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2024-06-05

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精选10篇)

篇1: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一阶段成果总结报告

2010年1月我们申请了课题《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展开了研究工作,现将第一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查找资料,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依据,指导研究工作

本课题实践性很强,但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所以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素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打好理论基础。课题中成员都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班主任,对有效课堂比较了解,对构建有效课堂有自己的方法。所以,我们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坚实基础。

二、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案

1、确定研究的实验班

我们首先确定四位骨干班主任所带的班为研究的实验班。对实验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

班主任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把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找出典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制定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实验班和研究对象后,课题组讨论并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首先,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最喜欢的上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其次让每个孩子写成长日记,及时掌握这些孩子的情况,时时调整方法。第三、对这些学生,每周坚持做到“四个一”:一次小结,与家长联系一次,与学生谈话一次,给他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记录下他们每周的进步,给予鼓励、表扬。

第四、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资源。各科老师都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才艺表演,可演讲、朗诵、唱歌、绘画、讲故事、演小品、说相声等,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素质得以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五、开辟第二课堂。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小组拓展学生的

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形成了研究的理论:赏识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赏识能给孩子注入一股自信的力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注重习惯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兴趣,挖掘潜力,于自由中见管理之成效。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充满兴趣,使他们的个性最优化发展。

2、总结了研究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校风、班风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互相关心、有礼貌等等优良品质。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内因。

(1)优化育人环境 教室的布臵:国旗;班训“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班规;课堂守则;奖状;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字画;每月一期的墙报,每期都辟有“心理健康专栏”;荣誉榜,每个学期本班学生所获得的成绩;“讲文明创三好”—班规评定和《课堂守则》评优统计表;还有窗帘,窗台上的花草。

(2)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3)提高老师自身素质,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4)凡是健康的公益活动,无论是绿化、做好事,还是竞赛:学科、文艺、体育等,都发动、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尽力去做好它,以此培养“热情”“希望”“自信心”还有责任心——对人生抱积极的态度。

(5)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6)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健康的性格的形成,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7)结“一帮一”“一对红”对子,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性格。

第二阶段成果总结报告

《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与研究》课题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现对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的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题正在实施的方案

1、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影响初中生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父母 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因素:课堂教学。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文化、社会因素: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它促使一个人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掌屋相应的道德规范。具体的社会现实也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2、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1、组织班主任对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

2、制定课堂教学评估办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

3、精炼高效地进行“后教”,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4、研究“分层教学”模式及实践应用,合理设计单元教学

3、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文本,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文本,掀起研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良好教研氛围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让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习任务,达成既定学习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争取做到不备课不上课。

3、运用好导学案,做好学生的预习指导。

上好一节课,学生一定要养成自学的习惯,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指导,不能让学生无目的预习,否则事倍功半。

4、搞好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

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1、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2、在课改中,小组考核落实的到位,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小组的工作。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后勤,做好督促工作,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导学案用的扎实。导学案编制时,所有的老师都要进行研讨,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

4、科研工作落实的好。学校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进行统一教研,一个月进行大教研,让各位老师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并且反思自己的工作中所欠缺的地方,改进并提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教师的传统观念有了明显改变,不再是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得到彻底解放。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报告

(一)主要成效:

一、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有效课堂是什么?我认为一是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三是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四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关键的 “有效” 就是让学生从能学逐步过渡到会学。

“能学”就是指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有了成功的体验和感悟;“会学”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探究精神。

转变观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与挑战;把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二、许多老师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课堂初现雏形。

我们数学组每周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特别是我们学校坚持走课改和教科研之路,积极进行课改探索,创建新课堂,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聘请专家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吸纳借鉴先进学校的理念和经验。通过课改,教科研,学校在教学、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校情、县情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和做法,打造出了初具二中特色的课改“352”模式。许多老师能够积极的行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过努力,有效课堂已经初具雏形。每周教务处都要进教室去看上课情况,总体是一次比一次要好,一次比一次要像,特别是实施有效课堂以来,绝大多数老师,都能不同程度的放开让学生去展示,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热情高了,敢发言了,敢展示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几个课改班级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已具备了有效课堂的绝大多数特征。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基本成型。课前、课中、课后策略基本

能按要求进行。

1.经过严格要求,学生的预习习惯初步形成。习惯的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许多学生以前根本没有预习的习惯,经过学校要求,班主任严抓,学科老师培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动手预习,虽然程度参差不齐,但他只要有行动就是很好的进步。

2.科任老师能高效备课,按时上交“导学案”。许多老师以前根本没有动过电脑,或者对文档操作很不熟练,在一开始就要求电子备课,难度可想而知,可是这些老师能克服困难,废寝忘食,边学边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一种工作精神确实很令人感动。现在,绝大多数老师已经能很熟练的进行电脑操作,尤其是数学、物理等学科一些特殊符号,作图确实让我们老师费了不少劲,但今天我们进步了、会了。由此更可见“有付出必有收获”。现在,各学科都能按时完成备课任务并上交“导学案”,保证了有效课堂实施的顺利进行。

3.合作学习有效开展。许多老师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并按角色给学生学生分配任务,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交流,组长管理有力,小组讨论热烈,合作学习初显成效。

4.有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经过教科室多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培训与实施。在许多班级中能很好的落实早读前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并详细记入《班级日志》。科任老师能重视课堂小组评价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而且每个班主任老师自己也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多数班主任能很好的落实小组成员评价制度,组织学生相互评价,相互监督,每一个班主任落实有力且能有所创新。

四、存在问题与困惑

1、面对应试教育的挑战,“有效课堂”你该如何迎战?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多种,有直接体验获取,有间接获取。直接获取费时费力,间接获取就不同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打个比方:要作一盘菜,直接体验就是让他自己尝试摸索、掌握这盘菜的正确做法;间接体验就是给他一本菜谱让他知道许多菜肴的制作方法。虽说后者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前者,但后者因为缺少实践,始终无法发现其中的奥秘,但这也不失为一条通往应试教育的捷径。

2、学生说上课全听懂了,下课后却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面向所有学生,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是部分学生,最多不过50%,另外的50%是一个无法控制的群体,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并不

是有效课堂。

3、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和偏失。教师的指正往往会将课堂带入拖时,给人的感觉就是课堂量大事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4、实行该法,教师的备课量很大,查找资料、设计问题,打印“资料”、耗时费工,困难重重!

篇2: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及价值

有效课堂一直是教学中探讨的热点,然而一直没有一定的模式,为了打造更有效的课堂,我校申报了这项课题,探索不同学科和不同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建构方式,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初级中学,学生及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主要来源于周边居民,家庭成份复杂,优秀学生流向了市里几所学校。学生几乎都是分配来的,基础太差,独生子女较多,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缺乏愉快、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

这就迫切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为此,每个教育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要领以顺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使命——减负提质。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创建主体参与课堂,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大的变革,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习,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我校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刘玉强副校长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设计、推敲课题研究方案 确定内容:

1、组织班主任对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指导。

2、制定课堂教学评估办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

3、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4、精炼高效地进行“后教”,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5、研究“分层教学”模式及实践应用,合理设计单元教学

6、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学习。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文本,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文本,掀起研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良好教研氛围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让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习任务,达成既定学习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争取做到不备课不上课。

3、运用好导学案,做好学生的预习指导。

上好一节课,学生一定要养成自学的习惯,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指导,不能让学生无目的预习,否则事倍功半。

4、搞好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1、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2、在课改中,小组考核落实的到位,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小组的工作。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后勤,做好督促工作,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导学案用的扎实。导学案编制时,所有的老师都要进行研讨,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

4、科研工作落实的好。学校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进行统一教研,一个月进行大教研,让各位老师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并且反思自己的工作中所欠缺的地方,改进并提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教师的传统观念有了明显改变,不再是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得到彻底解放。

(三)通过研究,确定课改示范班,以点带面。课改班成立后,我校研究出有效课堂的课堂模式——“352”课堂模式,一段时间的实践,课改班的成绩都排在年级的前面,于是,学校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每个班从理念到行动已经走向有效乃至高效。

(四)学校定期开展每个年级的公开课、示范课等,并且进行讲课比武,而且让课改班的老师定期培训其他老师,带动他们走得更快,以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运用有效课堂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了,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再讨厌课堂,而是每天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篇3: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和谐氛围,解读文本

新课堂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学养,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捕捉他们闪现的思想火花,在无拘无束的阅读思考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对话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连文本的解读都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阅读教学就难以有效进行,或者南辕北辙,或者以偏概全,或者蜻蜓点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得不到保障。老师们要从文中选择两三个重点,也就是说必须从文中找出两三个生长点,这两三个生长点应该对整篇课文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有一定的穿透力,以重点研究“课文怎样说”和“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两方面的内容。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将冰心32岁时写的《纸船》、59岁时写的《雨后》等诗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补充了与文本写作主旨相关的冰心的诗文,引发了学生超出文本的思考、感悟和融通,从而懂得冰心奶奶爱儿童、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入,出现了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揭示出了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精、气、神”,高屋建瓴、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活动。

二、主导主体,和谐统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隐形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个体学习中会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读、说、画、写、背、唱、演等,对此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于是就鼓励学生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作业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空白处写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读写结合,协调能发展

语文教学中“品读”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更直接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在品读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揣摩、咀嚼、比较、推敲当中读出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会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评判,因此,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在学生品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时,教师还要注意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写”亦如此,如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对于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不仅要细细品读,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且要结合教学实际当堂让学生抄写、背诵,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大量地阅读,更源自日积月累地练笔。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能找到适当的训练点,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笔,读中乐书,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预设成功,生成精彩

一堂有灵性的语文课,不仅仅需要科学的预设,还依赖于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

教师应掌握一些激发学生生成的方法。比如提问法,教师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者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们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地思考,从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激发精彩的生成。也可以采用联系现实法,有些文章学生不愿去读,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那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找到其现实意义所在,这样学生才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精彩的生成才有可能出现。还可以采用质疑生成法,有时候一些被认为是真理的说法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下无法成立,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生成。有了生成,教师就应该进行即时捕捉并善于抓住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生成,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了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课堂生成,教学相长,语文课堂才有了灵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意外”,老师若能巧妙运用,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意生成的资源,使预设向生成自然转化,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课堂就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篇4: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影响因素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辛苦,学生痛苦”的问题,这也就是关于课堂教学所遭遇最强烈批评的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能解决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等问题。

近些年来,围绕着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减轻学生课业和教师教学的负担,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教师轻松愉快地教?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实践及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有效教学”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1]。

一、影响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分析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当是“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它们被称为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必备要件。其他的影响因子都是由这三者衍生出来。

“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的人力资源,但二者的身份区隔历来都是明晰的,教师是知识的供给者或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或承受者。然而,无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其最终的效果还得取决于“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从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给予分类,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但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对“网络资源”(互联网和社会交际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由三个基本因素还可衍生出众多小而分散但却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零散的因子经过在课堂实践中的有效整合,以一种集成的方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

围绕课程资源要善用多媒体,开发教材资源;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真正做到“学为中心”。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一份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拓展教材内容,深化、升华课本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合作的热情[2]。但也要谨防由于过多使用多媒体或操作失当,造成课堂有效性的下降。同时,对教材内容的精准把握和对授课学生情况的了解,也关乎一堂课的优劣。老师在授课时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分析学情,甚至对教学理念都要全面理解,真正做到贯彻“学为中心、学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梳理“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相关主题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从自己的视角为基点给出了自己特色的建构策略。但若将文献呈现的众多观点给以系统的提炼整合并加以归类,近乎所有的教学有效性策略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而展开。

如围绕“学生”要素的策略主要有,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语文学习;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让学生主动发挥学习主题的作用,因为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标志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3];凸显生本地位,启发积极思维,等等。围绕“教师”要素的策略有做好“教学设计”,提升备课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课堂的趣味;照顾全体学生,关爱后进生,加强师德建设等。围绕“课程资源”的策略主要是在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再度开发”教材资源;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综述现有的教学有效性策略,本文拟从教学环节层面来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关键因素,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尽管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思路是,教师必定要“想法设法”地让学生在限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每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4]。

具体来讲,从“备课”活动也即“教学设计”环节开始,教师就应有清晰的授课思路和预期的课堂效标,建议尝试采用一种颠倒传统教学设计思路的方式来设计教学,也就是从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开始,反查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在分析判断整合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授课流程。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要善于通过一系列“教学行为”并借助必要的教具辅助,努力实现“备择方案”的预期理想和价值。特别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日臻多元化,对传统单一“书本”源构成了挑战,这时,教师尤其要有敏锐的思维转换能力,要善于发掘运用这些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势,引导学生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发现学习”或“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讲练结合,提高课堂实效。同时,教师自己也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由原来的“知识供给者”转向“激励者”。最后,在“课堂回馈”环节,教师还需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课堂构件进行回查,认真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长和疏漏,在向学生总结回授的过程中,及时强调修正。经过这样一步步精心缜密的计划和不折不扣的落实,高效课堂将不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题。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更是一门高超艺术的呈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不仅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很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清并认真分析这些影响因子,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循环中积累充实教学经验,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性的活动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庐航.提高课堂实效,构建有效课堂——浅谈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因素[J].读与写杂志,2012,8.

[2] 孙英花.从英语课堂大赛透析影响有效课堂的因素[J].新课程研究,2010,5.

[3] 金乐真.教学有效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篇5: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认识还欠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虽有各自的小组,但小组编排不科学,小组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合作时没有明确的任务,问题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使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二、研究目标

为了改变化学学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让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三.研究的过程

1.通过调查了解,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2.深入课堂,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的有效合作、组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研究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4.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四.达到的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3.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探索初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6: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的研究 学校工作的中心就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现代化的时代,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准备分两个层次进行研讨:第一,以单科单人为突破点、实现以点带面,在取得初步经验之后,我们及时将实验科目扩大到语文、数学、思品、科学、美术、音乐。每一科都先选一个志愿教师,作为点的实验,力求取得有针对学科的共同经验,并尽早推广。第二,面向全体学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全方位的进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一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尝到了甜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要解东群、刘采丽等通过实验总结出了相关的教学经验,他们认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于是他们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并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他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电教媒体,可创设新颖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电教媒体,可提供生活原型场景,从而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立性、反复性和主动性更加显著。通过开放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们依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形成不同的研究小组;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和步骤,帮助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和网络信息的搜集指导:上网、搜索、阅览、摘录,最后利用搜集的资料,完成各组的研究小结。这个过程是学生的实践体验,是学生情感体验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收集、分析资料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上网查询、阅览收集的科学方法。在自由舒畅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课内外与校内外的延伸、整合。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再加上信息的处理也需要几个反复的过程。网络查询、阅览收集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这要归因于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和对信息的反复加工过程。

二、积极实践与探索,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明确方向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

2、资料收集,完成主题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一、初步获取信息。

二、加工、处理信息。

三、形成初步学习成果与体会。

四、对学习成果的进一步研讨。

五、完善、修正研究成果。这几个步骤,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在不断重复、穿插着的。无论是阶段性完成的主题,还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主题,都在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不断地完善、修整形成观点与成果。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观点与成果才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步趋向完美。

3、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教学的结束。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成进行长期的展示与交流。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学生口答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问题来形成一种表彰的气氛。一方面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更突出了研究的氛围。

三、扩展子课题,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校聘请区教研员对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向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理论,传递教改信息,介绍实际经验。

通过相关的课改培训和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培训,学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每个学科都有相关的教师进行了录像竞赛课。我们课题组经过学校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把子课题扩展到其他学科,重点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开始,在各个学科中开展相关的活动,并以《信息技术》学科带动其他学科逐步深入研究。

篇7: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于秀文

一年以来的课题工作,对我校的课题教师来说,收益非常大。原来,我们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从未进行过课题实验研究,如今,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在逐渐的撩起课题神秘的面纱,对课题研究的敬畏和害怕逐渐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参与和出谋划策。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自觉的利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和再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能尽量的符合新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在显著的提高,大多数教师积极的参与课例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质量的优质教案和课例,并由原来的懒写怕写转变为积极的记录感想、反思、心得体会,撰写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一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成长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一些教师在课题实验研究中,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教学特色。

篇8: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这个课题深深吸引了我,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或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法获得预期的有效性与最优化。针对这种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备好课,以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精心“备教 材”。课前要肯花时间精心钻研教材 ,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抓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教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课堂才会变得精彩。

2.用心“备学生 ”。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是“以课本为本”,而是“以学生为本”。为了获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弱层次低的学生,使他们不掉队,学得扎实。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的不同情感体验。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知识得到积累, 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3.专心“备方法”。方法有好差之分,能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好教法。我们要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应注重课堂动态的预设、生成与资源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频繁而密切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课前预设,而且要关注课堂的动态与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教学的情景、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心理、师生双边互动的程度等都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这就要靠教师合理运用、合理开发(靠自然生成的 ,也是客观的。 )。教师只有提前预设课堂 ,加上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进行合理处理,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资源十分丰富,有人文的、地理的、时间的、空间的、物质的、精神的,有学生的群体作用、个体差异、教学情景、教学场景、优势互补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学会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或许能够有效。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棒表示出53的数(每位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各小组的学生纷纷动手、合作操作,摆出53根小棒。突然,生1举手报告:老师,范同学不和我们合作,他还在玩彩笔呢! (范同学不但没生气,还趴在桌子上偷笑。 )

师:范同学,有什么高兴的事,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范:老师,我已经摆好了,我不用与同学们合作。

师: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一讲?

范:我用一根彩笔表示十。用一根小棒表示一,五根彩笔和三根小棒和起来就是53。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范的摆法真有创意,他运用了假设的方法。那么你们能否用手中仅有的两种彩色小棒表示出86的数呢?

生2:用红色的1根小棒表示十,黄色的1根小棒表示一,8根红色的小棒与6根黄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86。

……

这节课,这位教师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使课堂教学生成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巧妙抓住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开发。

三、教师应进行深入的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长期有效地进行教后反思。

例如:我在《角的认识》课堂教学之后,从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今后教学需要改进之处进行了反思:“在《认识角》这节课,能根据教学目标中计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找图片中的角、摸角、创造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将角抽象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角,通过摸角这一活动感受的特征,认识角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最后找生活中的角。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概念,然后进行创造角,这样学生在活动时有针对性。”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及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个难点,我还是没引导好。在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时, 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说,体会角的大小与比角这两个活动可以结合起来,如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价‘比比看谁的角大,角大的要怎么变小,角小的要怎么变大,让学生在比角中去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反思贵在持之以恒, 教师将逐步养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性反省的习惯,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9: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

一、教育理念:由权威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

多年来,我国教育强调教师的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突出了“授—受”式教学,规范了“上—下”的教学关系。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渐渐形成了凯洛夫式的先教后学的教学体系。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了学生发展、课程开发、教学效益的研究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首先,要提高服务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及时、必要、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和谐发展的合作者。其次,要培养民主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朋友关系,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与品质。第三,要强化发展意识,注重提高科研素质,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方式,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和错误,多渠道吸收信息和收集资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对话、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教师管束下的被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有效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主动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要“扶学生上路”。教师要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策略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主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高学习效益等;尊重差异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实现由“不能独立学”到“我能独立学”的转变。第三,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

受”,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三、教学设计:由注重教材向满足学生需要转变

在有效教学视野中,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课前,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有计划、有结构地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生成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完成能够解决的概念性问题、理论性问题和习题性问题。教师要在学生课前,在有结构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展现在课堂对话中,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充分生成,并在问题对话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在课后拓展中应进行多元拓展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思考、问题作业、问题展示、问题探究、问题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课程整合:由课程封闭向课程开放转变

传统课程在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使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堂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把课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整合,重点关注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本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把文本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文本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首先,要加强课程的整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相关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提高学生自主运用、分析、归纳、综合评价知识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注意课程的创新性。教师要大胆创新课程,敢于质疑和批判现成的文本课程,要科学地充实和丰富课程内容,建构教师良好的心灵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整合、吸收和发展。第三,教师要关注课程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课程视域的开放,教师要学会超越课程,就是要把课程置于自然的客观世界中去,其范围、内容、呈现方式、课程问题、课程标准等都要开放,鼓励学生生成多元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健康发展。

五、教学评价:由片面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传统的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过分倚重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评价标准统一,忽视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倚重纸笔考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过程就是通过双方的平等对话、友好协商,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首先,学习评价是通过评价解放学习者。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舒适的学习环境,用充满激励性、启发性的评价话语,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用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用科学、人文、适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感受知识、体验生命、享受幸福的成长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快乐中生活。其次,学习评价是通过评价全面培养学习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供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要科学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第三,学习评价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全面、多元的评价方法,对全面发展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不仅尊重差异,更要关注个性发展;不仅采用考试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发挥多元主体的评价作用。

总之,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并随着年龄、学段增长变成完全的自主学习者,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从自主学习到有效指导再到自主学习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一个转变和成熟的阶段时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提升对教师专业的自我理解,全面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二是教师要做到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科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三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习惯做法,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教学习惯和意识。

篇10: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临江市光华中学教科室

毕春林

我们知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教学”可以称得上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中的“效”,既指“效果”,也指“效率”,更指“效益”。对于正处创造品牌效应阶段的光华中学来说,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自然是各项教学要求的重中之中。上学期我们对于研究课题从大到小,分条缕析,初步建立了三级课题研究管理体系。本学期,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行动研究小课题,走“实在、求精、创新”的教科研之路。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有成效;使教师教得自信,教得轻松,教有所为。进一进调动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科研中提高教师,学校的知名度,努力提高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校科研的氛围,开创我校教育科研的新局面。

一、工作目标

1.创设教科研氛围,通过教师多渠道全方位的收集科研信息,完善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考核制度,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研气息更加强烈。2.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在博客间交流,鼓励教师勤写多投稿,充分展示学校的教科研成果。

3.抓好教科研的常规工作,完善教科研管理机制,构造学校科研网络,逐步完善教师教科研信息化管理。

二、研究内容:

(一)探索培养学生课堂民主参与能力的策略。按照“在共性制约下的个性张扬”这一总体原则,既规范学生的行为,又不扼杀他们的天性,使学生行为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螺旋上升,层递发展,着重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如何让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2.学生如何参与课堂讨论。3.怎样与人合作完成某项工作。4.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纪律与气氛。5.如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5.如何使班任和科任的评价标准一致,效果一致。6.如何发挥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小组和班级之间的合作优势。

(二)研究新教材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按照“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这一总体原则,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发展。具体研究以下内容。1.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教材资源的整合;2.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为宗旨的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3.各学科教材之间的协调配合与本门课程纵向发展的学科渗透教学设计;4.数、语、外、政、史、地、生生活化学习研究课例及案例。

(三)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适合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感悟性学习的系列方案。按照“学习中选择,实践中感悟,研究中超越”这一总体原则,谋求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1.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2.适合于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3.适合于学生进行感悟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在原有小课题基础上整理生成问题进行研究1.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课题,及时拟定好课题研究计划,要对本学期的教学方法,所采取的措施以书面形式上交教科室,教科室将依据教师期初制定的计划分阶段进行进行考评。2.期末教科室将根据教师期初拟定的计划,结合实施过程进行考核,对科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积极组织教学基本功比武,教学优质课评比。1.学校要组织好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武,已经组织了教师教师硬笔字大赛。本学期改革比武形式,不仅观摩教师的上课情况,更关注教师教学设计、说课、反思质量,力拓全程评比,以期实现过程管理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观摩 激励教师上好优质课,推动我校教学研究的新高潮。2.早准备、早选拔、早培养,为我校在各级教学活动中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发挥团队精神,为提高我校教学知名度而努力。3.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予以鼓励,在各级参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奖励。

(三)做好各级论文撰稿,评比工作1.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规格,各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2.每位教师至少要撰写一篇文章,及时生动总结我校的科研成果,该项工作也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校本培训1.加强备课管理,要认真落实“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备课时,重视思路,备教法,备学生的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进行教学反思,高质量地写好教学后记。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增加教案附页,使教师的备课个性得以张扬。力图做到和而不同。强化导学案三级审批管理制度,确保导学案的质量。2.加强研究课管理,要认真组织每人一堂优质课的研讨,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认真听课,分教研组进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教研组要及时确立教师上课时间,上报教科室以便教科室统一安排并参与活动,协助教师精心备好课,要有说课记录,听课教师要有听后感,装订成册。教科室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有效课堂上课标准》、《有效课堂听课标准》、《有效课堂说课标准》、《有效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标准》、《有效课堂教案标准》,是全体教师明确标准,评有所依,行有所据。3.制定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通过写后记,教学随笔,作业情况分析,质量分析等形式,实现自己的反思。

(五)进一步加强课堂有效性的研究1.教师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不但要重视考试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走全面发展之路。2.每位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研究自己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能否能达到学校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各项标准。3.要努力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获得实效。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 反思这一年的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题研究活动还带有强制性质,难以成为教师和自觉行为,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2.课题注重实施课堂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的研究,但如何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欠缺。

3.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师的过多,却与难以拿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 性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成绩依然是关注的焦点。

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4.加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评估方案的研究。5.随时积累整理课题实验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6.进一步完善好课题档案。

上一篇:精选最有启示的读书的励志名言下一篇:办公室国庆期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