。按主要透水水源统计,老空水46起(含古水、老窑积水、老塘水),占57.5%;此外还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岩溶水、废弃矿井水等。

2.1 矿山透水事故的特点

(1)危害性大,损失严重

80起透水事故案例中,1990-1999年间29起,2000-2009年间51起,合计死亡人数1179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88亿元。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735.22万元。其中,非煤矿山6起,死亡142人,直接经济损失8698万元。平均每起事故死亡24人,直接经济损失1446.33万元。

(2)透水水源多样

80起透水事故中,透水水源多样,有大气降水、老空水(古井、本矿采空区积水、老窑积水、邻矿采空区积水、废巷、老窿积水)[5]、地表水和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一般造成矿山透水事故的水源多是以一种水源为主,其他水源为补给水源。

(3)透水事故多发生在乡镇企业

80起透水事故中,有60起发生在乡镇企业(含私营、集体、个体、私开、村办),占总事故起数的75%;12起发生在国有企业,占总事故起数的15%;其余8起,即10%发生在有限责任公司。

2.2 透水事故致因统计

由于导致透水事故发生的因素往往不只一个,为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导致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以突显出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图1为导致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的各因素频数和所占比例。

统计时,对各因素赋予了特定含义。

违章:(1)在透水预兆明显的情况下,未采取有效措施,而是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2)违章作业;(3)违章施工。

水文地质资料不清:(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2)水文地质资料不准确;(3)未展开水文调查。

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1)防水墙未按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或施工质量差;(2)水闸墙基础质量差;(3)未按规定砌筑防水密闭;(4)保安矿柱的留设不符合规范要求。

非法开采,乱采乱挖:(1)非法盗采国家资源;(2)无证开采;(3)擅自进入已停采的作业点。

越界开采:(1)超层越界开采;(2)超深越界开采。

破坏防水设施:(1)违法开采防水隔离矿柱;(2)违法开采保安矿柱。

违反采矿设计采矿: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不按照采矿设计的采矿顺序和采矿方法进行采矿。

由图1,导致矿山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违章、非法开采、水文地质资料不清、越界开采、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破坏防水设施,所占比重达98.75%,其中前三项所占比重为70%。

由于导致透水事故的间接原因往往不只一个,为了避免统计的重复并能显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间接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图2。

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主要包括:(1)对水害隐患未及时发现;(2)对非法生产、越界开采、违章等行为未及时制止;(3)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对水害隐患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

违反探放水原则:违反“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明知有水患,却不执行“有疑必探”,消除隐患。

安全教育培训不够主要体现在:(1)职工素质差,不能识别透水征兆,缺乏透水常识和自救能力;(2)部分领导安全意识淡薄,虽然能识别透水征兆,却不能对透水征兆做出有效处理。

未进行隐患排查:矿山企业在整顿期间,无视政府监管违法恢复生产,且在恢复生产前不进行隐患排查。

法律意识淡薄体现在部分矿山企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在停产整顿期间明停暗采。9起,占11%。

防治水责任落实不到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的矿山(1)无探放水机构;(2)无探放水人员;(3)无探放水设备;(4)探放水措施落实不到位。

综上所述,思想麻痹、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违反探放水原则、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是导致透水事故间接原因的主要因素,其占总事故起数的86.25%。此外,统计中发现1990-1999年的29起事故案例中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进行非法开采导致发生的事故较多,而2000年以后相对较少,说明由于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法律意识在逐渐提高。因此,该因素可以忽略。

3 矿山透水事故系统分析

从透水事故的发生机理看,矿山透水事故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即水源、通道、强度。三者缺一不可。此外,以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强调管理失误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该模型认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众多的社会因素和不利的环境条件[8]。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背后往往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依据此理论,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隐患”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失误共同耦合形成的。根据该理论,要预防透水事故的发生,需要加强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破坏隐患形成的条件。对透水事故而言,透水水源是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隐患转变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则是其本质原因。

鱼刺图法,即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重要的事故分析方法,可用于对多次事故的综合分析,也可用于一次事故的深入分析,是分析指导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9,10]。目前,应用此法分析矿山透水事故原因的文章并不多。其中文献[11]主要针对老空水水害的研究,通过对老空水水害事故的原因分析,构建了鱼刺图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老空水水害的防治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文主要综合矿山透水事故的一般特征,系统地研究和改进了基于鱼刺图的透水事故致因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从矿山的人、物(设备)、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透水事故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从各个方面查找导致矿山透水事故的影响因素。

图3是通过对矿山透水事故的人、物、环境和管理进行分析,并结合80起透水事故案例的致因统计结果和透水事故发生机理,构建出矿山透水事故致因分析的鱼刺图模型。图中黑体字表示矿山透水事故的主要致因因素。

由图3可知,影响矿山透水事故的因素主要有环境、人、物和管理四个因素。当人、物、环境三个因素具备时,就形成了透水事故的重大隐患,如果此时管理上存在漏洞或失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没有及时发现或有效处理,就会导致透水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管理得当,就可以避免或减少透水事故的发生。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指透水水源。透水水源一般指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和老空水。人的因素主要指沟通透水水源和导水通道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非法生产;越界开采;违章;职工素质偏低,不能识别透水事故征兆等。物的因素主要指安全设备设施而言,包括防水墙、防水闸门、防水密闭等以及保安矿柱的留设、防排水系统的合理设置。管理因素主要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管理能力,如未进行隐患排查、未采取或未落实探放水措施、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等。综上所述,管理因素是导致透水事故的主要因素。

4 矿山透水事故安全管理对策

由图3可知,分析我国矿山透水事故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预防矿山透水事故的发生,应从人、物、环境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着手。从宏观上看,对矿山透水事故的预防,应从管理因素着手,因为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反映了管理上存在着缺陷或漏洞。结合鱼刺图模型,可有针对性地提出矿山透水事故的安全管理对策。

首先,环境因素中透水危险源是无法消除的,但危险因素是可以预测预报的[12,13],从而采取措施手段尽量避免和预防。如对地表水,矿山井巷及采掘工作面应远离地表水布置;对大气降水,在雨季,矿山应建立巡视检查制度和停产撤人制度,还应注意防洪;对地下水,矿山应查明水文地质情况,包括本矿的和邻矿的老窑及废弃矿井资料,从而正确认识水患及预防水患。

其次,人的因素是导致透水水源与导水通道相沟通的主要因素,图3显示,矿山透水事故发生,人的因素占统计因素的比例较大,因此,控制人的因素是预防透水事故的主要途径。由图1可知,人的因素中,无论是非法生产,还是超层越界开采、破坏防水设施等,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对水害认识不足,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引起的。因此,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14],提高其识别透水征兆和自救的能力。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控制其不安全行为,从而切断导水通道。

第三,物的因素主要是从透水强度来考虑,也可以说,抵抗透水强度的能力。如防排水设备的选型之前,应详细了解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及当地的最大降雨量,合理选择型号,以满足矿山排水能力;在设备的使用期间,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同时形成合理的防排水系统;防水设施(防水墙、防水闸门、防水密闭、保安矿柱等)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应使用专用的探放水设备。

第四,管理因素在矿山透水事故的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只要管理得当,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首先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矿山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时制止;其次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落实探放水制度;雨季要建立防排洪措施,落实隐患排查责任,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最后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矿山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思想上认识到矿山水患的危害性,进而在行动上积极预防。此外,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主要是提高其透水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规范其不安全行为。

5 结论

(1)搜集了80起透水事故案例,按导致透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别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导致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6个,分别是违章、非法开采、水文地质资料不清、越界开采、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破坏防水设施,所占比重达98.75%,其中前三项所占比重为70%。导致透水事故的间接原因主要有思想麻痹、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违反探放水原则、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五项,占总事故起数的86.25%。

(2)为找出透水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透水事故的发生机理,从系统的角度对透水事故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鱼刺图模型,该模型是系统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直观地显示导致矿山透水事故的各影响因素。由图3可知,人的因素主要有违章、非法生产、越界开采、破坏防水设施等;物的因素有防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无专用探放水设备、防水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防排水系统不合理等;管理因素有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到位、未进行隐患排查等。从宏观上看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最终确定导致矿山透水事故的主要因素为管理因素。

(3)根据所构建的鱼刺图模型,分别从人、物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重点是从宏观上对管理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主要是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消除事故隐患;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矿山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透水事故的危害,从而积极预防。

矿山安全事故 篇5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近期金属非金属矿山几起较大事故的通报

(安监总管一〔2008〕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今年以来,全国金属非金属矿山较大事故呈多发态势,截至4月底,全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共发生较大事故23起、死亡96人,与去年同比分别上升9.5%和15.7%,特别是4月中下旬以来连续发生6起较大事故,造成24人死亡或下落不明。这6起事故分别是:

4月16日,山西忻州市繁峙县平型关铁矿有限公司由于地下采空区顶部矿柱及回填料塌陷,导致地面材料库房陷落,造成正在库房领料的3人下落不明。

4月19日,湖南衡阳市衡东县甘溪镇新泉村采石场没有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非法生产,因山体塌方导致捡装石料的村民被埋,造成3人死亡。

4月21日,河北承德市丰宁金信钼业有限公司因相邻工作面爆破作业震动,导致斜井发生顶板冒落事故,造成3人死亡。

4月22日,山东烟台市蓬莱金鑫实业总公司庄沟子矿区由于地下不明采空区塌陷,导致尾矿库内大量水和泥砂经采空区流入基建井,造成井下作业的8人下落不明。

4月23日,云南昭通地区彝良县龙祥铅锌矿由于斜井运输矿车铆钉突然断裂,矿车挂钩销子脱落导致矿车跑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

4月30日,陕西渭南市潼关县金星矿业公司采矿一车间六平巷发生坍塌事故,导致正在井下平巷进行支护作业的工人被困,造成4人死亡。

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监管,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认清形势,加强监管,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多发势头。近来,金属非金属矿山较大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反映出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引起各地的高度警觉。各地要切实把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监管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8年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思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坚决遏制金属非金属矿山较大事故上升的势头,努力降低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总量。

二、进一步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许可工作。6起较大事故中有1起发生在未依法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企业,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许可工作。对于没有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违法生产的金属非金属矿山,要依法从重处罚并提请当地政府坚决予以关闭;对于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未及时申请换证的,要坚决责令其停产整顿;对于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未按期整改的,一律不得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擅自生产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要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通过安全许可制度的严格实施,坚决淘汰和关闭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生产的矿山,全面提升金属非金属矿山的本质安全水平。

三、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各地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冶金有色、石油天然气开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企业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安监总协调〔2008〕35号)的要求,结合当前开展的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加大对地下采空区、尾矿库、高陡边坡、小型露天采石场等重点环节的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特别是对于生产作业区域上部存在大的采空区、尾矿库等有可能威胁下部生产安全活动的部位要重点进行排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要落实责任人、落实资金、方案、措施,并重点进行监控,坚决消除和控制重大隐患,防止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四、要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各地、各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08〕11号)要求,切实提高防大汛、防大事故意识,落实汛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防汛方案,落实防汛措施,保证防汛物资,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对矿井、尾矿库、露天矿边坡、矿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裂隙,可能影响矿山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的巡视检查,并与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畅通,确保安全度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矿山事故挤压伤病人的麻醉处理 篇6

【关键词】矿山事故;挤压伤;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96-02

笔者曾于1993年7月一2012年9月在矿山急救医院工作,遇有86例矿山事故挤压伤病人行急诊手术治疗,现就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86例病人,其中男84例,女2例,年龄19岁一62岁,86例中上肢挤压伤27例,下肢挤压伤44例,其中复合伤15例,有1例因术中急性失血量较大,出现较长时间SP02处于82—85%,经紧急处理后恢复正常,分析可能是病员卧床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低加上急性失血致。

2麻醉选择与处理

全身麻醉26例,静脉麻醉8例,硬膜外阻滞麻醉3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6例,部位麻醉6例。全麻插管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和异氟烷吸人麻醉,静脉麻醉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硬膜外阻滞用0.447%~0.894%罗哌卡因或1%~2%利多卡因。麻醉全过程顺利,无麻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均输血或补液。液体量随出血程度而异,晶体液和胶体液比例为2:1。对麻醉前、中、后的低血压,主要靠补充血容量来纠正,必要时给强心、利尿剂、激素及碱化尿液等。术中严密观察血压、脉搏、SP02、尿量等变化。

3结果

86例挤压伤病人麻醉全过程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并发症,全部抢救成功。其中26例全麻插管病人经手术急救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自主呼吸潮气量恢复至400毫升以上,肌力恢复,生命体征平稳,拔除气管导管后在手术室观察1--2小时后送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4讨论

矿山事故外伤病人多系挤压伤,机体较长时间受到挤压,持续挤压造成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肌肉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外界压力解除后,局部血液循环重建,但相应的组织细胞却损伤更加严重,即出现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造成受挤压部位的功能损伤,同时,再灌注使挤压部位的代谢毒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组织,相应引起其他远隔部位的器官功能损伤,严重的挤压伤不仅造成远隔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可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若不积极正确的治疗常常导致死亡。

4.1麻醉前准备:挤压伤病人因病情紧急及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生理紊乱,因此,麻醉前必要的术前准备和救治措施必不可少。麻醉前除了全方位了解病情,着重查看病人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及肝肾功能,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及早纠正并防止肾功能衰竭,保证呼吸,循环功能的健全,对挤压伤病人极为重要。所有病人送达后立即监测BP、HR、ECG、SPo2,建立可靠静脉通道和进行气道控制管理,对有大量失血或需输血病人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以颈内静脉为常用。采集血、尿标本进行血、尿标本常规、肝肾功能、交叉合血等检查,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若已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则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血钾症,预防及控制感染和血液透析,促进肾功能恢复。

4.2麻醉方法:选择麻醉不仅应根据挤压伤的部位、程度、手术性质和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而且应以不干扰呼吸、循环代偿功能,不影响复苏,又能符合手术操作要求为原则。臂丛神经适用于上肢挤压伤,術中既要保持病人清醒,又要保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硬膜外阻滞对循环功能相对稳定的病人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麻醉方法;全麻能完全消除疼痛和不适,保证全身供氧,本组全麻病人,静脉采用低浓度、小剂量、慢速度、尽量使用对心、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以防严重低血压及避免额外增加心、肝、肾负担,尽量选用短效麻醉药,以利于患者术毕苏醒迅速而完全,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30例病人,以低浓度、小剂量、分次给药,这样对循环呼吸影响小,但应谨慎和严密观察,以防不测。饱食病人发生严重挤压伤,易致误伤,造成呼吸道梗阻,全身缺氧。如必须选用全麻时,应作气管内插管。

4.3麻醉期间救治原则和方法:麻醉期间维护循环、呼吸、肝、肾功能是麻醉处理重点。麻醉中监测BP、HR、ECG、SPO,R等,注意指标变化,在维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根据BP、HR和失血量、尿量等情况,予以充分的容量复苏纠正休克,在输血补液过程中,既要注意预防血液粘滞度因输血过多而增高,又要预防晶体容量过多,影响血浆渗透而引起组织水肿,防止酸中毒。静滴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使尿中的酸性正铁血红素溶解度增加,有利于排出,预防肌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保护肾功能,预防酸中毒。同时可在充分溶量复苏的基础上,静滴甘露醇利尿、脱水,有助于增加肾血流量,防止肾功能衰竭。在手术控制出血,输血补液基础上,对低血压者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对术中发生心律失常者,保证通气给氧,针对性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对心功能差者,分析病因,给予速效洋地黄、肾上肾素等;在改善微循环上,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稳定溶酶体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防止组织细胞水肿,同时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基础上,避免额外增加肝肾负担和使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适当使用能量合剂,极化液营养肝细胞,多巴胺扩张肾血管等,保护肝肾功能。

4.4预防术后并发症:对于严重挤压伤病人的术后并发症,主要的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挤压伤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这包括

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血细胞作用。除了抗自由基药物的应用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减少血细胞活化的措施均可减低因缺血再灌注而造成的器官组织损伤。关于药物的

应用,一般认为应在组织缺血前或再灌注前给药。即自由基大量产生前,预防性用药效果最好。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充分补液、适量输血,及时纠正低血容量以及尽早使

用抗自由基药物的应用,是一项预防严重挤压伤病人术后并发症的极为重要措施。

5小结

本文通过对86例矿山事故挤压伤病人的手术麻醉以及对麻醉用药、麻醉方法、术前准备、麻醉期间救治原则和方法,预防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不难看出,挤压伤

的刺激对机体全部和部分的反应都是很强的,由于挤压后出现缺血再灌注,引起重要器官的损害。因此,在麻醉的同时,要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金立.金丽娟。王静珍.等.挤压伤引起多器官衰竭的动物模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10(2):200—211

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事故成因及预防 篇7

本文仅从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事故成因及预防来做论述, 并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 达到消除隐患, 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1 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事故成因分析及补救措施

1.1 出现的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原因分析。根据笔者的工作情况来看, 在实际采掘作业中, 掘进工作面较易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 一般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掘进巷道多数位于煤层的新开拓区, 它是揭露煤层, 一般说单位面积瓦斯涌出量比采煤面多, 而且又未构成通风系统, 仅靠局扇供风, 往往因局扇停运或能力不足, 使瓦解积聚达到爆炸浓度;第二方面煤巷掘进多使用电气设备并经常放炮, 如果电气设备防爆性能不良或不按规定放炮, 就容易发生电火花或爆炸火焰, 引起爆炸。

补救措施。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采取工作面有充足的风量。这可以分别从保障矿井坚决执行以风定产, 严禁超通风能力开采和明确工作面配风标准, 可以对确定为瓦斯异常区的采、掘工作面在正常配风量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10%。

其次, 我们要坚决杜绝掘进工作面无计划的停风工作。据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 掘进巷道的瓦斯积聚有80%是由于通风不好引起的, 且有70%的瓦斯事故发生在掘进工作面, 事故原因大都是因为局扇无计划停风、工作面风量小引起。

1.2 出现的采场塌陷事故

原因分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这种事故经常发生在使用留矿法采矿的生产中。比如说, 某铁矿矿石粘结性较强, 放矿漏斗上部结拱形成空洞未及时处理, 凿岩爆破震动使空洞悬拱破坏, 采场突然塌陷。

补救措施。这个补救措施我们可以采取制定矿山采掘整体规划, 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这里所说的矿山采掘整体规划应包括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三废”治理规划和采空区处理规划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开采设计的同时必须设计好空区处理的相关工程。

在采矿方法选择方面, 我们要围岩性质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它对确定合理的采区规格和落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采区的顶板和上盘暴露面积不能超过其所能承受的相应极限值, 围岩强度较低时应采用浅孔落矿, 尽量减小爆破震动。

1.3 出现采场冒顶片帮事故

原因分析。在矿山采掘作业中, 最常见的事故就是冒顶片帮, 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这主要是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 顶板管理方法不当等造成的。在实际工作中, 如采场布置方式与矿床地质条件不适应, 采场阶段太高等都容易发生冒顶事故。天井、漏斗布置在矿体上盘或切割巷道过宽都容易破坏矿体及围岩的完整, 产生片帮事故。

还有一种就是处理浮石操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大多数是因处理前对顶板缺乏全面、细致的检查, 没有掌握浮石情况而造成的。如操作时撬前面的, 后面的冒落;撬左边的, 右边的冒落;撬小块的浮石, 却引起大面积冒落等。有时因为操作工人的技术不熟练, 处理浮石时站立位置不当, 当浮石下来时无法躲避而造成事故。也有一些事故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 冒险空顶作业, 违章回收支柱而造成的。

补救措施。我们首先要做好地质资料调查, 尽量将巷道布置在低压区或岩性较好的岩层中。当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巷道断面大等或其它地质条件时, 采取缩小支架间距、加强支护;倾角大的巷道,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 加强管理, 防止冒顶。

其次要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规程, 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进行巷道支护, 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再有也可加强锚喷巷道实行光面爆破, 保持围岩稳定:坚持一次成型, 缩短顶板暴露时间和面积。炮眼布置及装药量、一次放炮范围等必须按作业规程操作。

1.4 出现瞎炮事故。

据笔者根据目前工作和调查所知, 现在的一些矿山企业所使用的爆炸材料是雷管和炸药。从这些材料来看就存在着一定危险性。这主要体现在雷管质量不过硬, 造成电阻过大或不稳定, 甚至断路就会导致通电不良或不导通;还有就是混用了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雷管。这样在串联电爆网络中, 发火热量就不能完全一致, 即使其电阻相同或相近, 电引火特性也不会相同, 因而易造成瞎炮。

在炸药问题上因受潮、硬化变质炸药, 使起爆感度和爆轰稳定性降低导致药卷不爆, 这样也会造成事故的发生。

补救措施。出现这样的事故, 我们要及时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要严禁用镐刨或从炮眼中取出原来放置的炸药和雷管, 不要将炮眼残孔继续加深, 严禁用打眼的方法往外掏药, 严禁用压风吹这些炮眼。除此之外, 笔者还建议严禁用打眼的方法往外掏药, 用压风吹瞎炮眼是因为会使炸药因受到挤压、摩擦产生高温引起炸药的自爆。

2 笔者的一些建议或意见

根据笔者的实际和理论, 在这里浅谈下在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的一些建议或意见。

笔者认为首当其冲要加强服务与引导, 支持矿山采掘作业进行中的技术革新。我们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新型适用开采技术的培训, 还有就是对近期矿山采掘施工中的重大事故, 举一反三, 吸取教训, 引以为戒;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责任制体系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最后要认真做好自身的监督检查工作。

结语

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事故的发生, 是一项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 作为矿山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也是企业的生命。在国内外因为安全事故导致企业重大经济损失以至于企业破产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 矿山企业采掘作业是一项高危行业, 怎样保证企业高效经济运行, 在安全中求发展, 在竞争中求生存, 得益于在企业中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和采用合适的安全管理方法, 这也会为矿山采掘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摘要:在现在的经济发展中, 矿山企业在我国属于特殊的经济发展型企业, 同时, 它也是在采掘作业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行业。本文仅从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中事故成因及预防来做论述, 并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 达到消除隐患, 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矿山企业,采掘作业,事故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114网, 2012.

[2]期刊论文, 煤矿采矿作业主要事故浅析, 科技资讯, 2010 (23) .

矿山安全事故 篇8

1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1.1 安全投入不到位, 设备安全设施不完善

随着煤矿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种机电运输设备逐渐投入到日常的煤矿运输工作当中, 但随着这些机电运输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 企业由于生产工作量大, 工期紧张, 故无暇顾及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 使得许多设备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 对设备应有的维护和保养没有做到位, 同时在设备出现问题后也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维修, 或只是做简单处理后便继续使用, 这大大的增加了发生机电运输事故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通过对煤矿作业员工的调查, 发现大多数的特殊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 在生产中没有将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的根本思想, 对于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同时, 在进行作业时, 出现很多的违规操作和违章指挥, 对于相关的安全规定没有很好地认识和了解。

1.3 员工的文化程度没有达标

我国当今从事煤矿开采的具体作业人员, 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员, 而操作机电运输设备属于特殊操作, 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及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及安全知识, 从而更好的实现设备的正确操作, 但于由现今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不达标, 使得操作人员对相关的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学习不到位, 操作技术水平不高, 特别是当遇到时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时, 更难实现正确操作。此外大量临时工的使用等因素也都增大了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率。

1.4 特殊作业人员频繁调换工作岗位

在煤矿生产中, 工作人员岗位的频繁调换, 为生产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于特殊作业人员来说, 在进行工作前, 他们都经过了当地供电部门或者劳动部门的专业培训, 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操作合格资格证, 这保证了这些人员在操作时的安全性, 因此, 对于这些特殊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不应频繁进行调动。

1.5 安全制度不严, 造成安全隐患的遗留

在许多煤矿开采企业中, 企业管理者只关心生产效率及煤矿开采量, 而对于如何进行安全管理却很忽视, 这导致企业的安全制度建立的不完善、不严格, 为机电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如岗位责任界定不明确, 使得员工在进行具体操作时没有及时的落实安全制度, 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的发现, 同时企业对员工安全制度的考核也不到位, 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这使机电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差, 思想消极, 导致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率提高。

1.6 安全工作的基础薄弱, 可靠性较差

在生产中, 对于安全生产的投入较少, 对于安全工作的考核不够严格, 导致了机运标准化工作没有做到位;大部分员工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造成了特殊工作员工的培训教育时间减少, 甚至一些员工的工作时间超过了规定的工作时间, 这就更加减少了员工的安全培训时间。

2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控制方法

2.1 增强操作人员“安全第一”意识

增强操作人员“安全第一”意识是控制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引导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首先, 煤矿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发展需求, 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企业领导应该从自身做起, 把安全当作首要任务对待, 从而增强职工对安全质量的认识。另外, 企业在采用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还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对生产安全进行监督, 切实保障各环节的生产安全。

2.2 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

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是保障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煤矿企业劳动强度较大, 对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 企业在提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准入制度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特殊工种人员的日常管理, 增强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为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2.3 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

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是矿山机电设备有效运行的保障。首先, 企业应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 职工在竞争中忧患意识增强, 其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也会随之增加;其次, 企业还应该有效开展职工之间的技能评比, 通过绩效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提高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最后, 企业还应该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 培训工作从业务知识、能力以及个人认识等方面着手, 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2.4 重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设备是煤矿开采的基础条件, 为了有效控制煤矿矿山机电事故, 企业还应该高度重视机电运输设备的维护与修养工作。企业应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机电运输设备进行检查, 做好检查记录, 明确每台机电运输设备的使用状况;企业还应该结合煤矿运输实际使用状况, 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对机电运输设备进行维护修养, 如果发现质量问题, 及时停用或者更换机电运输设备, 保障其质量合格后投入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推广机电运输在煤矿开采中的使用, 更好的完成煤矿开采工作, 就需要严格控制机电运输事故的发生, 这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做好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杜绝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 从而使安全生产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位, 从而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 促进我国整体煤矿行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煤矿开采业多年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用原材料, 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各种机械电器也应用到了现代化煤矿开采工作中, 这虽然提高了相应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使得煤矿机电事故频发, 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害, 同时也是煤尘及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导因素, 一旦发生机电运输事故, 其破坏力极大, 会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要对煤矿矿山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率进行严格的控制。本文首先针对煤矿矿山机电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安全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伟峰.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J].能源与节能, 2013 (9) .

[2]刘亮.煤矿井下机电运输事故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 2013 (6) .

矿山安全事故 篇9

近几年, 中国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和爆炸事故频发, 已成为影响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 并且中国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约占全国生产矿井总数的45%以上。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 仅2013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52起, 瓦斯事故38起, 瓦斯爆炸事故15起, 瓦斯爆炸事故占煤矿事故总数的29%, 瓦斯事故总数的39.5%, 共造成186人死亡, 占瓦斯事故死亡人数的51%[1]。所以, 中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频发, 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给中国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1 影响救援力量需求的因素

影响矿山救护队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救援队伍的能力、事故规模、井下工人数量、巷道支护情况、企业应急响应水平及协同作战能力。救护队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制定的矿山灾害救援方案可靠、对危险的辨识别能力高、能够高效完成事故的救援能力, 是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核心因素。事故规模越大、影响空间范围越广、时间跨度越长、受灾人员越多, 对矿山救护队和救援物资的需求更多。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 事故现场的工人数量及密度对事故的严重程度有极大地影响, 工人数量越多, 密度越大, 事故的严重性越强, 随着生产水平提高, 各工作面需要的工人数量在不断增加, 导致其危险性相应提高[2]。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 巷道受到冲击波破坏, 其通行能力受损, 会阻止矿山救护人员进入受灾区域, 从而影响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到达现场的时间。

2 救援力量需求分析

2.1 矿山救护队需求分析模型

为了提高矿山救护队应急救援时的救援效率, 需要对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时需要的救援力量进行预估, 给出量化的指标, 因此需要建立矿山救护队的需求分析模型[3]。

式 (1) 中, S为瓦斯爆炸事故人员需求数量, 个;S1为指挥人员数量, 个;S2为井下矿山救护队人员数量, 个;S3为井口医疗人员数量, 个;S4为后勤保障人员数量, 个;S5为其它人员数量, 个;k1为规模系数;k2为地点系数;k3为时间系数;k4为瓦斯涌出量系数。

仅对矿山救护队数量进行计算时, 简化为:

2.2 矿山救护队需求计算

2.2.1 矿井规模系数计算

由于矿井的规模和灾害波及的区域为正相关关系[4], 为简化计算, 以灾害空间影响范围系数来代替矿井规模系数, 灾害空间影响范围系数为灾害波及井下采区的数目, 波及一个采区, 系数为1, 波及两个采区, 系数为2。

2.2.2 时间系数的确定

瓦斯爆炸事故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 发生几率是不同的, 井下工作人员的数量也不同, 时间系数可以反映受灾后所影响的井下人员数量。时间长度系数划分标准见表1。

时间系数包括季节系数、时间段系数和时间长度系数[5], 即:

式 (3) 中, k21为季节系数;k22为时间段系数;k23为时间长度系数。

在救援活动中, 救援时间一般会超过8 h, 时间长度系数一般取值2。所以简化公式为:

根据各季节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 季节系数确定见表2。

根据各时间段的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 时间系数确定见表3。

2.2.3 地点系数的确定

根据死亡人数统计结果, 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 掘进工作面的死亡人数最多, 通过对比其它地点发生事故后的死亡人数, 地点系数确定见表4。

2.2.4 瓦斯涌出量系数的确定

瓦斯涌出量决定瓦斯的积聚规模, 能够客观反映瓦斯爆炸的事故规模, 瓦斯涌出量系数确定见表5。

3 结语

建立了救援力量需求的计算公式, 根据现场的情况确定了救援力量需求的各因素计算系数, 确定了矿井规模系数、时间系数、地点系数、瓦斯涌出量系数等四类系数的计算方式。在缺少井下数据时, 预先确定所需救援力量的数量, 为瓦斯爆炸应急救援节省时间, 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摘要:分析了影响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矿山救援力量的因素, 进一步分析救援力量需求, 构建救援力量需求分析模型, 能够提前计算救援力量需求, 实现了对救援力量的动态调动。

关键词:救护队,瓦斯爆炸,救援力量,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覃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伤亡事故致因模型构建及预防对策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 2006.

[4]刘铁民.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矿山安全事故 篇10

1 供配电回路

我公司供配电回路布置见图1。其中, 110k V变电站有2台110/10k V变压器, 10k V出线有10个回路, 发电联络线有2个回路, 合计12个回路。每一条出线端均连接有10k V配电站。

2 事故介绍

矿山放炮时, 由于飞石迸溅到矿山上山线路941或943开关下级的10k V架空线路上或者砸在10k V电缆上, 曾引起矿山10k V线路匝间短路故障。因整个10k V线路是供配电系统的一个平台, 中间无变压器进行隔离, 整个公司10k V线路相当于一条母线, 该母线上任一点发生故障, 均会影响其他10k V配电站。此类故障发生时, 瞬间电流很大, 因为矿山站高压断路器机械结构分断时存在一定的延时性 (300ms分断时间) ,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足以将10k V故障传到其他变配电站, 即110k V总降变电站站内10k V母线发生电压电流波动, 从而引起其他10k V配电站低压 (0.4k V以下) 灵敏设备的跳停。又由于工艺设备的电气连锁, 势必造成全线跳机, 严重影响生产。

3 原因分析

我公司线路保护采用的是过流三段式保护装置, 但原设计方案为仅投入过电流保护功能, 其他两项未投入。

一般设计时已考虑保护继电器处理信息的时间 (约20ms) 及机械断路器的固有时间 (约250ms) , 设置过流三段的故障发生时间以300ms作为最小级差, 即速断时间设为0s, 则延时速断时间大于或等于0.3s, 过电流定时限时间大于或等于延时速断时间+0.3s。这样可以使机械结构执行完一个周期内动作指令后返回信息, 再进行下一个, 防止错误指令发出。

矿山原设计方案是按其需要的范围, 仅考虑线路最大负荷时超过负载能力的故障情况。例如单相接地故障时, 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跳闸的过电流动作, 它的被保护线路又延长到下一级架空部分短路时情况, 如图1中矿山出线921开关及下级941开关和所连接的架空线。此设计虽满足出现线路过电流故障时, 把保护范围隔离出来的短路故障, 但不能满足在速断的保护范围内, 迅速切除故障的要求。即10k V各出线单投入过电流保护时, 其保护定值低, 时限上也低两个极差 (0.6s) , 此时若发生匝间短路故障, 瞬间故障电流过大, 由于动作时限的存在, 不能及时分断开关切除故障, 导致总降10k V的Ⅰ段和Ⅱ段出现电压电流波动, 进而将故障通过各出线反映到其他配电站, 将故障面扩大。

若配合速断保护, 即当短路发生时, 马上发出动作指令来切断故障源, 可防止其他配电站电流电压受到波动, 缩小故障面。但若单一投入速断功能, 将不能保护线路全长, 只能有选择性地保护线路一部分 (此次事故时的564开关及以下连接564开关与921开关的小部分线路) , 余下部分 (线路末端) 为速断保护的死区。因此, 为避免上述情况, 速断保护也可做成略带时限, 即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它和无时限电流速断配合, 以消除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死区。

4 处理方案

为保证迅速而有选择地切除故障, 将电流速断、限时电流速断和过电流保护同时投入。按过流三段式配合使用, 缩短设备故障时间, 减少灵敏设备跳机, 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

5 结论

上一篇:精神重构下一篇:地方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