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优秀楼长演讲稿

2024-05-20

社区优秀楼长演讲稿(共2篇)

篇1:社区优秀楼长演讲稿

社区楼长职责

1、掌握惠民政策、方便群众办事。熟悉社区各项惠民政策和居委会办事流程,能够为本楼居民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帮助居民准备办事时所需资料;协助居委会做好入户调查。

2、随时了解和掌握居民基本信息,特别是常住户、租房户的人员结构和动向情况,及离退休、下岗失业、困难户、新婚及新生儿、流动人口情况,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及时向社区或物业汇报。积极协助社区对低保户、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众的帮扶活动,做好孤寡、空巢老人的守望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信息畅通。

3、负责维护楼栋治安稳定,全力配合社区和物业搞好防火防盗、治安消防、卫生巡查,及时发现本楼各类安全隐患。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团结,共同创建和谐社区。

4、保持环境整洁有序。督促居民保持楼道干净整洁、无堆放杂物、无涂写乱画、无张贴小广告,发现有不文明现象要及时制止。检查督促社区内车辆在指定地点停放整齐有序。检查督促本楼前绿化维护,保持花木、草坪长势良好、整洁。

5、作为业主代表,及时向社区和物业反应业主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篇2:社区优秀楼长演讲稿

关键词:社会教育,人才培养,志愿者,管理机制,农村

志愿者服务是新生事物, 特别就农村社区教育而言, 这种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一个松散的组织、一个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进行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途径, 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效用, 这些都可能与常见的管理存在不同。因此, 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十分迫切。

从志愿者这个角度, 管理的办法从志愿者诞生之初即提出。一般的志愿者管理制度都对志愿机构和职责、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的注册和管理、志愿者活动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 共青团中央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志愿者工作部提出的一个试行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这个制度可能是目前最接近社区志愿活动的管理制度, 但在某种意义上, 这个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社区教育志愿队伍的管理要求。

从教育者的角度, 对志愿者参照教育工作者来管理可能也不合适。教育者应在教育的基本技能上、教育的实施过程上、教育的方法手段上、教育的效果检查上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要求。如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和成熟, 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然, 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制度规定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有相当大的距离。

借鉴现行志愿者队伍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角色特点, 结合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实际, 着眼于优秀服务人才培养与管理,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应该是可行的, 也是必需的。除了应当遵循志愿者队伍的一般规定外,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还应该建立如下几方面的管理机制。

一、服从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志愿者选择机制

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需要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精神, 特别是面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各种困难, 不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更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 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并且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 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 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 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 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 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促进农村社区志愿者发展的志愿者培训制度

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 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培育志愿精神, 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 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 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活跃培训的氛围, 同时, 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 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志愿者队伍, 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提供稳定可靠支撑的志愿者组织机制

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 同时, 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 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 避免志愿活动出现不正常问题, 如, 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 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 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 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 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 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 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形成有效正向激励的志愿者考核制度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并不事实上存在, 在志愿者本身而言, 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尽管相比于志愿精神的感召, 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 但此类考核的结果将为志愿者的选择提供参考。结合志愿服务实际, 贴近志愿者本身情况, 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 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 将大大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效能。

五、以尊重为出发点的志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

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 当志愿者失去被尊重, 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 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 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 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 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保护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机制

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 但事实上, 在活动过程中, 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 如嘲笑、冷遇等, 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 劳累、健康等生理和心理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 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 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活动反馈机制

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反馈的目的, 就是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活动的进度、发现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掌握志愿活动的效果, 以便于作出有效的调整, 提升志愿活动的效能。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 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突出人性化的志愿者退出机制

上一篇:“大学新学期计划”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生产设备操作安全知识