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

2024-06-01

高职德育(通用9篇)

篇1:高职德育

高职德育教师如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德育教师如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薛宏瑜

摘 要: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断地为我国培育着优秀的人才。现阶段,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求“高分数”,更要求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然而培养学生高素质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一个学生可以学习不好,但一定要学会如何做人,所以,高等职业学校更应当重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德育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道德课程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时,应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改正,拓展教学方法,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全面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已经有许多年,这期间,也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进步发展。然而,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时存在过于重视形式,从而忽略了课程所带来效果的现象。德育课程的教育在教学时需要借助教学方法这一重要形式,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并且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时不仅仅要注重教学方法革新,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们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的时候,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教师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学会“因材施教”,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教育。只有高职院校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不断地找出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加以改正,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德育教学中教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丰富学生的社会主义经典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利于学生培养出正确的发展生活目标。所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时,在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德育课程的学习教师除了不断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及革命旧址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体会到参观的真实感受。教师也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完后,()让学生写一写自身参观完的观后感,让学生撰写出自身的深刻体会。教师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仅使得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体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能更进一步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

四、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更加的鲜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逐渐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更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培养其乐于助人、富有社会责任感、尊老爱幼的精神,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态度。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风气,提高高等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先组织成志愿小组,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等。志愿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参与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为了保证志愿活动可以长期更好地实践,可以和所在城市的志愿者服务中心有密切的联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更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开展。

五、营造正确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我们的校园里,由此可见,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很深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正确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养成良好的人生品格。正确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可以在无形中逐渐影响到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学校的感情,更让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能更好地体会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正确的人生精神。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是培育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地方,在学校里,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是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银璧。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创新模式的有效实践[J].新课程:中旬,(06)。

[2]李英。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篇2:高职德育

摘要: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依循正确的路径进行长期建设。本文以就业导向为大背景,探究高职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分析发现,要实现高职德育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面向努力。理念层面需要做到坚持就业导向、以人为本和全面德育;实践层面需要推进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德育;创新路径

一、前言

德育工作历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今,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理念,在此背景下,德育工作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为方便叙述,笔者将先概要描述目前德育工作相关情况。

(一) 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生皆不重视。审视如今的高职德育,可以看到,十数年前的陈旧教材亦然在课堂上“大行其道”。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是刻板老套,捧着教材照本宣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高职学校的课堂上,教授德育课程的老师捧着教材有气无力地读着,底下的学生一片片“往下倒”。在很大程度上,高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只把它们当做可有可无的意识形态教育。

(二) 高职德育工作的新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1]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不能“各自为政”、“分而治之”,必须在统一的思想基调下进行,那就是就业导向。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的开展自然也不能脱离就业导向这一思想基调。

(三) 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就业导向语境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牢记“理论指导实践”。如今,我们讨论高职德育创新必须在就业导向这一前提下进行。因而,我们原本执行的.高职德育工作方式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

二、高职德育工作创新建议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创新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开展。理念是实践活动的指导,实践活动是理念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念层面: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思想。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一切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今,我们探讨高职德育工作创新也必须先立足于理念层面。就具体的理念创新而言,包括了以下三方面:

2。坚持以人为本。几千年前,至圣先师孔子便在教育活动中力行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然而,往事虽越千年,到如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却不见得深入人心,至少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没做到这一点。以往,很多高职德育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法,不管学生理不理解、明不明白,他们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内容过一遍就了事。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都的主体性,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因而,高职学校的老师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将学生置于考虑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坚持全面德育。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零零碎碎、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持久和全面的建构。特别是,如今要建设就业导向的新型高职德育工程,更需要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工作。课堂教育是建设全面德育工程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扎实推进。与此同时,课堂以外的德育工作更是大有可为。学生社团组织、团日活动、实习工作等等都是推进德育工作的理想途径和场所。因而,必须要树立“始终重视,时时推进”的理念,将全面德育落实到现实的工作中,使其成为推动德育创新的坚实后盾。

(二)实践层面:创新高职德育工作举措。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并不表示实践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本文立足就业导向这一当前高职教育的指导理念,提出一些创新高职德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1。使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全面德育的理念,使德育工作突破课堂局限,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德育工作推向前进,也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感悟德育的重要性,树立科学、自觉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系统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其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这点,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致力于构建“明理学院”体系,将“明德理、明事理、明学理、明情理”作为德育总目标,实行“1+1+X”的明理实践系列活动,让德育实实在在地走出课堂。[3]“明理学院”德育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广大高职院校学习。

2。教师须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老师终究是学生在校园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和领路人。德育工作成功与否,老师很是关键。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老师的德育教学方法不孚众望,难叫学生满意。事实上,出现此状况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许多高职院校老师自己的水平有限,很难传授给学生“干货”,只得照本宣科;其二,许多老师有懒惰心理,认为德育并不重要,自己只要对付一下就行。要解决前者,唯一的途径就是老师们广泛阅读、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水平,让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要解决后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其中,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策划的“德育特色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立足实际,将原本零时的、枯燥的、零散的德育教育进行进行系统化、趣味化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4]经过改革,徐医高职的学生对于德育课有了较大的热情,教学效果也是不断优化。笔者以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应当以徐州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做法为借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篇3: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初探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支高素质、靠得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建立一支以德育教师、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实习教师、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为主的人才队伍, 全面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确保工作系统、有序、正常。教师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尤为重要,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德育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管理, 加大培养力度, 多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激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自己;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省内外交流学习, 参加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等培训, 鼓励教师进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二、增强学生自信力是基础

大学生能否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关系到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他人与社会。一般而言, 自我意识过低的人, 心理体验常伴着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抑郁等现象, 这些都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 会产生的过激行为, 甚至会酿成悲剧。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基础, 同时也是健全性格形成和实现自我的保证。要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 提高自我意识的养成。在德育工作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 学生可开展很多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 如社会实践、体育比赛、联欢会, 给学生营造凝聚、团结的氛围, 增进了解、促进互信, 培养积极向上、坦荡、开朗、坚定、自信的健全人格。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利用国家举办各种技能大赛的契机, 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自我, 进而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抓手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其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学生的心理健康, 缘于思想健康。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提高其学习、工作积极性, 但市场经济条件两极分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忽视道德修养, 将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训练、记忆能力训练、潜能开发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信念与情感训练、自我认识训练, 让学生在这些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自我认知, 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学院心理健康咨询室,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教育。有调查显示, 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感情问题、生活适应障碍和就业压力等。要建立以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辅导员就要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 有意识地开展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采取积极的疏导与干预。针对新生要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之初就奠定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针对大二学生要关心其在适应新环境后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处理;针对大三学生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业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研究他们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通过学生中的心理信息员提供的信息和辅导员谈话记录中找出问题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安抚和疏导, 找出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潜在隐患, 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根本

我国高教历来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这是我们的法宝。人才培养要把发展学生党员放在重要位置, 通过组织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参加党课系列培训, 重点解决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入党问题。学生党员在学习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能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果。我们要树立学生党员风采, 培养典型, 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我们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让大学生切实感受什么是顽强拼搏, 什么是艰苦奋斗,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打造一支思想进步、素质优良、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优化生活氛围,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职德育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且因人而异, 但只要不忘初心, 高举主旋律, 理论联系实际, 与企业合作, 跟社会接轨, 学生乐意接受并达到效果的就是可行和有效的。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高职院校必须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篇4:生态德育:高职院校德育的新视角

关键词:生态德育?高职学生?生态德育机制

课?题:本文系2014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下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4WA60。

一、生态德育的内涵与特点

1.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尊重、热爱和保护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德育由此被提出,并且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进行生态德育,就是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下,按照生态道德的要求,有目的和计划地把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传授给学生的道德教育活动。

2.生态德育的特点

生态德育具有同时性、渐进性和选择性等特点。生态德育是生态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五维一体的教育活动,五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时贯穿在生态德育过程中。生态德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量的积累以实现质的变化,通过教育使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不断变化,逐渐提高。生态德育的对象因个体的不同以及教育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差异,因此,在选择教育方式方法时应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育。

二、高职院校开展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1.生态德育的开展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可以对自然界任意索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正确认识传统理论和人类传统做法的错误性、不科学性的基础上,指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人类应保护自然,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德育的开展是受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所迫

人类在尽可能地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与短缺、气候的异常变化、自然灾害的增加、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开展生态德育以消除生态危机,保护生存环境。

3.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缺失急需进行生态德育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由幼稚不断向成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大多数尚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德育,生态素质普遍不高。高职学生接受的主要是职业教育,毕业后将走向生产第一线,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素质对以后工作中的技术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的内容与原则

1.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的内容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的内容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知识、规范和习惯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包括开展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护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让高职学生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形成自觉承担生态责任的意识;认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杜绝日常生活中过度消费、不合理消费等消费模式,提倡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是生态知识和道德知识教育的结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知识,遵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包括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教育两方面内容。道德规范教育是教育学生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索取的同时提倡对自然的保护,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控力和约束力的训练。生态法规教育是教授学生《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做到懂法、守法。

生态道德习惯教育是生态德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加强生态道德习惯教育,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把生态道德应用到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在职业领域,自觉地按照生态道德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工作,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坚持的原则

高职院校生态德育要坚持参与性、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渐进性等原则。参与性原则即教师与学生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互动活动,并运用生态德育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综合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认识,系统地掌握生态德育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科学地学习生态理论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别和层次,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教育。

四、高职院校生态德育机制的构建

1.探索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理论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课堂教育传授生态道德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两课”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在专业课中,找出与生态德育相关的知识点,使公共课、专业课各学科相互渗透,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要为生态德育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组建一支生态道德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编写一套专门的生态德育教材,为高职院校的生态道德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网络工具日益普及,这为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高职院校应建设以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制作专门的网页,让学生通过浏览网站学习生态道德知识,了解与生态道德建设相关的信息资讯,开展网络活动。利用高职院校校内外众多的学者专家资源,为学生举办生态道德教育专场讲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了解生态道德的前沿理论。

2.打造生态德育环境,营造高职院校生态育人氛围

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有利于学生生态德育素质的提高。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工具,可以向学生传递生态道德理论和知识,并且利用手机等通信工具可以实现信息的互动。营造生态德育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提高个人生态道德素质的同时,带动家人一起参与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中来。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校园活动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应加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生态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规划设计校园,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合理布局,突显生态、绿色、低碳、和谐等特点。保持校园的干净和整洁,利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生态人文教育,使学生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3.重点突出生态德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高职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进行生态德育理论的学习,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以生态道德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或利用 “世界环境日”等举办主题活动。多渠道建设生态道德教育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方便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高职院校中众多的学生社团是对学生有效开展生态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参与性和吸引性较强的各种社团活动,宣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态道德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坚持绿色低碳生活。同时要建立长效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把社团活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篇5:浅谈高职德育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在对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德育机构完备,但协调欠缺;德育目标明确,但对学生人格发展重视不够;德育体系虽然形式上完整,但实效性低下。

1.调研结果分析

1.1政治理论课学习目的明确但实效性较差 1.2德育工作机构健全但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德育工作机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5.3%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很满意或满意,对于学校的争先创优制度有19.3%的学生认为这一制度很有必要、公正或很公正,75.6%的学生认为这一制度流于形式或需要改革;有19.4%的学生认为学生会是学院的附属机构,有15.7%的学生认为这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51%的学生对学院心理咨询工作不满意,认为心理咨询机构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对机构根本不了解。

1.3社团活动丰富但针对性较差 1.4德育工作队伍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

德育工作队伍包括思品老师、任课老师、专兼职班主任、辅导员、团支部、团委、学生工作的人员,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有83.3%的学生对上过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认识或大部分认识;有48.5%的学生会主动同上过课的老师打招呼;但有43.3%的学生觉得辅导员不经常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遇到各种问题或烦心的事时,只有4.6%的学生主动向班主任、老师倾诉,53.6%的学生会主动找同学倾诉。

1.5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缩影。在被调查中,47.5%的家长认为精神鼓励对子女的成长比物质条件更重要,42.1%的家长认为精神鼓励与物质条件应二者兼顾,只有10.4%的家长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在子女上大学期间应着重提高哪些方面能力的调查显示,84.3%的家长认为应着重知识积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做人能力三者兼顾,强调单独提高知识积累能力的占5.1%,提高操作能力的占5.1%,强调做人的能力的占5.1%。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培养的目标与社会期望基本一致。

1.6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德育在学校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仍缺乏科学性,一是评价的内容不全面,只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课成绩的鉴定,缺乏对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分辩是非善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查;二是评价结构不合理,理论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的考核比重偏大,而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考核太少;三是评价方式不科学,德育评价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学生自身参与较少,由此会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2.对策

2.1构建高职德育体系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根本。以职业为中心,确定高职德育目标,突出高职德育内容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公民意识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着力点,创造健康活跃、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外德育基地建设要有明确的目的,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理论上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觉道德行动的有效途径。

2.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突出政治理论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所确定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为主,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工作实际,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

2.3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遵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尽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应做到全员育人。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建设立体德育网络,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2.4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湛、乐于奉献、比较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担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的言行可以在学生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全面提高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队伍素质。学生管理部门要严把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的聘用关口,定期培训,鼓励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

2.5建立德育评价科学体系

篇6: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拓展的策略探析

本文试图挖掘高职院校德育潜力,拓展德育途径,力图在对高职院校德育现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内容完备而富时代感、全方位实施的.高职院校德育框架,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作 者:张忠超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0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实习家庭 社会

篇7: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探讨论文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论课程的学分制,即将有关德育各类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德育学分制是传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2.2德育行为表现的学分制

行为表现的学分制是根据学生教育管理要求,按照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把对学生的考核结果换算为相应学分,以此加强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安全、卫生、纪律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对考核结果进行阶段性(月度或学期)汇总,其实质是,将学分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约束学生的相应行为,主要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功能。

2.3德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制

篇8:高职德育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使网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 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网络的强烈影响。网络德育势在必行。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 (LAN) 和广域网 (WAN) 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 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 它与学校常规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学校德育的延伸, 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的内容包括德育信息、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1]可以说, 网络德育就是德育工作的网络化, 利用网络这种新的形式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

2 网络德育对传统德育的突破

网络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人们可以最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其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也使网络德育对传统德育有所突破。

2.1 打破了传统德育内容的单一性, 更强调德育内容的多元性

在传统的德育方式下, 学生所接受到的德育材料都是经过教师有意识的精心选择的, 其包含的信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向教师所期待的方面发展。但这些材料不一定是受到学生喜爱的, 有的甚至是教条和空洞的,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一定能达到教师预先设想的效果。网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 而不是由教师指定或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性, 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2 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单向性, 更强调德育过程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 教师往往占据主动地位, 德育活动的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 被教师只需要配合教师去完成这些德育互动即可。至于这些德育活动是否必要、是否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 往往都是由教师决定。德育过程的互动性差,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激发, 德育工作的效能比较低。

而在网络德育中, 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平等的网络主体,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尊重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还具有多终端性, 即其他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 这在传统德育方式中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

另外, 由于QQ、Email、BBS、聊天室等交互手段具有不可见性的特点, 更容易使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 因为他们无需顾及“脸面”和“政治风险”。可以大大提高德育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3 打破了传统德育过程的机械性, 更强调“以人为本”

传统的德育过程所采用的如课堂讲授、谈心教育等方式, 大都是以“理”为中心的, 即要围绕着某件事情或某个道理展开德育,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某个道理。这个过程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要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过程。

在网络德育的过程中, 德育工作者采取学生喜欢和接受的德育方式, 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深入的交流, 同时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和相关的视屏资料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比拟的。可以发现, 这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的, 是以达到最佳德育效果为目标的。

3 对高职校网络德育的反思

3.1 德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

在信息时代, 高职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 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师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 而是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 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教师很难发现和判断学生的网络行为, 从而给与对应的指导和监控。

于此同时, 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 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 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 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获得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极度分散, 不能集中在德育信息上, 而且有限的德育信息在海量信息的对比下显得微不足道, 其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教育作用更难以得到体现。

3.2 网络德育中情感交流弱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人需要生活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 面对面的交谈,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都可以帮助人们交流情感, 从而结成各种群体, 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 也许一个眼神、一次有力的握手, 都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巨大的激荡。但在互联网上, 人们使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从人际联系来看, 网络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使得“天涯若比邻”, 但从人的情感交往来看, 网络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 使得“比邻若天涯”。

3.3 网络德育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

网络的出现给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有着巨大的速度优势, 使学生完全可以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规定的教育, 而是可以随时在任何一个有终端的地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获得最新的资讯。在这种情况之下, 教师如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自己充电, 就很有可能面临着自己要讲的内容学生早就知道, 甚至更熟悉的尴尬。同时,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是只要会上网就可以, 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基础。网络是一种新的事物, 有其自身的特点, 网络德育必须尊重这些特点。比如, 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将我们在德育过程中的问题放大, 引来全社会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网络德育的时候更要注意信息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运用网络, 而且要学会把德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是对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还有很多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高职校在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时, 要注意把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方式结合起来, 使两者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篇9:高职德育改革探索

关键词:高职德育 改革 重社会实践 重生活化 重素质提升

有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就会教出具有什么样品质的学生;虽然预设和生成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总的来说,仍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有什么样的高职德育目标,教师就会努力地去完成任务,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但事实上,目前的高职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像我们的社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樣,高职德育也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大报告同十七大报告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之下讨论教育,同时在“改善民生”之外增加了“创新管理”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对教育功能的新认识。我们需要在改善民生的概念中认识教育的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创新管理的概念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克难。

一份职业教育的资料显示:高职德育的现状是,高职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虽然系统科学,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最能体现学生的德育素质的三要素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高职德育课程标准虽书写明确但由于弹性过大,无法进行细致量化考核。高职学校德育教育机构虽然健全,委、部、办满校园飞,但却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甚至有掣肘、推诿、扯皮等现象。学校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貌似丰富,但其针对性较差,基本上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影响不大,学生并不以为然。有人甚至这样总结:活动前大张旗鼓——满心期待 ,高潮时载歌载舞 ——热闹非凡,表彰时欢欣鼓舞——实惠在手,活动后偃旗息鼓——涛声依旧。学校高职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虽然庞大,但是成员素质修养参差不齐,无法彰显“榜样”和“导师”的力量,学生在德育方面到底应该以谁为师,像谁学习呢?

高职德育“改革”是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具体如何改革,如何切入,如何展开?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了。但笔者以为:无论如何改革,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数以十万记、百万计甚至更多的“管用”“够用”的高技能人才,这才是硬道理,或者说“育人才是硬道理”。这才是高职德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笔者以为,德育课程的改革应当以“三重 ”为突破口。所谓“三重”,即重社会实践,重生活化,重素质提升。

一、重社会实践

作为“高职德育”,首先它具有高职教育教学所有学科的科学特点:自成体系、系统完整,具有逻辑学意义上的完美、完备;其次它还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极强的社会实践性。也即德育具有双重的评价标准,一是文化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一是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出的关乎德育品质的结论。这也正是笔者立论的依据所在,并把她作为“三重”之第一的充分必要理由所在。

高职德育与政治教育并非两个相同的范畴。一般而言,判断个人德育素质与水平的高低,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二是实践的,而最能彰显德育素质和水平的还是社会实践,而并不取决于德育课程学习的如何,考核拿到了多少分,当然并不是说它与德育课程学习毫无关联。正如某高职同学“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考核成绩虽为“优”,但班主任若填写德育考核评价表时,仍然要等到该同学学工过程结束以后才能依据企业的鉴定对该生的德育做出阶段性的评价,不然这个评价就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古人尚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而高职德育实际上倾向于理论课堂的学习与评价,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重学校,轻社会。而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十分不利于培养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甚至走出校门的是一些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书生”,或者是只知“纸上谈兵”的马谡一类的人物。这恐怕是背离了职业教育和高职德育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教育恐怕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所不取。

二、重生活化

关于高职德育生活化的阐述,笔者曾有专论,并有论文《创新德育》发表。论文条分缕析,主要从“为什么要创新德育”以及“如何创新德育”等方面切入,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高职德育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内容有三点:德育主体置于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形式贴近生活。文章从剖析“文革”以来的直至现在人们仍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入手,指出政治化背景下“德育”事实上已经被“异化”,“生活”已经无法显现其七彩颜色,这既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所以要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象,高职德育课堂更理应如此。

三、重素质提升

所谓德育素质是指人们在经过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或者影响之后,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境界。一般来说,孤立的评价德育素质是不科学的,总是要借助具体的问题,总是在事关诸如: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建设与破坏、善与恶、对与错、爱与恨、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等比较重大的社会和个人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人们赞同就称之为德育素质高,反之则低。它与人文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人文素质涵盖更为全面、更为宽泛一些,而德育素质更多的强调和突出的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

目前,有的高职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甚至可以说德育素质提升还未引起重视。以笔者学校为例,无论是教师岗位的设置,承担教学时数的多少;还是从教研室、系部到学校的机构组织的建立,都还很难适应如此大规模的高职德育教育。至少到目前为止,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都必须加大整治和改革的力度。

四、德育素质提升的途径

1.教学内容合理选择

目前,正在实施的高职德育教育从学科体系而言,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笔者以为:“职业道德”可调整至毕业前或者工学交替间歇期突击学习。“婚姻道德”教学可结合影视文艺作品展开,既轻松愉快,又有师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易于对话。“党史”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每个教学单位的容量,或者采用大班讲座的方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删减,或者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方法科学有序

若从提升德育素质的教学方法而言,讨论法、案例法最科学,最实用,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讨论法的前提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是从如何掌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角度而言的。“主体”是说绝不是把学生简单放在受教育的地位,而是与老师同等的地位,放在使他们真正提升素质的角度来对待,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人人可以民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真正实现“人”的平等、民主、自由的地位。如果同学们都具有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何用担心我们的德育课堂不够积极,不够热烈。案例法则要求,执教者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借助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案例,化抽象为具象,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来讲授,案例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职业教育的许多学科,包括基础学科、专业学科都适宜采用案例法教学。

3.教师为“导师”

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老师,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既是老师,又是“导师 ”,是学生做人和生活的导师。尤其是事关名利等最能彰显人格素质高下的具体问题时,教师要能够真正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老师教师形象之美好,魅力之大。

4.改革考核和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德育考核评价仍然倾向于理论和书面的,仍然没有突出其社会实践的特点。笔者以为,在实行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弹性考核的内容和比例,当然其目的仍然是准确掌握学生实际的德育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

另外,实时考察、德育档案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尝试。所谓实时考察就是具体跟踪考察,学生在课余、在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中展示了怎样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档案”是把学生的、能够掌握的、事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事例采用加减分数的方式客观记录下来,等到学期、年终汇总评价时自然得出结论。

上一篇:2011年2月份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预警报告下一篇:试述市场营销管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