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诵

2024-05-29

古诗朗诵(精选14篇)

篇1:古诗朗诵

在诗歌的海洋遨游

(领)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更加宽广;站立在诗的山巅上,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更加高远。

(齐)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宋词,走进元曲,走进波澜壮阔的现代诗。让我们在诵读中感受浓浓的诗情画意。

(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咏鹅》骆宾王:鹅 鹅 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

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悯农》李绅: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5、《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钱塘胡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

1、《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饱含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领)“无论时代的车轮走到哪里,总会有一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闪烁,那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的诗人:昆仑之巅,长城之墙,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是他笔下的纸;黄河之水,长江之浪,是他纸上的墨。让我们一起聆听毛泽东的诗,感受磅礴的气势和凌云的壮志。

1、《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诗歌的海洋遨游

(领)畅游在诗歌的海洋里,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更加宽广;站立在诗的山巅上,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更加高远。

(齐)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宋词,走进元曲,走进波澜壮阔的现代诗。让我们在诵读中感受浓浓的诗情画意。

(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咏鹅》骆宾王:

2、《敕勒歌》北朝民歌:

3、静夜思》李白:

4、《悯农》李绅:

5、《春晓》孟浩然:

6、《游子吟》孟郊:

7、《观沧海》曹操:

8、《钱塘胡春行》白居易:

(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

1、《相见欢》李煜:

2、《水调歌头》苏轼:

(领)让我们一起聆听古诗,那里饱含了游子的绵绵情怀。《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领)“无论时代的车轮走到哪里,总会有一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闪烁,那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的诗人:昆仑之巅,长城之墙,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是他笔下的纸;黄河之水,长江之浪,是他纸上的墨。让我们一起聆听毛泽东的诗,感受磅礴的气势和凌云的壮志。

1、《长征》毛泽东:

2、《沁园春-雪》毛泽东:

篇2:古诗朗诵

甲:最是书香能致远。

乙:腹有诗书气自华。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

乙:为展现益民学生的青春风采;营造“朗诵经典诗文,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氛围,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经典诗文朗诵会。

甲:自活动通知下发以来,各班级积极准备,加紧训练。经过上周五的年级初选,最终有十四个班级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角逐今天的正式比赛。

乙:今天的比赛由七八年级的非班主任语文老师担任评委,满分为十分,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的方法,最终评出一等奖六名,二等奖八名。

甲:下面宣读评分标准:

1、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2、语调自然流畅,停连合理,整齐协调。

3、忠实于原作品,领会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绪饱满,感情丰富,能根据所朗诵内容作相应的处理。

5、语速快慢得当,语调处理正确,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够传达出作品意境,能读出作品的韵味。

6、仪态自然、大方。背景音乐选用恰当,与作品意境相协调。乙:现在我宣布:益民实验学校经典诗文朗诵会正式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一号选手闪亮登场。一号选手赵淑雯为大家朗诵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国》。

甲:好一首饱含深情的《我爱你,中国》。是啊,古往今来,爱国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爱国”也就成为了古今诗歌中一个永不磨灭的主题。下面请欣赏二号选手为大家带来的《我们爱你啊,中国》,朗诵者:张紫茹,杨鑫,梁静,徐伟。

甲:下面宣布一号选手的得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 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分,一号选手最后得分 分!

乙:接下来请欣赏三号选手张高峰朗诵《青春,中国》。大家欢迎了。

甲:宣布二号选手得分情况。这是一曲悲壮的交响曲,它深沉激越,澎湃着火的热情。它是一代知识分子唱出的一曲带血的民族赞歌。请欣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诵:四号选手王鑫、潘阳、孙佳惠。

乙:宣布三号得分情况。提起2008年5月的那场灾难,国人无不为之动容。大灾大爱,多难兴邦。任何灾难也摧不毁伟大的中华民族!灾难让56个民族空前团结。请欣赏由五号选手周淑锦、张艳为大家深情演绎诗歌《孩子,抓紧妈妈的手》。甲:宣布四号得分情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曲子,轻盈婉转,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接下来请六号选手刘洁、李云笑朗诵《再别康桥》。

乙:宣布五号选手得分情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多美妙的意境呀!一首《再别康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意。诗中有情,诗中有画,正所谓“诗情画意。下面请我们与七号选手王甲蕊、王月苗一起去感受《雪花的快乐》。

看,他们来了。

甲:宣布六号得分情况。下面上场的是八号选手侯金延,他朗诵的诗歌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家欢迎!

乙:宣布七号成绩。诗歌可以言情,诗歌可以言志。诗歌《相信未来》就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无比坚信,对未来的执着追求。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朗诵者:九号选手葛仟慧,郑智文。

甲:宣布八号得分情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思乡曲》的优美旋律来聆听十号选手刘帅的深情朗诵。有请刘帅!

乙:宣布九号成绩。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学会风雨兼程。请欣赏《心中的远方》,朗诵者:十一号选手蒋靖雯。

甲:宣布十号成绩。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青春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十二号选手的朗诵或许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请欣赏《旖旎青春,挥洒炫语》,朗诵者:朱英文、付琳、李长欣、赵可欣、侯胤丞 等。

乙:宣布十一号得分情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诗词,一页历史,一位英雄。岳飞,一个响彻中华的名字!胸怀报国志,誓铸中华魂。下面请欣赏十三号选手刘长允激情朗诵《满江红》。

甲:宣布十二号的成绩。一个人应有一种大海的气魄,一个人应有一种花开的情怀。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叫做“幸福”的地方。请欣赏周淑敏、马献礼朗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乙:宣布十三号、十四号成绩。

甲: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宣布本次诗歌朗诵会的获奖情况。

乙:请 为获奖选手颁奖。

甲: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表示祝贺。请 就本次活动的举行作重要点评。大家欢迎。

乙: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甲: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乙: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乙:本次诗歌朗诵会的举办仅仅是我校读书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后我校还将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甲:希望同学们积极投身于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塑人格。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

合:老师们,同学们,XX中学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再见!

篇3:如何指导古诗文朗诵

然而, 当下朗读教学常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以读代讲, 过分夸大朗读的功能。孰不知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没有动人的朗读。二是重肢体表达, 有表演过分之处。教师在课堂上若看到学生朗读时伴有手势, 便大加赞赏, 而很少去分析此处加一手势有无必要, 常给学生以误解:朗读就是“拿腔拿调, 动手动脚”的读书。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练习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指导朗读的方法。那么指导诵读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分清类型, 分类指导

“古诗文”包括古诗和古文, 古文的诵读和古诗的诵读有别。古诗的诵读节奏在于诗之平仄韵律, 古文的诵读节奏在于“句读”。前者重在韵律, 后者重在意义, 也就是说体裁不同, 指导朗读的方法也将不同。因此, 将古诗文加以分类处理是必要的。

试举古文为例。《小石潭记》是山水小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史故事, 《鱼我所欲也》是论辩文。这三篇古文的读法能一样吗?《小石潭记》重在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在智, 《鱼我所欲也》重在思辨, 因此朗读三篇古文的语气、语调, 是舒缓还是短促, 是低回还是高亢, 皆因各自特点而定。

常听教师做课, 一说朗读, 都大加强调感情, 能这样吗?就《鱼我所欲也》为例。读“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到“此之谓失其本心”。这里作者举例论述“取义”的道理, “万钟”不合“礼仪”, 是不能接受, 接受了, 就失去了“礼仪”, 就失去了良心。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若朗读时突出其“情”———沉痛后悔之情, 其效果若何, 诸君可以一试, 必是滑稽可笑。

所以, 指导朗读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需要多研究诗文, 合理分类将有利于指导朗读。其实分类是为了便捷, 把握同类文章的共性, 具体到某篇, 它一定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 在重视分类处理把握共性问题的同时, 切勿忘了文章的个性。既把握共性又突出个性的朗读, 方为完美的朗读。

二、感性朗读离不开理性的分析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 常常以朗读为主, 过分夸大朗读的价值, 仿佛只需要反复的朗读, 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朗诵万能论。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 或者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般的朗读是建立在比较感性的体验上的, 问题在于感性的把握不是孤立的, 是和理性的分析密不可分的。

《名作欣赏》上对于《再别康桥》的理解是: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追求理想的失败, 感情是“沉重的离愁别绪”。孙绍振在分析《再别康桥》的文章中指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这是诗人秘密的、青春的回忆, 是一个人独享的”。其中包括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感情经历, 当时双方都已结婚。因此在诗中徐志摩反复强调“轻轻”“悄悄”, 告别的对象不是康桥校园, 而是“西天的云彩”。悄悄的回忆是独享的, 是美的, 没有忧愁, 没有沉重, 如果有也只能是一种“甜蜜的忧伤”。

如果按第一种理解, 读出的情感应是沉重的、忧伤的;若按第二种理解, 读出的情感应是静谧的、淡淡的忧伤之中自有美丽的甜蜜的味道。

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常常强调重音、停顿、快慢, 却忘了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 常常强调情感, 却疏于了分析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为什么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

总之感性和理性是一组矛盾, 永远处于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之中。只有经过有效的理性分析, 才能对学生各不相同的情感表达作出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没有理性分析作为基础, 学生的体验在原始水平徘徊。即使反复诵读, 也不能对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有所裨益。

三、比较朗读, 加深理解

对于中学生, 特别是初三学生及高中生, 对他们的朗读指导如果仅留于一般层面上, 会让他们很失望, 因为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和理解水平, 要进入深入的理性指导, 比较阅读是个不错的方法。

朗读指导要分析对象。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如果做到纠正读音、读好停顿、读出重音、再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读出感情, 就已经很好了。但初中生觉得这还不够, 为什么这样读?他们要求你进行理性分析, 他们已有了探究本源的欲望。当到了初三或高中时, 学生有了相当的理解力的朗读技能, 还像教初一那样教, 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比较朗读更能突出个性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体悟。

例如, 和学生一起学习《饮酒》 (陶渊明) , 当重点学习本诗之后, 我特别录两首诗给学生看, 两首黄巢的《咏菊》诗。其一:“飒飒秋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陶渊明, 名隐士, 咏菊, 菊就因此有了隐士的气质, 这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菊, 花之隐逸者也。”黄巢,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在《咏菊》其一中, 诗人面对“蕊寒香冷蝶难来”的菊花, 一种打抱不平之气升起, 于是要改变菊的命运,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两句诗透出黄巢的凌云壮志, 真是气度不凡!一种帝王之气溢于言表。在《咏菊》其二中, 菊花的形象大变, 不再令人同情。“我花开后百花杀”, 颇有傲视百花的气魄。待到菊花盛开之时, 菊香“冲天”“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又把菊花与带甲的战士联系在一起, 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里的菊花俨然变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仿佛可以颠覆一个旧王朝。这也正是黄巢壮志的寄托。

通过比较分析, 诗的个性和诗人的个性更鲜明突出, 学生在朗读时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朗读不再仅仅是学生读诗人的作品, 学生朗读时将会进入诗人的角色, 仿佛自己就是诗人, 在朗声诵出自己的作品, 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理想抱负。有比较才显个性, 有比较才有鉴赏。能够比较诵读, 诵读才能上升一个台阶。

篇4:古诗的朗诵节拍

诗歌可以用于吟唱,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自成节拍。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六言,继以汉魏的五言、七言,直至隋唐的近体格律,无一不是顿挫分明、朗朗上口。

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奏。诗歌的节奏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要把诗歌朗读好,不容易,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对节拍的划分。

古诗的节拍应该怎样进行划分呢?

如果按音调来划分节拍,五言诗句一般是三个音节,可按“二、二、一”的形式划分。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划分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七言诗一般是四个音节,一般按“二、二、二、一”的形式划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划分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为照顾音节而将一个双音节词或意义相连的两个字拆分开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是意义上不能拆开的叠词,但按音调划分节拍却把它们拆开了。

为了划分节拍时不把意义相连的词拆分,我们在划分诗句节拍时常常采用按意义划分的办法。五言诗句,最基本的是“二、三”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划分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诗,最基本的是“四、三”式。如:“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可划分为“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此外,“三、一、三”式也是常见的。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除此之外,五言诗句还可以按“二、二、一”,“二、一、二”等形式来划分;七言诗句还可以按“三、四”式,“二、四、一”式等来划分。

总之,了解古诗的意义节拍,有助于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从而使得诗句的意境更加深远,韵律更加优美。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精通诗歌朗诵技巧的小艺术家!

篇5:古诗朗诵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夜喜雨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舟过安仁

杨万里(宋代)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唐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少年中国说》

篇6:古诗词朗诵

女;都说这个节日的春色,非常浓稠,男;都说这个节日的内涵,十分丰厚。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男: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请听三年五班古诗词朗诵

女;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

男;所以诗人记下了春雨的乐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男;清明,清秀的山和明丽的水,是诗人向往的篇章。

女;所以诗人画下了了天门山壮观

望天门山

李白:

(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女;清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男;描绘了万紫千红的世界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女;清明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

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领清明夜【唐】白居易 拍手朗诵)(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领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篇7:枫桥夜泊古诗朗诵

[朗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死于今江西南昌市。他写有不少旅游诗。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篇8:古诗朗诵

语文必修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但并不都适合朗诵。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朗读, 所以在选修教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来完成学习, 并且充分朗读必修教材中的作品, 以期反刍, 重新获得滋养。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 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来欣赏这种“美”,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 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 以教学带朗读, 以朗读促效果, 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 严格地说, 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 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书面语言都有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 “意在言外”的含蓄。作为朗读者, 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 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 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 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 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 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 既是古诗文高考知识点再次整合的好素材, 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朗读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析。

一.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 可以为学习其他鉴赏方法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诗歌部分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但站在诗歌赏析策略和学生接受习惯的角度上去想, 此鉴赏方法的顺序并不合理。为此,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先“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培养朗读的好习惯;接着“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会通过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和主旨, 深切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单元的诗作, 并做好朗读点拨, 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避免把选修课上成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课。这样教学就有层次一些。朗诵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 用声音立起来, 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 教师或学生朗读时, 眼睛所感知的文字, 耳朵听到的声音, 口耳相传, 目视口诵, 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 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具有强大的言语感染力, 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言语的同时, 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 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将进酒》这样的篇目, 非朗诵不能穷尽它的美, 我们可以选取优秀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读音频或视频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感受诗歌里狂放背后的压抑。

选修课文一经朗读, 便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况且我们的选修课本来就是审美课。在教学中本来就要少讲语文知识, 淡化分析讲解,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 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篇目的取舍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 容量大, 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 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 “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胆培养教材整合意识。其实大家都知道, 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 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 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 而应该是通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 是否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 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 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 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 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 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 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 不但在写作时可以进行心理摹拟, 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美文的辞章,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 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 可大大促进“说写”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是教师作示范朗读, 都要充分遵循朗读的内在规律。学生听老师朗读示范, 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 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 也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 融化更快, 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况且朗诵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教材, 熟读成诵就可以运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丢给学生去朗读学习, 他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也会学得比较认真。

三.朗读作为一项学习要求, 是对学生自主赏析的最轻松的干涉

通观“诗歌部分”, 发现一个“可喜”现象:老师要讲的内容只有3篇赏析示例, 其余的作为学生的自主赏析和课外阅读鉴赏。老师的日子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 但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干涉”学生的自主赏析。

朗读者进行朗读, 听者听别人朗读, 都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 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 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 激荡着他们的胸怀, 陶冶着他们的性情,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篇9:古诗朗诵中的语调

古诗具有一定的格律,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果同学们朗诵得好,就能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的思想内容,使它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语调对增强朗诵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叫语调呢?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地说,为了朗诵好一首古诗,在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调。

一般来说,如果古诗表达的是喜悦、兴奋、热烈、明朗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声音就应该比较响亮、高昂。比如,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之春,杜甫当时已经52岁。由于安史之乱,八年来诗人携全家一直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诗人此时的惊喜之情可想而知。这正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欣喜若狂。故而,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时就应采用欢快的语调,声音要高,要响亮。

可是,有些古诗表达的却是沉痛、悲愤、舒缓、安静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朗诵的声音就应尽量低缓。例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首语言朴实、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了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充溢着诗人对世道不平的悲愤,对渔人艰苦生活的同情。因而,朗诵时语调应该是伤感的,声音要尽量低沉些。

篇10:游子吟 古诗朗诵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孟郊《游子吟》 赏析

2.《游子吟》文章欣赏

3.《游子吟》名家点评

4.名篇《游子吟》鉴赏

5.游子吟的作者是

6.孟郊游子吟的意思

7.游子吟古诗教学视频

8.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9.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篇11:古诗朗诵串词

生2:那一首首经典的传世佳作,脍炙人口,给我们无线的遐想和启迪。

齐:让我们走进诗的海洋,享受千古美文。

生1: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季节,看婀娜的柳枝在空中摇曳,听鸟儿在喳喳鸣叫。《咏柳》

生2:夏天,骄阳似火,热情奔放的风带着荷花的清香,飘

进人间,沁人心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片片火红的枫叶送来金秋的祝福。《山行》

生4:伴着梅花的缕缕幽香,披着雪花的洁白无瑕,冬姑娘

宛如一位高贵的公主。《梅花》

篇12:古诗朗诵

音乐:《平湖秋月》

学生朗诵内容:

1.描写春天的古诗:

(十四秒时领读题目,后集体手语诗歌,重复最后一句,本节50秒结束。)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0秒上场,集体读题目,两位同学说台词,后集体朗诵诗歌,1分30秒说再见,退场同时秋天上场)

2.描写夏天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分30秒伴舞上场,1分45秒集体朗诵诗歌)

3.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描写冬天的古诗: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3分10秒学生到后台叫老师,同时拉老师出场)学生;老师,老师。。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学生:什么啊?老师!

老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老师希望你们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学生:老师!我们吃得起苦,我们会努力!

篇13:朗诵的理性特征

一、朗诵材料的理性选择

朗诵材料是指朗诵所依托的书面文字作品, 即所谓的原作。朗诵, 要求朗诵者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显然不可能脱离原作去另行一套, 所以朗诵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首先, 要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长短适宜的、深浅适度的诗文篇章。不宜选择平淡无味、缺乏情节和高潮的作品。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不能选择过长或过短的作品。过短不能够充分表达朗诵者的感情, 也不利于发挥朗诵技巧。过长, 一是会使朗诵者朗诵起来难度加大;二是会使受众感到倦怠, 因为受众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太短的, 可通过适当的重复、乐舞、“留白”等方法增加朗诵的时间;太长的, 可删减部分与中心题旨关联度相对疏离的文字。不要选择那些语言晦涩、构思怪癖、跳跃性很大的诗文。听朗诵和看书不同, 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 甚至停下来仔细揣摩, 而朗诵只能一听而过。人的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烦, 听不懂的地方就干脆不听了, 朗诵效果就会很差。其次, 要选择那些符合场合和听众需要的作品。哲理性太强的诗文不适合比赛或大型演出的场合;作者个人化的内心倾诉, 似喃低语类的文字作品不适合需要当众放声诵读的场合。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理解水平、感受能力、审美趣味等, 都会影响到接受效果。朗诵材料越接近听众, 就越能引起共鸣, 越有望收到预期效果。第三, 选择时要切合朗诵者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朗诵者对对自己的朗诵条件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要注意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强项, 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语音缺陷, 着力扬长避短。不要选择与自己的嗓音条件、性别、年龄、个性、形象、气质、身份等不相称的文字作品。比如高大魁梧的男生诵读《狼和小羊》时, 很难使小羊的角色达到音形协调;声音纤细柔美, 形象娇小柔弱的女生朗诵《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也不合适。

二、原作内涵的理性把握

朗诵的原则是忠于原作品, 因此, 准确地把握原作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是朗诵的前提和基础。“在朗诵过程中, 任何有意识的语句停连、节奏变化等外部技巧的处理, 都源自于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 正确地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与思想, 仔细地划分段落结构, 弄清楚作家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与情感, 做到对作品里每一句话的表达都要有自己充足的内心依据。”[3]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原作内涵这个前提, 朗诵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本就无法做到准确传情达意了。

首先, 要清除障碍, 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的正确含义, 逐句逐段理解内容, 准确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切忌不熟悉或不尊重原著, 理解走向偏误。其次, 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全面了解。只有全面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 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才不会把作品诵读得支离破碎, 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例如《纸船》, 从背景可知:1923年在太平洋的轮船上, 不可能寄发信件, 而诗人正远离亲人, 乘坐游轮行驶在太平洋上, 并驶向陌生的国度, 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身边, 只好借助此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心中的孤独。第三, 培养良好的审美品格和情感素养, 切忌钻牛角尖和偏激。不同作品, 其感情基调是不同的, 如:悲哀、欢快;低沉、高昂;叙事、说明、抒情;雄壮高亢、哀婉缠绵等等。我们一定要反复琢磨, 用心体会, 准确定调。要善于发现文字作品的精髓, 在反复的揣摩和咀嚼中, 感受作品不同风格的美, 粗犷与温柔、豪放与婉约、高雅与通俗、凝重与轻盈等。尽管朗诵者对作品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但一定要在切合原作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环境, 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引发, 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例如《白杨礼赞》, 只有在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之后, 才会引发出与当今时代相合拍的思考:在目前的中国, 同样需要白杨树那种坚韧的意志和朴实、团结的精神。

三、思想感情的理性呈现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朗诵艺术的实施过程是需要激情充沛的, 只有“情动于衷”, 才能“形之于声”。但如果朗诵者只注重激情的迸发, 而忽略了理性美, 也会失之偏颇, 走向过犹不及的境地。

思想感情理性呈现的第一个方面是适度。《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 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 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 讲究适度、平和, 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这样的理智、适度, 同样适用于朗诵。诗文的朗诵, 既要求蕴满感情, 又要求情感的积蓄与迸发以不影响声音美的表现为度, 过犹不及。其实, 过犹不及, 批判的是两种状态:一种是“过”, 即夸大过分以致失态、失控;一种是“不及”, 即未能把作品德情感内涵表现出来或表现得很不够。思想感情理性呈现的第二个方面是真切。有的朗诵, 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 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 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 没有真正走进作品, 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共鸣”。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 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 就必须仔细感受、体味作品,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从选材到分析, 从背诵到朗诵, 都要以“真实的身分, 真诚的态度, 真挚的感情, 真切的语气”去驾驭文字作品, 使之转化为自己由衷的感情流露。比如我们朗诵《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本应有“深情的缅怀, 深情的赞颂”这样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诵时我们内心就要真的怀有这样的情感, 自己也沉浸在这样的深情之中。我们朗诵时要深入、准确地挖掘情感, 可以运用类推、联想、想象等方法唤醒自己相似或相同的情感经验, 使自己浸情入境。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出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时, 对寄人篱下的心情的体味, 就是通过类似经历的联想而获得的。“所以, 朗诵者要善于唤醒自己生活中的记忆来进行创作, 让自己的语言充盈着自己生活中最细微最真实的感觉。”[4]

四、自我个性的理性发挥

每个文字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优势与不足。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使朗诵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首先, 有声语言的展现要听从原作情感意境需要。朗诵时, 要合理地运用停连、重音、语速、语调等表达手段, 调动一切声音因素, 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感情。声音有音色、音强、音量、音长等物理属性。每个人的天赋不同, 加上发音方法和部位的细小差异, 都会引起声音表现力的差别。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强或差, 而故意牵强地凸显或突兀地掩藏。其次, 态势语言的展现要服从美的原则。“态势语言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交流。”[4]是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体态、仪容、仪表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诉诸听众视觉的无声语言, 又称为态势语、体态语等。态势语起到展示形象风采、辅助口语、稳定和引导情绪等作用。下面公式很能说明态势语言的重大意义:思想表达=45%的言语+55%的态势语。运用态势语的原则是目的明确、准确鲜明、协调一致、自然优雅、富有个性;总体要求是优美、适度、自然、协调, 戒过多、过火。个性化的态势语要有美感。何为美?得体最美。比如:神态端正大方、亲切自然;服饰、表情与朗诵内容及内在情韵相协调;手势要优美自然, 宁缺毋滥;站位形式稳定、和谐, 有序等等。第三, 表演展示要趋近并反作用于受众的期盼。“对象感”要求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 有意识地、积极地把作品传达给受众, 要感觉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 用作品语言同他们进行交流。如果不是直接面对受众 (如电台播音) , 要设想他们的存在和反应, 设身处地地与他们有所交流。另外要感觉自己诵读的内容是受众急于听到的, 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热情;要感觉受众在听, 在想, 与自己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 保持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受众的不断交流。在这样的状态下, 朗诵才有灵魂和活力。

五、辅助表演手段的理性利用

要将文字作品通过朗诵者创造性地传达给受众, 使受众更好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往往还要借助一些辅助表演手段的运用。朗诵常用的辅助表演手段主要有布景、配乐、舞蹈、灯光、道具等。

其一, 运用得当的音像可为朗诵增色。音像可以从听觉、视觉上引导受众进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使之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朗诵者本人的情感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使朗诵更显生动、立体、活跃。比如, 朗诵描绘江南风光的诗歌, 如果配上相应的江南美丽风光视频, 会让受众仿佛已经到了诗情画意的江南, 有助于引领受众进入诗文的情境。合适的配乐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积极作用, 关键是配乐一定要与朗诵作品的内涵情感相协调, 并要控制好配乐的长短、音量与留白, 不能喧宾夺主, 压了朗诵。如果没有合适的配乐, 宁可不用, 因为音乐与诗文的不协调将会严重地干扰朗诵, 弄巧成拙。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 现在的视频效果越来越美轮美奂, 夸张一点说, 只有想不出来的, 没有做不出来的, 但正是因为如此, 就要注意不能让视频夺走了受众的眼球和注意重心。当然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 一样不好。其二, 伴舞一定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用简单的造型即可, 万不可纷繁复杂, 喧宾夺主, 使视觉冲击大于听觉, 转移了受众的注意力。如果是朗诵会, 可以在某朗诵作品之后安排与朗诵主题相同的歌、舞等节目, 以延展受众的余绪。其三, 其他诸如道具、布景、灯光等, 都要以能体现作品意境, 烘托朗诵气氛为目的, 在一切方面追求简朴, 如一笔一笺, 一桌一椅, 给听众一两点提示即可, 能暗示出朗诵的基调就行;图案和色彩要与朗诵主题相匹配, 起到丰富朗诵表现, 衬托朗诵的思想感情的作用。灯光以简朴幽美为佳, 色调、明暗、强弱应与布景、朗诵内容相配, 起到增色增情的作用。

摘要:激情, 是朗诵艺术必不可少的, 甚至是首要的因素, 但理性特征却依然贯穿于朗诵艺术表演活动的始终。梳理整个朗诵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的环节, 可以从朗诵材料的理性选择、原作内涵的理性把握、思想感情的理性呈现、自我个性的理性发挥、辅助表演手段的理性利用等五个方面来研究其应有的这种特征。

关键词:朗诵,理性,材料,内涵,感情,个性,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2]肖君.陶岚晴.朗诵——教学考级表演教程中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5.

[3]南京艺术学院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朗诵艺术水平等级考试 (高级)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6.

[4]南京艺术学院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朗诵艺术水平等级考试 (高级)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7.

篇14:古诗朗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6-01

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懂古诗,更重要的是读出古诗的韵味,真切地感受诗中的意境,这样才能真切地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在朗读下功夫,通过朗读让学生品味鉴赏古诗。以下,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山行》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一、围绕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的感情基调,着重体现在读准平仄音以及找准古诗的韵脚上。在指导学生朗读《山行》这首诗时,对韵脚需要读得重一点、慢一点,非韵脚字则需要读得轻一点,稍快一点,这样才能使上下句之间节奏和谐对应,产生抑扬顿挫的诗韵感。《山行》这一首诗的韵脚是“a”,押韵的字有“斜、家、花”,其中“斜”在古代读“xia”,阳平音,如“青山郭外斜”中的“斜”也是这个读音,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还原读音,以便学生读出诗韵。根据诗意表现的需要,学生对“斜、家、花”这几个字稍重读即可。吟诵诗歌是介于读与唱之间,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特有的韵律美,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有些字读得不能太短促,有些字音需要适当拖长,以便从整体上展现诗歌特有的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韵味。

二、吃透内容,读准诗韵

要读出诗韵首先要以感情理解为基础,只有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朗读才能准确地展现诗歌的韵律。因而教师需要在以引导学生读好、读准古诗内容,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充分表现诗歌的韵味。1.节奏。一般情况下,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规律是先把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具体形式为 “△△△△ /△△△”,然后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前面四字节奏划分为“△△ /△△”,而后三字节奏划分为 “△ /△△”、“△△ /△”或“△△△”。比如《山行》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并用符号作标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重读。朗读诗歌要真正读出诗韵、读出感情,除了必要的节奏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情感语言来实现,其中又主要体现在语音的轻重上,即明白哪些音需重读。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达的重点来确定,同时用重读符号“·”作标示。如《山行》这首诗应把“寒”“石”“生”读重音,强调表现诗歌的情感。3.语调。诗歌当中为表达情感的需要,很多时候还需要标出升降语调。可以用升降调符号“↑”“↓”表示。当然,在注意升降调时需要注意诗句的前后连贯,或者相连、相反的配置等。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的语调可以做如下处理: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升调时需要逐渐加大音量,语速加快,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而读降语调时则需要从强逐步减弱音量,语速平缓。同样,对于整首诗来说,一般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语调也应有所变化、相互错位,这样才能够形成抑扬顿挫之感。

三、想象为主,鉴读诗韵

学生要真正把古诗读出味道,就要投入感情通过想象来读,教师需要积极创设情境,借助音乐、挂图等引导学生进行跨越式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感悟诗境、增加情感,从而借助自己的想象朗读来表达对诗歌的情感。如《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山林秋色图。诗中描绘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构成了优美和谐的画面。前两句诗歌起烘托作用,为后两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做铺垫。在诗歌朗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山路的“远”和“斜”,想象山路的绵长、曲折;针对“寒”字则想象秋天万物枯寂的现象,写出了秋天的寂静。“白云生处有人家”表面上写白云,实际上写的是人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山的另一边有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激动、抑制不住的心情,学生朗读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时,要能体会诗的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朗读是体会诗歌意蕴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朗读,围绕韵脚朗读,在朗读中突出节奏以及语调等,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学习古诗时才能理解诗境、读出诗韵。

上一篇:口腔医院年度营销策划下一篇:网上支付税费服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