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感言

2024-05-29

语文教学随笔感言(共9篇)

篇1:语文教学随笔感言

教学随笔感言

范文一: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生学得也轻松,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直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数学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己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一定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范文二: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秋天的图画》描写的是硕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秋天,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教学。范文三: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一、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

三、预习的步骤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4、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5、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范文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范文五:

也许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形式的语音学习经历。低年级学习字母发音,中年级涉及到发音规则的学习,高年级有音标学习,但是学生的语音学习起步有快慢,输入和巩固渠道各有不同,因此学生的掌握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能在低年级具备生词的认读能力,而且记忆单词又快又准确,而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能力,朗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相对而言都处于劣势,久而久之对于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音学习方法,才能对所学的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再现,从而建立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对语音最敏感的时期,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和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是非常合适的。众所周知,语音教学需要进行很多的机械性操练,因而往往会很枯燥,所以作为低年级段的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里特征,着以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的紧张感。

1、坚持提供较为理想的口语训练材料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发音基础,良好的语音语调来源于听准确的发音,模仿准确的发音而来,这种能力是在语言环境中浸泡、熏陶出来的。

2、强调一体化教学。英语单词的组成基本上是由元音和辅音相拼而成,因此在字母发音规则的学习时一定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拼练习,使原本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直接服务于英语学习。此外,把一些与字母读音相同的单词、或符合英语发音基本规则的拼写比较简单的单词同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字母读音和音标读音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词汇。让学生学习字母的同时,也能根据发音规律来归纳一些这些平时常用的单词,便于他们的学习和积累。

3、用诗歌进行语音教学。诗歌是语音的艺术,歌谣不仅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而且韵律本身就是语音的艺术,既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语音,又可帮助学生辨别区分相似近似音。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往往是一个隐性效应,也许低年级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效益才会明显凸现,可以说语音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英语教学的成败。因此,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操练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积极的情况中记忆,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充分的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输入量,让学生1+1产生大于2的收益。

篇2:语文教学随笔感言

英语教学随笔感言

1在英语课上,教师经常会使用游戏和比赛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作用。这些活动如果设计得贴近现实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组织比赛的时候,为了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我会设计这样的场景:A、B、C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桂山岛上秋游,她们发现了一座小山,于是她们决定举行爬山比赛看谁最先到达山顶。我在黑板上画一座小山,用三种不同颜色磁铁来代表三个组,学生们开始说单词和回答问题,表现好的小组会向山顶前进。直至所有的队伍到达山顶后,我会说:“因为有一位没有公德心的叔叔在山下扔了一个烟头,点燃了干草结果引起了山火。现在火势凶猛,已经无法下山了。老师马上去开直升飞机,用云梯把你们救上来,但是只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小组才会得救。爬上飞机之后我说燃料用光了需要跳伞,落到大海里又有鲨鱼在后面追赶,上岸后发现没钱搭车回家要向老师借钱。让学生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英语知识渡过千难万险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创设语言环境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图片、照片、绘画、实物、语言、角色扮演及动态的视频材料等教具来操作。例如在讲“Family”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带来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来练习句型“Who is he/she?”。教师也准备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老师和学校领导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的照片。层层递进的帮助学生们熟练掌握所学的句型,而这些人物大都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几乎每天要接触到她们。她们的照片赋予了教学的真实性。

英语教学随笔感言

2一直在反思,我该如何要求她们?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快乐来衡量一个课堂,如果说她们在课堂中体会到了快乐,那么我觉得我就成功了!可是现在,突然明白,其实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我除了给孩子快乐,我还给了她们什么呢?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基础,也许最应该做的还是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能高估了自己,更不能高估了自己的学生,有时学生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而自己,要学习的地方也是很多很多!

以前听过一句话,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孩子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馈,一直以来都不相信,可是现在相信了,记得在一个班里拼命地强调读英语的重要性,并且时刻叮嘱着她们,后来发现那个班任务完成的最早,要知道一开始我以为她们完不成的,可是她们还是都做到了,是的,有时候是该放手严格要求她们的!

英语的学习是狠抓句型及单词,因此,每天早上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开口读英语,锻炼口语能力,熟悉课文。在班级选出读音规范的科代表,由教师指导培养好科代表。而且教师经常巡视和抽测,使学生不知不觉巩固所学习的单词;要求每节课前学生听写十个单词,必须做到完全正确。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巩固旧知识,得到两面照顾,不能松懈。保证所学的单词的正确记忆,为对话练习及书写打下基础,保证单词的正确性,提高听力的准确性。除抓句型及单词外,还要为学生区分易混、易错的地方,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叛断应变能力。

学习英语是循序渐进的,每个阶段都不能松懈。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辅导中、下等生,让她们能跟得上,打好基础,以后的学习才能顺利通过。

总之,今后继续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真正做到“It is fun ,it is easy.”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英语教学随笔感言

3孩提时代,我就梦想能成为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是多么的令人激动。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终于醒悟了,人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学习很多很多。教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用长流水来教育那群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这一学期我有幸参加了这期小学英语教师网络研修,在研修中,我感动着专家们和老师们对待英语教学的态度,也幸福着自己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学习和提高。经过这几天的研修学习,我感想颇多。

为了更好的成就我们事业的工作环境,促进我们专业的成长,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双对接远程研修” 的平台,让我们与远在“天涯”的专家、同行进行近在“咫尺”的交流,认真品读老师的感言,研究专家指导老师的评论,不忘留下自己的足迹,送上一朵小花,互相鼓励加油。只是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呼吸着五湖四海的空气,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华丽的转身,我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将把研修的理念、内容,充实到自己的思想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自身的要求应该更加明确。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为重要。地道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及扎实的语法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任何基本功都源自一定时间的积累。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经常收看英语新闻,经常收听英语磁带,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我意识到课堂评价用语特别重要,所以我要背熟小学英语课堂用语100句,并及时的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讨论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很多老师都抱怨了自己班上的孩子的坏习惯,例如:不做课前准备,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讲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活动比较容易让课堂闹起来,有时候学生的声音会很大,课堂纪律会很难控制,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比学生的声音更大呢?老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走到最活跃的那几个同学身边,示意她们跟着老师一起做伸展操。这样学生很容易关注到老师,而且也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三、因材施教。其实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老师一样,有些老师擅长阅读,有些擅长口头交际,有些擅长写作等等。孩子喜欢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类型分为“视觉型,听说型,动觉型,综合型”,一般喜欢视觉型学习方法的同学喜欢看图片,关注老师的板书;听说型的同学则喜欢英语交流与对话,听故事,做听力练习;而动觉型的学生则更喜欢做游戏和TPR教学法。所以我们要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哪些学生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上课怎样综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把英语学好。

四、教授不同层次的水平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家庭学习氛围的不同,大多数班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上课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要对所有孩子都有信心,每个人都有可能学好英语,因为每个人都会说自己的母语,只是个人的后天努力和环境不同,学习英语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给程度相对较弱的学生相应难度的问题,给程度较好的学生更多的补充和拓展,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结伴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篇3:语文教育感言

●教师不是诗人, 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 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 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 但要有将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写一手好字, 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有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和一颗真挚、善良的心。

●有的老师上课, 心里想的是教学步骤、教学环节, 课堂上先干什么, 后干什么, 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失去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虽心里有数, 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注重因势利导。因为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教案是为学生服务的, 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

●要在备课上下工夫。教师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 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 是得不偿失的做法。要把工夫用在实处, 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中, 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一是以情励学, 二是以趣激学, 三是调动参与, 四是启迪创造, 五是注重内化, 六是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 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 让教师享受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要充满文化气息, 文而不野, 雅而不俗, 活而不乱, 情趣盎然。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 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种浸润着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篇4:初中语文教学感言

一、教给学生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语文学习非常关键,因为它是各学科的基础,是表达思想与学习知识的工具,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际关系、外世技巧”。可以说,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主宰着这85%,语文方面的能力甚至于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当然,教好语文,做好教学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教师时刻尽心尽力,悉心研磨,耐心教学,静待梅香扑鼻。

二、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胶柱鼓瑟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达到一个高度,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们得到及时的成长。

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必然故步自封,在一节课中,时间有限,教学要面面俱到会让学生们感觉到任务巨大,并且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有所侧重,根据科文章内容的不同,切入不同的智能教育和引导。

在课文《背影》的教学中,我考虑到这篇课文的感情描写非常投入,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设计了音乐、表演融进教学。在崔京浩演唱的美妙的《父亲》歌曲中,安排有表演天赋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教学,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发展了学生们的音乐智能,拓展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同时对人际交往智能也有相当的开发。

三、教学要知机识变,勿一成不变

语文教学要注意创新,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绝不能规行矩步,蹈常袭故,一定要常教常新、新意频出,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喜欢语文,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用合一,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让语文的魅力永恒,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春光灿烂、其乐融融。

总之,教学方法多多,不一而足,难可俱陈,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抱着教学相长的态度,不断和同仁切磋请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寓学于乐、如沐春风。

篇5:化学教学的随笔感言

一.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的关键

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化学知识,各种神奇的化学现象、各种新奇的实验用品、各种奇妙的化学实验,极大地激发了他(她)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她)们求知的欲望,这一切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良好开端。但如果此时教师只是一味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那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化学实验的操作中)就极可能出现因为惧怕、麻痹、马虎等原因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化学学习产生反感。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初除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外,还应该着重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告知学生在各种化学现象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些不安全甚至危险的因素,需要我们去谨慎对待;另一方面也要同时告知学生这些不安全的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我们只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不麻痹大意,正确谨慎地操作处理,就能安全的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学习化学之初就开始逐步培养他(她)们重视安全,细心谨慎的习惯,消除他(她)们在化学学习中的安全麻痹或担心害怕的思想。

二.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穿插多种生活安全常识的介绍和讲解

篇6:教育随笔感言:语境中学语文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所以语言的学习脱离不了上下文、也必须联系时间、空间,结合情景学习效果会更好……

对于语境二字的重视来源于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时徐承芸老师说:“词语是最小的语境。”例如当我们学习“板”字的时候,出示如上图的带有板字的词语,是不是能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个字呢?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生字的学习不能独立于词语的学习而存在。

对于语境二字的最近一次重视来源于在南昌市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低年级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吴双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这篇课文我也曾教过,当我看到吴双老师借助游戏出示了三组短语:天气凉了、树叶黄了、秋天来了,此时我脑海中又浮现了“语境二字”。对呀,也许随文识字对于老师、对于一年级刚刚学习课文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度,但是出示这种短语,肯定是可以接受,并且效果很好的。通过出示三组短语,结合同学们的观察,孩子们学习了生字“气”、“树”、“叶”,还能掌握“了”字的轻声调,结合语境学习,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篇7:幼儿园教学随笔感言

筠晗来我们班已有一段时间了,这段期间她表现的很内向,值得欣慰的是筠晗开始与某些小朋友说话了。

一直以来,筠晗都不爱说话,我主动找筠晗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睛总在往别处看,要么就是低着头,眼睛盯着地板。“筠晗和老师说话的时候要看着老师,这样才有礼貌。”筠晗在家从来没接触过普通话,我想,这可能是她不爱说话的主要原因吧!后来,我见坚持和她聊家事,一开始她只是点点头,笑一笑,后来我转变我的语言。我用方言与她交流,她和我聊的可带劲了。偶尔我加入普通话,慢慢的,筠晗也开始说几句普通话了,但还是放不开。

难道是筠晗认生,可是我们相处有一短时间了呀。我们找到了筠晗的家长了解筠晗在家的表现,筠晗在家很活泼,是个特别听话的小女孩,但是就是不主动找别人说话,在社会交往方面有点差。

篇8:教学比武活动感言

一、学会信任

首先, 我们要谨记师德师规, 不断拓展专业知识。为人之师, 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 做一个学生信任的老师, 用一颗爱心去信任学生,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没有永恒的教师, 也没有永恒的学生, 作为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不仅信任优秀学生, 更要把信任放在学习困难的潜能生身上, 要认为他们都愿学、能学。其次, 还要善于认识学生自身的资源,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出来, 先让他们自学, 上课再把问题抛给他们。当我们怀着信任和期待注视着学生的眼眸时, 学生会把你当作一位朋友、一位可以倾诉的对象, 他们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二、学会欣赏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渴望被人重视, 被人欣赏, 特别是被老师欣赏。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赞赏会引起很大程度上的失败感, 如果把课堂这个舞台的灯光只打在个别优秀生的身上, 势必就放弃了大部分角色。所以,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主角, 我们应该更广泛地关注学生, 要用不同的标尺去衡量、去欣赏, 既要教他们欣赏自己, 更要教他们欣赏别人。在语文课上, 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口才和胆量, 我开设了五分钟的“今日王婆”说话训练栏目, 让“王婆”走进课堂, 大胆地自夸、他夸。“今日王婆”每次登台, 首先夸自己的一大优点, 然后至少夸班上一位同学的优点。要求口齿清楚, 声音洪亮, 有理有据。同学们都很乐意成为“男王婆”和“女王婆”, 尤其是在“他夸”的时候, 他们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 夸者洋溢着自豪, 被夸者虽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但却是快乐、喜悦的。这样一来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 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因为觉得有人欣赏自己, 也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那些平时目中无人的同学发现他人的优点, 也态度谦虚向他人学习了。一位平时较为自傲的同学在夸别人时,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还没有一位同学夸我呢, 我都有些等不及了。我想夸我的同桌, 说实话, 我有点私心, 希望他到时也能回夸我。”他可爱的坦率透着他可爱的期待。想不到“今日王婆”栏目成了课堂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同学们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在书海遨游。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成功教育”和“和谐课堂”吗?

其次, 作为教师更应该当一位“他夸”的“王婆”, 因为我们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与发展, 从而不断取得成功。一个不断学习成功的学生, 会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会十分自然地感到老师的课上得好, 会十分自然地对老师产生的敬重感。所以, 课堂上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 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 提高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生的任何回答, 我们都应细心处理, 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甚至错误的答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后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 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在你的课上会感觉到有希望, 有信心, 爱上你的课, 上好你的课, 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气氛。试想,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当学生不再有苦于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 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 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 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 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三、学会微笑

有了太阳的微笑, 草儿会更绿, 花儿会更艳;有了教师的微笑, 课堂更温馨, 学习更快乐。课堂上的微笑是一种付出, 更是一种收获。教师的微笑能获得学生的亲近, 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更具有向师性。执教以来, 我都习惯以师道尊严进入课堂, 以一副凶脸上了一节又一节课, 直到一次教学的“意外”, 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有一次, 我正在讲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回答问题:教师节到了, 学生送给老师贺卡或礼物, 作为老师, 你应该对学生说些什么?其中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回答是:“你们如果把花在送贺卡和礼物上的时间, 用来读书, 老师会更高兴的!”当时, 我非常生气, 当场批评了这位学生。可这位学生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去年教师节, 我也送贺卡给您, 您就是这样回答我的!”我怔住了, 依稀记忆里, 有这么一回事!课后, 我主动找了班级里的同学交流:“老师, 在课堂上, 如果您能笑一笑, 我们的学习会更有热情的。”“老师, 如果您能笑口常开, 会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 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这次交流, 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态度, 我知道, 学生渴望他们的老师能微笑着进入课堂, 在课堂上能微笑着交流!后来, 每一次上课我都要求自己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或者疑问, 我都会送上真诚的赞扬;而每一次遇到争论时, 我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地聆听;当然遇到不会的知识或者自己犯错误时, 坦白承认是我的原则。课堂上, 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老师的情感, 老师则在交流中感受学生的心跳。学生可以坐着回答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和反驳;有时甚至会围绕一个观点分组进行激烈的争论, 大家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

四、学会释放激情

语言的魅力, 首先就在于有激情。老师要用知识的火焰点燃学生心头的熊熊烈火。尤其是语文课, 最忌平铺直叙。语文老师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生动的体态和适当的手势等外部语言, 创造鲜明的形象, 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和氛围中。如果老师总是一个腔调, 学生听着容易恹恹欲睡。就拿表扬同学来说, 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 老师平淡地说:“读得不错, 给他鼓鼓掌。”接着是一阵稀里哗啦的掌声, 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如果老师激动地说:“读得太好了, 同学们, 让我们为他的精彩而鼓掌!”老师的情绪就会迅速传染给学生, 响起的掌声一定非常热烈。

当然, 激情还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 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他不一定是诗人, 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他不一定是作家, 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因此他更应该广博地读书, “胸有诗书气自华”, 也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篇9:《黄河的主人》教学感言

一、 诵读开头,领略黄河的磅礴气势

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诵读,要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来。“黄河滚滚。”这四字开头句,可谓气薄云天,韵味悠远,唱响了全篇的主旋律。“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样的开篇句,不能像蜻蜓点水那样一掠而过,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吟诵功夫。读前,要有一个铺陈拓展、情感孕育的过程。“黄河”二字应读得情感深厚、凝重;“滚滚”二字的重叠,前轻后重、前短后长,要有起伏感。诵读全句,尚需找准轻重音,标出停顿号,注意音强、音高、语速的变化,要让视听感受融入书声之中。

课文第二句的“那”字,指代明确,承接自然,顺畅地展现出主人公生活、搏击的活动舞台;形象地呈现了“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壮观场景;自如地把学生视线引向“令人胆战心惊”的凶险境地。这一开头,以他人的见景胆寒作反衬,为主人公的处险不惊,镇定自若,“如履平地”的精神风貌埋下伏笔。我引导孩子咂摸体味“那”字的意蕴,把握好“那”字的音调、语气、停顿;用心揣摩“那”字与本句中“令”字的语意转承,情感铺垫;配合开头段的诵读,有机出示黄河奔流的动态课件,调动学生视听,启开想象,在舒缓抑扬,跌宕起伏的吟诵声中,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伟气势,意会文章脉络的延伸贯通。

二、 含英咀华,体悟艄公的精神风范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这一感叹句为课文的第4自然段。它独自成段,承载着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是全篇的情感枢纽,牵动着全文的情感流向。“这就是”三字,作者因何而发?首先,引导孩子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观察文中插图,找准观察点,循着作者的观察线路,品读“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感受这是作者心底迸出的“惊呼”,那个“就”字凸显了所见惊奇,是对“强磁力”刺激的回应;其次,引导孩子自读、自悟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这“惊呼”还源于“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一种担心、一种惊诧;接着,出示“羊皮筏子”鼓浪前行的画面,凝思遐想,咀嚼品味,入情入境;继而,个体吟诵展示,男女生组合轮诵:“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让文字、标点符号转化为作者的心声,字字传情,声声达意。

“羊皮筏子”,拨动作者心弦;诵读活动,再现艄公风采。课堂上拓开一片空间,学生自主吟诵课文5~8自然段。他们敞开胸襟,或低声轻吟,或大声朗诵,或批注圈画,或低语交流。字里行间,含英咀华,品味吟咏。有的从作者“提心吊胆”的情态入手,比照揣摩,诵出艄公的“专心致志”“小心注视”“大胆地破浪前行”的凛然风姿;有的从乘客的“谈笑风生”,体察联想,诵出乘客们从容自如、安全舒适的漂流乐趣;有的从“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细节,品味人的潜能,诵出艄公无畏的胆略和高超的技艺;还有的咀嚼“凭”字的深层蕴含,感悟生存之道,诵出艄公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自强、自立的主人翁精神风貌。

三、 熟读背诵,熏陶感染积淀

从开头的“黄河滚滚”到结尾的“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同学们穿梭于字里行间,与作者同行,与艄公同游,与文本进行心灵互通。熟读成诵的过程,是悉心寻找作者的观察点,揣摩作者表达思路,感受作者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对字音字义,遣词造句,段落层次,布局谋篇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训练的过程;更是不断反思,自我评价,练心励志,熏陶感染的过程。

有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摸索到一条记忆线路,他高兴地说:“放松情绪,一遍一遍地诵,就能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和作者一起看、一起听、一起议,书也就自然入脑了”。有学生扣住关键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向前推移,记诵“羊皮筏子”出现的过程;向后延伸,记诵“羊皮筏子”上艄公的活动场景,一节一节背,一节一节连,喻之为“串糖葫芦”。也有学生以段与段之间的关键字作纽带,如从第2自然段的“突然”一词,引出“什么东西”;从第3自然段的一个“再”字,引出“水面漂流”;从第4自然的“这就是”,引出“羊皮筏子”……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由点到线,背起来顺畅自然。还有学生在背诵过程自我反思,从“如履薄冰”与“如履平地”的疏忽中辨析、推敲,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这不仅仅是一词之差,而是胆战心惊与安然自若两种精神状态的迥然之别,“如履平地”蕴含着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上一篇:2016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下一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