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小故事

2024-05-25

清朝历史小故事(精选6篇)

篇1:清朝历史小故事

嘉庆皇帝过生日,收到一份奇特的贺礼,有人从康熙和乾隆的御制诗中挑出了二百句组成一首长诗。康熙和乾隆都酷爱写诗,作品不计其数,但并不让人欣赏。嘉庆似乎也知道这件事。他问呈送诗歌的大臣,这首诗到底出自谁手?大臣说,乃是自己聘用的家庭教师——安徽桐城人龙汝言。嘉庆高兴地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当即赏龙汝言举人出身,嘱他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第二年春天,主持考试的官员把会试文章以及录取名单拿给嘉庆过目。嘉庆翻了翻,说,这些文章太差太差。主考官瞎眼了?主考官诚惶诚恐,偷偷问皇帝的近侍,这一科的文章不错啊,大家公认比前几年好,怎么把皇上气成那样?近侍回答,你们没有录取龙汝言,皇上不高兴了,又不便明说。主考官恍然大悟。第二年,龙汝言自然榜上有名。嘉庆亲自主持殿试的时候,先打开弥封看了看名次,龙汝言是第一名。他什么都没说,又悄悄封上了,但大臣们估计,皇帝心里应该小小地高兴了一下。

殿试合格的,算是天子门生。龙汝言作为皇帝的学生,被授为实录馆纂修。实录馆乃整理皇帝言行录的部门,而龙汝言熟读清朝先皇的作品,这个位置自然很适合他。但谁也没想到,龙汝言正是跌倒在这个位置上。话说龙汝言由于家贫,仰仗岳父供养,妻子颐指气使,经常给他气受。龙汝言想,我都是皇上的学生了,这败家娘们儿还拿我不当人,真是瞎了狗眼。赌气躲了出去。第二天,馆吏把高宗实录(乾隆言行录)拿来给龙汝言校勘。第三天,馆吏来取,龙的妻子又原样不动地交还给对方。而龙汝言不在家,根本不知道此事。签有“龙汝言”大名的稿子交到嘉庆皇帝手上,嘉庆一看,“纯庙(乾隆的庙号)”居然被抄成了“绝庙”。按律这是灭门的大罪啊!嘉庆思考良久,下旨说:“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疏忽,着革职永不叙用。”人们都明白,这也就是龙汝言,换成别人,早就咔嚓了。

嘉庆死后,龙汝言以旧臣的身份被特许参加追思会,即“哭临”。龙汝言跪在棺椁前哭得死去活来。即位的道光一看,这龙汝言很有良心,还是继续做官吧,就赏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头衔给他。但谁知道龙汝言是哭嘉庆呢,还是哭自己的命运呢?

龙汝言被后人称为“最幸运状元”、“最倒霉状元”、“最大悲大喜的状元”、“最奇特状元”等。

篇2:清朝历史小故事

大家都知道皇帝每顿饭都要吃几十道菜,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如果我告诉你有个皇帝竟然吃剩饭并且无法决定自己想吃什么你信不信?

光绪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扶持下继位的大清皇帝,但是实际上光绪皇帝并没有掌握大清的真实权利。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个掌控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女人不但为祸大清,还对自己的傀儡皇帝特别的不仁义。

慈禧无论是在朝政还是生活上都出处为难光绪皇帝,光绪每顿饭都要几十道菜,剩下的慈禧就命人下次继续上。有时候光绪亲自下令御膳房改变膳食可是御膳房根本不听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的话,而是请示慈禧怎么办,结果可想而知。慈禧不但不给光绪改善,反而经常教育光绪帝要懂得节约。久而久之光绪也就不在要求了,当然自己也就变成了一个营养不良的帝王了。

篇3:清朝男子发式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关键词:清朝,男子发式,历史演变

一、概述

清朝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并于同一年在沈阳称帝,改女真族为满族,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即顺治元年)清世祖顺治帝福林入关,定都北京,直至1912年袁世凯胁迫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为止,共经历了268年。

由于和汉族传统的服饰有很大的区别,满族统治者入关后,“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并用暴力手段强制汉族人民剃发易服,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手段实行残酷镇压,后索性下令“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1],即将原来明朝时的蓄全发束于头顶并挽髻的发式,改为剃发梳辫下垂的发式。若有“仍存旧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因汉族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发须的重视程度极高,将其上升到孝道规范的基准,因此遭到汉族民众的强烈反对,并与满族统治者进行多次斗争,由剃发易服导致的残酷而持久的民族征服与反征服中而死亡的汉人有千万之多。后来在不成文的“十从十不从”的条例之下,这一尖锐矛盾才得以缓解。

二、历史上真实的清朝男子发式

清廷剧告诉我们,清朝男子的发式是阴阳头,即顶上部分的头发全部剃掉,在脑后留一根又长又粗的发辫,就像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帝玄烨的发式一样。但历史上真正的清朝男子并非如此。

史料记载,历史上真正的清朝发式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即前期的“金钱鼠尾”式;中后期的“蛇尾式”以及清朝末期的“牛尾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阴阳头。

明朝末年,朝鲜的一位使者申忠一,在他的《建州纪程图记》中详细记述了使徒们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情况。有如下关于男子发式的记录:女真有剃发的习俗,只在脑后留下少许,分出两条结成辫子让其自然下垂。不仅如此,对于胡须也有明确规定,除上唇左右十几根外,其余的都要剃去。

清世祖顺治皇帝时期的一位叫秦世祯的汉族官员所著的《抚浙檄草》中记载:“小顶辫发”,汉族后裔都被迫把头发剃去,改变了“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后脑勺留下铜钱大小一撮,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剃去四周的头发,只留下头顶中心的,恰如一个铜钱的形状,将剩余的头发结成辫子让其自然下垂,就如鼠尾,因而得名“金钱鼠尾”。

乾隆时期发式还是“金钱鼠尾”式,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得知,清初直至乾隆年间,中国男子的发式都是“金钱鼠尾”式,并且对发辫的粗细有严格的要求,即留的发辫要能从铜钱的方孔中穿过,否则会被视为“异端”而格杀勿论。

嘉庆四年,日本人中川忠英出版的《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位私塾教书的老先生侧面站立,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头顶留着头发,背后垂一根长辫,长已及腰部,辫尾用带系结。头顶留发的面积大约有四五个金钱的大小,面积与一个手掌心差不多。此时的发辫由清朝初期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蛇尾式”。

清末剃发时,从额角两端,引一根直线,剃去直线以上的头发,从而变成了“半瓢”式,也就是如今影视作品中展现的样式—阴阳头或“牛尾式”。从此可以看到清末至清初发式的明显变化。

三、总结

中国汉族成年男子都是束发的,束发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清朝入关后,汉人迫于强权统治,百姓也不得遵从剃发的制度。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朝鲜使徒来中国,汉人见朝鲜使节都着汉服汉冠,行汉人礼节。而到了乾隆时期的时期,朝鲜再派使节来到中国,百姓们看到使节们的汉式衣冠,都觉得是奇装异服而指指点点。满清灭亡后,太原的一位乡绅因为辫子被革命党剪去而愤愤不平“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莫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为此生之大憾。”此时,辫子美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满清入关后,为巩固对汉人的统治,欲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方面对汉人进行改造,让汉人从本朝衣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强制手段推行剃发易服于全国,并认为此乃“子孙万世之计也”。

参考文献

篇4:关于清朝历史定位的思考

早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即树立了统一全国的勃勃雄心。明朝灭亡后,在摄政王多尔衮统率下,清朝统治者立即挥师入关,着手实现统一大业。历经数十年经营,不但将明朝旧有疆域悉数收归版图,还将长期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逐一清除并成功地抗拒了沙俄入侵,将广袤的边疆地区置于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之下,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这些成就,不但中国古代割据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难以望其项背,也大大超越了所有统一过全国的汉族王朝。进入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入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清朝政府又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尽管由于社会制度落后,这些抗争屡屡失败,但却粉碎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灭亡中国的野心和梦想,为数亿中国人民及其后代子孙保存了可供生息繁衍之地。就此而言,清朝政权功不可没。

此前,受儒家内华夏而外夷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历代汉族王朝皆将环据中原地区四周的少数民族视同犬羊禽兽,以致国内民族关系长期紧张并多次发生民族冲突和战争,给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全国政权,早在入关之前,清朝政权即重用汉官并通过联姻方式与蒙古各部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统一全国之后,又采取措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并将联姻推及准噶尔、回疆,吸收各族政要参与中央、地方政权管理,从而彻底改变了此前历代王朝通过军事征服实现民族融合的旧方式。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加快了境内各民族融和的进程。正是因为如此,进入近代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境内各民族志士仁人和数代先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前仆后继,进行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增进民族团结、促成中华民族最后形成而言,清朝政府这些成就亦可圈可点,功在千秋。

还需指出,在实现中国古代向近现代过渡、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清朝亦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入关以后,为了统治人口逾亿的中原人民,数代清朝皇帝饱怀忧患意识,异常勤政。经过长期摸索,对旧有统治机构、制度、政策进行改革。其于机构改革如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外另设军机处,并将之作为政权中枢,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于传位制度,则摒弃实施两千余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改行秘密建储,保持了政局长期安定。其于中枢决策则皆经多重机构反复商议而后付诸实施,从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其于文书运行则于原来渠道之外,另创廷寄、奏折,以使信息输送更加准确、及时。

对于民生,清朝历代统治者亦极为关注。雍正间推行地丁合一制度,最终取消了实施上千年的人头税,使得赋役负担更加合理。终清朝一代,长期推行劝垦政策,推广优良、高产品种、提倡改进耕作技术等项政策使得耕地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对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修建江浙海塘工程,亦态度积极,认真负责。此外,康乾时期,清朝统治者还多次大规模蠲免钱粮,赈济灾民,施行救荒政策。所有这些,使得社会长期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激增,由明朝末年的一亿左右增至四亿以上,国民经济总产值一度雄居世界之首,具备了一个国际大国所必需的要素。同时,还重视教育,编修群籍,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社会文明程度较之前代大有提高,亦为后世保存了可贵的古代文化遗产。进入近代以后,在与西方列强的抗争过程中,又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创办近代工业,并进行变法维新,着手政治改革。正是这些,推动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并最终完成了由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过渡。

篇5:清朝的历史小故事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出巡塞外。此次出巡,他带上了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祄。没想到,由于一路风餐露宿,胤祄八月中旬竟得了重病。康熙帝焦虑万分,将小儿抱在怀中,不分昼夜,亲自照料,并急令御医赶来为胤祄疗治。

胤祄的病一度曾有所好转,康熙帝欣喜若狂,说自己因此而获得新生。不料,九月初二早晨,胤祄病情急剧恶化,初四就夭亡了。

胤祄病死后,康熙帝痛不欲生。然而身为兄长的皇太子允礽,在弟弟病了的时候不闻不问,等胤祄病死后仍是漠不关心,其极端自私的本性完全暴露,康熙帝因此受到很大刺激。

由于皇储关系十分紧张,在忐忑不安心情的驱使下,皇太子本人偷偷在夜间到皇父帐前窥视动静,平日也派亲信侦察康熙帝起居,探听有关消息。

康熙得到别的王子的密报,说父王您知道晚上有人从帐篷外面偷偷往里窥探吗?康熙听了雷霆震怒,通知所有近臣将官集合在一起,把太子用铁链捆起来,又把其他那些王子、阿哥们全捆起来,气愤至极的康熙也顾不得许多。

当着朝臣的面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的一些吃穿用度都远远在我之上,竟然还不知足去私拿国库的钱!让你去南巡,你就强迫当地的官员督抚给你进奉金银珠宝;

你还不辨忠奸任用小人,盘剥百姓,私吞外邦进贡的物品!不仅如此,在幼弟十八阿哥病危、父王焦虑万分的情况下,你竟然无动于衷,毫无忠孝义悌,更有甚者,竟然夜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看我死了没有;

派人监视我的一举一动,使我整天提心吊胆,觉得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人给毒死、刺死了!”

篇6:清朝的历史小故事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这些官员为了讨好慈禧,常常是跪着听戏,其苦可知。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太监们给大臣送垫送茶,官员们则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

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三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其实,最怕慈禧看戏的是那些艺人。光绪年间,有一次,艺人王荣山给慈禧演《取帅印》。这出戏说的是瓦岗寨徐茂功偷印的故事。按照剧情要求,徐茂功先手持帅印唱上一段,下场时连帅印带印匣一块儿取走。

王荣山唱着唱着,忽听“老佛爷”大吼一声:“王荣山,你把印匣放在哪儿了?”王荣山一怔,心想:“我还没唱完下场哪,怎么拿印匣呢?”

可是已经晚了,老佛爷下令:“杖责王荣山二十。”原来,这是慈禧故意找碴儿。前不久,王荣山得罪了一个向他敲诈勒索的太监。

上一篇:长大是一把双刃剑作文500字下一篇:学期末小学生差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