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支机构企业

2024-06-18

总分支机构企业(精选九篇)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1

总分支机构企业, 一般是指大型企业, 在其总部以外的地区开设多个全资控股的分公司, 由总部统一经营管理, 财务会计核算和进行资金调配、利润结算, 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总分支机构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 具有行业垄断性特征,

例如:石油、银行、证券、大型商业连锁等企业, 其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大, 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度极大, 受国家税收政策影响度也极大。

2、总分支机构企业一般采用统一财务管理和资金调度, 其

总机构的财务、会计策划和制度设置水平, 往往能左右整个企业的核算能力, 其下属分支机构无权对已经设置的核算方式和程序进行更改和修正。

3、总分支机构企业执行财政部、国税总局和总机构所在地

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对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合法的地方性政策和规定缺乏了解和关注, 其财务会计管理和核算程序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差异。

4、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采用派遣制和轮岗制,

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会计主管人员经常流动, 缺乏与当地相关部门的长期合作和沟通条件。

5、总分机构企业对分支机构会按地域和业绩进行分级管理,

对不同级别的分支机构给予不同的权限和业务范围, 并以不同的级别应对相应的税务机关的管理。

二、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税收管理风险

根据总分支机构企业的一般特征和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我们发现, 对具有总分支机构的企业税收管理存在以下的风险:

1、总分支机构企业行业特征均较为明显, 税收管理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

一般总分支机构企业行业特征极为明显, 基本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 以石油、银行、证券、保险和大型连锁商业和粮食收购、加工行业为主, 其背景往往带有全资国企的痕迹, 虽然核算制度相对健全, 但往往带有明显的行业核算规则和习惯。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往往会使得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人员因为对行业政策的不熟悉和行业核算程序的不了解而对企业的税收管理感觉无从下手, 比如, 石油行业油品调度的异地核算程序、银行行业的风险准备金提取方法、证券行业的浮动盈亏处置和保险行业的风险准备摊销等等, 既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法规规定, 也有行业的行规传承, 而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 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来对该类企业进行专业管理, 也缺乏合理的专业培训机制对税收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得对该类企业的管理缺乏深度, 从而造成税收管理的风险。

2、总分支机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程序缺乏透明度

总分支机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核算程序一般在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和审核, 而现行的相关税收管理制度缺乏对此的相关通报和传递, 使得对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的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人员无法了解其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程序, 亦无法评价其核算制度和程序是否合理。特别是对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实施相关管理时, 对其分配比例的制定及相关调整, 根本无法确认其合理性和真实性。在日常的税收管理过程中, 对总分支机构企业的业务收入确认和投资收益划分等具体业务认定时, 由于无法了解其财务核算流程和管理办法, 使得相关管理工作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提供的相关数据, 给税收执法带来很大风险。

3、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政策执行具有一定差异

总分支机构企业执行相关税收政策, 因地域、所在地有权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税收管理水平等影响, 具有一定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

(1) 由于总分支机构企业分布地域广阔, 涉及到各个不同地区的所实施的税收政策, 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这就使得在总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发现, 由于分支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其汇总数据出现无法匹配的现象, 加上现行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缴纳办法是采用按比例分配的方式进行, 更使得如何界定分配比率和执行税收优惠成为一个难题。

(2) 近期, 特别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 对于某些条款, 往往附加了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有权税务机关制定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 如:交通费补贴和通讯费补贴等。这一切不但造成地区之间的税收负担不均衡;而且造成了在进行相关税收管理特别是总机构的税收管理时, 由于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存在一些障碍, 而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

(3) 由于各个不同地域税务机关管理水平的差异, 使得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造成了人为的税收风险。如:无锡市在对金融行业进行税收管理时, 及时贯彻相关文件精神, 对一些准备金的提取和列支做到严格按规定实施, 而大多数地区却没有按此规定严格执行, 这就造成了税收政策执行的时间性差异, 并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及时足额入库。

(4) 由于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税收管理权限特别是二级分支机构以下的税收管理权限没有得到明确, 使得对二级以下的分支机构税收管理出现了一些缺憾。在具体征管过程中, 在同一城市中, 如何对不同县 (区) 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的确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管理的范围和项目无法确定, 这就给税收管理带来了风险。

4、总分支机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缺乏与当地税务机关稳定沟通

为了强化管理, 总分支机构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 特别是管理人员, 一般采用轮岗制或者派遣制, 这一总分支机构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虽然被证明是一个较为完善, 能强化企业管理的好制度, 但是, 在涉及财务、会计和税收管理人员的运用上, 由于没有考虑到其地域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差异, 以及财务、会计和税收管理的时间延续性特征, 就会给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同时, 也会给税收管理带来潜在风险。

5、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机制, 难以及时对总分支机构企业进行跟踪管理

税务与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无法及时有效互通信息。在对总分支机构企业进行税收管理过程中, 由于税务机关的职权所限, 对企业的批准建立、工商登记、企业搬迁和易址等无法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使得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管理时, 处于被动状态, 无法主动对总分支机构企业进行跟踪管理。特别是对一些不需要开具涉税票据的企业, 更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这就给税收管理部门造成了重大的税收管理风险, 直至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出现滞后管理或者失控, 而对国家税收和企业正常经营造成重大损失。

三、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1、明确管理权限, 理顺管理关系

在对总分支机构企业进行相关税收管理时, 作为直接制定政策的财政部和国税总局, 应该及早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在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和县四级管理系统中, 明确各级税收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并通过相关调研, 审核和确认相关总分支机构的分级管理办法, 完善总分支机构企业各类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 以减少纳税人在税收处置上的随意性。在制定相关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办法时, 有权部门应尽量减少“可以”“或者”等具有不确定性和引起歧义的字眼的运用, 确保税收管理方式的唯一性和指向性。

2、培养稳定专业管理队伍, 强化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

总分支机构企业相比较于一般企业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征, 这就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税收专业管理队伍来承担对其的管理职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石化行业和大型连锁商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总分支机构企业, 其较为独特的业务核算流程和行业管理规程需要税收管理人员不但需要较为全面的税收、财务和会计知识, 更需要对行业的熟悉和了解。税务机关应在确保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强化行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践, 降低税收管理风险, 以适应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的需要。

3、制定合理的相关信息交换流程, 规避税收管理风险

负责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的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制定出合理的相关信息交流程序, 特别是对总分支机构企业报备的财务、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流程;总分支机构企业涉税管理办法和程序;总分支机构企业管理权限的规定等, 应尽可能的及时交换到涉及各个总、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部门, 以避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税收管理风险。

4、有的放矢, 让税收宣传和辅导落到实处

对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税收宣传、辅导, 应该强调个性化服务, 菜单式服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 听取企业的需求, 找出企业财务、会计和税收管理的薄弱之处, 有的放矢的开展系列性的宣传和辅导, 能较快的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 提高企业的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 规避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纳税风险。

5、建立起税务、银行、工商、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的信息互联网络, 实现纳税人数据的动态共享

根据总分支机构企业的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和健全总分支机构企业的专业管理部门, 强化与发改委、银监委、证监委、保监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 及时了解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相关情况, 从多个渠道掌握总分支机构纳税人的资金流动、经营状态等情况。特别是对总分支机构企业的拆分、易址、关闭等信息能够及时掌控, 以化解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不断扩张使得具有总分支机构的企业构成份额急速上升, 作为税收管理重点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 已经把具有总分支机构的企业税收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列入了探讨内容, 为此, 本文收集了相关的法规、规定和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重点分析具有总分支机构特征的企业税收管理的风险, 并提出一些应对办法与建议, 力争为总分支机构企业的税收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总分支机构企业,税收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8]538号)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税发[2008]50号) .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3号) .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7]512号) .

[5]《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8]137号) .

[6]《关于进一步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 (国税发[2000]185号) .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2

2011年05月03日 11:46

具体操作内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集中清算所得部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通过在外地设立销售网点、办事机构或货物中转仓等形式来促销产品,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这些外出经营网点或机构,有的与其总机构在财务上实行统一核算,有的则实行独立核算。那么,在处理涉税事宜中,这些经营网点或机构的纳税事务是统一由其总机构办理还是在其经营地自行处理?总机构又应如何协调?这是目前不少企业碰到的一个较普遍问题。为便于征收管理,国家对这类经营方式涉及的一些税收政策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现根据有关税收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说明。

目前,国家对设立总、分支机构涉及的现行税收法规,主要有:

就增值税而言,具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三款规定: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七款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使用规定》第六条第五款规定,此类视同销售行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移送的当天,简言之,总机构如将货物移送异地〔不在同一县(市)〕分支机构,应在移送的当天开具发票,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而对于总、分支机构如何确定申报缴纳增值税的地点,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8〕137号(见原《南方税务导报》 1998年第10期第33页)予以明确,受货机构有发生下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向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

(一)向购货方开具发票;

(二)向购货方收取货款。未发生上述两项情形的,则应由总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如果受货机构只就部分货物向购买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计算并分别向总、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税款。

就企业所得税而言,凡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这里所说的“独立经济核算” 须有三个条件,即同时具备在银行开设结算帐户,独立建立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独立计算盈亏。至于纳税地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所得税由纳税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法所称的所在地是指纳税人的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企业登记注册地与实际经营管理地不一致的,以实际经营管理地为申报纳税所在地。因此,设置总、分支机构的企业,如总分支机构均为独立核算单位需由总机构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必须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才能在总机构所在地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否则,分别以总、分支机构为单位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下面结合实际,对总、分支机构涉及的税务事宜进行说明。目前企业外出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总机构与分支机构分开核算、独立经营;一是总、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现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一、总、分支机构采取分开核算独立经营的

(一)税务登记。不管是总、分支机构新开还是总机构在异地开设新分支机构,均应在领取营业执照30日内,向各自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填报《×××税务登记表》连同工商营业执照、银行帐号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居民身份证或其他合法证件,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企业住所证明等呈送税务机关审批核发《税务登记证》。分支机构需要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应提供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其总机构为一般纳税人的证明(申请认定表影印件),如分支机构属商业企业但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应按小规模纳税人有关规定来执行。

(二)领购使用发票。在办理了税务登记及纳税人资格认定的基础上,纳税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和使用发票。

1、总、分支机构均为一般纳税人,首次需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在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后,凭《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或《注册税务登记证》副本及经办人身份证到主管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然后再办理领购手续。续领时须持《资格证书》、《领购簿》及经办人身份证。如还需领购普通发票的,还应申请核发《普通发票领购簿》。

2、分支机构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按规定不能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代开的同时征收税款。而领购普通发票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核发《发票领购簿》,平时领购时,凭《税务登记证》(副本)、《普通发票领购簿》到主管税务机关按核定的发票种类、数量领购。

(三)税款计算及帐务处理。总、分支机构在依法办理上述税务登记、领购发票事宜后,进行正常业务经营,如发生应税行为,则应按规定计算缴纳有关税款。如总、分支机构均为一般纳税人,应分别采用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计算办法计算税款,即: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相互间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所得税应按照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计算征收方式执行,如按季(月)度申报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等;如分支机构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其增值税应按“计税销售额×征收率”来计算,同时总机构不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开具普通发票给其分支机构。

帐务处理:对于总、分支机构间实行独立核算的,如果它们相互间调拨货物,应按正常销售货物计算征收增值税和进行帐务处理:

总机构: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产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分支机构:在收到货物已支付货款及取得专用发票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如分支机构为小规模纳税人,则:

借:库存商品(含税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总、分支机构采取统一核算方式的

(一)税务登记。总机构拟外出经营如采用临时在异地销售货物或异地设立统一核算的分支机构,则其总机构也应首先按上述第一条第(一)、(二)点有关规定办理好税务登记和领购使用发票的有关工作。对于分支机构则还应按如下规定办理相关登记事宜:纳税人到外县(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证明》(以下简称《证明》,有效期一般为30天),并且应在进行生产经营前,向生产经营地税务机关提供税务登记证件副本、《证明》,填报《外出经营货物检验单》,申请登记和申请查验货物。

外出经营活动结束,纳税人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按规定结清税款,缴销未使用完的发票。经营地税务机关应当在《证明》上注明纳税人的经营、纳税及发票使用情况。纳税人应持此《证明》,在其有效期届满10日内,回到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证明》缴销手续。

(二)领购使用发票。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1998〕137号通知明确,受货机构 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向购货方收取货款的,都应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因此,企业外出设立分支机构是否领购发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而言,外设分支机构属批发性质,购货方与总机构有较固定关系的,可由总机构开具发票和收取货款,外设分支机构只负责调拨交付货物;外设分支机构如属零售性质,兼有一定量的批发,则从便于经营出发,应在当地领购发票使用,分支机构应在按上述第二条第(一)点要求办理好检验登记的基础上,按第一条第(二)点的要求领购使用发票。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固定业户不能携带专用发票到外地使用,否则在经营地被税务机关发现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其携带的专用发票将被逐联注明“违章使用作废”字样。如果到外地临时经营需领购普通发票的,应持《证明》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领购经营地的发票,经营地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及数量交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按期限缴销发票的,当地税务机关会立即解除保证人的担保义务或者退还保证金,未按期缴销的,由保证人或者以保证金承担法律责任。

(三)税款计算及帐务处理。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设在外县(市)的其他机构用于销售应视同销售处理,一般情况下,总、分支机构均为一般纳税人的,总机构销项税额与分支机构的进项税额是相等并同时发生,在纳税人内部起到将进项税额从生产地(或购进地)机构传递到销货地机构的作用,总机构应视同销售处理,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分支机构可以此作为调入产品月份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具体在会计处理上,由于总、分支机构实行统一核算,分支机构只作备查记录或设置部分帐簿核算分支机构自身的经营业务,在反映总分支机构调拨货物的业务上,可直接由总机构统一核算或分支机构作部分帐务处理均可。现举例说明:

某服装厂2000年5月5日将一批自产服装调拨至外省设立的专卖店销售,产品不含税成本 20 000元。5月份购进原材料进项税额3 000元,该服装销售由服装厂直接收款和开具发票,并于5月25日销售这批服装取得收入价税合计 25 740元,其中不含税销售额22 000元。

则服装厂调拨时:

借:产成品??××分支机构 20 000 贷:产成品?? ××仓库 20 000 专卖店将这批服装批发销售,专用发票由服装厂开给客户,款项也由客户汇给服装厂。则销售时,服装厂做帐:

借:应收帐款??××单位 25 7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 740 贷:产品销售收入 22 000元

5月份由服装厂申报缴纳增值税税款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740-3000=740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740元

贷:银行存款 740元

如若该批服装由专卖店收款或开具发票,按规定专卖店应缴纳增值税,服装厂调拨产品应视同销售,并可开具专用发票,假设调拨价为20 000元,销售收入同上。

则上述帐务处理为:

调拨时 借:产成品??××分支机构 23 400 贷:产成品??××仓库 2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3 400 专卖店收到货物时

借:产成品??××产品 2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 400 贷:产成品??总机构发来产品 23 400 专卖店销售时,借:产品销售成本 23 400 贷:产成品??分支机构 ??××产品 23 400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帐款 25 740 贷:产品销售收入 22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 740 则专卖店5月份,应纳税款=3740-3400=34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340 贷:银行存款 340 服装厂 应纳税额=3400-3000=4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400 贷:银行存款 400 从上可看出,不管是在总机构汇总缴纳增值税还是总、分支机构分别缴纳增值税,它们总税负都是一致的,不过由于进项税额在何处抵扣问题,导致在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两地间的税负转移。

如果专卖店为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征税率不一样,则会造成税负不一样,仍以上例说明,总机构调拨时

借:产成品??××分支机构 23 400 贷:产成品??××仓库 2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 400 专卖店收到货物时

借:库存商品??××产品 23 400 贷:产成品??总机构发来产品 23 400 专卖店销售时,如这批货款收取不含税收入22000元

借:银行存款 22 880元

贷:产品销售收入 22 000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22 000×4%=880元

则专卖店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880元,总机构应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3400-3000=400元

企业设立统一核算总、分支机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机构在每期增值税纳税申报时,除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一般的报表资料外,还应注意填报《分支机构销售明细表》(见右图)。该表适用于在异地设有统一核算分支机构的纳税人填报,凡总机构将货物移送到受货机构用于销售但仍由总机构统一开具发票,收取货款并统一纳税的情况,均应填列该表。

表中“本月销售额”和“本年累计销售额”填写由总机构将货物移送到分支机构用于销售但仍由总机构统一开具发票收取货款并统一纳税的销售额。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3

[关键词] 出版企业 跨国出版企业 海外分支机构 区位布局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5-0061-05

Analysis on Locations of Overseas Branches of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Yao Yongchun Wan Cai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ese Memory and Digital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Wuhan, 430072)

[Abstract] Taking the twenty-five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of the top fifty global publishers in 2013 as the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locations of their overseas branches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the locational choices. The overseas branches of the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are sp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ir distribution in areas and countries is out of balance and shows the feature of agglomeration in cities.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market and host countri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locational choices including market capacit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alents of publishing, geographical relations and polices. From the point of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s themselves, the factors are composed of the scale of enterprise,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location selection stage of enterprise.

[Key words] Publishing enterprise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enterprise Overseas branch Location

分布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办事处、分公司、合资公司等不同类型的海外分支机构是跨国出版企业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分析,仅“2013全球出版业50强”榜单中排名前十的跨国出版企业[1],在世界范围内就拥有50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这些设立在跨国出版企业母公司总部所在国以外的海外分支机构,是跨国出版企业实现其国际参与战略、应对全球竞争的组织保障,是其进行海外投资以获取全球优质出版资源,优化出版价值链,控制全球出版市场的关键。但海外分支机构要在出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真正发挥引擎作用,区位选择至关重要。笔者以“2013全球出版业50强”中的25家跨国出版企业为研究对象[2],分析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分布特征及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 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分布特征

25家跨国出版企业,母国分别位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11个不同国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953家。这些海外分支机构在区位分布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1 海外分支机构遍布各洲,但洲际分布不平衡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跨国出版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地区。笔者的调查显示,从欧洲到北美洲,从亚洲到大洋洲,从南美洲到非洲,都有跨国出版企业涉足(见表1)。但是,海外分支机构的地区间分布并不平衡。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美加两国,集中了超过80%的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其中欧洲占据鳌头,有大约39%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布在欧洲不同国家。非洲是世界出版业的投资洼地,25家跨国出版企业中只有9家在此设立分支机构,且数量寥寥,仅26家。

从国家分布情况看,25家跨国出版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84个国家,包括欧洲34国、美洲20国、亚洲15国、非洲13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见表2)。美国是跨国出版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最集中的国家,母国不是美国的17家跨国出版企业中,有12家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数量高达160家,约占跨国出版企业分支机构总量的17%。其次是印度,有12家跨国出版企业在此设立分支机构72家。排名第三的是中国,15家跨国出版企业在此共设立各类分支机构69家,其中大陆41家、香港20家、台湾8家。英国也是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主要聚集地,在21家母国非英国的跨国出版企业中,有7家在英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数量为59家。此外,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较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44家)、加拿大(29家)、巴西(25家)、日本(22家)、南非(14家)。但加拿大的海外分支机构多为美国出版企业设立。

从城市分布情况看,跨国出版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布局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纽约作为世界出版业之都,毫无疑问地成为跨国出版企业在北美设立分支机构的首选之地,培生、励德·爱思唯尔、阿歇特、施普林格等12家跨国出版企业均在此设立有分支机构。换言之,只要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通常会选址纽约。在亚洲,中国的北京、香港和日本的东京是分支机构分布较为集中的城市。但海外分支机构在印度的分布较为分散,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金奈等多个城市都有零星分布,其中,新德里相对集中。在大洋洲,海外分支机构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和新西兰的奥克兰。欧洲是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较多,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选择余地很大,德国的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俄罗斯的莫斯科等,但英国伦敦仍然是各国出版企业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的第一选择。其他值得关注的城市,还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阿联酋的迪拜、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巴西的圣保罗。加拿大的多伦多,分支机构数量也较多,但如前述,主要是美国出版企业设立的,另有一些英法出版企业的分支机构。

2 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

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策略的直接体现。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该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要素禀赋优势,包括因东道国自身有利条件形成的直接区位优势和由于投资国的某些不利因素带来的间接区位优势,它决定着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生产类型[3]。所以,企业是否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设立何种类型的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在哪一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市场或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影响。同时,企业的规模、国际化程度、区位选择阶段等自身因素也会影响其海外直接投资及设立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笔者试图通过对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共同点的分析,推论影响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的关键因素。

2.1 区域市场与东道国区位因素

企业选择不同区域市场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目的是利用区位优势,如利用要素成本,或其他要素,或进入某一区域市场和一国市场[4]。不同区域市场和不同国家,其要素、资源、市场各不相同,企业需要依据当地特点及海外分支机构功能定位做出合理选择。从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的共同特征可以看出,影响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区域市场与东道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出版市场容量。从世界出版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出版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及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出版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是跨国出版企业确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分布的关键性指标。如前所述,目前超过80%的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美加两国,这正是全球出版市场容量较大的几个区域。据统计,按出版物价值,全球出版业分为三个等级:北美、西欧和东亚,这三个地区的出版物价值约占全球出版物总价值的90%;从销售额看,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出版的图书在价值上占世界图书总值的比例超过51%。出版市场容量的增加能为出版企业创造更多的读者,获取更多的出版要素,减少储运成本,从而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所以,将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在出版市场容量大的区域市场或国家,成为跨国出版企业利用区位优势、寻求新市场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国内出版市场容量有限的企业如威利、培生、艾格蒙特集团等,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颇具吸引力。各个出版企业在美国的布局,以及近年来欧美跨国出版集团在中国和南美洲的布局,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当地的市场规模所吸引。

(2)产业集聚因素。产业集聚形成的低风险、低成本、外部经济优势等好处,使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时更倾向于嵌入集群网络。从各国出版企业的分布情况看,集聚特征明显,如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等,都是各国出版社密集的城市。这些地点,也正是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主要选址。实际上,产业集聚与企业区位布局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会对企业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大、开放性强、对跨国产品和服务接受度高的区域市场和国家,容易成为跨国企业的目标市场和分支机构设立地,从而形成海外分支机构集群。如在日本的22家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中,有21家落户东京。

(3)教育水平与创新能力因素。教育水平高低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一国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与制造业寻求成本优势不同,出版业的生存根基是创造力,是知识生产力,随着出版业创新需求的不断提升,出版业海外投资更注重寻求创新能力和创新优势,寻求知识创新成果,寻求高素质的编辑、作者、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出版战略资产。所以,尽管25家跨国出版企业在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上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入选几率大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爱尔兰、中国、中国香港、印度、智利等,都是全球创新指数整体表现居前的国家和地区[5]。这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良好,人力资源质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优势明显,能更好地满足跨国出版企业对知识创新成果及各类优秀人才的需要。此外,出版企业的海外运营通常实施本土化策略,显然,教育水平高,拥有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区域市场或国家更具区位优势。

(4)地缘关系因素。由于出版业的文化属性,地缘关系相近性成为影响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西班牙的环球出版集团、桑蒂拉纳出版集团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美洲,欧洲多数出版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布局在欧洲,日本的三家出版社讲谈社、小学馆和学研社,屈指可数的海外分支机构集中分布在中国、美国和欧洲,都是地缘关系相近的国家。地缘关系的相近性,既指不同区域市场或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的靠近,更指其在文化、风俗习惯、商业惯例、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接近性。邓宁指出,国家间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商业惯例和政治的差异会影响区位优势[6],差异越大,区位优势越小,因为差异会增加海外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正因为此,跨国出版企业特别是初涉海外市场的跨国出版企业,在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上都偏好地缘关系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2.2 跨国出版企业自身因素

根据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有很多因素可以用于解释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除上述区域市场和东道国区位因素外,企业规模、企业战略、企业发展层次与发展阶段、企业网络、组织学习能力等企业自身特性,都被认为是相关影响因素。那么,影响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的企业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企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企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影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区位布局的广度,企业规模越大、国际化程度越高,区位布局范围越广。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居前的六家出版企业培生、励德爱思唯尔、汤森路透、兰登书屋、阿歇特图书和霍尔兹布林克,拥有的海外分支机构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分布很广。典型如英国培生,这家销售收入高达61.12亿英镑[7]、一直稳居“全球出版业50强”首位的跨国出版企业,共有海外分支机构218家,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25家被调查企业中排名在后的5家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分布相对集中在地缘关系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典型如芬兰的萨诺玛公司,只有三家海外分支机构,分别位于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一般认为,企业规模与企业抗风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因而,规模大的出版企业更有能力承担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各类风险。同时,海外分支机构的运营不同于国内分支机构,需要丰富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所以,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更有条件设立和成功经营海外分支机构。

(2)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布局必须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最大的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通常包括总体战略、功能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从总体战略角度看,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更多地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性,这也是跨国出版企业首先选择在具有相同出版语言或文化渊源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功能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角度看,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需要考虑各个分支机构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协调。观察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职能和分布可以看出,多数分支机构兼具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版权贸易等多种职能,主要为当地出版市场提供出版产品,同时向母公司提供当地出版信息。这些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考虑较多的因素是市场容量及能否填补企业全球市场空白。少数分支机构承担着地区总部的职能,这些机构在选址时,则较为关注所选区位的辐射效应,比如,一些出版机构将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印度或日本,考虑的就是这些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的枢纽地位。总体而言,随着出版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会趋向网络化,形成以某一或某几个区域市场或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生产网络。目前,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在亚洲的布局已经初露这种端倪,以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阿联酋为核心,覆盖整个亚洲国家的出版网络在逐步成型。

(3)企业区位选择阶段。通常而言,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分为三个阶段: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区域—选择地点[8]。分析不同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可以发现,多数出版企业将目标市场的第一选择放在母国所在市场区,如英国、德国、法国的出版企业多选择先开拓欧洲市场,然后进入北美市场,再往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拓展。在选择有生产或销售潜力的市场区域阶段,一个共同特征是多选择区域内出版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对于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落地的具体区位的选择,一般侧重于产业聚集效应,如前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中国北京,这些地点往往是东道国出版资源密集区域。当然,随着跨国出版企业全球生产网络逐步成型,区位选择阶段的影响会变得不明显,比如,对于培生这样的大型跨国出版企业而言,往往会在多个市场区域同时布局。

3 结 语

当前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分布格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出版生产网络和出版市场的结构特征。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既受区域市场和东道国区位优势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企业国际化战略等自身因素的制约。研究当前跨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特点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出版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指南。遗憾的是,囿于种种原因,本文仅对25家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进行了静态分析,未能深入剖析其演变轨迹。事实上,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布局是一个随着企业成长和世界出版业格局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如果能结合样本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历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会更具参考价值。

注 释

[1]这十家出版企业分别是:培生、励德·爱思唯尔、汤森路透、威利、兰登书屋、阿歇特图书、霍尔兹布林克、环球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教育、学乐集团。

[2]笔者主要通过调查这些企业官网中的组织机构设置及企业历史了解其海外分支机构构成,但因为部分企业的网站没有机构设置或企业历史介绍,所以,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是企业官网有详细介绍的25家跨国出版企业。

[3][4][6][7]王国顺,郑准,杨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52-53,53,53

[5]John B. Cullen,K. Praveen Parboteeah著;孔雁译.国际企业管理战略要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3

[8]李国平.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4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4

时至今日, 《暂行办法》实施已两年有余, 作为总机构专门负责税务工作的财务人员, 笔者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笔者所在公司为A类纳税企业, 且本文主要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探讨, 因此下文所涉及到的企业均为《暂行办法》中所指的A类纳税企业。

一、问题的分析

(一) 指标解释不明确

《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总机构应按照以前年度 (1-6月按上上年度, 7-12月按上年度) 各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

其中, 职工工资界定不明确, 《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对该项指标的解释: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各种形式的报酬”定义太笼统, 容易让人混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 报酬, 既可以是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也可以包含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社会保险、福利费、教育经费以及工会经费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出现不同的统计口径。

(二) 所得税税率的差异造成计算的繁杂

《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 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总机构计算方法, 《暂行办法》又指明“依照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及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 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后, 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 却涉及了三条规定的内容, 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计算的复杂度。

笔者所在的公司正好遇到了上述情况, 广州总机构, 为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行15%的优惠税率, 其中一家分支机构设立于北京, 当地税务局核定其所得税税率为25%, 在编制分配表时, 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 繁杂的计算, 才得出最终结果, 其他公司也遇到类似问题。

(三)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矛盾

《暂行办法》规定, “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总分机构各自进行账务处理时, “所得税费用”到底按实际利润来计算, 还是按照分配表的数据来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 为保证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总分公司往往被要求以实际的利润来计提“所得税费用”, 并记入“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方。待分配后预缴时, 以预缴的所得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方, 并调整计提数与预缴数之间的差异。

例如, 某总机构第三季度的所得税额为50万, 计提时:

假设汇总计算后, 总机构第三季度分配的所得税额为30万, 预缴时:

表面看, 上述账务处理完全符合财务核算的要求, 仔细推敲, 上述的处理其实遵循了税务会计的规定, 所得税费用并不能体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 从而导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矛盾。

(四) 应纳税额与其经营利润明显不匹配, 损害总机构的利益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暂行办法》的初衷, 是为了协调各地区的利益分配, 笔者看到很多文章, 都是从税务的层面探讨税收流失问题, 站在企业的立场分析税收流失影响的是少之又少。其实《暂行办法》的实行, 导致应纳税额与其经营利润明显不匹配, 同样使总机构利益受损。

试想, 如果某公司在外地仅有一家分支机构, 那么按照规定, 该分支机构将分走50%的税额, 而不管其盈利状况如何, 这显然违反公平原则。另外, 现实中, 通常是总机构划拨资金给分支机构, 用来缴纳后者多分配的税额。因此, 分支机构不但分走了税额, 也分走了缴纳税额的资金, 总机构实质上充当了“无名英雄”的角色。

而总机构在当地申请相关资质、某项荣誉、申报某个项目或者某些优惠时, 一般需要提交当地税务局开具的纳税证明, 来证明公司对当地的税收贡献程度, 但纳税证明的数据却是以企业实际入库数来统计的, 总机构划拨给分支机构资金缴纳的税额没有得到承认, 这样无形中减弱了企业申报时的竞争力。

二、建议与对策

基于上文的分析,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进行相关的改进。

(一) 进一步完善指标的解释或改变指标的名称

指标解释的详尽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计算的准确程度。对职工工资的解释, 应该从更直观的层面出发, 指出其包含的项目, 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 (基本保险、补充保险) 、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 最好具体列示从哪些会计明细科目中提炼数据, 这样能保证统计范围的完整性, 避免相关数据的遗漏。

或者, 将指标“职工工资”改为“职工薪酬”, 从字面来看, “工资”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狭义的工资, 而“薪酬”, 顾名思义“薪水、报酬”, 其范围有进一步的扩大。

(二) 改变分配的依据

众所周知, 不同的税率对应着不同的政策, 有严格的法律支撑, 是无法随便改变的。那么如何解决因税率差异造成的计算复杂问题, 笔者认为, 既然不能变动税率, 那就从分配的依据入手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现行税收分配以税源为基础, 即应纳所得税额, 分配时涉及到不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换算, 如果将分配的依据改为应纳税所得额, 总分机构按照划分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各自的税率计算并缴纳所得税额, 分配时不需要考虑所得税税率差异的影响, 如此一来, 计算过程将得到极大地简化。

(三) 增设明细科目

对于因汇总纳税导致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淆问题, 建议采用以下办法来进行协调, 具体为:1、在“应交税费一应交企业所得税”科目下设置“当期税额”、“分配差异”、“其他”三个辅助项, “当期税额”反映总分机构按照各自实际利润计提的所得税额, “分配差异”, 反映计提的所得税额与分配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 “其他”核算除上述之外的业务。2、“所得税费用”科目不调整。

承前例, 总机构计提时:

汇总分配后, 预缴时:

“应交企业所得税 (当期税额) ”与“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 ”一一对应, 符合财务会计的规定, 真实反映总分机构当期的经营业绩, 为管理层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分配差异”又体现了税务会计的要求

(四) 改变纳税证明的形式

前面阐述了税收流失对总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 降低了总机构对当地的实际税收贡献程度, 进而影响对企业的相关评估、评价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可参考以下方法:改变纳税证明的形式, 即以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来衡量纳税贡献程度。

目前, 相关部门或机构一般以税务机关开具的纳税证明来评价企业对当地的税收贡献程度, 其实, 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同样具有鉴证意义, 其列示的纳税信息更详细、完整, 更有利于相关部门或机构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纳税情况。

摘要:自《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 跨地区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文章指出了企业在汇总纳税过程中遇到的指标解释不明确、税率差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矛盾、纳税证明不合理等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汇总缴纳,所得税额,矛盾

参考文献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5

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2]802号)、《关于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号)、《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等。这些规范性文件虽然对总分支机构的纳税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但由于总分支机构管理的复杂性,征纳双方容易发生争议。本文通过对总分支机构征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管理对策,并提出审计思路。

一、总分支机构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不强 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有:①不主动及时办理税务登记手续;②办理税务登记后不申报纳税,或者虽申报纳税但申报信息不真实;③一些总机构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或与税务代理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谋,针对税收征管漏洞,为其总分支机构经营进行不合理的纳税筹划,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④造假账或者进行账外经营,甚至由分支机构直接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并截流提成款,私设小金库,直接造成税款流失;⑤不按规定提供“总机构已汇总纳税的证明”等。

2、税务机关日常监管不力 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忽视分支机构的税源潜力,管户人员缺位,日常监管措施薄弱,不能经常、有效地对分支机构实施实地巡查,对分支机构是否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是否存在涉税异常变化等具体情况不清楚;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也难以全面掌握分支机构的真实经营状况,管理上是“有心无力”。

3、征纳税双方信息不对称 税收管理处于被动地位

一是设立环节,分支机构遍布各地,是否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并纳入属地管理是分支机构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空挂、失踪或下落不明的分支机构数量多,且“消亡”得比较随意,管理部门对其缺乏约束、缺少制约,分支机构管理呈现随意性。尤其是在异地设立生产车间而不办理证照登记的分支机构“黑户”更是难于控管。

二是经营环节,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人异地移送货物的真实经营情况,在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下,难以区分判断,进而确定其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三是注销环节,一些“挂名”的分支机构,其与总机构间是“松散型”联系,总机构松散管理甚至是不进行管理,这些分支机构是否建账、纳税、购票等,总机构均不过问。部分分支机构在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时,自身不建账,带来管理上的漏洞。

4、税法尚待进一步明确 税收管理缺乏有效措施

一是对分支机构资料管理缺乏明确规定。二是对分支机构的具体问题难以有效掌管。主要包括分支机构资金物流的真实状况、总分支机构间转移流转税税负、控制所得税税负问题等。三是对分支机构提供的汇总纳税证明亟须进一步加强管理。现行的汇总纳税证明填写的项目较少、内容不多,不能提供税收征管所须的足够信息。对汇总纳税证明的真伪情况,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核实。

5、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机制 部门协调不力

一是目前使用的税收征管软件还难以对征管信息进行全面处理;二是国税与地税之间、总分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之间、税务与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及时有效互通信息,致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收支状况、纳税申报真实程度的监控非常有限,对异地信息更是难以准确掌握。

二、征管对策及建议

1、完善现有税收法律体系

明确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对不同核算方式,本地或异地的分支机构和总机构,应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供何种相关情况证明资料,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征管办法;建议对分支机构为小规模纳税人时适用何种征收率、分支机构获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后的建账要求、经营地税务机关的税收管辖权、总分支机构来往费用的判断(可要求总机构提供有关来往费用证明)、无法提供汇总纳税证明的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方法等政策进行明确以方便操作。

2、健全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机制

一是抓好税务登记环节。应由总机构出具同意设立分支机构的详细资料,使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能够掌握总公司的投资情况、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期限、产品及服务项目等情况,特别是对分支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和账务往来更能清楚了解。二是严格执行纳税申报制度。分支机构必须在期限内如实办理纳税申报并报送资料,在经营地纳税。三是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分支机构需加强发票管理,建立发票的购买、使用、结存、报缴制度,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

3、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联系

税务部门应定期到工商部门了解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及时掌握所辖责任区内户籍变动情况,对新办分支机构及时纳入税务管理范围,对吊销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及时注销税务登记,做到“管户清”。

4、建立总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协调机制

一是明确分支机构在向总机构申请汇总证明时,由分

支机构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经费开支、费用分摊等影响利润的因素进行认真审查,签署意见,出具有关收入数据申报情况的证明,以利于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展汇算工作;再由总机构据以开具所得税汇总纳税证明。

二是明确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证明的,在责令限改期满后,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予以征税,并且其交纳的税款不得在总机构汇总报税时抵减。

三是增加总机构纳税汇总证明的填写内容,以利于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展日常的征管工作。

四是建立总机构责任连带追究机制。对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履行税收义务的,当然应由总机构承担责任,可以考虑由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依据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提供的合乎法定程序、法定依据、违章事实清楚的处理、处罚决定对总机构实施处理、处罚,并将结果反馈给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

三、对总分支机构跨区域审计的思路

1、建立有效的跨区域联合审计的税收管理模式

开展联合税务审计工作能加强税务部门内部横向和纵向的联合,规范税务机关间的协作配合,使税务审计人员开拓思路、提升质效。实行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应建立联合税务审计领导小组,在工作上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选户、统一审计、分别处理的“四统一分”原则,强化内部管理与协作,以有效遏制多头下户现象,降低纳税遵从成本,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2、改变跨区域联合审计总分机构同步开展的方法

在统一审计所属时间的基础上,实行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审计安排,其要点是将已审计的总(分)机构的案头审计报告、案头审计底稿、预缴所得税涉及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及其确定的分摊比例等资料,报省(市)局审核同意后,转分(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构开展下一步审计,从而有利于总、分支机构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信息共享,有助于把握税收政策和审计口径的一致性。

在对象选取上,以所得税汇算清缴信息数据为依托,兼顾行业分类、经营规模、亏损盈利等情况,结合日常征管工作中发现的疑点问题,重点挑选收入额较大、但税负偏低的企业,或者在近2—3年期间销售收入不稳定的企业,或者因违反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而被处罚过的企业作为税务审计对象。

具体实施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实施:第一层次是省局安排审计企业;第二层次是市局安排审计企业;第三层次是简易审计企业。第一、第二层次严格按照《税务审计规程》的程序与要求规范实施审计,第三层次采用简易办法灵活实施审计。

3、针对重点环节实施联合审计

一是针对税务登记环节,重点审计有关总机构出具同意设立分支机构的详细资料,掌握总公司的投资情况、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期限、产品及服务项目等情况,掌握分支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掌握总分机构的账务往来与资金往来情况。

二是针对纳税申报环节,重点审计总分支机构的纳税申报情况,主要关注申报资料是否齐全、申报的项目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涉及纳税调整等,尤其是缴纳税款数额较大、连续亏损、历年检查中问题较多、财务管理混乱的总分支机构列入审计重点对象。

三是针对发票管理环节,重点审计总分支机构发票购买、使用、结存、报缴各环节情况。审计实务中应关注发票来源是否合法、票据扣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发票管理疏松、混乱的状况。

四是针对税务注销环节,重点审计分支机构在注销时,其资产清算决议、存货的除了、有关税款凭证是否结清、清算公告、以前审计报告等情况。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6

为解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营改增) 试点期间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缴纳增值税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 (财税[2011]111号) 和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 我们制定了《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计算缴纳暂行办法》 (见附件) , 现予以印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2012年12月31日

总分机构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计算缴纳暂行办法

一、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总机构试点纳税人, 及其分支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总机构应当汇总计算总机构以及其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应交增值税, 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后, 在总机构所在地解缴入库。总机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

三、总机构的汇总应征增值税销售额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一) 总机构及其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二) 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销售额。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额=应税服务的营业额÷ (1+增值税适用税率)

应税服务的营业额, 是指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的营业额。增值税适用税率, 是指《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试点实施办法》) 规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

四、总机构汇总的销项税额, 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计算。

五、总机构汇总的进项税额, 是指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而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 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税额。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用于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之外的进项税额不得汇总。

六、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 按照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和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计算公式如下:

应缴纳的增值税=应征增值税销售额×预征率

预征率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并适时予以调整。

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和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就地申报缴纳增值税;非试点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 按照现行规定申报缴纳营业税。

七、分支机构发生《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所列业务当期已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款, 允许在总机构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 抵减不完的, 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八、总机构以及试点地区分支机构的其他增值税涉税事项,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1]111号) 及其他增值税有关政策执行。

浅析跨地区企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 篇7

一、跨地区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是指由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专设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 在本单位、本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依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 独立的对本单位和本部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筹资审计、投资审计、经营责任审计、利润分配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资金分配审计、各项财务指标审计以及重大经营项目决策审计等。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保证, 因此,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很有必要。尤其是跨地区的大型企业, 更应该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 制定并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 将审计工作和财务工作分离, 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组织体系。

跨地区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改善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在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建立高效科学的内部审计体系, 正确认识并发挥跨地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跨地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跨地区企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跨地区企业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方面, 我国跨地区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表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当前有些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是却没有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设立审计机构, 例如: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了监察部门之下, 谈不上独立性。其次是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不够独立。跨地区企业与其分支机构之间必然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 与分支机构及其人员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 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给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压力。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 执行力不强。首先体现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上, 当前我国关于审计的法律有两部, 一是关于政府审计的《审计法》, 一是关于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 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目前只有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还未上升到法律高度, 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权威性上形成了差异。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规定, 有些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是为了装点门面, 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二) 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我国跨地区企业的分支机构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狭窄, 只是侧重于财务审计。从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 第一层是财务审计, 第二层是业务审计, 第三层是管理审计。我国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的范围也是包括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对财务会计活动的审计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等, 但是当前我国跨地区企业分支机构的审计对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还不够重视, 内部审计还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层面。

(三) 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当前, 虽然抽样技术已经在大多数跨地区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中得以运用, 但是具体到审计人员, 对这种方法的判断还较为无端, 基本上是以经验或者主管标准来确定样本的规模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 这种抽样方法容易导致重要事项的遗漏, 形成无法估量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有些跨地区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规范完善, 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 完成的审计底稿也不是很完善, 往往是以记录审计问题事项为主, 没有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相关事项, 这就会使得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复核无法落实, 必然会造成审计工作的低效率, 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 审计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理论上来说, 内部审计的成果最终是要通过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报告、建议书、审计决定、调查报告与各种特殊文书的形式展现出来, 是企业内外部接收审计信息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跨地区的分支机构对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安排的过于独立, 很多同一类的问题会出现在不同的审计项目出具的审计报告中, 缺乏具有综合性的审计报告, 使得审计结果缺少整体性的分析, 不能对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建议, 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审计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另外,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一般分工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审计报告综合性的体现。

三、完善跨地区分支机构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针对跨地区分支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方面, 要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进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后,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除了查缺防弊之外, 还需要针对企业控制与管理的漏洞, 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协助企业的决策者改进管理成效,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由单纯的监督转变为监督与服务并重;审计的方式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审计的手段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变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计的内容由财务审计转变为业务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 服务导向型审计与当前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时相适应的。另一方面, 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跨地区分支机构公正、客观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应该强调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立, 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 不受企业其他部门的干扰, 能够独立的行使内部审计职权。

(二) 整合各类审计资源。

一方面, 跨地区企业应该从现有的审计管理模式出发, 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资源组方式、内部审计自身具有的特点和规律等进行充分整合, 以企业内部审计的总目标为基础, 通过集中管理与分散控制的方式对分支机构不同的审计资源进行共享, 例如:借助企业内部审计的委派制模式, 将各个分支机构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统一划归总部管理, 审计人员的调配和流动由总部统一负责。另一方面, 对于审计结果的利用, 企业首先需要将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 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调查结果和不同时间的资料通过有效的授权交予需要进行内部审计的分支机构使用, 同时, 总部也应该充分利用分支机构形成的内部审计资料, 以便减少审计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值得注意的是, 分支机构在内部审计活动结束后, 要及时将具有价值的审计结构交予总部决策层, 将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审计意见转化为企业的决策依据。

(三) 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

解决跨地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题, 可以从引进外部审计机制入手, 通过外部审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来健全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体系。在外部审计的引入过程中, 企业可以采用全部外包、审计管理咨询、合作内部审计和协力外委等四种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对企业分支结构的各类经济业务处理和组织流程设立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同时, 企业也需要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外包风险, 切实制定可行的防范措施, 增强对外包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和质量控制, 对一些涉及企业机密的信息, 还需要明确相关的保密责任, 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

(四) 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强化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 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也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最主要的措施。首先,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聘用具备内部审计资格的从业人员, 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其次, 要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 在聘用和调配内部审计人员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 还要有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再次, 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品德操行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培训考核, 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

(五) 加强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8

关键词:境外分支机构,IT基础架构,支撑系统,M2M,云平台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上升, 随着经济转型的持续深化, 国家正在大力鼓励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走出去, 创建国际化企业。中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要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境外分支机构的IT基础设施, 作为国际化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由于存在法规、监管、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境外分支机构的IT基础设施建设无法直接沿用国内的标准。如果交由所在国相关企业建设, 虽然可以符合当地标准, 但是又存在建设标准不一, 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总部难以统一管理的问题。“中资企业境外分支机构IT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可以为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IT外包服务标准体系, 建立一支高效的实施团队, 以及一个完善的运营支撑平台, 是企业抓住发展机遇, 强化服务品牌, 实现业务的拓展与提升的有效手段。

2、系统介绍

中资企业境外分支机构IT基础架构支撑系统为正在大力进行境外业务扩展的中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IT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服务。

系统所服务的中资企业有以下两个特点:

在多个国家有境外分支机构, 境外分支机构的规模差异较大, 包括区域总部和地区办事处。企业信息化程度需求迫切, 但海外分支机构缺乏IT自维护能力。系统所支持的IT基础设施主要包括:IT机房、网络与传输。

IT基础设施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 承担着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不间断运行的重任。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稳定安全可靠不间断运行, IT基础设施必须满足信息系统以及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风速度、电磁场强度、电源质量、噪音、照明、振动、防火、防盗、防雷、屏蔽和接地等要求,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的结构如图一:

IT基础架构支撑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库。知识库将IT基础设施通用建设规范、各国对IT基础设施的特殊要求、相关设备供应商及国际物流与海关通关等信息融合起来, 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知识库针对的目标不是客户的单个境外分支机构, 而是将客户所有的境外分支机构作为整体来规划。借助于知识库提供的一系列标准化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覆盖所有境外分支机构、具有高可用性、高安全性、高可管理性的IT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此外, 知识库中还包含了一个专家库。专家库负责对IT基础设施相关设计、实施、维护方面的人员进行管理, 专家库详细记录了人员的技能、专长以及项目实施经验, 以确保始终在整个IT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始终由合适的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专家库中不仅包含本公司的人员, 还包括境内外其他合作厂家的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

由于中资企业的境外分支机构一般不配置专门的IT管理人员, IT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 系统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进一步的日常维护服务, 包括远程监控、定期巡检、电话和邮件技术支持以及驻场技术支持, 帮助境外分支机构享有与国内机构相同水准的技术服务和快速响应。针对部分有语音通信需求中资企业境外分支机构, 系统还提供VoIP电话服务 (与中国电信合作) , 将国际长途转换为国内电话, 可有效降低企业通讯费用。典型的服务体系结构如图二所示:

特别的监控平台 (安防监控、电源与环境监控、传输与网络监控) 可以基于M2M云平台技术, 实现设备的连接、监视、控制、报警。M 2 M云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支持SaaS (软件即服务) 模式。在传统模式下, 客户要实现设备联网监控功能, 需要购买单独的监控系统软件, 配置传输网络, 部署与维护监控平台。在SaaS模式下, 用户只需要在M2M云平台上购买云服务, 安装与云平台兼容的传感器或无线网关, 就可以通过M2M云平台的WEB界面实现对设备的监控, 系统部署可以以天计算, 使快速部署成为可能。

低成本:用户使用M2M提供的云服务, 不需要购买中心硬件及系统软件, 也不需要进行系统维护, 并且配置可按需升级, 运行成本可以做到很低。

高可靠性:M2M平台建立在专业云平台提供商的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之上, 充分利用了基础设施云平台的信息冗余、负载均衡、故障转移特性, 可达到电信级可靠性。

开放平台:在传统模式下, 客户需要增加新硬件设备, 或者增加新软件功能, 都需要平台开发商进行开发, 响应速度慢, 成本也较高。M2M平台开放API, 客户可以自行开发设备驱动以便接入新硬件设备, 也可以开发数据处理应用, 加载到M 2 M平台, 以便实现新的软件功能。

市场前景:跨国IT基础设施服务外包, 企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IT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能力;海外实施经验;企业具有多年海外IT系统设计、施工与维护经验, 具备IT机房设计、电气与弱电工程、远程监控、网络规划与实施、设备采购与租赁、国际物流多方面的能力, 完全可以提供跨国的IT基础设施外包。

与跨国IT服务外包企业相比, 通过“中资企业境外分支机构IT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企业还可以确保以下两个竞争优势:

能更好的理解与响应中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跨国IT基础设施服务外包,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在境外分支机构的IT基础设施投资中, 除了场地费用, 基础网络的投资占了最大份额, 基础网络的质量也是客户最为关注的。

3、结语

系统可以为中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境外分支机构IT基础设施外包服务。促进中资企业向国内运营商购买国际链路, 有利于扩大国内运营商的国际链路资源;有利于中资企业, 尤其是涉密企业的信息安全。该系统帮助中资企业的境外分支机构以较小的投资建设具有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可管理性的信息系统, 享受与国内机构相同水准的技术服务和快速响应, 使境外分支机构可以专注于本地业务的发展, 而不再为IT系统维护而烦恼, 从而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付峰.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电信IT基础架构研究.移动通信, 2010年第8期 (76) .

总分支机构企业 篇9

一、当前分支机构所得税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责权利”不匹配

《办法》明确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但对总分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各自的具体管理职能不明确, 特别是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有哪些权限不够明确。一是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支机构的级别判定等分支机构的涉税事项基本上都由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决定, 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管理权限非常有限, 只将分支机构资产损失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而对分支机构能享受的税收优惠, 包括研发项目的加计扣除、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以及符合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所得的审批和备案事项等管理权限都没有下放。二是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分摊比例和分配金额确定以及汇算清缴的事宜等都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对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而言, 除了要求对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的比例进行查验外, 并未对分支机构日常监管的检查权属做出明确规定, 也未赋予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稽查和汇算后稽查就地补税的权利。收入任务、管理事项等相关“责权利”不匹配的情况, 使得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权责感模糊、管理积极性不高, 其所谓的日常征管和监督检查形同虚设, 对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往往“看得见而管不着”。

(二) 对分支机构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依据不充分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 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条款只针对纳税人, 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界定为居民企业, 因此, 分支机构不构成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加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也没有赋予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税收处罚权, 使得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分支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因此, 当分支机构出现未如实提供汇总纳税信息、未按期申报预缴税款、未按规定计算预缴税款等违法行为, 特别是对于分支机构少缴税款但总分机构企业总税款没有少缴的行为, 由于法律责任不易界定, 加上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缺乏直接对其做出处理或处罚时依据, 只能提请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执行, 削弱了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征管权威, 造成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处于尴尬境地, 影响了税务稽查与行政处罚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 跨区经营企业汇总纳税征管信息平台建设仍不完善实行法人汇总纳税, 客观上要求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

加强信息沟通, 因此,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 并印发了《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办法 (试行) 》。这一覆盖国、地税, 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查询、信息协查、信息维护五个模块的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信息交换平台, 对各级税务机关通过查询、比对、统计、分析、监控与本级相关的汇总纳税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信息, 加强分支机构就地监管、防止税款流失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由于企业所得税分属国、地税两套征管系统, 且征管信息不在一个平台上, 使得该系统信息采集与应用很难实现, 而且汇总管理系统存在交换信息滞后的问题, 往往是主管税务机关在申报期结束后依然只能查询到总分机构上季度申报信息等情况, 未能真正形成快速有效的总分征缴涉税信息传递机制。

(四) 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税收征管出现缺位

根据现行管理办法,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 不需要就地进行所得税预缴申报, 从权责关系上来说, 分支机构的账务处理等与分支机构分配的企业所得税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与此同时, 按照属地管理和监管级次划分的原则, 所在地税务机关对跨区企业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享有监管权, 但对如何监管则无具体的规定, 加上部分企业的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只有收入账簿, 成本和费用归上级部门统一核算, 不出具相应的会计报表, 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连企业的账簿凭证都看不到, 导致所在地税务机关都不视其为普通企业, 税收征管形同虚设。而总机构、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又对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涉税问题知之甚少, 造成管理脱节, 存在税款流失隐患。

二、完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对于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应从明确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权责利、加强对分支机构税收征管和完善信息技术系统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 进一步明确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权责利

要改变目前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看得见而管不着”的征管状态, 首先要明确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征管范围和职责, 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征管分级管理, 加强对分支机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的核实工作, 并通过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防止出现由于三个因素失真而引起的税款分配不当问题。同时要在明确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具体责任及其相应处罚办法的同时, 赋予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更多的日常管理权和税收检查权, 以进一步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税收征管, 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分支机构不提供或未及时提供税款分配表的, 所在地税务机关可先行就地补税;对分支机构采取隐瞒收入、多列成本等方式少缴税款行为的, 赋予所在地税务机关检查或评估权;对检查或评估的税款, 可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就地补征入库。

(二)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系统

应尽快研究建立计算机联网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申报系统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子系统, 加强和完善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 实时掌握总分支机构纳税情况, 实现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同时要调整系统数据传输时限, 尽可能实现分摊比例、各地预缴税款和预缴分配表等信息动态共享, 确保总分机构之间的涉税资料和数据快速、准确传送, 改善总分机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有效推动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要加快推进“金税三期”工程, 统一国、地税的综合征管软件, 建立省、市及县级的信息平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汇总纳税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 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统一规范的汇总纳税监控网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汇总纳税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J) .税务研究, 2009 (9) .

[2]孙隆英.关于企业所得税框架下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思考 (J) .涉外税务, 2010 (9) .

上一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一篇:离线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