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2024-04-09

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通用7篇)

篇1: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创先争优,积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重点工程建设和社会稳定统筹推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纠纷排查化解矛盾中创先争优。一是成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排查化解、重点督查、信息报告等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落实,上下联动,人人争当“排头兵”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五排查”制度和分级受理制度、非常时期或重大矛盾纠纷报告制度。即每月一次共性问题的定期排查和突出问题的专项排查,重大节日期间的重点排查,敏感时期和重大政策出台后的超前排查,做到矛盾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要求,划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负责范围,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分解到人,确保落实到位。目前,该区已经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44万余起,防止纠纷激化422起,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98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预防社会矛盾中创先争优。一是分类预测潜在风险。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由发改牵头,组织国土、社保、政法等部门,就项目可能带来的农民失地风险、拆迁安置风险、施工安全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干部能力风险及诱发性风险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论证、超前预测,拿出预案,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争取主动、奠定基础。二是做到风险防范与项目规划统筹考虑。项目在立项审批论证时,必须把评估预测到的社会稳定风险纳入项目可行性论证范围,统筹考虑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建设中存在的稳定风险,既不因风险存在而简单地否定项目立项,又不因草率立项而忽视稳定风险的防范化解;把风险防范控制措施作为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统一申报、全面审查、合并审批,对防范风险跟进措施不力的项目坚决不预立项,确保化解风险的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把事关被征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纳入项目详细规划,统筹安排,做到了项目选址与征地拆迁、园区规划与征地农民安置、产业布局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城镇化推进与社会保障接续四个同步考虑。三是分类防范各种风险发生。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防范控制化解责任落实到各级有关部门,确保风险防范有人抓、责任化解有人负、失责追究有人担。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创先争优。一是在铜仁门户网站设立“同仁社区”互动栏目,畅通民意渠道,倾听民声。借助“互动社区”建立与群众沟通的网络渠道,实现‘群众—政府—群众’的双向交流,使政府零距离贴近群众,有效疏通民怨,化解矛盾,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二是启动“民情快车短信平台”,开辟群众反映民情的快速车道。主要是接纳群众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人、本人需要帮助解决的事项以及其它需要建议的事项。三是在铜仁人民广播电台开辟“政风行风热线”,定期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听众朋友的意见、建议、投诉或者咨询,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在创新农村政治思想工作中创先争优。开展以“话惠民,颂党恩,聚力量,促发展”为主题的“惠民政策宣讲进村”、“文艺电影服务进村”、“科学技术服务进村”、“法律法规服务进村”、“计生卫生服务进村”、“先进典型创建进村” “六进村”活动,目的是在寓教于乐中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在下乡进村服务中转变干部作用,在热忱服务中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在法律法规服务中化解矛盾纠纷。很多群众说,“干部进村开展的活动很多,大家非常喜欢,把党的声音直接传到了基层,传到了我们心中”。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活动,群众受到贴心式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了,社会公益意识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更了解了。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一位不识字的70多岁仡佬族老人自己编快板《感党恩》参加村文艺队的演出,在当地传为佳话。(地区综合办)

正义网山东3月31日讯(记者卢金增 通讯员傅圣敏 李卫东 逄洁)3月30日,山东省即墨市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市政法系统“打造青岛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动员会上作表态发言。该院将按照该市市委开展“打造青岛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活动的目标要求,以深入推进“三项工作”为中心,依法全面履行检察职责,通过检察工作与争创活动“四结合”,进一步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执法办案能力上夯实“打造青岛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的基础。

一是结合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在争创活动中不断加大执法办案力度。重点查办党委政府关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积极开展“民生预防”,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惩治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坚决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的犯罪活动,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扎实做好检察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是结合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在争创活动中狠抓检察机制创新。积极搭建“为民检察”新平台,建立“为民检察”服务大厅,不断拓展倾听民声、服务民生的渠道和途径,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拓宽检察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积极进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成立“轻微刑事案件调解处理办公室”,依法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协调处置,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结合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在争创活动中全力推行“阳光检察”。充分利用 “检务公开”大厅,方便群众查询和监督,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推行检委会研究案件列席制度,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执法监督员和相关人员参与进来,增进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议案过程的了解,提高检察机关社会公信力。通过“检察开放日”活动,扩大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加大外部监督力度,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工作。

四是结合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在争创活动中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动和促进队伍建设。扎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大力加强干警职业道德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打造廉政教育全方位、规章制度全覆盖、监督管理全过程的“三位一体”权力运行防控体系,杜绝干警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确保检察机关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更好地服务工作大局夯实坚强的队伍基础。

市公安局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我市打造江西最具安全感城市的工作中将如何履行综治工作主力军的职能?为此,记者专访了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跃辉。

记者:王副市长,中央、省、市委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提出了有关要求,市公安局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王跃辉: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担负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近几年来,市公安局始终坚持将政法综治工作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主动履行综治工作主力军职能,切实将综治工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谋划、来安排、来推动,做到每月有分析研究,有讲评部署,扎扎实实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每年年初,中央、省、市委作出政法综治工作部署后,市公安局都要召开党委会专门学习研究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特别是中央、省、市委领导关于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的讲话精神,深刻分析综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层层签订综治工作责任状,全警动员,人人动手,全面落实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的工作措施,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大力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战略,认真扎实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打击的高压态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圆满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王副市长,你是如何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重要论述,切实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

王跃辉:众所周知,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所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公安机关最大的政绩。可以这样说,公安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为此,全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观念,以全新的姿态、有力的措施、有效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合拍。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推进到哪里,公安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稳定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打击整治,有力地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优化重点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改进公安行政管理。积极主动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作为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

三是强化公安优质服务。加强户籍管理和出入境管理工作,完善“一站式”承诺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天民”式的人民警察,从体制上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记者:王副市长,您在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具体指导政法综治工作方面的思路、举措是什么?

王跃辉: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强基础,创特色,促和谐”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强化服务。在高度重视方面,具体是做到“四个切实”。一是切实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着力保证社会大局稳定;二是切实把人民满意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权益;三是切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切实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作为政法工作永恒的主题,着力提高广大公安民警的素质。在积极支持方面,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履行检查督促职责,落实综治工作措施。大力加强监管工作力度,及时指导党政机关、金融、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防火、防盗、防事故工作,有效维护单位内部安全。二是强化打击整治,努力为基层创安开辟道路。将打击锋芒直指杀人、强奸、抢劫、抢夺、盗窃等严重侵害人民群众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着重整治治安复杂的城中村、歌舞娱乐场所、电玩游戏厅和治安混乱区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铲除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土壤。三是严密防范控制,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最大化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防范功能,建立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整合公安巡逻、单位值班值勤、居民群众联防力量,实现人机互动,形成无缝对接的立体防控体系。严密涉危涉爆、剧毒、放射性物品的管理,严格交通、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公共安全。在具体指导方面,坚持三个促进。一是全面促进综治基础建设。按照设防城市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大力加强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组建社区保安、治安巡防、治安志愿者、看楼护院、治安信息员、综治特派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大力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战略,全方位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二是全面促进综治目标责任制落实。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把各项综治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到基层单位,做到目标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到位,切实把责任人抓综治工作的实绩与政绩考核、奖惩和职级升降以及经济利益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全面促进综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引导各政法综治责任单位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稳定观,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和思考政法综治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系统研究落实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实现全面稳定;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既治标又治本,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实现可持续的稳定。

记者:王副市长,市公安局是如何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提高群众参与率,推进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的?

王跃辉:一是着力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复杂局势的能力。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处置在先,疏堵结合,依法果断”的新形势下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新路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大力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疏导化解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二是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治安问题,坚持将严打工作常态化、日常化,根据不同时期刑事犯罪的不同特点,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了“扫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盗窃、破坏“三电”设施,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和治爆缉枪,整治重点工程、企业、校园周边秩序,清查整顿公共娱乐场所等专项行动,打击效果显著增强。三是不断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全省领先,2007年11月,结合理顺新余市公安局组织管理体制,按照省公安厅关于县级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公安部《组织管理条例》、《指导意见》要求,六个公安分局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全部一步到位。警务信息化建设全省领先,信息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公安二级网改造提前完工,百名民警拥有电脑量提前达到80台,主要公安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苦练基本功全省领先,40名民警被省公安厅评为各类业务能手,全市大练兵综合成绩获全省第一名。派出所和警务室建设全省领先,公安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改造列全省第一;全市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在全省公安机关排名第二。在刑事侦查装备上,给每个公安分局刑侦大队配备了现场勘查车、囚车。在分宜县公安局按公安部标准建成投入使用一级刑事技术室。在办公用房建设上,新建县公安局1个,新建派出所5个;新建农村交警中队3个,建设警务室89个。完成了所有基层派出所、警务室“四规范,五统一”,每个派出所配备了活体指纹采集仪和警务用车。四是公安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我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获得全省一等奖,预防特大交通事故百日竞赛活动荣获全省第一,并被评为2007年度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先进单位。在政风行风评议中,省公安厅赴新余测评,群众满意率达96.5%,较上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五是全面加强综治基础工作。全面实施社区(农村)警务战略,按照城区每一个社区、农村治安复杂的中心村,建一个警务室的标准,全部完成了社区、农村警务室的建设,完善了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活动;大力发展保安服务事业,扩大保安员队伍,积极拓展保安服务领域,尽最大可能地扩大控制面。通过采取上述五个方面的措施,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逐年提高,参与综治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有效推进了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的步伐。

记者:王副市长,市公安局近几年在开展政法综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什么成效和亮点?

王跃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全市公安机关始终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实践综治工作新途径,努力使公安工作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一是在治安防控上有新办法。积极构筑科学严密、布局合理的城区防控体系和卡点网络,逐步推进街面“网格化”治安巡逻机制,科学调整警力布局,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确保对市区实行全方位覆盖和全天候巡控,降低街面发案率。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全省领先,全面完成“3111”工程一期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公安部验收,建立和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无缝对接的巡逻防控工作新机制,我市被《千龙网》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之一,2008年4月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现场会在新余召开。二是在打击犯罪上有新突破。针对刑事犯罪不断发展演变的新形势,建立经常性、常态化的严打工作新机制,建立市、县、派出所三级警情分析通报制度,综合研判发案规律特点,增强主动进攻意识,打破区域、警种、部门界限,推动全警联手协作机制,主动进攻,动态打击,滚动打击,实现刑事发案稳中有降,破案率上升。坚持命案枪案必破,做到命案枪案侦破不欠账,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2005年至今,共发命案40起,侦破38起,破案率达95%,高出公安部破案指标10个百分点。2007年,扫黑除恶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摧毁了钟清文、龙玉山、李晨阳、刘敏等10多个涉黑涉恶涉枪涉暴犯罪团伙。全市侦查破案综合工作成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前三名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我市百名民警破案数、提请逮捕数、移送起诉数均进入全省前三位。三是在整治乱点上有新进展。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工作要求,强化对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整治。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规范管理,积极整合有关部门整合执法资源,加强对娱乐场所、物流货运市场、特种行业的整治,重点打击整治废旧金属收购、黑网吧、制售贩假窝点、传销窝点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自行车专项整治活动受到公安部表彰,打击“三电”犯罪和缉枪治爆专项整治工作被公安厅推荐公安部表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全省领先,全省在新余召开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现场会。四是在调纠处突上有新路子。坚持关口前移、处置在先的工作思路,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及时收集、排查并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缓解情绪,化解怨气,全面稳固社会稳定的根基。妥善处置了“7.25”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新余二化职工聚集闹事、封堵城市主干道并企图冲击铁路等200余起群体性事件苗头,没有发生久拖不息、影响大局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有力维护了大局稳定。2008年2月7日至22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在余调研,市公安局完善警卫方案,强化警卫措施,出色完成了为期16天的一级警卫任务,确保了首长的绝对安全,受到中央首长、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五是在宣传发动上有新举措。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标语、公开信、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政法综治工作政策,表明党委政府打击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大力宣传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通报公安机关在打击违法犯罪中取得的战果,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政法综治工作的积极性。

推进“三市一地”建设,即打造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及“红船精神”引领的党的诞生地,是嘉兴市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实践总载体。全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三市一地”建设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跳出公安看公安”的全新视角来思考、谋划和推进新时期公安工作。着眼于嘉兴公安工作发展的现实基础、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的现实考验和公安机关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响亮地喊出了“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的工作目标。

“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的提出,我们主要基于这样的考量:第一,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涵盖江苏省8个市和浙江省7个市的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应该说,长三角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治安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比较发达、人财物大流通的长三角地区,把嘉兴打造成最具安全感的城市,那么就足以说明公安机关驾驭治安局势能力较强,警务工作水平较高。第二,嘉兴是长三角的地理区位中心,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这种特殊的地理、区域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否则一旦打击防控不力,就极易成为罪犯流入的“洼地”。第三,“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安全感是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具有全面、客观地衡量和评价社会治安状况的现实意义。公众安全感的提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搞突击应付、做表面文章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把提升公众安全感作为目标指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把群众需求、群众意见放在第一位,在强化命案、黑恶犯罪等大要案侦破的同时,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盗抢等多发性侵财型案件,以破小案累积大和谐,赢民心,创佳绩。第四,“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我们嘉兴公安机关具备扎实的工作基础,具备可行性。嘉兴市公安局在全省市级公安机关年度综合考评中已实现“五连冠”。据省级有关部门测评,我市群众的社会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茅。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实现“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的目标。同时,提升公众安全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提出是“打造”而不是“保持”,更加凸显我们的工作决心和魄力,凸显全市公安民警积极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五,“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契合了嘉兴市委提出建设“三市一地”的目标要求,体现了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求。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软实力所在。我们“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就是要打造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主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0年上海世博会逐渐临近。嘉兴作为浙江省唯一与上海陆地接壤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的,是中国的,也是嘉兴的。在世博会史上有一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经济、科技、文化、创意的重大突破和发展,都始于世博会。对于嘉兴公安机关来说,接轨上海、参与世博,就是要抓住家门口全球性盛会的难得机遇,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切实加强与基层群众、相关部门、周边地区以及内部各警种之间的合作,以嘉兴的安全稳定来支持和策应世博会安保工作大局。同时,借助世博会安保“环沪护城河工程”这个广阔平台,进一步打响嘉兴“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的品牌形象。

服务“三市一地”建设,“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在当前接轨上海、参与世博,全力维护世博会安保大局的新形势、新环境下,全市公安机关要大力实施合作警务战略,着力在4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化警民合作,推进社会治安社会化。俗话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整合民力资源,让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治安防范活动中,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社会,这是我市公安机关深化警民合作的要旨所在。在具体实践模式上,我们大力深化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积极拓宽警民沟通渠道,不断健全警民联防机制,通过开展“平安小区”、“零发案小区”等创建活动,动员社区群众参与治安巡逻,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加强与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的合作,积极推动社区防范物业化、市场防范保安化、重点部位技防化。为应对世博会安保的繁重任务,下一步,我们准备借鉴河北等地在奥运安保“环京护城河工程”中的群防群治、重抓基层等成功经验,大力整合护村队员、新居民协管员、治安志愿者等民力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援“环沪护城河工程”安保工作。

二是密切部门合作,构筑“大安保、大维稳”格局。前年奥运安保工作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合作是最佳的战略选择。奥运安保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过去那种公安“大包大揽”到“党政牵头、公安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格局的转变,深刻影响着我国警务改革发展的进程。在世博会安保工作中,我市公安部门主动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将世博会安保工作纳入全市接轨上海、参与世博会的大局之中,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挂帅的安保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地、各成员单位的安保工作职责和任务。各职能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到各项安保准备工作之中。如:市委政法委等部门积极策划世博会期间推出全市公务员“我为世博守一周”活动;团市委正在做好招募“护城河”安保志愿者的准备工作,筹划开展“我为世博保平安,共享世博促发展”行动;市妇联以家庭为主攻对象,正在策划“小手牵大手,共保平安为世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切实动员社会力量投入世博会安保工作之中。

三是扩大区域合作,共建“平安世博”安全屏障。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公安机关的警务合作,对于维护世博会安保工作大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前年,我们专门与上海松江公安分局缔结了友好公安局关系,去年又与上海金山、青浦等地公安机关进行了多次对接,相关部门主动到浙沪交界地实地勘查协商,在卡点设置、勤务机制运行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为“护城河”卡点正式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积极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警务合作、苏浙沪16市(区、县)警务合作、环太湖警务合作等平台,进一步完善省(市)际治安检查站运行机制,健全信息通报、定期例会制度。主动加强与外来人口主要输出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安机关的合作,共同预防和打击跨区域流窜犯罪和恐怖主义犯罪,全力构筑“平安世博”的安全屏障。

四是强化警种合作,提升驾驭复杂治安局势能力。多警种合作作战是世界警务工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公安机关提升驾驭复杂治安局势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积极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打破警种之间“信息壁垒”,着力搭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积极构建快速反应机制,按照统一组织、整体联动的要求,加强城区网格化巡逻机制建设,实现派出所巡逻处警力量与分局、市局巡防力量之间、巡区与巡区之间的有机衔接,保证巡防时空全覆盖。积极构建常态合作机制,以服务实战为目标,有效整合跨警种、跨部门的工作,实现人、财、物等警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进一步营造和凸显现代警务机制的集约效应。(作者系嘉兴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

篇2: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青田旅游不乏资源,由于受体制不顺、机制不全、产品开发不足等三大瓶颈因素制约,旅游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把发展旅游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石门洞景区创4A为重点,充分发挥“三乡文化”优势,明确发展定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发展思路,旅游业初步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4.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5%,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0%。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69.95万人次,同比增长35.0%;实现旅游总收入8.852亿元,同比增长43.0%。其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定位,把旅游作为战略产业来抓。

青田素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杨梅之乡”的美誉。6000年的青田石雕文化醇厚绵长,青田石雕被尊为“印石之祖”;三百多年历史的青田华侨文化精彩纷呈,青田有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华侨华人,在青田随时可以品尝到纯正的意大利咖啡,新西兰牛排,法国葡萄酒;青田名人辈出,刘基、陈诚、章乃器等一批名人皆出于此。这里有亚洲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这里有全球最大、最鲜甜的杨梅,发展旅游潜力很大前景很好。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明确了旅游的产业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进一步理顺思路,立足特色,以“石雕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为核心内容,以“欧陆风情”为主体形象,进一步明确了青田旅游品牌定位:“欧陆风情,石雕青田”。深度剖析青田发展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树立以人文资源带动自然资源开发的理念,构建“一湖四线”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了青田旅游市场定位:把全县建设成集度假、休养、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二、理顺体制,突破旅游瓶颈制约。

针对旅游管理上存在“分属管理,多头分散、职能交叉、各自为战”的现象,该县以点带面,全面突破体制障碍。一是成立石门洞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石门洞景区景点规划、开发、保护、利用、建设的统一管理工作,统筹石门洞景区的旅游开发。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配套”的旅游景区体制管理和开发模式,摆脱原先产品开发无序的局面,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了束缚石门洞景区发展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二是成立青田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代表县政府行使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资金融资的主体职能,进而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规划、包装和开发。充分发挥公司职能,集中财力,完成全县的重点布局,着重抓好骨干项目和龙头项目,使市场与资源开发达到最大的开发效率。自此,青田旅游开发一盘棋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建立机制,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缺乏把各种积极因素组合起来的发展机制,是青田旅游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县在深入研究青田旅游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积极吸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到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机制是当前加快青田旅游发展的必然之举。为此,该县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认真研究《关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和十几个县市的旅游扶持政策,征求很多专家、省市领导,以及本县相关部门的建议,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制定和出台了青田《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内容涵盖了青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要求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大景区建设;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建设;对旅游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等等,每年安排2000万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政策性奖励或补助支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进一步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形成政策洼地,吸引非政府性资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坚持扶大扶强的原则。出于对旅游资源保护和有序开发的考虑,出台的政策重点向旅游大项目倾斜,对高标准高规格的宾馆以及3A级以上的景区重点予以奖励。一是非政府性资金投资的旅游项目:被国家旅游局评定机构或授权组织评定为国家5A级、4A级、3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一次性给予600万、300万和100万元的奖励;被评定升级为国家5A、4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一次性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被批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分别一次性给予300万元、150万元的奖励;二是被国家旅游局评定机构或授权组织当年评定为五星、四星、三星的旅游饭店,分别一次性给予150万元、80万元、20万元的奖励;被评定升级为五星、四星级的旅游饭店,分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三是提高旅游企业的用地比例,观光农业、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建设享受工业园区同等待遇,对投资50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采用“一事一议”。该《意见》出台,有利于形成青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旅游发展格局,对实现旅游经济在经济危机中逆流而进,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四、重抓产品,切实提升旅游竞争力。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县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着重推进一批事关旅游长远发展的旅游项目,今年已经投入1.7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通景公路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抓创4A景区项目建设,坚持把创4A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和县四套班子会议先后4次听取创4A工作汇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创4A工作,专门成立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石门洞景区创4A工程指挥部,统一指导和协调创建工作。目前,创4A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冲刺迎评验收阶段。二是着眼长远,跳出4A抓全局。在全力推进创4A工作的同时,该县启动县城欧陆风情改造工程和石雕原石市场建设、瓯江青田段水利枢纽工程、陈诚故居的旅游开发。在加强景区建设的同时,还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景青公路、小令至阜山、山口至方山公路、石门洞至师菇湖公路、外雄至石门洞公路、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等,为全县旅游发展打好基础。三是进一步充实旅游项目库,充分发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职能,重点策划包装滩坑库区、驮滩、奇云山、阜山-章旦红罗山庄等一批特色性强、带动力大的旅游项目前期工作。

五、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旅游发展活力。

篇3: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赣州实际,全市确立了“一三五七”工作思路:瞄准农村贫困群体和库区移民,按照有利于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贫困人口和移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的要求,把扶持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增强贫困人口和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库区移民、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和谐文明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一条主线”,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为主线,把此作为扶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移民大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整体水平不高,贫困地区和库区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每年因灾返贫问题非常严重。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毫不松懈地把扶贫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好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

二、紧扣“三大目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新增长。通过扶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并保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幅,加快减贫缓贫进程和缩小发展差距。

(二)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新改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基本发展条件,帮助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通过大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素质,根本解决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贫穷落后问题,扶持引导贫困农户和移民家庭自己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稳固扶贫开发工作成果。

三、落实“五项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将全年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以及完成的时间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思路清、责任明、措施实。

(二)着眼长远发展,在机制创新工作创特上下功夫。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注重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贫困人口和库区移民科技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由侧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为主转变到能力建设等“软件”与“硬件”同步建设上来,由侧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并重上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新模式,推进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开发、移民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能力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救助有效衔接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创新公共项目资金使用成效与进一步构筑严密高效监管体系相结合的路子。创新工作方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业务工作不放松,在争资争项、资源整合、资金监管、项目监督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手抓中心工作任务不懈怠,在创先争优、发展提升年、“三送”活动等中心工作上创特色、上水平。

(三)坚持完善制度,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上下功夫。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十项制度”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议事决策“三重一大”制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巡查制度,建立健全扶贫岗位风险廉能管理制度等,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加强调研督查,在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上下功夫。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特点,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督查。一方面注重调查研究,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重点抓好“十二五”扶贫各项工作规划实施情况、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其实施办法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另一方面,注重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成效。采取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结合工作调研对有关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指出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强化自身建设,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四抓四比”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紧紧围绕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岗位特点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实效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按照“对照检查自己,查找存在问题,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帮扶责任”的要求,扎实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努力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上有新认识,在提高扶贫工作效能上有新进步,在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发展环境上有新变化,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落实扶贫政策上有新举措,在转变扶贫工作发展方式上有新途径。切实改进服务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作风。教育引导扶贫干部自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以确保工作对象得惠受益为标准开展工作,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上有更大作为,在密切与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血肉联系有更大作为,在保障和改善贫困地区和库区民生上有更大作为,在促进贫困地区和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更大作为。旗帜鲜明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兴清正廉洁之风,把廉洁自律和接受他律紧密结合,全面接受贫困群众、库区移民和社会各界监督,始终保持扶贫部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扶贫开发事业保驾护航。加强扶贫部门机关各项建设。加大学习型和服务型机关建设力度,强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机关工作环境,全面提高文明和谐平安机关建设水平。

四、实现“七个突破”,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水平

(一)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有新突破。在全市新确定的1119个“十二五”省级扶持贫困村中,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制定2011--2015年整村推进规划和当年项目的实施。及时、足额落实好上级下达的整村推进年度资金,严格落实好资金管理规定,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当年规划项目。将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布局,不断增加地方财政资金对贫困村的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通过扶持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变,贫困群众收入有新的增长。

(二)搬迁扶贫工作有新突破。全面完成年度21726人的移民搬迁计划。主抓集中安置,突出整体搬迁,高标准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整合资金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推广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把安置点打造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协会引导、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社区服务、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移民新村;加大后续扶持工作力度,优先安排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每个移民家庭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积极扶持已搬迁的移民户发展产业,帮助和指导移民安置点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切实解决移民群众搬迁以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出路,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雨露计划培训有新突破。完成1万人以上的培训计划任务,在1119个贫困村实施好“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作。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强化典型培育和宣传;将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技能学历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学年2000元,实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积极性,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培训合格率;坚持就地安置就业与输送外地就业相结合,抓好与当地工业园的无缝对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网络,确保转移就业率,提高就业稳定率。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新突破。落实新一轮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安排部署,加强对中直、省直单位在赣州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加大行业扶贫协调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扶贫;广泛动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全年筹集社会扶贫各类投入比上年增幅10%,达到2.2亿元,树立一批各类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

(五)库区移民工作有新突破。严格执行政策核减后扶移民直补人口;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着力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加快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移民发展产业,抓好赣县、上犹两县扶持移民产业项目试点;积极稳妥搞好移民安置,协调指导有关地方规范做好居龙滩、五洋、峡山等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落实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后扶政策,妥善解决722名三峡自主迁入我市移民安置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抓好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重视做好移民信访工作,认真受理移民诉求,及时掌握移民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移民和安置区和谐稳定。

(六)扶贫产业发展有新突破。结合制定实施整村推进规划,帮助贫困村选准扶贫主导产业,落实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扶持措施,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总结推广扶贫产业连片开发试点经验,结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力争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市级重点扶持培养7家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立33个贫困村产业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全市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累计80个,市级重点总结树立7个村级“互助资金”示范组织;促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级重点扶持培养1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篇4: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一、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一)完善组织,落实责任。扶贫开发工作协调难度大、管理要求高,仅仅依靠扶贫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机制,使扶贫开发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结合工作目标,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各级都要分别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本区域范围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检查和考核。

(二)科学规划,注重民生。针对以往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各类项目规划方案政出多门、分散实施,造成部分项目不配套,制约扶贫成效的问题,要以统一规划为平台,按照“科学合理、突出特色、尊重民意”的要求编制村级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严格遵照民主管理程序组织实施,保证扶贫开发成为“惠民工程”。在规划方案的内容上,立足于解决贫困地区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在规划方案的制定程序上,实行由下提出上报、由上评审下发执行,充分尊重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扶贫开发工作中往往条块分割、投入分散,导致贫困村部分建设项目水平低、不配套、综合效益差。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指挥,以村级规划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各行业的资金、挂钩帮扶资金和社会捐助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贫困村建设,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合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二、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党政机关定点扶贫

(一)科学安排,派出精干队伍开展定点扶贫。各级要不断完善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扶贫责任。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县各级党政部门都要帮扶一个或几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保证每一个重点村都有一个单位帮扶。定点扶贫单位一要把扶贫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要研究制订帮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本部门在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对贫困村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二要选派得力干部驻村扶贫。把驻村扶贫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紧密结合起来,要把优秀的后备干部选派到贫困村扶贫或挂职锻炼。这样不仅能培养锻炼干部,而且有利于增进与贫困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按照“帮助制定一个脱贫计划,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扶一个扶贫产业,培训一门致富技术,转移一名剩余劳力,资助一名失学儿童”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1+1”结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扶贫要建立档案,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帮扶效果等内容进行日常考核。

(二)调查研究,推动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贫困村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不可能有现成的脱贫致富的道路,再加上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也不尽了解,要想帮助他们尽快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吃透村情民意,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此,各定点扶贫工作组首先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当地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准扶贫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理清工作思路,选准脱贫路子,并且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而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实效。农村条件差,工作生活都比较艰苦,而贫困地区条件更差,生活更艰苦。这就要求我们工作组的同志要有奉献精神,工作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严要求,发扬井冈山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强化督查,确保定点扶贫取得实效。定点扶贫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安排部署以后,要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一条是强化督查。否则,就可能会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难以取得实效。一是要把各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级直属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要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把定点扶贫工作好坏作为考核各单位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年终对各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评,做得好进行表彰,做得不好的或未完成任务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二是要加强宣传。对扶贫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要大力宣传。这样有利于激发定点扶贫单位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宣传典型还能鞭策后进,促进他们迎头赶上。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认同感,能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三、广泛动员,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城乡各类扶贫资源,为实现贫困村稳定脱贫提供可持续的帮助,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

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引导和动员非公制经济参与扶贫开发是一个必然选择。扶贫部门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搭建工作平台。各级扶贫部门可成立“扶贫基金会”等民间扶贫组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开发牵线搭桥,并监管民营企业投入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实施。二是积极争取援助。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需求,并重点向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经济成功人士发出呼吁,激发他们关心贫困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的热情,使他们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参与扶贫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经济成功人士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形成社会帮扶、人人参与的氛围。

二要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形式。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民营企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二是加强“村企合作,共同发展”。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到重点村开发荒山荒坡,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三是无偿援助。开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活动,动员民营企业参与定点帮扶工作,为加快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毛向东,男,江西省吉安市扶贫办主任。

篇5: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大力实施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题的“三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班子队伍带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组织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党员干部。因此,应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这方面,达州市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重点。结合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把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目标。抓班子、带队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应注重培育狠抓发展的魄力、善抓发展的能力、抢抓发展的活力。达州市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群众的创造精神,做到在发展实践中既尊重群众意愿,又激发群众活力;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增加集体实力,不增加村级债务。三是把让群众满意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导向。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班子队伍带村成效的标准,提高党员干部为民、亲民、爱民的自觉性,通过“三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以人才科技兴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需要人才和科技的强力支撑。达州市在“三村建设”中,十分注重发挥人才和科技的作用。一是着眼于实际需要培养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育才机制,优化引才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优势,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科技服务者,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通过科技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把重点企业的龙头作用与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建好农业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推动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升级,进而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民致富。三是坚持用实践来检验发展效果。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可承受程度,既注重典型示范又注重整体推进,既强调加快发展又强调实事求是,通过人才科技兴村,努力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篇6: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以编剧、导演、设计和主演为核心,人员不超过10人,松散型组织,实行节目制作人制,自负盈亏。不要乐队,用伴奏带伴奏,不用布景、导具、甚至可以不用灯光,发挥戏曲虚拟表演的长处,反而为戏曲展示自身魅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用化妆,不制服装,角色为演员“量身定做”,随身衣服,录音机

一开,即可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简”的目的,同时也使演员扬长避短,没有任何包装。各演出团体把演出市场定位在基层:县城、厂矿企业、学校、农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和稚俗共赏为宗旨,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反映大主题,以通俗的戏曲传统手段,表现深刻的现代思想内涵,调动戏曲的表现特长。至今已有4台大戏和2台小品供正常演出。其中《希望》获市级奖。戏剧《牌坊村》、《金锁》、《遗产》及《退体之后》、《我是哑巴》获省级奖。小品《三个和尚的故事》、《角色》、《拔牙》获国家级奖。

正常演出时,因人员都是七八个人,又无服装、布景、导具和复杂的灯具,大大地节约了食、宿、运输等方面的开支,而且演出不受地点限制,田间地头、操场、办公室、车间都可演出,又节省了院租开支;另外,因是松散组织、不演出时,演员各干各的事,不存在平时养人的问题,这样每场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小剧团,就有了相当的盈余。

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先进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需要文化,有许多企业自发与文化团体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各种文化团体就积极深入到工矿企业,为他们提供各种文艺演出服务,同时还定期进行联谊演出。如该县宛药公司、西保集团等企业,每逢厂庆或节日,就主动邀请文艺团体去单位指导或演出。用文艺开道,唱好经贸戏。该县宛药公司组织经贸洽谈会文艺演出,邀请曲艺团派专业人员上门辅导、排练、加工、提高、使节目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雄壮的气势烘托氛围,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目光,一次订货超千万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优势,组建小而精的艺术轻骑队,与县民政、计生、教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姻,自编、自导、自演以反映计划生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到全县各地巡回展演。每到一处,与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该县被省文化厅授予2004河南省“群星奖”。

三、开动脑筋,找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多

西峡县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为两个转动的轮子,大胆进行市场开拓。一是以西峡旅游、恐龙蛋资源为载体,制作专题片,开发旅游产品,向县内外单位客人馈赠、销售和发行,同时达到扩大宣传西峡、推介西峡的目的;二是在民间文化艺术、优秀的民间节目上做文章,兴办地方戏曲楼、民间艺术展演茶座等,提升文化演出品位;三是利用西峡文化传播发行这个宣传渠道,组织好文化艺术的宣传,培训中介、演出活动等。尤其在团体演出、音像服务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模式;四是利用剧团、文化馆、图书馆、西峡书画院等文化阵地、抓好舞蹈、音乐、表演、戏曲、绘画、文化创作等培训班。一方面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另一个方面创造经济效益;五是对地方民风民俗民间故事,戏曲表演进行充实和改装,打响各旅游文化牌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西峡的文化事业与全县政治、经济同步发展起来。

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实体

篇7:铜仁地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

邱县实行“三四五”工作法

积极探索县城主城区特殊人群计生管理与服务新路子

计划生育号称“天下第一难”,而县城主城区的计划生育更是“难中之难”。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邱县实行“三四五”工作法,开创性地探索以下岗职工、无业居民和本县进城务工、经商农民为重点的县城主城区特殊人群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新路子,形成了“纵能延到底,横能扩到边”的一张大网,达到了“联网运作,沟通快捷,运转高效,标本兼治”的预期目标。截止目前,为2268名已婚育龄妇女建立了档案;提供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1600余人次;免费发放避孕套3000余支,避孕药300余板;有36名已婚育龄妇女采取了结扎、补救等措施。摸清了底数、规范了管理,使“灯下黑”变成了“眼前亮”,并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率带作用。

一、以“三签订”为责任机制,突出解决“有人管事”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居住分散,从业复杂,流动性强的独特性质,单靠人口计生局一个部门又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经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研究,建立了“三签订”责任 1

机制。一是与迁出地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所在乡镇积极配合,实行“双重负责”;二是与公安、工商、法院、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三是与主城区的村委会、居委会签订责任书,构筑网底,实行“基层配合”。

二、以“四管理”为有效载体,突出解决“有事可管”问题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他们大胆突破了只是简单的“点点豆豆摸底数,连催带赶督普查”生硬呆板的管理模式,而是突出了“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主旋律,更加彰显了人文关怀。在具体内容上,突出了四项管理与服务。一是常态管理。实行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同管理、同服务,每月摸底登记,实行月报制度。二是优质服务。我们充分尊重育龄群众,笑脸相迎,热情服务,耐心解答各种咨询,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服务和避孕药具。三是排忧解难。采取切实措施,全力为育龄群众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仅今年以来,在他们的协助下,为86户下岗职工办理了城镇低保,实现再就业120余人,发放了一次性特别救助金近三万元。四是依法办事。对于极个别拒不配合管理的“钉子户”,申请司法部门采取了强制措施,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维护了法纪的尊严。

三、以“五注重”为基本经验,突出解决“有法成事”问题

上一篇:护理专业第二学年总结下一篇: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