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雨点反思

2024-05-13

人教版雨点反思(通用12篇)

篇1:人教版雨点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数”“彩”“半”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等5个生字,掌握3个偏旁和1种笔画。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课件播放歌曲《小雨点》)

2.这首歌唱的是小雨点儿,我们来看看。(课件播放动画)多可爱的雨点儿呀,你们想和它交朋友吗?(课件出示课题:雨点儿,读准“点”和儿化音。)

二、感知全文

1.听课文录音,听清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第一遍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数清楚一共有几段,标上自然段号)

3.交流:检查标自然段号,读了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大雨点儿小雨点儿)

三、指导识字

1.出示:数、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长。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学生自由读,指导读。

2.师:相信聪明能干的你一定能想出很多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熟字加偏旁:采+彡=彩)

3.巩固认字,去拼音读。

4.出示“问、有、半、从、你”5个生字,指导书写。(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叫--雨点儿,这节课我们要和雨点儿一起去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

2.师:想和雨点儿一起去旅行,先要和刚认识的生字朋友打招呼,要不,它们会拦住你们的脚步哦。(课件出示生字,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2~4自然段。

(1)师:数不清的雨点儿飘落下来,雨点儿还说起话来了,嘘--

(2)出示对话,自由读,找找哪些是小雨点儿说的,哪些是大雨点儿说的。

(3)(课件对话部分变颜色)你们喜欢当小雨点儿的,就读小雨点儿的话,喜欢当大雨点儿的,就读大雨点儿的话。

(4)课文学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过渡:是呀,可它们为什么要到这些地方?)

3.学习第5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

①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那么有花有草的地方在哪里呢?

②你瞧,“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课件展示动画生长一)

③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吧!

(2)学习第二句。

①大雨点儿要去哪里?那里美吗?大雨点儿为什么要去那里?

②不久,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件展示动画生长二)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教学板书]

8雨点儿

小雨点儿大雨点儿

有花有草没有花草

更……更……长出花草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查找相关资料图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空间,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比如:让学生观看下雨图,切身感受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给花和草带来的变化。

[雨点儿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2:人教版雨点反思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智障学生心理、生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认知、概括能力缺乏,只有直观的、生动的、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被他们所接受。今天我所展示的这节《小小雨点》音乐课就是利用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的思想,通过音乐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让音乐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音乐课堂,让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一)生活情景激发导入

我运用实物生活场景引发智障学生兴趣,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悟一悟。启发学生联系平时生活对小小雨点的观察,边歌唱边舞蹈。

(二)生活体验学唱歌曲

通过游戏等方式让智障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后,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学生歌表演时我参与其中,做到师生互动,以情感染学生。我把自己当作了小苗、小树、花儿、鱼儿,尽情地唱游,与智障孩子们一起轻快地舞蹈,让学生唱得轻松,跳得愉快,共同营造出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三)生活创编展示自我让智障学生创编生活化的歌词、倾听自己的内心音乐,引导学生懂得不只有小花和小苗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样智障情感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拓展,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篇4: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更具文化内涵,大量选择名家名篇,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综合了人文、地理、风俗以及道德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

品,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外国文学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大众化与国家化的特点。

新教材的阅读内容总是结合实际,与生活相关,

这样不仅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选材体裁多样、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学习。课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提倡实践操作。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也做了小小改动,不管是小作文,还是探索研究,都能契合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在新教材的引导下,也养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教师逐渐改变以传统单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创新,使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赏析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鼓励学生重品味、评析,竞赛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理解分析、语言品味等。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所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同时,教师的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强,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新的材料,注重课后反思,老师们的研究习惯正在养成,教研气氛日益浓厚。

三、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老师不能代劳,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现在我们会常问学生“你学懂了什

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也打开了,他们开始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我们也不能将这种模式的提问看成是“万能钥

匙”,必须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看重学生的需求。当学生感受不多,所思所讲十分肤浅时,老师应立刻给予指导。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要有针对性,抓住教材的重点,不可过于琐碎,必须能抓住文章的主体,让学生学到,感受到,理解到。

参考文献:

潘国凤.初中语文教材几处探微[J].学周刊,2011(01).

篇5:人教版雨点反思

──《雨点儿》观课报告

我和李震老师重点观测教师如何从学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定教。在观课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详细观测和记录。信老师在这节课中做到了:

一、深挖文本,促进对话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雨水。雨水和植物生长有密切的关系。课文内容浅显,情节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信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课文的“空白点、停歇处”(也就是第五小节),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填充,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境和空间。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

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行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课文教学中,信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响并茂的效果,为学生学习创设美好的想象空间,提供学生体验、感悟,并通过多种朗读手段如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总之,多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美好地学习语言的环境。

三、落实训练点,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信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时刻洋溢着浓浓的人文色彩,无论是她亲切而富有激励性地评价,还是学生那充满童趣的回答都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然而课堂中语文工具性地落实也很到位,如学习生字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与应用,句式训练等都是工具性的最好体现,而且信老师能够很好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如: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大(小)雨点的角色进入课文,说说自己要到哪里去,学生回答:“我要到沙漠去,因为那儿很干,人们到那儿没有水喝,我要让那儿长出很多植物。”老师说:“那你快点去吧,我不耽误你了,祝你一路顺风!”这是多么富有生机、灵动的课堂呀,学生的思维充满生机而又富有创意。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更是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以生为本,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信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如课文开始就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后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积累:你平时见过什么雨?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如: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大(小)雨点儿会到哪里去?为什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尊重学生个习方式,使课堂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听了这堂课,我们感觉心里很畅快,想来她的学生心里就更高兴了。整堂课,始终都能听到信老师那充满童趣而又准确地评价,如:“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雨点儿”、“你真了不起,连平时生活中都非常注重学习,能够从生活中认识生字”这些既是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也是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而且对于学生回答得不对的地方能够委婉地指出并加以引导。相信听课的老师都会为信老师的教学机智所折服。

篇6:人教版雨点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句子。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做个猜谜游戏,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生:雨

师:谁愿意当小小研究员,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雨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生:我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天上的云是由无数个非常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在空中聚集起来形成的,雨滴是从它天上的“家”—云当中掉下来的。随着云层渐渐变厚,云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越来越沉,当这些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的时候,就落下来了,这就是雨。师:原来雨是云里的小水滴从云中掉下来形成的。你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

生:我是书中查到的。

师:你真能干,查阅书籍收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小研究员。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雨?

生:我还知道雨有大雨、小雨、中雨、毛毛雨、雷阵雨、暴风雨。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的。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不懂就问的好孩子。师:出示课题:雨点儿(可爱的雨点儿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雨点儿》

师:谁能读课题?

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念)雨点儿。师:点后面有个儿字,读成儿化音“点儿” 师:(示范读)雨点儿 生:(齐声读)雨点儿

(指导学生把课题读正确。读好儿化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师:我们先来听听小雨点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动画朗读课文。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 师:今天,雨点儿还带来了好多的生字朋友呢,请朋友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找到了,你们就大声地读一读。

生:(到课文中找出生字自己读一读。)师:你们认识这些生字朋友吗?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读,指名领读。

师:老师把生字朋友头顶上的帽子摘了,你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吗?

生:(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齐读)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生:(组内先认读,再交流识字方法,集体交流)师:生字朋友手拉手组成新朋友。(出示词语)生:齐读

师:请能干的小朋友读一读这三个词。(课件:“数不清、云彩、飘落”)

师:课文里是什么数不清啊? 生:雨点儿

师:雨点儿很多很多,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数都数不清。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

生:星星、白云、头发、树叶……(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师:雨点儿把这三个词儿都藏在一个句子里呢!赶紧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是哪个句子,找到了马上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生: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师:小朋友们认真想一想,句子告诉我们,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怎样地落下来呢?

师:(理解“飘落”):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呢?

生:树叶、雪花、羽毛等等。

师:是啊,这些东西可轻了,从空中飘落下来,都是慢慢的,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树叶飘落。)你看,它轻轻地飘呀飘呀,慢慢地落到了地上。看明白了吗?

师:谁试着读读这句话?可以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吗?(评价:听到你的朗读。老师真的好像看到雨点儿慢慢地飘落下来呢!)

师:多美的景色呀,想看一看吗?(课件演示雨点儿飘落。)

师:让我们看着雨点儿慢慢飘落的可爱样子,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师:老师听得都入迷了,雨点儿云彩里飘落下来。出示句子“雨点儿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引读:小松鼠从——————)亮亮从屋里跑出去。(学生齐读)———从———— ——————(谁从什么地方干什么 谁还能说一说)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过渡:从天空中飘落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见面了,他们说起话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师: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什么呀? 生:你要到哪里去?

师:(出示课件)(评价:多能干的大雨点儿啊,说话的声音这么响亮!)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的? 生: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师:(指导读准轻声音“地方”)(评价:你真是可爱的小雨点!)大雨点儿想到哪里去? 生:齐读。

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说得多好啊,它们想去的地方不一样,说话的语气肯定也不同,我想请小朋友们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老师有个建议,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个当大雨点儿,一个当小雨点儿,自己先练一练。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老师引读。)

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当大雨点儿,你们当小雨点儿,好吗?

(师生合作读文。)

过渡: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

师:不久(课件:出示第5段)… 生:读第5自然段

师:在我们地球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那里没有花,没有草,只有光秃秃的一片。后来,大雨点和许许多多热心的雨点来了,不久,这里变了!看看,都有哪些变化?(课件)

篇7:人教版雨点反思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 系。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诵读诗歌

2、欣赏雨景

二、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从雨景里走出来吧。刚才漫步在雨的世界里,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把 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告诉大家。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写雨的。(出示:

12、雨点儿)谁来读一读?这是一个儿化音,儿字不出声,只要在读点的时候把舌头卷一卷,像老师这样。谁愿意来试一试?

三、初知课文大意

小朋友,知道小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吗?

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请小朋友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拼音帮帮忙,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自由读课文

2、分段范读

3、说说:小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出示:云彩)谁愿意认一认?“彩”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课件)看,谁来了?

云彩是雨点儿的家,云彩里的雨点儿越积越多,云彩慢慢变黑了,突然,刮风了,风呼呼地吹着,只见。。。(课件)

你看到什么了?

(出示:飘落)这个词用得真好,谁想读?谁是我们班的识字小能手,想个办法记住“飘”。学习偏旁:风

雨点儿从高的地方飘着落下来,我们叫“飘落”,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飘落”?

2、(课件)看,现在你又看到什么了?

学习词语“数不清”,说说还有哪些事物数不清?

3、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些词语连起来就变成一个句子,一起读一遍。

让我们再去看看雨点儿落下来的情景吧。(课件)看,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了,他们嘴巴裂得大大的,笑得多开心呀!让我们再来读一遍,把雨点儿的高兴劲读出来。

(二)、学习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

1、(课件)其中有一滴大雨点和小雨点在半空中遇见了,他们说起话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出示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话)老师也找出来了,一起读一遍大雨点说的话,再把小雨点说的话读一读。

3、分角色读

与学习小伙伴读

学习小伙伴范读

点评:老师来采访一下这两位小朋友。

学习问句:大雨点,你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哪里”的语调为什么要往上甩一甩? 谁来试一试?一起来一遍。

小雨点,你读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

大雨点,你再读读回答小雨点的话,你此刻心情怎样?为什么? 全班分角色读对话。

(三)雨后赏景

1、(课件)大雨点和小雨点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家,不久,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雨后的景色吧!

2、在小朋友一阵阵的赞美声中,已经感受到了雨后的景色很美,你能用动听的语言来赞美这些美景吗?

有位小诗人欣赏完小草这幅图后,它写了一句诗赞美雨点儿: 雨点儿是绿色的,小草喝了它,变得更绿了。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吧。

离开这些图片,想象一下,雨点儿还是什么颜色的?

老师也想到了一句:雨点儿是五彩缤纷的,大地喝了它,变得更美了。

(四)、学习第五段

1、听了小朋友的赞美声,让我们感到这世界更美了,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吧!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草更绿了。

2、在我们地球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那里没有花,没有草,只有光秃秃的一片。后来,大雨点和许许多多热心的雨点来了,不久,这里变了!看看,都有哪些变化?

3、看到这样美丽的变化,你的心情怎样?来读读这句话: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绿的草,红的花。

(五)、小结:

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了,这些都是谁的功劳呀?是呀,雨点儿落在草地上,小草更绿了;雨点儿落在树林里,树更高了;雨点儿落在花园里,花更红了;雨点儿落在菜园里,青菜更绿了。。。。雨点儿能帮植物生长,它还能干什么呢?(发电、冲洗、供水。。。)

五、整体诵读课文

六、课后延伸

篇8:人教版雨点反思

一、“分散性”是高中生物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的分散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某些重点知识的不同内容分散到教材的不同章节。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在原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安排在同一节里,在课标教材中则分散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不同的章节中。

二是有些知识在教材中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即有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在还没有系统学习之前,在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就已经出现。如细胞分化的概念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六章“细胞的分化”一节中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这之前的其它章节中就已经多次提到。

三是连接相关知识的生物材料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但所起作用明显不同。例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就曾多次出现。在“细胞膜的成分”中是为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在“细胞核”中是为了说明“细胞无细胞核”的特例,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是为了体现“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四是许多知识分散到“技能训练”、“联系生活”、“思考与讨论”等不同的栏目中。通过这些栏目,将相关知识相连、拓展、归纳、总结,将具有分散性的知识串联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分散性”是系统论指导教材编写的直接体现

在进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课标教材和原教材相比,不能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这些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领会编写者的意图,特别是没有深刻领会课标教材是如何处理“分散性”和“系统性”的关系。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在编写中较好地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材的编写。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有规律地结合形成的整体。课标教材淡化了陈述性的知识结构,实现的是一种全新的程序性知识结构;它不仅把学科知识看成是一个系统,同时把“教材”本身也看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课标教材中的每一个模块、章、节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仅分别承担相应的知识载体,还要通过“分散性”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积累效应,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课标教材作为一个系统,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只有“分散性”才能很好的实现系统的开放性这一特点。教材的“分散性’’特点是“系统论”指导教材编写的直接体现。

三、“分散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1.“分散性”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生物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原教材注重了生物学科知识的系统构建,有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而不利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标教材通过“分散性”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共同达成。例如有关“基因”的知识包括“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这些内容在原教材中主要集中在“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一段中,原教材所占篇幅少,内容简洁,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很难实现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在课标教材中则分散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的本质”等章节中,而且在这些章节中设置了较多的与能力、方法培养有关的栏目。在以上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假说与演绎”、“类比推理”、“模型构建”、“模拟实验”的运用,有利于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的教育与能力的培养。

2. 分散性”符合生物新课程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课程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分散在前面的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通过教材的“分散性”特点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要求。“分散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散性”将知识分散到教材的不同栏目中,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3.“分散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对未知的探究都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的,课标教材正是按照这种认知规律来进行编写的。例如在《遗传和进化》模块中,有关“基因”的内容是依据遗传学发展史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方式把“基因”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这样的编写体例分散了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高中学生仍然处在个体发育阶段,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高中生物学涉及到很多微观、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基因、稳态、生物进化等,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而教材的“分散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核心知识上,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散性教学中,相关知识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在层层递进中重复出现;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反复刺激,建立联系,加深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分散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分散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会其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知识铺垫要适度

在分散性教学中,对于知识铺垫的内容,教师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应点到为止,只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粗浅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否则会本末倒置,冲淡本节教学的重点。例如在“细胞的多样性”的教学中,关于细胞多样性的原因,教师只要提到是由于细胞分化导致的即可,不需要作过多的解释。

2. 材料利用要恰当

同一材料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优选,所选择的材料应起到有利于理解新知和突破难点的作用。例如,果蝇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良好实验材料,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在《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中使用较多。在讲授“伴性遗传”中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区别”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而在“染色体组”的教学中使用则可以起到突破“染色体组”的概念这一教学难点的作用。

3. 栏目选择要慎重

教材安排的栏目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栏目起到巩固拓展本节所学知识的作用,有的是为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有的是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教师在教学时对栏目的选择要慎重,不要轻易舍弃,而是要将这些栏目放在是否有利于以后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来考虑取舍。

4. 归纳总结要及时

当相关知识学习完成后,要及时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便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完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后,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胞膜”甚至“生物膜系统”的专题复习,以便于形成“细胞膜”或“生物膜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9:人教版雨点反思

关键词:守恒习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3-01

一、典型习题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后习题第4、6题P34

2、习题内容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SO4 = 2Na+ + SO4-2 B、Ba(OH)2 = Ba2+ + OH2-

C、Al2(SO4)3 = 2Al3+ + 3SO42- D、Ca(NO3)2 = Ca2+ + 2(NO3)2-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 2H+ = Cu2+ + H2↑

B、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 + 2H+ = Mg2+ + 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H2CO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1题中A、B选项阴离子符号书写错误,D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C.。2题中A选项不能发生,C选项电荷不守恒,D选项中H2CO3容易分解,应该分开写。故选B。

4、研究反思

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相等,即电荷守恒,是化学微观离子守恒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又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对溶液中电荷守恒的理解有利于离子反应的学习。在处理此两个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二、典型习题Ⅱ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课后习题第9题P63

2.习题内容: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B、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Fe3+ + Fe = 2Fe2+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 + 3OH- = Fe(OH)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A选项产物错误,B选项应该写成离子形式,C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D。

4、研究反思

此题既是关于铁元素的有关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化学反应情景之一,除了遵行化合价守恒,还需要遵行电荷守恒。利用铁元素相关反应,在熟悉铁元素相关性质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三、典型习题Ⅲ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后习题第1题P36

2、习题内容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研究反思

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亦总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自然定律之一,其本质是微观守恒的宏观体现。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关系式:E生成物-E反应物=E吸收(反成物的总能量小于生应物的总能量)或E反应物-E生成物=E放出(反成物的总能量大于生应物的总能量),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

四、典型习题Ⅳ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课后习题第2题P93

2、习题内容

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SnO2 + C —— Sn + CO

WO3 + H2 —— W + H2O

PnS + O2 —— PbO + SO2

UF4 + Mg —— U + MgF2

Au(CN)2- + Zn —— Au + Zn(CN)42-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各反应的计量系数。

(1)1,2,1,2;(2)1,3,1,3;(3)2,3,2,2;

4、研究反思

此题中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它们的配平是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在处理此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化合价变化关系,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守恒,对于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可不深入探讨,主要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10:人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即是有喜好、有兴趣,可见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听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课前说了一首颠倒歌,让学生找出颠倒歌中的错误,学生兴趣很浓,对学生的回答我大多用赏识的眼光,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并告诉他们在交际时得学会倾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说话,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鼓励,“你说得真棒!”“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生动极了!”“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学生们听到表扬,得到鼓励,就十分高兴,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十分喜欢口语交际活动。对于学生说得特别好的,我会请他到台前说给大家听,并向大家介绍经验,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强,看到别的同学到台前去说,自己也暗下决心,努力加油,争取也到台前说给大家听。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二、精心创设说话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题意的情境:校园里,王小娅遇到正去看望李小燕的丁大勇,病房里,生病的李晓燕躺在床上。同学们有的扮演医生,有的扮演护士,还有的扮演李晓燕的同学……有了具体的情境,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习的动力持续而增加,说话有了对象,所以就容易自然、得体,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关切、祝福,体现出五彩斑澜的童心世界。就这样,我通过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看望病人的口语交际,并使用礼貌用语,态度自然大方,在交际中学会评价,在演和评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在“看望生病的同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如教材中“王小娅”有事不能看望李晓燕,委托丁大勇代她向李晓燕表示问候,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委托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变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教学对策是,不仅要引导“委托一方”说说话,让他“能说会道”,也要引导“被委托一方”说话,让他“热心帮忙”。这样学生在表演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

篇11:电磁铁教学反思人教版

这是该章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在中考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有以前几个实验作基础,所以在此更应该在猜想、设计实验上进一步发动学生,让他们谈想法、谈设计,如果学生的猜想、设计过多,教师要在这众多杂乱的猜想中想办法化归到统一的步调上,这就叫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对电磁起重机知识若是放映视频短片要比凭嘴空谈效果好。

电磁铁一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与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与想象,讨论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刚开始我让学生猜想纸包中的东西,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揭示谜底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提示,对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本课教学中,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在分组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时,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还出乎意料地提出了“通电时间的长短”和“铁芯是否生锈”两个不在本课计划讨论范围内的因素。虽然这有些令我措手不及,但我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深为高兴,决定下节课继续探究相关问题。

篇12:人教版《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便可展开教学全过程。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文题之后,激发学生自由谈谈对幸福的认识,什么“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安慰、向灾区儿童献爱心、心愿实现、画好了一幅画”等等,教师依据“过去”“现在”“未来”而分类板书,然后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学生自学自悟后分小组交流,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多媒体出示牧童的话:“弄明白了,很简单。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也感到幸福。”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教师不断创造情景:遇到一个下肢瘫痪的老大娘,他是怎么做的呢?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呢?遇到……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如此炮制,在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了火车服务员、轮船职员、消防队员、农民等等的真诚劳动之后,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情感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主体观,情与景交融,其乐亦融融。

上一篇:山东中小学课程评价要分四级 方案分三级实施下一篇:诗歌欣赏: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