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教学随笔

2024-05-11

《对折》教学随笔(精选3篇)

篇1:《对折》教学随笔

对折对折再对折随笔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以对折,可是一张纸到底可以对折几次呢?答案无人知晓。今天,我们将在何老师家揭开这个问题的神秘面纱……

有人说,一张规则的纸,对折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九次。我们很不服气,要挑战。我们先拿出一张纸全班一起折。前两次很轻松,但第三次纸就有点儿硬了,往后越来越困难,第六次对折,纸已经硬得像铁板,到了第七次,纸已经硬得像石头一样无法再折了。

可我们还是不服气,因为我们的纸小。如果何老师敢接受挑战的话,就拿张大点的纸来折。果然,何老师说他是真金不怕火来炼,拿出一张大的报纸来折。第一次很轻松;第二次也不难;第三次,纸开始有点儿硬了;到了第四次,对折的纸边上已经开始鼓起来了;第五、六两次,纸已经无法压实了;第七次,何老师请了一个重量级的同学——林秋,他使出浑身解数,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才折过第七折。可这时原先大大的`报纸现在只有我大拇指的指甲盖儿那么大,已经无法再折了。我们的挑战失败了。

可这时又有同学说报纸太厚了。于是,何老师拿出了一张最薄的餐巾纸。前六次折得十分轻松,可折到了第七次已经有点儿困难了。于是何老师请陈子周来折。终于,陈子周不负众望折到了第八次。第九次了。如果这次折过去我们就打破了何老师所说的,可如果失败就会前功尽弃。于是我自告奋勇来折。我收腹、运气,把所有的力气都运到指尖上,用指甲把纸硬向里折,可是,仍旧不行。

看来,无论多长、多大、多薄、多宽的纸,都只能折八至九次。这是我们一起试验出来的结果。

篇2:《对折》教学随笔

《对折剪纸》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该学历领域的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设计和制作能力。但动手能力不是单独发展的,伴随其一起发展的是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创新能力。本课的课件对对折剪纸的学习要求和步骤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示范,作业要求较为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水平。

本课可以分为“导入—创作—组合”三个部分。先是指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衣服、花瓶)和小动物(如蜻蜓、螃蟹、鱼),使他们认识这些物体的造型特点,即对称。从而使儿童得到关于对称的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学习对折剪得基本技法。所以导语的第一句是“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进一步,可以将自己的多件作品或同学们的一组作品进行组合,拼摆成跟丰富有趣的作品。所以导语的第二句是:“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对折”,以及运用对折完成创作。课本中刊登了中外不同风格的对折剪纸作品,展示了对折剪纸的方法和步骤。

篇3:《对折剪纸》教学总结及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人物——红太狼的剪纸形式呈现给学生,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在学生观察图形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我就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环节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活动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的概念。这一环节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上一篇:安全员工作总结资料下一篇:2021年观看影片《鸡毛信》心得体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