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

2024-06-07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通用6篇)

篇1: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

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毋庸置疑,记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传递公平与正义,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被人们称为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然而近年来,却发生了不少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事情,比如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2004年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俄罗斯人质危机有奖竞猜事件、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2008年山西临汾矿难中40余名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将简述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最后也将对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法制公众利益监督

一、当代社会下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准则中关于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有以下几项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具体内容如下【1】: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者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热爱祖国和人民,珍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谓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引导或指导社会行动朝着某个方向或方面发展。从实际出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传达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三)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合格、合法的新闻工作者。

(四)维护新闻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记者要坚持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不虚假报道。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及时性和真实性,其中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记者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以及新闻监管力度的不够,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其中有些为了

夺人眼球的不实报道甚至一度造成了社会的惶恐,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事件等等,这些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也让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下面我们就结合事例来分析一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一)有偿新闻。【2】所谓有偿新闻,就是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2008年9月20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一名矿工在矿内作业时丧生,而一场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而在山西,煤老板送给记者两个称号:“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和“吃新闻饭的乞丐”。

仅仅从这两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煤老板对这些拿着昧心钱的记者的讽刺之意,而这些蜂拥而上地争抢封口费的真假记者也无异于在出卖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他们在个人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下,丢弃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和恪守,从而使新闻变成了一种交易的商品,变成了一部分记者的牟利工具,从而也使他们从公众利益的诉求者变成了公众利益的对立面,同那些黑心的煤矿主从本质上来讲也并无两异了。

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其他表现类型,比如“车马费”,各种礼金红包,以新闻换取经济利益(广告、发行)或赞助等等,虽然名头各异,它们却都是有偿新闻。从本质上来讲,有偿新闻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是新闻和金钱之间的置换,而新闻的有偿性,无异于一种受贿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而且损害了公众利益,也违背了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新闻失实。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现象。随着现今社会媒体竞争压力的加剧,一些新闻记者为了博得众人眼球不惜捏造、编造各种虚假新闻,夸大歪曲新闻事实,哗众取宠,其产生的负面的社会影响力,仅从《新闻记者》每年评出的十大虚假新闻就可见一斑,以2010年为例,“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以及“金庸去世”等虚假新闻出现时都曾经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虚假新闻有的涉及国家规划,有的涉及社会治安、伦理道德,有的涉及到名人明星的名誉。可见,一部分新闻记者的社会道德已经开始沦丧,编造出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和混乱。比如末日谣言造成各地的抢蜡烛、购“船票”**,还有河南光山县23名小学生被砍事件等等都是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

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表了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报道一经发出,有关人士便指出该传闻为假消息。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便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做任何审核而草率转发,并真诚接受大家的批评,其本人也提出辞职申请并获准。名人明星一直是虚假新闻的长久不衰的选题,有不少名人都经历过“被自杀”“被结婚”“被离婚”的事件,虽然其中有些虚假新闻是经纪公司暗箱造作,为了炒作,提高艺人名气的,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虚假新闻的报道则损害了被报道人的名誉权,纯粹是为了夺人眼球的。

再如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在新闻报道中向受众传达了“西安市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相关消息,社会舆论哗然而起。两日之后,《甘肃日报》果断发表《重要更正》,对该则新闻报道进行了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也对其下达了《警示通知书》。这类涉及到国家规划的重大新闻,在没有任何可靠真实的政府文件下,仅凭道听途说就擅自刊出,造成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记者职业道德的不完善,而是连基本的从业常识都没有。

我认为,新闻失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沦丧,对利益的盲目追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受众猎奇心理的一味迎合,而受众的甄别能力又没有很大提高。然而社会监管处罚力度的不够也使这些虚假新闻有了可乘之机。

三、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

(一)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造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修养和自我约束力的薄弱,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面对不正当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要坚决抵制。要恪守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目跟风,不捏造编造歪曲新闻事实,不哗众取宠等等。

(二)要建立健全新闻法律法规制度。我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其次还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要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受众要提高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敢于质疑,还要敢于揭露举报各种虚假报道。

(四)新闻出版社内部也要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力度,以及对虚假失实新闻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陆平煌《记者的修养与写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篇2: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

摘要: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的灵魂,如果缺失,就不能有效履行其职业责任。当前新闻界之所以出现诸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媚俗新闻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缺乏,这样不仅做不好新闻工作,而且会给社会、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探讨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而重塑新闻职业道德,对于当前的新闻界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拯救

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工作者记录着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追踪甚至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先后涌现出许多堪称典范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在不同的报道领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尽职尽责。但是,近年来在新闻界也出现了不少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如以新闻做交易、以职谋私、社会责任感丧失以及热衷传播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等。作为记者,应当通过新闻报道体现社会良知和人性,但是在传媒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记者变成了单纯猎取异常事件的猎手,而不再具有人性和良知。在报道悲惨事件时,他们使用毫无人性的词句描写事实,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

上述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的缺失、职业操守的沦丧、职业行为的堕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原因的。

首先,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新闻传媒实行企业化管理,传媒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自身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但与此同时,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一个难题。有的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记者变成了跑业务的推销员。

其次,媒体间的竞争还不够充分,竞争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传媒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旧的格局并没有完全被打破,以报纸为例,“公费办报,公费订报,只

订不看,优劣全包”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媒体在市场上展开充分、公平的竞争。而成群结队地赶新闻发布会,靠红包采访的现象,正是新闻竞争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再次,一些新闻工作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自身素质较低。个别新闻工作者只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当成其致富的手段,以“我为你发报道,你满足我要求”为行为准则,把职业赋予其的话语权为个人所用,完全从个人喜好或者利益取向出发,不顾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

二.关于如何重塑新闻职业道德

重塑并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闻职业道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功能。作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清楚地了解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而获得有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接受灌输。具体来讲,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轮训,针对新闻界的现状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规则,从理念上强化和规范个人行为。对于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应开设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让其了解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使其深刻领会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总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道德观来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个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新闻工作者。

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以激励新闻工作者形成高尚的职业精神。新闻界现存的一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惩罚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要落实新闻职业责任制,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和低俗之风等突出问题;要加强统筹和规划,进一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行

之有效的新闻职业道德评估体系,杜绝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表彰先进,严惩不法分子,逐步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和优良作风。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仅靠规章制度不行,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奖惩机制就是通过对主体利益的调控,积极肯定先进,同时坚决追究不道德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对于给社会带来危害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严厉惩处,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以促成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形成。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英、美国家,新闻记者一旦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处,如《纽约时报》在伊拉克战争中出现假新闻,曝光后不仅当事记者被辞退,连主编也主动辞职。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绝对的 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社会进行监督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必

须接受其他监督才不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丧失新闻职业道德和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之所以在我国长期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诸如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与这些手段相比较,行业内的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因此,通过建立新闻评议会组织等形式,加强行业内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行业自律,唤起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维护新闻业的荣誉及良好的社会形象。新闻评议会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新

闻界与社会的沟通和了解,有助于树立和维护新闻界的良好社会形象,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新闻职业道德的塑造。

篇3: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

1 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

1.1 假新闻现象频频出现

真实性及实效性是新闻最主要的两个属性, 其中的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真实程度不高, 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也就无法与一般的文学相区别。然而现今假新闻现象屡见不鲜, 花样百出。虚假新闻一旦被检举揭露, 不仅让新闻中的主人公受到伤害, 而且对传媒的权威性也会影响很大。比如10年在《华西都市报》与《重庆时报》中发布中国作协在重庆举办交流会时, 某些作家不仅要求入住星级酒店, 并且在会议期间的行为都极为奢侈, 导致作协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但是真实情况却是与会人员均是入住普普通通的宾馆, 其行为也十分节俭, 事件的最后是《华西都市报》与《重庆时报》为自己所发布的虚假新闻承当责任, 向作协、读者道歉。

一直以来, 娱乐明星是曝光率极高的大众群体之一, 同时也是受到虚假新闻影响较大的群体。同样在10年《中国新闻周刊》在网上发布著名作家金庸因病在香港去世。此新闻发布之后, 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轰动, 随后被揭发为虚假新闻, 此报社不得不连夜为其发布的新闻向社会大众与金庸老先生道歉。不论是在传统纸质媒体上, 还是在现今流行的有线、无线网络媒体之上, 每天都充斥着许许多多的虚假新闻, 某些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的, 某些则是传媒没有核实清楚就发表的, 某些虚假新闻所导致的后果虽然不大, 但是仍然与新闻真实性是背道而驰的。

1.2 新闻娱乐化情况越来越严重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指的是在所有新闻报道中, 娱乐性新闻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 严肃性新闻报道的比例随之降低, 新闻内容向“软新闻”靠拢又或者是尽可能降低新闻的“硬度”, 将新闻重点放在灾害新闻、娱乐花边新闻、犯罪新闻、日常事件之上, 即便是严肃的经济政治新闻当中也尽量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娱乐性。我们要知道新闻的娱乐化与人性化新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新闻态度。

1.3 舆论绑架现象泛滥

所谓的舆论绑架指的是揪住一个焦点事件, 揪住新闻主角的某句话, 某个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判、炒作、渲染, 将新闻事实与舆论的影响置之不理。舆论绑架不但是绑架新闻事件、新闻人物, 更是传媒的自我绑架, 同时也集中表现社会传媒角色错位的现象。某些原本很小的话题, 被传媒大肆炒作、报道之后, 将其上升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利于事件的和平解决, 影响了正义发挥其作用。现今舆论绑架现象泛滥,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2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

2.1 新闻行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大

当前新闻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 许多新闻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 扩大发行量, 获得更多的广告投入, 所有媒体都想尽办法抓新闻, 新闻工作者在经济等各种利益的推动下, 一味选择受众多的新闻, 导致新闻报道质量很难提高, 甚至某些新闻记者为了博人眼球, 制造出许多像东北虎事件、尸油事件等一样的虚假新闻, 致使新闻行业的不良之风盛行。

2.2 新闻记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今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 新闻工作者也有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例如主题观念, 效益理念、竞争观念等等, 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 新闻工作者也逐渐有了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表现最突出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当新闻工作者将国家、社会、集体利益摆在低于个人利益之下, 不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还会损害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 而已炒作某些新闻报道, 甚至使用虚假报道来歪曲事实的真相, 而当前我们国家却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 很多时候都是任凭报道炒作、歪曲新闻, 这就造成对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起不到纠正、警示的作用, 让新闻行业虚假新闻越来越泛滥。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并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3 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3.1 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H·Marshall Mc Luhan提出“媒介生态”, 现今媒介生态用来指媒介与传播技术对信息文化在横向与纵向方面所起到的生态式的影响。当前我们国家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许多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建设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让已经又或者是正在失衡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寻求到平衡点, 重新回到正确的位置, 这对于提高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3.2 构建健全的新闻监管体制理

在我们国家, 新闻媒体不仅是行业的喉舌, 还关系着党与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新闻媒介应当受到人民、党与国家的监督管理, 我们应当假设完善的监管部门, 健全相对应的法律规范, 拟定有效的奖罚体制。同时, 新闻媒介自身也应当进一步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 架设有效的媒介监管机构, 抓好这两个方面, 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建设放在法制化的位置, 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新闻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新闻记者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记者首先需要摆正自身做新闻的态度, 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观众、听众、读者而做欣慰, 本着每一个新闻都要对人民大众负责, 坚持正义、公正、客观的原则, 将新闻事件本来面貌还原给大众, 尽可能不掺入个人的感情与偏见;其次要坚持真理, 要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与责任感, 维护人民、党、国家的利益;第三, 要勇于说真话, 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不论什么威胁与压力都不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最后对于自身的采访权要注意行使好, 要多听听大众的真实呼声, 多下基层, 多为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4 加大社会监督的力量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与管理, 提高新闻大众的素质, 坚决取缔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滋生的土壤, 大众没有消费的需求, 传媒自然不可以得到利益, 也就自然从根本上杜绝了假新闻的产生。提高了大众的素质, 新闻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这样, 有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5 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新闻记者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新闻信息传播, 树立切合我国国情的“二为价值观”, 即“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所有具体的新闻价值观念都应该体现“二为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应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合理的新闻需要看做是我们应该确立的新闻价值观念的核心, 是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衡量和评价事实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 以此标准来创作新闻文本。要避免猎奇新闻价值观、黄色新闻价值观等不当的新闻价值观。如果新闻记者经常把似是而非的“八卦传闻”、猎奇、明星绯闻等当作新闻抢报, 或充斥着前后矛盾的说法, 既破坏了自身声誉, 也侵害了大众的利益。

3.6 理顺新闻部门的财政体制

新闻部门的财政体制问题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并且这是预防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经济前提。新闻部门财政体制往往涉及到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新闻记者薪酬多少问题, 及其薪酬与其工作业绩的关联度问题。假设新闻记者薪酬如果全部一刀切固定化, 则肯定较多受制于上级领导, 使其无法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新闻意见, 因此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新闻独立性, 其薪酬应当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固定部分 (包括劳务费、出差补贴、差旅费、等) 第二部分则应当与其工作业绩相关, 与新闻记者所发新闻的效益、影响、完成新闻任务情况相关联的业绩奖励等等。第二, 还应当建立对记者的奖励与惩罚制度, 制度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以及工作中需要做到的, 还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不可以做的, 对于违反纪律的新闻记者要给与何种惩罚措施, 保证整个行业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而对于表现成绩出色的新闻记者, 要给与一定的奖励, 进而促进他们不断的提升工作能力, 奖励机制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关注。新闻记者应当不被各种利益驱使, 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专业精神, 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 为我们国家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玮萱.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 2013, 7:38.

[2]吕国华.试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中国地市报, 2013, 5:29-30.

篇4: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

关键词:虚假新闻;职业道德;法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09-01

一、假新闻的表现与危害

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从“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到“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从“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到“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从“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到“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乃至“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偷菜’游戏或被取消”,“金庸去世”等等。这些假新闻可谓形形色色,涉及的领域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这些假新闻有的是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有的是将旧闻的重新包装成新闻,有的是主观臆测,凭空捏造,其目的在于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取利益。虚假新闻不尊重事实,误导群众,严重者甚至危害社会。伴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播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评定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成为一个媒体传播力评定标准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所以媒体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成为一个媒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利用假新闻来谋求短期的注意力和经济利益,损害其自身的形象与威信,同时危害社会意识和道德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二、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从业人员自身修养不高。在激烈的传媒行业竞争中,一条能够引起轰动的新闻,不论是真是假,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为媒体带来利益,当新闻人职业准则和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利益的趋势致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受到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片面追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广告额。只要有“好处”,不惜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忘记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新闻体制和法制不健全。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不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若干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媒介的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防治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但是这并没有对假新闻的泛滥起到控制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虚假新闻出现并被公布,但是鲜少有被惩处的虚假新闻报道者。这种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不力和问责机制缺失的情况,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三)受众的猎奇心理需求。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俗情趣,吸引受众眼球,用虚假新闻取代了真正有意义新闻的中心位置,使媒体走向新闻的异端, 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假新闻的泛滥。

(四)媒体竞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媒产业化转轨加剧了新闻媒体的竞争。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一些媒体将“份数决定力量”“市场左右生存”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小报小刊、子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在具体的工作中忽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计后果的追求新闻新奇性和轰动效应,以赢得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虚假新闻的防治途径

(一)营造法制环境。我国有关新闻的法规法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之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但其并非相当完善,存在制约力不够的现象。要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首先,要完善和修补现有司法体系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对现有法律的补充与修正,加强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细化处罚措施、加强违规新闻媒体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新闻传播者实行行政处罚、巨额经济处罚,以及禁止从事新闻工作的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

(二)加强新闻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本质和经济利益的最集中的反映,新闻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职业法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思想上,新闻从业者应牢记新闻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导原则,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从业者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处理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闻行业规范中,媒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水平,加强职业考核以及问责力度,并在工作中,对各项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

(三)建立监督机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主力军,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诸多问题的发生。因此,针对我国新闻监督渠道单一、狭窄的现状。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自律、他律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是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手段。首先,应建立新闻界内部的新闻批评体系。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和部分外界人士参加形成专门机构,对新闻弊端提出批评,敦促其改正。其次,建立相应的的监督机构,启发公众共同参与。监督机构承担监督媒体的责任,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以及监督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违规行为调节、仲裁的执行情况。监督机构及时公布违规操作的媒体或个人,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激发公众对新闻监督的热情,以便跟好的达到监督的目的。

结束语:诚然,杜绝虚假新闻,不仅要依赖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律,而且需要国家对本行业制定合理有效的规范进行管理。将内在约束和外在管理相结合,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虚假新闻,使虚假新闻最终走向消亡。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石立群(1984—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专业,新闻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

参考文献:

篇5: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案例

今年1月8日,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黎明股份虚假年报事件向有关部门出具了处理意见,建议追究有关违规违纪责任人。按照规定,黎明股份应当在15日内将这一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如实披露,然而迟至4月21日,黎明股份才在媒体上发表会计报告有关数据调整的公告,告知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多元,虚增利润8679万元,并发出了预亏公告。

4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黎明股份股票交易实施ST特别处理。5月26日,上交所对黎明股份未及时披露预亏公告的严重违规行为进行公开谴责。

篇6:职业道德缺失背后的伦理困境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10:57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伟 来源:中国经营报

职业操守是商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来说,拥有一批有信仰、遵守职业操守的企业管理者是必须的。那种忽视商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没有规则意识与职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阶层,不足以担当构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重任。

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是一些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已经屡屡暴露出问题。下面这一例是国内企业管理者缺乏职业操守的典型例证:不久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宋寿顺挑唆引诱三十多名技术骨干集体跳槽,导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泄露,造成国有知识产权严重流失。而根据国资委的调查,这一出走事件,乃精心策划,预谋已久。

事实上,在国外企业人员流动也很频繁,跨国公司的高层人物“投奔敌方”也并不鲜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企业很少因为高层经理人离职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这些职业经理人跳槽,基本上是纯商业行为,一些“挑唆部下、揭短企业”等伎俩几乎绝迹。甚至,一些国家的猎头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潜规则”:即不挖其他企业掌握核心机密的人。

中外对比,差异立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格遵行职业操守的理念已经侵入到西方企业经营者的骨髓。因为,无数事实已经表明,一个不具有职业道德的经理人将会无情地被市场所抛弃,“越界”的成本常常大得难以想象。

客观地看,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基础,追溯以往,中国近代的成功企业无一不是把“信”和“义”放在自己的商业伦理首位。只是从近二十年经济改革开始,快速的商业化浪潮在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商业伦理的无所适从和集体迷失。

于是,当我们要面临全球化的时候才发现,竞争手段以及技术的差距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缺失才真正严重威胁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以上宋寿顺的例子中,一个“背叛者”就可能轻易地使一个前途光明的企业立刻陷入巨大困境,究其原因是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阶层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更高的层面上凸现的是转轨时期中国的新型商业伦理远未成型。

不过,笔者有理由相信,尽管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文化的重建必然是长期与艰巨的过程,但是只要遵循一些商业世界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式的新型的商业伦理并非遥不可及。正如西方一位投资银行家所说:“我们不敢犯错,因为我们是从出生就被木棍敲打到现在的猴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企业家尽快成为那只猴子,而社会则要多一些木棍。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研大纲

2007-2-11 16:19 《会计之友》·叶陈刚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以德治国”是长期以来中国治国安邦的优良传统,创造并维护着光辉璀璨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温良恭谦让,让中取利”的儒商伦理道德文化思想与理念,使我们炎黄子孙沐浴在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灿烂阳光之中,并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价值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都是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越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以法治国”。现在“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其实,早在18世纪,以《国富论》闻名天下的英国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其一生倾注了大部分心血的《道德情操论》名著中就向世人强调:人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可伤害他人,而要帮助他人,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道德与正义对于社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19世纪西方思想家傅立叶(Fourier)明确指出,伦理协作是普遍的完善,在经营制度上有极其光辉一面;他把物质利益与情感的平衡视为善与美、有益与愉快的关系。西方国家数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企业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诚信与道德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违反诚信规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毁了自己,还会危害社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经济、管理、法律、商务界崇尚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性发展趋势。西方企业、教育机构及政府高举伦理道德旗帜,成为西方经济社会活动的一道亮丽景观。中西方现代企业迎来了一个伟大的伦理道德时代。1987年,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约翰。沙德成为社会公众的焦点人物,他捐赠2000万美元给哈佛商学院时,倡议设立“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这门课题。全美最佳10所商学院MBA的9门核心课题中,就有企业伦理学。现在,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以及欧洲的绝大多数大学,都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管理及商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重视企业伦理教学成为世界各地商学院或管理学院MBA、EMBA、MPAcc(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坚持在MBA与本科教学中开设《管理伦理学》,取得良好效果。进入世纪之交后,企业伦理日益备受世人关注。特别是中俄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体制转轨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本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曝出的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控股股东侵害公司利益、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中小股东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内外部会计审计假账等问题相当突出,看上去这些都是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到位所致,究其根源则是这些企业的伦理道德严重缺失,从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公司治理与企业伦理,以寻找因法律滞后与法规真空而出现贿赂、胁迫、欺骗、盗窃、贪污浪费、损公肥私、违规低效不作为与不公正歧视等日趋严重有违伦理道德问题(因有些未达到违法界限而无法制裁)的应对之策。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大学的社会、管理、经济、会计专业纷纷增开《企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我国于2004年开办的MPAcc(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经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在对全国首批MPAcc(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教育中全面推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在研究生、本科生、远程教育中分别开设《企业伦理》《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形成本校“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校风中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经济首先体现为竞争经济,竞争的规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公信原则,用以规范竞争者的行为活动;其次,市场经济体现为法制经济,通过对各种市场行为的立法、执法来规范正当的市场秩序,采用法律约束控制竞争者的行为;市场经济还体现为伦理经济,讲究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倡导温良恭谦让,让中取利;依靠义务、良心、荣誉、节操、人格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友好关系,以确保社会成员的行为合法、合情、合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2005年10月27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006年3月份,胡锦涛同志提出包括丰富伦理道德思想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宣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显然,在中华民族深厚伦理道德思想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所以现在,我国大学的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尽快开设企业伦理学、经济管理及商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与研究,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重视德才兼备教育、培养知能兼备与德业双馨人才的明智选择。

二、《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由笔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书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科学、系统论、博弈论和伦理学以及会计学理论、思想与方法,体现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述相结合的风格,在查阅与研究中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突出的企业伦理与会计假账问题,全面进行企业伦理与企业信用分析、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新颖的观点,构建了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及其应用体系。该书的研究体现以下主要特点与创新:

(一)资料丰富、内容新颖。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本书采用案例研究法,介绍了北京同仁堂、美国安利等成功案例与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著名会计专家顾准等楷模,列出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十大造假案简表与美英中等国多家知名公司会计审计假账案例主要数据,解剖安然、郑百文、银广厦等公司造假重组案的艰难历程。本书论述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功能与义利共生理论,契约经济、道德契约和信用机制有关内容;从委托——代理失灵和供求曲线模型两方面分析会计行业道德滑坡的表现——会计败德行为,展开了权钱交易的制度与博弈分析及会计寻租分析,探讨了不公正经济与会计假账成因。

(二)联系实际、信息量大。为了使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分析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本书设计了大量颇具代表性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叶陈刚博士在国家会计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之一,设计参与全国性调研活动,取得216家总会计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323位中国注册会计师关于独立审计诚信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和13所高校48位会计专家教授关于会计道德教育的15大问题60个答案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第8章提供了关于目前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625份调查问卷,集中反映10大问题40个答案结果的统计数据,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整理与分析。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还大量引用了相关链接和实例,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阅读信息量,从而为本书的理论阐述提供大量佐证。

(三)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本书提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两种结构模式,论述该体系如何由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子系统和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应用子系统有机构成。前者论述企业伦理与会计道德理论基础、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后者论述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及环境。笔者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与会计工作应借助伦理道德建立强有力的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与会计管理水平。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涉及道德问题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些对于企业员工或会计人员成为致命的道德困境问题,对于其他专业人员乃至一切从事经济与管理活动的人员来说也都可能是难以回避的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本书能够使企业员工或职业会计人员以及关注此事的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意义以及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文化重建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并把人格信誉、行业自律和执业操守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永远珍惜。

三、《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书分十一章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企业经营活动与会计工作中的道德现象及其规律性,即企业伦理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活动展开全面研究,以期科学地揭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职能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第1章“绪论”中,介绍道德的特点、演进与当代道德沦丧的困惑、说明企业伦理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会计职业道德涵义、特征及其职能,明确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与主体构架。

在第2章“企业伦理与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中,探讨企业伦理道德的功能与原则、契约经济、道德契约与信用机制,展开“道德滑坡”及会计败德行为分析,辩识权钱交易、腐败及寻租与会计假账的关系,进行不公正经济与会计假账成因探析。

在第3章“企业伦理道德原则”中,指出企业伦理道德原则的特征与要求,认为推行集体主义原则旨在形成企业团队精神、依法为民理财原则是企业活动终极目标、诚信为本原则是经商理财之灵魂、廉洁奉公原则是经商理财活动之行为准绳。

在第4章“企业对外经营伦理道德规范”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本质是道德责任,论述企业经营的道德规范,在企业与购销客户之间明确顾客就是上帝,企业与竞争者之间要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在第5章“企业内部管理伦理道德规范”中,分析伦理道德规范的特殊管理功能,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实现委托经营、信息对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体现同舟共济、风险共担的思想,说明了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第6章“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进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展开了中国企业信用状况的625份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与内容。

在第7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指出应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48位会计专家教授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应从重视会计职业、提高会计地位,尊重会计人员、配合会计工作,利用会计信息、做好经营决策,遵守会计法规、强化会计责任等方面为会计行业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在第8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分析市场经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开展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216家企业总会计师问卷调查分析;重点提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主要有: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当好参谋、参与管理,如实反映、正确核算,遵纪守法、严格监督,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公私分明、勤俭理财,保守秘密、内外协调,大胆改革、讲究效益。

在第9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探讨加入WTO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市场面临的道德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关于独立审计诚信的323位注册会计师问卷调查分析;重点提出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主要包括:超然独立、客观求是,公正审计、廉洁守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谨执业、踏实进取,保密守时、收费合理,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服务社会、追求卓越。

在第10章“会计职业道德管理机制”中,指出制度安排目的是权衡会计人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说明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

在第11章“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比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特性与选择,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评价,提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原则与方法,探讨如何锤炼与发展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境界层次与升华的途径。

上一篇:上海车展历年主题下一篇:初中作文:爸爸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