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15

信息技术教育正从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走向关注应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育理念的变化必然触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摘 要】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主要训练活动。数学教师要创新作业设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对策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对作业的优化往往不够关注。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主要训练活动。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形式依然是形式单一、机械、刻板、未经优化设计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题型简单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教师学历、专业水准都比较低,而且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所以他们在给学生布置习题和作业时,只能照本宣科,并没有在原有的题型上进行改变提高题目难度的能力。这样的习题和作业,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并没有任何难度。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乏味、没有新意,对于这些作业和习题也只会敷衍了事,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厌倦心理。

(二)缺乏创新

许多数学知识点,教师都会按照课本上的例题来讲解,并且课后作业也是模仿例题而来,甚至只是变换了几个数字。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根本达不到拓展思维的目的,还会让学生的思维受限,形成定向思维。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的,无非就是学习上的成就感,可是这样的仿题,缺乏新意,让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成就感,还会在心里留下“数学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在初、高中学习数学都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农村条件艰苦、资源缺乏,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方式单一、单调,缺乏创新,这也是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达不到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作业无反馈,缺乏互动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作业的批改,无非只是判定其对错。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有建设性的建议,犹如参考资料的答案一样。而且在把作业发给学生后,满分表扬,低分批评,缺乏相应的指点。虽然在课堂上可能会针对错题进行讲解,但对于学生是否理解,根本没有后续追踪和反馈。学生在匆匆修改后,也没有理清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解题思路,这样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四)作业单调,缺乏层次

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并没有注意到习题难度的合理性以及与教学进度及章节之间的联系性。这会在班上造成两极分化,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而言,这些题目并没有难度;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又很难理解和完成。数学这门学科十分特别,它的知识很分散,如果没有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巩固复习,学生的学习进度会受到较大阻碍。

二、搞好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作业容量精练化

  作业要少而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当教师留作业很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去做作业,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老师每天只留一、两道题,学生会高高兴兴地认真完成。这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要使作业有适度的综合性,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例如,学习完“长方体表面积”,我只留了一道家庭作业: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看谁列的算式最多。

  题的数量虽少,但提高了學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总是一成不变,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作业失去兴趣。所以在作业设计中,要追求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摆脱枯燥乏味、无思维含量的简单重复练习。

  作业题应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内部需求,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例如,作业可以设计成增强学生统计意识的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数感的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性作业、拓展学生视野的查阅性作业、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整理性作业等,可以用写数学小日记,制作统计图表、画线段图、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作业内容生活化

  作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数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学习了“数字编码”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回家拿出自己或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看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位,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假如让你编写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你会吗?明天上课大家互相交流。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研究数学问题,学生带着好奇,带着兴趣,把作业完成得很好。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走进生活,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生命活力。

  (四)作业难度层次化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没有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导致“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传统作业的“一刀切”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功能不同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的“自助餐”中自主选择训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作业结果开放化

  传统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作业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答案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这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内容要有实用性,可根据需要设计出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之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如,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笔者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妈妈拿2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市场上的西红柿3元、茄子2元、蘑菇7元、豆角6元、黄瓜5元、甘蓝菜4元、香菜2元,妈妈能买哪几种菜回来?

  像这样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不仅避免了计算的枯燥,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锻炼学生求异、发散、集中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农村因为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的缺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学生基础差、父母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对教师的严峻挑战。因此,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来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应当更加及时、仔细,除了成绩,也要关注其身心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于洪生.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状况及有效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81

[2]姜巧玲.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分层设计的新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3):73

[3]刘伟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康荣荣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内涵、体例与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正从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走向关注应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育理念的变化必然触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当前,课程项目化、课堂活动化、学习个性化成为教育发展趋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一线教师积极建构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倡导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而让学生能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设计被认为是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要想落实新课程理念、应对当前变革,必须提升一线教师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项目式教学设计能力,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再认识

现实中,常有教师把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相混淆,其实,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在概念、功能、体例以及撰写方法上都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从概念与功用来看,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方法以及评价调控方法,形成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过程。而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课时为单位进行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说传统教案侧重“教什么”“如何教”,那么教学设计则更侧重分析,聚焦“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其次从着眼点与范围来看,教学设计是着眼“学”的设计,而传统教案是着眼“教”的具体安排。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一个单元,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而传统教案一般是针对一节课。

再次从体例结构上来看,教学设计体例分为系统分析、策略优化、教学评价三个大的方面,而传统教案大致包含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侧重分析,即便是活动设计,也会以设计意图的形式来交代“为什么安排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评价穿插整个过程外还设置独立环节,这些都是传统教案体例中没有的。当然也有类似的部分,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与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但即便表述相似其内容聚焦也不一样。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订的,是教学任务的下限,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的,规定了教学任务的上限,教学中不得超纲偏纲。

项目式教学设计相关要素分析

1.相关要素提炼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前提是需要进行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设计一般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终点,以项目为明线,以知识为暗线,以活动(常以任务与问题的形式呈现)为过程支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活动中,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是目的,项目设计与实施的最终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理论依据

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因此项目式教学设计的起点是问题,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的情境。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活动的建构性,因此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明线,以教师的活动为暗线,具体内容除了融合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需要關注活动的挑战性与开放性,以维持学生的兴趣。

项目式教学关注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不只是在最后,而是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项目式教学设计之体例设计

通过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中相关教学设计,结合项目教学特点,笔者对项目式教学设计体例进行了完善,并梳理出项目式教学设计的具体撰写方法。

(1)项目背景。从分析相关教材内容对应的学科大概念、课标要求出发,阐述项目由来,特别关注项目与学生关联度的分析,侧重解决“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的问题,也就是对应教学设计分析中的“学习需要分析”。

(2)项目目标。需要结合学情分析、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要求与项目内容,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撰写,对应教学设计分析中的“系统分析”,侧重解决“项目可以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本部分还可以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一定的描述,教学重点即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教学难点即完成教学目标的困难所在。

(3)项目概述。包括项目具体介绍、项目实施策略(包含项目实施时间安排),对应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解决“是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项目实施可能需要多个课时,还需要涉及课中、课后,这些都可以在项目概述中来阐明。

(4)项目准备。包括项目实施环境、硬件与软件准备,其中实施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平台)、现实环境,硬件主要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器材,软件包括软件与资源等。

(5)项目流程。从一般的单维度的实施环节流程拓展为从“问题解决、项目实施、知识与技能融入、核心素养达成”四个维度进行设计。“问题解决”维度分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几个部分;“项目实施”维度大体分为项目引入(情境创设)、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与完善、项目拓展与总结几个部分,具体设计时根据具体内容要求也可以有所不同;“知识与技能融入”对应项目实施过程不同环节中融入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达成”也对应项目进展,阐述不同阶段侧重培养的相关能力。项目流程设计与后期的教学过程设计相对应,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6)项目实施过程。以“项目实施”环节为主线,以学生活动设计为主体,每个活动列出相关活动中融入的知识与技能,活动以问题、任务为主要表现形式,设计过程中注意问题与任务设计的阶梯型、开放性与启发性。每一个活动撰写对应的设计意图,侧重阐明本环节设计对于项目进程、学生能力提升等的意义。

(7)项目设计后感。主要撰写设计者自己在进行本教学设计时的心路历程、后期改进设想以及对使用者的建议。

项目式教学设计之活动设计

1.项目式活动设计与任务驱动活动设计比较

项目式教学的活动设计与任务驱动教学的活动设计的区别在于,两种设计的立意不同,项目式教学设计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体验,而任务教学关注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种活动设计的不同,我以比较经典的“缝制沙包”活动为例,展示4种设计中问题与任务的设计,分析其特点与目标,具体见下表。

下表中A与C是任务驱动教学活动设计的常见形式,A指向任务的达成,亦步亦趋特征比较明显,C侧重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B与D是项目式活动设计的常见形式,都是以活动为载体聚焦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体验,活动设计关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设计与探索,其中B开放性更强,适用于项目难度相对比较小的项目,D在难度比较大的项目式活动设计中比较常见,通过剖析成品来降低难度,通过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来体现开放性。

2.实例修改

下面通过将两个任务驱动教学的活动设计修改为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这两种设计方法的理解。限于篇幅,活动设计以简单描述的方式呈現。

例1:教科版《数据与计算》第二单元“做出判断的分支”。

原设计:围绕“判断体重指数等级”开展。介绍BMI的计算方法;通过“画程”完成流程图得出程序;分析if语句的结构,讲解表达式;完成程序编写;提出只有一个分支的情况,引出单分支if语句;提出细化的BMI级别,引出多分支if语句。

修改后:用类似表中B的设计方法,以“BMI指标仪”项目贯穿始终。学生首先通过资料了解BMI是什么、胖瘦是如何得出的、“BMI指标仪”功能如何实现,并用自然语言描述功能实现的流程,接着用流程图描绘,再根据语句资料进行程序编写探索,共同分析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表达式、变量知识点,完成增强版“BMI指标仪”的设计,最后展示与交流。不同组的学生设计的方法有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展示发现问题、提升认识。

例2:教科版《数据与计算》第三单元“数据与系统”。

原设计:由天气查询引入,教学过程安排了4个任务,分别是“探究骑行旅行线路”“走进火车票订票系统”“探究订票系统功能”“设计‘骑行小助手系统’”,前面三个任务是为了学习相关的语句、数据库操作等知识,第四个以综合任务的方式来做项目。

修改后:类似表中D的设计,以“旅行小助手系统设计与制作”项目贯穿始终。学生体验“简易旅行小助手”成品,对功能进行分析,得出需要设计的相关功能模块为“旅客信息”“线路信息”“旅行记录”。针对其中的“旅客信息”,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比较重要的操作有“登记”“修改”“删除”“查询”,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进,基于记事本来探索界面设计与程序编写,而数据库功能放在“线路信息”功能模块中,“旅行记录”模块根据项目进展可以作为拓展,也可以不做要求。这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从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也学习模块化编程及自顶向下先逐步取精的编程方法。

作者:巫雪琴

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论文 篇3: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要素的检视

摘 要: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蓝图,对开展教学实践、达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检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参照,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尝试提出改革的建议,提升教学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 检视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①通过教学设计,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②

教学设计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历经30多年的本土化进程,但目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引进、借鉴等消化吸收的层面,缺少超越理论反思直接指向具体实际问题的实务研究。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其显著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等,检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参照,发现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尝试提出改革的建议,提升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现实困境

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教学实践。然而,实然的教学设计现状与应然的教学设计定位相差甚远。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较低。理论上完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屡屡碰壁。

现代教学设计是适应工业时代大批量生成需要的产物,以科学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论,以要素还原论为思维方式,认为复杂的学习或教学系统可以还原成若干微小的组成部分,对于微小部分的良好控制可以达到整体的系统效果。跨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对教学设计而言,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等要求教学设计的宗旨、框架、实施等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而言,现行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学习者是等待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步骤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和控制。教学设计为了追求一般性和普适性,设定理性化的教学状态,构建线性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设计的准确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忽视教学情境的独特性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二、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诊断

传统的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工业时代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思维模式,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标准化生产”向“量身定制”转变。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狭窄的学校和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整个社会作为背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开辟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扩大教学设计的视野。传统的教学设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过分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把人类的学习简化为可以完全操控的行为。教学设计在上述令人堪忧的表象背后潜藏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教学设计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传递知识的方法也有客观的、普适性的程式。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通用于任何教学情境,具有超越具体教学情境的普适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教学设计期待能够满足所有教学情境的需要,忽视了教学情境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教学情境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很难匹配单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具有丰富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其间充满了未知的变量。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在活动之初很难想象教学设计能够预知所有的教学因素,从而在预先构想的逻辑严谨的教学蓝图中按照既定的轨迹开展教学活动。正如教学设计研究专家Rose所认为:“教学设计特别强调理性主义的过程,希冀對教学问题提供一种‘工程学’般的解决方案,认为纯粹的技术考虑和普遍的程式可以客观地应用到任何情境和任何内容领域中。”

另外,教学设计在宣传价值中立或超越教学情境的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优越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凸显出对教学实践的控制欲,渴望动态的教学实践尽在静止的教学设计的掌控中。教学设计的初衷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其真正意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完全控制。

三、以新课程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

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包含下列五个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③以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检视教学设计的要素,旨在为后者提供新的理论参照,解析教学设计的要素,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的是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以往局限于教材,一味只是为了教教材。很久以来,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一味的吃透教材成了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唯一所指。诚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但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内容即教材不成立,教材之外分布广泛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外延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开放的、多样的、生动的,不是封闭在单一的教科书中。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在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时时发生,处处存在。面对如此多层次、多样式的教学资源,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加工赋予它们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其教育潜能,使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唯一主体,教师的教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核心,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获得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追求,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上,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更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衡量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指标。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不能只是用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细节问题的解决,是教学设计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学习活动的需要,小班研讨、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在教学策略中大面积推广。人类已经步入了终身学习的社会,个体未来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不能只是依赖学龄阶段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学习应该弥散在各个角落,贯穿一生。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善是评价教学策略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由规划变为实践的核心环节,所有教学设计活动的新理念均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衡量教学设计的关键标尺,也是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现实根基。新课程观念在为教学设计提供变革动力的同时,必然预示着教学过程的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是对以往教学过程的简单修补,而是基于新课程价值理念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改革,包括教学过程从指导思想到实施细节的全面革新。以新课程为理论指引,教学过程的展开更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情感投入。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过程,而是师生在开放的教学生态中开展的主体间的交流互动。

5.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包括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系统过程和最终结果作出的评鉴,旨在帮助教学设计诊断原因,改善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教学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将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教学评价不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成长的方向,获取发展的动力。教学评价不再是制约教师的刚性考核,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重要的元认知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②高文.教学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③魯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3]盛群力等.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4]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6]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4,(9).

[7]钟柏昌,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

[8]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9]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10]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付林

上一篇:消防性能化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吴茱萸化学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