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2024-05-24

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通用6篇)

篇1: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和防治策略

毫无疑问,网络是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网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因之受到影响,整个世界也因它的出现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已成为现时代的宠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这个世界带来超时空的数字化光环的同时,也夹带有污泥浊水与沉渣,有的专家将它称之为“电子海螺印”。

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一旦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其求知的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很容易被网络虚拟世界所吞噬,有的甚至还在网络的各种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和自由。

然而,一桩桩血泪案例,一声声警世长钟,对青少年“网虫”

们来说,是那样苍白无力。

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全世界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各国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其原因,找寻治理之方法。

笔者不是专家,但对这一课题也很感兴趣。

在拜读了专家们的高见后,颇受启发,遂生参与探讨之意,拟借此文以抒管见,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匡正。

一、原因剖析

客观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笔者以为,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网络本身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及教育和管理层面的因素。

其一、网络本身的因素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网络亦有其两重性。

网络的出现,诚然为人类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东西。

如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等等,但与此同时,它亦有许多负面的东西。

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不仅对青少年的生理是一种摧残,对心理亦有重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认识是理性的,也是客观的。

然而,对我们分析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原因而言,笔者认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行为是个体意识的外化,而非理性的外化,通常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不会沦为“网虫”。

据华中师大陶宏开教授分析,沉迷于上网的孩子通常是以下三类:

其一是兴趣和爱好很单一,或是没有其它兴趣和爱好的孩子,其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其三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他们会沉迷于上网?这与网络本身大有关联。

网络是用现代高端的科技手段将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讯汇聚起来的一个载体,是现实世界的虚拟,是一个没有城门的“不夜之城”。

它具有无政府主义、资源丰富、超时空、方便快捷等特点。

网络世界里没有地理的界线,没有人世间的距离,能给每个上网者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在这个虚幻的时空里,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这个世界里自由翱翔;可以找到了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享受到的乐趣;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得到自我肯定,从而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

网络世界具有的丰富信息,齐备的功能,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

有人称其是一个全球性的博物馆,一个无比神奇的游艺宫,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一个结交朋友的场所。

同时,所有的网络游戏在编程的过程中都充分研究了心理学和催眠学,也就是说网络游戏玩家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被洗脑,被催眠。

网络本身的这些特点,对具有好奇心,特别是有感失落于现实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巨大诱惑。

因而,他们一旦置身其中,便可能会越陷越深,欲罢不能,进而沉迷之。

其二、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网络本身因素只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客观性因素之一,此因素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原因很简单,人是自由意识的主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应。

那么,青少年为何会沉迷于网络呢?笔者认为,这与青少年自身因素有关。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发育急速进行和趋于完成,性成熟所产生的性差别明确化和性本能膨胀,而且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志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现为:

第二性征出现,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情感强烈而细腻,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他们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其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这种矛盾的情形,极易使青少年的心境处于压抑状态。

人在现实处境与构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求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给人们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和实现自身需求的平台。

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

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第一次获得快乐与满足时,便会希望重复获得。

由于他们相对较弱的自制力,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就成了“网虫”。

其三、教育方面的因素

网络本身与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存在,会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成为可能。

但不是必然,只要学校、家庭及时正确引导,让青少年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自我控制,完全可以避免形成“网瘾”。

遗憾的是,学校、家庭对此未有足够的认识。

先说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

为此,他们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成为不可获缺的东西。

为让孩子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家境较好的家庭大都主动给孩子配备了电脑,较差的则采取给孩子零钱让其去网吧上网的方法,以满足其需要。

至于孩子上网干什么,则由于家长对网络知识的缺乏,以及无暇顾及等主客观原因,往往都没有加以过问。

事实上,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父母对孩子的不闻不问行为,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觉,认为是默许。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网络当中了。

再来谈一下学校教育。

尽管现时代的教育模式已多样化,但学校教育依然是当今教育的主流。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现状,学校教育脱离不了干系。

从学校教育理念来看,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就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年后的今天,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许多学校,存在的依然是应试教育。

不负重荷的学生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而教师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的变化未予以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内心的孤独地方,遂把目光转移到虚幻的世界中去;从计算机教育现状来看,尽管各中小学校对电脑和网络知识都很重视,都开设了专门课程。

但很少有学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进行专门教授。

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一旦浏览非法、色情、暴力网站后,很容易被腐蚀,继而沉迷之。

从高校网络教育现状来看,全国多数高校虽已建立了校园网,有的还铺设了宽带网,开设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但由于缺乏安全预防教育,疏于引导和管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致使电子阅览室完全变相,成了名副其实的聊天室、玩游戏和看黄色片的好去处。

这种变相纵容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其四、管理层面的因素

学法律的人都知道,对特定的人而言,特定环境的不作为也会造成社会危害。

既然网络本身、青少年自身、学校教育都存有“软肋”,即网络运行环境存有问题,那么掌管公权力的管理者则应积极作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协同抑制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

笔者考察网吧营运管理的现况,发觉无论是网吧的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方式,都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

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多头管理、难司其职”的现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各管一段”,表面谁都在管,实际谁都管不好。

这种职能部门各自为阵的管理体制,致使网吧管理漏洞百出,为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

提供了生存的空隙。

在管理方式上,往往以专项治理为主,这种在一段时间内由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联手对网吧进行大规模整治的办法,在短时间内诚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随着专项治理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网吧违规活动的普遍回潮。

事实证明,对网吧的整治,单凭专项治理难以收效,而应加强日常监管。

一些专家认为,最有效且最低廉的管理手段是从源头对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有关电信运营商进行严格要求,按照国家规定,对证照不全的网吧一律不许提供接入服务,并于每天

0—8

时对所有网吧停止网络接入服务。

同时网络的安全监控软件也要在网吧里安装,一旦有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便自动地掐断。

笔者认为此观点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推行。

本人主张公权力的管理机关应对受利益的躯使,不惜违反规定,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经营者,以及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提供吃住,通宵经营,帮助孩子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的经营者,采取特别监督和管理,扫除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坚决杜绝执法工作的表面化,空洞化,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为青少年提供优质上网的场所。

二、防治对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如何治理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各国都有自己的招数。

美国和韩国把防治的重头放在教育上,印度则重拳打击提供色情网站的网吧,限制和防止未成年人接近色情资料;德国依靠运用技术手段,严防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内容的侵害;日本着力加强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网络免疫力。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依据上文之分析,笔者认为,基于“凡上帝有一所庙宇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的事实,对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防治,家庭、学校亦应对青少年上网的行为加强防范意识,改善教育方法,同时权力机关要加强网络立法,整治网络环境。

其一、加强防范意识,改善教育方法。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家庭和学校防范和教育的失败。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促进学业发展和个性培养;但同时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堆积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往往同时并存。青少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之际,倘若不以甄别、选择的态度对待滚滚而来的信息快餐,而一味地接受,可能对其思维方式、人格发展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家长和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对其上网应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

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其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为把网瘾从源头上杜绝,家庭和学校应把功夫花在网络外,解决青少年学习中的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但在交往中要选择交往对象,同时要给其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同时,要根据其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对已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家庭和学校应对其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在予以充分理解和了解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家庭和学校应把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后果告诉他,信任而平等地与其沟通交流。

在其认识到沉溺网络对自己造成的巨大危害后,再去谈如何戒除其网瘾的问题。

要么采取直入主题的方式,与其协商,共同制定戒除网瘾的行动计划;要么采取曲线救瘾的策略,先在荒地上种上庄稼,然后再清除杂草。

切忌采取过激行为,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青少年皆有逆反心理,你压得越重,他反弹得越快。

其二、加强网络立法,抑制网络糟粕。

辨证地看,网络的积极意义确实大于其负面的消极意义。

从心理角度而言,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有关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人的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充斥有许多对青少年极具诱惑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使得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可见,网络在为我们带来信息开放的同时,又向人们警示:

倘若置网络糟粕的泛滥而不顾,必将造成对青少年健康构成危害;但若因噎废食,禁止青少年上网,亦会对精华的流通构大人为地阻滞。

如何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论界认为有必要采取设计一种制度来规范网络本身。

但笔者以为,制度的明确和稳定,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尤为显得紧迫而重要。

我国目前理论界对之呼声很高,但至今仍未有一部统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因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使网络营运做到有法可依,是防治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根本途径。

但要指出的是,立法诚然是约束网络糟粕泛滥的有效方法,但它不是万能的。

当上网者与网吧经营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时,他们会联合规避政府的监管,绕开法律的束缚。

因此,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防治,还应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管理者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防治。

篇2: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第一,游戏本身的吸引作用。一般情况下游戏都具有精美的画面背景,完美的人物形象,美妙的游戏音乐,富有挑战的游戏BOSS。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和好奇心,甚至会让人沉迷其中。

第二,网络游戏的多人在线性。单机游戏打通关预示着一个游戏的结束,好比看一部电影。但网络游戏是多人在线游戏,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技术,各自发表心得,倾诉情怀,而且游戏永远都没有结局,除非游戏运营商终止运营。因此游戏就变的百玩不厌,让很多玩家沉醉其中。

第三,网络游戏的升级限制性。网络游戏普遍都是升级类型的角色扮演游戏,玩家通过游戏角色与怪物的战斗或者完成游戏规定的任务可获取经验值,当经验值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达到该等级所需的全部经验值的时候,就可以升级了。而现在的游戏一般对角色升级要求的经验都非常的多,特别是角色接近满级的时候,升级所需的经验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非常的恐怖,而等级的高低就决定了一个游戏角色的强与弱,因此,很多想在游戏中充当强者的人,为了升级而通宵达旦的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游戏升级上,导致沉迷于游戏。第四,网络游戏的高级装备稀缺性。一套好的装备可以让一个弱者变强,强者变的更强。谁都想弄一套极品装备让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曾经传奇里的屠龙刀,让多少游戏玩

家为之追随,可以那独一无二的东西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拥有。

篇3: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1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1) 网瘾学生的规模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全面的青少年网瘾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学生占青少年网民的26%, 学生沉迷网络现象已经不容忽视, 并且除了这群有网瘾的学生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网瘾倾向。因此对学生网瘾的预防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2) 网瘾学生上网的活动特征

通过调查, 不同高职学生的网络活动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学习、获取信息、通讯为目的的, 第二类是以聊天、交友、看动漫和电影、玩网络游戏的。调查显示, 沉迷网络高职学生的上网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①沉迷网络的高职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上网。根据调查发现, 相比非网瘾的高职学生, 沉迷网络的高职学生上网更加倾向于聊天、交友、看电影和玩网络游戏, 而非网瘾的高职学生则在实用性和娱乐性上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娱乐性上网的高职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

②沉迷于网络的高职学生更偏重于玩网游。根据调查发现, 沉迷于网络的高职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瘾的高职学生, 而在聊天、交友、看电影和听音乐方面则无明显差异。总体上看, 非网瘾的高职学生上网更偏重于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 而沉迷网络的高职学生则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

③沉迷于网络的高职学生的网上活动比较单一。根据调查显示, 不同上网的高职学生网络活动是不同的。沉迷于网络的的高职学生的网络活动比较单一, 而非网瘾的高职学生则网上活动比较丰富。

④在网瘾的形成过程中娱乐性目的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通过对重度网瘾、中度、轻度网瘾倾向学生和非网瘾高职学生进行对比发现, 网瘾形成过程中娱乐性目的呈现增强的趋势, 并且实用性和娱乐性活动之间的差别也在逐渐增加, 沉迷网络的学生在实用性和娱乐性目的上的差别很大, 他们的娱乐性活动明显要多于实用性活动, 而非网瘾高职生则在这两者上无明显差别。

(3)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常见类型

沉迷网络的高职学生通常情况下并非漫无目的的上网, 而是有特定关注的网络活动, 我国高职生沉迷网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网络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

类型一:网络交际成瘾

通常表现为在互联网的聊天室或者使用QQ网络工具进行互动交流, 并且到了成瘾的程度, 一般会发生网恋、网络愚昧言论、网络黑色交易、网络诈骗等行为, 有的甚至诱发犯罪。

类型二:网络游戏成瘾

通常表现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 一上网就开始玩游戏, 而且异常兴奋, 如果没有网络游戏则玩瘾难耐, 在对30个省会城市1858.5万人进行调查发现, 47.9%的青少年把网游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 并花费时间最长[2]。

类型三:网络色情成瘾

网络色情成瘾指高职学生自控能力差, 对性的需求比较强烈, 迷恋网上的色情影视、图片、音乐、笑话和色情文学作品等, 花费大量时间浏览色情网络而无法自拔。

2 高职学生沉迷网络的主要因素

(1) 交流与宣泄情感的需要

高职学生正处于发育期, 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他们需要理解、渴望友谊, 需要与其他人交流与宣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慢慢的会与家长和老师疏远, 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倾吐心声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高职学生, 缺乏社交能力, 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得不到满足。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面避免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 因而避免了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难堪和尴尬, 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互联网的出现也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和交流情感的极好渠道。

(2) 求知欲和好奇心

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容易接受和追求自己未接触过的新事物, 这是高职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网络的新鲜、丰富、立体化和动感毫无疑问会对这群学生充满吸引力, 正是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他们迅速进入互联网。

(3) 性心理的成熟

性心理的成熟对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有着重要影响。随着高职学生生理各方面的成熟, 特别是生殖器官的成熟, 使得他们产生了了解异性和追求异性的欲望。但是高职学生的性心理发展需求和社会现实有所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色情上,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发泄, 以满足他们对性的需要。

(4) 缓解压力的需求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毕业后马上就参加工作, 在学校里学习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在这个特别的阶段里, 他们在学习、生活、感情和家庭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有时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载能力, 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缓解压力的方式, 于是很多人会选择进入网络虚拟的世界来麻痹自己, 忘记烦恼, 逃避现实的压力。但是一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网络, 甚至把网络当做唯一解决烦恼的方式。

3 高职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研究

(1) 提升教育水平, 加强社会监管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但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社会各方面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思想教育及网络危害的宣传工作, 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将高职学生引回正途。

(2)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 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不可代替的, 所以家长不能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和了解, 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 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 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使孩子正确的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闫金山.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篇4: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家庭保护

一、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和成教中心13—18岁的初中生和职高生。调查时根据年龄、所在学校性质进行分层,然后按比例在各层内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填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36个问题,涉及中学生上网的基本的情况、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97份,有效问卷为95 .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将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上过网。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曾经上过网的人数为12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8%,没有上过网的仅占9.2%。

⒉职业高中学生上网 的比例比较高。

职业高中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5.0%,初中生为86.5%。原因可能是职业高中升学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上网比较明显地高于初中生。

⒊中学生上网地点最高的是在家里。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里(52.5%),其次是在网吧(34.5%)、学校(5.8%)和父母或他人办公室(7.2%)。数据说明,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家庭电脑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⒋中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也有部分在晚上。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84.7%),其次是在晚上(27.2%)和下午(19.7%)。从上网时间上看,一次上网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54%,而一次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大约占9.2%,通宵上网的占5.7%,这说明中学生上网缺乏一定的理性。

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和聊天为主。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2.3%的参加过网聊,女生网络聊天的比例大于男生,上网聊天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68.6%),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2.4%)。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多达65.2%,男生玩游戏的比例大大高于女生。

二、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一)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三)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

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教育、妇联、社区和家庭教育专家等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家长队伍建设,重视提高家教水平,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互动的格局,使其相互促进、优化互动。

通过开展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的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是我们的支持者,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培育出适合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篇5:沉迷网络原因和对策

摘 要:少年儿童为何沉迷于网络游戏?本文试通过与八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谈话内容作为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进一步找到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网络游戏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游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经初步统计,两个班75名同学有43人上网玩过网络游戏,接下来我们设计了简便易行的谈话内容,采取了较为轻松的谈话方式,尽可能地创设比较开放的交流氛围,与其中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八人进行了单独交流,话题主要有:你知道的网络游戏有哪些?你知道哪些相应的游戏知识?你个人认为自己从游戏当中获得的益处是什么?失去了什么?你在什么时间、何处、通过什么方式开始玩网络游戏?家长对于你玩网络游戏持什么态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谈话结果,我们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思考。

一、少年儿童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1.社会潮流的影响

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时尚”越来越成为公众的价值追求。网络游戏的出现,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很快成为“时尚”的重要内容。许多人谈起网络游戏时,眉飞色舞,令听者无不心驰神往。于是,盲从与追求“时尚”的价值取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网络游戏大军的行列。这种“时尚”的诱惑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抵挡,又何况是价值观念尚处于完善之中的少年儿童呢?与之交流的八位同学,除了一人由于家长要求每次玩10~30分钟以外,余者每次玩游戏的时间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达到四、五个小时。

2.家长对于网络游戏缺乏理性认识

尽管我们只是与少数同学进行了交流,但是这种个别谈话的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明力。胡彬喝下农药、张潇艺跳下高楼难道不是值得我们足以警醒的个案吗?学生父母多数认为孩子玩网络游戏只是电脑辐射有害于眼睛和身体;即使个别家长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害处,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甚至个别家长允许孩子在家里玩。岂不知,正是家长们这样的放纵,才最终成就了一个个网瘾缠身的孩子。

3.伙伴的不良影响

众所周知,伙伴对于正在成长当中的少年儿童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追求刺激、善于模仿又缺乏足够的抵御诱惑的能力;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又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尤其反感老师和家长的管教。与老师家长相比,他们更喜欢与同学、亲戚间的兄弟姐妹交流,也更乐于接受他们的影响,他们之间交往程度的深浅直接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从我们获得的资料来看,这些少年儿童网络游戏的接触也

无一例外地发端于自己的伙伴,伙伴之间的交流话题一旦指向于网络游戏时,影响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4.教育者的忽视

毫无疑问,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对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关注程度不够,干预力度不足。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活动乃至整个班级管理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认为,即便学生身染网瘾,自己亦无须承担太大的责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主要来自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确切地说是关于教师的考评制度。毫无疑问,老师就是老师,决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决非是具有无限潜力、永远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他不能不考虑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存,他不能不考虑他人对于自己工作效果的认可。对于那些网瘾缠身的孩子而言,尽管他们的老师难辞其咎,但是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最终还是由孩子及其家长买单,胡彬、张潇艺的案例就是明证。

教育者的忽视还表现在学生学业负担的繁重,学生在学业上面很少得到网络游戏当中的情绪体验,一方面是学业上的枯燥无味甚至遭受太多的挫折,另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当中的成功体验,两相比较,又怎么令孩子们不对学习移情别恋,而衷情于网络游戏呢?一位同学坦言玩网络游戏时也会遇到困难,但是他可以、也愿意请求网络帮助,你可以鍵入要解决的问题,网络马上就会出现许多答案供你来进行选择,不过那样比较麻烦,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请教“梦幻精灵”帮忙,有了“梦幻精灵”的帮助,“就好像是我哥哥站在我的身边一样”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结果发端于学生身上,却不能不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沉思。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5.少年儿童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在少年儿童看来,自己热衷于网络游戏并不完全是为了追寻求刺激和享乐,而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追求:点数的增加或是级别的升高。其中一位同学认为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比如自己现在已经拥有可以结拜的资格,并且成为金兰五霸之一,“我还要成立帮派,并为帮派增光,最后成为长老”。还有一位同学认为“玩俄罗斯方块可以锻炼智力”,等等。

6.开发运行网络游戏的“收益”动因

有研究成果显示,人们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游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忽视网络游戏开发运行者的“收益”目的。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网络游戏。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为数不少的网络游戏中都有这样一段行文工整的“警示语”:“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乍一看,颇为有理,堪称大家之作。然而细想这段话与卷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又何异之有?稍加分析便知那段话中的隐语:口口声声说是“抵制不良游戏”,言外之意此游戏并非不良,但玩无妨,玩家甚至可以以此振振有辞地与人争辩,至于“注意”、“谨防”、“适度”、“合理”、“享受”则纯属无稽之谈,试想,茫茫人海之中,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能有几人?绝大多数的玩家都是“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表面上看这段话似为“警示”之言,实则暗藏玄机。

另外,网络游戏本身故作神秘、固有的互动性、系统性(游戏级别繁多)及特殊的奖励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少年儿童沉迷其中。

其次,让我们看看网吧经营者。尽管国家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不准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是许许多多的网吧经营者对此却置若罔闻,任由少年儿童出入其间;尽管早在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制订出台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对玩家上线游戏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但是这不会影响网吧经营者打“持久战”的做法,并声称“我可以多申请几个通行证,这个账号玩3小时后,再用另一个账号„„”

因此,网络游戏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收益”的诱惑。

二、少年儿童迷恋网络游戏的应对策略

1.要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

尽管“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对玩家上线游戏时间做出严格限制,但是有调查表明其效果不容乐观:34%的游戏玩家不欢迎“网游防沉迷系统”;21.9%的玩家表示“限时”推出后,自己将把每天玩游戏时间限制在3小时内;60.8%的人表示将换号继续疯玩;9.6%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发明一种软件攻克防沉迷系统。

北京市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认为,“防沉迷系统”应该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迫于“收益”的诱惑,设计者在游戏中注入过多的赌博、暴力和色情因素。因此,只有从源头上斩断这些诱因,才能还网络游戏娱乐益智的本色。

治理网络游戏这项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部委于2007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网吧总量不再增加;对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做出规定;等等,这些使我们看到了治理网络游戏的曙光。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育是一项关乎人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将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建设成为自己和学生快乐成长与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幸福生活的美好乐园。对于学生中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或者简单粗暴地进行制止,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弄清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网络游戏的沼泽,步入健康的人生之旅,同时让其他的学生受到教益,以真正收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效果。

3.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并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 [3][2]

篇6: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和预防

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得快感会一直有心里上与生理上的依赖。

大学生网络成因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性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有一下三个;第一,网络的可获得性,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条件,而且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上网。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倾向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另一相关的发展性问题是同一性的建立;即大学生更加注中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方面。有些大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感,在虚拟的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的更加积极,甚至相信这种新的特征会变为现实。

所以,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全没有烦恼的新天地,他们喜欢上网,慢慢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的身心特点有关,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不强。二是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完善,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进而封闭自己。三是目前的游戏软件产品大多来自境外,很多涉及暴力、色情等,这种电子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在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是主体,网络游戏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疾病。

二、防治措施

1心理干预

首先要了解成人网络成瘾者的早期经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良性格和负性情绪的根源;其次,由于成人网络成瘾者都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因此,可以与去其一起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网络技术、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同时对比他们的过去与现状,转变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依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第三,协助网络成瘾者恢复自身生活的规律化,恢复生物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寻找有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第四,对于部分严重的成人网络成瘾者,要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强化法、森田疗法等进行治疗。自我效能

由于在成瘾行为方面,自我效能是一个关键变量,因而能对成瘾行为的预防、戒除和改变做出合理性的说明和解释。(1)抵抗性自我效能。它是对于还未成瘾的个体来说,能够抵制网络的能力的信念。这就要求成瘾者训练抵抗来自网络对自己内心的诱惑的能力的决心。(2)减少伤害型自我效能。它是指个体已经卷入到网络成瘾行为之中,并对此种行为产生依赖,但并没有真正导致成瘾行为时,对自己能够抵制上网的信心。让网络成瘾者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并要求网络成瘾者控制进一步的危害和加强自己可以减少这种危险行为的信念。(3)行动型自我效能。既个体对戒断网络实现的信心。如果个体为戒除上网定下了一个期限,那么他就会做出一个承诺,从而使他超越了仅仅是考虑的阶段。(4)应对型自我效能。是指一种对自己能够克服旧病复发危机的预期能力。面对极具诱惑力的网络,个体

应坚信自己具有应对旧病复发危机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5)恢复型自我效能。在旧病伏法,重新评价网络,对自己能够恢复应对能力的充满信心。

3群体支持

成人陷入互联网之后,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就会想办法将其摆脱,但如果个体的应对能力不足,仅凭其自身的力量是不能摆脱成瘾行为的,这时就需要群体的支持了。支持群体一个是家人。首先让家人明白网络具有极强的致瘾倾向,减少对网络成瘾者的责备;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开放式的交流,鼓励成瘾者戒断网络;建议全家外出旅游度假,一方面让其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其感受亲情的温暖。另外帮助网络成瘾者培养新的爱好以促进其恢复。另一个支持群体就是周围的社区。鼓励他们经济参与社会活动,结交具有类似背景的朋友,扩大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及矫正

1.坚持预防为主。

我们认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既要让青少年熟悉和利用网络的优点,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网络具有的潜在威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清楚地知道在网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2)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学校、社会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理和心理保健等方面给青少年以更多的关心。同时,家庭、学校以及网吧等提供青少年上网场所的各方要协调一致,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夜间上网时间的控制。(3)加强学校、城镇社区、农村集镇等的青少年工作。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及青少年教育服务机构等,要在青少年集中的地方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建立青少年社团,培养青少年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文化活动的兴趣,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避免青少年陷入“无聊地非上网不可”的泥潭。

2.青少年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自制力。

对于青少年,建议:(1)上网要有目的性和时间性,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在上网前应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及大概需要的时间列在纸上,并用闹钟或其它能定时的东西来提醒上网时间,以此来约束自己,避免沉迷网络。(2)消除最具危害性的上网习惯。对自己到底在网上做了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弄清楚你主要把时间花在哪里:聊天室、网络游戏,电脑色情,新闻组,还是浏览网站?知道了上网主要干什么,在以后上网中要特别注意。如你喜欢聊天,以后就不去聊天室;如果你喜欢电脑游戏,那你就删除游戏的应用程序。对网络成瘾者来说做到这些比较困难,这就需要你的意志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3)培养替代活动。如果离开了网上的活动,必然要有相应的其他活动来替代。这时一方面要找出以前感兴趣、现在依然感兴趣的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更有趣的活动来替代,比如参加学校的文学社、书法小组等等。总之,做你喜欢做的事。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越多,就越不会怀念因特网上的嘈杂声,也不会轻易屈服于重操旧业的欲望。

3.对已经成瘾的青少年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应做到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尽快戒断网瘾,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目前常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系统脱敏法。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神经焦虑的情境,并通过设定小步骤的训练目标,让患者以放松的心理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习惯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根据青少年上瘾的程度,设定小目标,如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间逐步减少。同时,要让患者学会某一肌肉放松技术,并鼓励患者在放松状态下逐渐地从事他所焦虑的行为,进而有效地治疗。并且要求青少年制定合理作息规律、多锻炼身体,这有利于患者学会控制自己,放松神经紧张。并且,在进行行为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辅之以代币法等奖惩方法加以巩固。(2)团体心理辅导法。这是治疗网络成瘾比较有效的一种矫正措施。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在团体辅导初期的关键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心理与环境氛围,组建好团体。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采取“认知行为”模式,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依赖的问题进行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现有依赖程度确定改变的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另外,根据网络成瘾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辅导者给予具体的实施指导,并由团体内部发展监督评价机制,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变化给予反馈、指正以及适当的奖惩。要使患者真正达到生活常态适应的水平和目标,必须将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团体成员能够用认知来规范行为,通过行为反馈进一步矫正、强化和完善认知,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完整同一的生活适应。另外,根据青少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

对策

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大学生沉溺在“网上聊天”、“网络游戏”中,主要是因为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其实网络所有的不仅仅是“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更多的是“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搜索”等。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促进学习和交流,把大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行正确引导,趋利避害,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大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有利的方向上来。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网络的功能与特点,掌握其具体的操作技能,自觉地把网络当作学习、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游戏和聊天的空间。如通过教学、培训、组织兴趣小组、网上知识竞赛、网络信息咨询、网络科技知识解答、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使用网络的水平和技巧;二是要经常告知学生,在上网之前必须设定目标,有选择地进入各类网站,查找相关的资料,不能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

重视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帮助其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活学习规划;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成瘾...危害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潜在威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却很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长时间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上一篇:勉励自己的经典励志格言警句下一篇:店长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