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2024-04-15

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共8篇)

篇1: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得到了发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也不利于突现教育的主体。因此,在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一、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与依据,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处理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当代教育学者徐勋说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一个程式。教材处理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教材处理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特点设计思路、剪辑教材,形成自己在教学上的独特风格。就数学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不能离开教材所安排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但在组织教材时,又要有各自的个性化创造。例如,新教材在未讲整式有关概念的前提下,就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不少学生列得出方程,却解不出方程。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前,我补充了单项式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等有关知识,学生学完后再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毫无障碍、得心应手。教学的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且能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必须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语言。首先,它应是充满科学性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和思维的逻辑性上;其次,它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表现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最后,它还应是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以情感人。

教学语言个性化,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例如,初一的学生刚学几何证明时老把“∵”“∴”搞混,纠正过多次仍然搞错,这时,我引用了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子在前,爸爸在后”,学生们在开心的笑声中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符号,从此以后就不再犯错了。

三、教学情境的个性化

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个性化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个性化教学情境是集情、趣、智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好和谐、民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氛围;有“智”考验创设“行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考验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趣”考验使学生乐学,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新课教学中,我经过思索,形成了几种富有个性的情境教学,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生活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形: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几岁?儿子几岁?

2.故事情趣

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这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数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报效了祖国。这位科学家是谁呢?——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音乐情境

如在讲同类项以及同类项的合并这节课时,我的开场白是一首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我们的新课。

个性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统一的格式,它是教师的匠心独运,是教师创造个性的自然流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或利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或展示形象逼真的实物和模型,或进行出神入化的角色表演等,都能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篇2: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只是课堂的听众与看客,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与加工,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这种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与创新精神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不是某一方的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二者平等参与、主动合作。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合乎学生个性而又富有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形势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与发展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新突破。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如下。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诱发自主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对认知事物的选择性心理倾向。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与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主动而积

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提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先导,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听盛宴,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这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循规蹈矩,完全被限制在座位上,不敢有任何逾规之举,不准随便发言,不许做动作,发言要举手,做任何事都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同意,整个教学氛围枯燥而紧张,学生备受压抑与束缚,学习主体性缺失,完全处于被控制的课堂从属地位。师生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必须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放下课堂控制者、权威者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畏惧与紧张心理,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精讲少讲,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基于自身基础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成为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展开自主学习,同时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

三、以促进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探求自主学习途径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多向互动合作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与合作,而不是由教师单向地传递给学生。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展开自主性学习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要以问题为契机,形成教师置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每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得以充分调动,提出了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与重组,然后与学生一起来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者又是学者,从而实现了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为多向互动合作。

四、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求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来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得出与众不同但却合乎情理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如在学习《穷人》这一课时,我提出:“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呢?”有的说:“他们还小,外界的事情干扰不了他们。”有的说:“家里温馨舒适,当然睡得香。”有的说:“白天玩累了,晚上就睡得好。”„„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虽然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但这些都是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通过自主探究所得到的答案。教师对这些答案不能轻易否定,不能过于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发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善加诱导,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培养学生能力的契机。

总之,新课程标准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3: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合作探究,交流评价,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

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 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为每人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 的人民币 共5元 , 让学生认 识这些人 民币 , 在活动中要求:(1)每人购买的商品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论。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及时在小组内说说活动后的感想,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 而且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又如,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乐于接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工,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又如,在教学第一册《分类》第一课时内容时,蓝猫超市准备开业,同学们愿意帮助蓝猫整理超市,我提出了小组活动任务:必须负责把学具袋里的物品分类一层一层摆放在货架上。四人一小组开始行动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 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 ,都扮演特 定的角色 ,也就是说 ,学习任务 已经落实 到个人,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在这个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必须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 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小组的意见,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对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给小组以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 四人一起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 ”那个问:“都学习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 ”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 ”“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每一个问题,台上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小组的交流进行了肯定的评价,并在这小组的组号旁贴上一个红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高涨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 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同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篇4: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

一、用真情实感去作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真情实感,都要求学生写正面的、积极的、高尚的东西,绝不允许学生有一点所谓的不健康的东西。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就提出:“我们作文,必须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感情,表达对社会的真切关注、对生活真情的感受、对美的真挚的追求,积极表现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应注重写真事,诉真情,不说假话、空话。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想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走访社会各类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时效性极强的电视节目和阅读报纸杂志去了解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用日记、随笔的形式练笔,题目不规定,形式不统一,注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使学生的内心世界仿佛空山雨后盛开的梨花,不带一点微瑕,把这份难得的真实坦荡地呈现出来,作文不但有了血肉,一个沉甸甸的生命也跃然纸上。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应尽量将作文训练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认真去思考,去发现本质的东西。中学生的思想是相当活跃的,只要善加引导,他们最希望表露自己的心声。只有平常训练学生养成写真文的习惯,让学生感到有物可写,才不至于一到作文课就头痛,就瞎编一通,甚至闹出笑话。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天阴沉沉的,飘着绵绵细雨,我孤零零地走在寂寞的山间小道上,大脑一片空白。我最敬爱的父亲虽然离我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中,激励着我认真学习……”要是把这篇作文拿给该生的父亲看,不气死他父亲才怪。学生中千人一面的“假文”,屡见不鲜,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切身体会。教师命题要讲究科学,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让他们有事可记,有物可状,有理可说,有情可抒。如果命题脱离实际,学生无话可说,就只好“凑”文章,写“假文”了。

二、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般都是“题”由老师出,“意”由老师定,而且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处于被动地位,自然而然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限题限时的作文训练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一定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好作文,但它终究只适应一部分学生,不少学生因一时写不出,只好东拼西凑一篇交差。我们设置的过多过细的框框套套,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结果是学生索然寡味,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认为:“中小学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章了。”为了打消学生写作的顾虑,要先让学生放开胆子。魏书生先生曾对学生说:“咱们班第一篇作文就一条要求,格式正确。题目叫《童年趣事》。你回忆吧!童年时哪件事让你感觉最有兴趣,就写哪件事,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高兴就怎么写,怎么有趣就由着性子写。格式正确就给100分。”这么一来,即使是淘气的学生也不怕作文,也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因为他们的口语其实都很风趣,一没顾虑就写出来了。

好一个“一没顾虑就写出来了”。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就是要使写作训练尽可能地适应训练对象的个性差异,使写作训练真正体现出创造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自由充分发挥,写出富有鲜明个性的文章。有一次,我在两个班级布置了以“责任”和“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一个班从作文的选材、立意、构思、结构、文体、字数以及完成的时间都作了要求,同时,我还在课堂上朗读了自己写的两篇下水作文,供学生借鉴、参考。另一个班,我仅仅把这两个作文话题写在黑板上,没作任何要求,鼓励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好后就交上来。训练结果表明,无限制作文班级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富有个性特色,其质量普遍高于限制班级的作文。有几位平时作文并不怎么样的学生却写出相当出色的文章,有两篇文章还发表在报刊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有思想、充满朝气蓬勃的学生,如果老是约束他们的思想,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在作文训练中,我就要求学生以两周一次写随笔的方式抒写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随心所欲”的空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写,这个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以轻松活泼、张扬恣肆的文笔大胆地抒写自我,无论是积极向上的讴歌,还是“愤世嫉俗”的抨击,甚至是颓废低俗的情趣,我都首先给学生一个肯定,肯定他们真实坦率地表露内心的勇气。既然放手让他们写真情,教师就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这样的心灵展露。不必动不动就把我们的思想感情强行灌输给学生,要知道,没有谁愿意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的形式个别进行交流,给以积极的引导。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想使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急于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步入灵感顿生的佳境。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第一、多鼓励,少批评。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他们都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当得到肯定之后他们就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新的成功。这对于学生建立写作信心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说到作文,不少学生或多或少有些畏惧心理。教师应设法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快事、乐事。学生作文难免良莠并存。对于好的作文,自不可说。对于差的,千万不可“判死刑”,更不能够打击。其实,即便是不好的作文,也可以找到一两处“闪光点”的:或某个词语用得恰当,或某句话较生动,或者选材新颖……只要抓住这些“小不点”进行恰当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继续作文的激情,使学生不失去作文的信心。有次我误把一篇较差的作文评为上等。这个平常不爱作文的学生,第二次、第三次的作文都比第一次好。我在评改作文时,经常写一些表扬激励的话语,分数也打得较高。可以说,适度进行违心的表扬,并不是一件坏事。

第二、欣赏美文。每周让学生自选一篇满意之作在本小组中阅读,然后推举一至二篇极好的由作者在课堂上朗读。优秀的作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新的启迪,高的向往。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教学生读的方法。要动口、动手、动脑。动口背诵,熟背自己喜欢的文段;动手抄写,抄写精彩的语句;动脑思考,思考文章的妙处。老师还可以从书报上选一些美文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受到美的感化、美的熏陶。对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可推荐到有关报刊上发表或参加作文竞赛,学生作文一旦发表或获奖,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学生的作文兴趣定会激情高涨。近几年来,我班就有多名学生的文章发表或获奖,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涉及面广,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写作兴趣会更浓。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路程,任重而道远。教师要积极倡导“我手写我心”,给重重束缚下的心灵以解放的自由,让他们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享受到作文的快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只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开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新途径,总结出好方法,让学生的作文绽放出个性化色彩。

篇5: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当今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这就相应的使得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会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将从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遵循原则,使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关键词

地理 新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对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是需要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概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有成效的教育;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评价,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地理教学评价是检验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以及保障“教”“学”的和谐统一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抵抗力教学评价也发生呢个了相应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地理教师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去调节和控制地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

在以往,我国的教师评价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事先确定好评价内容和标准,再将每个教师逐条对照计分,根据分数高低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做出解聘、加薪等决定,以奖励作为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方向主要面对地理教师过去的行为表现,忽视地理教师的发展性,容易滋生虚伪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促使下,使教师教学评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即“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对地理教师教学评价,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规定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所要达到的要求,因而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确定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目标必须准确地反映正确的地理教育观、教学观,反映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教学特点。评价项目及要点的提法要准确,要求要合理。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确定评价项目和要点时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其具体要求是,既不忽视某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也不片面强调某些因素的作用。

4.可行性原则。制定评价标准是为了实施与应用,因此要求评价项目及要点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简洁、可行。这一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合地理教师的实际,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既符合教育目标的总要求,也符合地理教学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明确、具体、详略适中,既不过于简单抽象,又不过多过细、失之繁杂;使用方法也应尽量简便易行,便于广大教师接受和使用。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首先,它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用动态的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用各种考试分数排名次来甄别学生,这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消磨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也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学业成绩,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然后,也过于重视地理书本知识学习评价,忽视对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的整体性评价。最后,过于强调标准化,使学生地理学习和思维方式都统一在标准答案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改理念提倡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要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实施对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则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不同的学生不仅在考试成绩方面有差异,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材施评,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激励为主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理应给予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促其发展。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评价的激励功能却成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品。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成绩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激励和满足,自信、自尊和人生的价值在评价中得以体现,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却备受刺激,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几乎不能从评价中获取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和欢乐,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对自己逐渐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相信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力,评价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用数量来表示或描述,区分度强,可信度相对较高。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作质的判断和规定,它可以直接用评论性语言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状况。是非优劣,一目了然。在地理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测定而对于过程和方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定性评价会更合适。所以,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能扬长避短,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学习评价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方法要多种,评价过程要有序,评价结果要客观科学。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不过在实施新的评价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这一浪潮的冲击,使我们的老师为学生所布置的作业单调、枯燥、重复、量多而脱离生活实际,这不仅违背了当前提倡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身陷苦海而难以自拔。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形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为此提出了本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从而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提高素养。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如何使语文课外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优发展”的教育目标,有必要对现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评价进行全息透视和深刻反思,使其设计、评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中西方学者普遍认可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本世纪美国小学生课外作业的量就经历了谴责课外作业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弊害到课外作业被大量削减,又到决心大抓教育质量,要求增加作业量的过程。在日本,曾由于考试竞争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繁重,许多小学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在英国,虽然有一部分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在校做作业,但从总体看,英国小学生课外作业量仍低于或不超过美国。此外,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于不给小学生留作业。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帕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深思:家庭作业对小学生来说,尽管作业对他们的成绩真的有效,那也是很小。综上所述,作业数量与质量方面的种种问题,激发人们对小学生课外作业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2、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从我国来看,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很多。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和书写时间有一个严格的限制,一旦违反规定就严格处理,促使教师布置作业合情合理。同时学校加大了课堂改革的力度,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上通过

学生的互助探究得到解决,学生课外作业量相对有所减少。同时对作业设计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3、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为了了解“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生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多家网站上搜索了部分资料,我们还查阅了几十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的资料看,有关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生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1)积极探索新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模式;(2)更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兴趣;(3)普遍希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1)联系: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研究的内容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研究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都将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2)区别: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大都限定在小学各科教学范围内,我们研究只限定在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方面;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将从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模式、效果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业时可以通过教师对其的有效评价,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进行作业评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3、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突出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传统的作业评价模式过分强调作业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

4、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只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启示: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1)评价的手段灵活多元。如分数评价、等级评价、符号评价、评语评价、体态动作评价、即时评价、延时评价等。

(2)评价的角度多元全面。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评价人员多元互动。改革传统作业评价中教师为中心的作法,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自评、互评、师评,提倡以自评为主,使师生都成为作业评价的主体。同时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二)研究内容

1、作业设计如何讲究趣味性

作业如果总是机械地重复,单调地写写,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

2、作业设计如何注意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3、作业设计如何注重实践性

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能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4、作业设计如何加强综合性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善于利用教材中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来布置作业,促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结合其它学科来完成作业,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作业设计如何渗透开放性

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

6、作业评价如何多元化

作业的评价应脱离甄别与选拔的阴影,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更应突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可以由简单的分数、优良等级高低评价,变得更丰富,让评价真正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扬长避短。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充分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并着手实施。边实验,边总结。

2、个案分析法:对典型性班级、学生资料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对一些前后差异明显的班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分析。

3、文献资料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生长。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4、问卷调查法:对全校师生的基本情况采取访问、座谈、问卷等方法,以了解每一位实验对象的角色转变轨迹。比照阶段性研究后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至7月)

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

2、调查了解有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业作业的现状。

3、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

1、课题的成员经讨论,制定具体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每月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成体系。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4、以点带面,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学校。

(三)总结阶段:(2011年7月)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2、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

3、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负责人:王宗仁 西吉县第一小学 课题组成员: 赵小云 西吉县第一小学

闫 洁 西吉县第一小学 于庆龄 西吉县第一小学

课题组负责人王宗仁承担课题的管理工作,为完成课题提供所需人、财、物和时间。负责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准备图书资料,组织理论培训,收集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召开课题研究会议,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撰写研究报告等。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学习与实践,在所带班级开展课题研究,每学期进行一次经验交流、书面总结,并提供相关资料。

2.聘请课题指导专家。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外部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革语文作业,更是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体现。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语文作业改革研究正是基于此而展开。

2、内部条件

(1)课题组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积极寻求从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课题负责人扎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22年,有着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有较强的教研意识。

(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九、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篇7:新课改理念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将“个性化教学”持续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创新精神;感知效能

信息技术课是素质教育中最先进最有诱惑力的课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结合学生的个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是每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审视的课题。个性化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独立地发现、解决新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中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一直积极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此,结合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因为兴奋和好奇,开始时往往有兴趣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难度加大,需要大量的记忆和重复的练习,同时也发现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信息技术又有一定距离,这样有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所以,“有教无类”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则。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

这一现象亟须得到教师的充分认识,如果长期按照固定的教育模式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很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脱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是需要教师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各个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另一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同样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尤其是操作较慢的女学生,选择将学生分组教学,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领着操作能力弱的学生,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带领三个学生,四人一小组,然后每小组之间进行操作比赛。组员之间互帮互学,小组与小组互相竞争,能力强的学生自然想力争上游,能力弱的学生也不甘下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可以形成默契的团队关系,还能够让所有学生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系统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PowerPoint,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PowerPoint方法。

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有趣的课程,在这个课堂中没有人会限制你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潜力,而且决定学习成败是取决于对信息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个性”被逐步建立起来,课堂也会随之活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纯粹地用演示操作法来授课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的。

例如,在Phototshop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海报,内容和版式均由学生自己决定,我发现有些学生能灵活地将一些图片插入到海报当中,做到图文并茂,更有一部分学生勇于探索各个菜单中命令的使用,给文字加上一些漂亮的边框,做出来的作品让人感觉到创意独特,简直不亚于专业级的报刊。这些知识我并未在课堂讲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看到学生有浓厚创新意识的作品,相信老师和学生都是同样自豪和快乐。

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感知效能

现在高中课程大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教师仅靠粉笔、黑板及纸质书籍为主的教学手段不再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求知欲。电脑和网络介入的教学模式,日渐成为高中课程信息化改革的主流方向。丰富多元的信息化教学更加凸显了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以往教学手段带来的种种局限,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学习中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和课程资源,在与教师同步学习交流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特性,也就是说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敢于异想天开,追求与众不同,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创新。

四、及时考查,学做合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能快速了解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作业完成后,可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对于学生的考查不仅要在理论概念进行考查,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总而言之,要全面考查学生的整体水平,只有掌握学生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信息技术。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创设环境、寻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作用,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肯定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和.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外教学研究,2007(08).[2]沙凤林.整合课教学设计中新课改理念的实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5).[3]姜晓丽.新课改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1).[4]蔡永鸿.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09).(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中学)

篇8: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理念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来说,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并且, 也对培养学生英语的基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 普遍都以教师为主, 通常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会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 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 逐渐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

一、初中英语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含义

初中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属于最基础的教育,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并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另外, 也能使学生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 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人本教育的原则基本一致, 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还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所有教学工作, 一定要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展开,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英语的学习, 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形式。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来说, 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速度, 这样, 会大大增加初中英语的教学效率。所谓的教师引导教学形式, 就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要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指引者的角色,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教师决定。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初中英语的学习;而学生主导的意思就是,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 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使自身的英语能力增强。并且, 在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及时的和教师沟通,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要主动请教教师或者是询问同学, 逐渐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通过调查, 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 并且也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正处在心理和心智逐渐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所以, 在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且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另外, 教师要积极的发挥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者, 通过对他们个体差异的尊重, 能够给他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 这样, 不仅能够使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还能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3.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评价形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都是用学生考试的成绩以及升学比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一般都以通过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目的, 因此, 也就利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前途。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改变了原本的的教学目的以及评价学生的标准, 更多的重视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以,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发掘新的评价形式, 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自评结合起来, 另外, 也可以将知识性测评与智能型测评、总结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形式, 总体来说, 可以分为两种评价形式, 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 从而给出正确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是一项比较系统的过程, 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并且,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教师还要逐渐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 并且,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 另外,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的学好初中英语,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寒.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1:56-57.

[2]郭辉兵.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01:89-90.

上一篇:离婚子女抚养协议下一篇:妇女之家建设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