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2024-05-13

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通用10篇)

篇1: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牛肉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是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理想肉食,在国际市场上牛肉一直供不应求。除牛肉外,皮毛及肠衣是轻工业的原料,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自2001年以来全国共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牛肉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全世界总体发展趋势是饲养数量稳中有升,肉牛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一般为2.8%-10.0%,个体产肉量明显提高,平均每头存栏牛的产肉量已突破l00kg。肉牛工业是中国食品工业体系中较大的产业,从生产到销售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肉牛业支撑许多其他相关行业,如动物保健品、饲料和人工授精等。

一、进出口现状

1.肉牛出口情况

中国肉牛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带是以黄淮海平原为中心的农区--肉牛带,其次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东北肉牛带。2001年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四省的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2%,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占20.0%。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牛肉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但90年代以来牛肉出口波动较大,1991年全国共出口牛肉13.2万t,达历史最高峰,1992-1998年牛肉出口一直维持在2万-5万t之间。2001年牛肉出口3.8万l,进口3.6万t,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国香港、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至俄罗斯的一般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出口至中国香港的占到25%左右。

2.肉牛进口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很少进口牛肉,8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增加,开始进口高品质牛肉以满足某些高级宾馆和饭店的需要,但进口数量很小。1990-1996年进口牛肉及牛肉制品一直保持在2 000-3000t之间,1996年以后,年进口牛肉及牛肉制品增加到了1万t左右。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最多,占60%以上,其次是美国、新西兰和中国香港地区。

二、进出口市场前景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意味着牛肉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国际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将明显增加。因而国外对肉牛生产和进出口的政策变化,可能使世界牛肉价格、产量和贸易量发生变化,可以说加入WTO后,中国的肉牛生产在竞争中喜忧参半。有利的因素有:一是俄罗斯畜牧业连年减产,对牛肉进口的依赖增强,而俄罗斯是中国出口牛肉的最大市场,所进口牛肉的质量又不是很高,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相毗邻,贸易上有着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优越条件,因此在牛肉出口上,其他国家与中国不会形成太大的竞争;二是虽然多年来,欧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基地,但自1996年以来,由于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发现有疯牛病,影响了欧盟牛肉及其牛肉制品的出口,这为中国牛肉的出口提供了机会;三是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粮食价格因进口增加而普遍降低,其中玉米下降的幅度最大,这将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廉价的饲料,从而使中国养牛成本进一步下降,牛肉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力。不利的因素主要有:根据签署的《中美农业协议》,中国即将撤销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牛肉进口关税降至10%。这就意味着美国优质廉价的牛肉涌入中国成为可能,中国国内部分市场份额将被挤占。

抓住世界牛肉进出口市场有利时机的同时,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和提高牛肉的质量,要改变过去只重视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错误认识,要树立名牌战略。肉牛生产应进一步加强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建立科

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改善屠宰加工工艺,制定严格的肉牛分级标准,以科技为先锋,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把中国生产的牛肉及牛肉制品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

为了推动肉牛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解决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及动物疫病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北京英美尔生产的一种肉牛专用催肥饲料添加剂小料,是一种替代瘦肉精的饲料添加剂,面向全国出售,免运费发货到县级以上城市本公司有专业的技术老师和饲料配方师,提供免费的养殖技术服务和饲料配方

与此同时,还应利用基因组合等高新育种新技术培育新品种,以提高肉牛品质,确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是用奶牛群中一定比例的奶母牛与专门化的肉用公牛杂交,只用其后代作牛肉生产,如法国对黑白花、红白花、娟珊、弗里生、捷尔威、婆罗门、瑞士褐等乳用或乳肉兼用品种,以及几个肉牛品种的脂肪产量、生产率、肌肉发育性状等都规定了种公牛选择时的权衡百分比,其中包括1/4的产肉性状,法国奶牛中有15%用肉用公牛杂交。英国的牛肉生产对奶牛群的依赖性很大,其肉牛群中的繁殖母牛多由奶用母牛与肉用公牛杂交所生的Fl代小母牛育成。匈牙利的牛主要依靠兼用牛发展牛肉生产,不仅产奶量高,且产肉量也很突出,小公牛可肥育到600~650kg。荷兰20%的奶母牛与肉用品种公牛杂交,以生产肉用犊牛,来保证高档牛肉的生产。总之,肉牛综合系的研究、建立和广泛应用,对全球肉牛生产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2: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第一章 牛肉产业相关概述 19

第一节 肉牛概述 19

一、肉牛的分类 19

二、肉牛的常用饲料 19

三、肉牛注意事项 21 第二节 牛场选址 21

一、场址的选择 21

二、设计原则 23

三、牛场建筑物的配置要求 24 第三节 肉牛场管理分析 25

一、肉牛场经营管理的要点 25

二、肉牛人工授精的优点 25

三、肉牛的管理与效益分析 26

四、肉牛养殖成败决定因素 27 第四节 政府对养殖业所持态度 29

第二章 2011-2012年世界肉牛品种阐述 31

第一节 利木赞牛 31

一、原产地及分布 31

二、外貌特征 31

三、生产性能 31

四、与我国黄牛杂交效果 32

第二节 夏洛来牛 32

一、引入历史 32

二、体型外貌 33

三、生长发育 33

四、生产性能 33

五、繁殖性能 34

六、适应性能 34

七、杂交效果 34 第三节 海福特牛 35

一、原产地及分布 35

二、外貌特征 35

三、生产性能 35 第四节 安格斯牛 36

一、原产地及分布 36

二、外貌特征 36

三、生产性能 36 第五节 抗旱王牛 37

一、品种起源与分布 37

二、生产力特点 37

三、品种特征 37

第三章 2011-2012年世界肉牛养殖业运行态势分析 38 第一节 2011-2012年世界肉牛养殖运行总况 38

一、世界肉牛养殖规模 38

二、世界肉牛养殖模式 41

三、世界肉牛养殖成本与营利 42

四、世界肉牛养殖技术 42 第二节 2011-2012年世界肉牛养殖行业主要国家运行情况分析 43

一、美国 43

二、韩国 45

三、澳大利亚 46

四、意大利 48 第三节 2013-2018年世界肉牛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1

第四章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52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52

一、中国GDP分析 52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53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55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7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59

六、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61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业政策法规分析 63

一、监管条例 63

二、振兴大纲 64

三、畜产品进口监管 72

四、肉牛养殖新政策解读 72

第五章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业运行新形势透析 73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业动态分析 73

一、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桂林试验站成立 73

二、辽宁成功培育出“辽育白牛”肉牛新品种 73

三、肉牛产业系列开发项目 74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业运行总况 75

一、中国肉牛养殖规模与区域分布 75

二、中国肉牛养殖模式 79

三、肉牛的管理与效益分析 80

四、RFID肉牛养殖管理系统方案 80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业区域分析 84

一、银川:今年建肉牛设施养殖示范村100个 84

二、自贡市大安区肉牛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 84

三、馆驿镇加强肉牛规模养殖产业发展 85 第四节 2011-2012年影响中国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85

一、宏观经济对肉牛养殖业的影响 85

二、粮食饲料价格对肉牛养殖业的影响 88

三、肉牛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影响 90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技术研究 91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肉牛品种及特性分析 91

一、夏洛莱牛 91

二、利木赞牛 91

三、鲁西黄牛 92

四、秦川牛 93

五、延边黄牛 94

六、乳肉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 95 第二节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的技术水平96

一、我国黄牛肉用方面的改良选育 96

二、牦牛肉用方面的选育改良-99

三、水牛肉用方面的选育改良 100 第三节 肉牛综合养殖技术 101

一、选购良种肉牛 101

二、肉牛养殖管理要点解析 102

三、肉牛科学饲养 103

四、抓好肉牛配种 105

五、加强疫病防治 106

第七章 2011-2012年中国肉牛业供给分析 107

第一节 中国肉牛存栏量统计 107

第二节 牛肉产量 107

第三节 肉牛进口 108

第四节 肉牛价格及其形成机制 112

第八章2011-2012年中国牛肉市场运行透析 114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牛肉市场热点聚焦 114

一、中加两国高端牛肉市场研讨会在京召开 114

二、中国牛肉市场竞争力分析 115 第二节2011-2012年中国牛肉市场发展总况 116

一、牛肉产量分析 116

二、牛肉市场消费量分析 117

三、牛肉需求将暴增 117

四、流感疫情对牛肉市场的影响 117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牛肉市场价格分析 118 第四节 2006-2009年中国牛肉进出口数据监测 118

一、鲜、冷牛肉进出口贸易分析(0201)118

二、中国冻牛肉进出口贸易分析(0202)122

第九章 2011-2012年中国肉牛加工企业竞争力与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 125

一、企业概况 125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5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7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29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1 第二节 河北福成五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32

一、企业概况 132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2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3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5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8 第三节 铁岭市清河区宏福肉类有限公司 139

一、企业概况 139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0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2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5 第四节 河南福鑫清真肉业有限公司 146

一、企业概况 146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46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4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7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9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52 第五节 吉林省皓德肉业有限公司 153

一、企业概况 153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53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5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55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57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59 第六节 东营万得信食品有限公司 160

一、企业概况 160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60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60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61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63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66 第七节 内蒙古新三维肉牛养殖有限公司 166

一、企业概况 166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6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67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68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70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73 第八节 黑龙江省皓月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73

一、企业概况 173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7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7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75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77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80 第九节 沈阳天罡益民牧业有限公司 180

一、企业概况 180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81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8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83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85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87 第十节 山东省正大牧业(集团)公司 188

一、企业概况 188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8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8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90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92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95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肉牛养殖业前景展望与趋势预测 196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肉牛养殖业前景预测 196

一、肉牛养殖规模预测 196

二、肉牛养殖技术新趋势分析 196

三、肉牛市场供给预测分析 197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牛肉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198

一、牛肉产量预测分析 198

二、牛肉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198

三、牛肉市场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199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牛肉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200

第十一章2013-2018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202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肉牛养殖投资概况 202

一、肉牛养殖业投资环境 202

二、肉牛养殖业投资资本构成 203

三、肉牛养殖业投资价值研究 203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肉牛养殖业投资机会分析 203

一、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203

二、与产业链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 204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肉牛养殖业投资风险预警 204

一、进退入风险 204

二、技术风险 205

三、市场运营机制风险 206

篇3: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展望

1现代养殖业的模式与要求

现代养殖业的技术手段高、技术密集、可操控性强,并且是绿色安全、生态环保、高效高产的优质化的养殖。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配置进行高效生产,现代的养殖业既专业规模又集约标准。因为受到技术、资源与资本等因素影响,使现代养殖业形成各种各样的发展规模,所以想要发展现代养殖业,要做到提高技术手段、安全性和发展合理的规模理念、产业理念,用科学的手段改造养殖业,装备养殖业,用先进的产业模式提升养殖业,推进养殖业,从而发展成新模式的农业发展养殖业。

2养殖规模宜适度

现代我国小规模肉牛的养殖小型化、成本较低,经营者主要是农户,农村场地宽阔,饲料丰富,小规模养殖可以充分进行资源利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为农民增加收益,从而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户一般养10~20头牛。如杨浩珍等对丰都县的148家不同养殖规模农户的投资收益和经营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规模养殖以9~10头最好,投资收益率最高,但是根据现代农户的文化程度以及劳动力的问题考虑,建议小规模肉牛养殖以5~6头为最佳。

3养殖存在的问题

3.1效益不高

养殖一头母牛,在不计劳力费、粗饲料费的情况下,成本在3 890~4 500元,养成时间为15个月,才有薄弱收益,肉牛的养殖成本高、投入高,若扩大规模就增加了养殖风险,对农户来说是个很大问题。

3.2养殖技术传播难,养殖人员科学技术不高

我国现代大部分农户是自学的养殖技术,靠的是传统学习来的养殖方式,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不严谨,对疫病的防护意识差;对肉牛品种杂养,肉质差、出栏率低、没有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应对措施,所以应该培养农户养殖的科技手段,提高农村科技养殖素质,是首要问题。否则新型养殖技术很难传播和推广。

3.3市场竞争力差

大部分农户把养牛当成副业,随便养在圈里或散放在山坡,不够重视,肉牛的交易又大多是牛贩子到农户家中购买,导致养殖户判断不准市场的需求,而受到经济损失。所以肉牛的市场竞争差。

4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4.1适量养殖,合理利用饲料和劳动力

保持小规模适量养殖,扩大养殖户的人数,保证繁殖率。根据农作物资源和饲料适量养殖,养殖规模过大,饲料供给不足,人力投入跟不上;养殖规模太小,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下降;适度养殖要增强技术服务与劳动力配置,提升小牛的存活率。

4.2推广改良力度,提高生产力

增加改良率,扩大改良面积,充分利用良种的生产效率而提升饲料的利用。遵守肉牛的成长发育的规律,加强育肥技术,利用肉牛早期成长速度快,给予合理而充足的营养,缩短饲料的喂养时间,增加了饲料的喂养率。

4.3政府加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政府可以对农户实施技术的示范与培训,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指导,能切实帮助农户提升对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应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业务技术部门可以深入农户指导养殖技术,并且可以对养殖户进行开放式的讲座,主要围绕提高效益、新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水平和提高母牛的繁殖率等。

4.4构建良好的防疫体系

为确保防疫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应根据工作量对防疫员给予合理的补助,开展好疾病的检疫和预防,加强对于母牛的检查与治疗,经常性的进行大小规模的消毒,严格要求防疫条件,从而提高繁殖率和经济效益。

5发展趋势

对我国近年来牛肉产业的发展和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的角度看,牛肉的消费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为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大是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牛肉的消费观念都表明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具有较大潜力。

通过对我国现代小规模肉牛养殖的了解,认识到了养殖业的要求与现代小规模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要小规模多户养殖,养殖要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做好一系列安全防疫措施,然而现代技术推广困难,还是需要政府的扶持与改良,提高养殖效益,做到安全、高效、科学的进行养殖,进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纵观我国近年肉牛产业的发展好和随着国民生活水的提高,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加,所以小规模肉牛养殖也是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张亚一,李雪娇,曹琼,等.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250-252.

[2]孙美玲.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延边大学,2014.

篇4: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水稻;粳稻;陕南地区;展望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37-02

稻米是世界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稻米种植区域广,产量较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粳米尤其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们最为喜爱的稻米品种之一。为此,开展粳稻的推广种植工作,想方设法增加优质粳稻种植面积,提高粳稻产量,对于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陕南地区自古也是稻米的主产区,汉中平原作为我国籼稻的主要产区,稻米品质优良。随着近年来粳稻市场需求的增加,关于在陕南地区发展粳稻的设想越来越多的被提及,本文将结合陕南地区稻米生产现状分析在该区推广粳稻的可行性,以期为提高我国优质稻米产量提供参考。

1 陕南稻米生产条件及现状

1.1 生产条件 陕南地区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位于汉江沿岸。该区域有着丰富的光,热和水等稻米生长必须条件。气象资料显示该地年日照总时长达1 700h以上,平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在800㎜,因此就气候条件而言,完全能够满足发展粳稻的需求。此外,由于陕南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稻田灌溉、排水条件较好,且土层深厚而肥沃能够满足粳稻的生长需要。

1.2 生产现状 陕南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主流品种一直是籼稻,种植面积在8万hm2,产量可达60万t/a。近年来受粳稻市场需求增加的影响,陕南地区开始进行粳稻引种试种,相关部门开展了粳稻引种的试验。结果表明:新稻20号,宁粳4号以及新稻18号在陕南地区均有较好的生产性状,满足引种需要,可在我区推广种植。

2 发展粳稻生产的前景

2.1 产量优势 与陕南地区主要水稻品种籼稻相比,粳稻在抗逆性,感光性及产量方面均具明显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粳稻较籼稻增产70㎏/667m2。此外,从我国近年对国审水稻品种区试产量结果分析,粳稻平均产量约为609.90㎏/667m2,籼稻平均产量约为542.51㎏/667m2,粳稻比籼稻平均增产67.39㎏/667m2,增幅达12.42%。而根据2005-2012年在农业部冠名的105个超级稻品种产量分类统计,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比籼型到品种高77.12㎏/667m2,增幅位14.77%。

2.2 品质优势 相对于籼稻,粳稻在品质方面也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粳稻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分别高出籼稻2个,10个百分点。二是由于粳稻所含支链淀粉所占比例较大,胶稠度较高引起粳米饭在口感柔软细腻,更易下咽。三是从中医理论分析,粳米更具养生价值。这是因为其性平,味甘,有平和五脏,除烦渴、补气健脾、止泻痢之功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欢迎。四是大量研究表明,粳米在加工、营养以及蒸煮等方面均较籼米更能满足市场需求。五是粳米消费不断增加。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稻米消费逐渐由籼米改为粳米,我国人均年粳米消费也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7.5㎏提高到目前的30.0㎏,一些大中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对粳米消费快速增长,“籼改粳”在消费领域呈现加速趋势。

2.3 经济优势 粳稻的经济效益较籼稻要好。一方面就单价而言,自2004年以来,政府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至今,粳稻单价较籼稻高0.4元。另一方面就2种稻米价格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粳稻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小,在多数年份,粳稻的价格约高于籼稻30%左右。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种植粳稻的收益要高于籼稻,这对于促进陕南地区农民增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种稻热情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发展粳稻生产依据及展望

3.1 示范种植及技术支持 一是根据陕南平坝示范种植结果显示:籼稻的安全播种期在4月8~10日(粳稻在4月5~8日),陕南平坝籼稻的安全抽穗期在8月20日左右(粳稻在9月5日左右),所以如果种植粳稻(粳稻比籼稻耐寒),不但将播种期提前10d左右,而且可以将水稻成熟期向后推迟15d左右。水稻灌浆结实期后移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8月份的高温不利的天气,以及立秋后强冷空气活动导致水稻“秋封”。这样籼改粳后不但从时空上可以延长水稻生长期20d以上,而且可以提高稻米品质,是一项高产增效的好措施;二是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开展了籼改粳方面的一些试验,为汉中粳稻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结合育种,利用新技术培育、研发高档优质粳米新品种;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适合汉中地区粳稻高产优质的粳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提高汉中大米品质和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陕南粳稻生产展望 陕西省水稻主产区陕南,是传统的籼稻种植区,近年也加大了粳稻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将来粳稻面积也会扩大。汉中是陕西水稻种植最集中产区,11个县(区)全部有水稻种植,总面积7.85万hm2,总产47.55万t,分别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64.9%和56.3%。汉中地区年均气温12~14℃,无霜期长达211~254d,年降雨量700~1 800mm,年日照时数1 300~1 800h,气候温暖湿润,具有7 000a的种稻历史。长期以来,汉中地区主要种植籼型水稻,稻米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因此,示范推广优质粳稻新品种,不仅能改善汉中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很好改善人们的食米品质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4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陕南地区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非常适合发展籼稻改粳稻。种植示范表明,2种水稻在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方面的对比也均以粳稻优于籼稻。此外,通过在陕南地区进行了小片区的籼稻改粳稻的生产试验,结果显示主要生长性状表现良好,以及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开展了籼改粳方面试验形成了粳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因此,我们认为在陕南地区发展粳稻生产能够取得较好的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2]阮少兰,毛广卿.大米蒸煮品质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上业,2004(10):25-26.

[3]杨振玉.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J].杂交水稻,2005,20(2):5-6.

[4]闵捷,朱智伟,许立,等.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粳稻品种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分析[[J].中国稻米,2008(5):1-2.

[5]王丹英,章秀福,朱智伟,等.食用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8):1086-1091.

[6]褚庆全,齐成喜,杨飞,等.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作物杂志,2005(1):9-12.

[7]赵国珍,杨世准,苏振喜,等.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331-334.

篇5:中国肉牛生产的现状及展望

2011-01-21 12:08:55 作者:haoniu 来源:淘牛网浏览次数:324 网友评论 0 条 肉牛养殖分析肉牛产业观察肉牛养殖报告中国肉牛养殖

1.2010年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存栏数和产肉量稳中有降,预测实际存栏不足8000万头,其中母牛不足3500万头,牛肉减产约70万吨。养殖仍以母牛分散和异地短期育肥为主;未严格实施检疫、牛病蔓延、屠宰加工监管不严且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善;肉牛无针对、系统性的促发展和金融、保险政策。养殖经济效益处于微利状态。

牛肉国际贸易首现黑字。消费、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出现新动向:消费人群趋于年青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母牛基地建设,优质优价态势已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产业创新点。

1.2 产区变化

各产区存栏继续下降,尤以中原(皖、晋、鲁、冀、豫)为甚,其中皖、晋、鲁、冀已成以屠宰为主的牛肉产区,中原产区步入肉牛产业革命的前夜。养殖区域继续由中原向其他产区及不发达地区转移。南部(云、川、湘、鄂、黔、赣、桂、渝)、东北(黑、吉)和西部(陕、甘、宁、新)兼作母牛基地的优势明显。南部最具发展潜力。

1.3 效益与安全

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盲目杂交、养殖及屠宰恶性竞争成本的增加、猪肉价格的压制和牵制,压缩了产业效益空间。中原地区抢购育肥牛、私屠滥宰、弑母杀青和弃牛打工,动摇着产业基础。口蹄疫和牛支原体肺炎仍是主要疫病,养殖环境恶劣和无规范的长途运输及疫病扑杀赔偿比例不当,导致易爆发、扩散、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病害隐患。牛肉供不应求未成为提高产业效益主因,反滋生着走私进口和注水、违禁用药市场,威胁着食品安全。产业微利状态降低了产业安民效果。

1.4 产业技术

有关肉牛的标准、规范政出多门且缺乏一致性。“引种、退化、再引种”依旧恶性循环。以经济为导向的黄牛育种、保种方向和研发相应盈利技术已成共识;提高牛肉档次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开始支撑产业;快大型牛种改良仍是主流,但欠缺杂交用种配套方针;现有技术能满足产业的部分需求,但缺乏推广途径。推广成本高于收益和机制不完善及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1.5 产业政策

国家开始关注制种战略,着手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被纳入“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2.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存栏量与养殖方式

城镇化和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大型经济圈的形成,将使存栏量继续下降。母牛分散养殖和集中短期育肥方式仍是主体。奶牛公犊育肥率提高3%以上。包括分散的农户养殖,标准化进程有所加快,适度规模场或机制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有所增加。单位农户的母牛存栏数、“母牛带犊小区”、“母牛带犊+育肥”的复合经营场(组织)及导入配套技术和设施设备、注重生态环境的规模场(区)继续增加。稳定存栏量、提高单产和肉质成为主题。

2.2养殖成本和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稳中有涨,养殖成本增加。部分农区秸秆类过剩,牧区饲料趋于紧缺,南方草山草坡利用率继续提高。自身的低效率和对生猪等行业的补贴政策仍压制养牛效益空间,牛价和养殖效益微增。

2.3疾病与防疫

重大疫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但流行态势趋缓。常发病仍将持续危害,缺医少药、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很普遍。防治新技术措施仍难广泛实施,牛主自行诊治仍是主流。

2.4屠宰加工

纯屠宰企业盈利更加困难,兼并和倒闭继续加速,牛源争夺、弑母杀青持续。重信誉、注重母牛基地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在中原以外产区陆续诞生,出现技术质量型产地和牛种品牌企业。

2.5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

由于“扩内需、抑通胀、保民生”政策措施的实施,与2010年相比,预计牛肉需求量增加约1.5%,牛肉价格上升约3%,高档牛肉需求量翻番,牛肉(含下货)进口量增加约150%。

2.6饲料与牛肉安全

配方饲料开始普及,专用饲料及添加剂需求增加。因养殖和加工环节利润率较低,违禁物质继续对养殖、屠宰、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构成较大压力。对违禁物质的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注水肉及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大。

2.7 产业和学科技术

产业技术开始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各学科技术发挥定点支撑作用。科技贡献率提高2-5%。

2.8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仍难出台制种战略、养殖和设施设备补贴、疫病问责、提高扑杀补偿标准、金融和保险等政策,行业间继续存在不平衡的政策资源分配。抑制母牛存栏下降的重大政策仍提不上议事日程,但局部有望通过“项目”对扩大母牛存栏实施有限补贴。地方各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发展政策,但面临大政策的结构性制约。

3.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政策扶持、金融与保险、研发与课题、管理与机制等保障措施。

3.2 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按母牛场和由标准化的散养户组成的合作社两条路径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纳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性补贴诱导母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3.3 组建县级、乡镇、村级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和队伍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精简化配套实用技术。将稳定长期的推广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破解“上有技术、下缺推广队伍”的瓶颈。

3.4 建设肉牛产业科技园区主产省(县)争取多渠道支持,建立肉牛产业一体化科技园区,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育肥和加工、专业营销的产业集群。

3.5 制定系列政策和法规

(1)定点屠宰条例。制定省、县级屠宰条例,提高技术、安保门槛,明确退出、准入机制,提高牛产品质量,保障牛产品安全。

(2)犊牛补贴政策。制定犊牛价格补贴保障政策,建立补贴机制,稳定母牛存栏。补贴资金列入国地二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

(3)适度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户)奖励政策。设定存栏下限,根据能繁母牛占牛群至少40%和犊牛的出生、成活率,对能繁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的奖励性补贴。

(4)金融和保险政策。出台针对农户、小区、合作组织、企业的长短期结合、大宗和小额贷款并济的融资、利息、保险政策,健全信贷机制。

3.5依法分步施行肉牛追溯体系追溯系统涵盖了《畜牧法》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执法依据,分步实施更利于技术普及和保障产业安全。

篇6: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展望报告

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展望报告

金融保险二班,张进美,0806126044

目前,正在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考验,各种国际金融大鳄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国内金融机构也会借助于这种渗透将国际金融震荡与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中来。尽管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受限制而自成体系的市场,但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依然会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势的国际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进入中国,千方百计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甚至于会借助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或不开放的时差,轻易地从中国金融市场获利。同时,弱势的国内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却很难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果。

中国可以从促进经济转型和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来促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目前中国在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上的管制已经大幅放松,从趋势看,这种放松的空间还广泛存在。而从长期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更为均衡,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在2008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果从理论上来尝试进行总结的话,中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对投机性较高的市场保持谨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杠杆率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与此次危机中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过高的杠杆率和主动承担的过高风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计,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时,也会始终持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同时相对审慎的稳步推进的策略。

从IMF数据看,2007年全球GDP为54.5万亿美元,经济体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欧盟(15.7万亿美元)、北美(15.2万亿美元)、亚洲(11.8万亿美元,但是除去日本只有7.5万亿美元)。全球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资产、债券和股票,共有229.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1%,其中欧盟的比例最高,为GDP的549%,北美为442%,亚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为419%,但是除去日本只有370%。换句话说,亚洲金融资产的杠杆水平远不及美欧那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亚洲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的选择面临不少的挑战。

从特定角度看,这次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新兴市场几十年来第一次没有成为“金融风暴中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家庭、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家庭过度借贷和过度支出、金融机构高风险的借贷活动等。这种“过度杠杆化”本质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不对称。金融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背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金融工具异常复杂,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长期游离于监管者的视野之外。

然而,新兴市场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等新兴市场实体经济发展很快,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依然需要继续发展。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才使大量储蓄和国际收支盈余流出到国际金融市场,从而面临“资产错配”和“货币错配”风险。同时,中国特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以及中国富有活力的增长空间,使得中国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贸易和资本流入的双顺差格局。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这种国际收支不平衡格局的校正,不可能完全依靠汇率的调整,而更多地需要推动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居民和企业的对外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平衡策略。目前中国在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上的管制已经大幅放松,从趋势看,这种放松的空间还广泛存在。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迷惘到坚定、从蹒跚学步到步履稳健的成长过程,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针对“赌场论”的大辩论、股权分置改革等历史大转折。

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形成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平分秋色、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交易所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前不久在中国神华上市仪式上表示,在宝钢上市之前,上证所无超过50亿元的IPO;在中国石化上市前,无超过100亿元的IPO;在中国银行上市前,无超过200亿元的IPO;在工商银行上市前,无超过400亿元的IPO;在神华上市之前,无超过五六百亿元的IPO。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9日,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为87659亿元,总市值为275365亿元;沪深两市拥有上市公司1500家,上市股票1584只。

“2020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达到5000家,市值可能会达到现在的三倍,股指至少会达两三万点。”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说,“交易所有合并的趋势,应该会出现整合,但是不同交易所可能会有所分工。”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勾勒了一幅2020年中国股市的情景:交易所可能改变当前会员制的组织形式,转而实行公司制,交易所的监督职能可能扩大;不仅国内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可能也会“慕名而来”;产品更加丰富,可能会派生很多以股票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工具更加丰富;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进来,随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商业银行甚至也可以投资股票。

“2020年,中国股市对全球股市的影响或许可以和当今的美国相比,到时候可能全球股市都要唯中国股市马首是瞻。指数很难预测,说不定几大交易所联手推出更具代表性的指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只会比现在低,不会比现在高。”

2020年,证券市场曾经的短板——债券市场也极有可能被补长。“2020年债券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股票市场,交易相对活跃、衍生产品多,以债券作为组合的理财和基金也多。”东莞商业银行债券分析员杨鹏说,“企业财务结构的真正需要、银行业务的转型、资本市场的发达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膨胀,是推动债券市场从低迷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老百姓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个人财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截至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了9000万个。

在这种大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国家鼓励老百姓除了薪酬收入,还可通过储蓄、国债、基金、投资股市等合法方式来创造财富,给“股民”“基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涉及到各种投资,比如实业投资、金融产品投资,涵盖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整句话核心的实质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以美国为例,财产性收入占40%,90%以上的公民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超过1.2亿的投资者开户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较小,约2%左右。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法,与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达到3500美元的目标,相辅相成。”一位来自金融系统的十七大基层代表表示。他指出,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将带来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他预测,未来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预测,到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60万亿元到80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而此前也有国际研究机构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个人理财市场极具潜力的国家。

篇7:中国河口湿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河口湿地由于其发育和形成过程较为特殊,加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重要的经济地位,已成为我国湿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在分析中国河口湿地分布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河口湿地生态过程及动态变化、河口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机制、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演变、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河口湿地的人地关系、河口湿地与全球变化、河口湿地评价以及数字河口湿地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河口湿地研究现状.尽管中国河口湿地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与国外相比,在技术和理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结合国外河口湿地研究的最新动态,提出了中国河口湿地未来研究的4个重要方向:河口湿地的人地关系、河口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河口湿地与全球变化以及河口湿地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作 者:黄桂林 何平 侯盟 HUANG Guilin HE Ping HOU Meng 作者单位:黄桂林,HUANG Guilin(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北京,100714;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何平,HE Ping(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100044)

侯盟,HOU Meng(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北京,100714)

篇8: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1 肉牛生产概况

近年来, 我县肉牛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县饲养5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2689户, 规模养殖比例占肉牛饲养量的23.5%。全县肉牛产值1.81亿元, 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24.04%, 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1083元。

1.2 肉牛改良现状

全县建立县级肉牛改良中心1个、乡镇人工授精站点15个, 从事肉牛改良配种技术人员75名。2002~2009年, 全县共应用皮埃蒙特、西门塔尔、利木赞等良种肉牛冻精改良配种18383头, 受胎率达70%;利用种公牛改良配种3103头。2009年, 全县肉牛杂交改良面达到20%, 累计生产杂交肉牛14206头, 杂交牛养殖效益比本地黄牛提高36%。

2 存在的问题

2.1 肉牛改良进程缓慢

宁南县肉牛品种改良工作虽然已开展八年, 但改良进展还十分缓慢, 改良面在20%左右徘徊。其主要原因:一是肉牛品改经费严重短缺;二是人工授精站、点不健全;三是牛改技术队伍不稳定等。

2.2 肉牛养殖水平低

大多数农户采用老式的地圈养牛, 圈舍环境差, 阴暗潮湿, 透光透气性差, 饲养管理粗放。养殖户草料贮备不足, 不愿种植优质牧草, 导致冬季草料缺乏。收集的农作物秸秆不经铡短、微贮等处理而直接饲喂, 利用价值较低。

2.3 疫病防控意识差

大部份肉牛养殖户认为大牲畜不容易发病, 不按兽医部门有关要求进行免疫注射和常规的定期消毒措施。

2.5 肉牛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我县肉牛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 尽管有双友牧业公司从事肉牛养殖和加工, 但其起点低、生产量小, 起不到产业带动作用。全县至今无肉牛交易市场, 肉牛流通渠道不畅;肉牛养殖未纳入保险范围, 养牛户不能有效规避养殖疫病等造成的死亡风险。

2.6 肉牛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肉牛生产可充分利用当地农副秸秆和天然草地, 以草换肉, 与生猪和家禽生产相比, 耗粮少, 生产成本低。但近年来, 国家、省及地方各级对肉牛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肉牛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3 发展对策

3.1 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

3.1.1 建立健全肉牛改良配种站、点。

我县有25个乡 (镇) 124个行政村, 建议在能繁母牛较多、交通方便的乡 (镇、村) 建立人工授精配种站、点, 在高山偏远乡、村建立公牛配种点, 扩大改良配种范围, 方便养牛户牵牛配种。

3.1.2 加大肉牛改良经费投入。

省、州、县各级财政应将肉牛改良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对肉牛改良的各生产环节实行补助, 包括人工授精配种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进、液氮和细管冻精的购买、人工配种劳务补助、技术培训、生产奖励等。

3.1.3 提高待遇, 稳定基层牛改技术队伍。

建议将乡村配种员的工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对每产仔一头良种杂交牛, 奖励配种员50至100元, 实行以奖代补, 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1.4 加强肉牛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力度。

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每年对县、乡级配种员进行技术培训, 每月召集各片区人工配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不断提高受胎率。

3.2 制定科学的肉牛饲养管理技术

3.2.1 实行分段饲养。

能繁母牛实行分户散养充分利用我县高山、二半山的草地资源优势开展母牛养殖和犊牛的繁殖。河谷地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开展肉牛的舍饲育肥。针对当地生产实际, 分别制定母牛和育肥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3.2.2 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

加大肉牛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 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因地制宜, 设计出标准的圈舍, 配套建设沼气池, 养殖污物通过沼气发酵处理后灌溉农作物, 达到生态养殖目的。

3.3 充分利用草料资源, 开辟草料新来源

3.3.1 充分利用草地资源。

应加快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 加大对草地改良的投入, 实现草地保护与利用科学结合, 为肉牛业生产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

3.3.2 大力推广人工牧草种植。

应引导养牛户调剂部份耕地进行人工种植牧草。应指导养牛户管护并合理利用牧草, 为肉牛产业提供草料保障。

3.3.3 提高农副秸秆利用率。

建议大力推广农副秸秆的青贮、微贮等实用技术, 提高农副秸秆利用率。将铡草机、粉碎机等秸秆处理机械列入国家农机补贴范围, 对农户购买机械实行定额补助。

3.4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

3.4.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宁南县气候特征和多年来肉牛疫病流行规律等情况, 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肉牛养殖免疫程序。

3.4.2 定期驱虫。

驱虫可以增强牛群体质, 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及传染病的发生。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全牛群的驱虫, 犊牛在1月龄和6月龄各驱虫1次。3.4.3严格消毒制度。每两周对牛舍内及周围环境进行一次消毒, 可选用新洁尔灭、强力消毒灵、抗毒威、“84”消毒液等消毒。牛场和牛舍入口设立消毒池, 人员、车辆进出门口时, 须从消毒池通过。

3.5 构建现代肉牛产业化发展体系

3.5.1 积极培育现代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 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能繁母牛寄养、借牛还牛等方式, 将企业、养殖基地、农户连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企业与外部大市场衔接,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肉牛业发展格局。

3.5.2 建立肉牛交易市场, 突破肉牛生产流通瓶颈。

借鉴各地肉牛交易流通方式, 建议在我县松新镇建一综合型牲畜交易市场, 覆盖全县所有乡 (镇) , 辐射周边县市, 打破我县肉牛流通瓶颈。

3.5.3 建立肉牛政策性保险机制, 降低养殖风险。

为降低农户养殖肉牛的风险, 建议将肉牛养殖纳入政策性养殖保险, 国家对保险费实行补助, 按每头牛保费100元计, 国家承担80%, 农户承担20%。

3.5.4 健全肉牛业投融资平台。

篇9:中国劳务派遣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 劳务派遣 现状 发展趋势

一、劳务派遣发展的历史与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每一次社会变革,包括外国资本的引入、国有企业的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近年来垄断行业的劳动关系改革等都或多或少地与劳动力派遣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劳动力派遣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行业。不过,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劳动力派遣却成为最具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劳务派遣源于哪一个国家,普遍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劳务派遣起源于1920年美国的Samuel Workman开创的租赁支援服务。他雇用了一批已婚妇女,在夜间处理盘点工作,稍后又训练妇女操作计算器,满足企业当时的临时或短期用工需求。另一种看法,认为派遣机构起源于英国。但是,不论其源于哪一个国家,劳务派遣广受关注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1940 年到1960 年的20年间,派遣的工作型态渐渐地在美国及欧洲各地普及了起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劳务派遣在日本和台湾也迅速发展起来。

二、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劳务派遣始于1979年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一家日本公司的驻华代表派遣中方员工,其大致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服务国有企业改革阶段和满足劳动力市场一般需求三个发展阶段。具体有:(1)萌芽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的规定中,要求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必须经过外企服务单位办理,外企服务单位应当与中国雇员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基于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特殊就业领域而产生的劳务派遣。(2)服务国有企业改革阶段。为配合国有企业产权变动、减员增效、主辅分离等改革所进行的劳务派遣,社会化程度很低,派遣机构国有企业或其改制后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只派遣下岗失业人员和职工家属,有的甚至只向国有企业或其改制后的公司派遣。(3)满足劳动力市场一般需求阶段。在这一阶段,派遣机构的地位业务都已社会化,服务对象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雇主和本地、外地劳动。

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如下: 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劳务派遣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目前已经开展劳务派遣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西、湖南山东等地,并且劳务派遣也在其他地区陆续不断地开展起来;从行业情况来看,采用劳务派遣型工作安排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如电信、银行、饭店、医院、邮政、家政、电力、铁路运输等服务性行业,以及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一些部门;从企业情况来看,劳务派遣特别受到外资企业、优势企业和国有大企业的欢迎; 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劳务派遣的从业人员以城市外来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以及专门人才为主。

三、我国劳务派遣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劳务派遣快速发展,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作了特别规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务派遣起到规范作用,同时也会消除目前劳务派遣存在的诸多弊端。但是,笔者也认为,我国的劳动派遣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行业分布广,滥用劳务派遣现象严重;(2)用工双轨制严重影响劳动者权益维护和企业发展;(3)存在不规范操作,引发劳动纠纷;(4)劳务派遣法律法规体系不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加强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和规范。认真贯彻执行新《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劳务派遣和用工单位在法律框架内履行义务和职责,把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劳动力资源组织起来开展创业和就业行动,为扩大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同时让劳务人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严格界定劳务派遣用工在企业中的使用范围 ,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要注重培养提升劳务派遣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协调好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劳动者三方的利益。

(3)强化监管规范派遣行为,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的行为。应通过立法强化对劳务派遣行为的确定、约束、制裁、处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我国劳劳务派遣的发展趋势

劳务派遣在国内应用最多的是制造行业。一家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在深圳的制造厂中,在2005年平均使用劳务派遣工的人数就在6000至7000人。有93%的大型企业(500人以上规模)不同程度地接受着人才派遣服务。借助派遣这一方式,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能够寻找到更多富有灵活性、多样性的工作机会。由于现在国内外的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家政策对劳务派遣的逐渐认可,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项目和企业会选择劳务派遣。我国的劳务派遣发展趋势如下:

1、发展速度迅猛,虽然各地政策不一,都没有影响这项业务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表现在从事劳派遣的企业多急剧增加。

2、专业化服务机构初露端倪 ,先行进入该领域的劳务派遣企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虽然他们经历了不少波折,承受了各种压力和阻力,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率先进入劳务派遣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服务规范,建立了服务和经营理念,赢得了一批较稳定的绩优客户,掘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一桶金”。

3、出現跨区域合作趋势,由于企业搬迁、异地经营的缘故,人才派遣业务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满足企业的服务要求,充分发挥各地人才派遣企业就地、就近服务的优势;出现了跨区域合作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丹.国内外劳务派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2]胡锦阳.劳务派遣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09(4):168-169.

篇10: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09年8月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掌握核心技术,并指出“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在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11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标志着“感知中国”已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并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1、物联网产业定位

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与传感网结合的不断深入,大规模发展物联网的时机日趋成熟。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抛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图占据领先位置,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预见,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将带来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更是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看,新兴战略性产业能够有效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相比,物联网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是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提升创新水平的迫切需要。物联网涉及半导体、计算机、现代通信、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对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我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意义重大。

2、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来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据保守估计,传感技术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电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监测等诸多领域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物联网产业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论未来的物联网将比现有的Internet大得多,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总体而言,全球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14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0%。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的诞生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国际范围内物联网知识产权的进展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导入期。截至到2008年年底,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国外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1126件。从专利分布情况来看,在申报的1126项专利中,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只有15项和503项,分别占整个比重的1%和45%,而外围专利达到了608项,占整个比重的54%,基础专利和核心专利所占比重较小,其基本状况符合物联网是新兴的通信应用网络以及物联网产业化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一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物联网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美国将微纳传感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欧盟2009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 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之一。韩国的 IT839战略将泛在物联网USN作为三大基础建设之一,其中的 U-Life计划的目标更是要在2014年建成松岛泛在城市,投资约250亿美元。同时还有新加坡的“下一代I-Hub”计划、台湾的U-Taiwan 计划等都将物联网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3、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技术和标准发展与国际基本同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都对物联网产业给予了较多的支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均列入传感网的内容,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将无线传感网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对若干关键技术领域与重要应用领域给予支持。国内先后有近百单位开展了传感研究和应用,并建立起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电子十三所、北京大学等研发和生产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部分地区已采取措施,着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如浙江杭州举办了“2008国内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并成立“中国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联盟”;浙江嘉兴制定了 “50亩研发中心+500亩推广中心+3000亩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并给予资金和政策配套等支持,努力打造一个超千亿元产值的无线传感网产业。

我国在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方面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十年多的时间里,获得“无线传感网”、“微型传感器”、“芯片设计”等许多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在传感网的盲源分离、多目标协同识别、跟踪定位等领域的部分关键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机场防入侵系统、智能交通等领域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还牵头组建了传感网产学研上海联盟,另外,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内也较早开展了传感网及物联网的研究,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普天通信、中电集团、中电科技等大型企业也加入了研究行列。

总体看来,我国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在标准方面,2007年,我国领先于国际启动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第2次会议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向上级做总体报告,提出了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

在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是378件,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是10项和211项,分别占整

个比重的2.6%和55.8%,而外围专利为157项,占整个比重的41.5%。我国物联网领域的专利分布状况与国外情况类似。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研究的核心竞争力,避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传感网、物联网研究发展的瓶颈,标准、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迫在眉睫。

在技术方面,自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部分企业在传感网、物联网的许多技术领域已开展科学研究、产业化攻关,支持了从传感器、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多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图传传感网设备销往欧洲,并已安装于警用直升机;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如中科院与中移动集团已率先开展紧密合作,围绕物联网与3G的TD蜂窝系统两网融合的三步走路线,积极推动物物互联的新业务,寻求3G业务的全新突破。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目前有众多企业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运营与服务环节中,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二是技术标准缺乏。我国在传感网国际标准制定中具备一定话语权,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但总的来说,标准发展仍相当滞后于应用发展。“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行业标准规范的缺失,大大制约了物联网产品的产业化与应用的工程化。三是创新体系不完善。我国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展开了物联网技术研究,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四是应用数量层次偏低。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总的来说,现有应用数量仍不足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4、发展展望

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政府层面,在江苏无锡以外,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已经着手制定规划,部分大企业也开始进行市场进

入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应用牵引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即物联网产业的突破不仅仅在技术上,更在应用上。未来可能的几个突破口主要有: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向。2010年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考虑到物联网应用中有相当多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领域,在交通、电力、环保、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将有较快发展,将引发市场快速启动;

二是公众领域的相对成熟的应用方向。智能家居、感知医护等概念已经获得了长期的市场教育,随着产品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选择适当的细分领域切入将催生出新兴业态。

上一篇:双十二营销策划书下一篇:甜蜜七夕酒店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