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2024-04-14

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爱心礼物AB案探讨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 李 志

摘要: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本文在多分支教学中设计的“爱心礼物”AB案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两种观点的典型例子,通过具体教学与反思,我更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

关键词:信息素养 多分支结构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或者说信息能力,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中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将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核心;一种是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能把狭义的信息技术能力(技术上的操作)拓展到广义视角,也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并举这个目标上来?

我在多分支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爱心礼物”AB案,AB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让我更加坚定了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第2.3.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VB的编程环境、VB中的数据类型、变量的使用以及If单分支与双分支结构,进一步向学生展示VB多分支选择结构的使用。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我所带的3个班是年级基础较好的理科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当然,也有一些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生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到程序设计,但是一周开设了2节课,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完成简单输入、计算、输出的顺序结构程序,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学生对If的这两种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1.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通过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逐个解决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最后要求学生用多分支结构完成完整的“爱心礼物”的实例。

2.教学目标

(1)能理解选择结构中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执行过程,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理解多分支选择结构,并能用If多分支语句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3)能理解Image控件的picture属性和List控件的text属性。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演示选择商品,程序能够显示相应商品的图片导入新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一个商品,程序能显示相应的图片,也就是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单分支语句或者双分支语句的执行过程。

(2)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四个任务:

任务一:在图片框中显示商品图片。设计该任务的目的是解决如何显示图片的技术问题。

任务二:通过下拉列表框选择商品名称,在图片框中显示对应的商品图片。在这个任务中,设置下拉列表框中只有两个商品。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已有单分支或者双分支选择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将下拉列表框中的商品增加到3个以上,此时用原来的双分支语句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if语句的多分支结构。

任务四:在任务三的基础,用select case 语句来实现多分支选择功能。

通过这四个任务的设置,帮助学生逐步解决技术难点,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新知识的构建与学习。

(3)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解决“爱心礼物”任务。

“爱心礼物”任务描述如下:小明爸爸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用平时节省下来的800元钱给爸爸买一身行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爱心礼物”的小程序让爸爸挑选喜欢的上衣、裤子和鞋子共三件礼物且不超出800块钱预算呢?

【教学设计B】

1.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B与教学设计A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向学生提出“爱心礼物”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口述程序流程,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然后分析程序流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们完成该程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解析任务。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要求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然后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达到新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课程导入时的任务。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通过分组,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的探究、交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实例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程序流程,要求学生口述程序流程,并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

(2)分析流程,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本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仅帮忙梳理,得到我们要解决的任务:图片载入、双分支、多分支选择以及价格核算。接下来教师引导解析任务:阅读图片加载相关材料,上衣的选择应该用双分支结构,裤子和鞋子用多分支。老师集中解决基础问题──图片载入,为后面多分支探究扫除障碍。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三人一组,学生选择“双分支”“多分支”“价格核算”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写程序,自己上机调试程序并做好问题的记录以备交流汇报使用。

上衣小组:要求上衣小组完成双分支的交流。

裤子和鞋子小组:设计了两个预设。预设一:学生展示不成熟(未完成的程序)。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老师帮助分析,找出原因,修改完善,并调试运用。预设二:学生展示已经完成的程序,老师将双分支和用单分支语句解决多分支程序进行列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价格核算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程序知道你选择了多少钱的上衣、裤子和鞋子?用变量保存价格的时候应该放在程序的什么地方?整个礼物选择结果的判断应在什么地方完成?

小结:利用单分支以及多个单分支解决问题。

(4)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在上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了多分支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分支的深入研究。老师引用学生新发现,或者直接引出“多分支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多分支结构”与刚才“单分支解决多分支”有什么不同?

教师用单步调试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同,找到If多分支语句的优势所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这节课的新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整个程序的设计,并调试运行。

(5)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指出VB中还有一种多分支语句---Select Case语句,让学生阅读教材36页的例子和教材旁边的注释,要求学生用Select Case语句实现选择鞋子的程序。学生自主探究,调试程序并运行,最后进行小结,包括: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格式;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执行过程;在处理多选一问题时,使用多分支选择结构语句能够使程序更加直观,并能够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6)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

设计了自我评价表,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7)课后练习

由于Select Case语句结构较If多分支语句更加灵活,鉴于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多分支语句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处理时进行了侧重,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消化。

四、爱心礼物AB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思考

该案例所使用的“爱心礼物”程序源于南京师大附中王静老师2010年暑假给湖北老师做新课程培训时所举例子,王老师没有给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的是A案,考虑到整个例子的难度,我将该例子进行任务分解,在完成四个任务以后,让学生运用新知来最终解决“爱心礼物”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着,但我当初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学生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通过A案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不错,但在其它运用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及缺乏整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已经从小学、初中的通实性、基础性,提升到更高的角度;他们的思维已经由感知、抽象,提升到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经由老师的帮、扶、教,逐渐过渡到了自学、探究、创新、个性的层次。

由此想到,只专心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肯定会忽略学生创造性的发现,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我们能否让学生站在程序员的角度,熟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能够主动地去分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并举,B案的教学设计正是立足于此而展开。

教学设计B案,通过“爱心礼物”程序创设情景,通过叙述操作过程,以及绘制程序流程图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流程、明确任务环节,帮助学生从事物表象抓住本源,培养学生分析程序、解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把所需知识演变成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完成。通过整体把握分层(程序模块)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策划能力。

五、展望

在实际完成B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学生教学反馈信息来看,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VB程序设计的学习感到困难,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自主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还有待提高。当然,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预设,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存在问题,但是知识的实用性运用,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理应列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把知识溶于学生实际生活,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篇2: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海南省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visual basic 的工作界面和VB代码,并对流程图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对VB及流程图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学会用程序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挑战。

2、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程序代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看懂流程图并能编写简单的VB程序,通过前面的分支结构的学习,对本课内容有了感性层面上的理解。

3、个别少部分学生对抽象事物认识速度比较慢,对VB的认识还停留在窗体、控件上,对代码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带领这些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能够利用多分支结构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能够针对疑问积极主动的思考解决。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

2、难点:理解程序中流程的代码描述。

五、教法分析 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多分支的流程图及基本格式的理解中通过课件演示、具体实例的分析使抽象的事物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已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再配以恰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探究,更进一步的加深理解,自觉运用。

六、学法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理解多分支的流程图并能够利用多分支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学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协助,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七、媒体与评价

媒体:网络教室、演示文稿、学案

评价:过程性评价,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评价,也可以是针对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时,要注重以激励为主,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进步。

八、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2分钟)

通过学生喜欢的心理测试的小游戏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中来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选择不同的面包能够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从游戏入手,满足了学生爱玩的童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后面的问题做好铺垫。)

2、初步理解(4分钟)

教师通过解密心理测试的秘密引出游戏的背后的支持者:程序代码,带领学生边玩游戏边看代码,从中发现规律。同时提出问题: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在文本框中输入3,测试结果变成“你是灰太狼”,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对游戏代码做怎样的修改?并说明原因

(代码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定义理解它,通过修改代码从形式上让代码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接触学生看到代码的陌生心理,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

3、深入剖析(10分钟)

通过理解星猫心理测试的过程,将不同的面包对应不同的测试结果转化为流程图中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语句组,通过心理测试的代码导出程序基本格式。

(设计意图:图形是比较直观好理解的表现形式,通过图形引出结构的流程图,结合流程图分析该图是如何应用程序语句描述的,以具体的程序语句对照理解语句格式的基本结构也就不难了。)

4、模拟练习(13分钟)

以程序填空的形式完成分蛋游戏,进一步体会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礼物,体验调试程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要演示学生的成果,适时给出表扬。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只需要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理解不同的条件对应执行不同的语句组,代码只需要简单了解。通过流程图理解游戏在程序中的执行过程,在通过代码填空,加强对结构的理解。)

5、深入提高(7分钟)

通过思考心理测试当中没有想选择的面包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引出当表达式对于条件1到条件N都不符合时的处理办法case else 语句组N+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设计意图:程序设计要求思维严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引领学生思考特殊情况并思考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

6、小结

通过两个游戏的流程图以及统一的流程图,进而引出专业术语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通过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游戏的执行流程的同时引出本课的课题,这种结构就是VB中的多分支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知识深化 课后思考题:完成成绩评价系统,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通过完成成绩评价系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思考两种流程图的区别能够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九、板书设计

多分支结构——select语句

1、理解多分支结构的流程图。不同的条件对应执行不同的语句组。

2、能够利用多分支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调试程序了解了一些VB的语法知识。

篇3:《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教学设计

该课题的内容选自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该教材是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选修模块。学习本模块的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探索学习的兴趣,培养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与程序设计基本习惯。

《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是本模块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分支结构的授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支结构的流程图绘制;第二课时: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用IF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涉及分支结构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之后循环结构、枚举算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需有两方面的知识储备:

1.通过分支结构第一课时“分支结构的流程图绘制”知识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分支结构的特点、执行流程及其作用。

2.通过“顺序结构及其程序实现”知识的学习,基本掌握VB控件的设置、动作的实现等内容,对于VB程序的建立、运行、调试过程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高一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

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资源方面做如下准备:

1.技术准备:计算机网络机房、多媒体广播软件、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版

2.资源。 (1) 教师机:1个PPT课件,2个程序(1个“猜价格”的演示程序,1个“ATM机录入密码”半成品程序) (2) 学生机:1个“半成品”程序(包含3个小任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分支选择中IF语句(块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 学会用IF语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依次学习单分支语句、双分支语句,再到分支嵌套语句,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分支结构。 (2) 通过采用VB半成品加工策略来完善程序,学生能体验运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2) 加强学生利用本学科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支结构IF语句的格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分析问题,写出程序并调试成功。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半成品加工方法。采用半成品加工方法,可以淡化与分支结构无关的内容,例如可视化VB界面的设计,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式在巩固练习中使用非常合适。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人主体,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猜价格的小程序。

2.提出问题:该程序是一种什么结构?顺序结构?还是分支结构?

3.举例:生活中有很多分支结构的问题。

4.引出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取问题, 让学生能有学习兴趣, 并能及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以“银行ATM机录入密码”程序为例:

1.教师展示“密码判断”的单分支结构流程图, 请同学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学生回答:如果 (用户输入的密码为999) 那么 (程序提示密码正确) 。

2.教师引出VB中单分支结构IF语句的基本用法。同时让同学们讨论IF…THEN…中省略号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回答:IF (条件) THEN (条件成立时执行的语句) 。

3.师生共同共同编写代码, 程序实现。

4.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码是错误的, 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要让程序在密码输入错误时, 也要出现提示, 该如何做。

5.教师展示双分支结构流程图, 请同学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学生回答:如果 (用户输入的密码为999) 那么 (程序提示密码正确) 否则 (程序提示密码错误) 。

6.教师引出VB中双分支结构IF语句的基本用法, 同时让学生讨论IF…THEN…ELSE…中省略号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回答:IF (条件) THEN (条件成立时执行的语句) ELSE (条件不成立时执行的语句) 。

7.师生共同编写代码, 程序实现。

8.教师讲解IF语句的两种格式:行IF语句和块IF语句的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比对, 加深学生对分支结构的认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改写程序, 使学生了解IF语句的书写格式, 并感受程序语言的严谨性。)

(三)学生实践,解决问题

1.教师布置3个任务,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操作,要求自主完成。 (1) 判断是否中奖,要求如下:程序设置初始中奖号码,若用户输入的号码为中奖号码,程序则显示“恭喜您,您中奖啦!” (2) 判断是否打折,超市进行苹果促销,如果买5斤以内就按价格4.5元/斤计算,如果大于等于5斤,总价可打九折。要求如下:输入你买的苹果重量(单位:斤),程序显示总金额。 (3)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要求: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 b, c,判断该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则输出解,如果没有解,则输出“该方程无解”。

2.任务分析:判断是单分支还是双分支结构?鼓励学生可多选任务来完成。

3.展示成果,教师强调IF语句的格式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难易不同的题目进行分层训练,让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本课的重点。)

(四)交流提升,应用拓展

1.教师提出在任务2中,若要求如下:输入斤数,如果小于5斤,就按价格4.5元/斤计算,如果大于等于5斤,就打九折,如果大于等于10斤就打八折,程序显示总金额,该如何设计算法?学生回答:利用分支嵌套结构可以实现该算法。

2.教师展示分支嵌套流程图。

3.学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4.学生组内共同撰写程序。

5.教师展示学生的代码,再次强调语句撰写的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任务的探讨、分析,加深学生对分支结构嵌套语句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再次强调IF语句的书写格式(单分支语句,双分支语句)。

篇4:浅谈多实体及多分支机构架构

【关键词】分支行系统架构 多实体 银行角色管理 单证中心 总分支架构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1 引言

在当前银行机构及业务大扩张下,实现银行业务跨区域流水化作业处理,使业务处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不断满足银行各项业务发展需要,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达到实现银行经营综合效益最大化目的。而这些均需要先进的银行系统支持,而这种集中化跨区域的银行系统,首先面对的就是多实体、多分支机构的系统布局。

2 银行系统架构案例分析

2.1 多实体的基本布局

多实体的概念于系统中的实现,就是针对银行中的层次细分(数据、机构、岗位与用户)进行结构化与逻辑化的关联,而在系统中提供了相应的参数来达成层次关联的实现,这些参数包含:Unit、Role与User。

Unit:

Unit是实现系统多实体化的重要参数,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设定每个运行实体的所能存取的数据表,与各个数据表的存放位置(数据库与主机),系统中可以定义任意多个Unit,而每个Unit可以同时存取一个到多个数据库,同样的一个数据库可以同时被多个Unit存取,借此系统就可以完成多实体运行环境中的数据分布/布置。

Role:

另一个实现多实体运行的参数就是Role,通过Role来定义各个岗位的职责(授权),岗位职责的变动、岗位的调动、变动均通过参数Role来实现。

User:

有了Unit(机构)与Role(岗位)的设置,也必须要有人(即用户)去那个他所属的机构报到与任职,而User这个参数除了用来设定用户基本信息、密码与安全策略外,就是巧妙的连串起Unit与Role,而形成了Unit、Role、User的三角关系。

所以可利用这三个参数的巧妙关系,根据行内的实际需要搭建起数据、机构、岗位与用户的多实体分布状态关系,以完成多实体运行机制的目标,并可运用在日后可能的进程的合并或分割的调整。而此类的运用在大银行中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银行合并的过程,就牵涉太多太多机构的调整:有合并的、有分离的、有升格成外汇指定中心的(即单证中心,根据地区大小辖下有数量不同的分支机构),甚至也存在分离后降格成一般分支机构的,除了多实体运行的分布外,尚存在许许多多的资料重整。

2.2 多实体机制的应用

★单证中心的定位,组织架构的定位

单证中心是代理中心、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在系统建设初始就需要定位,不同的定位对需求的导向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是代理中心性质,单证中心就不存在任何账务;如果是成本中心性质,单证中心有自己的账务行,同时也负责表外记帐;如果是利润中心性质,就需要考虑中心与经办行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

★业务框架的灵活调整

在单证中心的定位与组织架构确认后,就会对相关业务框架进行可能的调整,图1是以信用证开证为例来说明可能的改变:

2.3 多实体、多分支机构的模式转换

一个支持多实体(Unit)、多分行(Branch)运行的系统,透过系统所提供的参数,在多实体、多分行的环境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安排集中、分散或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的运行环境,且由于透过参数的方式,系统也可进行分散向集中的靠近,或是集中向分散的分离。在公司的现有用户中上述情况也都有发生过。

银行组织结构中一般包括了机构、岗位、岗位职责、员工等基本要素,系统通过参数实现了这些要素的建立及变更,以实现组织结构的建立与变动。关系如图2所示:

系统通过Unit参数来建立运行机构的实体如:总行、单证中心及各级分支行,并可设置每个运行机构的承做行代号、记账行代号与该所属运行机构下每个数据表所存放的数据库(同时多数据库支持),可通过Unit参数的设置与调整来实现分支机构的合并、升级、新增、撤销。利用岗位职责参数来定义每个岗位(Role)的授权功能,而再以Role参数来设定每个机构(Unit)的职能(即操作功能)。

通过Role参数来定义各个岗位,并将已经建立好的FUNC(岗位职责)授权给各岗位。岗位职责的变动、岗位的调动、变动均通过参数Role来实现。

通过User参数来确定银行的职员,并将相应的Role(岗位)及职员所在的Unit授权给相应银行职员。银行职员的岗位调动、新进职员、职员离职、职员在总分支行间的调动均可通过User参数来实现,并可设定用户基本信息、密码与安全策略。

经由参数的调整来实现运行模式转换,系统可支持银行所要求:从总分行式的运营模式到集中化处理运营模式(单证中心)的转换,其中包括业务授权与岗位的转换,也可透过Unit参数中对数据存放的设置来完成数据的转换。

★账务核算机制的建立

在上述的单证中心定位明确后,与相应的架构调整完毕,接着就是账务核算规则的订立,与新核算规则下所引发的业务口账务调整。在系统的设计上,仅需要对公共流程中的账务模块进行调整。

3 结语

本篇主要设计一种多实体、多机构的系统架构模式来说明集中模式下的银行系统作业。由于篇幅的原因未对具体架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徐权.利用综合前置机实现跨系统的金融交易[J].中国金融电脑,2000,(04).

[2] 层次化.模块化并存[J].微电脑世界, 2000,(40).

[3] 刘广云.银行转制的钥匙──《走向商业银行》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1998,(08).

[4] 梁科.中心机房前置机群的优化整合[J]. 中国金融电脑,2004,(08).

[5] 邹海顺.银行数据集中之POS前置集中方案探讨[J].中国信用卡,2003,(07).

篇5: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说课者:

一、教学目标:

1、掌握DO CASE命令的语句格式。

2、理解DO CASE命令的特点。

3、学会DO CASE语句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中的多条件多分支结构——DO CASE命令。

三、教学设计:

以程序设计中的多条件多分支结构——DO CASE命令为例。让学生理解DO CASE命令的特点,掌握DO CASE命令的用法。教学过程如下:

1、引入。前面我们学过IF语句嵌套程序设计方法,然而,当条件和分支较多时,利用IF语句嵌套设计程序时比较繁琐,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来学习多条件多分支结构的另一种编程方法——DO CASE命令。

2、介绍DO CASE命令的语句格式和特点。在讲解语句格式时,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强调,比如OTHERWISE语句后没有<条件>选项,再让学生记忆。在讲特点时,只要求学生理解特点,而不要求死记硬背,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特点,所以把特点概括地比较详细,并且结合了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3、提出问题。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引起注意。

4、例题讲解。针对DO CASE命令的特点和用法来设计的。再讲解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近一步地理解DO CASE命令的特点和用法,所以讲得比较详细,中间又参入了一些实践操作。

5、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所以练习题与例题相似。

四、教学效果:

篇6: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丁字路口的选择-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教学反思 康桥初级中学 王琪 选择结构是程序三种基本结构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在数学里有过算法基础,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本课只涉及到了分支结构的单分支和双分支结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支选择结构实现条件判断控制。(2)能够运用分支选择结构设计编制程序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2、过程和方法:经历分析、归纳、实践,掌握IF 语句的格式和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善和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2)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和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通过趣味性教学,使同学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的来说整堂课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从开始到结束,课堂气氛都很好。这表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选择结构的用法,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程序的选择结构。 本课之所以比较成功,我感觉课堂教学引入和教学环节设计最为关键,这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首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并翻译”的过程导入教学新课,一开始学生会被教师的教学行为深深吸引是因为学生不明白,“信息技术课”怎么突然变成“英语课“了?随着教师导入语的展开才释然,既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顺利过渡到新知。然后我又通过同学们生活经验“保险柜”让学生体验利用选择结构能够解决身边许多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什么是选择结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完成,整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课堂节奏紧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继续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在欢乐和和谐中度过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紧(一个星期1节课),每一堂课都必须在保证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达到课堂高效的教学目的,而本课由于本人过分考虑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程序,担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所以在关系表达式if语句讲的`比较浅显;另外,由于学生对程序掌握的程度不同,应该为学生提供难易程度不等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的任务,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可以保证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各有所得,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丁字路口的选择-设计分支结构的程序》一课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具体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然而能够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也是可喜的,至少它能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篇7:多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资源1 条目式教案示例

学校: 小学;班级:二年级一班;科目:英语;教师: ;时间:1998年3月18日上午第2节。

一、课题名称:what is he/she doing?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应用进行时形式的动词作基本句子结构的简单句型; 2.朗读进行时形式的句子读音清楚、语调适当; 3.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 l.复习几个动词;

2.学习what is he/she doing中的动词替换练习; 3.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

四、重点难点:动词进行时形式的正确读音;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

五、课的类型:综合课。

六、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活动作业法。

七、教材教具准备:课本、练习册、图片、词卡、图卡、句式卡。

八、教学时间:35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5分钟):利用词卡贴上黑/白板,组织学生朗读重温已学习过的进行时形式的动词。

(二)教学新课(25分钟): 1.问答教学(6分钟)。出示10幅图卡并将它们贴在黑/白板上,以 what is he/she do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he is ing or she is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答对后由教师或学生将正确的句式卡贴到相应的图卡右方,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练习。完成后,组织全班学生阅读这些句子一次。

2.“戏剧式”演习对话(5分钟)。分别抽派数位学生自由做其中一个进行时形式的动作,老师再以 what is he/she doing?这问句,请其余学生自由举手回答问题。

3.问答对话教学(6分钟)。出示数幅图片,并把图片贴在黑/白板上,以 is he ing?或is she 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yes,he’s/she’s_ing.或no,he/she isn’t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再请个别学生答,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反复练习。

4.“情景式教学”(6分钟)。分别抽两位学生上台在黑/白板上画出一个人物正在进行某个动作,然后以what is he doing?提问全班学生,学生可自由举手作答;作答后以is heing?句式问及作画同学,而作画同学应视情况回答yes,he’s ing.或no,he isn’t ing.(三)小结(2分钟):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归纳出 what is he/she doing?is he/she doing?问题句式及其he/she is ing.yes,he/she is ing.no,he/she isn’t ____ing等回答句式。

(四)布置作业(5分钟):分发并讲解作业纸,在学生作业期间进行个别辅导。

十、板书设计。(本教案免用板书)

学习资源2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一、“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皮连生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

点,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六步”:不论哪类知识,其完整的学习过程都经过如图的六个步骤,同时也就有相应的六个教学步骤。

“三段”:学习和教学的六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段:一至四步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仔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第二段),以及知识的提取与运用(第三段)。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左边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右边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二、“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

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在于: 1.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该模式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而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为学而服务的,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2.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自第五步开始,学与教分为两支,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3.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及时间分配,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特点,故其结构即教学过程会有相应的变化。而该模式为几种基本课型提供了可选择的教学步骤。

图1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学习资源3 初中化学《分子》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如图所示:

新课一开始,运用录像播放“几种常见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画面的转换和解说,学生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设问:“如果将物质不断分割,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很快地回答了问题,轻松地认识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子是怎样的一种微粒?”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在这时播放“分子的真实存在”录像,非常直观地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图像显示出来。生动的画面和有感染力的解说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丰富了空间想象,有力地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篇8:汇编语言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技巧

关键词:汇编语言,分支结构,流程图

一、引言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汇编语言是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最快、最有效的语言。它和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紧密联系, 本文主要讨论8086/8088的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是结构化的[2], 结构化编程技术简化了程序实现, 使程序具有更好的可读性, 并且易于维护。结构化程序的三大结构是顺序、分支和循环。其中分支结构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结构, 比如说循环结构的控制部分也属于分支。进行汇编语言编程主要经历以下几步[3]:

1) 分析题意, 确定算法。

2) 根据算法, 画出程序框图。

3) 根据框图编写程序。

4) 上机调试程序。

其中流程图的绘制对于初学者来说, 特别重要, 画流程图的过程就像写作文之前打草稿, 画得越细, 后期写程序的时候就越容易。接下来本文将对分支结构流程图的绘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提出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简便方法。

二、分析

这里我们以这样的一个例子为例进行介绍:已定义了两个整数变量A和B, 试编写程序完成以下功能:

1) 若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 则将奇数存入A中, 偶数存入B中。

2) 若两个数均为奇数, 则将两数均加1后存回原变量。

3) 若两个数均为偶数, 则两个变量均不变。

首先, 我们对题意进行分析。变量A和B的奇偶情况有四种可能:一是AB同奇, 二是AB同偶, 三是A偶B奇, 四是A奇B偶。其中第二和第四种情况不做处理即可, 其余两种情况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做相应的处理。接下来把我们的分析结果用流程图进行描述, 画这个流程图的时候, 和自己的设计思路越贴近越好, 只要能将设计思路用流程图描绘清楚, 这一步就是成功的。流程图画好以后, 做简单的检查, 首先检查所有的分支框的两个出口是否画全, 其次, 本题有四种情况, 检查流程图中的大方向是不是四个。图1即是根据解题思路所画的流程图, 还没有经过修改。

如果, 我们直接根据这个流程图来写程序的话,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如果是经过修改, 那就比较容易了。对流程图进行修改的依据是:条件转移指令的格式及功能。条件转移指令的通用格式是:J条件标号, 条件转移指令的功能是:如果条件成立, 则转到标号所标明的指令去执行;如果条件不成立, 则顺序执行。由此可以得到, 标号处是"Y"分支, 紧跟条件转移指令之后的是"N"分支。也就是说, 条件转移指令和分支框相对应, 此时要注意条件转移指令的条数很多, 分别对应不同的条件, 一定要根据题意正确地选择条件转移指令, 紧跟条件转移指令的是"N"分支, "N"分支之后是"Y"分支, "N"分支和"Y"分支之间要加上无条件转移指令实现"N"分支和下阶段的衔接。

对流程图修改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1) 尽量让"Y"分支什么都不做。比如图1中的分支框1和2都有一个什么都不做, 直接进行下一步的分支, 那么应该让它们为"Y"分支。

2) 尽量让不同分支框的"Y"分支汇合。比如图1中的分支框1和2都有要做相同处理的分支, 那么应该让它们为"Y"分支。

3) 流程图上标标号。需要标标号的地方有:"Y"分支和汇合点。

图2给出了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修改后的流程图:

流程图修改后, 再写程序相对就可以简单一些。根据流程图写程序的时候,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了一个技巧"从上至下, 先N后Y, 注意出口"。即顺着流程图从上至下将对应的符号用指令序列进行描述, 遇到分支框的时候, 先处理其"N"分支, 再处理其"Y"分支, 如果"N"分支和"Y"分支都有对应的指令序列, 则要注意为写在前面的"N"分支安排出口。

下面给出根据图2所写的实现该程序功能的指令序列:

三、总结

本文给出了设计汇编语言分支结构程序的简便方法, 重点介绍了流程图的修改方法和根据流程图写程序的机器。受篇幅限制, 本文没有详细地介绍条件转移指令的使用技巧, 会在以后教学研究中做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雅静, 张国旭.论汇编语言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2008.6

[2]陈凤琴, 邹水龙.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J].夫教喻.2007.2

篇9:C语言分支结构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日期20**年**月**日 得分

指导教师 *** 系*********** 专业 ******** 年级20**级 班次** 姓名*** 学号*********

一、实验名称 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条件与程序流程的关系。

(2)了解用不同的数据使程序的流程覆盖不同的语句、分支和路径。(3)掌握if语句和if else语句的用法。(4)掌握switch语句的用法。

三、实验内容

(1)从键盘上输入三个数,让它们代表三条线段的长度,请写一个判断这三条线段所组成的三角形属于什么类型(不等边,等腰,等边或不构成三角形)的C程序。请分别设计下列数据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测试: ①找出各条语句中的错误。②找出各分支中的错误。③找出各条件中的错误。

④找出各种条件组合中的错误。⑤找出各条路径中的错误。

第1页

第3页

(2)用scanf函数输入一个百分制成绩(整型量),要求输出成绩等级A,B,C,D,E。其中90~100分为A,80~89分为B,70~79分为C,60~69分为D,60分为D,60分以下为E。具体要求如下:

①用if语句实现分支或switch分支。②在输入百分制成绩前要有提示。

③在输入百分制成绩后,要判断该成绩的合理性,对于不合理的成绩(即大于100分或小于0分)应输出出错信息。

④在输入结果中应包括百分制成绩与成绩等级,并要有文字说明。

⑤分别输入百分制成绩:-90,100,90,85,70,60,45,101,运行该程序。

第2页

第3页

(3)编程找出5个整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并输出找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四、实验体会 ********

第3页

上一篇:总平设计要点下一篇:校园科普活动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