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

2024-06-22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精选十篇)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 篇1

1 网络新闻的概念

网络新闻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具体说, 在短时间内, 利用网络快速的将信息传受给观众, 使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视听或者下载等方式, 将新闻信息进行接收, 观众还可以全方位体会到阅读感受, 从中可以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相比有所不同, 网络新闻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 它是一个新概念, 不仅可以让观众接受新闻信息, 还能对这些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由于传播者在发布新闻信息时, 同时也在接受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两者通过这样的关系, 可以给新闻的传播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使信息的传播可以有效地进行。

2 网络新闻的特点

首先是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更注重强调时间观念, 网络新闻正在向全天候的传播媒体方向转变, 即:新闻信息由原来的定时转变到及时、实时, 最后再转变成全时的过程, 尽可能地将某些实时新闻报道给观众, 体现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比较广, 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多。因为传统的传播媒介会受到自身的特点和容量的制约, 像报纸报道新闻时, 要考虑到版面的因素;电视传播新闻时, 要考虑到频道的因素。而网络新闻在传播时不会受到这些情况的限制, 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比较广, 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多, 网络新闻可以借助文字视频、图片以及声音等手段对新闻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最后是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不同, 前者最大的特点是单向性传播, 而后者通过借助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在接受新闻信息时, 观众自身其实也是新闻的传播者, 因为观众可以对信息进行再次传播;在网络新闻中, 观众可以随时将自己的看法发表评论, 实现了传播者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信息共享的新过程, 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效果。

3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3.1 出现严重的虚假网络信息和谣言信息

因为网络新闻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所以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是由它的自由度决定的, 而且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更具时效性、海量性和互动性等优点。网民通过论坛和贴吧等软件, 将新闻信息进行发布或者转载。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就涌现出来, 比如一些获奖的虚假信息等, 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也会降低网络媒体的信誉,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由于传播网络新闻时缺乏适当的法律制约, 也会导致一些谣言产生, 对个人、单位以及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3.2 出现不良信息

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民主性, 所以网络信息为了迎合商业需要会传播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目前许多网络中, 会出现一些带有色情内容和暴力倾向的内容, 由于网络中的新闻频道比较隐蔽, 所以人们可以不受社会道德的制约浏览这方面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 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造成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原因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会对社会和国家构成负面影响, 造成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网络新闻缺乏适当法律的制约。因为我国还未针对网络新闻制定出一套规范的法律体系, 只是依靠职业道德进行维系, 造成网络新闻内部不能自律。第二是传播身份可以隐蔽。传播者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 往往会将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隐蔽, 这也会造成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第三是没有严格把好网络新闻监督者关。因为网络新闻要想在网络中传播, 就需要集中搜索和过滤信息, 如果网络新闻监督者没有严格的审查, 就会给虚假网络新闻提供可乘之机。

5 解决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方法

5.1 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的建立

目前, 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相关法律很难适应网络新闻发展的要求。所以应该积极加快并且制定出适合网络新闻导向的法律法规, 尽快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 从而避免出现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在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时, 必须要严格执行网络新闻发布的相关规定, 通过归口管理和分级负责来实现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发布新闻时, 要将出处进行明确标注, 严格按照传统媒体的转载要求, 转发网络新闻。

5.2 创建健康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渠道, 盗取他人的QQ或者是进入他人的电子邮箱, 从而窃取个人隐私, 如果出现这种现象, 需要及时向网络警察报警, 借助网络警察的力量, 对这些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为了制止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就需要创建健康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相关负责人可以设置搜集、分类和研究舆论的专门机构, 通过健全网络舆论预警机制, 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还可以定期开展网络新闻阅评活动, 提高网站的报道质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5.3 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为了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需要传播网络的网站自身严格自律,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网络新闻工作者也要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 及时对转载的新闻进行核实审查, 将具体出处进行标注, 多创作一些原创新闻, 以此保证新闻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6 结论

为了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 需要对网络新闻进行严格把关,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范和制约网络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活动, 从而避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涉及, 网络新闻也逐渐替代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虽然网络新闻更方便观众接受新闻信息, 但同时也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对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网络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对目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分析

参考文献

[1]何芝莹.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 2010 (9) .

新闻道德失范 篇2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健全新闻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获得飞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守住新闻道德底线,是摆在当前广大新闻记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闻记者道德失范的表现

当前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偿新闻。把新闻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有的记者报道新闻索要钱物,或者以收费方式向会员单位提供新闻报道支持,搞变相的“有偿新闻”。使新闻报道偏离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公众的利益,误导社会公众。

2、贪图享乐。有的记者通过采访会光顾各种名目的新闻发布会、招待会、开业及庆典。于是,出现了一些记者对“吃喝”、拿“红包”和“进宾馆”的热情远大于采写新闻。写出的稿子充斥着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以偏概全。导致不愿下基层和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3、收受礼金或“封口费”。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更有一些记者,收取被采访单位的 “封口费”,严重的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4、撰写假新闻。出于各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将新闻事实做以夸大,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在报道中无中生有,这不仅直接玷污了新闻媒体的形象,也辜负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二、新闻从业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策略

1、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次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

2.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严格界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3、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4、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犯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新闻道德的失范与自律效应 篇3

新闻道德自律简介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或者新闻媒介机构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中加强自身修养来提高道德素质并按照一定标准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道德自律核心问题。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外在层面强化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它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其尊崇事实的原则能够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纯洁性和真实性。

1950年,针对当时新闻界道德自律意识薄弱这一问题,范长江提出了以“消息绝对真实、思想正确、建立群众观点以及自我批评”为基础的四个信条,借以提高我国新闻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除此之外,我国行业性专业新闻团体、地方新闻团体、新闻单位也纷纷提出了道德自律的要求。在没有新闻法为基础,同时又处于一个相对落后时代的情况下,通过制定道德自律信条对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约束,说明我国新闻事业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闻道德的失范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更多的被利益化,将社会责任丢弃在一旁,职业道德的力量也显得微弱,腐败现象得不到遏制,新闻业在道德的困境中挣扎。归结起来,我国新闻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业的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缺乏监督机制,这成为了阻碍新闻业发展的原因之一。道德作为人自身的素质,不产生强制作用,但是如果人们长期缺乏道德意识,忽视社会责任,那么良好的监管机制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适当的管理措施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新闻从业人员尊重客观事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难以在现实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只能对新闻传播活动做出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而且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谈不上影响新闻记者的活动。因此,新闻媒体只是有所识而不是有所惧,未能根治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致使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

(二)混淆新闻和广告的界限

在市场激烈化的竞争中,广告媒介也被卷入,很多媒体在面对日益严峻形势的同时,选择了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作为导入点,进而提高自身的收入。广告的存在是合理的,然而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很多广告商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对产品性能和形象进行宣传,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越来越多的这种看似新闻实则广告的内容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极大影响了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

(三)虚假新闻泛滥

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争夺有限的新闻资源开始抢占新闻前沿信息,这就使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速度的牺牲品,未经核实的虚假新闻开始泛滥。如2004年新浪体育频道的一则消息“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这则消息源于女排姑娘前三局的落后,而新浪工作人员就认为女排会输掉比赛,不经核实就将该消息挂出,事实结果却与报道截然相反,这则消息不仅使新浪体育的信誉受损,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再如《江南时报》于2008年7月8日刊登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地球生命只剩50年!》,报道称: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得地球的生命可能只剩下50年,除非从现在开始就找到办法,在2050年之前将地球人大量转移到其他星球去。此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大量评论,然而经核实,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并未作出这样的预测,只是记者的主观臆断。这样的未经核实的虚假新闻对于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四)新闻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差

在现代的媒体新闻行业中,很多新闻工作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职业素质较低。同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如金钱的诱惑、权利的冲撞,使得新闻工作者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层面,自律意识也越来越差,这造成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急剧下降。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的金矿爆炸事故就不失为一个典型,事故发生后,前去采访事故原因的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的11位记者因接受当地负责人的贿赂而未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这种行为极大的挫伤了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人权的保护也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自律的必要性

新闻媒体作为还原事实真相的途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新闻记者就担负着报道事实的神圣职责。然而当前呈現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而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人物对于新闻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现状,就有了新闻自律这一途径。新闻自律即是新闻从业人员以自觉、内化的方式转变自身道德操守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它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诱惑时保持坚定的立场、尊重新闻事件的道德底线、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自律机制的事后惩戒功能对新闻记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威慑力,迫使他们遵守新闻报道的事实基础。新闻自律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可信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人们对记者的不良印象。

西方新闻媒体的自律意识

西方新闻自律经过社会责任理论、报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发展到今天,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新闻自律机制。(1)新闻评议会。它是利用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管新闻工作人员的机构,如瑞典成立于1916年的报业荣誉法庭、1953年建立的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和1973年美国的全国新闻评议会。(2)西方新闻评论的发展。在美国,新闻媒介评价运动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求事实、讲真话的平台。(3)新闻道德教育的加强。以美国为例,1977年美国新闻传播课程中道德科目所占有比例较小,到20世纪末,新闻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占了一半以上。另外,关于新闻道德的研究峰会也越来越多,新闻道德研究在美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由于新闻自律机制的建立,西方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有了明显提高。

我国新闻自律方向研究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公众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自律被提上了日程,而且也成为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研究新闻自律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新闻出版总署作为新闻行业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本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构筑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对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实现定期、定量考核,使新闻从业人员能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共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其次,新闻行业内部要加强自律。在我国,由于社会监督机制的匮乏,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依靠自身规范践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基于人类自身所固有的懒惰性、利益性,成立专门的行业内部自律机制迫在眉睫。行业内部自律机制是新闻业实行团体自律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现今社会很多国家推行的一种自律方式,它能够制约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促使其朝着真实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学习西方新闻业关于自律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律机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已融入到全球一体化当中,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当随之加强发展,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改善我国新闻行业自律中的不足,避免受到来自官方和各种行业的影响,保持新闻媒体行业的独立性,确保新闻从业人员在自律机制与社会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素质,从真实的角度出发报道新闻内容,给受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

结束语

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推进我国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而奋斗。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编校:王 姣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篇4

(一) 网络新闻的内涵

网络新闻是相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得出的新概念, 是指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自身的优势, 给受众视听等方面带来全新阅读方面的感受, 并且能够让人们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 获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最新新闻信息, 打破原有的新闻传授的固有新闻模式, 受众在对新闻进行接收的同时, 也在对新闻进行传播, 传播者在对新闻发布之时, 也在接受新闻, 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为新闻有效传播提供互动平台。

(二) 网络新闻的基本特征

1. 时效性强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 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其时间观念。网络新闻的发展从最初的定时, 再到及时、实时, 再到全时的发展过程, 正在努力成为全天候的传播媒体, 也就是说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将个别新闻在进行实时的报道之时, 也争取做好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以这样说, 时效性正是网络新闻的不断追求。

2. 涵盖内容多, 传播形式广

传统形式的传播媒介, 其自身传播特点与容量上的限制, 比如说报纸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 要受到自身版面的限制, 电视传播业要受到频道多少的限制, 而网络新闻的传播, 则不会受到上述情况的制约, 并且涵盖的内容多, 在传播的过程中, 可以选用文字、数据、图片与声音等的形式与手段, 实现对新闻多维立体报道。

3. 互动性与平民化加强

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单向性的传播, 然而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之上的网络传播, 则彻底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受众自身也成为了新闻传播者, 可以向受众或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再次实行传播, 并且在网络新闻中能够随时发表评论, 将自己对网络新闻的看法以帖子的形式在网络上公布出来, 使得网络新闻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 可以实现信息上的反馈与共享的新过程, 大大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效果。

网络新闻给大众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 网民之间的这种传播行为, 使其能够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使得网络新闻逐渐呈现出了平民化的趋势。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 网民对新闻报道还是呈现出理性的, 对平民化与生活方面的新闻受到了热捧, 也就是强调日常生活的新闻化。[1]

二、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现象

1. 虚假性信息多

网络新闻具备相对的自由性, 这是由其独特的传播与接收的基本方式来决定的。大量的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等形式, 使得各大论坛、博客、BBS等的普及, 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虚假的网络新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网站上发布的中奖等信息;第二, 利用超低价来吸引群众购物设置购物陷阱;第三, 在国内的各大网站上通过发布超级链接的形式或者是仿冒相关的网页来实行诈骗;第四, 利用木马或者病毒等发布虚假信息;第五, 利用网上银行来实施信用卡诈骗等。网络虚假新闻的相关现象, 自从网络出现开始, 便存在各个新闻网站之中。网络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中最根本的原则——真实性原则, 伤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并且误导了公众的表达权, 社会价值导向失衡与社会舆论, 并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逐渐下降。[2]

2. 网络新闻低俗化取向

网络新闻的低俗化取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新闻语言通俗化过度。和传统新闻报道相比较而言, 网络新闻的语言更强调其幽默化与口语化, 其可读性较强, 但是新闻报道毕竟是将客观事实再现, 语言通俗化过度的话, 其可信度便会降低;第二, 网络新闻过度八卦化。网络新闻的八卦人员, 充分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 编造一些爆炸性的新闻, 引发网络的迅速传播, 近期网上的这个门, 那个哥之类的超级八卦, 混淆视听。

3. 侵权现象严重

网络新闻出现了严重的侵权现象, 各网站之间互相转载同一新闻, 或者将别的网站新闻略微改造, 变成自己的新闻, 这便出现了严重侵权现象。再加上计算机自身缺陷, 使得人们的隐私在网络新闻上公布, 带来的后果无法估计。

(二)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1. 传播身份的隐蔽性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其传播者真实的身份往往隐蔽的, 这使得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失范现象。

2. 法律规范的缺失

我国网络新闻的法律体系的不规范, 使得网络新闻自身的规范主要是靠职业道德来进行维系, 即使违反了相应的法规也仅仅是受到暂时的处罚。另外, 在网络新闻内部的自律方面的不足, 这也是造成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3. 网络新闻监督者没有把好关

网络新闻在进行传播过程中, 需要对信息进行集中搜索与过滤, 但是由于网络新闻缺乏必需的审查程序, 并重点强调了其时效性, 便对网络新闻的审查时间进行缩短, 这为虚假网络新闻提供了机会。

三、针对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有效性策略

(一) 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

积极加快并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建设, 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来管理网络, 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新闻失衡问题的出现。在1991年颁布并于1997年进行修订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管理保护管理办法》等都对从事互联网业务的查阅、复制、传播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并且在新修订并颁布的《刑法》, 也列举了计算机犯罪等相关内容。另外, 在2009年的4月, 广电总局, 也发布了关于严禁炒作名人丑闻、劣迹与绯闻的规定。这些相关的网络法律, 从网络新闻发展的趋势来看, 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根据网络新闻发展的具体状况, 审时度势, 制定适合网络新闻导向的法律法规, 并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

(二) 创设和谐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为了能够有效的制止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一些失范现象发生, 需要形成扶正祛邪的和谐网络新闻舆论环境。有些人利用木马病毒等形式, 进入他人的电子邮箱或者是盗取他人的QQ号码, 窃取别人的隐私, 并将其作为一种乐趣, 还有人的将别人的信息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并公布在互联网上, 当作是混淆黑白的资本, 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 需要通过网络警察等方式, 将用户侵权现象及时向网络警察报警, 来对这些不法分子进行严惩。为了积极创设和谐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可以将不法的网站实行群众举报与网络大检查形式, 还网络一片湛蓝的天空。[3]

(三) 提升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传播网络新闻的网站, 首先做的是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做到自律, 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官方的新闻网站, 要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勇于担当起重任, 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与突然发性事件的报道, 要做到准确、客观与公正, 提升其公信力。网络新闻报道的门户网站, 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在一起权衡, 不能因为暂时的点击率, 而丧失职业道德, 要真正担当起对社会负责的角色。

总之, 网络媒体技术使得网络新闻有一个好的载体而迅速发展, 对传统新闻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范问题, 主要是虚假性信息多、侵权现象严重、网络新闻低俗化取向严重等, 但是网络新闻作为一个新鲜事物, 有其发展、完善与成熟的过程,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创设和谐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提升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不断推进网络新闻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新闻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 逐渐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 并且也由此逐渐产生了侵权与虚假新闻等网络新闻道德失范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了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针对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对其原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有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以期推动网络新闻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亮.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 2009 (5) .

[2]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10) .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篇5

论文

作者:李松田 职务:教师 职称:助理讲师

单位: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 手机:***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二校区 邮编:628003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现实条件下,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日渐凸现,已成为学校

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 网络道德失范 对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其他现代科技成果一样,网络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在学校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中职生群体中已日渐凸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且现状比较严重,这就对中职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中职生们在网络上可以选择在自己喜欢的网络空间中尽情的冲浪、自由的飞翔,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中职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但是一些中职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通宵不休息,致使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急距下降。

1.2网上言行不文明,侮辱诽谤他人

在网上交流中,部分中职生粗话、脏话连篇,给同学起绰号,经常使用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甚至出现了语言暴力升级到网下暴力事件。还有的学生在百度贴吧中指责学校、辱骂老师、拉帮结派,谩骂侮辱性文字充斥着整个校园贴吧。

1.3浏览、传播色情和黄色信息 互联网上存在不少不良信息,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在网上浏览这些不良信息,如浏览色情、暴力图片,观看色情、暴力视频等。中职生在点击色情网站、浏览色情信息的同时,有些学生也在传播色情信息和黄色信息。更有嚣张者还利用网络,在网上贩黄牟利,个别学生甚至自拍一些不良照片、视频,上传网络,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中职学生的公众形象。

1.4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侵犯知识产权 学生随意下载网络文章、侵犯知识产权是一种普遍行为。有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不去认真地阅读、理解教材,也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更不愿动脑子去深入思考,而是直接上网,往往就是在网上“搜索、剪切、复制、粘贴”,一气呵成。

1.5侵犯他人肖像权、公布他人隐私

人的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在给人们的网上隐身提供便利的同时,又为部分人刻意窥探别人的隐私提供了场所。不少网站充斥着大量用相机、手机偷拍到的某某美女 “走光”照片,其中还有一些偷拍的视频短片等。然而,这些照片与视频短片,一部分则是出自中职生之手,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些同学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乐。

1.6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中职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或实施黑客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如发布虚假广告、开设网上商店、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

1.7网恋

中职生青春萌动,正处于谈情说爱的年龄。如果中职生是借助网络这一新媒体谈情说爱,这如同通过电话、鸿雁传书谈恋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多数中职学生把网恋当作一种时尚,结果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还有部分中职生在网上谈情说爱,只是为了好玩,寻找刺激、寻找新鲜感。2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2.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技术性根源。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失范。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致使网络失范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2.2中职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

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造成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控力也相对有限。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中职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中职生在经过紧张的初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2.3学校、家庭、管理机构存在的不足是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中职学生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显得过于无力。一方面,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中职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手段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中显得滞后于低效;最后网络管理机构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还很薄弱。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3防范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3.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

德育工作者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德育工作网络建设的工程师,应该积极能动地去开创网络德育的新阵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既要有丰富的德育经验,又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要能真正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将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深入贯彻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当中去。目前,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传统思想教育的封闭性受到网络社会开放性的极大挑战和冲击。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受到网络技术水平或英语等语言工具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形成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过教育者。面对网络德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既要接受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3.2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的力度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随着网络技术 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少网络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中职生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例日益增多,其中很多案例反映出了他们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和网络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加大对学生的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应当通过课堂教学以专章或网络宣传以专栏的方式向学生着重介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合法地使用网络技术。同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他们具体讲解哪些网络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实施网络不法行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3.3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引导中职生健康上网

网络文化现已成为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让丰富多彩、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构成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中职学生这个年轻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学生,努力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身的参与不仅能强化中职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3.4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网络安全技术。通过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失范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3.5齐抓共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四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 网络德育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面广,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大众传媒等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共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形成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共同谴责鞭挞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随时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做有道德的网民。

总之,网络的迅速发展给社会造成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网络对中职学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科技的发展呼唤着道德的进步,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净化网络环境,重视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兰荣《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4期 [2]郝兆军 李 军《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防治体系的构建》,《张家口社会科学》2008年第一期

[3]赵爱芹《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4]曾佳蓉《提高高职生网络道德与法律素质刻不容缓》,《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 篇6

摘要:由于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出现了人格多重、标准和价值观念混乱、认知与行为背离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职业院校应通过建构网络道德体系、制定规范、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完善监管等策略,培养学生自律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性,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26-04

互联网发展可谓飞速,从简单文本通信的阿帕网,到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一直到媒体类网站和网络电视、网游、网购等。随着新的网络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网络已然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用户也呈爆炸式增长。中国互联网CNNIC发布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在日益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15—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约为73.8%。其中,中专和技校、高职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为68%。他们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是娱乐、沟通、购物等。由于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网络色情、诈骗、造谣等内容,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呈现人格多重、标准和价值观念混乱、认知与行为背离、道德情感冷漠等特点。因此,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典型表现

(一)发表不道德或非法网络言论

职业院校学生每天上网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游戏。许多聊天室里的内容低级、庸俗,谎话连篇,或假冒身份发布虚假信息以对他人撒谎与欺诈,窥视他人隐私。在聊天室、BBS论坛、贴吧上言辞放纵、不加约束地进行网络恶搞,或侮辱谩骂他人、诋毁他人名誉等。

(二)浏览、传播低俗文化信息

传播色情信息或浏览黄色网站,虽然在一些国家是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但我国禁止这种行为。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发展日渐成熟,在开放性的网络以及国外色情网站的视觉冲击下,部分职业学校学生认知不清,沉溺于视频聊天,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的八卦新闻、情色笑话,下载、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图片,甚至建立黄色网站。

(三)毫无顾忌网上抄袭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在作业、讨论或撰写论文时肆无忌惮地抄袭、剽窃、购买他人作品,也有以营利为目的地复制、篡改相关数据库资源,恶意侵犯和破坏知识产权。

(四)盲目崇拜黑客行为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对黑客技术盲目崇拜,利用网络知识破坏网络秩序,编写病毒,入侵他人网站,盗窃他人账号,甚至部分学生攻击或破坏政府、企业主要网络系统,走上犯罪道路。

(五)网络成瘾无节制

在许多网吧里,都会有“通宵16—20元” 这样的广告,并且提供一条龙服务。学生通宵达旦,大脑中枢持续兴奋,久而久之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严重的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还会伴随心理或精神疾病,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多数学生上网交友时不进行安全设置,不会主动去维护自身权益,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身心不成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因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智力、体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既有对新事物接近和探究的渴望,也有自我占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对无所不包、信息量丰富的网络世界的神秘性有强烈的好奇感,但是自制力弱,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沉迷网络后很难有毅力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第二,存在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人是感情动物,有人际沟通、渴望交往的心理需要。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会觉得很多话羞于启齿,渴望同龄人的交流。网络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沟通无限、匿名、隐蔽、互动、连续、广博的交往空间,让他们通过网络发泄不快,为颜值不高的人掩盖缺点,或通过在网络上的装扮获得别人的喜爱,但长此以往导致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取向;第三,生活、学习压力大,需要缓解。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家庭困难、家庭教育方式简单,有的因父母离异造成了压力,通过上网交友聊天、浏览感兴趣信息获得心理满足,解除压力,摆脱烦恼,或以此获得虚幻的优越感的追求;第四,存有从众、模仿心理。青少年喜欢猎奇、赶时髦,怕自己被误认为“OUT”,却不知如何把握分寸与尺度。

(二)社会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道德失范的外因

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媒体形态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存在负面影响,且处于社会环境中职业院校学生的“三观”以及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都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引发了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诚信危机和黄色网站等都给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滞后和政府监管、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自律。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感不强,迎合一些网民的低级趣味、放纵论坛的不良言行,客观上为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社会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不够、社会舆论引导不力,传统媒体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往往是负面问题多,而积极面正能量的少,对于社会网吧的管理和监管措施以及相关法律尚不健全。三是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忽略。家长有重智轻德的传统倾向,与子女之间缺少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网络化的今天,多数父母由于素质不高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对待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反而增强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强化了网络对他们的诱惑,导致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问题严重。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同时又缺乏与学校沟通,对孩子的课余生活关心不多、监管不够。

(三)网络本身的自由、匿名、虚拟性和网络道德自身的隐秘、可变、不确定性特点是道德失范的诱因

一是因网络隐匿而自由。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网络社会结构离散,不受组织机构控制,交往主客体可以处于无标识虚拟状态,尤其会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网络社会道德行为失控。有的学生把网络当做是与现实截然分开的空间,不顾及行为后果地在虚拟空间里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二是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导致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道德交往一般都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受制于一定的地位、身份和角色,道德活动范围也受物理空间限制,且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民族性特征,統一且相对稳定。但是,网络社会道德交往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丰富,对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传统、阶级、民族、地区的人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不尽相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不确定性。

(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总体缺位是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关键

学校教育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明显滞后。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播放相关案例警示学生,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倡导网络安全教育等,但由于网络传播介质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可更便捷地在网络上发表看法和表达情感。可见,如何对职业院校学生施以系统而持续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亟待加强的问题。二是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网络道德的监督、考察与管理的力度还明显不足。事实上,目前职业院校对于网络的应用更侧重于技术,而较少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认识和抵制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的负面影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评价新特点的机制、规范还没有形成。同时,对学生网络道德总体状态的认识和把握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遵循规律,建构体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

当下,网络道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网络特征、网络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一是内容体系。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网络礼仪、网络准则、网络心理调适教育等模块。二是方法体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显性课堂为主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覆盖和渗透。要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工作,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也必须适时适事地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格局。三是队伍体系。要积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举办网络德育进修班、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扩宽视野,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应通过组建网上宣传队和监督队,加强对学生网络论坛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在选调、聘用网络技术人员时,不仅要注重其技术能力,也要注重其政治觉悟,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四是心育体系。要加强有网络道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经常开展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育,适时干预不良网络心理的侵扰。

(二)制定规范,建立准则,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建立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校园网民规范条例》《校园网民文明公约》《校园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加强对规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积极发挥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不失为落实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举措。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需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要科学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结合网络道德的特点制定规范;二是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特征和常见问题;三是要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转变的重要性,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发挥其主体作用。制定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要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则,如团中央、教育部向社会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等。[1]还可结合社会网络机构制定的网络使用规则,如赛迪网信息论坛规定的8条论坛规则等,[2]本着立足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制定易于被教育客体接受的符合自己院校校情、舆情的网络文明公约和行为规则。规范要在征求学生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便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成为校园学生网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性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3]网络社会的发展必然促使网络道德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促使我们思考、探索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一是灵活运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好奇心强、追求时尚等特点,对学生感兴趣和社会热点话题,运用启发式、网络对话式、实践活动式等形式,让学生经过思辨,从而体会到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意识。二是开辟多种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利用QQ、MSN、E-mail等现代工具进行网上热线、论坛、在线心理咨询、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与引导;同时,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象、版式、时效性和娱乐性,不断丰富和美化网站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校园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网站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线下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网络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小品、舞台剧表演等职业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网络道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完善监管,增强自律,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性

教育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不断内化的过程,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对于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同时网络自身的隐匿性也导致道德舆论指责的对象模糊。因此,网络道德的遵守更多依靠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尽管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约束力总体上还较弱,但要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执行力,还必须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其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实践中,一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是其第一功能,而为精神层面的消遣和娱乐则是处于第二位。二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同质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世界中虽然少了现实世界中显性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同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更多地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三是要建立网络道德失范追责机制。建立对网络主体行为针对性的追踪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处罚,要运用技术手段管理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共同管理、网络道德教育管导并存的新格局。

总之,面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职业院校应积极地统筹谋划,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推进职业院校学生成人成才的社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N].中国青年报,2001-11-23(2).

[2]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其对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我国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浅析 篇7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媒体

前言

网络通常指的是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 , 即互联网, 它是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由于新闻传播这项功能在互联网中越来越强大, 1998年5月,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即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媒体。我国网络发展极为迅速。据统计, 自1995年初我国全面开放互联网服务以来, 至2007年底, 全国网民数量已达1.32亿。互联网在我国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社会大众的互联网,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蕴涵着巨大商机的虚拟市场, 相关领域加大了研究互联网上各类应用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等业务都在快速发展。网络的兴起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第四媒体”, 网络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播者多元化、全球化、选择的自由化、传受关系互动化、传受者身份的隐匿性等这些特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 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 但同时也为虚假新闻、不良信息、新闻侵权等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对这些现象的类型进行归纳并对其危害进行分析极其必要。

1 我国网络新闻现阶段发展特点

1.1 网络新闻自由度不断加大

互连网自由交流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为网络新闻传播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网络的自由交流和交互性为网民提供了空前的权力和言论自由空间, 网民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或看法通过新闻跟贴或评论的形式进行发表, 个人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布信息。从这两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就其发布信息的自由度远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优势。

1.2 网络新闻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过去, 新闻媒体在确定新闻主题时, 更多强调的是政治进程、战争与和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等等。而网络时代, 新闻价值的侧重点开始转向了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 更加重视新闻的接进性、趣味性和人情味, 更多突出的主题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的故事、人的兴趣和新闻的实用性。网络作为一个全方位辐射的开放性的信息载体,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和评论, 传统的以“把关人”角色为代表的权利主流话语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分化。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带来了新闻的多元化选择。以往主流社会的舆论一律的禁锢现象被消解, 旧的单项灌输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 大众传媒自以为是的那些严肃的、充斥着拙劣宜传味道的报道自行地受到排斥并将退出历史舞台。新闻所负载的过重的意识形态属性一步步地趋向于淡化, 新闻所附带的宣传价值被深深地潜藏于报道内容中, 并逐步地被剔除出去, 而新闻的本质属性, 即时新性、重要性、贴近性等新闻价值因素成为了选择与加工新闻的首要标准, 新闻稿件的选择标准更多地开始强调大多数人的共同兴趣与共同价值。这种对新闻价值标准的重新设定, 使得新闻关注的视角从宣传以往的长官意志和政策措施转向了关照社会民生和提倡人文精神。但是也不可以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媚俗化等问题。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网络新闻的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3 网络新闻时效性增强

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的一个最大突破就在于新闻时间观上的转变, 它经历了从及时到实时再到全时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网络新闻时间观的突破, “是网络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也是网络新闻媒体对自身性质不断认识的结果。在追求及时、实时的同时, 在绝对快速的时效性方面网络新闻又进一步突破, 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学者杜骏飞曾直接将网络新闻誉为“全时新闻报道”, 并提出“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 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也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这不仅使网民的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更主要的是它验证了网络新闻实时报道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重大活动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在网络媒体为时效性的追求提供了条件的背后, 也存在许多不同忽视的隐患。如部分新闻网站过于强调时效性, 通常以压缩新闻审核的时间为代价, 这就使得,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等难以得到保障。另外, 从受众方面看, 网络的时效性加快和信息海量性的加大, 也会带来他们信息消费的快餐化。

2 我国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表现

2.1 网络新闻信息虚假性严重

网络新闻具有相对的自由特性, 这是其独特的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决定的。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是它的显著特征之一。论坛、BBS、博客的普及更是让普通人也能发布和转载新闻。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也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网络新闻的虚假信息被普遍划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网站、手机短信等发布所谓的中奖、核实信用卡消费等虚假信息, 欺骗群众;二是以“超低价”设置网上购物陷阱;三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诈骗活动;四是在国内知名网站上发布链接, 仿冒知名网站制作网页, 甚至仿冒正规银行网页实施诈骗;五是利用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在QQ群等即时通讯群组和游戏中发布虚假信息;六是诱使利用调制调解器拨叫国际长途, 骗取高额话费;七是通过网上银行实施信用卡诈骗。网络虚假新闻的现象自网络的普及开始, 便一直存在于新闻网站。网络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以真实性为第一属性的原则, 让公众无法行使知情权。影响和误导公众的表达权, 造成失衡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影响健康的社会舆论。同时, 在虚假新闻被揭露后, 其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大大降低。

2.2 网络信息监管不严

目前互联网上色情和暴力内容泛滥, 已上升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较之传统媒体的线性、单向式传播, 网络传播是发散式网状传播。新闻的采集与发布的垄断权的打破, 为不良信息的流通提供了方便。对新闻接收者而言, 网络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自由开放的选择模式, “数字化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 这又为不良信息的选择提供了方便。在这发布和接受充分自由的网络环境中, 不良信息泛滥已成公害。据统计, 亚洲搜索引擎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sex (性) , 世界上平均每天要增加2万多个色情网站。国内许多被禁止的黄色书籍, 也被堂而皇之地摆放在一些公共网站上, 供人随便下载和阅读。另外, 用户的E-mail中还会收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送的黄色文章、图片和网址, 不良信息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2.3 网络新闻舆论偏失正常轨道

舆论导向偏失现象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中较普遍。传统媒体设立或创办的新闻网站由于延续了以往相对比较严格有序的新闻信息业务运作体制和机制, 能够较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对这些新闻媒体网站, 商业性媒体网站在舆论导向上明显存在偏失问题。商业性媒体网站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 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境外投资背景。“由于受到西方的新闻价值观的影响, 这些网站中有不少刻意追求所谓的‘中性’色彩, 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烙印, 声言媒体只有反映舆论的义务, 没有引导舆论的责任, 从而放弃或逃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在编辑方针上商业性媒体网站置“经济效益”为首位, 为了提高“点击率”, 在对新闻的取舍和编排上往往追求轰动效应, 热衷于揭露性、猎奇性的报道, 分不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影响受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舆论导向偏失现象较为普遍。

2.4 网络新闻正常传播受阻

在当今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要靠新闻媒介, 如果新闻媒介采集、加工处理、传播信息这一流程的任何一环受阻, 则大众的新闻自由也无从保证。目前我国有采访权的网络媒体只有传统媒体自办的网站, 大多数商业网站没有独立采访权, 只能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然而即使是传统媒体网站自办的网站也没有获得与传统媒体等同的独立采访权。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网络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或发表评论意见提供了种种技术上的可能, 但如果网络新闻网站正常的采访权利得不到保障, 那么它发布的新闻真实性自然会大大减少。

3 我国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成因分析

3.1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

网上新闻网站的多元化、复杂化的的特点为个人提供了传播新闻的空间, 使得众多网上个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传者, 而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 还可以是传播者。个人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接收或索取新闻信息, 还可以提供或评述新闻信息, 这改变了传统线形的传受关系, 打破了新闻发布的垄断, 在充分体现自由的同时, 也带来了失控的隐患。由于个人的真实身份可以在网上得到相对保护, 即个人真实身份具有隐匿性。网民可以一个或多个的化名在网上幻化出虚拟的符号体。符号体与网民本体的联系, 即符号的真实性取决于网民试图摆脱现实社会行为规范的心理张力。因此, 身份隐匿使得网络传播主体虚拟化, 一方面为网民的新闻传播行为提供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又容易因网民的道德缺位而引发道德失范现象。

3.2 把关人的日益削弱

在商业化的运做下, 网络市场的竞争激烈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和管理方面的薄弱, 致使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削弱。其主要的表现如下: (1) 网络新闻媒体由于没有采编新闻的权利而没有自己的采编队伍, 内容上多实施“拿来主义”, 一般是在发布后出现错误才进行纠正处理。 (2) 受商业性的影响, 许多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以吸引广告商, 往往会忽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编辑内容的过程中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或“独家新闻”。这些都使得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增加了难度。这也就造成网络新闻道德普遍失范的现状。

3.3 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与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之间的矛盾突出

与传统媒介的传播相比, 网络有着不同的特性, 给适用现存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实施带来了困难。相关文章中讲到, 网络传播己经凸现的新型特征主要有: (1) 文字、图像、声音或其他表达思想情感的符号已转化成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2) 固定信息的载体是能够大规模储存和提供信息的磁卡、集成电路卡、磁盘和光盘; (3) 检索功能多, 查询速度快, 并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人们可以与机器对话, 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4) 不能直接而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才能从信息载体上获得信息; (5) 除以文字和图像表现的信息外,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以声音和活动形象传播的信息。这些特点使得适用以往的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遇到了许多困难。

4 针对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研究

4.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和技术支持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网络传播的不道德行为, 依法治网。我国先后于1996年2月、1997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对从事国际互联网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做出了规定。新《刑法》也增加了有关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 网络传播的法律基础正在逐步夯实。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 网络传播活动必须遵从有关法律的管理, 对敢触犯法律的不道德的网络传播行为依法给予惩处。再就是网络传播环境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国际互联网支撑的, 因此新闻媒体有必要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 对不道德的网络传播行为加以预防。例如, 安装过滤软件, 在任一网站点, 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 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 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设置“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 使网上行为有迹可寻;按“相似性文字”“相似形图像”等方式自动对网络信息提供者给予的内容加以审查等等。

4.2 形成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氛围

有效地防止新闻媒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不道德的行为发生, 必须形成扬善祛恶、扶正祛邪的良好舆论氛围。目前有一种倾向值得重视:由于进人他人的电子邮件箱、调用他人的电子个人资料、随意地盗用、下载、删改其它媒体的网上新闻报道等不道德的网络传播行为, 既没有采用威逼的方式, 又没有花言巧语地骗取, 更没有像“狗仔队”那样令人厌恶的跟踪窥探, 只是敲击键盘解开密码就轻易地达到目的。这种新型的“孤胆英雄”式的壮举很适合个人主义的口味,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 去羡慕、钦佩而不是谴责、鄙视, 进而加以模仿, 甚至专门以此为乐。如果不纠正、消除这种是非不分、混淆黑白的心理现象, 而形成网络传播不道德行为可耻的舆论环境的话, 网络传播环境将难得安宁。

4.3 规范新闻传播网站, 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我国新闻媒体网站主要有三类:专业新闻单位网站、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个人网站。

4.3.1 专业新闻单位网站。

以新华网和新浪网为例, 在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专题报道中, 图片新闻新华网多以中、远景的图片为主, 并且图片内容不少是报道关于援助方面的内容。而新浪网站则以近景或特写图片为主, 内容多涉及灾难场面的特写, 一味的追求吸引受众眼球而不在乎此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是有缺作为媒体传播的道德标准。因此, 作为专业的新闻单位网站, 应肩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 对重大事件及时准确报道,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办好时政评论。引导正确舆论的形成, 确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4.3.2 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

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是网络自生媒体, 大多按照国际商业模式运营。以新浪、搜狐、易趣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网络的自生媒体, 其新闻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新闻单位网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加强其作为“把关人”的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在争取受众的同时, 商业性质的门户网站应该不忘其作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新闻信息的选择能力、整合能力, 加强编辑人员的把关选择, 正确引导舆论, 才能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4.3.3 个人网站。

个人网站多是以个人主页形式出现的, 最具典型的个人主页传播形式是博客的出现, 博客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化信息发布形式。之所以在此把博客纳入个人网站的新闻传播范畴内进行分析, 是因为博客自诞生以来就显示出了新闻传播方面的强大力量。如“木子美事件”和“芙蓉姐姐的崛起”使得人们对博客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法制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由于博客的“自主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形式比较灵活, 管理难度最大, 其不道德新闻行为的发生在网站中也是最为常见的。因此, 对于个人网站道德建设, 更多的是倾向于传播主体的道德自律,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规, 提高道德修养, 为网络新闻传播提供一个明净、有序的空间。

5 结论

互连网以及基于其上的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体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但是, 任何时候都具有两面性, 互连网和网络媒体也不例外, 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既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也带来新的问题的忧虑。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的各项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涉及安全、侵权、色情等各方面的的案例层出不穷。但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网络传播也是如此。网络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将随着互连网技术的进步, 各项法规的健全, 网站自律意识的提高逐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云斌.网络犯罪[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蓝鸿文等.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顾晓燕.试论海量新闻背景下的“守门人”[J].新闻记者, 2006 (1) .

[5]张虎生.坚持正确导向凸现网络特色[J].新闻战线, 2007 (7) .

[6]张殿元, 张殿宫.三种传媒道德问题的跨文化思考[J].国际新闻界, 2008 (5) .

[7]黎一君.浅谈新闻传播的德治功能[J].新闻通讯, 2005 (2) .

[8]关世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文化发展对策[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 篇8

一、新闻报道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闻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我党新闻事业产生的初期, 就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直到现在群众总是把新闻单位看成党和政府的代表, 看成能为自己排忧解难的地方, 这正是新闻单位的光荣。新闻单位要爱护这种荣誉, 为群众服务。报纸、广播、电视不仅要安排服务性的内容, 而且要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争, 凡是找到新闻单位请求帮助的都应该给予帮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该主动作一些服务性工作, 更好地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应尽的道德义务。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进行,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都不断地与市场融合, 但是无论怎样, 无论什么样的新闻机构, 无论是专业的编辑、记者, 还是非专业的通讯员, 在新闻道德上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一切违背这个原则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新闻报道中的弄虚作假欺骗群众;不顾社会效果粗制滥造危害群众的精神健康;明知不对, 不揭露, 不批评, 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用不正当的手法推销报纸, 只顾发行份数不顾读者的利益;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等等都是不符合新闻道德的。

第二,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必须真实, 这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任何社会都把真实准确作为新闻道德的重要内容。真实是指报道的事必须是事实, 不是导演出来的, 也不是作者编造出来的, 任何虚假的报道都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和愚弄, 是违背新闻道德的行为, 必须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新闻法规的制裁。新闻报道不仅要求确有其事, 而且要求十分准确,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数字不能有丝毫差错, 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也必须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 而不能由记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去添枝加叶。

第三, 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客观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观察事物,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什么该报, 什么不该报?要以事实的新闻价值因素来决定, 不能以个人好恶来判断。不要在报道中夹带个人感情, 更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只讲一面之理。新闻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广博的知识, 认识分析问题, 不仅从现象上认识事物, 而且要从内部联系上认识事物,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新闻报道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公正就是要主持公道, 允许各方的意见发表, 有批评也要有反批评, 报道犯错误也要报道改正错误, 只要人家真正改正了, 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无论是谁,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不能因为个人成见影响新闻报道, 也不能因为是老同学、老上级就对他们的错误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或者为他人吹喇叭, 抬轿子, 这些都是不符合新闻道德的。

新闻道德是为人民服务的, 凡是群众希望知道的都应该报, 不能报喜不报忧, 报上不报下, 报中不报外或者不顾群众的需要, 只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全面报道新闻, 可以使报道立体化, 多色彩, 避免主观片面的缺点。

第四, 新闻报道要注意社会效果。新闻报道必须注意社会效果。社会效果有两种, 一种正效果, 一种负效果。所谓正效果就是新闻报道产生的好效果。这就要求新闻作品具有健康的内容,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文字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使报道产生良好的效果。新闻作品的虚假, 对犯罪行为的细节描写, 耸人听闻的标题, 不加选择的内容都有可能危害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过分地宣扬一时还难以达到的生活水平, 不切实际的广告都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要力争达到最好的正效果, 避免或尽量减少负效果, 是新闻工作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也是符合新闻道德的行为。

总之, 新闻媒介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先进意识的引领者, 应当站在时代潮流前面, 不能只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 损害群众的利益。特别是现在由于媒体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有的媒体为了增加收视率, 吸引受众的眼球, 不惜炮制虚假新闻, 实际上这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更是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广播、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 报纸有多少人看, 最重要的是看办得质量如何, 办得好就有市场, 办得不好, 即使一时销售增加也是虚假现象, 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只能损害新闻单位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防止新闻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 作为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 也要把握好职业操守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这才是最大的道德。■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 篇9

21世纪网的新闻敲诈案虽然悄然远去, 但其反映出的媒体生态问题值得媒体人不断的警醒和反思, 21世纪网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职业失范倾向, 其恶劣程度为全民所愤慨, 也使得媒体权的威形而蒙羞。另外, 在21世纪网犯案同时, 公关公司也变成了该媒体收“保护费”帮凶, 从一个服务提供者, 变成了两头揽生意的投机者, 这也是公关行业不得进行反思的问题。

到底该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如何规范媒体市场运作行为?本文从媒体自身经营与新闻及媒体与公关、企业的关系入手加以剖析与思考当下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二、当前形势下如何建设新闻道德

(1) 先处理好几个关系。1)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之所以还会出现不好的现象和问题, 根本就是这二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谈透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闻媒介效益相统一的两个方面, 社会效益是媒体的使用价值, 是媒体生产的社会目的, 经济效益表现为媒体的经济价值, 是保证再生产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经济基础。[1]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也要讲究媒介效益, 其综合的体现就是媒体公信力, 因为有了公信力, 也就随着而来有了广告创收的空间。但在新时期更需要认清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功能的新闻机构,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受众需要的信息, 承担社会责任。纯粹的商业自媒体为自己的商业客户可以进行任意的广告行为, 而大众媒体, 始终要记得自己的客户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媒体自负盈亏的行为决不能违反媒体的基因属性。2) 新闻与经营的关系。处理好新闻与经营的关系, 就是要媒体的经营坚决不能将新闻作为售卖的商品, 管理好新闻和经营两大阵营。新闻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宏观层面讲, 管理高于经营, 经营不等于管理, 从微观层面讲, 经营包含了管理, 管理是经营的有效运作, 管理出效益是其真谛之一。[2]也就是说, 做好媒体的管理, 要处理好经营与新闻事业的关系。新闻事业的管理, 就要坚持新闻本位, 新闻立台, 弘扬新闻专业主义, 不要在市场化竞争力迷失方向, 这是维护媒体公信力的根本。新闻机构要明确的是, 新闻是新闻, 经营是经营, 不要让商业化侵袭维系媒体生命底线的最后一块自留地。3) 媒体与企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 越来越多的企业报道进入公众的视野。企业不仅仅需要媒体的舆论监督, 更需要正面形象的宣传, 然而, 媒体不能全都是对企业的揭发和批评, 也不能版面全都被企业的软新闻、软广告侵占, 也就是说媒体既不要沦为企业的代言人, 也不要成为肆意报复企业的刽子手。企业和媒体如何互动, 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社会也得补上这个环节。作为企业, 不能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于媒体去宣传报道, 却不愿意被媒体揭短, 对于揭短的媒体更不能进行打击报复。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口舌激战对中国社会有所触动, 届时引发了各种联系和想象, 这对二者的公信力和名誉都是一种损伤。掐架只能两败俱伤, 良性互动是既相互监督又相互促进, 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并完善相关立法予以保障。新闻失范现象和行为仍旧层出不穷, 归根结底是规范其的新闻道德上, 新闻道德界定与实践的模棱两可, 让很多记者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新闻制度对于新闻道德的质的规定性, 决定了新闻道德只能到新闻制度去寻找自身生命的组合基因, [3]要从根本上保障新闻职业道德的实施, 从根本上营造新闻专业主义的自由空间, 那么新闻制度层面上就不能单单停留在行业的行政条例、规范守则。调整新闻业的两种最重要的新闻规范是新闻法和新闻道德, 而新闻法由国家制定,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而新闻道德则一般都是新闻自律组织制定的, [4]现实是, 国家的新闻法到现在还迟迟没有出台, 新闻道德的制定者却常常是新闻从业者自身, 也就是说, 新闻道德规范作用的发挥存在漏洞, 没有强效实施的法律保证, 道德规范便会沦为一纸空文。法律才是强效维持秩序的武器, 道德只能作为补充的弹药而存在, 皮之不在, 毛之焉附?

(3) 完善公关合作标准化流程, 探索媒体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公关公司的出现对于媒体与企业的互动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因为有了专业化程度高的公关团队才有了自己较好的品牌口碑, 媒体与公关公司又是一个鱼水情深的关系, 相互依赖。然而现状是, 公关人依赖于强大的媒体人脉, 不仅掌握了强大的笔杆子话语权, 也依靠熟人交情拿到了费用“折扣”, 这种交情对公关公司来说叫媒体关系维护。然而交情是不稳定的, 既是一种对新闻人才队伍的侵蚀, 也不能够成为行业一以贯之的谋生技巧, 公关行业亟须建立标准化、成熟的合作流程和框架, 公关行业内部也许要建立类似新闻道德规范一样的行业准则来约束和管理公关市场。

长期以来, 公关行业也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新闻公关常被称为“新闻炒作”或“制造新闻”, 到底是努力洗白为客户做好高大上的新闻传播和危机公关, 还是在投机倒把的黑公关路上走到底?很多新闻稿、新闻源来自于公关公司的策划, 而公关公司刚正不阿、选择正道对媒体内容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康而成熟的媒体-公关-企业的良性合作是多方共赢的前提和基础。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面对当下新闻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 本文以21世纪网新闻敲诈案为主要背景和案例, 联系以往其他媒体事件, 从媒体与企业、新闻与经营、新闻与公关、新闻法制与新闻道德的关系上入手分析并探讨建设新闻职业道德路径。

关键词:21世纪网,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与经营,公关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01.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97.

[3]应窕媛.新闻道德与新闻制度[J].电视研究, 2003 (07) :27-28+1.

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篇10

一、从网络主体人的自身心理来看——内因方面

(一) 网络中的伪装心理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原理来看, 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以后, 会产生更高的心理方面的追求。网络的存在正解决着人这一方面的需要。而人在交往过程中, 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语言技巧、脾气禀性都会对交往产生种种的影响。人们为了迎合网络交往中的对方, 或者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的目的, 借助网络私密性的特点, 通常将自己乔装打扮。如同有人对网络平台的这种交往比喻成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 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 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1]这也就可能会成为网络中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 网络中的个人自身欲望的显露

但凡是一个神智正常的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都是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因为有社会属性的存在, 所以人才能在现实社会的交往中遵守道德与法规的规制。不过, 我们不能忽视人还具有自然属性。由于网络的私密性和自由开放性, 人类的自然属性得不到规制, 这样, 人的本能和欲望就会从如此的渠道中显露出来。这也成为了网络中道德缺失的原因。

(三) 压抑心里的爆发

现代社会到处充满着竞争与压力, 人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有可能积攒了很多的“怨气”。这样的一种“怨气”如果不及时的发泄出来, 将会有损于人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健康。由于网络的兴起, 人们对于这种宣泄“怨气”的途径, 可谓如获至宝。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任意的发泄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宣泄出积蓄已久的“怨气”。这时,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在完全的一种理性的支配下抒发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如此一来, 网络道德又存在了被忽视的风险。

(四) 人类对于网络世界的误解

有一些人认为, 网络是虚拟的, 这就意味着网络就是一种虚无的存在, 既然是虚无, 那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是人们主观杜撰的, 更是一种独立于道德和法律之外的一种生活空间。所以, 在网络中没有道德和法律的制约, 没有任何的管理员, 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就可以肆无忌惮、畅所欲言。但是,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网络虽然是无形的, 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莫大的, 能够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影响。如此, 我们必须重视网络的实在性。

还有一些人认为, 既然网络环境给社会造成了如此大的威胁, 那么我们就彻底的关闭网络。应该说, 这些人的这种想法是完全理想化的, 狭隘的。网络的存在与发展势不可挡。正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的存在, 才得以堪称为“网络”。更使得很多人在正确使用网络的生活工作中受到莫大的益处。所以, 从整体上彻底否定网络存在的这种观点, 是站不住脚的。

再有就是一些人盲目的信息崇拜。因此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网络恰恰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载体。但是在网络上能够发布信息的主体却是不确定的。发布信息的主体不仅有官方政府, 还有平民百姓, 甚至还有恶意的敌对势力。所以人们盲目的信息崇拜, 就可能会被造谣分子或者是敌对势力所左右, 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如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说的那样:“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 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2]

二、从网络道德缺失的客观原因——外因方面

(一) 网络自身信息的开放性和便捷性难以保护个人隐私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 在网络中, 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身体状况、婚姻和财产状况等许多属于个人隐私的档案材料都放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里面。这种原本具有严密的个人隐私性的档案就难以维系其本身的私密性。所以, 一些带有私密性的、带有知识专属产权的文件档案就会被以倡导共享的网络环境所公之于众, 如此, 将会招致非法的复制和下载, 信息的不道德获取行为也就发生了。

(二) 网络制度和现行法律不健全

网络属于新兴的媒介, 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网络制度和法律规范对于网络的规制有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网络中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就很难以确定。发布信息者不分年龄, 个人或组织都可以从事许多网络活动, 而且他们从事这些活动时完全可以匿名或者译名的形式。再比如道德和法律规范难以统一。由于网络是一个全世界共享的资源, 且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惯、道德准则、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规范都各不相同, 所以也无法判定某个国家的某个网络行为的主体就一定做了什么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所以说, 通行的网络国际法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去制定和执行。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M].苗华健, 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

上一篇:提升就业实力下一篇:有效应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