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

2022-07-25

第一篇:语文教学随笔二篇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课次10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和功能,掌握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方向,掌握设计目标的原则和表述模式

教学手段:讲授与实践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征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指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学生认同程度;目标适中)

(二)定向功能

 制约体育教学设计方向

(三)评价功能

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科学测试体育教学效果、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和标准

三、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 目标结构过于单一

 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目标缺乏衔接性  目标的确定普遍重视教的目标  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不够具体明确

 目标的设计仅着眼于达成目标,缺少对发展性目标的设计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方向  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 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 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 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

1、学段体育教学目标

2、学年体育教学目标

3、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4、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课外学习) 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国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多功能----多元化)

2、学校体育总目标及每一目标层次的上位目标(上—下—积累;下—上—细化)

3、体育教学内容(基本结构与特点----重点和难点)

4、学生的条件(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的学习状态;个体差异)

5、学校物质条件的制约

(二)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灵活性原则  可测性原则  发展性原则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ABCD法)  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

1、行为主体(Audience)——应该注明教学对象,如“小学三年级学生”

2、行为动词(Behavior)——是最基本的成分,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如“知道”、“了解”、“喜欢”、“说出”、“列举”、“做出”等

3、行为情景或条件(Condition)——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进行评价,如“在同学的帮助下” 条件因素有:

 环境因素(气候、场地);

 人的因素(个人、小组、集体、指导、帮助等)  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图表等)  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 媒介因素(工具、器材的高度、重量、长度、体积等)

4、表现程度(Degree)——是行为完成质量的最低衡量依据,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质量来确定

 情感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者的言行表现来间接推断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即把学习者的具体言行看成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接近意向说明)  学习者表示喜欢这类活动,并在各种活动中选择参加这类活动  学习者带着热情参加这类活动(愿意承担义务,遵守有关规定等),学习者很有兴趣与他人讨论这类活动  学习者鼓励他人参加这类活动  示例:  不规范的:

1、教材:少年拳素质练习  解决少年拳1-3式手眼相随的问题  粗略掌握少年拳4-6式的套路动作 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品质 例

2、 教材:排球垫球

 通过对垫球的移动和夹臂、送臂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垫球准确率,使2/3的学生可以把60%-70%来自不同方向的球垫到目标的范围内  让学生知道几种与垫球有关的战术,并在尝试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战术配合的意义  规范的:

1、在体育教师引导下,水平二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两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2、水平四的学生在相互探讨中能准确说出三种具体的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

3、在中长跑的同组跑练习中,让体质较差的同学确实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鼓励。

4、水平五的男生在基本掌握篮球教学中的传切配合后提高观看篮球比赛的能力。

按照布鲁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写出<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①;行进间运球3>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领会运动的节奏感。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双手胸前接球动作;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行进间运球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感。 第三节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自学)

 身心特点  体育需求  教学目标

 (比较各阶段教学目标的特点) 侧重点不同:

 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初期——培养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后期——强调基本运动技能的形成

 中学阶段突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初中——以常见运动技术和身体锻炼方法的培养为主;高中——要进行竞技体育和健康教育

 大学阶段更强调生活体育和娱乐体育,满足其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 共同特征:

 都以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  都要为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服务

 都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兴趣、意识、习惯的培养)  都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 实现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条件 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 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 制定适宜的下位目标  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及时反馈,适当调整

思考题:P143 1/5/6

第二篇:2019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5《散文二篇》普通教案

15《散文二篇》教案20171031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4.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文体知识

1. 文体:议论性散文

2. 文体特点: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 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四、字词学习

1. 给加点字词注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 .....dí2. 解释下列词语

⑴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⑵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1 ⑶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⑷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

五、整体感知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2.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 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5)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明确: ⑴ 对比。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 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⑵ 比喻。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六、问题探究

1. 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讨论并明确: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 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讨论并明确: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3.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讨论并明确: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 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七、写作特点

1. 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由叙述生命的外在表现到揭示生命的内在本质,再到歌颂生命的神奇力量。作者情感的

2 表达也由悲观无奈到豁达乐观,最后到对生命的由衷赞叹。 2. 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本文先谈个人生命有限,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 高唱生命的凯歌。作者感情层层递进,达到高潮。

八、课后作业

1. 认真领会P82“阅读提示”。

2. 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生命易逝

豁达

永久的生命生命神奇

乐观

赞美生命

积极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文体知识

文体:议论性散文

四、字词学习

1. 给加点字词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n ....kà2. 解释下列词语

⑴ 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控制。 ⑵ 飓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 ⑶ 濒临:指位置相邻,接界。接近,将要。 ⑷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

1. 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2.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1):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分说。

3 第1层(2):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3):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4):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5):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讨论并明确: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2.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讨论并明确: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 ⑴ 了解人类心灵;

⑵ 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 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 如何理解文末“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讨论并明确:

⑴ 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⑵ 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⑶ 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⑷ 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七、写作特点

1. 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2. 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八、课后作业

1. 自学P83《句子的成分》。

2. 完成《金牌练习册》P45-46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追求知识我为什么而活着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同情苦难

4 渴望爱情

第三篇:《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课次

11、12 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明确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手段:讲授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含义

(一)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行程。  在时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流程

 在空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1、是教和学组成的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

2、是一个系统运行的动态过程

3、是以身体练习为重要媒介的交往实践活动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

(二)体育教学系统的过程性要素——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反馈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 教师备课: 学生预习: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目标明确 调控得当 积极互动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阶段 学生 教师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 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 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 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 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第三节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一、概念及含义

——是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景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技能、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包含的含义:

 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主体——体育教师和学生  特定的的情景中的人际交往——体育教学活动

 交往的中介——特定的符号系统(术语、身体练习动作、表情、体势)  交往的内容——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信息、情感、态度、意见

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身心综合性——在体育教学的交往中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活动、思维活动、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度大和多样化——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师生交往的自由度大,交往方式多

(三)体育教学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运动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特征之一,是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自身的条件

(四)体育教学中交往手段的特质性——师生交往以非语言为主的身体语言或体势语言、形态语言

(五)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触角感知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身体的接触比较多

三、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功能

 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 调节行为及协调人际关系  心理保健功能

 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

四、体育教学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类型

2、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过程

(二)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与方式

1、类型:

 以互动行为主体的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以互动行为具体的主体——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个个互动、组组互动、个组互动

2、方式:  双向沟通  多向沟通

第四节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自学)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是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作用:使教师进一步掌握和运用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体育学校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特点来合理安排;学生主体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第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

(二)基本要求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2、重视教学设计与准备,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4、要承认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5、在不同学段的指导方式、教学策略应有区别

二、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掌握,而且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一)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2、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还有社会性

3、体育教学多功能的体现

(二)基本要求

1、注意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2、在选择内容和方法时,要注意多样化,充分开发教学内容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多种价值

3、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三、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尽快掌握,为学生课后的学习锻炼乃至为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依据

1、体育学科的技能性特点: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切入点

2、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3、体育课教学与课外群体锻炼的区别

(二)基本要求

1、防止体育教学竞技化

2、突出“全员参与、粗略掌握、基本运用”的原则

3、注意合理安排生理、心理负荷,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适当与相关知识教学、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相结合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着力引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使这种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长久,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 依据

1、

2、 现代学习理论 终身体育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应广泛了解学生兴趣,选择和安排多样化教学

2、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配合,避免单从兴趣出发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

(一)依据

1、新课标的要求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

(二)要求

1、注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

2、要突出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

3、注意特长培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六、全面效益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多方面功能或其中的主要功能,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以获得体育教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一)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2、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

(二)要求

1、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多功能综合效应

2、不仅注意体质、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注意其道德、心理意志品质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3、以全面效益为指导,但应有所侧重  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 学生主体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区别对待原则  直观性原则 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 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 安全性原则 思考题:P167 2/5/6/9

第四篇:第二篇 专项题型突破

3谈看法、认识类试题

谈看法、认识类试题概述

谈看法、认识类试题是以学生实际为材料(情境),让考生结合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的试题。此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挖掘材料、捕捉有效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例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有人说,志愿者已经成为标志社会受心和奉献的品牌。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亮丽的色彩。从去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到奥运场上的里里外外,我们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特别在这次汶川强烈地震中,志愿者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到废墟中抢救幸存者,在医院里照顾伤员,在帐篷里看护孩子,在公路上运送物资„„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民间志愿者行动,其行动速度和力度都超过以往任何事件。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组织在地震次日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NGO(非政府组织)抗震救灾行动,号召公众为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天内便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等地的近30家NGO(非政府组织)加入。 在社会向文明与和谐的跨越中,志愿者功不可没,全社会对志愿者怀有深深的敬意。对此,请你从爱心和责任的角度,谈谈自愿者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例答)(1)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增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有爱心的人会自觉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2)广大志愿者自觉自愿承担责任,有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3)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向志愿者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爱心观念,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试题以2008年我国志愿者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爱心与责任的作用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爱心、责任、奉献教育,突出了试题的教育价值。答题时,既要答清爱心与责任的作用,又要注意把爱心的作用、责任的作用与志愿者的活动联系起来,最后还要谈出自己的想法。

2、. 仔细阅读漫画《举报新途径》,请谈谈你对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举报新途径

参考答案:(例答)(1)网络成为公民举报的新渠道,公民行使权利的途径更加丰富。

(2)如实举报人讲诚信,依法行使了监督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匿名举报人不讲诚信,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3)公民要树立法制观念,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监督权。

【解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公民应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监督权)的把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漫画的能力。公民行使权利有很多渠道和途径,公民要正确运用新的途径和渠道行使权利。本题要充分利用漫画所反映的“新”进行分析说明,要说明“新途径”好在什么地方,如何利用好“新途径”。此题的难点在于对网络举报这一新途径的正确认识。学生易被这一新途径所迷惑,而事实上还是对监督权、名誉权等知识点的考查。

要原因。

参考答案:(例答)(1)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其他表述只要有道理也可。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对外贸易额大幅增加等)

(2)这是我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 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现阶段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此题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材料,既考查了学生对我国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以及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深刻理解,又考查了学生读图表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首先,读图表的题目,看表头。其次,看表中的内容,把内容转换为我们的学科语言。再次,对数值进行比较,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本题难度较大,要懂得知识转化和迁移,从图表数据中总结出我国的巨大成就,在回答原因时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等关键词联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否则就容易答不到点上。

4、2009年2月起,“抵制网上低俗之风”主题班会活动陆续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展开。实验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召开一次“健康上网,快乐成长”主题班会。下面是其中几个环节内容,请你参与!

新闻评述

当前,“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正在连出重拳。截止2009

年2月16日,已有多家网站被分6批点名曝光,有1 911家传播淫秽色

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网站被关闭。有关部门还迅速通报被曝光网站的整

治情况,同时要求整治不力的网站立即对其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曝

光、清理、关闭这几项举措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重拳打击互联网低俗之

风,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1)请你谈谈: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活动为什么会受到学生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观察思考

(2)你认为应怎样解决漫画中的问题?(请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共同成长

(3)面对互联网低俗之风,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例答) (1)这一行动的开展,可以有效遏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蔓延,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4分)

(2)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落实和执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对网络、网吧的监督和管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要常抓不懈;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明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网络低俗内容及其他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3)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文明上网,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自律,坚持不浏览违反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充斥低俗内容的网站;③自觉接受老师、父母的监督;④对于网络上违反道德的现象,我们要共同谴责和排斥,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我们要及时举报。

【解析】:本题以“抵制网络低俗之风”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的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等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保护以及青少年自我保护等。本题开放性较强。解答第(1)问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角度,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第(2)问要注意问题的要求,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回答,切不可模棱两可。第(3)问也要注意从多角度去回答,只要观点正确,表述清楚即可。 本题的较难之处在于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选材切近生活实际,题目设置开放性强,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语言组织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多角度思考,把具体认识能力转化为学科语言。

例5. 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生活。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为母亲做些什么?请你谈谈对下面两幅漫画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两幅漫画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2)我们每个人要孝敬父母。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这种恩情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②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对学生来说,亲情是其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3)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体贴父母的辛劳,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分担分母的忧愁,把孝敬父母的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解题时,首先肯定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什么);其次说明为什么孝敬父母的行为是正确的(为什么);最后要说请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孝敬父母(怎么样)。

例6.在学校进行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育活动中,小新所在的九年级(4)班就下图一组镜头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与他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这组镜头所反映的行为违背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哪一要求?

(2)一些同学说:“考试不作弊会吃亏。”你对这一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

(1)这组镜头所反映的行为违背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的“明理诚信”的要求。

(2)“考试不作弊会吃亏。”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①考试作弊违反考场纪律,是缺乏诚信的表现,不利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弄虚作假得来的成绩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无法为以后的学习做指导,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②诚实守信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诚信考试,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不会吃亏,还会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3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解析】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要求有五条,概括性比较强,必须结合上述漫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分析。解题时,首先观察漫画,明白画意(即“是什么”);其次要谈认识(即“为什么”);最后要表明正确立场观点(即“怎么样”)。试题通过考试作弊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有关内容。回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回答第二问时,可以运用所学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第三问的关键是紧紧围绕诚信考试这个主题进行思考。不能脱离主题,也不能局限于某一角度。

(1)表述言简意赅。答案要短小精悍,内容准确,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2)做答准确全面。答案要在《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应点;要是用学科语言;要完整体现 是什么(评判)、为什么(原因、意义)、怎么样(正确观点或怎样做)。 细读材料,捕捉重点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先要认真阅读材料,在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分清材料中的重点信息和有效信息。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基本方向。这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条件。学生要在总体把握材料的前提下,仔细思考试题的不同设问角度,明白答题的基本方向。

仔细比照,找准设问教材关联。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看法、认识类”试题,每道题都有其特定的命题指向,学生应该依据材料和设问,寻找到问题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以及所学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若是多个角度设问,应弄清多个角度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以及所学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规范作答,注意言简语准层清。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一要语言简明,不啰嗦;二要用语准确,要求使用学科术语;三是层次清楚,思路清晰。从答案中能清晰地看出“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说明原因)——怎么办(讲清做法)”思路。 (积极或消极)或某个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析。答题时可遵循以下模式:

看法类题:

(1)、 此行为是一种是么行为。

(2)、 此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违背了道德和法律)。

(3)、 此行为有什么样的意义(危害)。

(4)、我们应如何弘扬、学习(应如何解决)。

认识类题:

(1)、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此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危害)。

(3)、 我们应如何学习(如何解决)。

1、 阅读材料不仔细,未能从材料只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方向偏离。

2、对《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内容不熟悉,未能准确地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中找到答题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导致答案不准确。

3、未能多角度分析问题,导致答案不全面。

第五篇:思政培训学习心得二篇

本文仅供参考

思政培训学习心得【篇一】

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线上直播讲座:xx副主任xx的《精心挖掘思政素材打磨课程思政好课》和北京师范大学xx教授的《有关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这是xx教务科本学期开展的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内容之一,讲座内容实操性强,为我未来课程思政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讲座内容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协同育人。通过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影响学生的行为。

英语教学本身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程中包含的文化元素、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改变英语教学的本质,而是利用其语言形式渗透本土国学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优化英语教育教学结构,改善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需要结合英语语言素材,深挖能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知识点,通过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政观念,如“Jobs、Travel、SocialEtiquette、Holidays、Shopping”等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政观念。其中常见的“SocialEtiquette”这一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社交礼仪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进入岗位工作后的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座中熊教授例举的基础课程思政设计方案,更是启发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从公正、公平、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比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避免产生过于崇洋媚外的现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结合思政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实现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与实施,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职能,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思政培训学习心得【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那么这个信仰从哪里来,毫无疑问要从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来,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大家不知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国家在对外时,往往能采取一致的行动,除了他们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再比如,今天的俄罗斯早就背弃社会主义道路,不再信奉共产主义了,但西方国家还是看着不顺眼,处处刁难,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俄罗斯信奉的主要是东正教,在彼此眼里都是一些异教徒,怎么看都不会顺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似乎没有那么美妙,自从“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后,传统文化不说臭不可闻,至少也是灰头土脸,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没有进一步批倒批臭,也不过是放在一边,另起炉灶,可当我们已经逐渐适应和接受新的一套文化和信仰时,又提出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有奶便是娘,有钱便是爹”。目前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就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谈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必须坚持必要的顶层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众多的物质载体和社会生活载体,超越这些载体和物质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繁衍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核心价值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有现代性意义,都有积极作用,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现代解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用符合时代需要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换句话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而这一项工作显然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人所能完成,必须要有最顶层的规范,否则会影响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青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无疑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当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而要想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根本改观。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对于普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传统文化学习。而对于职业学校又往往片面和狭隘地理解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弘扬传统经典文化的活动,但结果也是倡导者芸芸,身体力行者寥寥,使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从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此,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各类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并作为中考、高考等考试的必考科目,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的可能。

三、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

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照本宣科,无法展现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薪火传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消化,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报刊、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理应成为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当前许多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传播的内容却严重阻碍了青年学生对真实历史文化的认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使一些青少年沉醉于虚拟世界,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在内的文化糟粕对青少年造成严重影响,也成为民族文化传递的障碍。因此,要重视现代传媒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它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针对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媒体应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青年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历史的缘故,当前的师资队伍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普遍不足,无法承担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建设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尤为迫在眉睫。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业余研究者所能胜任。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个体,从小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材开发。

目前教育界自今没有设计出一套融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往往是各个地方,甚至是各个学校各自为政,自主开发,表面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往往缺乏权威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国家教育部门应集中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借鉴各地包括他国的经验,编写一套涵盖整个国民教育过程的,具有连贯性的权威传统文化教材,逐步促进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繁荣健康发展。

六、努力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既是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其重要目的。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历史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拖累与包袱。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直至衣食住行、婚丧礼仪、教育宣传等,都争先恐后地“与国际接轨”,似乎越洋化越时髦,越西化越现代,导致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趋于平庸低俗,文化品味越来越低。这种氛围加剧了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因此,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加强理论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可以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社区等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青年学生学习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七、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

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风范和美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利用历史遗迹、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场所,建立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活动中心。同时还要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深入发掘它们的文化内涵,发挥它们在教育和移风易俗方面的功能,而不是仅仅把它们理解为一个休闲假日,从而让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八、充分调动社会和民间的力量。

在当前学科壁垒森严、专业划分支离破碎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固有的经、史、子、集分科模式很难融入现行的文、史、哲等专业中。而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私塾、书院等教育形式则被证明是传习传统文化的较好方式。因此,应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办学形式,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创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教研机构,让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接受专业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延续传统文化的脊梁。

九、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父母作为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理应起到重要作用。但当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西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步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则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这其实是教育上的一个误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于历史上多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在现在的父母中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已经是廖若星辰,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了。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但也只能面对古代文献“望文兴叹”了。所以,只有通过广泛地宣传,开展类似“家长学校”、“家长传统文化培训班”等活动,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使之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加强青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大势所趋,但这也并不是学校、社会、家庭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必须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继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上一篇:一通三防培训教案下一篇:医生主要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