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2024-05-12

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共8篇)

篇1: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1.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功能有: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输出

2.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硬、软资源,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办公设备,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储存、加工、输出,给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人机系统。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单元,信息用户,信息系统管理者构成。分为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计划四层。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a)它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b)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c)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d)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3.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1)直线制2)职能制结构,亦称“U”型组织3)直线职能制结构 4)事业部制结构 ,亦称M型结构5)矩阵型组织结构6)立体多维型组织结构

3.诺兰的六阶段模型: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是,都存在客观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状况四个方面。

4.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注意员工认识和基建)、传播阶段(投入大幅增加,对软件开发有兴趣,)、控制阶段(组织协调数据共享,部门内部网络)、/集成阶段(建立基础数据库,员工对数据库认识,建立内部网)、数据管理阶段(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成熟阶段(满足各层次需求)。其实:了解自己所处阶段,不跳跃。5信息系统建设方法:生命周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概念、内容、特点)

6.生命周期法

主要思想是将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按照时间顺序和所采用的工程方法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和任务,按阶段或任务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实现。也称为“结构法”、“瀑布法”。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只有在前一个阶段圆满完成后才能正式开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1)系统规划阶段 :(1)根据用户请求,初步调查,明确问题;(2)进行可行性研究

2)系统分析阶段: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提出系统分析说明书。

3)系统设计阶段:总体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功能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形成系统设计说明书。

代码设计中,代码有哪些种类?邮政编码、学号、身份证等均属于哪一种代码?P180

a)代码是代表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代码的符号可以是数字、字母或者是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

b)代码的种类,实际应用中,常常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代码的组合。

1)有序码,2)区间码 ①层次码: ②十进制码③特征码3)助忆码4)缩略码 5)尾数码。

3.校验码。

4)系统实施阶段:程序编写、测试(由程序员执行);硬件购置、安装、调试;人员培训以及数据准备;系统调试;系统试运行。用户手册

5)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软件维护、数据维护、设备维护)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

–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整个项目按阶段和步骤可以划分为许多组成部分,各部分可各自独立地开展工作,这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生命周期法的缺陷: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2)周期较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成本高,效率低。生命周期法的两个基本假定:系统目标反映了用户的要求;系统开发的环境,包括系统内部的关系都不发生变化。

7.原型法

1)原型法也称为“决速原型法”或“螺旋法”。是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个系统初始模型,使用户可以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迭代循环,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2、原型法的优点:不断完善需求和估算需要时间,具有较好的用户交互参与机制,在进行小系统开发时比较有效。

3、原型法的缺点 很难明确确定系统实施阶段的起始; 极有可能在缺少充分的需求分析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到编码阶段; 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会引起无限期的循环,最终导致系统失控。

8.面向对象方法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

开发过程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2)分析问题和求解问题3)整理问题 4)程序实现

9.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开发方法CASE(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的全名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程序生成技术的出现,运用人们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让计算机来辅助信息系统开发和实现的一种方法。集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于一身。

1.基本思路对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通过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2.体系结构:根据CASE在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所支持的阶段来划分为三类:上游CASE;下游CASE;支持项目管理的(贯穿整个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CASE)

3.CASE的功能1)中心信息库。2)图形功能。3)查错功能。4)支持建立系统的原型。5)代码自动生成。6)有利应用结构化方法。

10.各种建设方法的比较

①生命周期法

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划分。简单易懂,使用方便,获得了广泛应用。

②原型方法

它多被用于小型局部系统或处理过程比较简单系统的设计到实现环节。

③面向对象法

围绕对象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用面向对象的工具建立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开发,但是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④CASE方法

它是一种除系统调查外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方法。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结构不太复杂的系统适宜于用快速原型法或面向对象法。

11.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P130

1.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着眼点:战略分析

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成功因素确定组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a.了解组织的目标b.确定关键成功因素c.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标准d.识别测量性能(利用树枝因果图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2.企业系统计划法(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着眼点:企业过程分析 70年代初由IBM公司提出,基于用信息系统支持企业运营的思想

自上而下分析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类,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和实施系统,以支持企业目标根据过程/数据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3.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组成,mis的战略规划过程是吧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化为mis战略目标。

1)识别组织的战略集(组织人员结构,对每类人识别)2)转化(系统目标约束设计原则)

4.三中结合使用,CSB。先用CSF确定目标,用SST完善目标,BSP校核确定系统结构。

12.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有哪些:

1、自主开发:有较强的信息技术队伍,开发费用少,满意度较高,便于维护;系统优化不够,水平较低;系统开发时间长;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证的情况。

2委托开发:开发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优点是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费用高、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

d)所谓系统外包:由外部开发商来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甚至是日常管理。控制成本;推动企业的重组与变革。缺点,例如失控、战略信息易损、对外部服务商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培养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等。

3合作开发企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人员,希望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完善和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后期的系统维护工作。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合作中易出现扯皮现象,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购买和租用软件包此方式的优点是节省时间和费用、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通用软件的专用性较差,根据用户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做软件改善和接口工作等二次开发工作。各种开发方式的比较

13.开发方式的选择

对规模较小,商业逻辑较简单的企业可以选择通用软件

对规模较大,经营模式较复杂的企业,优先选择通用软件,可以为企业节省时间,降低风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通用软件,可以根据自己开发能力采用委托或联合开发方式。在选择之前,需要建立规划机构进行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25计算机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有哪些?网络中节点相互连接的方式和形式成为网络拓扑。网络的拓扑结构有星形结构、环形结构、总线型结构。

26.霍尔三位:时间逻辑知识

27..EDP电子数据处理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1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参见六)原则:完整 相关 适应 可靠 经济

1.系统分析:1)目标:在系统规则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信息需求,提出系统逻辑方案。2)任务: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对系统i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等工作来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3)基本步骤:进行系统初步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完成可行性报告后对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和逻辑设计工作。(新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分析,逻辑模型,分析报告)

1.1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可行性是指在当前情况下,企业研制这个信息系统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可行性的含义不仅包括可能性,还包括必要性、合理性。

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a)1.技术可行性b)2.经济可行性c)3.社会可行性组织内部来讲,导致某些制度,甚至管理体制的变动。从组织外部来讲,对于涉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考虑原始数据的来源有无保证。

可行性报告内容:① 引言。② 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③ 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④ 可行性论证。⑤ 几个方案的比较。

2.系统设计:工作内容:1)总体结构设计2)详细设计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编写4)系统设计说明书

3.系统实施:实施指的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在纸面上的新系统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应用软件系统。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设备;建立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 和调试;整理基础数据,培训操作人员;系统切换和运行。

程序设计

衡量编程工作的指标:可靠性规范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常用的编程工具:常用编程语言类,数据库类,程序生成工具类,系统开发工具类,客户/服务器工具类,面向对象编程工具类

系统切换:1.直接转换2.平行转换3.分段切换

4.系统评价与维护:1.正确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① 程序的维护。② 数据文件的维护。③ 代码的维护。④机器的维护。

15.数据库设计

信息转化: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计算机世界

概念模型(er)---逻辑模型(关系模型)----物理模型

步骤① 系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② 概念设计:设计出面向用户的全系统概念数据模型,如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实体、属性、域、实体集、主键、联系

③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DBMS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关系的规范化

④ 物理设计:结合特定DBMS,根据逻辑设计的数据模型,设计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据库模式(物理数据模型)。

⑤实施、测试与运行维护

16.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及部门之间的分割线至,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化的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符合三个基本条件:1)电子政务是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2)电子政务实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17.企业资源计划(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到一期,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的自愿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18.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一、项目管理的流程:立项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项目实施管理阶段(贯穿全过程)。

二.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任务划分、计划安排、经费管理、风险管理、审计与控制、文档管理等。

1..任务划分

任务划分是把整个系统开发工作定义为一组任务的集合,这组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若干子任务,进而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群。(1)按系统开发项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划分。2)按系统开发阶段进行划分。3)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注意:1)划分要恰当。2)明确任务负责人的职责。

2.计划安排

a.依据任务划分来制定出整个开发及项目管理计划,绘制任务时间计划表。

b.系统开发计划可分为系统配置计划、应用软件开发计划、测试计划、验收计划、项目管理计划、培训计划等。

3.经费管理

a.经费管理是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整个开发工作。b.在经费管理中要制定两个计划:经费开支计划和经费预测计划。

4.项目管理采取的措施:1)项目组与用户结合的外部结合2)项目组协调工作的内部结合3)任务结构化,条理化的计划4)估计项目进程的规范化控制

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方法1)严格挑选系统开发组成员2)加强培训工作 3)正确选择系统开发策略与方法4)建立质量检查制度 5)采用项目监理6)进行集体评议

19.风险与螺旋模型P107

a)螺旋模型它兼顾了快速原型的迭代的特征以及瀑布模型的系统化与严格监控。b)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风险分析,使软件在无法排除重大风险时有机会停止

c)螺旋模型更适合大型的昂贵的系统级的软件应用。

20.安全技术1.防火墙2.虚拟专用网技术3.网络入侵检测技术4.加密技术5.认证技术(数字摘要,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签名,数字时间戳,数字证书)

21.电子外贸管理系统、社会保障服务系统、电子税务系统和电子人事管理系统各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子政务系统?(G TO G;G TO B;G TO C)

22.电子商务模式有哪几种?(B TO B;B TO G;B TO C)

23.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1)ERP(企业内部供应链全面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企业运营总管

2)CRM:(销售管理)打开市场敲门砖

3)SCM:(供应管理)让企业拳头更硬

4)HRM:(人力资源管理)武装企业到牙齿

5)电子商务:让企业轻舞飞扬

2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a)按地域范围分类:有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b)按拓扑结构分类:分为星型网、环形网、总线型网等c)按网络组建属性分类:公用网和专用网两类。d)按信息传输交换方式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其中混合交换式指在一个网络中同时使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MIS管理信息系统

DSS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做出决策)

URL统一资源定位器(就是制造唯一网址)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UML统一建模语言

SQL结构化查询语言

DW数据仓库(就是数据集合)

DM数据挖掘(从数据集合中挖掘潜在价值)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CSF关键成功因素法(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SST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战略集转成MIS集)

BSP企业系统计划法(企业目标转成IS目标)

调制: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

解调:模拟信号变回数字信号

企业管理信息化

ERP企业资源计划(人力,物流,财务管理)

SCM供应链管理(将生产销售购买者连一串)

CRM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至上,客户关怀)

e-HR一中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

MRP物料需求计划(根据产品结构确定原料)

MRPⅡ 制造资源计划(从整体最优角度考虑资源)

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B2G G2B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

G2C政府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C2C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VPN虚拟专用网(联想到校园网)

系统测试目的:通过各种结合测试,结合需求,发现不足,进行完善

四个步骤:

单元测试(模块测试)对每一个程序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联合测试)将模块组装成系统,对体系结构构造进行测试

确认测试(有效性测试)确认是否复合要求

系统测试(及发版测试)把软件与计算机外设等结合起来测试

U/C矩阵BSP中定义信息结构,划分子系统,检查错误的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模式

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主机终端模式(不好用,被淘汰)文件服务器模式(只适合小规模局域网)

篇2: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第一章

有单选,基本考的都是考概念,如信息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组织结构,基本形式,特点即优缺点。系统的物理结构,如集中式,分布式,优缺点。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积极和消极。诺兰模式,6个阶段,给我们的启示,哪个阶段用哪个。

第三章

网络结构,如局域网等。网络设备有哪些,如网关等。数据库的设计不考大题,考选择题,比如说如何转换成E-R模式。

第四章

信息系统开发方式,软件公司角度和用户角度。生命周期法等3种方法,概念,内容,特点即优缺点,生命周期法被取代的原因,生命有两个根本条件要满足。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去购买,适用于哪种情况,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去选择用哪种方式。给个例子去做项目管理

第五章

3种规划方法,内容,步骤,怎样实现。确定信息结构的方法,UC矩阵的内容。

第六章

过程分为哪些阶段,主要内容。系统分析任务有哪些,设计的内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目标。详细调查的内容。上课讲到的例题要看。数据流程图只考第一层。数据字典、判定语句要会写。判定树,判定表,要画好。系统实施里的系统测试的步骤,方法,转换的3种方法,那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优缺点。系统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等,内容

七八九章

篇3: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1. 总体设计思想

该平台采用系统一体化设计, 又称作系统整体化设计。在系统一体化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来的系统除了能够在前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外, 最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实现后台一体化管理, 使系统标准化程度更高。一体化设计思想包括以下两点:

1.1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应用支撑环境,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完善和覆盖所有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 在统一的应用支撑环境上构筑自己的一体化网络应用系统。

1.2 为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建立公共资源配置管理体系, 对系统中的所有公共资源进行逻辑上的统一规划、物理上的分布存放, 实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授权管理、统一配置管理等, 实现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公共资源访问接口, 从而达到后台一体化管理、前端个性化处理, 单点登录、全网通行的效果。

以下是传统设计与一体化设计的差异如图1。

同时, 在该系统中, 我们还应用了复杂适应理论, 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变化, 如图2。

复杂适应理论, 是指在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自适应改变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特点, 从而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化。也就是说主动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 个体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被选中并且被应用, 这种选择既有确定性的方面, 也有随机性的方面。

2. 系统框架设计

2.1 总体架构 (如图3)

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系统应用支撑环境, 逐步完善和覆盖所有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和组合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 在统一的应用平台上构筑自己的一体化网络应用系统。

2.2 技术架构 (如图4)

3. 系统功能设计

公共资源管理与配置平台的逻辑结构图如图5:

3.1 用户身份管理

身份管理是在通过各种安全控制措施 (如防火墙、PKI认证等) 之后有效管理并为其他系统提供详细身份信息的服务系统。包括:通用用户身份管理;审计日志功能;自助式服务。

3.2 资源管理

平台中的业务系统管理服务集中对各个服务栏目进行授权控制, 并提供完整的系统功能信息。业务系统管理服务将应用支撑平台中各个应用系统的具体功能作为可以被授权的对象实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监控和统一授权。

3.3 授权管理

在平台中, 我们提供完善的授权管理机制, 可以满足复杂的权限控制需求。我们提供丰富的权限类型, 可以对用户、部门、用户组、角色、动态用户组等授权, 并可以通过权限继承与过滤和分级授权等机制方便地实现实际的授权需求。

3.3.1 授权要素

一个授权过程有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即被授权的实体、被保护的实体和权限类型。系统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组合及继承过滤机制等灵活方便的授权规则来实现复杂的授权管理要求。

3.3.2 授权方式有:

直接授权;权限继承与过滤;安全等价;分级授权。

3.4 配置管理

平台中配置管理系统将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系统配置信息统一存取服务。各应用系统可以将自己的系统配置信息存放在应用支撑平台中, 并通过平台提供的接口获取其配置信息。

3.5 接口服务

平台提供基于Java的开发接口, 所有本平台提供的资源均可通过A P I接口获得。

3.6 同步工具设计

数据同步工具负责完成将平台中的数据同步到其他关系型数据库中, 兼顾两种方式, 即基于事件的实时同步和一次性的手工全部复制。

数据同步工具采用发布者和定购者的模式进行设计, 订购者采用监听发布者的数据分布事件的方式获取平台发布的更改信息。同步工具可以同时接受多个订购者。

数据同步工具的发布者事件包括了所有的事件类型, 即增加、删除、修改和重命名等和所有的变更数据, 订购者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决定监听的事件和接受所需的数据。

3.6.1 采用完全的事件驱动工作流引擎

通过事件驱动来运转工作流引擎, 根据事件来源将事件分为三类, 分别是用户事件、定时器事件和外部事件 (JMS、WEB SERVICE) 。在工作流运行过程中由用户、系统或外部触发事件, 通过事件检测器检测到已触发的事件, 判断事件类型后, 启动相应的监听器来处理其业务, 进而推进工作流程的流转。

3.6.2 采用动态角色技术

动态角色是指在流程定义时不能明确指定, 而需在流程运行过程中动态决定的那一类角色。它可以解决比较复杂情况下流程任务的执行角色确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定义角色的灵活性。

3.6.3 流程定制通过浏览器实现

提供浏览器方式的工作流定义机制, 用户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上进行工作流程的定义, 简化了客户端, 使得用户的操作更简单, 实现了零成本或者最小成本的最终用户维护。

3.6.4 业务表单的自定义

流程中用到的业务表单, 用户可以自由定义。

3.6.5 细致严密的权限控制

支持数据表的行权限和列权限。列权限只设置到角色级, 行权限可以设置到用户级。通过对任务权限和对应于表单元素的数据表字段权限的配合设置, 可以将权限控制到某一任务中的某一表单元素, 很好的保证了表单数据流转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6.6 采用T a g技术

开发了点击签名、多人意见框、日期选择、正文按钮、附件框、自动编号框等标签, 用户在不需编程的基础上, 就可以实现很多复杂的功能, 极大的方便了用户。

3.6.7 基于表单的痕迹保留技术

通过复杂算法, 对表单可以实现类似Word痕迹保留的功能, 可以确保对表单的每一个处理步骤提供修改的痕迹保留, 以确保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和可追溯性。

3.6.8 可扩展性

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功能, 采用基于组件的可复用软件结构, 方便地根据用户需求配置系统模块, 适应不同的需要;另外, 提供二次开发的API接口, 为系统今后功能扩展、升级留有充分的空间, 有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

3.6.9 安全性

系统具有完善的认证和授权管理。任何人必须经过认证才能访问系统, 且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系统;能够按照角色进行权限分配, 方便灵活;提供单一登录机制, 访问所有的子系统都使用统一的用户名和口令;支持目录服务, 能够通过目录服务访问用户信息, 与其他支持目录服务的系统共享用户和授权信息。

4. 系统安全实施方案

根据高法办公系统的建设情况, 我们在本次的实施过程中, 做了如下安全防护:

4.1 访问控制:通过防火墙对高法内网的访问进行控制, 保证用户的网络资源不受到非法访问;

4.2 入侵检测:采用入侵检测技术, 为大高法的通信提供数据检测, 记录入侵行为;

4.3 数据备份:防止设备故障造成网络瘫痪或误操作造成数据丢失;

4.4 链路加密:防止数据在链路上被截获造成泄密,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4.5 身份认证:建立智能化信任和授权平台;

4.6 信息安全服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咨询, 安全培训, 安全风险评估, 特别事件的应急响应等。

5. 结语

篇4: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摘 要:文章针对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出了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平台的网络架构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系统的建设还兼顾了实用性、易用性、通用性和可监控性。通过共享平台的建设达到了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综合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网络架构;安全部署

中圖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03-02

1 背景概述

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信息与数据的自动共享与交换已经轻而易举。政法职能部门例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政法部门都已经拥有本部门的信息系统办公平台,各部门的信息资料得到了集中性的管理,并且信息的存储量非常大。在一些部门的工作中需要向其他部门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1]。

政法系统中各单位已经建立了多个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单位内已经进行了有机整合,但单位间仍处于隔断状态,形成单位间封闭独立运行,能耗较大、运行费用较高[2]。

由于是政法系统各部门的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来源多样[3-4]。这就要求系统能够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提供处理各种数据的能力,在网络构建时就需要通过设置相关的服务器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扩展,如给管理员提供了监控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针对大量的图片信息提供了搜索及图片服务器,对ETL提供了数据抽取前置服务器等。如果今后对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增加了,只要增加相应的软硬件即可实现对功能的扩展[5-6]。

为了实现本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需要实现如下建设内容。

1.1 实现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在共享平台门户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数据保护、授权使用、身份认证、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技术手段,避免出现共享信息泄露、违规使用和数据遗失的情况。

1.2 实现高级别安全机制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通过设置防火墙和安全网关来保护系统的安全外,平台还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方式来保证安全[7-8]。为了确保用户账号的使用安全,每次登录必须填写发送到绑定账号手机的随机短信验证码,验证通过后才能成功登录[9-10]。

2 网络架构的设计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网络拓朴结构,如图1所示。平台通过政法专线接入各职能部门。数据到达后要经过防火墙和安全网关的过滤到达门户服务器,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门户服务通过与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提取、转换和加载)服务器、搜索服务器、图片服务器相互协作完成数据处理功能,最终的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中。

本系统采用由软硬件支撑层、数据共享层、应用平台门户、安全平台(边界保护安全隔离层)组成的多层平台体系结构,通过对多层平台的搭建即可以使日常复杂的计算机管理及维护变成简单化,又可以轻松搭建其他子系统,使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变得轻而易举。多层平台的体系结构可以综合管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JavaEEServer等,使管理变得统一有序,调整资源变得傻瓜化。该平台建成后,用户和技术人员就可以在平台上搭建各自的系统,同时该平台为各个系统提供统一的单点登录功能,并可以与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进行网络对接。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致包括平台门户的设计、数据共享层的设计和软硬件支撑层的设计。

2.1 平台门户设计

平台门户是共享平台统一对外的应用和管理入口,集成身份认证、综查服务、请求接口、数据监控、用户权限、数据备份等模块。

2.2 数据共享层设计

数据共享层将法院数据、司法行政数据、检察院数据、监狱数据、国家安全数据、劳教(戒毒)数据、公安数据实现同步整合,并提供给平台门户使用。

2.3 软硬件支撑层设计

主要包括支持数据清洗、转换、同步和整合的ETL工具、需要配置的硬件设备及其拓扑设计。

3 网络架构的实现

3.1 硬件配置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网络交换机1台,安全设备2台,服务器4台及存储器1台,详细硬件配置,见表1。

3.2 软件功能模块

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根据需求分析划分出下列功能模块。

3.2.1 信息共享资源库

通过ETL工具将政法部门的资源数据全量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整合到信息共享资源库集群中,并同时支持大数据的实时同步入库和普通定时入库两种增量抽取方式,实现数据同步。

3.2.2 身份认证

门户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单点登录方式,为了确保用户帐号的使用安全,每次登录必须填写发送到绑定帐号手机的随机短信验证码。

3.2.3 综查工具

将信息共享资源库的政法信息归类索引起来,提供Web访问方式,实现全文模糊关联查询,并且可对结果数据集进行高级条件筛选。

3.2.4 数据监控

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和数据同步服务的运行监控,监控ETL工具对各个异构数据库的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整合的实时记录,监控增量数据同步入库统计(标记异常情况)等。提供安全审计日志,可查询用户的历史访问和操作日志记录等。

3.2.5 数据备份

采用备份ETL的抽取脚本方式,当出现数据损毁或丢失的情况,立即采用备份脚本重新抽取源数据,提供后台快捷备份和恢复功能。

3.2.6 用户管理

对用户账号、密码、姓名、联系电话、单位部门、用户角色、启用禁用等资料的CRUD管理。系统初始默认只有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分配各个政法部门的用户权限。

3.2.7 角色权限

后台可以创建不同角色,每个角色设定不同功能单元、不同信息密级的使用权限。

3.2.8 信息密级

分别包括信息源分类表格的密级权限和數据表内单元数据的密级权限。

3.2.9 系统配置

包括平台的一般配置(查询信息类别的开启屏蔽等)、平台维护状态(是否关闭)、系统备份/恢复操作等。

3.2.10 服务接口

需要为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旅客住宿登记信息”的信息共享设计请求接口服务的方式提供查询服务。可调用国家安全部门的“港澳通行证信息”的服务接口在门户上提供查询服务。还能连接短信平台接口,用于身份认证时发送随机短信验证码所用。

4 结 语

现阶段政法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多为人工方式或者接口定制开发。对交换共享出去的数据无法做到有效监控和管理,这样无疑是加大了工作的成本与时间,也无法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的迅速查询需求。

要实现政法各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安全可靠的目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政法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综合利用为建设总目标,在政法系统中实现了共享数据的网络接入、集中、更新维护和长效管理,大大提升了政法系统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黎明,王红萍,张永峰.面向指挥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模型研究[J].微 处理机,2011,32(1):48-49.

[2] 张亮.基于公安情报的物联网信息挖掘技术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 报,2013,28(3):103-106.

[3] 曹胜华.集团企业网络架构及安全部署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 学,2010.

[4] 翟东升,禾文汇.异构专利数据源集成方案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 报技术,2010(9):67-73.

[5] JonCroweroft.TowardanetworkarehiteeturethatdoesverythingConununieati

-ons[J].2008-3-21.No.1,Vol(51),74一77.

[6] 邱早丰.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平台研究[J].电子工程师,2008,

(8)

[7] 裴志宏.企业级网络构建与安全整体解决方案[D].成都:电子科技大

学,2009,(11)

[8] 陈兵,邹翔,周国勇.网络身份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011,

(3):5-8.

[9] VedPKafle,HldeklOtusukl,MasuglInoue.AnID/Locatorsplitarchitecturefo

rfu-turenetworks.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10,48(2):138-144.

篇5: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铁路信息系统配置管理技术平台及应用

基于配置管理技术的.铁路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平台,提出适用于该平台的软硬件部署和安全策略,并使用专业配置管理工具IBM Rational ClearCase和ClearQuest实现配置管理软硬件平台和配置管理关键技术,以实现软件流程改进为目标,帮助铁科院电子所建立项目度量体系,为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等领域打好基础,以稳步提升整个软件企业的能力成熟度.

作 者:李健民 汪健雄 佘振国 王增军 李东东  作者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铁路  PKU英文刊名:CHINESE RAILWAYS 年,卷(期): “”(11) 分类号:U2 关键词:铁路信息系统   CMMI   配置管理   软件管理   铁科院电子所  

篇6: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近日游览一座寺庙,寺庙香火旺盛、游人如织,但是和尚们一边忙于修炼、一边忙于香火俗务,分身乏力。而且一心向佛的和尚们天天与俗务打交道,甚至还在操心寺庙的创收,实在有点不妥。如何更好解决寺庙的主业和副业产生的矛盾,如何协调之关系,让诸位高僧从寺庙经营中解放出来,并且更为高效地进行寺庙建设、自身修炼——笔者联想到了寺庙的信息化建设。

如果从性质上对寺庙进行分析,它比较复杂,首先有部分学术研究的性质、也有部分服务人民大众的服务行业的性质,当然它还肩负着部分对外交流互通友好的政治使命,以上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寺庙的主业了。

而且寺庙尽管不能算是一个盈利组织,但是它存在消费(因为和尚尽管念经颂佛,但是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它也要吃饭、也要穿衣、也要看书、也要住房、也要用电用水),也存在收入这么一块,但是寺庙的经济来源比较特殊,大一点、有名的寺庙不仅仅有政府支持的活动经费、还有旺旺的香火钱,还有世界友好人士的捐资;至于稍微小一点、名气也不那么大的寺庙则是在生存问题上自己操心更多一些。

如果从组织上来看,寺庙它是一个由住持领导着诸位和尚的一个机构,住持不仅仅要操心个人修为的励练,还要关心每个和尚的颂经念书,还有大大小小这一摊子的寺庙杂事:行政啊、寺庙的基本设施建设、以及香火旺不旺。别看盈利不算是寺庙的主业,但是也关系到每个和尚饭钵里的斋饭,吃不饱斋也没劲念经了是不。这样看来住持相当于寺庙的ceo或者总裁。

寺庙局域网建设

既然寺庙要消费,也涉及创收,那么自然而然就引入了经营。以寺庙a为例,寺庙a在圈内享有盛名,占地面积较大。山顶有大殿,山下也有庙堂,但是由一个住持管理,和尚们住在山腰。这样就比较麻烦,山上的和尚和山下的和尚互通有无比较麻烦,需要徒步行走2小时,才能进行一个单程。

比如说,住持在山腰下令:今晚我们要有个重大的颂经活动,需要大家晚上7点在山脚下集合,并且大家携带哪本经书、哪本佛书。这就得要两个小和尚,一个往山下跑通知山下庙堂的和尚们;另一个往山上跑通知山上大殿的和尚们。跑到山下的和尚跑得气喘吁吁2小时,还要每个人通知到,包括带的经书、佛书传达准确无误。如果是一对多的沟通,一次通知到可能还好一点,假若刚巧那时候有和尚看着香炉、正好给人解签看卦,没空听到,负责通知的跑腿和尚又得要再次传达一次。与此同时跑到山上的和尚也做这样的重复劳动。

如果有电话、手机做这种通知是不是就方便很多了节约人力、时间,而且更加准确。但是仅有手机是不够的。到大家一起温习功课,还是不够用。再加上佛门本来是清静之地,突然手机乱响,不把正在许愿的香客瞎跑;手机乱响对于佛爷们也是不敬。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寺庙的局域网的建设,这对于寺庙无论是主业、副业都是有好处的。山上、山下、半山腰各配电脑,建设局域网。大家可以在网上休晚课,不用费着心思想在哪里集合比较好;住持还可以很方便地在局域网上处理各类事务;至于通知大家集会更是小菜一碟,哪用这么兴师动众的?

而且电脑配好、局域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甚至可以上一些简便适用的系统,譬如办公系统(当然这里是是寺庙办公系统),以及简便好用的财务软件。

寺庙门户网以及电子商务

如果说寺庙局域网是内部沟通交流的好帮手,那么寺庙门户网就是对外的交流窗口。

寺庙网有的门户寺庙的重大活动介绍、以及寺庙路线的介绍、以及各类的服务项目。而且寺庙门户网可以实现在线座谈、问答,寺庙高僧们可以足不出户定期在线回答各地信徒的各种问题。

作用之一,方便与虔诚的信徒们的交流,可以进行网络参拜,上香、在线捐赠。类比于网上购物,在线上香、捐赠等,都可以在线实现。极大丰富了e时代的佛教信徒;作用之二,寺庙自身的推广,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吸引更多善男信女,广结佛缘。

可见,寺庙门户网以及电子商务既产生经济效应也产生社会效应,一举多得。

业务外包

以寺庙b为例,寺院b在某市市郊,尽管离市区较远、香客们每次往来都不太方便,但是香火旺盛。

这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香火钱收入更是节节看涨,这且不说。随着寺庙b的声名远播,不少虔诚的参拜者,希望在庙里住个三五天;也有人偏爱此处风景秀丽,希望不仅仅拜佛,更是游览周围山川。于是寺庙b的庙堂扩建的需求、住宿的需求来了,与此同时,还有购买旅游纪念品、参拜纪念品的需求。这么多的需求,但是寺庙b基础设施、人力、资金等各类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无力为之。于是有开发商主动上门。愿意与寺庙合作进行庙堂的扩建、以及建设客房。

可以让寺庙b选择业务外包,以招标方式选择出更为专业熟练、资源更为丰富的开发商来具体操作这件事情。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进行寺庙基础设施建设的外包、客房管理的外包、相应服务设施的外包等等。把诸位高僧解放出来,达到了更理想的经营效果,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这样一来,比较相似于信息化中的外包。对于寺庙之外的客房甚至可以把运营外包给运营商来打理。和尚们更多地被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主业的修炼中来,副业打包给外界经验丰富的专业运营商管理,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寺庙如同一个企业,人事需要管理,业务需要管理,财务需要管理,文档资料也需要管理;如何让更多的信众光临、如何将佛科学传播给信众、如何慈悲为怀、如何统筹收支、如何管理各类档案等等,无一不需要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管理,如今的寺庙已经不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典故所能释喻的,寺庙需要应用高科技的设备、信息化的手段、MBA的课程来管理和发展。

篇7:政法委信息系统平台

热点概述

我国政府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为了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难题,为了拓宽信访渠道,切实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避免空头支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国家信访局为了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提出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国网上信访受理平台。

相关评论

国家信访局的网上投诉突破了以往只基本围绕“三农”、社会保障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限制,开始全面放开受理内容。

“全面放开投诉受理内容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需”。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指出,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化迅猛发展、无所不在,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访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信访形势需要,注重信息化在信访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不断拓宽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

模拟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近日,国家信访局为认真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提出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国网上信访受理平台,请你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参考解析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坚持走群众路线,明确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改革创新信访制度,实行网上信访,体现了政府便民利民,有利于群众足不出户就解决自己的问题,切实给群众带来方便,有利于将一些不稳定因素扼杀在摇篮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打造阳光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想把这一制度落实好,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网上信访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国家明确规定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在网上受理,比如:属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已经进入诉

篇8:灾难应急医疗信息系统平台设计

关键词:灾难,应急医疗,信息系统,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与流行病频发, 对灾难应急医疗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医疗信息对首长机关进行决策力量部署、应急措施制定、物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1,2]。笔者有幸参加了2次大地震医疗信息统计上报工作, 深深体会到其中数据统计核实的困难、几百项指标统计的繁杂、多头上报重复统计的无奈、统计手段信息化程度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这些都直接扩大了数据误差范围, 影响了数据时效性。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和实际情况, 对灾难医疗救护信息采集上报工作进行梳理与思考, 探索设计一个开放式灾难应急医疗信息系统平台。

1 系统需求分析

结合灾害发生处置过程, 分析医疗信息统计需求。

1.1 灾害发生第一时间情形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突然性, 地域不确定性, 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大, 灾区人群受教育程度不确定, 灾区应急自救能力不确定, 基层统计人员不确定等特点[3]。灾害发生第一时间, 灾区有线或无线通信均会中断, 车辆也无法通行, 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有效工作, 只有依靠人工来收集灾情信息, 且纸质上报, 数据精确性全无, 数据时效性也无法支持救援决策。因此, 本系统设计的前提是灾区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在灾情发生数小时内, 媒体能报道灾区情况, 说明应急通信及时建立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

1.2 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医疗救护信息采集需求分析

面对灾害发生第一时间的危急情形, 决策机关须首要考虑2个方面:一是立即派出精干救援力量;二是如何根据灾情有重点地投放力量, 产生最大救援效率。交通设施破坏, 救援力量漫天撒网式投放已经不可能。因此, 急需的决策支持信息有2个方面: (1) 灾区死亡多少人、重伤多少人、轻伤多少人; (2) 这些数字的分布与变化。这些数字的准确性与时效性直接决定救援力量的投放与生命的拯救, 也基本满足第一时间的决策信息支持[4,5,6]。

信息简单要求统计快、更新快, 突出“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就产生了2个突出难题:一是这些信息谁统计与上报;二是如何保证准确性。在灾难环境中, 第一时间数据上报人员考虑有3类人:一是当地自救人员;二是伤者本人;三是进入的救援人员。三者均不是统计人员, 文化教育程度与能力不一。数据精确要求3个方面: (1) 伤员的真实性, 在大灾大难面前故意谎报的情况应该是少之又少, 差错概率小; (2) 轻重伤员的辨别存在一定的误差, 一般情况下, 轻伤误判为重伤的概率要大; (3) 伤员唯一性标志, 即要规避伤员分检、救治过程中多头重复统计上报, 这也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重点和系统设计的难点。

1.3 医疗救援救治阶段需求分析

当伤员被救援力量发现后, 即转入救治阶段。现场救治伤员有简易医疗点和功能较为齐全的医疗救护所, 主要功能是初检伤员、处置轻微伤员、急救重症伤员和转运重伤员到后方。需要统计信息包含3个方面: (1) 处置轻微伤员工作量的统计; (2) 标志重症伤员, 完善伤情与初步处置信息, 为后方医院后续救治提供参考; (3) 医疗、生活物质需求和其他环境信息统计。对于第1项, 要求登记或核实伤者基本信息和填写轻微伤处置情况, 报决策机关, 信息到此为止不再要求流向后续医疗机构。对于第2项, 要求准确核实伤员标志, 重点完善伤者伤情、处置信息和转运请求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上报决策机关, 也要流向后方医疗机构。对于第3项, 如实上报决策机关即可。

1.4 医疗治疗康复阶段需求分析

此阶段主要指重伤员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后治疗康复阶段。后方医疗机构人力物力充足, 伤员治疗时间长, 因此信息应该尽可能详尽。前期以伤员医疗信息为主, 后期补充完善其他辅助信息。在此阶段信息要满足3个方面的需要: (1) 决策机关对伤员情况的掌控, 包括死亡、轻重伤情变化、伤员在后方不同医疗机构的流转信息; (2) 伤员科学医疗救治信息的整合和公开, 不仅要尽可能挽救伤员生命, 而且要尽可能兼顾伤员康复后身体功能的保全 (比如伤员肢体是否应该截肢等突出问题) , 又要达到医疗资源高效率利用、避免过度医疗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5]; (3) 满足事后对灾难医疗总结研究和国家对医疗机构经济补偿、灾区重建、群众安置的信息需要。对于第1方面, 要求及时反馈伤员情况给决策机关即可。对于第2方面, 决策机关通过互联网, 实时发布医疗机构伤员救治情况, 发挥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 集中调度全国优秀医疗专家, 建立医疗智囊团, 群策群力, 全程远程监督指导医疗过程。对于第3项, 医疗机构要准确详细记录医疗情况, 在伤员康复出院前, 对各类信息进行完善, 按照要求整理伤员文档, 上报决策机关, 对每一个后送伤员最终都形成一份完善的信息档案。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框架设计

本系统采用APP程序结构化设计方法, 建立C/S (客户端/服务器) 架构, 客户端软件根据终端用户的不同分为2个版本:一种为智能手机版APP应用程序, 供伤员搜索定位或无有线网络者使用;另外一种为普通计算机版, 供有线用户使用。前者有GPS定位功能。系统整体框架分为3层:数据采集层, 包括伤者自身、救援力量、救护所、后方医疗机构等主体的数据采集;通信接入层, 包括公众无线网络 (移动、联通、电信网络、其他应急无线通信网络) ;数据服务层 (应用层) , 包括公众人群、医疗专家、决策机关、后方医疗机构等主体的数据服务[7]。系统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 系统数据流设计

模拟灾害救援实际情况设计6条信息数据流。 (1) 当灾害发生后, 自身有意识的伤员通过APP将包含位置信息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服务器反馈伤员标志和灾害自救技能信息给伤员, 同时将此信息通知决策机关;决策机关对救援力量或医疗点下达救援指令, 救援力量或医疗点联系伤员或直接实施救援;救援力量实施救援后完善伤员信息, 上传服务器, 反馈给决策机关。 (2) 救援力量或当地自救力量发现伤员后通过APP上报伤员信息, 服务器返回伤员标志确认信息。 (3) 医疗点或救护所收容伤员, 上传重伤员伤情信息和转运后送信息到服务器, 接收决策机关调度指令信息。 (4) 后方医疗机构从服务器获取伤员信息、决策机关指令和医疗专家对伤员治疗的监督指导意见, 上传伤员医疗过程信息。 (5) 医疗专家从服务器获取伤员医疗信息和决策机关指令, 下达伤员救治监督指导意见。 (6) 社会公众从服务器获取伤员信息和决策机关对社会公众发布人、财、物的征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3.1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客户端根据使用者角色不同而呈现的功能模块也有所不同, 用户根据权限访问使用模块[8,9,10,11]。如图3所示, 标志“1”的功能模块无需认证, 灾区范围内的APP都可使用, 主要供伤员自身、自救力量或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将伤员位置信息、伤者数、轻重伤情况、伤情部位等紧要信息发送出去, 供紧急救援使用。其中GPS位置信息由系统无线网络自动定位产生发送, 以确保数据精准。标志“2”的功能模块需要经过权限认证, 主要供前方医疗点或医疗所使用。医疗点可以通过模块功能浏览附近伤员信息, 接收上级指令, 派出搜救人员展开救援;接收伤员、处置伤员, 补充采集伤员伤情信息, 填写伤员本级处置情况;对重伤员申请后送转运, 填写相关信息;采集前方环境、物资、人力等其他信息。标志“3”的功能模块也需要经过权限认证, 主要供后方医疗机构使用。后方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模块接收伤员前期伤情信息、医疗专家指导意见, 实时上传伤员医疗过程和病情变化数据, 伤员康复出院前补充完善一切应填写项目, 形成伤员档案上报决策机关。测试模块供终端非紧急情况下日常维护测试使用。

2.3.2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设计

服务器端从客户端接收大量伤员数据、救援医疗力量数据、前方环境物资数据等, 结合地理数据库、灾害救援智力支持库, 经过分析处理, 通过综合呈现模块, 给决策机关直观地呈现伤员地理分布图、轻重伤比率图、伤员变化图、救援医疗力量分布图、物资供应图、力量需求图、环境情况图等决策支持信息。决策机关通过服务器平台调度指挥各类力量, 下达指令, 协调物资分配等。服务器端功能模块图如图4所示。

2.4 系统重要字段设计

几次自然灾害数据统计经验表明, 数据偏差主要来源于伤员个案数据的概算与估计。因此在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中, 首要的是确定伤员唯一标志, 特别是转运环节多的重伤员的标志, 用伤员个案数据的唯一精准性来保证整个有关伤员大数据的准确性。从系统数据流设计中可以看出, 伤员被发现后, 填写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由服务器反馈回伤员标志信息。科学制定服务器产生标志号的规则, 排除现场人为标号的错乱环节, 最大程度保证精准度。

服务器伤员标志号由一串字母数据组成, 包含4组信息 (如图5所示) : (1) 地理位置信息, 由终端GPS信息结合地理数据库产生。由4位数字组成, 前2位标志地理图上行政县级大区域, 后2位标志行政乡、村级小区域。 (2) 时间信息, 由3位数字组成, 表示离灾害发生时的小时数。 (3) 终端设备信息+流水号。每一个通信设备都有唯一的IMEI串号, 但串号太长, 不便人工记录。服务器获取设备串号后, 可再生成一个对照表, 将设备串号对应一个4位数字的设备号。流水号由2位数字组成, 当一个终端上报多个伤员时, 流水计数编号。 (4) 附加信息由1位数字组成, 附加说明伤情信息, 如0—严重伤、1—重伤、2—轻伤、3—轻微伤、4—待转运等。所有数字表示不够用时, 增加字母表示方式, 可采用16进制计数。这样便用13位数字串来唯一标志伤员。当收到服务器反馈的标志号时, 应将号码标志在裸露皮肤、担架等明显地方, 在后续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唯一不变地表示该伤员。

3 系统应用条件

本系统要高效应用, 应具备3个条件: (1) 系统设计传输媒介是无线网络, 因此需要政府协调通信运营商 (移动、联通、电信) 建立有效的应急通信预案, 在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及时恢复公众无线网络覆盖。 (2) 日常提供客户端APP免费下载安装, 让其广泛置入大众智能手机终端里;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在手机生产环节进行强制预装。 (3) 政府在日常减灾避灾公益宣传中, 应增加本系统的使用方法内容, 使公众对系统有所认识和掌握其使用方法。

4 结语

设计和建设一个高效的应急医疗救护信息平台, 对于政府抗击地震、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灾害, 高效开展力量部署、人员搜救等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伤员定位搜索效率, 缩短搜救时间;消除传统手工伤员医疗信息报表漏报、误报、迟报、多头上报的弊端;减轻统计人员工作负担;减少决策机关指挥一线力量的中间层级, 提高指挥效率。此外, 该系统也可以用于日常小灾难应急医疗救援, 如车祸、群体性伤亡搜救等。

参考文献

[1]唐锦辉, 郝敏, 张佳惠, 等.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参加四川省雅安市地震医疗救援工作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13, 26 (11) :67-69.

[2]熊利泽, 李晓康, 刘涛.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参加玉树地震医疗救援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8) :704-706.

[3]张雁灵.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7 (1) :1-5.

[4]沈烈, 裴波, 成明富, 等.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的概念与特点[J].人民军医, 2010, 53 (12) :958-960.

[5]胡波, 裴波, 沈烈, 等.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军医, 2010, 53 (12) :967-968.

[6]裴波, 沈烈, 李瑞斌, 等.应急医疗救援组织的组织模式与管理[J].人民军医, 2010, 53 (12) :961-962.

[7]武秀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总体方案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4 (7) :4-6.

[8]许顺雄, 郭树森, 徐立.军队卫勤应急反应与卫勤信息化建设措施[J].医学与社会, 2004, 17 (5) :52-53.

[9]许峰, 赵普军, 陈良乾.卫勤应急分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 2012, 29 (3) :274-275.

[10]黄浩, 易小梅, 何小燕.建立区域化抗灾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体系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12) :69-71.

上一篇:秋季德育总结下一篇:留学澳洲高中特点及费用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