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2024-0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精选8篇)

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

王 珺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层次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推崇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

二、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

【作者简介】王珺,四川南溪人,宜宾学院党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三、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 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追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

理想贵在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象,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目前,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能够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四、精髓: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胡锦涛同志指出: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国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

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改革开放时代所需要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五、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2006 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是非,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高昂的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在人们行为取向方面的具体化。荣辱观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价值规范。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及工作和生活上的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过程。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具有完整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大内容各居于不同的理论层次,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是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体现了这一体系的科学性。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实的基础。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与流的继承创新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力与发展力的根源与动力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活的思想内容的表现。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现实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集中概括了现阶段道德实践的具体要求,是普遍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四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这一体系反映了当今中国发展变化现状,是现阶段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理论提升和概括,符合价值理论的逻辑性与现实性统一要求。二是实践性。价值理论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容易脱离一般大众,容易与群众思想行为脱节,流于形式。三是包容性。之所以要用价值体系取代传统价值观,原因就在于,作为价值群、价值体系,具有更大的价值容量与空间。

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间存在何种联系予以理清, 必须首先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几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自这一概念提出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在2007年末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收录至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发追求, 一定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潮流的作用, 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联系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对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指出要加强学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发展潮流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综合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 不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特征, 还能够指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还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上四部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 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力量, 并将其进一步整合, 才能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提供精神力量,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名思义, 指的是处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最关键位置, 并且起着指引性功能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根本、最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阶段逐步产生、成长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及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提供导向和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个倡导”,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精辟的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发展方向上的追求;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价值引导上的追求;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道德标准上的追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概念, 它们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方向上的统一, 同时顾及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诉求。这些词语不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而且囊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不仅从精神角度有着指导意义, 而且有着执行的可操作性,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地论述, 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 反映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一定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密切联系, 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彼此分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不但是彼此结合的, 并且有机统一。

(一) 相同之处

1. 二者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者联系紧密, 都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一贯追求, 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是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后者如果失去了前者这一重要前提, 就无法获得发展。反之, 后者又处于前者的核心位置, 也是这一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能够为后者提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构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后者通过前者反映出来。

2. 适用范围相同。

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二者同属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二者在外延上也是一致的。同理, 前者包含四种不同的内容, 而后者也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后者具有多样化特点, 构建后者等同于构建前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是从外部架构入手, 强调在实践上的操作性, 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及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瞄准的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即精神层面, 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倾向于在根本价值理念上的建构。

3. 二者目标一致。

后者属于前者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 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构建前者必须首先要构建后者, 如果前者缺少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及关键, 呈现出混乱无序、繁冗拖沓的特征。正因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因此说构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 不同之处

1. 内容迥异。

与后者相比, 前者具有较为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抽象化特征更明显。后者由四方面内容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此外, 还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对象不同。

前者指的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 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总体价值观念, 属于后者的高度凝练。

3. 功能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中,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式,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的地位。只有在前者的正确引导下, 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偏离了方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不但更加浅显易懂, 而且更易于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辨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者密切联系, 同时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更是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将二者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架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关于二者的新目标、新精神, 但是不可否认, 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甚至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事实上, 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同点, 同时又相互区分。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二者的异同, 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中自觉地融合前者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前者教育,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10-18

[2] .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_6938568.htm, 2007-10-24

篇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规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的任务。高校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搞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事关重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出发,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内容、意义和实践,理清这几方面的结构,将有利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以之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1.内容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造就其具有如下内容结构特征:(1)古今结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有着今天时代的特征和全新的内容,但也必当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识资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管子的“四维”、孔子的“仁”和孟子的“四端”“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中的爱国主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智识资源。(2)中外结构。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论及中国历史、文化时,曾感叹道:“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1]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近代出现了问题,但它仍然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3)开放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民族、国度、文明亦在不断进步,会产生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价值元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包含了一个不断充实和发展的过程。

2.意义结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即认清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思想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要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认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目的。(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统领我国文化领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3.实践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实践,贵在实践,如果仅流于空谈,没有任何意义。内容决定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决定其实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头等大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着眼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論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据此,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有大众化的要求,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中,很多本身就是来源于大众的理论提炼,如民族精神、共同理想和时代精神,所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尤显重要。(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多发挥的是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和统一思想,或指导人们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深入人心”,就必须通过一种更能为群众所理解、所实践的途径,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能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

运用以上结构分析的成果,不难知道,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处于何种要求下,需要做何种改进,下面试作阐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既需要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肩负意识形态的教育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完成该任务的。当前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文化共生共长,构成了我国繁荣的文化景象,但其中不乏一些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潮,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青年大学生处于文化交锋的最前沿,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思潮的冲击,由于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扎实、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建立,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迷乱、内心世界空虚无助、难以分辨是非美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为培育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做贡献。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门课程几乎囊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时代精神,《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了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所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渠道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但是,现在的思想教育课课堂还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当然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思想政治课课堂需要改进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传播者与实践者。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2)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育的针对性。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材中,尤其要重视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建设,改革教材体系,删减陈旧内容,赋予时代特征,重点解决内容晦涩、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可读性差等问题。(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广大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然后转化为自觉行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可能比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强、吸引力强的特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1)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加强校风建设,要通过抓教风、促学风,狠抓教师职业道德,以德执教,依法治教。同时,要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帶动作用,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理想、道德品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推动良好班风、系风、院风的建设,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领导,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政治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弊端,大力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高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1)可以广泛开展纪念活动。结合重要纪念日和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2)可以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学校、农村等进行社会调查,亲身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可以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29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专题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分析”(09SKC20)

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构体系(打印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篇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上说,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体制上说,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但是,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思想理论领域的价值融合难度不断增大,种种“多元化趋势”致使主流价值观虽仍有其外在的话语权力空间,但却失去了昔日的内在感召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制。表现在价值观的层面上,就是善恶、是非、真假、美丑、荣辱等观念的内在排斥性或对立性的边界不仅在民间社会,即使在执政权力体系内部也被模糊化和消解化。致使嘲笑真理、拒绝崇高、淡化理想、鄙视责任、享受堕落、自我麻痹等等言行得以瘟疫般地泛滥。在“多元、多变、多样”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尖锐地演绎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能否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问题,更关凸到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未来命运问题。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灵魂,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公开彰显这一灵魂,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持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的需要。

在一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价值体系,一直发挥并保持着指导作用:它引领和指导方向、团结和组织队伍、动员和鼓舞人民,正是在它的指导鼓舞之下,人民群众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去。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始终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照耀下进行的。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的指导。

我们坚持的科学观,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以人为本”不仅意味着我们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而且一切工作也都要依靠人民。那么对于人民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首先当然是思想,是人的价值观念。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都会表现在价值观上,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就会转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明确提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提出,是对共同思想基础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党建设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经历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的结果。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黩武中,产生了结构复杂的不同利益群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则逐渐增生出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等都属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13亿人品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超过1.4亿人;宗教信仰者1亿人左右。此外,还有11亿非党派和非宗教人口。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制度不能制约人的心灵。共同价值对社会的指引力量是巨大的。一个社会和全体成员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没有供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想像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意味着在思想领域的排他性,在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有个体的理想,个体的理想是个体人生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所在。人们总是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一定有自己的主导理想。一个社会的主导理想构成它所特有文化、文明的精神裨和显著标志,是这个国家和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国为如此,理想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社会理想,将激励我国人民不断追求,并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和进步,塑造和谐道德风尚的需要。

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适应,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适应,同对外

开放的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笥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履行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我们还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报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推动遵循而迷失方面。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面,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要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程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特别是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多元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兼容共生、和谐相处为特征的思想文化体系。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论,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知荣明耻,锐意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

篇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篇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建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凝聚力量、激发活力, 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 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要素。根据自组织理论几个要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不是到处均匀一致的系统, 适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适当注意导向性, 就可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远离平衡态, 在各种非线性作用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传统观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仅看成了教育资料,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真正作用应该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形成巨涨落, 远离平衡态, 为形成耗散结构准备条件。从自组织理论出发, 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确切意义。

一般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早期系统理论主要研究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揭示了既存系统是如何通过信息反馈来控制系统, 维持系统稳定的;自组织理论更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 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而形成整体, 以及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作是由相互依赖的变量所组成的一个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 即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是研究组织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

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态下动态的稳定化有序结构, 与平衡结构不同, 它不是“死”的稳定化有序结构, 而是“活”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系统在性质上与守恒系统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有时间发展行为。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就是证明:一个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当控制参量超过某一阈值, 系统可能失稳, 通过涨落, 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为了与以往人们已知的平衡结构相区别, 强调非平衡和不可逆过程对建立有序的贡献, 这样形成和维持的有序结构成为耗散结构。这里, 平衡是指在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的条件下, 宏观体系的各部分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稳定则是指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某种宏观有序现象。平衡结构是指平衡态下静态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使我们认识到系统稳定和发展的条件恰恰在于非平衡, 而不是平衡, 而系统从一种旧的稳定化结构演变为另一种新的稳定化结构则是系统进化的标志。开放是新生的希望。系统正确且充分地对外开放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 只有保证系统与外界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流, 系统才可能进化。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在远离平衡区, 非平衡定态才可能失稳, 发展过程才能使宏观有序增加, 并产生突变而导致宏观结构的形成。突变本是一种失稳现象, 只有远离平衡, 才可能打破系统原有的稳定而驱动系统去寻找新的稳定态。正是在远离平衡态下, 才展现出潜藏的多姿多彩的演化能力, 并为发展之选择提供了条件与可能。新结构的出现以原有结构失稳为前提, 或以破坏系统与环境的稳定平衡为前提。而新结构的确立又以新的稳定为标志。只有非线性系统, 在非平衡态下, 可能同时存在稳定轨道和不稳定轨道, 甚至同一条轨道部分稳定、部分不稳定, 因而既能使归模式失稳, 又能使新秩序稳定下来, 从而可能越过不稳定点, 通过自组织, 形成耗散结构,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可看作是偏离系统既定宏观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 即状态量对其平均值的偏离。它既是破坏原结构导致失稳的因素, 也是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因此, 涨落在平衡结构中是一种消极的因素, 一种有待克服的偏差或扰动;但在非平衡过程中却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是系统发生演变乃至产生新结构的触发器。非线性导致自组织有可能使系统内部发生具有自催化反应的超循环, 由于增加了单独要素所没有的相互作用, 而能使系统在整体上产生非加和的突现性。可以说, 所有的自组织都是由非线性作用导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构架

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然而, 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何种矛盾才构成推动事物自组织发展演化的动力呢?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在自组织科学理论中, 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竞争和协同, 必须是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只有如此, 这种竞争和协同才能成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相互作用就是矛盾双方的排斥、吸引, 在线性相互作用下, 作用双方的质量相当, 各种作用之间很少发生关联, 因此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很少协同甚至根本没有协同。与此相反, 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 各种作用相互关联起来, 形成协同, 因此系统才能产生整体行为, 才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并使系统局部的小涨落得到放大, 从而引起系统的从稳到非稳再到新的稳定的跃迁式演化。

相互作用在系统论中主要强调为保持系统整体功能状态的负反馈调节, 而负反馈是以压抑、限制子系统为目的的, 相互作用除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和压抑, 限制之外, 还有合作共同促进的一种, 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这些协同作用在系统处于平常正常稳定状态时不表现出来, 只有在系统发生相变、质变、飞跃时才表现出来, 而且正是这些正反馈协同作用促使了系统发生质变。决定系统有序程度的参量, 也即决定事物状态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影响系统状态的众多参量中有快变量和慢变量两种, 而慢变量决定系统演化的过程, 决定演化结果出现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称慢变量为序参量。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转化的理论, 用慢变量的方法解决了确定主要矛盾的客观指标, 在系统中快变量服从于慢变量、快变量受慢变量支配。正反馈在相变中起主要作用的理论, 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打下基础。

目前自组织理论可以非常详细的定量讨论物理的、化学的甚至生物中的自组织现象, 但要想用自组织理论定量地详细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上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的复杂性导致要考虑的变量很多, 二是社会价值是非常特殊的对象, 社会价值具有自由意志是其它任何研究对象没有的属性, 是很难定量讨论的, 也许根本就不能定量讨论。但这不意味着自组织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无能为力。将自组织理论概括成几点, 然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加以定性分析, 这也是一种方法。这似乎是与原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没有什么不同, 但其结论的可靠性就高得多。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在哲学层面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已经解决了起点问题。从汲取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进展中, 寻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固然因其特有的极端复杂性, 并非简单照搬某些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直接解决。但是, 如果我们不将社会现象神秘化, 而将社会现象也视为广义自然界诸多现象中的一种, 而且本身就是广义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那么, 人类社会也服从广义自然界现象的某些最一般的规律。因此, 如果我们发现并全面和准确地掌握了这些最一般规律, 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避免产生片面性。而这种可能性也已经出现了, 其中最有影响的成果就是耗散结构论等通常被称作“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一组新科学理论群。这组理论尽管学科背景不同, 概念和方法各异, 但它们却共同聚焦于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 如何有可能自己组织起来, 实现从无序到有序 (或从较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 进化——发展的一般条件、机理和规律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运行的序参量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的序参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些状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是不相同的。当系统逐渐接近于发生显著质变的临界点时, 变化慢的状态参量的数目就会越来越少, 有时甚至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在外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这些为数不多的慢变化参量就完全确定了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系统的有序化程度, 故称序参量。那些为数众多的变化快的状态参量就由序参量支配, 并可将他们消去。这一结论称为支配原理, 它是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上一篇:搞笑迟到检讨书范文下一篇:新签在职证明、资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