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秋天

2024-06-06

人教版秋天(精选8篇)

篇1:人教版秋天

秋天第一课时(第三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出现的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3、知道秋天有哪些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老师手拿几片树叶)孩子们,这是什么?这几片树叶是什么样子的?看到黄黄的、干枯的树叶,你知道是什么季节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板书:秋天)

2、孩子们看老师写这个天字,第一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二笔“横”看看老师写在什么地方?和写第一笔“横”时有什么不同?伸出手在空中写一写。评: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写字放在一堂课的最后,其实像这个“天”字,在课题中出现,完全可以放在这个时候进行教学。在每一课板书课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起伸出手来写一写课题。

二、学习生字

1、孩子们,除了看到树叶变黄、干枯,知道是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方面知 道是秋天到了?(学生结合生活谈谈)

2、作者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写下来,就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秋天》,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喜欢吗?那咱们就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学生读课文)

3、从你们读书的姿态、表情、声音,我知道你们用心读书了。这几个生字都能读准确吗?(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老师及时纠错)

4、生字宝宝摘掉帽子,你还认识吗?(学生齐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课文里还有 一个字,特别顽皮,(课件出示“一”)到课文里去找一找,“一”字出现了几次?(1)你们的眼睛可真亮。难度增加了,想不想挑战自己?观察“一”字带的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2)这几个“一”字能读准吗?老师这里有几个词,你们看看该怎么读?(课件出示:一天、一个)读一读,你们能读正确吗?(3)咱们把“一”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一读。

评:这一课要认识的生字都比较简单,如果老师还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从音形上面再帮助学生学习,太单一了。应该坚持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像这一课的生字,更多地应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三、导读课文

1、出示第一自然段: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2、“天气凉了”,没有了夏天的炎热,你感觉怎么样?你觉得怎么读,才能读出舒服的感觉?

3、对,突出“凉”字,你就能读出舒服的感觉。看到老师手里拿的树叶,你可以说:“树叶黄了。

4、你从课文插图中看到树叶黄了吗?图画中,哪里告诉我们“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瞧,图也会说话呢。“一片片叶子”是说“一片叶子”,还是“许多叶子”?真好玩,图画都告诉我们啦。那看到“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

5、对,是秋天来了。现在,老师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请大家看着图,对着图说说话吧。

6、图上的小松鼠在看什么,看得那么入迷?咱们也扭头向窗外看看。“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体会到了吗?你看着天空说“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7、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瞧!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看“一会儿”上面的拼音,跟老师一起读准儿化音。谁来读一读?多么神奇啊!咱们一起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 ‘人’字,一会儿排在‘一’字。”

8、小松鼠在干什么呢?小松鼠采松果,在作什么准备?对,准备冬粮。看到小松鼠采松果,你就知道是什么季节了。

9、图上还画了什么?庄稼成熟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去地里看看,会看到什么熟了?我们一起读“秋天来了。”

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的指导要非常具体。轻声怎么读,儿化音怎么读,句内如何停顿才能把句子读通顺,都需要清楚明白的指导。读的方式要多样,自由读、齐读、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学生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并为下一环节的背诵作好准备。

四、背诵课文。

1、看着插图,咱们玩“我来说,你来接”的游戏。先和老师一起玩。老师先说,小朋友们来接。

天气(),树叶(),一片片叶子()。

天空(),()。一群大雁(),一会儿(),一会儿()。啊!()

2、孩子们,现在和你们的同桌一起来玩“我来说,你来接”的游戏。

3、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你们已经学会背诵课文了,要不要试试?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背诵会让他们觉得枯燥,用这样游戏的方式,会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背诵。

五、学写生字

1、看看今天要写的生字,“了”字第一笔是新笔画,叫“横撇”,“撇”不要写得太长。你们看看“横撇”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第二笔“弯钩”,沿着竖中线写,稍微弯一点。你们能把“了”字记到心里吗?(借助课件,演示“了”的书写)

2、再看看“子”字,你发现了什么?真棒!“子”比“了”多了一横。咱们继续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子”的前两笔和“了”写的时候,一样吗?在课本上写描一描,再写一写。

3、看“人”,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捺”顿笔的地方和撇的尖在一条线上。(借助课件,演示“人”的书写。)再看“大”字,你们发现了什么?“大”比“人”多一横。汉字多有趣啊!加一笔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在课本上先描一描,再写一写。

4、写字的时候先仔细观察,把字的每一笔都记在心里,就能把字写得漂亮。请一位学生提醒全班,写字时要注意什么,再次回顾写字姿势。

评:要写好一个汉字,除了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外,还要特别注意写好关键笔画。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出关键笔画,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长期的坚持,从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到学生写字时及时巡视提醒,课内的及时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写好汉字。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指导学生写字。

篇2:人教版秋天

1.组织学生认真重复地读,读中感悟

有时教学中会经常涌现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这样,把文章嚼得太碎,整堂课师生一问一答太多。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这么美的词句,这么美的景色应当让学生通过一层一层的读来感悟,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绪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2.读写结合,抓准点进行写作训练

篇3:人教版秋天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 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 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 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 α,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 课时,则T1=8,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 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 个”[1],故G1=24 G2=22 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 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人教版秋天

(一)练习系统的针对性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练习要点指向明确,与单元学习重点相互照应。

该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有这样几点,即“每个单元都有单元解说和学习重点。单元解说介绍单元主题,学习重点则列明单元所学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每个单元都包括讲读课、导读课、和自读课。三种课型后是综合任务、自评与反思和延伸阅读。综合任务是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技能进行巩固练习,自评与反思是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成效进行反思,延伸阅读则是推荐一篇文章,以强化学生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技能”。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编排在新加坡中学华文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阅读,能理解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作,能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能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可见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有序而严谨,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而明确。本课的练习就是围绕这些重点进行设计,层层推进,有计划有步骤,知识点小而明确,针对性强,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为课堂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人教版的单元说明是:“学习本单元,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相比较而言,人教版单元说明不够具体细致,缺少知识指引,难以落实。教什么完全由老师决定,不仅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同时也加剧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导致单元说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练习系统的指导性

“本教材学习重点的呈现,遵循‘先例,后说,再练的原则,即先通过例子与说明,让学生对学习重点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段话同样源自华文教材编写说明。

无论是本课的“语法”还是“修辞”的学习,都极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先明确知识点,再举例,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在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练习时,都有例题引导,包括完整的解答过程,给学生提供一种解题训练和思维方法的示范,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进理解和迁移,使学生答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实现,也为教师备课指明方向。

教材更应是学材,相比之下,人教版练习题没有任何过程指导,程序性知识缺失。如第二题“具体分析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在没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就会造成答题困难,在训练的有效性上也会大打折扣。

(三)练习系统的整体性

练习系统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单篇练习内容的整体性。华文教材的练习设计,先明确知识点,再讲解示例,然后进行练习,这种指向明确,循序渐进的“一条龙”练习法符合学生的思维训练规律,易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另一方面是单元练习内容的整体性。单元学习重点在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体现。编写说明也有很清晰的表述:“讲读课,教师讲授阅读技能;导读课,教师除了讲授写作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所学的阅读技能进行阅读;自读课,则是学生独立运用前两课所学的技能进行阅读。”

以华文中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学习围绕单元学习重点展开,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讲读课中学生对夸张和排比进行了学习,初步掌握了这一阅读技能;紧接着下一课《一次特别的捐助》就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写作方面的提升,同样是分步指导,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能很有帮助。

本单元自读课《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仍然有单元学习重点内容的运用练习,单元综合任务也是不断强化这些重点技能,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在巩固应用中发展语文能力。这种单篇课文练习几道题之间的梯度或单元每篇课文练习之间的勾连与渐进,展现出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练习系统良好的整体意识。

相比较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仍然是一课一练的形式,单元没有整体教学目标,题与题之间缺少层级,课与课之间没有关联,整个练习设计缺少系统性。

二、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练习系统给我们的借鉴意义

(一)形成系统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首先应该具有专业性。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学生自己去“悟”,但难以给学生总结出明确的“悟”什么以及“悟”的方法。王荣生教授《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一文中这样阐述教学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凸显和关注,落脚点在“知识与能力”。也只有具体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有切实的着落。

大量的实践证明,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在时间的安排,教学步骤的清晰,教学环节的紧凑,其实,更有赖于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体系。

人教版教材也有语文知识的呈现,一般零星附在课文“读一读,写一写”后面或者整本书的附录部分,不能与选文教学相结合,练习部分更是没有方法与指导。而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严密性、系统性,重视知识之间的纵向递进,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编写经验,加强单篇或单元及整本书及不同年级课本的练习系统编排,对语文知识系统进行通盘考虑,提高教材练习系统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二)指引教学

王荣生教授指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练习系统在教科书中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概括地说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最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练习系统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强化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打开思路,避免了盲目、随意、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和能力的教学设计。让我们看到了练习系统在教科书中对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此分析管窥,弥补我国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不足,促使我们的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设计往科学、有序、实用的方向前行。

篇5:人教版秋天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描写秋天景色的佳句;

3.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喜欢什么季节的雨?都有什么特点?

2.是啊,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的从天而降。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凉爽,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

二、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感受美景

1.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美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

2.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

3.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美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秋雨的课文。(板书:秋天的雨)

三、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词、句多读几遍。

2.强调多音字:“扇”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小老师领读,其他同学跟读,强调:“爽”“粮”是后鼻音。(2)去拼音朗读。

(3)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播放字词游戏“小松鼠采松果”)4.梳理文章内容,理清层次。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想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边听边画出相关语句)

(2)找学生汇报

四、走进秋天的雨,感受秋雨的神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体会清凉、温柔、轻轻地、轻轻地)(随机板书:一把钥匙)

2.指导朗读:声音轻柔,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及感受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感受秋天的雨的特点] 3.激发兴趣:秋雨带着我们穿过了秋天的大门,我们首先能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师:秋雨就像一位色彩大师,在秋天里涂画,那他把颜色都给了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带有表示颜色词的句子。教师随机指导:秋天的雨只把紫红、淡黄、雪白这几种颜色给了菊花吗?(带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师:看,这么多颜色,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五彩缤纷)

追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预设:五颜六色、五彩斑斓、绚丽多彩、万紫千红、色彩缤纷„„)

4.师:这么多的颜色可以用“五彩缤纷”来概括,那这个自然段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认识“总分”的结构,随机板书: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5.品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1)学习两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

课件出示: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方法:读一读,让学生比较两句的相似点,体会比喻修辞的好处及作者用词的精妙。6.拓展:秋雨把()给了(),就像()。方法:提供图片,学生独立仿写或合作完成。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想象力真丰富,那继续看看作者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课件出示两个拟人句: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方法:抓住“你挤我碰”“频频点头”,体会秋的趣味。7.整体感知,配乐朗读。

师:秋天的雨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起歌颂吧!8.师: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把它们永远的留在脑海中吗?那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下吧!(出示第二自然段,以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

9.播放第二自然段画面,学生观看画面背诵。

五、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果园染得格外美丽,下面再接着读读下面的这个自然段,看看秋雨里还藏着什么?

2.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3.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交流秋雨带来的香味,指导朗读。随机指导书写”菠萝”“梨”以及“柿、杨”这两个带有木字旁的字。

(2)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水果的气味,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那香味勾住。”

(3)播放第三自然段音频,学生跟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播放视频《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想象秋雨吹起小喇叭对它的好朋友们说的话,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回顾全篇,感情朗读最后一段,表达对秋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小结收获,设计作业

总结学生意见,融入教师建议,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第12课那首描写秋天的小诗《听听秋的声音》。2.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些秋天的景物。相机播放视频《画秋天》。3.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歌词,改编《小雨沙沙》,唱给大家听。4.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眼中的秋雨、秋色。

5.爱观察的你,不妨和爸爸妈妈到野外去秋游,寻找秋天其他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一题完成)【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丰收 欢乐

篇6:人教版秋天

教学目标:

1.理解品味伟大无私的母爱。

2.品味理解作者对母亲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理解鉴赏标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文中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并能做简要分析。

教学难点:

能够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要尽可能减少频繁琐碎的问答,减少短暂肤浅的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9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9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时年22岁。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时年28岁。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2019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死后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令人感动。[8]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来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本文发表于1981年,时年30岁!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二、重点字词:见《高分突破》早读材料。

三、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本文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味本文在平静内敛中表现深沉炽烈情感的叙述风格,要品味与《春》热烈张扬的风格的不同描述。

四、整体把握:读诗读文都应当首先考虑把握一篇诗文的主题中心

1.考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要素,梳理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概括文章的能力。)

(可以首先简要研讨本文情节发生的季节,及在文中的依据。

是秋季:北归的雁阵,树叶飘落,北海的菊花开了。)

在一个秋天,我因为瘫痪而暴怒无常,后来我终于同意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花,但母亲出门却再也没有回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们兄妹都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活儿”

2.阅读全文,说说都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并做简要分析。

① 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感情贯穿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写景抒情,描写斑斓热烈的秋花,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

② 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第①②段,母亲已是病危,我却一无所知,反而暴怒无常,只给母亲增添痛苦。

③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最后浓墨重彩描写热烈的秋花,含蓄而又鲜明地表明作者终于走出困境,已振奋精神,昂扬面对苦难的命运。

五、①认真回想,写一篇表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作文,5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写.②完成第一课时堂堂清。

第二课时

六、找出文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情感的语句及细节描写,并作简要分析。

1.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这几句是对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很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听到我愿意出门看花时的那种喜出望外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现了母亲对我极其深切的爱,渴望着能帮助我减轻痛苦。看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最深沉的怀念。

2.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几句记叙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母亲一生艰难,少有幸福,然而在临终前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而只有对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几句充分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也融注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表明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地面对苦难,面对生活,告慰九泉下的母亲。

七、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做简要分析。

① 细心体贴: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比我还敏感。

② 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了极点也不肯叫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而总是耐心劝导激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 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的“好好活儿”,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 伟大无私,慈爱容忍: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我暴怒无常,母亲却只有理解、安慰、包容,而没有任何责骂,对“我”承受的瘫痪只有最深的理解。

八、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词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意义。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照应标题,暗示事情发生在秋天。

2.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①表明往事发生在秋天,渲染“我”悲凉的心境。②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案与前文相同)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而今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地面对苦难,面对生活,来告慰九泉下的母亲。

九、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意义:

① 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母亲是一个秋天本要推我看花时去世,我又是在秋天去看花怀念母亲。

②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深层意义:

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生命应有的顽强洒脱的姿态。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十、完成堂堂清

十一、教学拓展:

篇7:人教版秋天

教学目标:

1、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秋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苹果”里的拼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游戏“说字找字”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导书写。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3、齐读,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六、全班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点拨读:体会“挂、露、翻、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美?

5、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6、对照画面,试着背诵课文。

三、讨论交流: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扩展练习:创编童话剧。

篇8:人教版秋天

一、开明版教材范文特色

(一) 《开明国语课本》范文特色

1. 大量的会话

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 听占45%, 说占30%, 读占16%, 写占9%。可见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会话在一定程度上比书面语言更适合传播, 成为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当今处于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更多信息通过声音、视频的形式在广播、电话、电视、网络上传播, 会话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势对人们的会话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科书责无旁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课本的范文系统有着大量的会话, 随着年级的提高, 年龄心智的增长, 全部会话或以会话为主的篇目慢慢减少, 但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可见编者对会话技能的重视。

2. 范文之间联系密切

与其他教科书不同, 《开明国语课本》的课与课之间紧密联系 (见下表) , 低年级课文之间尤为显著。

这主要是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从少量到多数, 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象到抽象。

首先, 儿童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较慢, 对新事物的教授在心理上要留有缓冲期;其次, 人总是相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能产生亲近感, 在前文的基础上引申发展, 有利于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题材、体裁丰富多彩

体裁之于题材的关系, 正如衣之于人。体裁是形式, 题材是内容, 形式很自然地应该为内容服务。不同性质的题材, 就要求有不同的体裁来展现。感性的题材适用于记叙文和抒情文 (包括戏剧、小说、诗歌等) , 理性的体裁适于说明文和论说文。所以, 体裁的多样性取决于题材的丰富性。由下表, 我们可以看出《开明国语课本》中出现的题材是非常丰富的,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该套教科书体裁的多彩性。

(二) 《国文百八课》范文特色

1. 选文按文体依次排列

排列顺序是:记叙和叙述—说明—议论。

从第一册第一课《文章面面观》开始到第九课, 讲文言体和语体以及文章的分类, 这是整套教科书的引子。接着九课开始讲《记叙和叙述》, 讲顺序、题材、取舍、快慢、倒错、现在化、观点的一致与移动……第四册第1~11课介绍了一些不能简单归入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类的文章:学术文、对话、戏剧、会话、抒情诗、叙事诗、律诗、仪式文、宣言。后七课转入介绍议论文, 从主旨到议论方式、变装、推理方式, 一一介绍。

2. 侧重形式, 放宽材料, 范文紧扣文话, 成为文话的“实例”

两位编者认为:“不论国文、英文, 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 只在内容上去寻求, 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如果一本教科书注重的是内容, 读者看课文就像看故事, 看完课文只记得故事情节与道德教育, 对语文之运用还是一窍不通, 这绝对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国文百八课》侧重在形式的探究, 同时把范文的题材、体裁放宽。如第三册的说明文, 涉及医学、人文、动物、植物等许多方面, 材料范围相当广泛。

叶圣陶说:“说明文说明道理, 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 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 触而可知’的事物, 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 说明了道理之后, 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每次说明了道理之后, 编者就选取古今两篇文章以指出实例, 以方便“读者领会起见”。如第四册第十五课的《议论文的变装》, 指出有时作者把一件事情详细地写出, 但故意不下判断, 让读者去发现作者想要提出的主旨, 这种变装常以小说、寓言等形式出现。在紧接着的“文选”中, 编者安排了《女儿国》和《卖柑者言》, 一为小说;一为寓言故事。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想提出论点的, 但都选择变装, 后以故事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从而得出“男女平等”理想和对“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社会现象的批判。“明白道理—实例证明道理正确—加深理解”, 遵循心理学规律, 环环相扣, 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人教版教材范文特色

1.选取国外作品和文言文较多

人教版语文小学部分12册共收入作品467篇, 其中国外作品47篇, 占总数的10.06%。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 选取的文言文较少, 共3篇, 占0.64%, 浅尝辄止。两项合计占总数的10.7%。

初中部分6册共收入作品215篇, 其中国外作品39篇, 占总数的18.14%;文言文47篇, 占总数的21.86%。两项合计占总数的40%。

2.设置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按专题编写, 每册八个专题, 每个专题安排若干节课, 数量一般控制在4~5课。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在八个专题后再设置一组“选读课文”, 按年级不同, 收入范文5~10篇不等。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每个专题内又设了1~2篇略读课文。初中语文教科书每册六个专题, 每个专题内设置2~3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范文系统中设置了如此大量的“略读”“选读”课文, 反映出编者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意识。

3.德育功能彰显

据统计, 小学部分强化德育功能的范文有214篇, 占总数的31.37%, 涉及爱家乡、爱祖国、爱首都、爱党、爱中国领导人、促进民族团结、父母的爱、爱自然、爱护动植物、爱和平、保护环境、人生态度价值、助人为乐、惩恶扬善、孝顺长辈、爱劳动、求知、尊严、讲卫生、诚实求真、朋友之间、正确看待自己、勇敢、探索精神、追求理想、观察思考等诸多方面。

初中部分的专题设计又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主旨, 板块下又分若干专题, 其中很大一部分如理想信念、感悟人生、热爱祖国、家人亲情、战争生活、爱国思乡等, 直接指向德育教化。学生通过这样专题安排的范文学习, 可以说, 在道德品质教育的提高上, 是很有帮助的。

三、启示与建议

1.人教版范文应增加会话, 降低起点

比较而言, 笔者认为人教版的起点太高。范文直接跳过了“示范学生如何说完整的话”这一阶段, 从一年级上开始, 范文直接是成段的文字, 又是非日常用的文体 (第一篇就是儿歌) , 无疑一下拉高了小学的门槛。而且, 在整个小学阶段, 语文教科书中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记叙, “会话”的量极少。会话基础没打好, 造句就会存在很大问题, 也就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写作。

2.人教版应多增加童话等激发想象力的作品

安徒生说:“我用我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 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很明显, 安徒生认为童话对成年人也是完全适合的。而这对成年人都如此重要的童话, 在人教版的编者们看来, 10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基本不需要了。2001版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第四点就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很显然, 教科书的范文系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一点。

3.人教版应丰富文学体裁, 特别是应用文

语文除了“文学性”的一面, 还有其“工具性”的功能。人教版教科书是全国使用最广泛的, 如果说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好不容易克服家庭经济困难, 读了九年书, 义务教育毕业的人 (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校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 , 很多文学样式还没见过, 很多生活中要用到的东西不会写, 那无疑是很可悲的。

相比较而言, 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示范的体裁样式只有开明版语文教科书二分之一, 而且应用文范文大量缺失。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是人们处理事务、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一个非文化教育界的人士, 离开学校后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去写散文写小说, 但是找工作要填履历、工作定下来要签合同、生病要写请假条、买房子要写借条要签合同、结婚离婚要写申请书写诉状、财产太多要事先写好遗嘱……连去个银行或办个手机卡都要填写一大堆的应用文。使用如此频繁, 地位如此重要的应用文, 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教绝对是个大失误。

摘要: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些例子。”其中的例子就是指范文。范文系统向来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 范文作为示范性的文章, 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范文的高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成果的高度。与开明版语文教材相比, 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的教材有着会话少、起点高、童话等激发想象力的作品偏少, 体裁不够丰富等缺点。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范文系统,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段全林.我的语文教育观与实践探索.三秦出版社, 2008:161.

[2]赵月朋.怎样作文.文达书局, 1953.

上一篇:党外后备干部、知识份子工作方案下一篇:自闭症的感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