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2024-05-25

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精选8篇)

篇1: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汇 报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辖19个乡镇,***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7个,1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城乡低保户10363户,21365人,其中:农村7195户,14135人。城镇3168户,7230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4273人,其中:农村2827人,城镇 144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3805户,4343人,其中:农村3693户,4178 人,城镇112户,165人。为使这些特困群体得到有效的救助,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平安和谐平泉的要求,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城乡特困群体全面救助为主体的五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工作,解决灾民生活难。今年我县19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低温冷冻灾害,加上局部地区的风雹灾害,粮食减产五成以上,农民减收。受灾人口3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5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为摸清灾情底数,我们逐村、逐地块地进行了查灾、验灾,乡镇都建立了《灾民档案》和《冬令需救济人口台帐》,作为救灾救济的依据。县委、县政府虽然采取了增加自然灾害救济费数量、调整种植结构、劳务输出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灾害损失较重,全县冬令、春荒缺粮人口将达到17.4万人,冬令、春荒共需救灾粮9650.7吨(折口粮救灾款近千万元),救灾工作压力仍然较大。为做好大灾之年的救灾救济工作,我县各乡镇都根据各自财力状况和救灾资金需要,增加了必要的自然灾害救济资金。在救灾款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乡镇将救灾款(粮)直接发放到最困难灾民和特困户手中,确保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解决特困群体生活难。我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试点并顺利实施,但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保障面小,保障标准较低等问题,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增加农村低保预算177.5万元,使农村低保标准由人均最低****元,提高到最低***元。城镇低保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上半年以清理整顿城镇低保对象为工作重点,克 服了由于保障面大而带来的任务艰巨、难度较大等困难,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排查,注销了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共注销320户,1100 人,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城镇低保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城镇低保金发放至10月份,共发放资金347.8万元;农村低保金发放至第三季度,共发放资金129.8万元;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解决特困群体就医难。

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通过2005年的试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运行情况看也发现了救助深度和广度不够,救助形式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无自救能力的重大疾病患者家庭和因非重大疾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家庭不能实施有效的救助。今年,我们在增加财政预算的前提下,重点抓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使城乡特困群体救助范围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转化。对于常年特困户和五保户(城镇三无户),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救助比例。个别确实无力治疗的,实行了先预借救助资金,治疗后核销救助。通过实施全面救助,分类救助,重点救助,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65万元,救助317人;城镇医疗救助发放12万元,救助47人。

(四)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对象解“三难”。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人,五保供养对象3693户,4178人,占农业人口11‰,其中:集中供养的人数231人,集中供养率5.5%。分散供养3947人,分散供养率94.5%。城镇三无户112户,165人。为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今年,我县在乡村两级调查摸底的前提下,采取本人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农村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对象达到了应保尽保,并发放了《农村五保供养证》。为整合资源,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院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三无户的住房难、生活难、就医难等困难,我们确定了县、乡两级投入,县民政统一管理,按规范化运作的农村养老、敬老的新模式,逐步撤消19个乡镇敬老院,建立5个中心敬老院和1个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到“十一五”未,五保集中供养率(城镇三无户)达到50%。今年,我县投资55万元,完成了平泉中心敬老院和道虎沟中心敬老院的改建任务,使四乡三镇81名院民入住了宽敞明亮、环境卫生、有洗浴、取暖、娱乐条件的中心敬老院。提高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使之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相适应,今年,我县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集中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

二、几点体会

(一)完善救助领导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加强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种领导组织都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四大班子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强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各乡镇、街道及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都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织,真正为特困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二)完善救助政策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为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类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因地制宜,科学救助,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出台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实施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城镇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暂行办法》、《****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办法》、《城乡医疗救助操作规程》、《*****对城乡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若干意见》等规范化的文件,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完善救助筹资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常年特困户,五保对象较多,现在,共有城镇低保人口****人,城镇医疗救助人口1446 人,五保对象4178人。在上级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社会救助任务,我们加强和完善了筹资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争取上级扶持。二是切实加大县本级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落实。2006年我县共列城乡低保资金****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0万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五是各项救助标准将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六是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救助工作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管理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为防止社会救助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今年,我县城乡低保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化发放。三是建立了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四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种救助政策形成合力,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五是建立了财政、审计、全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严肃纪律,依法行政。六是新闻单位加强了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完善救助监督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运行健全制约机制

一是社会监督。各种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我们都严格遵守“三公开”制度,严禁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目标。二是财政监督。我们各种社会救助资金都是按各类救助对象的花名向财政部门申请,县财政部门审查无误后,签署意见,报政府主管领导和财政领导审批后下拨,确保资金足额发放。三是审计监 督。县审计部门定期采取查账、入户抽查等手段,每年都对各类救助资金进行跟踪审查,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保证救助效果合规、合法。

三、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监督不够

由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保障面较广,救助政策较多,广大群众不能全面了解各种救助政策,公开形式较单一,致使在救助队伍中还存在着不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社会监督面较窄。

(二)保障资金紧缺

今年,我县各项救助工作运行较好,各项救助资金支出发放情况也比较顺利,但受财政状况的影响,到今年年底各项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完毕尚存资金缺口23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18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50万元,需上级支持。

(三)社会救助面较窄

城乡低保由于保障标准相对较低,只解决了部分无收入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对于因灾、因病、子女上学等致贫的特困户尚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医疗救助正在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的全面救助转化。

篇2: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县人大常委会:

6月13日至1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立君的带领下,对全县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组听取了县城乡社会救助相关情况汇报,深入三个社区实地走访了40余户城乡低保户,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听取了部分城乡社会救助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社会救助工作情况

(一)城镇低保工作情况。自2000年实施城市低保以来,县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开展调查核查工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同时采取抽查制、举报制、电脑核准、入户调查等办法,对全县城镇低保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并将低保对象分为“三无对象、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患重病家庭、一般困难家庭”等不同类别,进行重点保障。目前已有157名分类施保对象全额享受保障金,城镇低保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今年,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认真测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进行提标,全县平均低保补差由去年底的80元提高到95元。春节前,还对全县城镇低保对象增发58元生活补贴。截止3月末,全县保障对象达到1601户3969人,月支出保障金达到37万元,有效保障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自2006年末实施农村低保以来,全县对申请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实行村评乡审县定制,农村低保对象都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审查并公示后上报乡镇,乡镇严格审查核实后报县审定。目前,我县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962户3262人。今年一季度全县发放农村低保资金达到33万元。春节前,对农村低保对象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共7812人增发了40元/人的生活补贴,农村低保力度不断加大。

(三)受灾救助工作情况。一是准确掌握全县灾情,切实做好灾情及时准确上报工作,县政府建立了乡镇、村灾情信息员和灾情信息网络,明确各乡镇领导为灾情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做到有灾必报,查灾及时,保证联系畅通。二是开展了春荒冬冷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县政府根据上级民政部门要求,2007年下拨救灾资金106万元,有效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缺吃少穿等基本生活问题,确保了灾民顺利度过春荒、冬冷期。

(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2006年,县政府根据省、市出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要求,顺利完成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调查核查工作,核定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201户249人,目前已全部纳入供养。在供养金发放方面,我县按照集中供养不低于2200元、分散供养不低于1600元的标准,及时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007年,全县共发放供养金39.8万元。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县政府按照“十一五”期间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目标要求,认真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嘉荫县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将我县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现有2个敬老院进行扩建改造,建立2个中心院,同时再建立3个乡镇敬老院,规划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到2010年,2个中心院和3个乡镇敬老院共有床位200张。

(五)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情况。我县于2004年被列为全省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县,2006年被列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县。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县政府先后划拨了2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开展惠民工程,成立惠民医院,设立惠民门诊,对持有《救助证》的居民实行“九减四免”,城乡特困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51万元。

(六)其他救助工作情况。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救助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的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2006—2007年累计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学生教科书补助资金75.1万元。大力拓展筹资渠道,三年来,共资助50名大学生,资助金额22.5万元,先后有2120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46.2万元。坚持“以人为本、扶弱助困、维护公正、热情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范围不断拓宽,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效地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2005—2007年,县法律援助中心共组织律师、公正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6件,解答法律咨询1545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1、城乡社会救助资金少筹措渠道单一,仅仅依靠中央和省里支持,不能有效缓解城乡社会救助经费紧张的现状。

2、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成,但各单位、各部门缺少必要的配合、沟通和协调。

3、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贫困群体的救助需求。

三、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乡救助工作要按照“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扩展”的工作思路,逐步在全县建立起责任明确,参与广泛,运转协调,管理规范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继续深入做好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工作,规范救助范围,规范低保金的申领和发放程序,确保所有符合低保条件人员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及时足额领取低保金。继续做好提高城镇低保人均补差工作,逐步形成低保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物价上涨和财政承受能力同步自然增长的机制。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以社区为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对低保人群有效实行动态管理,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要加大对上争取农村低保资金的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人均补差标准,并做好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规范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把符合五保条件和没有纳入五保供养的对象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

三是积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在规范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壮大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增强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力度,搞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的衔接。

县人大常委会城乡社会救助调查组

篇3: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键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是以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林义为首的几位学者于2013年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该书以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为主线,通过理论研究、机制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等方式,系统探讨了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分析、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与机制创新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需求和财政保障能力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的配套改革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典型案例研究七个方面。

整体上看,该书立意高远、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内容丰富,创新性强,本人读后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同时也有很多思考,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统筹城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此,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文件中都会提到统筹城乡,这充分说明统筹城乡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上,在反复提出城乡统筹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的现实。也就是说,城乡统筹是基于城乡差距的现实所提出的。然而,城乡差距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阶段性,因此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并加以解决。城市产生于农村,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一旦城市形成,其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收入水平就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进一步加速发展,因此,城乡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而城乡差距的拉大又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如此循环往复,城乡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将是必然的,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农村的统治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是说,城乡差距将一直持续下去,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的理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根据这个理论,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将遵循从差异到大体相同的路径,也即城乡差距存在自动缩小直至消失的机制。然而,刘易斯的理论前提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在我国由于户口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很大的制约。此外,即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城乡差距消失的进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居民在收入、福利、权利等方面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这是对公民权利的直接侵犯。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必须通过人为的方式纠正农村居民公民权利的不平等,这就产生了统筹城乡的必要性。

统筹城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关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来讲,城乡统筹要求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概括起来,从本质上讲就是城乡居民权利的一体化,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一样的地位、一样的利益,实际上是要解决农民事实上长期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问题,真正获得《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给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建立以公平、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准确认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并不意味着在农村建立与城镇完全相同的社会保障体系,那样既不公平也不现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有其特殊性,必须考虑我国农民实际,创造性地寻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平衡性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城乡的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因此,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实际上统筹的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这是原则,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所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就要做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不因城市身份或农村身份而有差别;就是要求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规则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达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相对公平。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必须要厘清为什么要统筹?这个问题涉及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以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或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多,在此主要谈谈对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如上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是确保农村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民权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动用的是国家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不能由城市居民独享;其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同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是应对内需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差异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阶段,目前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总数的60%左右,但他们的保障待遇很低,只有象征性意义。与此同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与老人分居,老年人和子女间的感情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传统孝道观念日渐式微,导致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不足,相当部分老年人生活贫困,甚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迫切需要加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五,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居住和工作。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市民化,是使进城农民真正享有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各种权利,其中社会保障是关键内容。第六,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双轨并行,待遇差距巨大,但农村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最主要得益于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从自身纵向上物质生活的提高:从解放前的食不果腹到现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但年轻一代的农民则完全不同,他们从一出生就享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认为这种生活是很自然的,天经地义的。这种情况下,和城市居民横向对比的差异就往往会被放大,追求公平就成为自然之需,这种需求如若处理不好,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社会保障和每个公民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必须积极回应,进行城乡统筹。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要和其他改革协同推进。我国当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变的大变革当中,全方位深化改革成为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必须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配套,如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住宅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方面。否则,单纯的社会保障自身改革,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其次是要统筹谋划,分类逐步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把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一规划,综合考虑。要充分考虑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首先要任务的现实,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确定合适的保障水平,不能超出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承受能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是要考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通过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的家族及社会网络化纵向分散社会风险的非正式制度,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在受现代化、工业化影响相对较少的农村地区保留的还比较好,但在城市已有相当程度的弱化。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第四是要保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人们公认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益和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普遍认为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应当以承担相应的义务为条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在保障项目中坚持个人缴费,将待遇水平与个人缴费水平相关联,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要防止因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而采取免费享受的形式。当然,一定程度的降低缴费水平,政府增加支出是应该的。第五是要注重保障的全面性。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保障方面投入较多,而对精神保障、服务保障方面则关注不够。当然,在城市和农村这两方面的问题有所不同。城市中经济保障做的相对较好,主要问题在于精神和服务保障不足;而在农村,则经济保障、精神和服务保障同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经济保障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更为深层的隐患和问题在于精神和服务保障。当前,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下的广大老年人,其面临的真正需求更多地不是在经济保障层面,而在于解决生存和温饱之后的老年关爱缺失问题、养育子女巨大的付出和微弱回报的巨大精神落差问题。尽管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如何在制度设计、构建、实施方面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仍然处于讨论阶段,依然没有破题。

参考文献

[1]尹蔚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3(01)

[2]石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认识[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

[3]尹蔚民.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13(04)

篇4: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69-02

广大农村走向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公布,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1.27%。而从现状来看,大批农民迁移到城市里来后多选择城市生活成本最低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以至于导致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问题骤然增多,就业、教育、医疗、治安、交通、环境、社会保障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如何应对和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做到对症下药,必须从内在构成上找出问题的成因,去合理构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突出的成因

可以说,造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讲,下列几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重视。

1.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以流动人口聚居为显著居住特征,而这些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造成社会问题突出的重要诱因。伴随着劳动力的解放,我国农村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自由”地涌入城市,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阶层。而这些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相对贫困地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主体。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直接导致了他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贫困,一部分就业的也多数都是从事一些比较辛苦、薪水不高的职业,更有一部分最终沦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和无业游民。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这就使得他们极容易走上违法或犯罪道路。尤其是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属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他们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情感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以至于有些人就可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浓重的乡土观念和心理失衡促使社会问题的增加。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出门在外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浓重的乡土观念,使得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促进了流动人口这一封闭群体的形成。因此,他们相互间从众性、仿效性也较为严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来自传统农村的“城市新居民”是抱着到城市致富的目的而来的。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挣钱容易,致富快。但当他们从相对落后的农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后,感受到了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之自我调节能力差,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采用不当甚至非法手段去寻求他们向往的物质财富。导致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三乱”突出,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3.贫富悬殊刺激了违法犯罪现象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剧增。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财富的迅速流动以及不规则累积。这就极容易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个人收入悬殊的局面,我国当下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严重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但表现在个体间的巨大差异,而且也表现在群体间不断拉大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问题非常突出。俗话讲,“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不平衡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对比极为明显,因为空间的毗邻使得这种差距能从感官上不断刺激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相对贫穷的人们,导致他们产生不满的心理,以至于“仇富”现象非常严重,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动机。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竖起了高高的一道屏障。而这一屏障倾向于保护“主人”的利益,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异地迁入者”不能得到同样稳定的就业、补贴和福利待遇,这种状况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极为脆弱。

4.城乡结合部位置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管理任务艰巨,政府管理缺失现象突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面积较大,流动人口最多。在这些地区中,不仅聚集了各类型的农贸批发市场、餐饮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聚集了大量处于建设中的施工场所。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是连接城乡间的公路、城铁、地铁等交通网络,大量流动人口无序、盲目地涌入使得这一地区的各类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转。人口的流动性又造成规范管理难以奏效,相应地就诱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频繁发生,使得政府工作人员“为难情绪”明显,政府部门监管难以到位。在过往的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权力以及管理领域安排得不尽合理,执法的“突击性”色彩浓重,这种“走过场”的管理,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很多问题“弹性增长”尤为突出,使得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地区都成为当地脏、乱、差的重灾区。

二、进一步改进与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

如何解决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问题,不但是政府管理部门在思考,学者乃至社会舆论也在关注。究竟如何使得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下几种看法值得我们再思考。

1.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教育管理。城乡结合部地区当地政府应该在社区和街道的配合下,强化对本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进行教育,包括普法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提高地区人口的自身素质。人的培养与改造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对人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往往具有滞后性。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基础的内容是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人们的文化教育及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去控制和预防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基础。

2.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尽管他们户籍不在本地区,但是他们都为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在子女入学、医疗、公屋租赁等方面获得和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传统社会体制造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等,不仅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也造成了现实社会人和人互不信任的状态。如果能够逐步实行无差别的社会保障,流动人口诱发的社会问题将会从整体上得到解决。日本、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几年,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对部分外来人口的养老问题、住房问题、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逐步推行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步伐总体较慢,需要国家层面加快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由中央发起的“公布异地高考方案”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强烈的关注,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有巨大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这还需要我们的国家要有更大的勇气与魄力。

3.政府要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既存社会问题的处理。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政府要加强对该地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起联合防控体系,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强化法律监督,最大限度化解存在的社会矛盾。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维护合法利益诉求。针对群众的控告、申诉,既要做到认真接待、不推诿,更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大限度缓和矛盾与冲突。本着“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把握执法的尺度,针对那些恶性大、社会危害大的社会问题,要严格执法,绝不姑息。

4.加快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各个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地带。当地政府应该协调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配合下,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政府的规划部门、城管部门应该对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一些地区进行整治与改造,拆除违章建筑,为该地区居民努力营造“宜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容易发生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娱乐场所、集贸市场、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尤其是要利用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努力探索社区和群众自治的模式,强化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发挥群众相互监督的力量,切实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建设转变为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

5.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引导和投入,改变我国当前人口无序流动的现状。城乡结合部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往往都与外来流动人口过多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制定更多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当地的农民在本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减少农民盲目外出,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在本地区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也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而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简单粗放型为主,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农民结合本地区资源的特点发展地方经济,这既降低了盲目流动所带来的“虚假”的“GDP”,也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平衡发展。

总之,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尽管很突出,但是其必定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这些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甚至幻想其“自生自灭”,而是应当用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和应对,把这些社会问题对我国建设的负面影响抑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之内,切实把广大民众的利益时时刻刻地捍卫和维护好。

参考文献:

[1]詹毅,等.地方人大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人民政坛,2011,(5).

[2]王勇.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7,(5).

篇5: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 “一盘棋”的思想,把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社局局长同志亲自带队到各乡镇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狠抓落实,印发专门文件,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党委成员实行包保督办责任制,每人负责两个乡镇的新农保工作,局系统经办机构负责人参与协助,农保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克服各种困难,和农民群众交朋友,抓宣传,抓参保,抓服务。既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做到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人社局为把这项好事做实,实事做好,动用有限的资源,为先进的乡镇制定的奖励措施,并且成立了新农保征收督导组,对每天征收情况进行及时督导检查。时刻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全县18乡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发动,全力以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农民群众积极拥护,踊跃参保,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新农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全县应参保人数46.33万人,实际已参保人数44.33万人,参保缴费金额3757.12万元,全县平均参保率达到95 %,养老金发放人数

篇6: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为深入贯彻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9〕49号)精神,更好地适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推动我县加快实现“两率先两示范”奋斗目标,现就进一步深化全县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

(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动,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的同步测算、同步调整,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差距,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强化分类救助和动态管理。将低保家庭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动态管理期限,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每半年复核一次,对年老、残疾、患重病等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一年复核一次。三是强化低保承诺制。低保人员必须每半年书面向所在村(社区)如实报告家庭人员收入情况,如有虚假,按照《成都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108号)和《成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成府发〔2004〕86号)规定予以处罚。

(二)完善低保与就业联动制度。一是先求职后保障。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的低保申请人,应首先到户籍所在地的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无正当理由拒绝失业登记的低保申请家庭,不得享受低保待遇。二是积极提供公益性岗位。进一步拓宽社会公益性岗位范围,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优先推荐低保对象就业。三是及时清退不履行劳动、就业义务的低保家庭。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由社区劳动保障站推荐就业,一年内介绍两次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不就业的,其家庭暂停享受低保待遇;低保人员中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两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的,其家庭暂停1个月享受低保待遇。

(三)建立低保“救助渐退”机制。低保人员就业上岗后,其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仍可在3个月内享受低保待遇不变;3个月后经核实家庭收入仍超过低保标准的,停止享受低保待遇。

(四)建立低保边缘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将高于城乡低保标准50%以内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纳入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范围,使其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激励工作

(一)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一是对在我县公办高中就读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二是对在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许可的公、民办幼儿园入托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幼儿,按县物价部门核定的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减免杂费、保育费和管理费。三是继续做好对公办中小学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工作,适度提高公办高中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在现有每人每年50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年750元。四是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和校内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就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的学生实施资助。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激励制度。一是建立低保家庭学生教育激励制度。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20%的生活补助;对高中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40%的生活补助;对大学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80%的生活补助;对低保家庭中残疾人的学生子女、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以及农村低保家庭中的在校女学生,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低保标准10%的生活补助。二是完善帮困助学制度,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募集资金,对低保家庭中考上大学(高考录取)的学生实施帮困助学,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生圆大学梦;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中的中小学学生实施“阳光育苗工程”和“阳光宏志工程”。三是开展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困助学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工作

(一)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属城乡低保对象和一、二级残疾大学生参加双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的资助标准按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二)分类实施门诊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门诊救助每人每年200元,包干使用,不结转。三是对其他城乡低保对象,门诊救助每人每年100元,包干使用,家庭成员可共享,不结转。

(三)分类按比例实施住院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给予全额救助。三是实施一般住院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

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按医院级别予以不同比例救助:一级医院70%、二级医院60%、三级医院50%、惠民医院75%;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2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四是实施大病住院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门诊特殊疾病的和实施器官移植术及抗排斥治疗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不分医院级别,均按最高救助比例70%救助;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4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以上住院救助中,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患者,同一级别医院救助比例上浮10%。

(四)实施临时医疗救助。对因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的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一个自然内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孕产妇给予400元的一次性救助,用于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

四、进一步完善住房救助工作

(一)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一是加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实施范围。二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机制,对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实行复核,对其他低收入家庭实行季度复核。三是强化保障对象承诺制。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必须如实申报家庭人员、住房和收入等情况,如有虚假申报,一经查实,除取消保障资格外,不得再享受住房保障优惠政策。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构建,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对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安身工程”。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个集中”的推进,以中心村、聚居点为依托,以集中建房模式为重点,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改造。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集体帮扶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模式,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等方式,对农村符合救助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继续实施山区移民住房救助工作。通过对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家庭的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五、进一步完善生产帮困工作

一是帮扶部门对定点帮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在产业上进行一对一的扶持。二是积极开展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三是为农村低保对象免费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劳务输出。四是对农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家庭,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发展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方面实施专项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创业

增收。五是对农村低保对象建立社会共同关注机制,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建立“一对一”援助机制,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履行责任,将法律援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二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县建立便于受援群众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的受理大厅,在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面,提高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是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包括外来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法律援助及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做到应援尽援。

七、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工作

一是把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工作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巩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确保有意愿入住的集中供养率达100%;通过实施集中供养彻底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二是敬老院要与镇(街道)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行定点挂钩,有条件的可设立医务室,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及时、便利和优惠的医疗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敬老院规范化服务管理,健全各项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院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供养机制和城乡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四是重视敬老院文化建设,丰富五保对象的精神生活。五是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敬老院。

八、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流出地救助、预防、回归安置救助管理机制,尽快建立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做好儿童保护工作,预防儿童流浪和再次流浪。二是进一步在各镇、街道加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按照管理和救助服务并举的原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加大救助力度,劝导、引导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实施救助;对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和被利用进行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按照“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作好调查、取证和解救、救助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工作,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进社工、教师、心理医生等

专业人才进入救助管理领域提供救助服务,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参与救助服务工作。

九、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工作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指挥体系;制定县、镇(街道)二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整合资源,建立公安、民政、商务、卫生、建设、水利、地震、气象、交通、国土、通信、电力、驻县部队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做好各类救灾物资、器材、装备、资金等备灾工作,确保应急救援及时有效。三是建立由公安、武警、驻县部队、民兵预备役、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统一、高效、有序开展。四是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灾后捐助工作,积极为灾区募集资金和物资。五是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十、进一步做好慈善、捐赠等其他救助帮扶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和扶贫、救灾、济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创新和丰富志愿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四是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建立和推广“慈善爱心超市”,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五是动员和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互助活动。六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抚慰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增强信心,战胜困难。

十一、建立残疾人救助机制

对贫困残疾人实行特别救助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制订和实施各项救助政策与措施时,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对残疾人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放宽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范围。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别困难家庭实行特别救助。二是逐步建立满足残疾人特殊人群康复、就业、教育、维权、托养(老)、无障碍环境等特殊需求的服务体系。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家庭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着力发展重度肢体、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托养服务。

十二、建立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由县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联系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牵头,县劳动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房管局、县公安局、县金融办、双流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总工会、县残联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双流分中心等部门参加的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各镇、街道落实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三是合理确定低收入标准,分层分类实施救助。

十三、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

篇7: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工作的主要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做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根据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以及上级指示,就进一步做好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出如下调整意见。

一、个人缴费档次及标准

在现有10个缴费档次的基础上,增加5个缴费档次。调整后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和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2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其中,新增加的每年600元、8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5个缴费档次及标准从2012年缴费年度执行。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自主选择,多缴多得。

二、政府补贴根据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适当调整部分政府补贴标准。

(一)缴费补贴

1.多缴者多补。年缴100元补60元,年缴200元补65元,年缴300元补70元,年缴400元补75元,年缴500元补80元,年缴600元、700元补90元,年缴800元、900元、1000元补100元,年缴1200元、1500元、2000元补150元,年缴2500元、3000元补200元。

2.长缴者多补。个人连续缴费满15年或累计缴费满20年后,个人每多缴1年,达到领取待遇条件时,月加发基础养老金2元。补缴年限不计入累计缴费年限。符合条件者从认定的次月起执行。

(二)基础养老金补贴。在每人每月65元的基础上增加10元,调整后我市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75元。

(三)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参保的高龄老人,年满70周岁每月补贴20元,年满80周岁每月补贴50元,年满90周岁每月补贴100元,年满100周岁及以上者每月补贴200元。上述三项政府补贴调整从2012年1月1日执行。所需资金由市、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

(四)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县(市、区)为其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对烈士遗属,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给予适当补贴。对领证的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父母,按市政府有关政策执行,计划生育补贴纳入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统一发放。

三、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经办服务

(一)各县(市、区)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行政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二)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加强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建设,实行县级垂直管理,按照每万名应参保人员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足工作人员,同时按规定标准配备固定办公场所、必要信息化设备和其他设施。

(三)行政村确定新农保协办员,一般由村干部(会计)担任,明确其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按照实际参保率给予适当补助。考核及补助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四)认真记录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使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金保工程”)统筹推进,逐步与其他公民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按照上级要求和统一部署,全面应用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五)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

篇8:关于社会城乡养老问题的比较分析

1城市中韩玉春老人家养老现状的调查反馈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 “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了。很多企业在转轨后, 职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在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制度化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且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然而,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社会城乡老人的养老现状。

1. 1收入

( 1) 退休金: 韩玉春老师的退休金每月3000元左右,老伴李美蓉老人是一名家庭主妇,没有退休金,但有国家养老补贴每月50元。

一年退休金收入=3000 ×12 +50 ×12 =36600 ( 元)

( 2) 子女赡养金: 三个子女都有固定的工作,因此每人每月平均赡养金200元左右。

一年赡养金=200 ×3 ×12 =7200 ( 元)

( 3) 医疗保险: 韩玉春老人每年有1000元左右的医疗卡补助( 用于日常买药) ; 本市的大型医院住院医疗报销80%; 每年会组织老教师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李美蓉老人没有任何的医疗补助也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险。

( 4) 交通补贴: 两位老人均已70岁以上,本市内任何的公共交通均免费。按计算每年补助大约500元。

( 5) 总收入=36600 +7200 +1000 +500 =45300 ( 元)

从老人整个的养老收入看,国家的补助涉及的方面还比较广,对机关退休老人的补助比较合理,而对像李美蓉老人这样的家庭主妇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补助,这一块是养老体系的重大缺失,会造成社会养老的一大弊病。另外, 子女的赡养金在整个养老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小,可以反映出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意识不强,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也有缺陷。

1. 2支出

( 1) 日常生活支出: 两位老人的儿子儿媳及其他子女经常回家吃饭,因此日常柴米油盐肉菜的支出为每月800元左右,必备日用品每月100元,老人滋养补品每月200元,水电煤气等费用每月80元,通信费每月50元, 有线电视费每年300元。

日常生活支出= 800 × 12 + 100 × 12 + 200 × 12 + 80 × 12 + 50 × 12 + 300 = 15060 ( 元)

( 2) 生活之外的开销: 医疗保险之外的看病花销每年2000元,有时带看孙子额外花销每年800元,每年游泳健身的费用800元,每年旅游的费用500元,过年过节走访亲朋好友每年800元,人情随礼每年500元。

生活之外开销= 2000 + 800 + 800 + 500 + 800 + 500 = 5400 ( 元)

( 3) 总支出=15060 +5400 =20460 ( 元)

而通过对老人支出情况的分析,日常生活的开销占其中的比重非常大,尤其是日常柴米油盐的开销。而我们也看到了像滋养补品、游泳健身、旅游等项目的开销,说明老人的养老质量在不断提高。而总的支出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每年还有一部分结余,这说明养老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再提高。

2农村李友熙老人家养老现状的调查反馈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 “五保” 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农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养老日益关注。目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正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我们看一下现在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现状。

2. 1收入

( 1) 退休金: 李友熙老人是退休工人,每月的退休金1000元左右。老伴刘爱芬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国家的养老补贴每月50元。

一年的退休金=1000 ×12 +50 ×12 =12600 ( 元)

( 2) 子女赡养金: 老人有两个儿子在城市有固定工作,两人平均每月给老人100元,其余三个孩子只是在家务农,因此平均每月给老人50元。

一年的赡养金=100 ×2 ×12 +50 ×3 ×12 =4200 ( 元)

( 3) 医疗保险: 李友熙老人每年医药补贴800元左右( 但只能在乡镇医院或诊所拿药) ,住院医疗报销80% 。而刘爱芬老人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吃药有500元的医疗补助,而住院有50% 的医疗报销。

( 4) 总收入=12600 +4200 +800 +500 =18100 ( 元)

与韩玉春老人的退休金相比,同样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李友熙老人,作为工人的退休金仅是机关单位退休金的1/3,显得有些欠妥; 对比两家老人的赡养金,我们不难发现其在老人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不高,也与子女们的经济条件有关,但主要是一个养老意识的问题。但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来说更完善,对那些务农的或者家庭主妇都有很全面的照料,可以向城市中推广普及。

2. 2支出

( 1) 日常生活支出: 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日常柴米油盐肉菜的支出为每月300元左右; 必备日用品每月50元; 水电煤气费用每月50元; 通信费每月30元; 有线电视费每年300元。

日常生活支出= 300 × 12 + 50 × 12 + 50 × 12 + 30 × 12 + 300 = 5460 ( 元)

( 2) 生活之外开销: 刘爱芬老人每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0元,除去医疗保险的补助外每年看病花销2000元左右,每年人情随礼大约500元,走访亲朋好友每年500元。

生活之外开销=80 +2000 +500 +500 =3080 ( 元)

( 3) 总支出=5460 +3080 =8540 ( 元)

相对于韩玉春老人家的支出,李友熙老人家便显得单调了很多,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开销,养老的质量不是很高。而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老人们的娱乐休闲等设施十分不完善。而且李友熙老人家是村里条件比较好的老人, 据调查甚至还有老人七十几岁的高龄还要下地务农。农村养老产业的提升空间更大。

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的问题,还有精神层面的问题。 首先说韩玉春老人家,虽然说三个儿女都在城市工作生活可以经常回家,但是城市的那种喧嚣打破了他们所向往的那种养老的宁静,他们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方面显得格格不入。再说李友熙老人一家,他的几个子女大多在城里上班生活,很少有机会回家,空巢老人的心情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他们更向往与子女们的团圆与相聚,而不是给自己多少多少的钱。精神层面的养老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3对当下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 1) 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养老事业。对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给予更高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上的倾斜,优先发展城市的养老产业,尤其是养老的医疗机构更是重中之重,争取创办高水平高质量的养老医疗机构,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在大力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此类民营机构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不允许有昧着良心挣老人们的养老钱的情况发生。

( 2) 大力培育养老专业人才队伍。从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上做文章,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养老团队。还可以利用下岗职工再培训的形式培养专业人才,既提升了当下养老的水平,又创造了再就业的机会。通过国家财政补助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收入标准。

( 3) 提升农村养老娱乐与休闲设施的建设工作。农村娱乐和休闲设施建设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农村老人们的养老生活显得单调乏味。我们的政府、一些民营企业或者一些慈善机构应当对这方面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4结论

养老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做好养老工作可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对实现更加合理的收入和再分配机制,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就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位老人家养老现状的调查反馈,以真实的笔触和具体可感的数字反映了当下城乡养老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况,并比较了当下城乡养老现状的各自优点与不足,为日后国家养老问题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上一篇:办公场合共乘电梯礼仪下一篇:春天,未曾预约的美丽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