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2024-05-28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CYW ZXY

时间: 2012年8月 1 日——2012年8月 20 日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CYW)

陕西省西安市(ZXY)

正文:

一、调查情况简介;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三所学校:西机小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相关。调查教育资源分类:

1、财力资源:学生所缴学费;

2、物力资源:办学规模、学校内部环境、教学设施等;

3、人力资源:教师学历、职称、学生来源、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城乡发不和谐的现象。为了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生,正确的认识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带着为自己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目的进行此次的调研活动。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主要靠有文献法、口头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等,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三所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进行了解。

(2)比较研究法,在调研之后将对城乡间、校际间的城乡教育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之间的差距与问题,为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建立基础。

二、调查内容;

在此次调研活动的初期,我与组员赵晓妍同学先拟列出了需要进行调查的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一些项目细则。

财力资源所设立调查项是学校学生所缴纳学费;物力资源方面对办学规模、宿舍的规模、教室规模、教师内部设施配备情况、图书馆的藏书量、实验室的规模、及是否可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试验、操场的规模及运动器材丰富度、食堂的规模及就餐人数等,这些方面的细化项目的调查;人力资源主要是对教师的聘用量、教师中高特级资质量,教师本科以上学历量、学生拥有量、学生的来源。

在完成初期的调查细则制定后,我于2012年8月1日——2012年8月10日分别在陕西省宝

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三所学校:西机中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相关教师、学生以及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家长。同时,陕西省西安市的ZXY同学,与2012年8月1日——2012年8月10日也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在调查时经过讨论,我们在调查中加入了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的项目的数据收集,以完善调查。

经过我们两人的整理,经各项调查数据整合入以下的表格内,一边进行对比分析。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项目

本次调查通过分析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西机中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三所学

校和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小学、西航二中、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三所学校的相关教育资源的调查。亲自走访学校,了解办学环境、学校内部环境、教学设施等;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相应调查的口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况明显存在,城区教育资源质量明显高于村镇的教育资源。

经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城乡之间物力资源现状: ①外部环境:

城市中学校一般建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带,购物、交通等等都非常方便,而村镇学校相对比较闭塞,师生上下课来去都不方便,采购教学设施、学习用品等 等都比较不方便。

②内部环境:

(1)教室及师生宿舍的环境:在城市中学校,基本上四到六个人可以拥有一间较宽敞且 整洁干净的宿舍,而且宿舍配备有独立洗漱间; 相比于村镇学生却要八到十人左右才可以拥有一间宿 舍,宿舍的条件也相当差,灯光灰暗,洗漱要跑到很远的厕所、水池,宿舍空间相对 来说也很小。

(2)图书馆、教室环境:城市中学生基本上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但是调查来看,村镇的学校基本有图书馆,但是图书馆所拥有的书较破且书目甚少;城市中学校的教学楼崭新,教室宽敞明亮,桌椅基本上可以适合学生的身高和年龄,而在村镇学校,教学楼不少已有不少年头,外观看来比较破旧,教室的环境简陋空洞,有些学校的房屋甚至玻璃破损严重,冬天寒冷刺骨的寒风也可随意进入,而桌椅也都很破旧。

(3)实验室:城市中学校设备比较齐全而且条件比较好,有的甚者可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实验;而村镇学校配有实验室设备,但基本上是为考学服务,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实验。如果不是因为考试,基本上也用不上实验室,材料不齐全,设备不完整陈旧等等现象十分明显。

(4)操场等体育设施:城市中学校具备宽敞的操场且学校具备很齐全的体育设备,并添置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一个又一个; 而在村镇的大多学校中办学条件不达标,拥有一个较大的塑胶跑道操场来说已经很少有,更何况拥有一些体育器材。

(5)校园网站:城市中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很健全,并且能进行相应连接操作;而村镇学校建立校园网的属于少数群体。建立有校园网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建设,在学校网络中只有几个常用的连接可以找到所找信息,无法真正进行学校与外界的对外交流。

(二)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现状

①教师资源:在西安市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城乡教师水平差距却日益拉大。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学校的教师一般学历比较高。调查显示,基本上是师范本科毕业及更高的学历,而且,每个老师每年都有平均三到四次的学习进修的机会,但是在村镇学校,老师一般是师范毕业、非师范毕业的本科生或者当地师专毕业生。更高学历的老师很少有,且进修的机会只有平均每年一次或者没有。在职称和学历以及代课教师的分布上也因地域不同而呈两极分化的状态。首先是代课教师基本上分布在村镇小学,村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次是学校拥有优秀教师的数量以及各种优秀职称的教师数量不一样,而且具有较大差异; 第三是教师年龄的比例,由于地域闲着,许多本科毕业生都会去选择接近城市学校,少部分会留在村镇学校的现象较普遍,因此村镇学校的教师年龄大的较多。

②学生生源:在调查地区普遍存在村镇学生进入城市学校难的问题。因为有地域的户口限制,很多村镇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十分困难。村镇学校之间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很多地区的学校的较优秀的学生会转入户口允许的办学以及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特别是中学,除了部分转入城市小学外,很多都到学校的声誉相对好的学校读书,结果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人数就更少,但是这样的学校 却还继续存在,不仅浪费学校资源,而且对学生整体来说损失也较大,没有好的生源,学校的长远发

展就没有保障;而对于城市,因为存在固定数量的学校,每年不会在生源问题上出现问题,可以保障学校的长足发展潜力。

③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

此次调查中涉及的村镇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大多数处于高中文化水平或更低,而城市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大多数处于大学本科文化水平或更高。

当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在一方面体现着当地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学生平时课后的接受辅导和教育程度。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问题一:教育资源配置倾向于城市。

我国城乡结构存在已久,现在已经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城乡居民不同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人们都偏好于声誉好的学校,升学率高,教育水平高,但是现实却是好学校只是全部学校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还都是普通的学校。对于学校的发展,好学校会逐渐享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都越倾向于好学校的资金投入,而很多普通的学校得不到足够资金,于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存在。教育资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倾斜。所以,城市学校在生源方面的优势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在逐渐改变,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变得特别认真,只要有可能就尽量让孩子上更好地学校。教师等从教人员也更偏向于选择城市,所以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也聚集在城市,这样就越来越造成资源的 分布不均衡。

问题二:学校管理者的水平以及竞争环境存在差异。

学校管理者的水平需待提高 一个学校发展的好坏和学校的领导者的领导能力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农村地区 由于部分学校管理者未能妥善尽责的管理好一个学校,致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一个好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励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该存在的竞争,不仅在学生生源方面,在学校声誉,优秀教师资源等等方面。而一个好的领导者可以更好的带领学校职工把学校发展起来。

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我认为可以进行一下措施来改善显存的状况。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要做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城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推进实施“一帮一手拉手战略”。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老师为了提高班上成绩差的学生,会分配一名学优生来帮助他提高成绩。类似的,我们可以实行城市教育帮扶村镇教育。让城市学校帮助村镇学校,反过来村镇学校可以想城镇学校限制名额推举学优生,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村镇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又可以给村镇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管理制度。城——镇教育的帮扶,不仅可以使城市在资源投放村镇学校,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把处于分割状态的城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城乡学校交流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城乡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如联谊和各类比赛竞技,在互助中推进城乡教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提高村镇教师的待遇,或者平衡城乡教师的待遇。合理配置师资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尊重教师劳动成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竞争力。对于农村不足处应及时补充合格师资。

四、调查总结;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陕西省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要想改革,困难不小,问题不小。村镇教育资源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部分,必须坚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协调城乡教育资源改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城乡经济、文化、民生、私人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而出现更多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并希望每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能合理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协调城乡教育资源改革也是 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城乡经济、文化、民生、私人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而出现更多问题。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期待社会对村镇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倾注一份关注,对村镇孩子更多地有多一份的关爱。

参考文献:

[1]陈云龙,卞艺杰.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篇2: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叶县辛店镇中学 张晓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然而,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却呈现出失衡日益扩大化的苗头和倾向,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掌握城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弄清教育失衡问题的成因,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笔者于近期深入叶县辛店镇、昆阳镇等中小学校,并采取调查问卷、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城乡教育失衡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叶县教育系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9所,在校学生105826人,在职教职工8942人,教育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日益明显。可以说,我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清醒认识

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县城乡教育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配臵不够优化,教学点分布相对分散,师资力量强弱有别,学生数量多寡不均,给教学日常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实际问题。二是教师回流日益严重,据问卷显示,心甘情愿留在乡村小学任教的老师不足三成,而绝大部分都在实施着或即将实施回城计划,尽管先后有几批招教老师及时补充乡村老师空缺,但教师回流趋势仍在日益蔓延。三是生源松紧不断加剧,城乡教育失衡扩大的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择校等问题上,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挖空心思都要努力把学生往城镇中小学挤,目的只是要让学生共享优势教育资源,不甘心让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四是错位竞争愈演愈烈,众所周知,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学水平和竞争实力差距较大,加之近些年城镇中心的提前招生或变相选拔,错位的竞争导致乡村学校实力每况愈下,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城乡教育失衡扩大化,导致了教育事业的畸形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大力实施,农村教育条件、教学水平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一些学校只强调教学点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功

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促进公平,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由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转变,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盐都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由此不难看出,“十二五”期间,致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推进协调发展,已经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工作,并加以全力推进,必将开创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结合调研情况,就如何破解教育失衡、维护教育公平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抢抓机遇,善谋应对之策。“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方面中央继续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叶县作为河南的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教育战略地位将进一步落实。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定,中央的惠农措施将会更多,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必然增加。我县作为农业大县,教育事业将会得

学的愿望。四是要努力做好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同时,要健全完善学校校舍尤其是农村学校校舍建设、维修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十二五”中期,实现《叶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在全县建成20所标准化农村初中、6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00个教学点”目标任务。

篇3: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十一五”期间, 在昌吉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目标、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成就,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 经济发展加快提速

预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 较2007年增长81.3%, 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 增长2.5倍。自治州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州”“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地州”。

2. 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元, 较2007年增加486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6元, 增加41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保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3. 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

各县市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 如奇台县把城郊乡村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新区建设, 完成了“新农苑”小区、西北湾新村一二三期、南湖村居民住宅等一批农民新居示范工程, 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阜康市采取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模式, 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 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26公顷, 绿地率38.66%, 绿化覆盖率4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4. 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近几年来, 继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 市及三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百亿元;县城基础设施投入17.8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1亿元;新修和改造道路618公里、18.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8倍。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 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2%提高到46.9%。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 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

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 村镇规划实施监管缺失。部门编制规划协调配合不够。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 村镇规划需进一步完善。

2. 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

一是工业体量不大, 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带动力不强, 中小企业发展不快, 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 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5659元, 差距仍然呈拉大趋势。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

3. 城镇化建设推进相对滞后

中心城市和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小城镇缺乏活力与特色, 在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集聚农村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等方面作用不够明显。资金和土地资源短缺。村镇建设投入不足, 规划执行不力, 沿公路建房乱占耕地严重, 大量的空置房浪费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 “城中村”“空心村”改造任务艰巨。

4. 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

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 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依然存在,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 对人口的吸纳力低、对生产要素的聚合力弱。

5.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 政策体制差异大, 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 公共服务不均等。二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层次差异大, 承担方式不同, 保障体系不统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推进我州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围绕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 立足州情, 突出重点, 超前谋划, 真抓实干, 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在全疆率先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 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新时期,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统筹城乡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1) 加快《自治州推进“三个率先”行动计划与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进度, 紧紧围绕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抢抓我州作为“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地州”的机遇, 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城乡规划修编工作, 规划要与《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相衔接, 统筹考虑区域、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 突出区域特色, 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 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 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专项规划, 逐步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核心、各项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

(3) 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发育, 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和农村社区 (中心村) 。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示范村”的思路, 抓紧进行调整, 尽快与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2. 围绕以工促农,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1) 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突破,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大力提升城市工业带动能力。

(2) 加速发展县域工业。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布局、协调联动、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整合各种资源, 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 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3) 加快发展城乡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深入推进“凤还巢”工程实施, 降低农民创业门槛, 促进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使之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宝贵资源, 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3. 突出以城带乡, 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1) 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一个中心, 东西两翼, 三大支点, 若干个精品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 壮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小城市和城镇进入门槛不高, 就业和定居成本低, 农民容易融入, 能快速提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4.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 以“三集中 (有序推进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为路径,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三集中”, 加速农民向工人和居民的转化, 提高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整合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农优惠奖补项目、民生工程项目, 向农村示范社区倾斜, 以奖代补、以点带面, 加快推进我州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积极采取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群众认可、政策优惠、信贷支持的办法, 激励农民分阶段到社区建房, 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抓手, 下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

5. 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 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 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新区学校和医院的配套建设, 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 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 提标扩面, 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合一等项试点的基础上, 逐步向全州推广。三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 破除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提升就业水平。

6. 切实抓好示范引导, 尽快启动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

篇4: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喀什地区民政局;城乡低保;困难群众

当前,切实做好低保工作,是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城镇涉及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在农村涉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了,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低保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喀什地区城乡低保及发展概况:

喀什地区辖11县1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11.6万,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7.6万户21.1万城市困难人群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城市总人口的2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群众有16.2万户,50.45万人,占全地区农业人口的16%。

喀什地区低保于1998年在喀什市和泽普县开展试点,1999年在全区全面铺开,城市低保人数范围由1999年的7721人扩大到如今的21.1万人,年需保障金由最初的460.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95亿元,人均每月补助从最初的49.7元提高到目前的225元。农村低保2007年7月1日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年需保证金由最初的1.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83亿元,人均每月补助标准由最初的22.3元,上涨到目前的107.3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就:

(一)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基础建设。

(1)完善了低保组织体系。地区、县、街办(乡镇)三级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地区低保工作。地区民政局设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各县(市)民政局普遍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5名,通过与地区劳动局沟通,为各乡、街办解决了172名低保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低保工作的城乡低保工作体系,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培训基层低保队伍建设。喀什地区坚持推行低保属地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困难居民家庭状况普查,进行低保初审、动态管理等工作。

(二)不断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水平

(1)加强了低保法规建设。喀什地区结合低保工作实践,不断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制度,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低保量化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体系,推进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规范了低保工作程序。喀什制订了地区、县(市)、街办(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低保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使低保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喀什地区围绕《低保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狠抓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保证困难群众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动态管理。喀什地区在低保工作上注重把握动态管理的两个环节:一是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低保对象定期复查。二是在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和每季度一次的全面集中核查中2012年,各县(市)通过认真开展全面集中核查,共核查清理城乡低保对象70069人,占城乡低保人数的9%,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501人,农村低保对象61568人,对在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惩,初步形成了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有效维护了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三)积极开展实施了社会救助资金现金发放。

城乡低保资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高压线,为确保城乡低保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弱势群体手中,切实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喀什地区在民政、财政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实施封闭运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摊派、拖欠、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了低保对象的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喀什地区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保障员编制、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地、县(市)民政部门管理着全区71.5万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城乡低保对象,民政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与各县(市)、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少(乡镇民政干事专职不能专用)、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严重“缺位”,尤其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的民政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建议:为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改善工作条件,解决人员编制和交通工具,保障工作经费。

(二)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津贴。低保工作人员既要面对面接触大量有传染病的特殊困难群体(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并且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文件要求,还肩负着处理信访接待职责。喀什地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仅2012年截至目前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人(次)。与此对应的是只有处理信访接待责任、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和岗位津贴,导致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有传染性的特殊困难群众存在推诿,对信访事件不积极,不重视。

建议:文件规定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岗位津贴。

参考文献:

[1]李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曹海兵、刘建中、陆骏骅.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江海纵横.2006

篇5: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按照市政协 2010年工作安排 , 教文卫体委员会于 4月至 5 月初 , 由彭皓方副主席带队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六个旗县 区的十几所中小学校, 详细察看了各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电教馆等基础设施 , 听取了有关教育局和学校负责人情况汇报, 多次召开由旗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以 及学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 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491所, 初中 62所, 小学 429所。现有在校生 279771 人, 其中初中生 96815 人(农村中学生数约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 41.49 %,小学生 182956人(农村小学生数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 46.37 %。全市在职教师 18283人, 其中初中 5657人, 小学 12626人。

2000年以前,我市各旗县区为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教育 资源分散。近年来, 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 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加剧,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部分优秀教师调往城镇, 农村中小学 难以为继,办学效益低下。如:某乡所在地小学,有学生 57人(住校 21人,教师 14人(住 校 11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不足百人学校居多,师生比很不科学,小规模校点运转困难。对 此, 我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编制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提出“农 村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思路,有步骤地对生源少、师资弱、教学质量低的学校 和教学点进行撤并和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清水河县小学校点从 2006年的 149个减少到现在 58个,初级中学从 11所调整为现在的 3所;和林县从 2001年 216所学校调整为

现在的 44所(含 27个教学点,到 2008年将全部县镇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县城 5所中学读书。其它旗县区也都做了相应的整合(目前这项工作仍未结束,个别地区仍有班容量不足 10人、校 容量不足百人的,仍需做进一步调整 ,这样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问题, 让农村学生享受到 了优质教育资源。

调研人员看到,我市旗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学校布局、物质基础、人员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 均衡发展。如土左旗六小、和林县职中初中部、清水河县二中、玉泉区民小、赛罕区黄合少镇第 二中心校等,都通过改扩建、拆并校、整合资源,使教学和学生住宿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给周 边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近年来, 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 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措施与成绩:

1、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 我市各地区分别研究制定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 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 作会议”, 研究制定了各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提出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造 城镇薄弱学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2009年向农村投入教育经费 5.04亿元(含人 员工资,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2、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我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 度。2007年以来,改扩建重点项目有 15所,其中,玉泉区 4个,新城区 3个,回民区 2个,赛 罕区 3个,市直属 3个,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使学生人数增加 12448

人,增幅 59.4%,占地面 积增加 225亩,建筑面积增加 18.41万平方米,增幅 153.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 的问题。特别是在扶持薄弱学校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惠民政 策,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落实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 准确统计 有效学生数量,协调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能足额及时拨付到学校 , 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的 学校给予适当的倾斜, 保证了这类学校的基本运转。城市教育附加费从 2007年的 8000万元增加 到 2009年的 1亿元,全部按计划用于教育,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 高。各学校继续倡导质量、特色、内涵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理念,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 究”、“教学大检查”、“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素质教育 扎实推进。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观摩学习现场会, 倡导“知校徽、遵校 训、树校风、唱校歌、明校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备均衡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招考, 一批青年教师进入 到各级各类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09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了系统 培训,仅农村教师就有 2300余人。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名校资源,联合办学。如土左旗一中与呼 市二中缔结友好学校,名师定期下旗县讲课, 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采取挂职学习、结对 子、带教下乡、教学大课堂、教学开放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 距。三是结合国家支教政策, 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 职称评定优先, 并兑现早于城区学校, 一些旗县区还制定政策, 对坚持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四是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学 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我市各中小学校均能确保绩效工资按时发放,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 促进教师业务的提升,使教师能安心工作。

4、分招新政策,促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 促进生源均衡。我市制定科学透明的招生政策, 严格执行“小升初” 电脑派位就近入学, 杜绝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 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均衡的生源。二是“初升 高”工作实行分招新政策,促使教育均衡。我市自 2007年制定实施《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高 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 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的意见》 以来, 对初中薄弱学校实施中考“分招”制 度,这对改善部分初中薄弱状况,稳定初中各校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 我市将 6所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 50%用于“分招”,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

钱数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初中学校,有力遏制“条子生”、“赞助生”等择校生现象的发生。

5、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我市根据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 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 建设加固项目向 乡镇中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证乡镇教学及住宿食堂条件的改善。一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我 市教育经费由 2007年的 16.15亿元增至 2009年的 23.15亿元。小学总数从 580 所减少到目前 的 429所;初中从 70所减少到 62所。教育经费的增加与学校数量的减少说明我市教育经费的 使用更趋合理。二是落实校安工程的各项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面广、施工工程 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预计总投入 15.21亿元, 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 金。2002年到 2009年,共建设了 11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占全部学校建筑面积 240万平方米的 一半。

今年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规划”的攻坚之年, 我市确定工程总量 90%的建 设任务, 重建、加固和改造校舍面积 129万平方米, 为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市政府已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等内容 , 列 入了 2010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中。目前进展顺利。

6、“两基”工作有了新突破

我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 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了自 治区的前列, 托县、赛罕区接受了自治区级优秀旗县的督导验收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教育 工作优秀县区”,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财政预算中 占较大的比重, 但是由于首府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任务重, 经费需求量大, 现有的教育经费基本上 用于教师工资、学校水电暖等维持日常运转的开支, 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仅能用于盖教学楼、宿舍 楼,而教学设备无力添置,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别形成了教师 资源配制不均衡。虽然近几年我市招考的年轻教师多数充实到偏远农村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 但是目前仍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让年轻教师长期安心农村任教, 多数新录用的年轻乡村教 师只等合同期满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另外, 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公用经费紧缺, 教师长期 没条件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使这些学校缺乏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在当今 信息时代, 有的偏远农村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远程教育设施, 但由于教材不配套等原因, 利用率非 常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调研组认为, 师资力量的极大不均衡是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即使“校 安工程”圆满完成后, 如果解决不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稀少问题仍然难 以解决。

3、教学设施不均衡。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多数处于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学校电脑 陈旧、教师操作水平差、图书数量和种类不达标或勉强达标,部分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差(仍住大 通铺,没有洗浴设施,有的学校操场偏小等,使这类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4、生源不均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形成 了生源不均衡。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名校读

书, 市区有条件的家庭 更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致使市区重点学校有的班容量达到 80多人,而偏远地区和

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 前者逐年扩招, 后者逐年减员。这种差距有硬件和软件 不均衡的因素,也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进城的原因。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感到, 目前 由于农村人口流动量大,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难以准确统计。

5、城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 方面存在差距, 城内四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 学校占地面积 不达标, 学生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同样存在师资水平差、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 导致生源不足, 周边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找熟人、交择校费等办法想方设法进入较好的学校, 形成城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外, 我市城区不断扩大, 新楼盘不断增加, 但配套的小 学、幼儿园设立不足,使城区新小区居住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

6、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从小学开始住宿学校,校 园课余生活单调枯燥, 除了上课和自习, 缺乏第二课堂的开展, 有的学校住宿生连时事新闻都看 不到。陪护的生活老师大多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安全保障困难等隐患, 使寄宿制学校管理责任重、难度大。

三、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教 师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很多 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达到相对平衡, 逐渐扩展, 推动城乡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 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还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 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作为首府城市,我市不仅承担着本市中小学生的 义务教育, 还承载着外来中小学生的教育, 因此教育经费投入需求量要比其它盟市大。目前我市 一些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负债经营, 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建议继续逐年加大对我市义务教育的投入 力度, 着力解决学校债务问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重点扶持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施的前提下, 继续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 实现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缩小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目前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 的不均衡。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应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教 师工作与生活环境,确保薪资、福利到位。建议:一是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 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农村教师的考核奖励机制和设立优秀农村教师奖励基金, 在评优、晋级和有关福利方面应向长期坚持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 鼓励教师终生从事农村教 育事业, 对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可发放专项津贴, 随工龄逐年增加;三是妥善分流安置不能胜任教 学岗位的教师,对学历、教学能力不达标者,采取离岗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和教学能力;对不能 胜任者,采取离岗和提前退休的办法, 做好离岗、退休教师的善后安置工作;四是县教育部门应 统筹考虑聘用代课教师问题, 合理确定教师工资水平并统一支付工资, 建立农村教师补员保障机 制;五是各级行政部门应通力协作,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保障农村 教师的合法权益。

3、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倡导“一帮一”,即一所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一所农

村学校, 鼓励城区和农村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或挂职锻炼。通过对口帮扶等措施, 稳步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建议各级教育部 门出台有关城乡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政策, 实行教师流动制, 教师晋升职称必须去偏远学校工作 一定时间,把到农村任教经历作为城镇教师职称评定及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

4、结合校安工程,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重点 加强乡村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建设, 使之达到办学基本要求, 改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 备,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建议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 学校寄宿生生均占用经费标准, 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快城区薄弱学校改造步伐, 旧城改造和 新区建设必须与学校配套建设同步进行, 减少大班额现象。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缩小 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 各盟市和旗县的部分中小 学生也纷纷来我市求学, 这些学生对住宿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 市区仅有的几所义务教育学校 有寄宿条件, 远远满足不了住宿需求。建议加快建设城镇公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同时采取有 效措施扶持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寄宿制学校,以解决外来学生的寄宿问题。

5、确保学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按照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建议继 续加大宣传力度, 控辍保学,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监护人加强 宣传教育,帮助解决困难;禁止各类企业招用童工;关注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 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 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6、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心 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偏远农村学龄儿童从小学就开始住校,年龄小, 住宿时间长, 更需 关注。建议有寄宿生的学校丰富课余时间的文体活动, 开设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 提高陪护老师 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7、合理利用农村校舍资源。在农村撤点并校过程中闲置着一些废弃的校舍,建议县乡 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校产, 兴办乡村幼儿园, 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解决了进城 务工人员的留守儿童无人管理问题。

8、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建立县级以上政府教育工作督导 评估和考核制度,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应淡化鉴定、分等级的观念, 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为导向,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敦促各级政

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市应 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对“标志 性”、“政绩性”重点学校的建设。为使各级领导干部承担好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建议把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报告指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 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 生师比 核定教职工数量,无 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 很多

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 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 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 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

建议

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 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优 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完善农村中小 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 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 从而达到解 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 教育公平的目标。

三是深入实施 “ 百校帮扶 ” 工程, 让强校与弱校结对帮扶, 城区学校与 农村 学校结对帮扶,并 落实帮扶责任制,将帮扶工作列入校长、教师考核内容,发挥全县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 头人作用,对教师实行 “ 传、帮、带 ” ,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无缝对 接,从而在城乡学校之间搭建起一座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提高的桥梁

清水县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基 础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已愈来愈成为社会 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清水县教育部门为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 多种措施,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我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我们选择清水县东部几

所初级农村中学为调研对象,于 2009年 10月对其进行了一次联合教育调研,我们于 10月 10日至 10月 12日先后深入秦亭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等进行实地走访。又于 10月 14日在秦亭中学召开了 “ 农村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座谈会 ” , 在综合调研材料的基础上, 形成本调研报告。

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大约建校在五六十, 已经走过了 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

我县经济建设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农村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主体 战略, 全力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尤其,秦亭中学每年初中毕业

升学率令人瞩目。成为我县东部农村主初级中学独树的一面 “ 旗帜 ” ,山门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各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共同探讨、互相切磋,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能真正运用于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当中, 加快我县教育资源整合, 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 入,在财政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力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关心学生,完善各 类规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推进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认为 “ 初中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 育,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最广大群众之利益的教育 ”。坚持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民众提 供满意的教育。面对初中农村教育的新情况, 新挑战,我县教育局领导、包乡包片督导态度 非常明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 “ 两基 ” 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视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 级中学, 和全县相比想方设法力争缩短城乡中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 坚持推进教育 均衡发展不动摇, “ 办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 ” 的学校。

调研中,我县东部几所学校实施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的科学决策,这充分反映了各 学校教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气魄和胆略,表达了全体学生及家长众呼唤教育公平的心 声。这些态度和做法, 成为我县初级农村中学学习的楷模。为此, 在秦亭镇进行教育调研时, 群众普遍反映, “ 最满意的是教育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1958年山门镇中学建立,面积只有 4000平方米,只有三个 教学 班,学生人数不足 百人,随着近40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面积增加到 9367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到 300多人, 2004年我县初级中学都实现了 “ 两基 ” 达标,这充分证实了国家重视教育,尤其农村

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村初中教育 教学 质量以迈上了新水平, 面对农村当前的教育的新 趋势,清水县主管部门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区学校布局纲要》,合理

整合教育资源, 实施规模办学。自 2005年以来, 对我县东部几所中学加大了建校资金投入。山门中学建起了教学楼, 百家中学、秦亭中学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 已成为国家寄宿 制项目学校。以往学校 “ 小、散、乱 ” 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要实现初中农村教育的均 衡发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 2004年 “ 两基 ” 达标以来,我

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 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创建活动。狠抓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目前, 我 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能按国际二类标准进行建设并达标, 全校初中生生均占地 28.2平方 米,生均建筑面积 7.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 8.2平方米,达到了《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

准》要求。各学校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设施齐全, 师生能充分活动和利用。各校严格按照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逐年更新设备和补充必要的实 验材料。并在教学装备的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2、均衡师资配备,强化队伍管理。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我县全面实施新教师 “ 凡进 必考、双向选择 ” 制度,公开招聘、择优选用;另一方面制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 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县

所有教师均有合格的任职 资格,教师合格学历达 95%以上,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 75%。与此同时,县教育体育

局力争按师资均衡的原则调派任课教师, 做到师资水平、教学力量均衡配置。提升我县农村 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

3、均衡生源分配,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

由于各校注重对各校经费投入、硬件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的均衡化,按 “ 就 地入学,就近入学 ” 的原则,我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生源的流动已相对企稳。

各校实行平行编班,均不设重点班或快慢班。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 足各门课程的前提下,各校均坚持平行分班。分班时,科任老师搭配尽量做到均衡,缩小各 班平均总分分差和单科均分分差,对优秀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及中途插班生的派放, 都力求平衡。这样, 不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受教育的环境, 也让每一位教师有一 个公平竞争的起点,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竞争的积极性, 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优化管理,提升教师内涵,为均衡发展注入活力

1、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东部几所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现状,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模式方 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方法, 把城区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学科 带头人邀请到我校来, 传经送宝, 结果近两年的实践经验, 教师们肯吃苦, 负责任, 精业务, 讲奉献, 为提高初中农村教学质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学校教育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各校坚持 “ 科研兴校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开始步入

规范化轨道,以人为本的校本机制逐步形成, 各校还采用随堂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 课、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扎实搞好教师培训

我县教育体育局非常重视教师各级各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师自学、远程教育和 校本课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注

意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使教师在 “ 做中学 ” ,在实践中反思、研究、进步、提高。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落实新教师培训, 以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业务达标活动形式开展;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我县对优秀人才实行奖励的机制,以实施 “ 名师工程 ”

为重点,加大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力度;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通 过培训、考试、认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实施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高工程, 使英语教师能够用流畅、准确的口语给学生授课, 并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五是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行为研究、问题研

究、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采取 “ 人人搞教研;人人有任务 ” , 以科研促教学方法的改进, 努力做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3、大力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大和深化教育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即校长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 师末位待岗制。二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工资待遇的全面落实。三是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 出台了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制度。四是积极加强城乡中学之间的交流, 采取送教下乡、传宝送 经、研讨交流等形式,既联络了感情,又取得了学习实效,更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 对各学科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 采 取等级评价方式,优化教育管理。

(四倾注爱心,关爱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为了保障每个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各校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 助体系。各校都能认真落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两免一补 ” 工作。对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等给以经济补助。三年来, “ 两免一补 ” 的经费都能专款专用, 落实到人, 让辖区内的学生得到实惠, 缓解了学生因贫困而严重流失的现象, 确保学生的巩 固率。

我县农村中学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上,态度坚决,措施扎实,成效明显,源于我县 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的 “ 四到位 ” ,由

此充分说明, 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县委和县政府部门的远见和决心, 我县进一步推进初中教 育均衡发展已取得的可喜的成效。

二、当前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我县东部经济落后,贫穷闭塞, 有 85%的家长没有文化基础,对学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子女外出打工

就是做好的出路, 于是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对子女上学不支持, 不尽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致使子女上学无人监护,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留守儿童,给学校教育增加了较大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失去了父母的依赖,心神不一,厌学情绪每况愈下,最终流失。所 有这些, 给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学校办学和教师 从教的积极性。生源的大量流失,造成生源的不均衡,我们认为, 这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最 严重、最主要的问题。

2、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要构建教育的高位均衡,各校教师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一

方面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 是教师队伍的数 量不足。据统计,城区教师数量上往往超编, 而乡村教师往往短缺,有的学校仍然有代课教 师充值, 这样教师专业水平层次不齐, 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 施还相对落后, 教师现代教学技术适应不了课改需要。培养机制、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教 师校本培训机制还不尽完善,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师资水平和学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教育经费仍显不足。虽然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件建设

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教育附加费的取消、学杂费的免除等使义务 教育投入仍显短缺,经费收不抵付,学校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弱势,教师待遇偏低,这些, 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4、缺乏区域内教师流动机制。目前我县农村初中教师的调配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困难,致使我县部分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县督导部门建立 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监测的结果依法发布,对我县农 村的义务教育决策起到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规及我县相关教育政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对扰乱教育均衡发展的违规现象依法处理。

2、实行以地方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教育经 费。建立并实施“以县为主,乡、村为补充的教育管理机制”,由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 行职能,统一均衡调配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并逐步达到生源的平衡。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各校每年可以 15%的教师数进行区域内流动。加强校际沟通交 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

领导与县城一些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岗交流,促进教 育均衡发展。

篇6:关于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县委党校课题组:陈军、唐立、康勇

(2015年9月)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乡困难群体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要确保这个网的网眼不破,每一个困难群众都在这个网内,事关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大局。尤其对于我县贫困群众较多,近年来大病患者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广大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工作实践中发现,近年来我县城乡低保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保障对象确定难、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政策落实出现偏差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调研报告从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低保工作能力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一、低保工作的基本评价

我县于1997年和2002年相继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建制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出发,将城乡低保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低保制度不断完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县城乡低保的保障人数已达47103户81933人,覆盖面已占全县总人口的5.6%。城乡低保保障 1 标准也分别增加至330元/月和2100元/年。从此次调研的情况看,我县城乡低保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制度措施健全、操作程序规范、资金兑现及时,有效保障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低保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兜底作用,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乡低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收入核查方面。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只有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家庭才能享受城乡低保。因此,准确认定家庭收入就成为确定低保对象的核心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均收入核实缺少统一标准,低保工作人员也缺少相应的核查手段。目前,我县城乡低保人均收入认定,主要采取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邻里取证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较为粗放,无法消除瞒报、少报或者不报个人家庭收入的情况。由于无法准确获得家庭成员务工收入,无法查询金融机构存款、证券信息以及房产、车辆等财产信息,也无法通过税收、公积金、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等来核对家庭收入和财产,低保对象的认定和补差水平的确定主要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保”。收入核查 2 难问题已成为城乡低保科学运行的重大瓶颈。

二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责方面。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乡低保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低保的审批。从此次调研的情况看,多数乡镇对城乡低保工作是重视的,履行工作职责是认真的,部分乡镇从村(社区)民主评议的环节就积极介入,履行好监督审核的职责,确保了城乡低保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但是确有极少数乡镇不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以人员少、工作忙为由忽视入户调查,放任村(居)委会进行评议,对村(居)委会上报的对象不能严格把关审核,起到的仅仅是“二传手”作用。另一方面,基层民政能力明显不足。县、乡两级由于从事低保工作的人手少、经费短缺造成城乡低保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我县的部分乡镇仅有一名低保工作人员,他们除负责低保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医疗救助、救灾、优抚、福利慈善、基层政权建设等工作,由于兼职工作太多,难以对低保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城乡低保工作需要经常入户走访、调查核实,还需要为每一名低保对象建立档案资料,这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目前乡(镇)一级普遍没有低保专项工作经费。县民政局也同样存在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政策落实方面。城乡低保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但在实施过程中,个别乡镇没有真正负担起低保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擅自突破政策界限,对改变低保准入条件的不良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急于解决眼前棘手问题,把低保当作安抚一些特定群体的手段,随意扩大救助范围,作为拆迁户、下 岗失业、失地农民的优惠措施,甚至通过低保来解决信访等矛盾问题,扭曲了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牺牲了低保制度的公平、公正,这也是导致低保对象不准确的原因之一,造成部分群众对低保政策执行产生误解,也导致一些群众因为低保多次信访。

三、下一步应对措施

城乡低保工作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作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下一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一)建立推进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逐步健全城乡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将申请对象的信息与公安、社保、车管、税务、工商、公积金、房管、金融等部门信息进行比对,通过对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核对,纠正和杜绝不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不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的做法,有效减少和遏制“错保”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因家庭收入和财产核对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目前,我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些政策主要惠及的是低保对象群体,由于政策叠加,低保“含金量”越来越高,部分低保家庭得到的各项救助累加后,生活水平高于低保边缘群体,这种状况引发了较多矛盾和问题。为此,建议政府抓紧制定低收入家庭的认定办法,使更多的专项救助政策惠及低收入家庭,同时,通过完善“救急难”临时救助政策,加大临时救助的力度,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出现的临时性、突发性的困难,缓解目前低保操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三)着力加强低保工作能力建设。低保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各级政府职责所在。城乡低保自运行以来,保障资金不断增多,保障人数不断增加,但低保管理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建议在乡(镇)人民政府增加低保专职工作人员;鉴于低保工作任务繁重,乡(镇)人民政府应考虑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要进一步加快低保信息化建设步伐,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为基层培养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服务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低保监督检查力度。针对目前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谁调查、谁签字,谁审核、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低保问题的查处力度,对群众举报事件,举报一起、查实一起;对违法违纪行为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媒体曝光和群众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对有渎职行为或以权谋私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追究法 5 律责任,从而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要不断规范低保运行,使全县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上一篇:特殊情况下爆破作业的专项措施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