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要点摘要

2024-05-17

教育学要点摘要(精选8篇)

篇1:教育学要点摘要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

(摘要)

9.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的分年度招生任务,招生计划增量重点用于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以及中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继续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大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工作力度。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博士生招生向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或重大科技专项倾斜。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扩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范围,启动实施卓越医生与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和农科教合作培养农林人才。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启动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工作。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重点专业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长效机制。办好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抓好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与改革,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深入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高校承担各类科研任务。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启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进行新一轮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工作。加强国防科研,组织实施“十二五”装备预研教育部支撑计划项目。加强战略研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着力提高咨政育人和文化传播水平。

1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好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动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制定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意见,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制定中小学校校长专业发展标准,进一步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健全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全面实施教育人才规划,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推动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规定。评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教学名师,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

15.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政策措施,开辟到基层单位就业新渠道。做好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应征入伍预征工作,落实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规划。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力度,加强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重点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和援助,提升指导服务水平。

20.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和校长职权。开展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化。加强和改善对学校食堂的管理,深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

22.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高考改革试点。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深化高考内容与方式改革,加强国家考试题库建设,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自主选拔录取管理。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机制和办法。加大建设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力度,确保招生考试安全。

23.深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巩固双边、多边教育磋商机制,拓展区域合作平台,深化人文交流。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领导小组和全国中外合作办学专家评议委员会,多种形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设立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做好外籍教师管理制度调研工作。制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抓好教师选派、志愿者招聘、教材推广和常规管理,建立有利于孔子学院健康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试行以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为依托的选拔和管理新办法,提高国家公派留学质量效益。落实大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年度计划。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内地高校与港澳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24.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开展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发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试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开展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改革试点。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加强编制管理,开展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调研。深化职员制度改革,指导直属高校做好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指导和推动地方高校建立和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篇2:教育学要点摘要

说的贷方负数,那不就是借方意思了,那就表示是还没收到的账款。

当收到账款的时候:

借:银行、现金等 贷:应收账款(正数)

2、费用一般在借方记账,出现在贷方时就用负数记在借方。

3、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

项。一般应在与所购买物资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或者所购买的劳务已经接受时确认。应按债权人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

税费、应付股利等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款项,如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存入保证金等。

4、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

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主要包括

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

垫付的运杂费等。

其他应收款账户核算的内容包括各种赔款、罚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应向

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等。该账户借记发生的其他各种应收款项,贷方登记收

回的各种其他应收款;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的各种其他应收款。

5、应收账款余额在借方,表示你已经给对方提供了商品或服务,但是对方还没

有给你钱,你应该收别人的钱;在贷方,表示你预先收了别人的钱,但是还没有

给人家提供商品或服务。

6、应收单 是表明应收的单据,比如销售发票,你开发票给你的客户,对方应该

付钱给你,这个时候你是应收,所以填制应收单。(发票购买方或付款方为其他

公司。记销项税即销售货物的税)

收款单 是表名你收到钱的单据,比如你销售商品给你的客户,对方付钱给你

(包含现金、银行存款),这个时候你是收款,所以填制收款单。(对方开发票

篇3:教育学要点摘要

2016美国教育技术计划在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价和基础设施五个领域,提出21条建议指导教育技术应用,以确保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能拥有个性化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进而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它描述了如何“利用公平、积极的技术应用,以及协作的领导力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建立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网络学习空间,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准入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

2016年9月20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到2020年,形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成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全面发展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供给、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等教学创新取得新突破,有效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浙江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到2030年,实现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技术受益,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2016年9月2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采集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强化应用能力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在线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型发展形态。持续优化首都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整合优化已有业务系统,建成贯通市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集政务公开、在线互动、资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首都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建设教育大数据体系,强化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推进北京数字学校、数字化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整合中小学名校名师资源、电子教材及各类企业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市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篇4:教育学要点摘要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篇5:研究生论文摘要写作要点

1.摘要(Abstract)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不应空洞、过简。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1)

(2)

(3)

(4)

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意义、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精炼地指出,2~3句话或2~3行); 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研究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手段; 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重点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创新,以及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 结论或结果的意义(1~2句话)。

2.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1)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

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论文摘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

(2)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

得必要的信息,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

(3)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

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4)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

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可的结论。

(5)

(6)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 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

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7)

摘要中不可添加正文中不存在的内容,亦不可补充正文内容。

3.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篇6:教育学要点摘要

第八条 申请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下列要求的专用车辆及设备:

1.自有专用车辆(挂车除外)5辆以上;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的,自有专用车辆(挂车除外)10辆以上。

2.专用车辆技术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的要求;技术等级达到规定的一级技术等级。

3.专用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的要求。

4.专用车辆燃料消耗量符合行业标准《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的要求。

5.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

6.专用车辆应当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GPS)。

7.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配备罐式、厢式专用车辆或者压力容器等专用容器。

8.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应当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且罐体载货后总质量与专用车辆核定载质量相匹配。运输爆炸品、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20立方米,运输剧毒化学品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10立方米,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罐式集装箱除外。

9.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非罐式专用车辆,核定载质量不得超过10吨,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集装箱运输专用车辆除外。

10.配备与运输的危险货物性质相适应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施设备。

(二)有符合下列要求的停车场地:

1.自有或者租借期限为3年以上,且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停车场地应当位于企业注册地市级行政区域内。

2.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专用车辆以及罐式专用车辆,数量为20辆(含)以下的,停车场地面积不低于车辆正投影面积的1.5倍,数量为20辆以上的,超过部分,每辆车的停车场地面积不低于车辆正投影面积;运输其他危险货物的,专用车辆数量为10辆(含)以下的,停车场地面积不低于车辆正投影面积的1.5倍;数量为10辆以上的,超过部分,每辆车的停车场地面积不低于车辆正投影面积。

3.停车场地应当封闭并设立明显标志,不得妨碍居民生活和威胁公共安全。

(三)有符合下列要求的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

1.专用车辆的驾驶人员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

2.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从事剧毒化学品、爆炸品道路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经考试合格,取得注明为“剧毒化学品运输”或者“爆炸品运输”类别的从业资格证。

3.企业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5.从业人员、专用车辆、设备及停车场地安全管理制度。

6.应急救援预案制度。

7.安全生产作业规程。

8.安全生产考核与奖惩制度。

9.安全事故报告、统计与处理制度。

第三章 专用车辆、设备管理

第二十二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按照《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中有关车辆管理的规定,维护、检测、使用和管理专用车辆,确保专用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第二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专用车辆进行审验,每年审验一次。审验按照《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进行,并增加以下审验项目:

(一)专用车辆投保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险情况;

(二)必需的应急处理器材、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和专用车辆标志的配备情况;

(三)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的配备情况。

第二十四条 禁止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一级的和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第四章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第三十四条 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标准《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的要求悬挂标志。

第三十五条 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的企业或者单位,应当配备专用停车区域,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牌。

第三十六条 专用车辆应当配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以及与所载运的危险货物相适应的应急处理器材和安全防护设备。

第三十九条 驾驶人员应当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驾驶人员或者押运人员应当按照《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的要求,随车携带《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

第四十条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除驾驶人员外,还应当在专用车辆上配备押运人员,确保危险货物处于押运人员监管之下。

第四十一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途中,驾驶人员不得随意停车。

因住宿或者发生影响正常运输的情况需要较长时间停车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设置警戒带,并采取相

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需要较长时间停车的,驾驶人员或者押运人员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 危险货物的装卸作业应当遵守安全作业标准、规程和制度,并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或者监控下进行。

危险货物运输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指派装卸管理人员;若合同未予约定,则由负责装卸作业的一方指派装卸管理人员。

第四十三条 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和押运人员上岗时应当随身携带从业资格证。

第四十四条 严禁专用车辆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载、超限运输。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使用罐式专用车辆运输货物时,罐体载货后的总质量应当和专用车辆核定载质量相匹配;使用牵引车运输货物时,挂车载货后的总质量应当与牵引车的准牵引总质量相匹配。

第四十五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要求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在运输危险货物时,严格遵守有关部门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线路、时间、速度方面的有关规定,并遵守有关部门关于剧毒、爆炸危险品道路运输车辆在重大节假日通行高速公路的相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通过卫星定位监控平台或者监控终端及时纠正和处理超速行驶、疲劳驾驶、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法违规驾驶行为。

监控数据应当至少保存3个月,违法驾驶信息及处理情况应当至少保存3年。

第四十七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技术标准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所装运危险货物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物或者容器的使用要求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置措施,并严格执行《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7)、《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JT618)等标准,不得违章作业。

第四十八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通过岗前培训、例会、定期学习等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生产、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

第四十九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第五十条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委托具备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或单位的安全管理情况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出具安全评估报告。

第五十一条 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燃烧、爆炸、污染、中毒或者被盗、丢失、流散、泄漏等事故,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立即根据应急预案和《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的要求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向事故发生地公安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运输企业或者单位报告。运输企业或者单位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本单位危险货物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事故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三条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为其承运的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

篇7:教育学要点摘要

1、终身学习

2、跨界学习

3、高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

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能顺势而为学习的人成为稀缺劳动力,这部分人是用自己的灵活性来勇敢的承担新职业,所以可能能胜任这件事的人很多,但是只有拥有新的思维和写作模式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新职业。

牛人(新社会形态从业者特点):

1、可以自己定义目标,想办法完成

2、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探索解决方案

3、协作是人类社会成长的

外貌说明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负责任,美国阶层,富人没有太肥大的。

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个人意识到觉醒,我们的产品要更细化,更精确地对准目标客户群。而不是继续在最大范围内经营。

这个变化中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在根据自己接触的事物在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太平洋百货,百利,班尼路,美特斯邦威都纷纷关店 小超市都开始开店

投资人就是在创业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时为创业者铺路

创业者的世界只有两样东西: 待解决的问题,正在尝试的方法

只要他试图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就是创业者。(我也是,早已在路上)

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时间战场:

线上企业没有流量往线下去找,先下企业没有人要到线上去捞。有一些微小的趋势,幅度不大力量不小,但是不可逆

中国人的时空观是循环式,认为一切都会回来,都会好起来。互联网红利结束了,手机市场饱和

不到3%的劳动力,创造了接近行业一半GDP 巨头的世界观,是古埃及人的世界观:现实不重要,未来才重要。创业市场上的“代孕生意”。门派腾讯,阿里

上半场,人口红利 下半场,精耕细作

针对性服务

有限时间除以无线信息为0,一条信息在未来互联网传播出去的命运趋向于0,信息膨胀 国民总时间,GDT

时间是商业的终极战场。每一个行业都是在时间战场上分一杯羹。微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张小龙

社交虐我千百遍,我待社交如初恋。——马云

电影市场(未来没有过硬的指标,不要混了):看电影,时间风险很大,要花2个小时,才知道值不值。

传媒,出版,教育,航空,酒店。是否值得消费者花时间来尝试。商机从时间转到空间。为什么消费升级这么难?

做哪些事情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答:定期扔东西。所有的体验,本质上是时间现象。

要么帮用户省时间

要么帮他们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我们塑造自己的方式。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 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

多数精英认为自己所坚持的就是对的,然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无法认清现实。我们不想阻止用户分享意见,也不想成为真理的仲裁者,我们认真的造高速飞机,我们不是航空公司。

技术没有价值观,但技术可以引领价值观。

最好的服务,是给你还不知道的好东西。

服务升级

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简单怎么来,机器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复杂怎么来 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硬件,大数据 目前社会算法已经被统一,所以数据成为实现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环节,很多科学家离开实验室进入企业,到数据最丰富的地方去。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答:规模化 技术是人类的延伸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延伸而是人的替代。人类文明要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会出现一部分连剥削和利用的价值都没有的人。

如果你现在所有的优势,都附着在某一种职业技能上,那么你就很可能被替代。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就有胜算。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我们进步的太快。

2,8原则,你只要花20%的精力,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就够了。做智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场到哪里。

互联网时代: 快手

社群文化,社群价值

世界是碎的,社群互不认可,互不认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否定问题的存在。

达成共识,治愈这个世界的破碎。这是有价值的,IP是越来越值钱的共识 共识像地皮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维生素,牛奶等所有食物包含的营养都可以再其他食物中获取。人每天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没有需求,就用意义编织一个,没有市场,就用认知开拓一个

过去,我们相信认知源于事实 现在,认知本身就是一个事实

血缘,地域,阶层,单位,专业,认知去共同体化 未来的公司还没有一个人的寿命长 创业者要主动构建共同体

资本市场和创业者要的是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增长,持续增长,超预期增长)凡是不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创业,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做生意 这哪里是在创业,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 创业者是永远的挫败者 凡是过去皆为序幕

2016年5只黑天鹅:时间战场,服务升级,智能革命,认知税,共同体危机

一个人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即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钥匙: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好,事情自然就会好。努力的价值,是成为美好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这些美好的存在。

一切根源都是自我

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篇8:教育学要点摘要

2007年, 山东掀起一场政府主导、全省联动、强力推行的素质教育风暴。改革从应试教育重灾区高中突破, 规定全省统一高中寒暑假时间、双休日一律不上课, 2008年入学的新生高二学期末以前不得文理分科, 考试成绩不公开、不排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年, 就有20所学校因违反素质教育规定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或被黄牌警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山东省坚持20字的工作思路 (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 , 采取“五抓”的工作措施 (抓住全省整体推进这个关键、规范办学行为这个切入点、高中教育这个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督导评价这个重要保障) , 实现“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的工作目标 (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 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努力把健康还给学生、努力把能力还给学生) 。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学区化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实验区, 自2004年起, 从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入手, 建立“学区化管理”模式,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蓝天工程”教育模式,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取得显著成效。

“学区化管理”是在不改变资源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 实现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发展, 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 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 生成新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

“蓝天工程”是一套完整的青少年课外、校外活动体系, 主要体现为“五个一”, 即:建立一个资源库、编印一本课外活动手册、搭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设计一套评价体系。“蓝天工程”体现了大教育观, 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一步融合,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名校集团化办学整体提升教育品质

2004年9月, 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在核心连锁式办学、合作共同体式办学两大基本类型基础上, 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名企”等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同时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形式, 开展“高校+新校”“教科研单位+新校”“名园+街园”以及“教育联盟”式运作机制、“名校托管”式运作机制、名校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在注重城区内部和城区之间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 积极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延伸拓展, 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城区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城乡互助共同体的缔结成为名校集团化战略的一体两翼、“两轮驱动”,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整体提升办学品质, 努力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百姓需求

近几年来, 山东省潍坊市从转变、拓展部门职能入手, 着力构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 促进部门工作从重点关注教育内部事务, 转变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统筹教育资源, 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第二, 促进部门工作从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转变到实施行业监管、制度保障上, 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 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第三, 促进部门工作从“因人设事”转变为“因事用人”, 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项目管理, 一个一个地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

2002年以来, 潍坊市教育局以全员创新、全面创新为动力, 实施素质教育,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潍坊市也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城乡教育均衡

成都市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 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 大胆探索创新, 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具体做法有:

实施“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城乡联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以组建专业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为重点,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以推行职业教育券为重点, 探索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建立“城乡流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流动补充机制、流动激励机制、流动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覆盖”的教育资助机制。一是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福利”保障机制。二是完善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全福利”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特殊教育群体“全福利”保障机制。四是完善进城务工子女“全福利”保障机制。五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全福利”保障机制。六是完善藏区学生“全福利”保障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的灾区教育水平提升机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改以后, 南山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文件, 规定不准以升学率给学校、班级排队, 不准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师、学校, 不准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优劣, 不准搞题海战术, 不准频繁考试, 不准过量布置作业, 从政策上为学校、教师“减负增效”保驾护航。

南山区把综合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与重点, 在全国率先加强了课程整合的力度, 全面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 实施了对综合学科课程教师的系统培训, 深化了对综合课程的校本研究, 加强了综合学科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和资源整合, 开展了初、高中相关学科的衔接研究, 编印了初、高中教学衔接指导意见, 综合课程实施效果良好。

南山区还实施“名师工程”, 开辟引进教师的“绿色通道”, 建立了新颖的“首席教师制”。南山区突破了“分数+考试”的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羁绊, 构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价制度, 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袋和成长记录袋, 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凸显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辽宁省铁岭市:“教育年”激发社会合力兴教风尚

2007年春天, 铁岭市委、市政府提出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全民参与的“教育年”活动。自2007年以来, 铁岭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铁岭市开展“教育年”活动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2007年启动了农村九年一贯制 (寄宿制) 学校建设、新区教育园区等九大工程。2008年启动了市属本科大学建设、基础设施规范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等九大工程。2009年, 铁岭市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又着手实施了市属本科大学建设工程、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工程、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素质教育育人工程等十大工程。

经过三年的努力, 铁岭教育实现了五个新变化: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度有了新变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有了新变化;校园面貌有了新变化;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有了新变化;学生身心素质和升学就业理念有了新变化。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高位均衡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

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正式提出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的行动计划, 总的目标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人民满意”, 实现市 (县) 、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公办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优质化、均衡化, 真正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

在具体工作中, 无锡强调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党政推动, 形成有利的工作氛围。无锡把创建高位均衡示范区的工作责任和成效列入对市 (县) 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重点工作进行责任考核的范畴。坚持整体联动, 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创新驱动, 着力完善制度保障。

无锡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为主得到强化, 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等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 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管理触发教育管理机制变革

2007年上海市教委启动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 浦东新区和市郊区县教育局将郊区农村20所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学校委托给中心城区19所品牌中小学及有资质的教育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辐射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框架和运作模式。委托管理的目标也是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委托管理是在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基础上,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具体事务委托给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的专业机构, 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学绩效进行评估。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工作, 还能使教育服务更加专业、更加精细, 有利于改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委托管理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关系。委托管理还可以在优质公办学校办学团队中间催化出一个非营利的专业化教育机构。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发展的问题, 也使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改革。委托管理是教育公共服务架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吉林省抚松县教育局:“两把尺子”让教育督导大有所为

近年来, 抚松在构建新的督导体系中把督导由“一把尺子”变成“两把尺子”。“大尺子”确保每个年度的教育发展底线, 而“小尺子”则引入协商机制,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实际, 做到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指标, 年初督导部门和学校都有协商、实施过程有指导, 为学校自主发展留足了空间。

在抚松, 不管是规定指标还是自选指标, 督导室都是和每所学校在协商中制定。“协商式督导, 发展性评价”的更大功效就是要引领和指导学校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破解“千校一面”的难题。通过协商, 找准学校特色发展的“入口”;通过评价, 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区域教育生态格局。

上一篇:安徽省电厂水化验员考试试卷下一篇:学校分析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