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现行规范

2024-05-27

交通部现行规范(精选8篇)

篇1:交通部现行规范

内容简介:《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以下简称《规范大全》),自1994年3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人员的欢迎。但是,随着科研、设计、施工、治理实践中客观情况的变化,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不断地修订、制订新的标准规范已成必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社将根据规范的修订、制订情况,适时地对原《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做调整、补充,以飨读者。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收入建筑设计、建筑物理、建筑电气、建筑暖通与空调等方面标准规范,计5部分,116个;《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收入建筑结构、工程抗震、勘察及建筑地基与基础等方面标准规范,计6部分,84个;《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收入建筑施工技术、质量验收、建筑安全等方面标准规范,计6部分,105个。以上《规范大全》的出版,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受到热烈欢迎。但是限于篇幅等原因,这些规范的条文说明当时没有编人。

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规范条文,我社决定陆续出版配合以上《规范大全》的条文说明大全。继先期推出《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大全》后,本次推出《现行建筑施工规范条文说明大全》和《现行建筑结构规范条文说明大全》(以下简称《条文说明大全》)。为方便读者对照查阅,《条文说明大全》保留了《规范大全》的序号,对少数未能编入条文说明的规范,目录中标为“无”。

需要非凡说明的是,由于标准规范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而且出版社受出版发行规律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重印时对《大全》进行修订,所以在全面修订前,《大全》中有可能出现某些标准规范没有被替换和修订的情况。

目录: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97-95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实验方法标准GBJ129-90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GJl37-2001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329-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5-97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99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l4-2003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130-90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T22-9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 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20-84 V形折板屋盖设计与施工规程JGJ/T21-9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JGJ/T135-2001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98 岩土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高层建筑岩土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90 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 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50077-2003 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GBJ127-8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混凝土电视塔结构技术规范GB50342-200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38-94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9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2004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4年版)JGJ125—99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贯人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136—2001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抗震鉴定标准GBJ43—82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篇2:交通部现行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242-2002-SM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243-2002-SM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1-9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303-2002-SM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说明GB50310-2002-SM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篇3:对现行路基设计规范的几个建议

1 路基设计中的关键概念

1.1 路基工作区

通常把车辆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与路基自重引起的垂直应力之比为1/n(1/10~1/15)的路基影响深度称为路基工作区。路基工作区是控制整个路基累积塑性变形的关键层位,现行教材中对路基工作区进行了定义,但现行规范中缺少这一重要层位的明确定义。笔者以为应考虑在路基规范中明确路基工作区的定义,同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车辆荷载在路基中的附加应力与道路自重应力的比值表征的是恒载作用下的固结变形,而路基工作区工程意义主要是要控制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的累积塑性变形,两者的理论模型并不相同,有待深入研究。

(2)影响路基工作区深度的主要因素为轴载、车辆和路面结构类型。应研究实际交通组成下,不同路面结构类型需要的路基支撑刚度,确定路基工作区深度,合理确定路基工作区与影响区的刚度。

1.2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在路基设计时,要求路基保持干燥或中湿状态,路肩边缘距地下水位要大于或等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除此之外,路基的高度还需要考虑满足公路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工作区和道路冻深要求的路基填筑高度。路基高度作为路基设计的1个重要要素,设计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路基质量,还影响到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因此在路基高度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详加权衡。

现行规范未明确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如何确定,笔者以为规范修编时宜明确最小填土高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同时,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影响因素中设计洪水位宜再细分,例如老路拓宽是否还需要满足百年一遇洪水位要求。另外,通过换填高强度的材料后,路基高度在满足洪水位的前提下,受路基工作区和干湿临界状态填筑高度的限制可否适当放宽。

2 一般路基设计

《规范》(JTG D30—2004)分析总结了科研成果和公路建设经验,提高了路基压实度,加大了零填及路堑路床压实厚度的要求,提出了地基表层处理措施及适用条件,并规定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但是,由于有关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设计强度、变形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性不够,维持了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CBR)要求的原有规定,在条文说明中提出“路基填料设计时,必须考虑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自然因素对路基土长期性能的影响,以及汽车动荷载作用下的路基永久变形问题”。

在路面结构分析与设计中,表征路基结构的指标是路基顶面的回弹模量。CBR是表征材料抵抗局部压入变形能力的指标,压实度是施工控制指标,两者都不是路基结构设计指标。

国外路基设计均采用双指标控制的设计方法,例如美国AI沥青协会设计方法,路基承载能力采用CBR和模量控制,并给出了两者之间的换算公式;也给出了路基顶面垂直压应变控制标准。国外以不同交通荷载等级路基承载能力CBR指标与路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标准,来保证路基路面长期使用性能,这一设计思想与方法值得借鉴。土体的动强度是由土体所受动荷载的类型和土体的破坏形式来确定的。路基所承受的荷载为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路基破坏主要由累积应变而引起,因此,路基填料动强度应以重复加载次数和控制累积应变作为控制标准。

路基土在交通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实际上就是路基土的回弹变形,因此,动模量与回弹模量的意义是统一的。然而当前我国路基设计中的回弹模量通常是用静态方法来确定的,它与实际路基所受的荷载条件是不同的,严格来讲,只能称之为加卸载模量。因此建议开展动模量的深入研究,考虑逐步采用动模量取代回弹模量。

3 路基拓宽改建

现行路基规范中软土地基路基拓宽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0.5%的技术要求是在沪宁高速双侧拓宽2个车道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沪宁高速公路扩建竣工后,全国各地积累了大量拓宽工程的建设经验,工后沉降增大值不应大于0.5%的技术标准也受到了新的挑战,需要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双侧拓宽3车道新老路基表面的沉降曲线不同于双侧拓宽1车道、2车道,其最大沉降发生在拓宽路基的行车道上,而拓宽1车道、2车道,其最大沉降发生在新路肩边缘处。因此,在确定扩建工程(特别是单侧加宽)的沉降控制标准时,要考虑路基不同的加宽宽度。

另外,单侧加宽大于2车道的工程,其路基表面的沉降变形曲线不同于加宽2车道及2车道以下的扩建工程,其最大沉降发生在加宽路基的行车道上,因此有可能在新路基上形成反坡,造成路基排水不畅和路面结构底部的拉裂,因此,在确定加宽宽度大于2车道的扩建工程(特别是单侧加宽)的沉降控制标准时,除满足上述差异沉降的控制标准外,新路基表面不应出现反坡。

4 特殊路基设计

4.1 软土

对于一些特殊条件下的软基处理情况,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如置换、排水固结、水泥搅拌桩法,碎石桩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以预应力管桩、CFG桩、低强度素混凝土桩等为代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得到广泛的重视,并得到应用。但是现行路基设计规范中对CFG桩及刚性桩的设计缺少明确的指导,建议在后期规范修编中补充完善刚性桩的设计要求。

对于CFG桩及PTC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计算,不宜参照加固土桩复合地基的计算公式,因为刚性桩复合地基桩与土的强度差异过大,在复合地基极限状态下,桩体强度不可能与土体强度一起发挥到极致,而是土体破坏,桩体完好,尤其是软土含水量大的情况下。

同时,规范宜重视刚性桩施工的技术要求。因为刚性桩的施工通常采用排土法施工,施工过程对桩周土有很大的扰动影响,尤其是对高灵敏度的海相软土的扰动很大,致使饱和软粘土结构破坏,强度丧失,地表隆起与地基侧移,同时在饱和软粘土中产生很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经扰动后的软粘土强度此后随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以及结构性恢复而缓慢恢复。因此在路堤荷载下海相软土地基中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中有3个问题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是施工过程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二是地基承载力的时间效应问题;三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桩身负摩阻力问题。

4.2 采空区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高速公路建设经常遇到采空区的问题。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涉及到采空区的勘察、稳定性评价、采空区的处治和质量检测。对于公路下伏采空区地基的稳定评价问题,目前各国并没有相关的规程,因此评价时也没有统一的原则可循,现行路基设计规范对采空区场地的稳定性评价缺少明确指导。笔者认为进行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时,除了依据现行部颁规范《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还需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同时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特殊地质区域的采矿条件。例如采空区埋深变化大、采空区存在断层破碎带,采空区范围富水,急陡倾斜区域煤层的开采等。

(2)采空区的剩余沉降量情况及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3)公路工程项目中特殊构筑物,如桥梁、通道等对地基的要求。

另外,现行规范采空区处治范围中对于处理深度的定义过于笼统,建议可修改为:

(1)当处治范围位于采空区边界以内时,其处治深度为地面至采空区底板以下不小于1 m。

(2)当处治范围位于采空区边界外侧至岩层移动影响范围以内时,其处治深度为:

式中:H为采空区埋深;l为注浆孔距采空区边界的距离;h′为影响裂隙带以下的处治深度,取5~10 m为宜;δ为矿层移动影响角;处治深度示意图见图1。

对于采空区处治长度,其实也可以按照处治宽度的公式进行定义和说明,建议进行补充。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治理方法较单一,以注浆全充填法为主,往往根据经验进行设计和布置注浆工作,盲目性很大,有时造成较大的浪费,也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采空区的注浆治理理论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比如注浆加固采空区围岩、注浆局部支撑加固等,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且处治方法的研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注浆法,改变路基路面结构、使用新型路面材料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3 盐渍土

现行规范不允许盐渍土用作路床填料(高速公路以及一级公路)。从工程实践来看,西部地区有些工程填料很缺乏,存在大量粗粒料的盐渍土,笔者认为粗粒料的弱盐渍土可以考虑用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路床。盐渍土地区的易溶盐含量是确定土的路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土的颗粒组成不同对易溶盐含量的测定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现行土工试验规程中规定的易溶盐(总盐含量)试验方法,对于粗粒土并不适用,从而影响了粗粒土的使用范围。粗粒土的主要粒径以砾粒组和砂粒组为主,因此仍采用通过1 mm筛孔的烘干土进行粗粒土的易溶盐测定是不合适的,不能代表粗粒土含盐量的真实情况。

另外,规范中提到的“水文地质条件好时可用”的说法操作性比较模糊,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无法根据这一附注说明进行盐渍土填料的准确判断,建议给出具体经验性的量化指标。

5 结论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颁布以来,历经“十一五”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目前路基设计规范正处于修编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阶段,本文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设计和施工。

参考文献

[1]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2]张世洲,凌建明.路基土动态模量试验研究[J].北方交通.2008(6):18-19.

篇4:美国现行课程标准规范探析

摘 要:自20世纪末美国掀起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以来,成就组织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规范体系,它彰显了目标导向的课程评价理论,建构了一致性绩效问责机制,创建了学校、社会、家庭间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美国 课程标准规范 核心指标 特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地区或学校)开发、管理课程的基础,也是编写教材、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评估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的开发与评价工作。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014年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首要职责规定:组织研究制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审议并提出审议意见。因此,切实完善各级各类课程标准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末,美国掀起了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开发了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200多种,次标准达3093个。成就组织(Achieve)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规范体系,长期对各州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常值得借鉴。

一、课程标准规范内涵

在美国,课程标准是为保证让所有学生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并达到高质量的学业标准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课程标准一般由课程内容标准、学习机会标准、表现标准和绩效问责标准构成。

课程标准规范是指规范课程标准的准则或尺度,它具体描述了理想的课程标准在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实现目标等方面应该具备的特征,目的是以此为依据对各级各类课程标准及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规范、引导,以保证这些课程标准的高质量、一致性,从而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在美国,由于采用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政府没有直接领导和管理教育的权利,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关于有效的课程标准的规定,一些较有影响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成就组织等提出了课程标准规范,并以此为基准对各州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这些工作对美国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运动的推进、各州课程标准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产生背景

美国课程标准规范的产生是随着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而兴起的。美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开设的课程门类超过2100门[1]。在课程庞杂和课程指导乏力的背景下,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列举的美国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危机指标”表明,美国公立教育学生成绩平庸,教育质量低下。而这些问题又主要是美国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生活适应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加大投入,确立共同的核心课程,颁布各门核心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2]。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导向性的全国及地方性课程标准陆续出台,到2003年,美国50个州全部都制定了核心科目课程标准。

随着全国性课程标准及各州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因各州的情况不一、标准编写人员的水平差异等因素,各州课程标准质量良莠不齐,出现了诸多问题。统计显示,到1998年,只有12个州的课程标准达到B等级以上,近三分之二的州举行的测试与课程标准不一致[3]。同时,全国标准与各州标准间出现矛盾甚至是冲突亦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各级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要求,因此,制定课程标准规范并据此对各州的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成为推动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必然选择。

三、课程标准规范核心指标

1.内容标准规范

课程内容标准界定了各个学科中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对一般的、抽象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具体说明。成就组织对各州如何制订高质量的内容标准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标准应涵盖核心学术科目的基本内容,应该反映各核心科目的内在学术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还应该吸纳各学科领域达成共识的核心知识。第二,标准必须是严格的,且应该在知识与技能间寻找平衡点,要为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或就业做好准备。第三,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应该征求行业企业人士、普通民众、家长意见,赢得公众的支持。第四,课程内容标准不应有体现情感、态度的内容。第五,标准应相互衔接且按年级纵向递进编排,同时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接,以保证标准的连贯性和整合性。第六,标准在呈现时应该是清晰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以便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第七,标准应该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即标准内容能够被评价且评价结果应易于传递给学生、教师、家长及公众。第八,标准应重点突出。内容标准应该对各类知识和技能做出筛选,筛选应以与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密切相关的核心知识及技能为依据。高质量内容标准应该对各年级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优先编排,应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做出明确的选择。

2.学习机会标准规范

学习机会标准指用来衡量教育体系的各级机构(学校、地方和州教育机构)为所有学生的学习达到全国或州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实践条件是否充分及其质量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成就组织主要从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发展规范两方面对各州的学习机会标准进行规范。首先,各学校应该同教材编写者、其他学校、学区,甚至其他州一起研发基于内容标准的课程资源。各州教育官员也应该与教师、校长、课程专家等一起开发与内容标准一致的教科书及其他教学材料。其次,高质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各州应将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各种核心领域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所有教师,并以标准驱动,引入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表现标准规范

表现标准表达了为实现各项内容标准期望学生展示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程度,它回答了关于质量和程度的问题。成就组织从两方面对各州表现标准进行规范和评价。首先,要建构有效表现标准。在美国,除教育机构外,一些中介公司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因此,成就组织要求各州或评价公司在实施教学评价前,必须建构有效的表现标准。在来源方面,考察内容要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种族的同学都是“公平的”;在认知要求层次方面,要根据内容标准明晰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不同的认知层次;在程度方面,评估者要依据内容标准来评估表现标准中所要求的难度是否与该年级学生相适应;在均衡与范围方面,主要考察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表现标准中是否被强调及强调的程度是否恰当。其次,表现标准与内容标准的相关程度。各州想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内容标准,那就必须确保其组织的评估是以内容标准为基准的。根据表现标准与内容标准的相关程度,评价者将其分为四类:不相关、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高度相关,只有达到“相关”程度的表现标准才能保证评估的有效性。

4.绩效问责标准规范

绩效问责标准是建立在与内容标准相一致的评价规范的基础上,规定如何依据评价结果对相关责任者实施奖罚的标准。为了确保绩效问责制的有效实施,成就组织从评价规范和绩效问责规范两个方面对各州绩效问责标准进行评价。第一,要做到评价规范。学校的使命就是为所有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首先,各州应该帮助学校、教师在核心科目统一实施标准引导的样板考试,让教师知道应该检测什么、如何制定与标准一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次,各州应依据评价情况建立高质量的数据评价系统,对每个学生各年级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有效实施绩效问责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最后,各州应及时公开评价结果,有效性要求各州开展的全州范围内的考试应该及时公布、有效利用。第二,实施有效绩效问责。首先,各州应制定科学的绩效问责标准。各州在制定绩效问责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强调对所有学生都要有高期望,并为每个孩子提高学业成绩提供成功的机会;细化标准,明定责权;设立多项问责指标。其次,基于绩效标准的问责是教育领域达成卓越、实现公平目标的基石。最后,政策制定者应该向薄弱学校、学困生提供技术支持。

四、特点探析

1.彰显目标导向课程评价理论

成就组织制订的课程标准规范彰显了目标导向的课程评价理论。从评价框架看,成就组织课程标准规范分为四个部分,这就构建了一个循环的达成课程内容标准框架图(图1)。这四个方面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也构成了一个促进课程健康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从具体内容看,规范强调课程标准应该是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一致的、连贯的、整合的,其目的是重视各学科内容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及完整性,这与泰勒理论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基本指导标准相契合。这些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的需要,也正是成就组织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追求的核心评价理念。

图1 达成课程内容标准框架图

2.建构一致性绩效问责机制

课程标准规范强调在依据内容标准、学习机会标准及学生表现标准的基础上规范教学评价,在进行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绩效问责。规范为课程标准建构的“金字塔”形的绩效问责体系图(图2)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金字塔的底部是按照规范要求经过选择的内容标准,以及为达成内容标准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金字塔的中部是以内容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为基础呈现的表现标准;顶部是以改善所有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的绩效问责标准。内容标准强调知识的种类和范围,学习机会标准重视资源的匹配程度,评价标准重视知识的相关性、均衡性。通过有效教学评价、建立多元的绩效问责标准,实施以学校为基础的问责制,从而推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绩效问责是从教育输入向教育产出转变的重要举措,这样,学校品质的决定因素不再只是教学设施等输入因素,而是根据学生及学校取得的成就、达到目标的情况来对学校进行评价。

图2 绩效问责体系图

3.创建学校、社会、家庭间和谐的育人环境

课程标准规范中要求公众、行业企业、家长、教师、学生、课程评估和开发者参与到课程改革运动中来,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在课程内容及学习机会标准开发阶段,规范要求吸纳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开发,倡导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家庭、社会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并将表现标准视为指导开发者编制教材、家长辅导、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路标,规定各州制定清晰、科学的表现标准,通过详细描述、范例、评分细则、评注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及其他相关者理解、运用表现标准。实施评估后,规范要求各州、学区及学校应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及时向家长、公众等公开评估结果,保证透明度并有效利用,从而让更多关心课程改革的人充分享有知情权,以便积极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同时,积极倡导通过学校日、学校父母公约、校企合作等形式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为了推进高质量的绩效问责,他们要求各州应该让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及公众深入理解绩效问责标准,让他们拥有行使择校、参加各种假日学校的权利。各州也为绩效问责提供额外资金援助以保证附加教育服务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及完善工作,综合美国课程标准规范产生的背景、规范文本的指标体系以及规范所彰显的突出特点,我国应从建立课程标准规范体系着手,加强课程标准建设;构建有效的绩效问责机制,实施与课程内容标准相一致的教育问责制;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家庭间的教育合力,实现多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格局,从而建立有效课程标准,推动各阶段教育改革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RvitchD.(2000).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 A Citizen's Guide. Washington,DC:Brooking Institute.p37.

[2]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1~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Making Standards Matter 1999 [EB/OL] http://www.aft.org/pubs-reports/downloads/teachers/policy11.

pdf-77.6KB.2014-7-8.

篇5:幕墙现行规范知识要点总结

1、玻璃幕墙开启扇开启角度不宜大于30度,开启距离不宜大于300mm,开启扇不得超过15%。

高度超过40米的幕墙工程宜设置清洗设备。

玻璃幕的非承重胶缝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膏。

开启扇周边缝隙宜采用氯丁胶、三元乙丙橡胶或硅橡胶密封条。

构件式幕墙立柱与横梁连接避免刚性接触,可设柔性垫片或预留1-2mm间隙。隐框玻璃幕挂钩接触面宜设柔性垫片。

玻璃之间的拼接胶缝不宜小于10mm。

玻璃表面与建筑内外装饰物间缝隙不宜小于5mm。

明框幕墙玻璃下边缘与下边框槽底间用硬橡胶垫块,两个,厚5mm,长度不小于100mm。

安全规定:

1、框架玻璃幕宜采用安全玻璃;

2、点支玻璃幕采用钢化玻璃;

3、玻璃肋幕墙应采用钢化夹层玻璃。

4、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1H,高度大于800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

5、与各层楼板、隔墙外沿的缝隙用大于100的岩棉或矿棉封堵。

水平防烟带采用大于1.5mm厚镀锌钢板承托。

一、框支玻璃幕:

由玻璃、横梁、立柱组成。

单片玻璃厚度大于6mm;

夹层玻璃单片大于5mm;

夹层、中空玻璃厚度差不宜大于3mm。

横梁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厚度不应小于2.5mm。

立柱铝型材截面开口部位厚度大于3mm,闭口部位厚度大于 2.5mm。

立柱钢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厚度大于3mm。

上下立柱之间留有大于15mm的缝隙,闭口型材采用长度大于250mm的芯柱连接。楼层内单独布置立柱上下端宜与主体铰接,宜采用上端悬挂方式。

立柱与主体每个受力连接螺栓不少于两个,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0mm。

二、全玻璃幕:

由面板、玻璃肋和胶缝组成。

有下部支承式和上部悬挂式两种。

面板玻璃厚度不宜小于10mm,夹层玻璃单片不小于8mm。

全玻璃幕板面与装修面或结构面之间空隙不小于8mm。

吊挂式的吊夹与主体结构间设置刚性水平传力结构。

全玻璃幕周边收口与玻璃面板或玻璃肋空隙不小于8mm。

玻璃与才槽底应用弹性垫块支承,垫块长100mm,厚度10mm。

玻璃肋截面厚度大于12mm,截面高度大于100mm。

玻璃肋挠度限制取跨度的1/200。

采用金属件连接的玻璃肋,金属件厚度大于6mm,连接螺栓宜采用大于8mm不锈钢螺栓。

高度大于12米的玻璃肋应进行平面外稳定验算。

胶缝传力的全玻璃幕其胶缝必须采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三、点支承玻璃幕:

由玻璃面板、支承装置、支承结构组成。、玻璃面板支承孔与板边距离不小于70mm。

浮头式连接件玻璃幕厚度大于6mm,沉头式连接件玻璃幕厚度大于8MM。

玻璃间空隙大于10mm,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膏。

支承结构:拉索式、拉杆式、自平衡索桁架式

桁架式、立柱式。

一、石材幕墙:

宜选用火成岩,吸水率小于0.8%。

弯曲强度不应小于8MPa.火烧石板厚度比抛光石板厚3mm。

石板厚度不小于25mm。

单块石材面积不小于1.5平。

二、金属材料:

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

高度超过40米采用高耐候钢。

钢构件采用壁厚大于3.5mm的冷弯薄壁型钢。

铝合金板材进行氟碳树脂处理,含量不低于75%,海边及酸雨地区采用三、四道氟碳树脂处理,厚度大于40um;其它地区厚度大于25um。

单层铝板厚度大于2.5mm。

篇6:现行建筑施工规范目录(最新)

JGJ33-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版2012年11月1日实施; GB50201-2012《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12年8月1日实施; JGJ/T261-2011《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82-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2012年8月1日实施;、JG/T340-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用锚固胶》;

CJJ/T165-2011《建筑排水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2012年8月1日实施;

GB50656-201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2012年8月1日实施;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JGJ/T10-2011 《混凝土泵运施工技术规程》;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12年8月1日实施;

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720-201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23-201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T291-2011 《建筑用于砌筑和抹灰干混砂浆》;

GB50194-199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JGJ46-2005《建筑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B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203-2011《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JJ/T155-2011《建筑给水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JGJ/T238-2011《砼基层喷浆处理技术规程》;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JGJ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6-2011《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技术规范》;

GB50011-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204-2002《砼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

CJJ/T29-2010 《建筑排水塑料管道技术规程》;

GB50628-2010《钢管砼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215-2010《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验安全收技术规程》; GB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

JGJ/T233-2010《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

GB/T50107-2010《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GJ196-201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除安全技术规程》; JGJ/T187-2009《塔式起重机砼基础工程技术规程》;

GB50208-2011《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篇7:有关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现行规范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6、《冶金工业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749-2012)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0、《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3、《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1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

15、《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1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17、《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8、《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0、《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21、《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3、《地热电站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478-2008〗

24、《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技术规范》〖GB50547-2010〗

25、《冶金工业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615-2010〗

26、《冶金工业建设钻探技术规范》GB50734-2012〗

2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28、《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

二、行业标准

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

4、《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

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9、《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

10、《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225-2010〗

1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

1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1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76-2012〗

1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15、《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16、《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

1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18、《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19、《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87〗

1JTJ 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T 0901—98 1:1000000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示规范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替代JTJ 001-1997JTJ 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被JTG/T B02-01—2008替代部分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部分替代JTJ 004-89部分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替代JTJ 005-1996JTJ/T 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T B05—2004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 B06—2007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与B06其他规范配套使用JTG/T B06-01—2007 公路工程概算定额 与B06其他规范配套使用JTG/T B06-02—2007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与B06其他规范配套使用JTG/T B06-03—2007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与B06其他规范配套使用JTG/T B07-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交通部2007年第30号 国家高速公路网相关标志更换工作实施技术指南 技术指南第1号修改单16 交通部2007年第35号 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 替换交公路发〔2000〕463号

17勘测

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替代JTJ 061-1985;JTJ 061-1999;JTJ 062-1991;JTJ 063-1985;JTJ 065-1997;JTJ/T 066-199818 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

19JTJ 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代替JTJ 064-86部分 代替JTJ 062-91部分 替代JTJ 063-85部分20 JTG/T C21-01—2005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 C30—2003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由JTJ 062-2002改

22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替代JTJ 011—1994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替代JTJ 013-1995JTJ/T 018—9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D31—2008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替代JTJ 012-1994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替代JTJ 014-1997

29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替代JTJ 014-1997JTG/T D60-01—2004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替代JTJ022—85

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替代JTJ 023-1985

JTG D63—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替代JTJ 024-1985

JTG/T D65-01 —2007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 替代JTJ 027-1996

JTG/T D65-04—2007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

JTJ 025—86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JTJ 026.1—1999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替代JTJ 026-1990部分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替代JTJ 026-1990

JTG/T D71—2004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部分替代JTJ 074-94

JTG D80—2006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

JTG 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部分替代JTJ 074-94

JTG/T 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部分替代JTJ 074-94

交公路发[2007]35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替代交公路发[1995]1036号44 交公路发[2007]358号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 替代交公路发[1995]1036号45 JTJ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替代JTJ 051-1993

JTJ 052—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替代JTJ 052-1993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替代JTJ 053-1994

JTG E41—2005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JTJ 054-1994

JTJ 056—84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

JTJ 057—9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已被JTG E51—2009替代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替代JTJ 058-2000

JTG E50—2006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替代JTJ/T 060-1998

JTG 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替代JTJ 059—95

工 公

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替代JTJ 033-95

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替代JTJ034-93

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7.1—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程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1—2008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隧 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替代JTJ 041-1989

JTJ 042—9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已被JTG F60——2009替代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通 JTG/T F83-01—2004 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JTG F7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替代JTJ074-94

质检

安全 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替代JTJ 077-1995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土建工程)替代部分JTJ 071-199867 JTG F80/2—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册(机电工程)替代部分JTJ 071-199868 JTJ 076—9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养护

管理 JTJ 073—96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被JTG H30-2004 被JTG H10—2009替换

JTJ 073.1—2001 公路水泥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 073.2—2001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H11—2004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H12—2003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

JTG H20—2007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替代JTJ 075-1994

JTG H30—2004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替代JTJ 073-1996部分

JTG H40—2002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导则

加固

设计

与施工 JTG/T J22—2008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T J23—2008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一、波速测试及地微震测试项目遵循的规范为: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 50269-97

二、地质雷达测试遵循的规范

1、《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篇8:交通部现行规范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I?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样本/辆图2小汽车宽度分布示意从车身长度的分布III丨线来看, 不同品牌的小汽乍车身长度冇较大差异, 从4.1~5.In, 不等;从车身宽度的分布_线来符, 不同品牌的小汽车车身宽度存在一定差异, 但乍辆宽度的变化不大, 从1.69-1.87mm不等;从车身高度的分布|lt|线来看, 不同品牌的小汽车车身高度存在较大异, 从1.35-改变《城市道路丁-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修订老规范《城市道路设汁规范》CU37—90中的小客车车辆外廓尺寸, 修汀后的外轮廓尺寸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相同, 即长度由5.0m调整为6.0m�高度由1.6m调整为2.0m�而宽度仍保持1.8m不变f由此可知,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小客车总长相对于公路以及城市道路偏小, 《汽午库建筑设计规范》定义的小客个:总民是否迠宜现状年辆情况还需要通过统计调杏确定, 通过对18款小汽车外轮廊尺寸调查, 汽车长度、高度及宽度如图丨~3所示样本/辆图丨小汽车长度分布示意样本/辆图3小汽车宽度分布示意1•90 m不等, 车身高度主要分布在1•5 0 m左右, 超出该高度的车辆不多。W此.有必要芩虑将停车场设计车辆中的小客车车辆外廓尺寸进行调整:长度由4.8 m调整为5.Om, 宽度保持丨.8 m小‘变, 高度保持2.Om不变2停车方式及停车位布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未提到3种停放h式, 即垂直式停乍、平行式停车、斜式停车的适川情况。无论采川单一停放方式或者混合停放方式, 都需要根据停车场用地情况、地形及车辆管理、进川车要求等确定合理的停放h式, 以达到较高的停场用地利用率。规范对相丨“]类型停车方式、不M进出方式的差异体现在通行道的宽度上以小汽乍垂直式停乍方式为例, 前进式停车和后退式停两种进午方式下的停车带尺十相同, 即5.3m x 2.4m由于后退式停相对丁_前进式停车难度较大, 需要更大的转弯半枝以满足乍辆倒退进入停车位, 因此后退式停年规定的通行道宽度比前进式停车大例如后退式停车通行道宽度为9.Om, 前进式停车通行道宽度为5.5 m, 两者相差3.5 m2.1现行规范缺少停车场布置、停车方式与交通组织等的指导原则规范中未提及停车位布置的指净原则, 例如根据停车场功能、用地情况对停车场的布I:进行引导;缺少垂直式停车方式、平行式停车方式、斜列式停车方式的特点以及具体适川情况, 以便停场规划、设

计人员参考选州;缺少各种发车形式“前进式停车, 后退式发车”、“后退式停车, 前进式发车”、“前进式停午-, 前进式发车"的特点以及可供搭配的停车场类塑、停放方式缺少较为详细的停乍场进出口、停车场内部交通组织方法, 可以尝试从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合现组织交通以充分发押:停乍场的利用效率。2.2缺少停乍场配建标准确定方法和设i I"规范考虑到疗位配建指标制定所涉及的W素较多, 例如城市不MIX:域的差异、小汽车总W变化、城市停车政策的导向等因素, W此制定-种等级分明、取值详细的配建标准并不实际但是研究制定一种按老城K、中心城K、新城K的低限标准, 城I tf 4、'M区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彳f制定, 用以指导停车场 (库) 的规划与设计2.3缺少涉及建筑工程基地停乍场的相关管现措施城|丨丨交通设施建设项n和大塑诖筑r.程项口的幵发建设耑要配n一定规模的基地停车场, 如果未能从政策上加以合理地<}I导和规划, 必然会造成述筑!:程基地停车场以及出人口的随意设置, 造成对周边道路正常交通的影响3停车位布局优化对T现行规范《汽车库违筑设i卜规范》中未提到停乍位布敦的•些指导原则, 下文将对垂6:式、f-行式、斜列式3种停车方式分别说明其使用情况.目的是提高停车场建设用地利用率, 以作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参考 (见图4) „3.1垂直式停车位布置新建停车场规划用地比较充裕、用地规划整齐, 停车位的布毀应优先选择垂直式停放方式, 垂直式停放方式用地紧凑、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最多辆的进出方式根据停车场使丨I]情况选择“后退式停车, 前进式发车’’或“前进式停, 后退式发车”, 布置样式为两边停车, 中间共用一条通行道当停车场具有大量车辆同时驶人特点时, 宜选抒“前进式停个:, 后i M式发乍“的进出;/式这阼^II垂直式平行式斜列式图4车辆停置方式容场造成混乱和通行道堵塞, 个:辆也容易排列整齐不足之处在于后退式发肀较慢.出个:吋的视线会受到两侧车辆的阻拽, 在要求迅速驶出停车位或者出车高峰期时不利;当停车场具有迅速驶11 i停车位或者存在出车高峰期的特点时, 宜选择“后退式停车, 前进式发车”的进出方式由于发车较为迅速, 适) 平J于车辆集中驶I Ii的停车场r, :伶乍场兼冇以上两种特点, 宜选抒“后退式停A-, 前进式发车”的进出方式, w为后退式发车时的视线容易受到两侧车辆的阻n, 增加倒车难度, 停车者更加倾向于“后退式停车、前进式发车"的方式此外.适当増加通行道宽度可以缓解后退式停午造成的拥堵巾间共用一条供双叫行驶通行道, 两边布置停车位可以发挥通行道的最大利用率。一方面, 设置双向行驶的通行道宽度小丨••两条单向行驶的通行道宽度之和.节宵停乍场川地;另一方面, 双向行驶的通行道一定程度上增加r停车:时的转弯半径, 使得车辆进出停车位更为方便3.2平行式停车位布K平行式停车位布置迠川F以下两类停'、••-场, 即路内停车场 (或可利用场地呈细长条状的停车场) 、车辆种类较多的停乍场对于交通量不大并且逍路具Ai一定當余宽度时, 可以利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缘带等设置一些路内停车场为了有限制地利川迫路富余宽度, 路内停车场b J川的区域沿道路方向呈条状分布.

适宜布置平行式停车位。另外, 平行式停车位车辆进出方便、迅速, 使停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降到最小。体育馆、医院、宾馆等社会公用的停车场, 除了以小汽车居多以外, 还有个别小货车、大巴车等停放。对于有这种需求的小汽车停车场可以沿建筑物或者道路边布置一些平行式停车位, 以满足不同类型午:辆的停放。3.3斜列式停车位布置当停车场用地宽度和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宜布置斜列式停车方式的停车位。由于斜列式停车只能采/丨J前进式停车、后退式发车的进出形式, 因此停车场具苻大M z丨•:辆M时驶人时, 不容易造成混乱和通行道堵塞, 车辆也容易排列整齐不足之处在于后退式发车较慢, 出车时的视线会受到两侧车辆的肌忾, 在要求迅速驶出停车位或者出车高峰期时不利, 会加剧后退式发车造成的拥堵斜列式停车方式可分为30°、45°、60°及倾斜交义式四种H式, 倾斜角度“丨‘根椐场地限制以及通行迫宽度而定, 巧通行道宽度要求较大时, 可以选择倾斜角度较小的停车方式, 当可用的通行道宽度较为富余时, 可以选择倾斜角度较大的停车方式。由于停车带的宽度依据车辆长度及停放角度而异, 对场地的现状适应性强, 斜列式停车位适宜停车场边缘不够设置垂直式停z丨•:位的K域, 或者通过斜列式停A-位满足通行道的最小宽度要求的停'I场, 这种停车方式一般在场地和地形条件受限时使用。4结语静态交通直接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发挥, 正确处理车辆停放对解决道路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的初衷是更好地解决停车问题, 减少停车场建设过程中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 分析现行规范关于车辆外轮廓尺寸、停车位布置等内容, 寻找其不符合现状的指标或不足之处, 并以此作为停车场优化设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寻找更为合理和贴近现实情况的技术指标2) 讨论停车位优化布置特点, 对垂直式、平行式、斜列式3种停车方式分别说明其使用情况, 结合车辆进出方式探讨停个:位布局优化的方法, 相关的分析结论可以作为停车管理改革、规划、设计的参考参考文献:[I]王炜, 过秀成.交通丨•程学 (2版) [M].南京:东南大噗出版社, 2011.[2]徐吉淑, 陈学武.交通工程总论 (3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3]JGJ 100—98汽厍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_逑筑丁.业出版社, 1998.[4]JTG B01—2014公路T•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fh, 2014.[5]北京i{j r|j政工桿设计研究总院.CJJ 37—2012城小迫路[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逮筑丨:业出版社, 2012.

参考文献

[1]王炜, 过秀成.交通工程学 (2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吉谦, 陈学武.交通工程总论 (3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JGJ 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4]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上一篇:初二内心的愧疚作文下一篇:母亲节演讲活动横幅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