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2024-04-28

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共9篇)

篇1: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从语义角度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文章主要从语义角度论英语习语的翻译.首先,以蒙太古理论的核心“模型”为基础,从形式结构来看英语习语的.汉译;其次,按照Gibbs对习语的分类,结合实例,对英语习语类别进行了分析,以期正确把握习语语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理论与实例分析的结合,旨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和运用英语习语.

作 者:赵瑛瑛 ZHAO Ying-ying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合肥,23000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2)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语习语 形式结构 语义学 隐喻 习语类别

篇2: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从翻译对等和接受美学角度解读英文影片译名

片名,好比一部影片的标签,是影片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具有升华主题、浓缩精髓、画龙点睛的作用.译者应深入理解影片的`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揣摩推敲字词用语,力求把握原语和译语的动态对等和译名的传意性和可接受性,从而使译名形神兼备,实现艺术的再创造.

作 者:李树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325000;浙江大学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5) 分类号:H159 关键词: 

篇3: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而习语的翻译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如何翻译使得习语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译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译入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如何取得翻译的等效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等效理论以及杨氏夫妇在《红楼梦》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基础, 从选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了习语翻译, 以此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等效理论简述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等效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它的目的在于把源语中的所有信息都转换到译语中, 以期取得形式、意义、风格、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最大对等。

等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众多翻译学者们讨论过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的许多翻译家都或多或少的谈到这个问题。唐朝的玄奘就曾说过译者“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傅雷提出“神似”, 钱钟书提倡“化境”。鲁迅则说过译作必须力求易解, 又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他们对翻译效果的强调。

在西方, 英国学者泰特勒关于等效原则曾说过:“在好的翻译中, 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注入另一种语言, 从而使得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 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他在此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 这是等效理论的关键。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等效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这个观点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为了达到效果上的对等, 译者不但要译得通达, 还要进一步努力减少差异, 力争用最自然的语言达到最接近原文的效果。

等效是一切翻译工作者必须要追求的目标,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形式与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 但都是体现在效果上, 译者也只能在译文效果上下功夫以求得对等。

等效理论对习语翻译的启示

考虑到效果的对等, 翻译习语时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译法, 使得目的语读者获得相同或相近的感受。下面将对杨氏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以此来寻求取得等效翻译的一些途径, 从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请看下列例子:

(1) 难道舅舅是不知道的, 还有一亩地, 两间房子, 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 叫我怎么样呢?

As you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uncle, that I didn’t have any property or land left after my father’s death, which Isquandered.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在以上译文中, 习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被直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此译不但保留了原语的形式而且很好的传达了原习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同时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也不会产生误解。英文中有个类似的谚语“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但是译者在此采取了完全的直译, 不但使读者能够正确的理解此习语的含义而且中国习语的独特风味也得到了保留。况且“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源自于《圣经》, 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 与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不符。所以译者避免了借用西方谚语而采用了直译法。通过这种译法可以达到形式、意义、风格以及形象上的对等, 从而实现了功能对等的最大化。

(2)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 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 而是更是可厌。”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 she’s‘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Annotation: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中国人都熟知习语“东施效颦”这个典故。但如果直接把它译成“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 文化背景迥异的目的语读者就不甚理解了。杨氏夫妇在此用了增译法, 加上了“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的定语从句, 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习语的含义, 同时还做了注释来解释“东施效颦”的典故。通过这种方式, 原习语的外在形式、文化负载和比喻意义都得到了保留, 语用效果的对等也实现了最大化。

(3) 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

Hsueh Pan is another of those greedy-guts who“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是用来形容贪婪的人。译者把它译为“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keep one eye on”是“吃着”的意译, 余下部分则是完全的直译。同时添加了“greedy-guts”这个词来揭示习语的内在含义。这种直译兼意译的方法也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取得等效翻译的途径。

(4) 既入了这园, 再遇见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 所谓“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二语不错。

Coming here now and meeting Hsiang-yun, Hsiang-kling, Fang-kuan, Jui-kuan and other girls, it was a genuine case of“l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被直接采用借用法译成“like attracts like”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既避免了直译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又避免了意译造成的单调拖沓。直接借用了英语中意义相同的成语, 使得译文和原文有着同样的表现力, 取得了类似的效果。

(5) 茗烟又吩瞩他不可拿进园去, “若叫人知道了, 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

“Don’t take them into the garden, ”Mingyan warned him.“If they were found I’d be in serious trouble.

“吃不了兜着走”如果被直译为“if you cannot eat it, just take it away”, 则显得有些笨拙。译者舍弃了它的字面意义, 把它意译为“be in serious trouble”。等效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意义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 完全的直译会使得译文显得拖泥带水, 诘屈敖牙, 这时候意译就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 能产生更贴切自然的译文。

(6) 见了凤姐, 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 更有无限恩爱, 自不必烦絮。

Jia Lian returned to his old quarters and Xifeng.As the proverb says, “Reunion after long separation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We need not dwell on the transports of their love.

“新婚不如远别”被译成“Reunion after long separation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译者在此添加了“Reunion after” (……以后的团聚) 。这种增译是译者慎重考虑的结果, 也是吃透原文的体现。此译使得原文得到了更忠实完整的传达。

(7) 俗话说得好:“千里搭长棚, 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谁守谁一辈子呢?”

The proverb says:“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Who’s going to stay here for life?”

“千里搭长棚, 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杨氏夫妇译为“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 省略了前一部分“千里搭长棚”而只译出“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以此来避免语言上的重复罗嗦。

虽然英汉语存在原则性的差异, 但通过上文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策略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策略都是有效的, 但是各自都有一定局限性。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来取得翻译的等效。习语是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的词组和句子, 它的翻译可以算得上是一枚难啃的坚果。等效理论对习语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等效不仅是翻译的目标也是翻译质量的评判标准。我们应该把读者的反应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 力求译文与原文取得动态对等。另外, 等效理论经过中外翻译家的长期探索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对习语翻译中的等效做了一些粗略的比较和分析。等效论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以及具体的运用还需要做出更深刻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Nida, Eugene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篇4: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skins—trifles。先按字面意义翻译之后,在加注部分解释了成语的真正含义。

6.意译。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故在汉英翻译时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与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仔细推敲之后进行意译。

例如一个词可能在词典里有多种解释,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一词多义。在汉英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这种词时,应该根据词在汉语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进行分析之后再翻译成英语。例如:小宝宝正在安睡——The baby is sleeping peacefully.“安”在这里有“peaceful”的意思。他们安抵北京——They arrived in Beijing safely.“安”在这里指的是“safe”。教授正在安神,不要去打扰他——The professor is setting his mind at ease,don’t disturb him.这里的“安”有“set(sb.’s mind) at ease”的意思。

一些词或短语的翻译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翻译,否则会歪曲原文的意思。例如:天天踩着盼的石阶而上,自己竟成了一个大男人——Climbing the upward steps of hope I had become a fully grown man.“大男人”不能直译为“a big man”,此处指“长大成人”,可译为“a fully grown man”。

三、结束语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必须认清原文的思想内容,努力传达原作的精神,避免逐字翻译或把原文的语言形式原封不动的搬到译文中来。本文主要从字词和短语的层面上,通过列举许多汉译英的实例,讨论了在汉译英时,怎样通过运用六种翻译策略——音译、直译、增译、减译、加注、意译,來实现功能对等。即讨论了怎样使用翻译策略使译文表达准确、通顺、贴切、文雅。

参考文献:

[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

篇5: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英语谐音双关的语义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解读《嘉莉妹妹》中几位男性对嘉莉妹妹的人生影响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5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5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62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中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分析 63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66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67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9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70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3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92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93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95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98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99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0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103 论广告与文化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105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0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08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09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10 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11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113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 11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116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18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11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0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2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123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2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2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28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29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30 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36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137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3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39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14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41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43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44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4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47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49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1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15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153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5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15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56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57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5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59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1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2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 and Rebecca 163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64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65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166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 167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救赎分析

168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169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71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172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73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17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7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76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77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7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79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180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82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18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184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185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86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87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18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9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9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91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92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193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94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9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19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197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篇6:功能对等角度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与习语的定义

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从翻译的实际出发, 发展出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认为:翻译是使译文“最切近、最自然地”达到与原文的等值, 而功能等值就是要使译语读者在接受信息时与源语读者产生共鸣。具体而言, 就是在翻译中力求从语义到文体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和意义, 其核心是功能对等, 即在词汇、语法、语义和文体等各个层次, 通过改变原文形式, 保存原文内容, 用译语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之重新表达。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概括为:a.翻译是交际活动;b.翻译主要是译意;c.为了译意, 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 把翻译看成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表达活动。交际的目的是使参与交际的双方或各方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要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 就要把信息的意思传达清楚, 主要任务为“再现原文信息”, 他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指归, 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

习语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文学寓言或经典著作。习语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的产物, 体现着民族的智慧, 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所在。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的构成没有固定或特定规则。有时一个词组成一个习语, 有时也可能会是句子。本文所指的习语是广义上的涵义, 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 英汉两种习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各自的文化传统紧密连接, 不可随意分割。因此, 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人员关注的焦点, 译者则各执己见, 说法不一。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习语的翻译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翻译习语时译者首先要考虑译法给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应带来或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和理解, 也就是说, 主要功能能够达到对等的话, 读者的反应大致也应该是相同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本文把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 习语的翻译要注重既能符合习语的意义又能体现文化背景, 在没有和译语语言规范产生冲突的前提下, 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能够忠实于原文的文化。以此种方法翻译习语, 既可根据原语语言又可根据译语语言的特点, 最大程度地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特色以及特别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的色彩, 同时根据原文的语言顺序所进行的翻译以表现出原文深层和表层的结构特点。我们知道汉语中“狗”多贬义, 例如:蝇营狗苟、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但英文中狗多是褒义, 例如:top dog,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Love me, love my dog。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看来以上表达含有侮辱意味, 所以翻译时这些习语应翻译成“优胜者、领先者”“幸运儿”“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爱屋及乌”等。在翻译习语时也要注意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以免造成误解。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也会发现在两种语言中形式一致、意义相同的习语。例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 (看风使帆) ;throw cold water (泼冷水) 。

翻译习语时还要注重习语引申意义上的对等, 即:保持原文内容的含义, 但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译文的目标语 (或目的语) 与原文的语言 (或始发语) 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这就是引申意义上的对等。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应做相应的“词义”和“句法”的调整。习语这种特殊的语言, 通常都带有比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一些含有特殊文化特点表达方式的习语具有特定的含义。所以翻译这类习语首先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如果逐词逐句翻译或者拆开来进行解释的话, 轻则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重则会造成理解上的完全偏差。如confidence man,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自信的人”, 而实际上则是骗子的意思。所以要在理解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并且还要根据引申意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和理解, 否则就会造成理解失误, 导致翻译偏差。采用引申意义的翻译方法, 可以在翻译所允许的最大范围内达到习语翻译的准确性。再如: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从句子的表面意思来看,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事情没有结束, 理想就不会结束。显然这种方法并非没有翻译出习语的意思, 但是在汉语文化的背景下, 此翻译则未完全达到达意的标准。如分析该习语的引申意义, 结合汉语的文化背景, 此句话就应该翻译成“不到黄河心不死”, 这样才能够使习语翻译得更加准确达意。此外,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green hand”从表面的意思来看是“绿手”的意思, 但是在汉语中人们就无法理解, 就不能进行直接翻译, 而是要采用对意义进行引申的翻译方法, 所以此句话的意思“初学者, 新手”。再如:pull one’s leg翻译成“开玩笑”的意思;to break the ice则翻译成“打破沉默”的意思。

同时, 习语翻译应注重固定搭配的对等。英语习语有着固定的搭配和结构, 翻译的时候也就不能够随便改变, 即使是语序或语法结构。英语习语中固定搭配的翻译一般分为“违背常理的搭配”和“与字面意思相反”的习语搭配。所谓违背常理的搭配就是指固定搭配与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或者说是完全不同, 和人们平时理解的意思截然不一样。例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句话中的dogs and cats看上去是像是狗和猫的意思, 但根据原文的话就不对了,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雨倾盆, 这种情况即使用引申意义的翻译方法也是很难翻译得很准确。所以翻译时一定要熟悉英汉语言的习语搭配, 不然难免会产生让人尴尬的翻译。而与表面意思相反的习语搭配是指习语搭配的意义与对字面意义的理解是相反的。例如:She said that she would beat Lucy at football, but had to eat her words.这里面的习语eat one’s words很容易就被译者翻译成食言的意思。但是其真正的含义是当她在足球比赛输了之后, 她不得不收回前言。这里面的习语eat her words相当于admit that sth one has said was wrong。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切记习语固定搭配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习语的翻译较为复杂和困难, 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准确翻译。首先, 译者要防止逐字翻译, 且必须认识到习语翻译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次, 习语翻译可采用引申法, 也就是引申习语的言外之意, 把握汉、英语言中所表达的相同含义进行翻译, 从而达到一定的对等。再次, 译者应该注意习语中固定搭配的翻译。只有详细地了解习语的语言特点, 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的对等。最后, 就是要准确掌握习语表达的真实意义, 要根据语境中表达的真实意义进行翻译, 从而达到意义对等。

参考文献

[1]况新华, 彭志红.英语习语理解及翻译[J].科技信息, 2011, (01) .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4]熊晓华.汉语谚语的英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 2010.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1975.

[6]Tytler, A.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London.Dent, 1971.

[7]Newmark, P.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Pergamon, Oxford.1982.

[8]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Nida.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篇7:从对等理论角度看习语翻译

关键词:“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62-02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者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精华,要了解英语民族,要学习英语语言,不可不重视其习语。我们在这里所谈的英语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谚语、俗语、俚语等。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英语教材或者教学视频,订阅的报刊杂志等会接触到不少的英语习语,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些英语习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新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习语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少的英语习语具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易读易记的特点,因此,很多中职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颇浓,但部分英语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却让他们感到为难,主要原因有三:(1)英语习语涉及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生活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中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2)有些英语习语寓意含蓄,其内涵与字面意义有很大的距离;(3)大部分的中职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英语习语的翻译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习语的内涵和本质,笔者认为,除了可以鼓励他们多阅读介绍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外,让他们掌握有关的翻译理论原则以及有效的翻译策略也是必需的 。

一、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美国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A ·Nida)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意义对等的同时尽量保持形式的对等,其中,意义对等是最重要的,形式对等其次。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形式要让步给意义。而“动态”则是表示这种对等是灵活的、相对的。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原则,在翻译英语习语时,我们除了要准确表达其涵义外,还要力求保持其形象的比喻、丰富想象以及民族特色等。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以下五种主要的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二、五种主要的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的风格,因而在翻译中被很多人所采用。英语里有些习语寓意比较明显,跟字面意义出入不大,那么,在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我们应首先考虑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

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Love is blind. ——爱情是盲目的。

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 ——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但是,直译法也有其缺点。例如译文有时晦涩难懂,令人费解。

2.直译后加注释或解释

一些英语习语在直接翻译后意思还不是很明确,或者在英语习语中所包含的一些本民族特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有待进一步说明,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后加注释或解释的方法。翻译一句英语习语时后面附上注释或解释,体现了原文的神韵与风格,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习语的内涵。例如:

the box of Pandora ——潘朵拉的盒子,意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猫可以打量国王,意为人人平等。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懦夫在死之前就死过千万次了,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尤里西斯.恺撒》。

在《英语》(基础模块2)Unit7 Vocabulary Practice 有这么一个句子:It will give you a chance to get a big bite out of the Big Apple in just one day. 很多学生不知其意。the Big Apple 大苹果城(注:“大苹果城”是纽约市的绰号)。知道了习语the Big Apple的内涵后再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3.意译法

“意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英语里有些习语,直接翻译后,意思令人难以明白,这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意译法。例如:

From clogs to clogs is only three generations. ——从贫穷到贫穷只有三代。

We see not what is in the wallet behind. ——人们总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一些英语习语由于其寓意比较难明,其上下文往往有具体的语境帮助说明其含义。这时,我们应该先根据语境提示弄清其意思,再进行意译。例如,在《饭店服务英语》 Unit7 Let read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里有这么一段话: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a dogs breakfas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ither a dog or breakfast. “The kitchen is a dogs breakfast.” “Tony has made a real dogs breakfast of the job.” In both sentences the idiom means “a mess” .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把a dogs breakfast汉译为:一团糟。上面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厨房里乱七八糟的。”和“Tony把工作弄得一团糟。”

4.用中国习语来翻译

在英语里,一些英语习语与中国的一些习语在意义、形式上相同或者较为接近,在翻译这类英语习语时可以直接借用中国习语来翻译,简便而准确。用同义的中国习语来套译英语习语有两种情况:(1)属于直译的范畴,例如,Wall have ears. 隔墙有耳;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加油。(2)属于意译的范畴,例如:

No cross, no crown.——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但要注意有些汉语习语与英语习语表面上相似,但褒贬意义不同,内涵上有所区别。例如:用“锦上添花”来翻译Gilding the lily是不恰当的,Gilding the lily是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结果弄巧反拙,含有贬义。而“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是褒义词。所以,在用汉语习语套译英语习语时要小心,否则很容易出错。

5.英语习语中It is a (an)+adj.+n.+that…句型的翻译

在英语里,用句型It is a (an)+adj.+n.+that…表达的英语习语不在少数,所以,掌握运用这种句型表达的习语的翻译方法是很重要的。一次,在英语课堂上,我让学生翻译这句话: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很多学生把它译为:“好的工人从不犯错。”这样翻译是不对的,其实,这是一句英国的谚语,最好把它译为:“再好的工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在这里,It is a (an)+adj.+n.+that…既不是定语从句,也不是强调句,而是一种民间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成语或谚语的习惯表达法,它往往用肯定结构形式,表达内容含让步和反意的意思。又例如: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再蠢的鱼也不会上钩两次。

It is a poor heart that never rejoices.——即使可怜的人也有快乐的时候。

三、结语

总之,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或解释、意译法、借用中国习语来翻译等方法都各有优点,在翻译英语习语时,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其内涵,然后再根据英语习语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再现其涵义和本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原则,切忌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当然,要想比较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各种各样的英语习语,仅靠上述五种翻译方法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丰富我们在英语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有关的翻译策略多进行推敲、琢磨,并注意小结和归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8:从跨文化角度谈中英习语翻译

习语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 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它们相沿已久, 约定俗成, 具有完整而独特的意义 (谭艳阳, 2003:55)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好比明镜, 折射出的是两个民族时而相似、时而迥异的文化特色。

关于习语翻译的讨论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 因为这种语言形式是中英两国文化精华所在, 同时也是文化冲突所在, 译者在翻译时究竟应处于何种角色?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 探讨中英习语互译的策略选择, 重点通过译例展示温努提的归化异化二元论的魅力, 以及提出翻译界关于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新的呼声。

二、尤金·奈达的理想理论

众所周之,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 虽用三字精炼概括, 却是很难达到的翻译水平。对此,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A.Nida) 则指出一种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提出了“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 译文的服务对象反应是判断翻译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 (1964) 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奈达 (1986) 还补充道, 功能对等论所指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不但是要求在信息内容上对等, 语言形式上也应尽可能地对等。

三、劳伦斯·温努提的二元世界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他提出的翻译境界过于理想化, 操作困难。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诚然为指引习语翻译者的一盏明灯, 然而功能对等乃为一种翻译理想主义境界, 颇难具体体现。笔者认为, 温努提 (L.Venuti) 的归化异化二元理论, 以及甚至两者的结合使用, 则可以为习语翻译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近年来, 从跨文化研究角度谈翻译已成为一大趋势, 1990年, 苏珊·巴斯纳特 (Susan Bassnett) 提出了文化翻译论, 即是以文学为本, 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学派, 提倡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基因 (王凤霞, 2005) , 因此, 他们同样与温努提的偏向相似, 指出异化在宣传源语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必要性, 坚持认为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不可割裂, 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语境的概念。

1995年, 劳伦斯·温努提正式提出了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的概念。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价值观, 将原文作者带进译语文化, 采用“让作者进入读者世界”的策略。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表现, 接受外语文本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将读者带入作者展现的外国情调。奈达的翻译理论中特别强调了读者的反应, 于是他必然趋向于认同文本的归化处理。但是, 提出归化异化二元概念的温努提, 其本人却主张偏向异化策略。温努提认为, 读者阅读译文, 其中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异国文化和语言特色。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文化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才能起到文化交流的翻译宗旨。笔者认为, 和传统的直译意译相似, 归化、异化法也是适时可以结合使用的, 而并非完全对立的。

四、译例分析

在习语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也应结合跨文化交际理念, 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那么以下笔者将通过一系列译例表明归化和异化处理习语翻译时各有特色, 同时指出翻译界一些学者指出翻译时还可以走不同于二元对立的“中间路线”, 即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有时可以互为补充, 既保留了原文的“洋气”, 也可以通过意译达到基本等值的读者反应。

(一) 异化的洋气

在《英语习语大词典》 (潘耀6、盛丽生、席学媛, 1999) 中列举了英译中一些异化现象:

原句:His laboratory became where he could pursue his experiments in perfect contentment.

译文:他的实验室成了一座象牙塔。在那里, 他可以满意地从事自己的实验。

原句:He said that it really wasn’t worth showing pictures at the exhibition, but that was because his pictures weren’t accepted and mine were.

译文:他说把画送到那个展览会上去展出真是不值得, 但那不过是, 因为他的画作没被接受而我的被接受了。

原句:Don’t shed over his leaving.I know very well that you detest him and are glad to see him go.

译文:对他离开别流。我非常清楚, 你恨他, 看到他离开才高兴呢。

上述中文词汇本来是“舶来品”, 时间长久后这种译文却也相应成为汉语习语的新成员, 可见国人的语言宽容度增强, 亦可见异化的魅力。中译英方面的例句摘自《习语汉译英研究》 (张培基, 1988) , 如下:

异化的策略有时深入人心, 使英语习语中的形象有时原原本本地移植到汉语中来, 如“摊牌” (show one’s card) 、“揭开新的一页” (turn over a new leaf)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来自《圣经》) 等, 而“出口”从汉语异化的习语“纸老虎” (paper tiger) 、“丢面子” (lose one’s face) 、“保面子” (save one’s face) 及“人情关系” (relationship or Chinese Pinyin“Guanxi”) 都可以在英美词典和针对英美读者的介绍中国生活的书籍里看见。

(二) 归化的魅力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使得这位美国翻译家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比较异化手法来说, 归化即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价值观, 将原文作者带进译语文化, 采用“让作者进入读者世界”的策略, 例如《英语习语大词典》 (潘耀6、盛丽生、席学媛, 1999) 中的一些译例。

以下是通常在处理习语归化翻译的时候, 习语中的意象载体会转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意象, 因为文化差异所致, 比如as happy as a cow (快乐得像只百灵鸟) , live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挂羊头, 卖狗肉) ,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 (引狼入室) 等。这样的处理后, 在日常交际, 文学作品和媒体翻译比如外国电影翻译中, 归化有时起到很好的“入乡随俗”的效果, 例如一些英语喜剧电影, 有些“笑点”是语言方面的, 归化处理后的语言“笑点”在中国的影院里由于贴近国人的表达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搞笑效果。

(三) “中间路线”——直译意译结合的趋势

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各派有理有据, 笔者认为, 我们不妨可以不用二元对立, 因为二元论本身也有过于极端的弱点, 现今, 从很多译文版本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中间路线”这一现象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翻译理念, 例如:

原句:“You have strength, ”he could hear her saying, “but it is untutored strength.”

译文:“你有的是力量, ”他听见她说, “可那是粗野的力量”。

五、结语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中英习语翻译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 对于习语中丰富的文化特色成分, 究竟是保持其异国风格, 将原作者和原著的位置放在首位?还是力求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分析了译者在习语翻译中上述策略的运用,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 遵循巴斯纳特的从文化观和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习语翻译, 探讨温努提所说的归化异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最后, 笔者特别分析探讨了直译意译结合使用的翻译新手法, 互为补充, 在习语翻译研究中有着新的积极意义。

摘要:中英习语是两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其浓缩了中英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影响、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因而也是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研究探讨的重要方面。在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翻译实践中, 本文作者认为应结合跨文化研究, 在归化异化二元论的指导下, 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以力求达到翻译等值的境界。

关键词:跨文化角度,中英习语,翻译

参考文献

[1]Jan De Waard, Eugene Albert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Neshville:Thomas Nelson, 1986.

[2]Nida, 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Brill, 1964.

[3]潘耀瑔, 盛丽生, 席学媛.英语习语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谭艳阳.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习语翻译.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

[5]王凤霞.文化翻译论和尤金·奈达“读者反映论”的比较.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 (2) .

篇9: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十九世纪,文化研究在西方十分流行,并于八十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因此很多翻译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译应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文化相依相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也常把其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为突出。习语的文化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起源方面。英语习语的起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很多英语习语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迁及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例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形成一些习惯用语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短语便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例如对于狗的看法,西方人十分喜爱狗, 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英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也都没有贬义,如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在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2.地理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和生活密切有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有很多习语会涉及到海,如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很讨厌“东风”。英语习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

好)。但是英国人喜欢“西风”,“西风”是春天的象征,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句就传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3.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民族色彩, 充分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英语典故习语中很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不少来自莎士比亚作品。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祸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等等。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的标准都有不同的观点。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译道三难: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风貌。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修辞、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的部分。由于人们在感情,社会经历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英汉习语的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其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相近,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2.意译。一些习语的文化意义十分浓厚,直译不能传达其文化内涵,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于原文文化之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习语“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进行直译读者则难以理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入乡随俗”,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3.直译加注释。正如我们上文所述英语习语大多包含典故或起源于某个历史事件,如果我们直接翻译,读者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意译,就会使习语失去其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可便于读者理解,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如我们把“Mercury fig” 翻译成 “墨丘利的无花果”,大部分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据说该习语起源于罗马时代,是指罗马人将第一批收获的无花果送给了墨丘利以表示感激之情,因此该习语通常含有“获得的第一批成果”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将“Mercury fig” 翻译成“墨丘利的无花果”(获得的第一批成果)。此外还有

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当媒人)

Aladdins cave——阿拉丁的宝洞(财富的源泉)

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力)

the Herculean efforts——赫拉克勒斯的努力(九牛二虎之力)

4.直译加联想法。我们都知道英汉两种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也许它们的意思相同,但是其表达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遇到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加联想的方法,使读者容易想到他们所熟悉的汉语习语。例如,我们把“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汉语习语“己不正不正人”。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己不正不正人)。既能传达出英语习语的基本意思,又可找到相对应的汉语习语,易于理解。

5.意译加变形法。尽管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时意思相同,可是它们的风格和意象完全不同。当我们做翻译时须作调整,既可传达出其基本含义,又能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实用惯例。例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可翻译成“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在汉语习语中没有想对应的部分,尽管有汉语“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完全不能展现英语习语的风格及所表达的意象。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转换成“一燕不成夏”,这样既准确展现出英语习语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写作风格。英语习语“no smoke without fire”同样也可翻译成“无火不起烟”(来自“无风不起浪”)。

四、结论

本文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首先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同时根据特定的语境正确传达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提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联想、意译加变形等具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0,(2).

上一篇:游滩坑水库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奔跑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